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PPT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ppt课件39张
学之道
谢 谢
·贰·
咬文嚼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 本原则。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 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状 语后置句。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叁·
探究经典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吗?找出来,体会其 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
合作探究一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 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宗旨
• 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 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 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是目标。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系整齐有序。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大学之道》(25张PPT)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 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 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 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 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 止。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则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所以懂得“声”而 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
君子才懂得“乐”。因此从研究“声”而懂得音,从研究音进而懂得乐,从研究 “乐”而懂得政事,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 人,就没法和他谈论“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谈论“乐”。懂得 “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称之为有德。德, 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的规模盛大隆重,并不是为了极尽满足对音的欣 赏;举行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满足对美味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
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①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论 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状况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 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大学之道》PPT课件
文本研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1推文究:事获物得的知原识理的。办格法,在推于究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 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 才2对能外真物诚之,理意认念识真充诚分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3平性民,百品姓性修养后才4一能律管,理一好概家庭和家5根族本,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 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 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U。I d从esi这gn 个Pow思er维po模int 式Tem教pl育ate出来的人,虽然 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 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 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大 学 《大学》,原属《礼记》第四十二篇。南
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之 中抽离出来,和《论语》《孟子》一起, 道 合称“四书”,并为它们做注释,合成
《四书章句集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科
举考试的官- .方书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程颢、程颐:“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2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2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大学的宗旨和具体条目,并强调 各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因为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关乎家国 天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 C. “安”,应译为“性情安和” D. “知”,应译为“认识”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 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 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 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 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 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ppt课件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身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议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展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圣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止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小
结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重点实词:静、安、虑、得 词类活用: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特殊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词类活用
八、当堂训练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3)欲正.其心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
精讲点拨: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释义: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精讲点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
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3分钟)
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 ,字子舆,春秋末年思 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05
大学之道 ·《礼记》
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华Ad中d your大title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学
习 目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研读文本
➢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 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 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 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 则是四书之首。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大学之道 ·《礼记》
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华Ad中d your大title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学
习 目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研读文本
➢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 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 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 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 则是四书之首。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课堂检测
情景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 ,在亲 民 , 在止于至善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
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自我修养(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 能得。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 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 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是 "三礼"之一、"五 经 "之 一 ,"十三经"之一。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
《周易》《尚书》 、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
《诗经》《礼记》
《春秋》
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 雅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 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人。所藏乎身不恕,而 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 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其为父 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法之也。此谓治国在 齐其家。
•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 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 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 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 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 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 得之,骄泰以失之。
•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 以身发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 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 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 也。孟献子曰:“畜马乘, 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 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 之臣,宁有盗臣。”
•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 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 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 为利也。
•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 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于国。
•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 众也。康诰曰:“如保赤 子。”心诚求之,虽不中, 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 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 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 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 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 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 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 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 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 之道。
•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 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 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 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
天下戮矣。
•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 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 不易。”道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 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 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 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 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 悖而出。康诰曰:“唯命 不于常。”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见君子 而后厌然,拚其不 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 肺然,则何益矣。此 谓诚于中形于外。故 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 广体胖,故君子必诚 其意。
•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 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 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 也;
•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 惟善以为宝。”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 宝。”秦誓曰:“若有一个 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 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 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 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 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 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 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 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 民,亦曰殆哉!”唯仁人 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 中国同。
•赫兮喧兮则,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煊 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诗云: “于戏!前王不忘。”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
曰:“克明德。”大甲
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诗云:“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 “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 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 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 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 国人交止于信。
• 子曰:“听讼,吾犹人 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 畏民志,此谓知本。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 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 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 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 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 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 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 故谚有之曰:“人莫之 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 硕。”此谓身不修,不 可以齐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