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PPT
合集下载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之道》ppt课件
家一贯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
(对己修身)
(对外治平)
找回自我、寻求本性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明明德亲民源自➢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 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 “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近:形作动,接近。
➢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 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 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 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 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 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 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 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 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 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 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 物的原理。
3、“至善”是“明明德”、“新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 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 “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个方 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
“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止王于至”善,“止于至善”是最终 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 体到群人体人达的到完道德整的社最高会境界体,系国家。治《理达大到学最完》美它的地表步达。 了儒
如何理解“明明德、亲民 、 止于至善”?
1、朱熹认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 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 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明德”是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 个体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征。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大学之道》(25张PPT)
“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 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 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 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
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 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 止。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则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所以懂得“声”而 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
君子才懂得“乐”。因此从研究“声”而懂得音,从研究音进而懂得乐,从研究 “乐”而懂得政事,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 人,就没法和他谈论“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谈论“乐”。懂得 “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称之为有德。德, 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的规模盛大隆重,并不是为了极尽满足对音的欣 赏;举行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满足对美味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
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①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论 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状况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 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 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大学之道》ppt课件
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揜:同掩,遮蔽。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
著:显明。
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
诚:实际。中,心中。 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
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 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
何为大学?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 首先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易》 九五爻为阳爻居阳位,为当位之爻,且居于上卦的中位,表 明其行事既中且正,没有问题。《系辞传》也中说:五多功。可 见,九五爻是最吉祥的,称为“君位”。
了解《礼记》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 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 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 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三纲八目
止定静
止于至善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人 生
进
内圣(修己) 明明德 修
阶
亲民 外王(治人)
梯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格
★致方法★ 诚
★★ 正修
★齐目的★治
★ 平
物知 意心身家 国 天
下
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而始受天命也。”这是对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的解释。
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 自新之民也。”
亲民与新民
亲民,朱子认为新民即百姓革除旧习,日新 其德,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 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 品德得以弘扬。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B.“止”,应译为“达到” C. “安”,应译为“性情安和” D. “知”,应译为“认识”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 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 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 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 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 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ppt课件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身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议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展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圣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止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小
结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重点实词:静、安、虑、得 词类活用: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特殊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词类活用
八、当堂训练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3)欲正.其心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
精讲点拨: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释义: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精讲点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
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3分钟)
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 ,字子舆,春秋末年思 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05
大学之道 ·《礼记》
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华Ad中d your大title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学
习 目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研读文本
➢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 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 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 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 则是四书之首。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大学之道 ·《礼记》
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华东理工大学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华Ad中d your大title学
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Ad香d y港our大title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中Ad国d y政our法title大学
明德任责
学
习 目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研读文本
➢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 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 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 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 则是四书之首。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课堂检测
情景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 ,在亲 民 , 在止于至善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
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自我修养(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 能得。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 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 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是 "三礼"之一、"五 经 "之 一 ,"十三经"之一。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
《周易》《尚书》 、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
《诗经》《礼记》
《春秋》
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 雅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大学之道》ppt课件
东厦 南门 大大 学学
香河 港南 大大 学学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 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 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 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 齐、治、平”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6.《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
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致知在格物 3、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4.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5.在止于至善。 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孔子思想: 仁
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孟子思想: 仁政、 王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问题探究
学习任务三:(10分钟)
研读第二段,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探究以下问题 1.《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2.“三纲”“八目”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2.“八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平
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天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上大学的激情上哪去了? 每天起床问自己一声:是否还有 当时上大学的激情?
大学生应该学会每天问自己的十个问题 1、我拥有什么? 通常我们会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苦 恼,却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如健康、可 以听、可以看,可以爱与被爱,每天都 有食物供我们享用等。不要等到 “失去 了才知道珍贵。”
2、我应该为什么感到自豪? 为你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成绩不分 大小,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向前迈出了一步。 一次成功的挑战,一个被帮助的人的微笑等。 3、我应对什么心存感激?
6、我能抛下过去的包袱吗? “过去的包袱”就是指那些长年累积起 来的伤心的经历和怨气。背着这些沉重的生 活包袱有什么用呢?建议你对过去做一个总 结,把值得借鉴的经验保存起来,然后永远 地卸下重负。 7、我怎么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人往住都是别人的建议者,却不是自己 的。很多时候,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看待事物 的方式。很多人都经历过为一件事苦恼不堪, 过后又觉得可笑的时候。悲和喜只是我们看 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谢谢观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 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 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扁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橡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 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 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 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 成长的标准.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 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 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 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 不管你现在的生命史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 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 把自己 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 就自己的生命!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 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 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 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 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 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 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 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 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 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 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 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 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 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很多事情让我们为之心存感激,很多人值得 我们感谢,因为他们在无形中教会了我们一 些事情。生活的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 份珍贵的礼物
4、我怎样才能充满活力? 每天都要计划好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让 自己充满活力。例如,可以给那些一直以来 你都很欣赏,却很久未联系的人打电话,对 工作伙伴说一些鼓励的话,保持微笑,或者 留出时间和孩子玩耍等。 5、我今天能解决什么问题? 设法把那些原本想留到明天才解决的问 题今天就解决掉,尽量在当天完成手边的工 作,要敢于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并换一种 角度看待它们。
8、我怎样过好今天? 做些与往常不一样的事情。如果我们走 出常规,学会享受生活,那么生活就是丰富 多彩的。我们要敢于创造和创新。 9、今天我要拥抱谁? 拥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曾经有一位心 理学家说过,要想健康,每天要至少拥抱8 次。身体接触是人最为基本的需求,它甚至 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大脑。
10、我现在就开始行动? 不要认为这些都是“听起来不错”的建 议,也不要认为生活很难是这样的。其实, 每天的生活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是让生 活过得索然无味,还是积极向上,决定权就 在自已的手中。努力幸福地生活,你又会失 去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