史学理论与方法-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布洛克《为历史学辩护》:“在历史学家审阅的所有画面中,只有最后一幅才是清晰可辨的。 为了重构已经消失的景象,就应该从已知的景象着手,由今及古地伸出掘土机的铲子。如果历史 学家考察历史的顺序必须与事件发生先后完全吻合,那是极大的错误;机械地由古即今研究历 史,就可能为寻找现象的起因而浪费时间”。
二 历史认识层次(境界) (一)历史认识的三种境界: 事实判断:单一判断、复合判断、价值判断(北魏统治者于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 成因判断:常理解释、经验规律解释、因果必然性规律解释、多因随机组合解释 价值判断:《春秋》笔法、《史记》文章 (二)历史认识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
第八讲历史认识过程和层次结构
一 历史认识过程(问题意识) 历史认识从认识动机到认识目的,称之为历史认识过程;而现实社会既是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一)历史认识的动机(为什么) 学理追求:考镜源流,辩章学术,基础研究,无用之用 现实追问:历史问题的现实答案,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应用研究 (二)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求真:学理追求,问题之本来,学术之价值 致用:现实追问,研究之意义,技术性方法(应用史学及史学生存危机的问题)
日用而不知的普遍价值; 民族、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工具; 人类基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五讲 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一、历史是对预先设定计划的实现
“世界好像是一个卷着的巨大毛毯,图案花纹早已织好,只是在随着世界的推移在 逐渐展开而已。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已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 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早已确定了的。” (赫尔德)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 公孙丑》); “历史周期律问题”(黄炎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地域政治理论) (二)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 (三)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与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二、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 如实直书
兰克1843年巴黎查找资料,偶然地发现了法国大使瓦洛里(Valori)给腓特烈 大帝(Frederick the Creat)书信,兰克认为,这一发现到这些史料被很严谨地 排列在一起,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事实才会自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历史 学家也可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揭示客观的真相。
二、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 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 列于学官。————《汉书· 艺文志》
一、科学史学之父
兰克学派: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历史世纪
思想或方法的影响取决于追随者;个人的深刻————集体或群体的思想与行为 我也听过兰克的课……他是一个圆脸的小个子,前额光秃,头发稀疏,嗓子很 尖;他的头刚刚露出讲桌,在讲台上打转转,看着天花板,突然间像机关枪 似的满不在乎地讲上一段话,……花园里的喷泉,时而喷发出一点儿毫无用处 的水,然后又停了下来。————J· 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习明纳尔(seminar) H.聚贝尔、W· 吉泽布雷希特、G· 冯· 魏茨、J· 惠芝、阿克顿等;
二、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
胡风《时间开始了》 毛泽东 一个新生的赤子 一个初恋的少女 一个呼冤的难主 一个开荒的始祖…… 海! 欢呼的海! 歌唱的海! 舞蹈的海! 闪耀的海! 从一切方向流来的海! 向一切方向流去的海! 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 从过去流来的海 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 向未来流去的海
“下午三时,天安门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阅兵,人民 大游行。典礼与阅兵从三时到六 时,群众行列从六时继续到九时 一刻”《胡风日记》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希罗多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希罗多德开创了新的历史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特点是灵活、记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成为西方史著的通用体裁。

此外,他树立了有价值的史料选择标准,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注意利用史实、档案、碑铭、前人作品,并亲身采访、实地调查。

创立了一套史料求真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有闻必录,另一方面保留自己对这些说法的评判。

他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认为,史家的任务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以及探讨历史背后的原因。

他将不同的国家、民族纳入自己的写作范围,评价相对客观,开创了社会文化史传统。

修昔底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

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了西方古典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记载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对立双方的正面军事冲突,进入“和平时期”的暗中较量以及同盟国之间的勾心斗角。

修昔底德认为无法获知远古的真正具体知识,甚至不主张记述前代历史,重视当代史研究。

他提出了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重视辨析、考证;秉持客观主义写作态度。

他奉行较为彻底的人本主义史观,试图用经济因素解释历史发展原因。

修昔底德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家效仿与遵循的传统,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史学范式。

南董之志:南董指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

齐国崔杼杀死齐庄公,自任国相,连杀数位史官,最终作罢;南史前往记载,听闻事件已经记录,就返回了。

董狐则因直书“赵盾弑其君”而受到孔子称赞。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书法不隐,这被中国传统史家认为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受到了自孔子、司马迁、刘知己以来的历代史家的遵奉。

《史通》:唐代刘知己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档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档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唐〕刘知几:《史通》。

〔明〕胡应麟:《史学占毕》。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西方史学理论:陈恒选编:《西方历史思想经典选读(英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田汝康、金重远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张文杰主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北成、陈新主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思辨的历史哲学:〔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2009年。

〔意〕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德〕赫尔德:《反纯粹理性》,张晓梅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法〕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英〕巴克尔:《英国文化史》(三卷),胡肇椿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

〔英〕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批判的历史哲学:〔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杨培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德〕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胡昌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布拉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何兆武、张丽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福师(2020-2021)《史学理论与方法》在线作业二(2)答案

福师(2020-2021)《史学理论与方法》在线作业二(2)答案

福师(2020-2021)《史学理论与方法》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BCD
2、ABCD
3、ABD D BCD
一、多选题(共20题,40分)
1、专职治史大致经历
A里巫史阶段
B史官阶段
C史家阶段
D公众自我参与阶段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BCD
2、关于史学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历史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经由中介到统一的具体手段
B是历史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经由中介到统一的工具
C是历史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经由中介到统一的规则
D它的科学化是整个历史研究科学化的可靠保证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BCD
3、关于历史认识的本质说法正确的是:
A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信息
B依据特定的目的,通过特定的认识结构和特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C对历史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学科
D确保历史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史学导论的重要课题之一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BD
4、关于历史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实,一般来说可以复原起来的
B以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指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过程
D不以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D
5、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信史原则是历史编撰中的根本性原则。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概论1 名词解释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 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

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

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

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

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

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词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 程,探究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详细描述
社会史学采用量化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 探究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词
社会史学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影响历 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社会群体和社会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它探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 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对政治、经济和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学认为文化因素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 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符 号、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它主 张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人 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的理论和概念,深入探究文化 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03
总结词
新文化史学关注微观层面的研 究,探究个体、群体和社会如 何通过文化建构和认同形成历 史记忆和社会关系。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Fra bibliotek目录• 史学理论概述 • 史学研究方法 • 史学理论流派 • 史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史学理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史学理论概述
史学理论的概念与特点
史学理论的概念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方法和原则的阐述,旨在指导历史研 究实践并提升历史学的科学性。
史学理论的特点
史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反 思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借鉴和吸收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研究 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指导历史研究 的开展。
详细描述
全球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是全球 性的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交流和互动。它关注跨 国现象和全球进程,探究不同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 全球性事件和趋势的影响。
总结词
全球史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 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国 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 。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史学论著的体例与规范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史学论著的体例与规范

缺陷
在体裁上,纪传体史书所记内容巨细无遗,往 往趋于繁琐,互见法的使用每每使人生厌,合 传、类传的设置有时又使人物的年代顺序颠倒, 不如编年体简洁。
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史料积存越来越多, 诠释整理难度越来越大,以致官修正史因循守 锢越来 越重,对史学创新的妨害也越来越大。
补救措施
优秀的编年体著作兼采各种史体之优点,不囿于年代 编排上的限制。
如《左传》中有很多打破年限而集中叙述事件始末的 范例,如开篇的隐公元年三月记载郑庄公开隧见母事, 以“初”字追述出生时“寤生”,被其母厌恶,又叙 次了即位后倾轧亲弟、怨恨亲母的许多事实,最后再 隧道中与母相见,将几十年的事情作集中叙述。
《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比较。
(三)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
南宋前期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这一体裁的正式 创立者。
其特点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可以自由命题,不为积 久成习的常例所拘;有点是既可以部分地吸收编年、 纪传二体之长,又可部分地克服二体之短。
成书缘起:“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 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挑选其中一些 事件,每事先确定一个标题,然后辑录《通鉴》有关 该事件的原文而成篇。所辑文字仍然按照它们在《通 鉴》中的本来顺序排列编纂,只是各依专题而集中到 了一起;原载事项下有以“臣光曰”和“某某论曰” 的形式出现的司马光和前人的议论文字,也一并收入, 位置不变。
文章还将晋文公登位称作“爬上宝座”,斥责秦穆公 攻打晋国为“利令智昏”,都带有明显的情感好恶, 不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和评论。
(七)主体的淡出。
1.古代史家喜欢明确宣布自己是历史的叙述者。 如希罗多德: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

史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历史叙述与历史想象副本

史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历史叙述与历史想象副本




宁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是‚史学的理论‛, 而非‚历史的理论‛,两者不能替代和混淆。 ——《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 学科建设探讨之一》,《历史研究》1984年第 3期。 这一场讨论没有最终解决史学概论应该研究什 么的问题,但是,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完成或穷 尽历史科学的理论,我们有必要对历史学本身 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这两个观念逐渐成为史 学界的同仁的共识。






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矛盾: 在认识到二者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归纳出二者共同认可的 前提: 第一,‚两者都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尺度来衡量历史认识 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第二,二者对‚造成历史认识失真的原因分析也基本一致, 即两者都把历史学家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破坏认识客观性的 消极因素‛。 在第二个假设问题上,客观主义史学理念对历史认识客观 性的认识主要限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唯有在事实认识 的范围里,历史学家才能做到排除‘自我’,消灭主体, 如此,才能保全‘历史的贞洁’。‛所以有学者指出随着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终极的‚历史‛著作指日可待。 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史学理念则认为,历史认识活动必 然有主体的参与,认识的结果也必然渗透着主体的因素, ‚终极历史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信仰。 问题: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是否完全一致?
二、学习《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意义


(一)可以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对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及其价值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史学危机与史学发展程度 的联系。




‚历史研究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就怎 样,秉笔直书,不应有所避忌。 ……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却不同。一个事件、一种情况该 不该讲,有‘时机’问题,有‘策略’问题。……应不应讲, 什么时候讲,讲些什么,从政治上考虑都不是径情直遂、无 所斟酌的。如果与此有牵连的历史问题(特别是现代史), 其内容、趋向,与现实中的主题精神相一致,那自然好。但 历史上的主题内容,论证起来与现实中的主题不协调、有分 歧是经常的。碰上这种情况时如何抉择呢?不必迟疑,我们 的历史工作者应首先尊重现实中的主题。 这不是历史家放弃自己的职责,而是论证历史问题的任务与 现实中之斗争的任务有轻重缓急之别。把进入历史档案中的 问题暂时放置不做,将来可做,后人可做。 这与涂抹篡改者不同,无损于历史家的风格。这样做,是历 史家与人民在现实中统一步调,保持一致,恰是表现其政治 上的严肃性,同时也无害于历史科学。‛ ——刘大年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方法(讲义)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方法(讲义)

史学理论与方法导论一、历史学的传统定位总体定位:鉴戒史学求真:“实录”、“信史”与“良史”求善:“彰善瘅恶”求美:美德、美事、美人《左传》宣公二年通过记载晋灵公被杀、太史董狐对此事的记述(赵穿杀晋灵公,正卿赵盾未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及其与赵盾的辩论,然后借孔子的话,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突出了董狐坚持如实记事的原则。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死国君庄公之事后,写道:“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作者对于这一史事未作评论,但联系宣公二年所记,当为鲜明称颂齐国太史兄弟和南史氏不惜以死殉职的精神。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

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

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

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

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

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

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

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

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

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刘知几:《史通·辨职》二、历史学的现代定位总体定位:科学史学求真为第一要义科学释义与主客对立史学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个问题。

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总体轮廓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总体轮廓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 、 史学史;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 ; 历史编撰学;史学评论 3、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 、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 辨伪学;校勘学;版本学;辑佚学;考据学;史料学
三、历史学科三大分支的关系
1、主体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 主体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史学理论研究深入的 3 个途径?) 2、史学理论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史学实践; 、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具体的史学实践; 3、历史评论对于整个史学发展以及历史学科三大分支的发展具有条件作用,促进历史的 、 历史评论对于整个史学发展以及历史学科三大分支的发展具有条件作用, 发展; 发展;
4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
一、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学概况 、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表象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思维进程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3)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不同 3、政治经济学对历史学的意义 、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学家必须掌握的重要理论; (2)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知识的不断深化;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学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一、主体意识结构
形成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的各种认识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形成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的各种认识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哲学观念——是史学家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总体看法; 、 哲学观念——是 ; —— 2、政治立场 、 3、知识基础—— 、 知识基础——人们以往所受全部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 4、个人经验—— 、 个人经验——指历史学家经历的个人阅历以及由此积累的个人生活经验; ; —— 5、情感 、 6、性格气质 、 上述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在历史主体认识历史活动中,并不是独立作用的,而是相互渗 上述意识结构的诸因素,在历史主体认识历史活动中,并不是独立作用的, 透,相互促进,从而影响历史认识主体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活动; 相互促进,从而影响历史认识主体对于历史问的认识活动;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十一讲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十一讲
总结词
重视政治史的研究
详细描述
兰克学派重视政治史的研究,认为政治事件是历史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试 图通过对政治事件的分析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总结词
采用叙事史的写作方式
详细描述
兰克学派采用叙事史的写作方式,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细节 描述和情节构建。它认为通过生动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 地呈现历史事实和揭示历史的真相。
史学理论对于培养历史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创 新能力。
史学理论对于指导历史学的实践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政府决策、文化传承、国际交往等领域提 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史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史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史学、 中世纪史学、启蒙时代史学、实 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结 构主义史学等多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 方法。
总结词
关注日常生活的历史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流派关注日常生活的历史,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物 质文化、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历史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结词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流派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人类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它认为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文化视角,有助于揭 示历史的真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跨学科的交流 融合,史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 发展,出现了后现代史学、新文 化史、全球史等新的史学理论流 派和方法。
未来史学理论的发展将继续注重 跨学科的交流融合,借鉴其他学 科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历史学研 究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更加关注 全球化、环境史、数字史学等新 兴领域的研究。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共31页文档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共31页文档
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第56课-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专题

第56课-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专题
6
of
22
6
(2)《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 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 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 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 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
出处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新唐书· 太宗本纪》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解析: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 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 “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故C项正确;
第56课 第(4)题 P337
16
of
22
16
(4)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出处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 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第56课 第(1)题 P337
解析:注意本题设问是“第一手史料”。《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 寿所著,是评价较高的正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故 A项正确;《三国 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 料,故B项错误;《三国》属于影视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故C项错 误;《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1名词解释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

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

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

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

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

2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五德始终”的理论,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看作土、木、金、火、水五德的循环。

认为天象昭示王朝的更替,汉代董仲舒将五德始终说加以发展和系统化,提出“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

天命史观往往也是帝王英雄史观。

中国封建社会中正统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以天命为本、以历史循环为形式、以帝王英雄为中心的史观。

13 希罗多德:人称“史学之父”他的传世著作《历史》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步真正地历史著作。

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去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史实进行了一定的历史批判,首创了历史叙述体和社会文化史。

14 人文主义史学:14至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史学的发祥地,布鲁尼、马基雅维利、奎西亚蒂尼是杰出的人文主义史学家代表人物,为了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史学,人文主义史学家打起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史学中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发展。

他们批判了基督教神学史学的神本主义历史观,剔除了夹杂在史书中的各种宗教谎言和迷信传说,从人事方面解释历史,总结吸取历史上人们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家提出了“古代”“中世纪”“现代”的三阶段分期法。

15 实证主义史学: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家响应实证主义哲学大师孔德的号召,努力把历史学建设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实证的科学。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博克尔、法国的泰恩和德国的朗普雷西等人。

实证主义史学家首次明确提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实证主义史学的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他们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16 年鉴学派:1929年《年鉴》杂志成了年鉴学派 的发源地,法国的费弗尔和布洛克成了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年鉴学派反对传统史学把历史研究局限在狭隘的政治史范围内、孤立的研究和描述历史事件的做法,提倡”总体史学“,主张研究历史的全貌,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同样要作总体的把握和研究。

他们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叙述历史事件,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诸如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在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对话和联盟中,不断推进史学的科学化。

17 历史认知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知的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婴幼儿之外当人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趋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了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狭义的历史认知的主体是指在人类群体中3在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

18 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就是指那些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同主体一起构成历史认识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发生实际的认识关系的客观历史。

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来看,历史认识客体又可分为现实的认识客体和潜在的认识客体。

19 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用绝对性表示某一历史认识真理所包含的客观性内容;表示一种局部的完满的历史认识;表示历史认识的至上性。

20 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表示客观性内容的近似性、不完全性;表示局部完满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表示历史认识的非至上性。

21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我国从汉代就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它是研究古代学术指示门径的重要工具书。

22 类书:是通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明别类的编排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

23 追踪搜寻法:是指研究者为搜寻某事史料而览读某书时,发现某书提到与该史事密切相关的另一些史事,或在注引中提到了与该项史事有关的另一些书名或篇名,便追踪寻读有关的史著,循环一直追寻到未见新的踪迹方休。

24善本:一是指宋元刻本,或称旧本、古本;二是指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

25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26 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知其中谬误处。

此法在未得到祖本或别本之前,最适宜采用。

27 理校法:这是根据书文的体例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一种方法。

理校法是最高妙的方法,也是最危险的方法,是最高级也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方法。

28 计量史学方法:即历史或历史学的计量方法,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的诞生是在1955年前后,在法国诞生的历史人口学和在美国诞生的新经济史学,都是靠数学工具和计量方法而生存的,计量史学实际上是同当代西方的整个“新史学”潮流一起诞生的,它本身就是新的史学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29 心理史学方法: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4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它是在历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

埃里克森是心理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史学理论源于自我心理学,其中主要是人格发展渐成说和伟人理论,他认为人的成长是通过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实现的。

30 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全部或部分的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的方法。

31 编年体: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的内容逐年逐月逐日的编排、叙述的一种史书体裁。

此类史书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能顾及同时发生的各个史事,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

但是编年体也有缺点,首先编年体将一件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散于几年、几十年的记载中,首尾难以兼顾,同时这种体裁主要适用于记载军国大事和统治者的活动,不适于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史事,限制和影响了历史内容的表述。

32 纪传体:是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

纪传体的中心是人物传记,具体以本纪、世家、列传等,分别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以及各类不同人物的事迹。

同时辅以“志”、“表”用以阐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件等。

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的创始者是西汉司马迁,在中国封建社会纪传体被视为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体裁。

但它的缺点是纵向的综合概括力较差,难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历史的进程和史事被分割于各个人物的传记之中,结果是“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33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裁。

将某一时段的历史内容分为若干大事,每事一篇,篇与篇之间按时间顺序编排,每叙一事必求首尾完整,详其始末,故称为纪事本末体。

其创立者为南宋史学家袁枢。

它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两者之长,克服两者之短,所谓出于二体而异于二体。

34 章节体:是一种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史书体裁。

全书以卷、章、节等层次编排,全书之首冠以序言或导论,书末附以跋、表、附录、参考文献目录、注释等内容,具有叙事首尾一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特点。

章节体的创立是西方近代历史编纂学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成为近代史书的主流,与传统的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体裁相比,章节体的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5 体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体例包括体裁,除了体裁外,还涉及史书编纂中的一些5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

狭义的体例不同于体裁,主要是指史书的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它包括史书序言的标题、标题的设计、引文、注释、附录的编纂方式,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内容。

36札记:也称读史札记和读书札记,就是用笔记形式记录下阅读史书或思索历史问题时的心得体会。

札记的文字长短不拘,札记的内容很广,有诠释文献史料含义的,有考证历史人物的活动、生卒年月,历史地名沿革,文物制度的渊源变迁等,可以是自己的新看法等,札记的写作在于勤与快。

37 史家“三长“说:刘知几将史家必须具备的素质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

史才是指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叙事、载言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和历史知识;史识是指见解、观点和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