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稿子一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宾语前置那些有趣的事儿。
你们知道不,有一种宾语前置叫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就是疑问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好像是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又别有一番趣味。
还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呢。
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正常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这种感觉就像是故意卖个小关子,让咱们得多想一想。
再有就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一出现,宾语就得往前跑啦。
还有“唯利是图”,“是”字一来,宾语“利”也乖乖站到前面去了。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很有意思?其实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稿子二
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讲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先来说说“何陋之有”这种类型,“之”字一出来,“何陋”这个宾语就跑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点调皮?
还有“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何以”就是“以何”,疑问代词“何”前置啦,就好像它迫不及待要先露个脸。
“莫我肯顾”也是哦,否定词“莫”加上代词“我”,“我”就得跑到前面去,感觉像是在抢风头呢。
再有像“惟兄嫂是依”,“兄嫂”因为“是”的存在而前置,是不是很特别?
其实啊,这些宾语前置就像是文言文世界里的小魔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都像是在和古人玩一场文字游戏,有趣极啦!大家多看看文言文,就能发现更多这样好玩的地方哟!。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拓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句来深入探讨宾语前置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
一、以“以”字引导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语前置的句子结构,使得宾语提前出现,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子曰:“报怨以德,何如?”《论语》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这个句子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是宾语,也是句子的核心。
通过宾语前置的方式,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论衡》这句话是出自西汉时期的辩论文集《论衡》中的一篇。
句子中的“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是宾语,通过宾语前置使得读者注意到行为的便捷性。
二、以“若”字引导宾语前置另外一个常见的宾语前置结构是以“若”字引导。
下面是一个例子:3. 若求其意,语曰:“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是乃将杀人也。
”《庄子》这句话出自庄子的文章中,通过“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这个宾语前置结构,强调了行为的严重性。
三、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的例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4. 有诸侯者十二国,《左传》这句话出自《左传》,通过“有诸侯者十二国”这个宾语前置结构,突出了十二国的存在。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些例子,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句子更加清晰、凝练,突出宾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表达的力度。
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宾语前置也需要我们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我们要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和常见结构;其次,需要对一些常用的宾语进行熟悉和记忆;最后,要注重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宾语前置的技巧。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一些例句的解析,我们对宾语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这一类句子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须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疑问句,且都有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奚、曷、恶、乌、焉”等。
这时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上述例句中“是”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放在宾语后面,把宾语提至谓语动词之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典型的格式是“唯……是”,译为“只……”即可。
类似的还有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四、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跟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却常常置于介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之前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3)还有一种情况是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须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 除上述四种常见情形外,宾语前置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情形。
1、“孰与”、“与……孰”的宾语前置句式,翻译为“与……相比,……更……”。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 “自”“己”“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 “信”“知”“欺”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古汉语可真有意思,尤其是宾语前置的那些情况,嘿,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首先啊,这种情况可不常见,但一出现,那效果可真是立竿见影。
你想啊,咱们平常说话,宾语往往是在动词后面,像“我吃苹果”,多简单明了。
但是在古汉语里,有时候这宾语要抢先一步,像是个急性子的小孩,非得在动词前头占个位置,真是有趣。
比如说,有些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跑到前面,像是在说“我特别喜欢这苹果”,就可以变成“这苹果,我特别喜欢”。
你瞧,这么一来,语气一下子就强烈起来了,简直就是把这苹果捧在手心里。
让人一听,哎哟,这苹果非同一般,得好好尝尝。
再说了,有些古文里,宾语前置是为了避免歧义。
想象一下,如果不前置,听着可能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像是“我看书”,如果前面没人提书,那可就糊涂了,搞不好听成“我看人”。
所以啊,古人真是机灵,把宾语提上来,保证大家心里都明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对话中,宾语前置让语气更加生动。
比如两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说“那个,今晚的电影,我可期待得很呢!”这样一来,听着就像你能感受到他心里的那份期待,简直是让人有种共鸣,仿佛自己也想去看那部电影了。
古汉语可不是死板的,很多时候它在结构上追求一种韵律美。
你看看,宾语前置的句子往往能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顺畅,更好听。
就像唱歌,旋律一上来,人就跟着动起来,嘴里还得哼上几句。
这样的话,古文听起来简直是悦耳动人,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古汉语,得提提那些名句。
像《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就像一个前置的宾语,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让整句话瞬间就变得活泼起来,让人读起来心里暖暖的,仿佛也能想象到那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再看看《红楼梦》,那里面的语言可说是灵动无比,像是宝玉对黛玉说的“黛玉,我为你写诗”,这可不就是把黛玉当成了重心,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份深情。
真是用词讲究,字字珠玑,让人一读就心头一震。
总结起来,古汉语的宾语前置不止是为了语法,它还能让情感更丰富,语气更生动。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将本应在动词后面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比较常见。
例如:“吾谁欺?”(我欺骗谁了?)其中,“谁”是宾语,被放在了动词“欺”的前面。
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是用来引出动作对象的词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常见。
例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
)其中,“衣冠”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
例如:“时不我与。
”(时间不等待我。
)其中,“我”是代词宾语,被放在了动词“与”的前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唯利是图。
”(只图利益。
)其中,“利”是宾语,被用“是”提到了动词“图”的前面。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以”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战?”(用什么来作战?)其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夫鲁小于晋。
”(鲁国比晋国小。
)其中,“晋”是介词“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孰与君少长?”(谁和你年纪大小比较?)其中,“君”是介词“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自”的宾语前置在介词“自”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后自?”(从哪里自己来?)其中,“自”是介词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从何处来?”(从哪里来?)其中,“处”是介词“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动词“相”的宾语前置在动词“相”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相看两不厌。
”(互相看都不厌烦。
)其中,“两”是动词“相”的宾语,被放在了动词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重要且颇有趣味的语法现象。
要理解宾语前置,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宾语。
在句子中,宾语通常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
比如在“我吃饭”这个句子中,“饭”就是宾语。
那么,宾语前置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宾语出现在了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序不太一样,所以初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困惑,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
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原本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比如“沛公安在?”“安”是“哪里”的意思,也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为“沛公在安”,即“沛公在哪里”。
第二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莫我肯顾”,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我”是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是“莫肯顾我”。
还有“时人莫之许也”,“之”是代词,原本语序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种是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唯利是图”,“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唯图利”。
理解宾语前置,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如果不了解这一语法现象,很容易误解句子的含义。
比如说“何陋之有?”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但知道了宾语前置,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再看“忌不自信”,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可能会理解成“邹忌不相信自己”,这就与原文想要表达的“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的意思相去甚远了。
那么,为什么古文中会有宾语前置这种现象呢?这与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要有关。
在古代,人们的表达方式相对灵活多样,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强调宾语,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
比如“唯命是从”,把“命”前置,就是为了强调“命”,突出对“命”的服从。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
1. “何陋之有?”就像你走进一个看似普通的房间,却发现处处藏着惊喜,这房间哪里简陋了嘛?例子:友人访吾陋室,惊其布置之妙,吾笑曰:“何陋之有?”
2. “吾谁与归?”不正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寻那个能与自己同行的人吗?就像伯牙苦寻子期呀!例子:众人皆逐利而去,吾彷徨四顾,叹曰:“吾谁与归?”
3.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简直就是当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时的那种失落感啊!例子:环顾四周,无有知音,吾黯然道:“微斯人,吾谁与归?”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邹忌那种对自己都有点怀疑的纠结心态嘛!例子:邹忌揽镜自照,喃喃道:“忌不自信。
”
5. “宋何罪之有?”这感觉就像人家宋根本没啥错,却被无端指责,多冤枉呀!例子:他国欲伐宋,宋人大呼:“宋何罪之有?”
6. “子何恃而往?”这不就跟问别人你凭啥去做那事一样嘛,带着点好奇和疑惑。
例子:他人欲远行,吾惑而问:“子何恃而往?”
7. “彼不我恩也。
”就如同别人对自己不好,心里那股委屈和埋怨呀!例子:其待我刻薄,吾愤然曰:“彼不我恩也。
”
我的观点结论: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表达,能生动地展现出古人的心思和场景。
它们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言文的奇妙之处。
初中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
初中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
哎呀,啥是宾语前置呀?这可把我这个小学生难倒啦!不过,老师上课讲过一些文言文例句,我来给您说道说道。
比如说“何陋之有?”这句话,正常应该是“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它就把宾语“何陋”放到前面去啦,好奇怪是不是?就好像我们平时说“你吃啥”,要是变成“啥你吃”,那听起来多别扭呀!
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该是“吾与谁归”,是说“我和谁一道呢?”,这宾语“谁”也跑到前面去啦。
再比如“忌不自信”,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是“邹忌不相信自己”的意思。
这就好比我明明知道作业得自己做,可有时候还想依赖别人,这不是把顺序弄反了嘛!
“宋何罪之有?”本来是“宋有何罪”,意思是“宋国有什么罪过”。
这宾语前置就像是我把书包里的书倒着放,找起来多费劲呀!
“子何恃而往?”正常是“子恃何而往”,是“您凭借什么去呢?”您瞧瞧,这宾语一前置,理解起来是不是得多费点心思?
哎呀,这么一看,宾语前置可真有意思,虽然一开始让人觉得有点晕头转向,但是仔细琢磨琢磨,还挺有趣的呢!
我觉得呀,文言文里这些宾语前置的句子,虽然一开始学起来有点难,但是多学学,多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就像解谜题一样,解开了就特有成就感!。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古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
高考语文语法宾语前置知识点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的句子文言文
宾语前置的句子文言文
嘿,你知道吗?文言文里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句子,那就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比如说“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把“何陋”这个宾语给提到前面啦。
这就好像你本来要先看到目的地,结果它突然出现在你眼前,让你一下子就注意到了,是不是很神奇呀!
像里有句话“沛公安在”,就是把“安”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应该是“沛公在安”。
这就好像玩捉迷藏,沛公一下子就被找出来啦!还有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把“何陋”提前,就像把一个重要的宝贝特意放在显眼的地方一样。
你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偶尔这样说话呀。
比如说,“饭吃了没”,其实正常应该是“吃了饭没”,这也有点像宾语前置呢。
再给你举个例子,“吾谁欺,欺天乎”,这里把“谁”这个宾语提到前面了。
这就如同一个人在大声强调:“我要骗谁呀,难道骗老天吗!”这多有气势呀。
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句子,就像是一个个隐藏的小惊喜,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它们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句子,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门,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总之,宾语前置的句子文言文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呀!它们是文言文的瑰宝,让我们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宾语前置初中文言文例子
宾语前置初中文言文例子
1. “何陋之有”,就像我们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这《陋室铭》里不就有这么经典的一句嘛。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呀,这不就像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可不就这么写的嘛。
3. “忌不自信”,这不是和我们平时说“邹忌不相信自己”一样嘛,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哦。
4. “时人莫之许也”,跟“当时的人不认可他呀”是一个意思呀,《隆中对》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哟。
5. “宋何罪之有”,不就好比说“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公输》里就出现啦。
6.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像不像是在问“问姑娘在想什么呀,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呀”,《木兰诗》里很形象吧。
7.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就类似在说“不这样的话,我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呀”,项羽在《鸿门宴》里这句话很有气势呢。
8. “子何恃而往”,这不就是问“你凭借什么去呀”,《为学》里的这句话也很典型呢。
我觉得这些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子很有趣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呢。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基本特点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基本特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基本特点。
你想想啊,平时咱说话都是主语在前,动词在后,然后宾语在后头跟着,对吧?但文言文里可不完全是这样哦!有的时候,宾语会跑前面去啦!这就像本来你走在路上好好的,突然有人从后面跑到你前面去了,挺有意思吧!比如说“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再比如“沛公安在”,“沛公”是主语,“在”是谓语,“安”就是宾语跑到前面去啦,正常应该是“沛公在安”。
这就好比玩捉迷藏,宾语藏到前面去了,得好好找找呢!
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哦!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会前置,
就像“不吾知也”,“吾”就是前置的宾语嘛。
哎呀呀,这文言文的世界可真是奇妙啊!
有时候我就想啊,古人干嘛要这么折腾啊,把句子弄这么复杂。
但这也
正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呀,让人去探索、去琢磨。
就像解一道难题,解开的时候那叫一个有成就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旦掌握了宾语前置句这些特点,你就会发现读那些文言文不再那么难啦,反而会觉得挺有趣,就跟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呢!
总之呢,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就是这么神奇,让人着迷!大家一定要好好去研究、去感受哦!。
文言文 宾语前置句举例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举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文言文里超有意思的宾语前置句呀!
比如说“何陋之有”这句话,这就是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呀!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但人家就是把“何陋”这个宾语给放到前面啦,多奇妙呀!就像你本来要先穿鞋子再出门,结果你非得先把帽子戴上再去穿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呀!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此屋虽小,何陋之有?”
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这里的“吾谁与归”就是把“谁”这个宾语放到了前面。
这就好像是你找朋友,你不说“我和谁一起”,你偏说“谁和我一起”,是不是挺特别的呢!我们可以说:“在这陌生之地,微斯人,吾谁与归?”哎呀,想想都觉得有种特别的情感在里面呢!
再看看“忌不自信”,正常该是“忌不信自”呀,这里把“自”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这不就像你很有信心地说“我才不怀疑自己呢”变成了“我才不自己怀疑呢”,可有意思啦!像这样说:“他如此优秀,忌不自信呐!”
这些宾语前置句就像是文言文中的小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呀!它们让文言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别样的乐趣。
所以呀,不要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只要我们
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其中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呢!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探索文言文的奇妙世界,去挖掘更多像宾语前置句这样的宝藏呀,这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就能更加深刻啦!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分享和感受啦,大家是不是也对宾语前置句有了新的认识呀?快一起去发现更多文言文的有趣之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董世群
(陕西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713300)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说明》指定的知识点,因此,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方面内容,学会辨析宾语前置句。
那么,什么叫宾语前置句呢?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
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
如:①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如:①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是)”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五、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
如:①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六、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②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七、“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你、我、他”,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八、“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翻译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应后置。
如:①府吏见丁宁(叮嘱我),结誓不别离。
(《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弃了我——“去世”)。
(《陈情表》)
现代汉语中至今还保留了这种用法。
如:望见恕(宽恕我)。
/有何见教(指教我)。
/让你见笑了(笑话我)。
/望见谅(原谅我)。
九、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①亚父南向(面向南)坐。
(《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十、代词“自”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知道自己/杀了自己)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扪心自问”“自杀”“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