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_刘利斯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提出了关于“陌生化”的理论概念,之后,经由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充实与发展,形成了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中独具特色的“陌生化”理论。
欧洲许多新的文艺理论派别几乎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影响,并将俄国形式主义视之为其理论的源头。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经典范畴,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是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理论概念,同时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
一、“陌生化”概念的界定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学术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又译为《作为程序的艺术》)中对于文学性、文学形式与文学艺术感受有如下论述: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日后蜚声文学理论界的“陌生化”概念正是从这篇论文中生发出来的,文章中的“奇异化”后来被什克洛夫斯基修正为“陌生化”。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它的产生本身就是早期奥波亚兹和未来派崇尚言语创造(речетворчество)、把诗当作一种语言创造活动本身的文艺观的体现”。
“陌生化”的主要内涵包括:其一,文学只为文学的本质特点;其二,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是陌生化,其三,陌生化能够延长审美体验的难度与时间。
论陌生化与另类趣味的生成
论陌生化与另类趣味的生成作者:秦丽霞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解读,探索其叙事的时间顺序和方法上的陌生化,以及反常规自由构图、多时空巧妙切换的剪辑手法。
贾马尔等人物性格与传统类似人物形象反差的陌生化艺术手法的运用,从而给观者一种别样的视觉盛宴和审美感受,使得观者对影片中陌生且新奇的叙事结构、剪辑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另类趣味。
陌生化手法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是具有可行性的,既有助于影视艺术的发展,又为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渠道。
关键词: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陌生化;另类趣味电影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改编自印度作家维卡斯的作品《Q&A》,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拍摄。
主要讲述了出生于贫民窟的贾马尔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在节目紧要关头,却被节目组告发作弊,从而被送往警局被迫解释知道所有答案的缘由是因为自己年少的经历,并最终回到现场获得大奖,同时也达到最终目的——找回自己牵挂已久的女友。
一、“陌生化”理论及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途径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陌生化”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学理论。
“对艺术对象运用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使人由对事物的熟视无睹转入到对之的审美状态,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感受和体验。
”[1]45-46“陌生化”就是要把普通常见的事物转变为与众不同,从而获得介于陌生感跟熟悉之间的新鲜感,并对此产生兴趣。
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影视艺术领域,既进一步完善陌生化理论的发展,又为影视艺术的技巧手法增添了新生活力。
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总会反映出一些人真实的人生写照,编剧将不同的时间、人物、事件融合在一起,并增添戏剧性的情节,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
将整个故事作为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是依据一条主线上相关联的事件,经过艺术处理后,放大某一现象或是将某一故事变形,都能够重新唤醒人们新鲜的审美感受。
从舞台走下来,从镜头走出去——从《暗恋桃花源》看电影中的“陌生化效果”
影 视美 学 J 105
经常与他脱节 ,脑 中总是为未来无数计划作 出无数 的沙盘演练 , 在每 个版本、每一 年、每个地方演 出的 《暗恋桃花源 中 ,文
或 者 回忆 无数 过去时 刻 ,很 少能够 安静 地处于 现在 当下时 刻 本都 有所 差别 ,在 暗恋桃花源 的 2012北京版剧本 中 ,有 几
现 。同样地 ,这种方法也可用来对 当代的人 ,他们 的立场也 可表 建 了一个虚假 的空 间 ,好像 故事是真实的 ,但是舞 台又是虚假
现为与时代相联系 ,是历史的 ,暂时的 。”… 布莱希特认为 ,艺 的 ,镜头也是 虚假 的 ,所 以 ,观众很容 易以一 个旁观者的 角度 ,
术的意义不在于作品的内在结构,而是 在于主客体互动的空间和 跟着镜头观看剧场 和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
叙事结 构 ,经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后 期剪辑加 工而成 。这种 “陌 布景板 ,引起 观众阵阵发笑 。观众能够 清楚地 认识到 “这是假
生 化效果”的应用 同样也 出现在其 他一些电影 中,给观众的感 的”,从而从 桃花源》中 “跳戏”,觉得好笑 。然而 ,当 暗恋》
受是新 鲜的 、刺激的 、惊喜 的。
或者 桃花源》排 练被 打断时 ,观众看到的是第二个舞 台——剧
布 莱希特的戏剧理论 与斯坦尼斯拉 夫斯 基的体验派戏剧理 场 内排练时的舞 台。这种打 断带来的 间离效果更直接 地体现在
论互 异 ,却一直是两种重要 的戏剧表 现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 ,虽 《暗恋 》排练 时 。 暗 恋》不同于 桃花源 的闹剧形式 ,它是
然 斯 坦 尼斯 拉 夫 斯 基 的 体 验 派 被 更 多地 应 用 于 戏 剧 和 电影 创 作 一 个现代 悲剧 ,观众正 在为江 滨柳和云 之凡的 爱情 所感 动时 ,
浅析陌生化手法在电影中的作用
浅析陌生化手法在电影中的作用作者:谢亚龙来源:《参花》2016年第05期摘要:来自于文学概念的陌生化手法对艺术创作具有普遍意义,而电影作为一种集合艺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对于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的受众显得越发的重要。
陌生化手法是电影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本文通过探究陌生化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来进一步分析陌生化手法使用的原则和规律。
关键词:陌生化表现形式作用电影的陌生化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叙事结构的陌生化,人物角色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等等。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电影的魅力不断地迸发出来。
虽然陌生化更多强调的是创新,但是在电影创作中,如果我们过于先锋,过于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超过受众的接受范围,那我们也必将被大众所抛弃。
所以我们的陌生化应该基于大众的认知程度,只有合理地运用,才会实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一、“陌生化”的概念以及意义“陌生化”理论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所创造,他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的手法,艺术能够更新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人们因习以为常而失去新鲜感,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有这样一段的名言:“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二、叙事结构的陌生化在《大话西游》中,它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通过时间与空间不断的跳跃与转换,撑起了整个电影故事。
用月光宝盒这个道具来实现时空穿越的可行性,让影片时间跨度从500年前到500年后之间随意穿插。
让人感觉天马行空,无所不能。
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以及至尊宝悲情式的爱情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时空跳跃的“陌生化”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跳出剧情,在自己脑海里重新编排正常的时间顺序。
在大脑中进行想象性的加工后,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
三、角色的陌生化我们印象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武功高强、桀骜不驯、能消灭一切妖魔鬼怪的完美英雄形象。
电影研究中接受美学的三个向度_徐枫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2年第1期总第143期112电影研究中接受美学的三个向度徐枫**徐枫,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①汉斯·赫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德国阐释学哲学家和文学史学家,接受美学代表人物。
在刘小枫主编的《接受美学译文集》中译为耀斯,有些译本译为尧斯,本文中依据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定为姚斯。
内容提要:接受美学是西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研究学派,电影接受美学有自身独特的方法论脉络。
雨果·闵斯特伯格首先揭开了电影接受美学研究的序幕,强调观众的知觉和心理幻觉是电影艺术的保障。
此后,受电影符号学代码研究启发的新电影史研究,从互文本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背景组合”的思路,成为“期待视野”这一接受美学重要概念的电影学对应体。
其三,在精神分析批评研究电影时,对电影机构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将电影美学话语视为推动电影工业、鼓动观众欲望的电影第三机器。
关键词:接受美学代码期待视野互文本系统电影机构保留剧目中图分类号:J9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549(2012)01-0112-10Abstract:Reception aesthetics emerged in the later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as a 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It developed along an independent methodological path in film studies.Hugo Münsterberg,the precursor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film studies,stressed perception and psychological illusion of the audience as the pillars of film art.Later,inspired by code studies in film semiology,the concept of“background set”appeared in the new film history studies,echoing“horizon of expectation”,a key word in reception aesthetics.In his film critiq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Christian Metz offered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cinematographic institution,and saw aesthetic discourse in film studies as the third propeller of film industry and the audience's desire.Keywords:reception aesthetics,code,horizon of expectation,system of intertextuality,cinematographic institution,repertoire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之交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兴起的重要学派,在理论上有两个主导方向:其一为汉斯·赫伯特·姚斯①倡导的“接受113史”(或“效果史”),其二为沃尔夫冈·伊瑟尔①提出的“读者反应批评”。
当下黑色幽默影片中陌生化叙事的美学意蕴
当下黑色幽默影片中陌生化叙事的美学意蕴[摘要] “陌生化”是当下黑色幽默电影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
通过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陌生化”强化和提升了观众对影片内涵的认识,黑色幽默电影的特色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陌生化叙事在黑色幽默电影中营造了重要的美学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审美直觉的新奇性、审美体验的对话性、审美效果的反思性等方面。
[关键词] 黑色幽默陌生化美学意蕴一、黑色幽默影片与“陌生化”理论黑色幽默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喜剧电影,“黑色幽默在影像表现上主要体现为一种风格化的追求,它调动电影媒介所特有的各种视听元素,旨在营造一种‘既阴森可怕又滑稽可笑的基调’;而其深层结构又往往包含着一种悖论性的荒诞内核,它使你陷入理性的困境而备感滑稽。
”[1]随着时代的发展,黑色幽默电影的叙事素材、叙事策略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可以说,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下,黑色幽默电影在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素材,来为自己的叙事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无论是无厘头式喜剧,还是传统的悬疑、动作大片,都成了其吸取灵感的源泉。
但纵观这些叙事手段我们会发现,“陌生化”可以说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
对电影制作者来说,“陌生化”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新奇感,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间离化的效果,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引起观众的共鸣。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简而言之,“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方式的艺术程序。
通过这种程序,原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毫无新鲜感可言的事物,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关心和专注,使审美主体重新回到对事物原初感知的震颤瞬间。
不仅如此,在消除“陌生”之后,接受者往往会达到对事物更高一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电影作为一种被观众体验和感觉的艺术形式,“陌生化”理论无论是对电影创作者来讲还是对观众来讲,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陌生化”在黑色幽默电影中的传达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语言(影像、人物、音响)的变异,结构的反常化及时空的难化。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接受美学是一种以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研究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美学研究强调客观审美标准的局限,使审美研究更加关注观众的主体性。
在电影观众学中,接受美学被广泛应用,成为研究电影观众体验和反应的重要方法。
首先,接受美学强调观众的主观感受。
电影是一种情感艺术,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接受美学从观众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的角度来研究电影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通过分析观众对电影情节、人物、镜头语言以及音乐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对观众的影响,以及不同观众对同一个电影的感受和评价。
其次,接受美学注重观众的身份认同。
观众的身份认同是影响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的文化背景、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的身份认同,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因此,在研究观众的电影评价时,需要考虑观众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观众的观影体验。
第三,接受美学关注观众对电影的消费行为。
在市场化的电影产业中,观众对电影的消费行为或者购买决策,对电影的销售和市场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受美学研究观众对电影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市场的消费特点和观众需求,从而更好地分析市场情况和优化市场策略。
最后,接受美学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电影的观众群体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观众,而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研究电影观众体验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观众群体,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全球影响力和价值。
总之,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应用,从观众主观体验、身份认同、消费行为、跨文化比较等方面,为电影观众体验和反应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视角。
电影《村姑小姐》中的陌生化与美学效应
电影《村姑小姐》中的陌生化与美学效应作为俄罗斯的经典电影,《村姑小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运用“陌生化”理论,对电影《村姑小姐》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及影片的镜头组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魅力与审美所在。
一、电影与陌生化理论电影《村姑小姐》由俄罗斯著名导演阿·萨哈洛夫根据原俄国名作家普希金名著改编。
主演是叶莲娜·科里科娃。
讲述的是乡村贵族小姐丽莎和青年阿列克塞经过种种波折而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影片情节离奇曲折、充满趣味。
陌生化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
在电影艺术中,“陌生化”就是把人们熟悉的事物经过艺术加工,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陌生和新鲜,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活,进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在《村姑小姐》这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手法,将本来理所当然的事非正常化,以逆向思维、庄谐并重取得效果。
二、故事情节的陌生化“情节”一词在形式主义眼中,是一個具有特定内涵的术语。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陌生化就是用另外一双眼睛来看世界。
陌生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把某些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使它们相形并立,进而产生新意。
为了显现陌生化效果,电影创作者们可以通过对整个故事进行组合变形,也可以通过对故事的细节进行加工,还可以改变和强化叙述语言,甚至可以通过转述视角等方式改变“情节”,以“陌生化”的情节吸引观众感受影片的魅力。
电影《村姑小姐》讲述的本就是贵族子弟内部的爱情欢喜故事,无忧无虑式的美满姻缘和甜蜜生活符合权贵阶层与资产阶段皆大欢喜的需求。
但是影片《村姑小姐》的情节却打破了这种程式化的贵族爱情模式。
男女主人公中少爷对“村姑”的爱是打破门第观念的真情,还原成“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的童话。
由于丽莎听说阿列克塞不喜欢贵族生活,却常和女佣们待在一起,故意假扮成女佣去接近他,两个年轻人产生爱情后,却没有向家人说出真相,而是一直保持“地下恋情”。
《小王子》改编电影的陌生化分析
2016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79期Jun2016[摘要]《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因其从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世界,而享有盛誉。
2015年,由马克·奥斯本执导的改编奇幻动画电影《小王子》再次掀起了文学热,将文本浓缩成电影表现出艺术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在文艺学界颇具学术价值,“陌生化”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同时具有创造性。
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在主题创作、意象视觉等方面,探寻《小王子》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是如何营构陌生化氛围的。
[关键词]陌生化;《小王子》;视觉文本[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6)6-0186-02《小王子》改编电影的陌生化分析周思琦(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小王子》这部小说创作于1942年,并于第二年出版发行,故事的叙述者是个飞行员。
可以说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是以自己为蓝本写了这部小说,因为他既是小说家,也是飞行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
这本童话故事以飞行员讲述和转述自己与小王子的故事告诉读者,同样孤独的二人,曾在沙漠中共同拥有过一段极为珍贵的友谊。
通过两个人的经历,揭示二战那个特殊时期对成人世界和人类文明的讽刺。
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小王子》,不仅吸引了文学家的眼球,对导演马克·奥斯本来说也具有特殊意义,在2005年开始构思的电影,历时十年才被搬上银幕。
PLAYLIST 对这部小说改编的评价是:“电影保留了这本书中大部分的语句,以一种不失为相当迷人的方式表达出了故事隐含的忧郁基调,外观上可能会符合书迷们的要求,而剧情本身引入了新的主题、人物和冒险元素,带给它更主流、现代的情感。
论电影《风声》的陌生化叙事及其美学效应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缟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7.
[5][法]克里斯丁・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c].李
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1.
[作者简介】何世剑(1咖),男,江西萍乡人,博士,南京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艺术 及影视美学。
[摘要]
330031)
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首映以来获得了广泛好评,票房收入超过2.5亿,取得了较大成
功。本文认为影片在故事情节上的创新设置、人物造型上的突破颠覆及标题出场、分节语、提示语、解说语等文 字符号设计方面综合运用了“陌生化”叙事手段,打破了主流电影一元美学观,创作出复杂、多元、新奇的美, 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 电影《风声》;“陌生化”;叙事策略;美学效应 化”叙事为“冷暴力美学”,效果明显。第一,从内在结 构讲,为后段叙事埋下伏笔。医生说:“一般人经不住三针, 他肯定不是凡人。”潜在交代了吴志国可能是“老鬼”,与 之后吴在医院抢救吟唱出情报一段、为李宁玉揭开谜底一 段遥相呼应,让观众接受其为“老鬼”而不突兀。第二, 从美学效应看。深入刻画了潜伏敌人心脏的地下党员的英 勇顽强,给人以“崇高”感。第三,情节虽属新创,却较 好把握了麦家原著精髓。在英雄和崇高被消解的年代,麦 家致力于塑造“另类英雄”,探索人的超凡生命意志、顽强 《风声》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麦家小说近年非常流 行,拥有广泛读者群,连获国家图书奖、茅盾文学奖等殊 荣,已有多部改编为电视剧,如创下高收视率的《暗算》。 可以说读者、观众对其叙事模式较熟悉,改编电影如无新 意、乏奇招,就难以迎合受众口味,赢得高票房。电影 《风声》上映前,已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倾力打造的“戏 剧版”,由陈薪伊担纲,魏晨光、童蕾联袂表演,广获好 评。这在给电影创作动力的同时,也带来难以估量的压力。 《风声》主创人员迎难而上,首先在故事情节上做了改 编,既传承了麦家小说在有限空间里造“悬疑”、塑“另 类英雄”的一贯精神,又添许多新情节,给观众以“陌生 化”审美效应。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 艺术》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 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 的生存精神,塑造高贵人格信念打动观众。口1电影亦应发挥 创造力。调动一切表演手段,重塑英雄、重建精神及审美 范式打动认同,而不是媚俗地取悦观众。 在结尾情节改编上,《风声》体现了高超的“陌生化” 叙事功力和超群的语言表述功力。电影对小说结局作“偷 梁换柱”处理,有意让人物“错位”,避免熟悉麦家小说 的观众对号入座。小说中的“老鬼”可能是李宁玉或顾小 梦,电影中则增加了“吴志国”;小说刻意塑造的是“李 宁玉”。而影片则为“顾小梦”和“吴志国”,尤其是对 “顾小梦”不惜镜头、用心良苦增加一段话:“……我亲爱 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 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 们同在/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对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和升华精神意蕴有“画龙点睛”之妙, 给观众提供了用心品赏、仔细回味的契机。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概述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是一种美学理论,强调观众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和主观体验。
它认为美学价值不仅存在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观众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观众的背景、文化、情感状态等因素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在电影观众学中,接受美学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电影是一种富有情感表达力的艺术形式,观众通过观影来获得情感体验,与电影作品产生共鸣。
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强调观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指出观众的主观感受和解读才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通过接受美学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和评价,探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电影创作和审美领域,接受美学的概念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和表现力,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传播。
深入研究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电影艺术的本质和魅力,为电影创作和欣赏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电影观众学的重要性电影观众学作为研究电影观众行为、观影心理和观影体验的学科,在当今电影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电影观众学对于电影制作和营销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观众的喜好、观影习惯和心理需求,电影制作方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制作出更受欢迎的影片。
对于电影宣传和推广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电影观众学对于提升电影观众的观影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观众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和途径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与电影之间的情感连接,提升其观影体验。
这不仅可以提高电影的口碑和满意度,也能够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
电影观众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电影制作、营销和观众体验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观众的需求和行为,可以有效提升电影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影体验,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深入研究电影观众学,探讨其中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对于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论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以贾樟柯电影中的“陌生化”诗意为例
论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以贾樟柯电影中的“陌生化”诗意为例发布时间:2021-04-20T10:33:26.3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上作者:第一作者:伊超第二作者:张珍珍[导读] 艺术形式的创新对于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作为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让那些人们已经习而不察的事物变得新奇而富有魅力。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就有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审美趣味的能力,这有赖于他电影中独有的“陌生化”诗意。
第一作者:伊超第二作者:张珍珍摘要:艺术形式的创新对于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作为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让那些人们已经习而不察的事物变得新奇而富有魅力。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电影就有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审美趣味的能力,这有赖于他电影中独有的“陌生化”诗意。
关键词:艺术形式贾樟柯陌生化间离效果周宪在《美学是什么》一书中的“风景七”中谈到艺术形式的问题,在论及艺术的陌生化形式时,谈到:“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可以使欣赏者跟随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陌生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陈旧平庸的观念和看法,进而达到对现实世界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联想到,贾樟柯在他一系列表现城市变迁的电影中,通过一种陌生化的形式,让我们透过镜头感受到在时代发展大潮中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当下社会的独特的视角和重新思考的力量。
贾樟柯用质朴的镜头语言,保持着对生活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诉求。
在这个文化被遗忘的年代里,借助个人化、民间化的影像来拯救即将消弭的集体记忆。
在这个层面上,贾樟柯的电影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
他让我们看到了置身于庸常之中的普通人身上存在的温情和诗意,而这种诗意恰恰是从乱糟糟、毛刺刺,没有剪裁也没有打磨的生活中突然涌现出来的——诗意不仅仅存在于精美的的画面和词句中,也不仅仅是对各种极端生存状态的探索或对各种超现实幻想的体现。
美国奇观电影的陌生化叙事
美国奇观电影的陌生化叙事论文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奇观电影作为类型化电影逐渐为人们所注意。
但是它的概念却相对模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总的来说,奇观电影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与冲击力的影像画面的电影类型。
奇观电影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在当今视觉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崛起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大量注重奇幻画面的电影实践而逐步确立。
[1]尽管“奇观”在电影中一直存在,但是奇观电影的泛化却是近几年来的新鲜事物。
奇观电影的风行,相对于传统的叙事电影来说,在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拍摄、技术、叙事等方面。
纵观2000年以来奥斯卡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电影在视觉上所运用的特效比重越来越大,奇幻电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黑客帝国》《指环王》系列、《变形金刚》《阿凡达》等都是这类奇观电影的典型代表,受到影迷的推崇。
目前学术界关于奇观电影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奇观电影的溯源、奇观电影的审美与传播研究、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奇观电影背后的文化因素等方面。
实际上,奇观电影因为本身所具有的新特点而在叙事上呈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从陌生化叙事这个角度来研究奇观电影,这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学者忽视的一个角度。
因此本文拟从陌生化叙事的技术支撑、陌生化叙事的呈现方式、陌生化叙事的美学意蕴三个方面入手,以点带面,以奇观电影作为个案分析,研究美国奇观电影的陌生化叙事。
一、陌生化叙事的技术支撑时至今日,在视觉文化浪潮冲击下的人们,对于影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奇观影像越来越成为电影的主要表达方式,在电影的叙事、表情达意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奇观电影的崛起,是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文化的转型双重推动下形成的局面。
奇观电影以新奇的画面吸引观众,这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表现在电影的叙事中就呈现为陌生化的叙事。
采用陌生化叙事的表现方式,可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以此带来与传统影片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
首先,奇观电影中陌生化叙事的技术支撑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即3D技术在奇观电影中的运用。
陌生化叙事的艺术
110陌生化叙事的艺术——浅析电影《蝴蝶君》李嫣然(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摘 要:在西方电影里,众多创作者会采用陌生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作品的艺术性,同时其艺术内涵也会引发大众的思考与讨论。
本文以经典电影《蝴蝶君》为例,通过情节解读,对陌生化叙事手法所带来的艺术审美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陌生化;叙事艺术;《蝴蝶君》;影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10-01在人的一段20年的生命里,要抱着怎样的情感才能不发现自己的爱人是同性?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1964年中法恢复建交,男主角高仁尼是法国驻华大使馆的一名会计,他在一场外交晚会上观看了中国伶人表演的《蝴蝶夫人》之后,就被饰演But-terfly 的宋丽玲深深吸引,并在不知其为男性的情况下与之开始了一段隐蔽的恋情。
但在两人经历了各种分分合合的20年之后,宋丽玲的中国共产党间谍身份被揭发,高仁尼则被控诉出卖国家机密,两人最终在法国的军事法庭上见了面。
此时的宋丽玲以男装示人,表明了他的男性身份。
因此高仁尼深受打击,最终在监狱里以自己深爱的Butterfly 形象自杀,而宋丽玲则独自一人生活直至逝世。
这部电影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均有原型基础,高仁尼原型为伯纳德,宋丽玲原型为时佩璞,而在看了相关采访之后,不难发现电影对人物和中国文化都做了陌生化艺术加工,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带给观众一定的深入思考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审美快感。
电影通过构建的叙事风格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内在的审美风尚,其形形色色的陌生化叙事的表现方式,打破了观众固有的期待视野,实现了陌生化叙事带来的新鲜感效果,通过多种元素让观众来寻找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思想内涵。
一、人物概念的陌生化性别混乱的人物概念带来了陌生化的艺术形象解读。
所谓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论电影《一步之遥》中陌生化效果的应用
论电影《一步之遥》中陌生化效果的应用
张瀛心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6
【摘要】姜文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一步之遥》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
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影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陌生化效果将观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进而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待事物的本质。
姜文将陌生化效果应用在文本、人物形象及视听语言三方面,这种相对独特的陌生化效果的应用致使观众与戏剧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客观、理性、疏离地观看影片,进而对影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张瀛心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舞台走下来,从镜头走出去——从《暗恋桃花源》看电影中的“陌生化效果”
2.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3.从去陌生化到再陌生化\r——论数字特效技术在
国产主旋律电影中的应用4.陌生化手法在电影《魔童降世之哪吒》中的应用5.熟知化和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美的“陌生化”及其对现实的穿透力——品读电视电影札记数则
审美的“陌生化”及其对现实的穿透力——品读电视电影札
记数则
黄式宪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7()3
【摘要】随着当今数字化高清晰度技术的发展,电视电影在造型和影像叙事上,
拥有了新的潜力和更大的创作自由度。
近八年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总共制作了近900部电视电影作品;仅在2006年度,总计完成作品112部,其
中“高清”就占了106部。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以国家资本实力和主流意识形态
为支撑、为导引的电视传媒平台,它为我们富于创新锐气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竞技场,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在艺术结构的张力、形象的深度以及风格、样式上的多样性探求等方面,均显示了一种可贵的艺术创新精神。
【总页数】4页(P119-122)
【关键词】电视电影;“陌生化”;穿透力;记数;品读;审美;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作品【作者】黄式宪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以电影《搜索》为例 [J], 李思默;
2.近年电视电影的现实关注与文化立场——以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视电影奖参评作品为例 [J], 王晖
3.电影《喜福会》的陌生化审美探析 [J], 刘秋月;曾小珊
4.审美与现实:列斯科夫语言艺术中的空间“陌生化”诗学 [J], 栾昕
5.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陌生化及审美间离效应 [J], 李志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电影片名的陌生化手法探析
英汉电影片名的陌生化手法探析
孙秀娟;刘爱真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24)2
【摘要】片以名扬.为先声夺人,英汉电影片名常采取陌生化手法,化"已知"为"未知",将"熟悉"变"陌生",激活观众已经机械化了的知觉,重新唤起观众的审美情趣.文章从片名长度、矛盾修辞、语码混用三个角度分析了电影片名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及其语用效果.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孙秀娟;刘爱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哈姆雷特》中陌生化手法再现探析 [J], 易舫
2.从陌生化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翻译 [J], 温玉斌
3.英语电影片名陌生化翻译的美学价值 [J], 孙然
4.略谈文化与审美因素影响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归化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J], 夏云
5.女性主义视角下迪金森陌生化手法和三毛无技巧手法比较 [J], 邱欣雨;严春妹(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性、陌生化与参与性:电影叙事中嵌套结构的文化功能
多元性、陌生化与参与性:电影叙事中嵌套结构的文化功能胥蕾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21()23
【摘要】自大卫·格里菲斯以来,叙事就成为电影的主要目的与功能之一。
以电影叙事为研究文本,探讨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视点与结构、故事与情节等叙事问题的电影叙事学也成为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事的叙述者总是希望利用各种手段令观众接受电影的故事,由此诞生一种在故事中再次讲述故事的嵌套结构,即俗称的“故事套故事”。
这样的手法在文化功能上具有多元性、陌生化与参与性,试图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胥蕾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论《水浒》叙事结构中"忠"的多元性
2.追寻与守望:乡村题材电影叙事中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构性冲突
3.电影嵌套式结构叙事功能研究
4.浅析美国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的文化多元性
5.时间性、空间性与伦理性:中国电影中水意象的叙事价值与文化折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4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l.4No.42006年12月JOURNAL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Sep.2006“陌生化”理论(theoryof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formalism)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理论的基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正式提出这一观点:“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本身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1]詹姆逊也指出:“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
“陌生化”理论深刻触及了人的本质和文艺的合理性问题,强调人存在的诗意性和感知的审美性,艺术的原创性和领悟的艰奥性。
作为文学作品,如若采用“陌生化”手法创作,必然会产生阅读欣赏中的独特体验。
什克洛斯基的论述虽是对文学而言,但在艺术领域里具有普遍的意义,特别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感觉与体验的艺术,“陌生化”尤其显得重要。
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约二十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戏剧理论中借用“陌生化”概念,他认为,戏剧虽是最为贴近生活的,但戏剧作为艺术,仍要注意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间离”,即为“陌生化”。
他说:“戏剧必须使观众惊异。
而这就是要依靠对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
”[2]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同传统戏剧理论直接对立的产物,传统戏剧理论要求演员消失在角色中,观众与剧中人一体化,追求共鸣效应。
而布莱希特所建立的戏剧样式则强调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和剧中人保持距离,以惊愕和批判来代替共鸣。
这种彻底的反叛具体化为艺术原则和艺术方法时,便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
在谈到自己戏剧实践时他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柏林船坞剧院为制造这样的形象所尝试过的表演方法,是以陌生化效果为基础的。
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刘利斯(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和手法给欣赏者以全新的感受。
“陌生化”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式,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钝化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初始的准确观察中去,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制造心理距离、把距离推远的一种艺术处理。
【关键词】陌生化;间离;自动化;电影艺术【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06)04-0107-03OntheAestheticEffectoftheMovieDefamiliarizationLIULi-si(LiteraryAcademy,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iteratureandArt,Lanzhou730070,Gansu,China)Abstract:Artavoidsstalenessasmostharmful.Theartistsalwaysusethedefamiliarizedlanguageandtechniquestogivetheaudienceabrand-newfeeling.“Defamiliarization”unceasinglybreaksorrevisespeople'spsychologicalfor-mat,arousespeoplefromtheconditionofnumbness,andbringsthemtotheinitialaccurateangleofobservation,thereforereadjuststheirintentionrelationsandenablesthemtofeeltheobject'svitalityandabundancewithafresheyeandspecialway.“Defamiliarization”isanartisticprocessingofcreatingpsychologicaldistanceandevenlengtheningthedis-tance.KeyWords:Defamiliarization;Verfremdung;Automatization;Movieart【收稿日期】2006-09-15【作者简介】刘利斯,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中文系教师。
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
”[3]在另一个地方,布莱希特对于“陌生化”有过这样的解释:“什么是陌生化?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4]显而易见,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有共同特征,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的、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
“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和传统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坏,产生于差异与独特。
通俗地说,就是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使读者有“惊奇”之快感,产生对周围已司空见惯事物的新感觉和新发现。
人们也正是在这种“惊奇”的“发现”中,身心得以超越日常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
从美感经验来说,人的感性是丰富多变的,这与作为生理的感官有关,人的感官容易疲劳。
感官本身需要变异,需要改变角度,需要有一种新鲜刺激,人的心灵才能得到丰富和满足。
人具有一种感知觉定势,经常面临自动化,产生机械性,那么就必须首先使人打破自动化,摆脱机械性,让人重新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让人被事物的新奇深深吸引住,这就需要使事物不断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人面前。
心理学家们认为:“新东西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显然,富有“陌生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更为有力地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发观众的审美想象,调动观众的审美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加隽永的审美体验和更加独特的审美认识。
正是由于鉴赏活动中审美趣味经常保持着变异性和创新性的倾向,观众的审美水平、欣赏趣味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许多具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电影作品,才可能得到观众的认同,观众也正是因为希望看见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世界与人生才走进电影的。
艺术要避熟、避俗,就必须重视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更新。
因此在电影接受中,观众对影片能否形成强烈的关注心理,与编导是否善于利用情节发展、语言的运用、题材的选择和技术手段中的变异因素和反常因素,帮助观众产生陌生感或新奇感大有关系。
“陌生化”理论强调演员和角色保持距离,将角色陌生化,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演出又不同寻常,不与历史,不与传统一样,这样的陌生化使观众对影片中的角色觉得焕然一新。
“必须把观众从催眠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使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
演员必须设法在表演中同他扮演的角色保持某种距离,演员必须对角色提出批评。
”[5]在人物塑造方面,许多影片都对经典著作中的形象进行陌生化。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传统风流才子形象始终被间离悬隔,延缓出场。
替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容杂驳、色彩斑斓却没有统一性格的新形象。
随着情节的进展,原始形象被一次又一次的陌生化了。
风流才子的倜傥儒雅变成了小市民的狡黠刁赖。
在《威龙闯天下》中周星驰是一个重利轻义的讼师,他的告官以维护个人利益为主,伸张正义为次,脱离了中国人固有的对包青天的心理认同,减少了对包青天的童稚憧憬。
这样反而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人更多的审美体验。
普通的语言因被反复使用过,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功能已在反复使用中“耗尽“而失去功效和魅力,变成了“自动化”的语言,而“自动化”语言会造成一种人们心理上的“套板反应”。
所以要摆脱这种“套板反应”,就必须使普通的语言变得不再普通,即不再有序、不符合常规,要给它加以变形和扭曲并形成一定的障碍,加工成陌生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语言,也就是“陌生化”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不易为人理解,但却可以增强对于事物的具体描写,可使读者在变得模糊和复杂了的形式面前,在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情况下,用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获得对于事物的新鲜感觉和体验,达到理想审美效果。
《西游记之仙履奇缘》中瞎子为了帮主周星驰而被妖怪所杀,周义愤填膺,准备与妖怪决一死战,而后却发现瞎子起身跑了。
周星驰瞪大眼睛间:“瞎子,你不是死了吗?”.瞎子说:“帮主,刚才我是装死的。
”周星弛恍然大悟.说:“我服了you”。
这种反常组合,是陌生化,可给人新鲜感,产生喜剧效果。
“陌生化”作为一种具有阻拒性的语言,打破了语言的常规,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和时间,使读者摆脱“自动化”语言所带来的“自动化”反应,加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强调,应“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打动”。
[6]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和奇异,从而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审美主体有惊奇的快感。
新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陌生化”,给审美主体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构图结构上,有些影片常常打破观众记忆里的常规构图模式,扫破黄金分割率,打破平衡和对称,使观众眼前的刺激样式与其熟悉的图式发生尖锐的矛盾,产生强大的张力,使新的式样逃脱经验图式对它的引力和干扰,产生新鲜感。
如《一个和八个》打破了正常人看画面的习惯。
一般人喜欢人物在画框正中,影片却把人物安排在边缘,或安放在长方形画框的底线上。
一般人喜欢看人物完整的脸,影片只让观众看到半个脸,另半个脸在画框以外。
影片还让九个光头在画面上重复出现,把圆球形这一特点扩大化,特别加以强调。
一般表现室内景的电影多用长方形构图,而这部影片却以砖窑必须从顶部或底部进入,拍摄选择大俯或大仰的反常视角。
由于光线从顶部进入,在光的运用上又使用摄影中忌讳的顶光拍照,可以造成强烈的黑白对比。
在画面构图上,影片往往在前景设置一个巨大的箩筐,而把说话的人放在箩筐后边或左下方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
这一系列构图逆反着观众的经验图式,形成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这种图式探索如果能运用适当会带来很强的新鲜感。
再如生活在北方的人在口常生活中很少会注意到大平原上的青纱帐———高粱地,但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风中的高粱地在高昂的项呐声中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富有诗意,也同样是陌生化的结果。
108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艺术漫步109刘利斯: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在电影样式上,将怪诞、幽默、悲剧、喜剧多种元素.融于一体,独创多元风格的综合态势,构成一种总体象征寓言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