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
壮锦的名词解释
壮锦的名词解释壮锦,又称广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
壮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壮锦进行名词解释,介绍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与文化的关系。
壮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壮锦作为一种高档的丝织品,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贵族社会。
这些织物以其华丽的花纹和高超的织造技术而闻名,成为尊贵之象征。
壮锦的制作工艺得以不断改进,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壮锦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选取优质的丝线,经过染色和挑选,保证色彩的鲜艳和纹理的清晰。
然后,锦纹设计师根据织品的用途和主题,设计出精美的纹样。
接下来,织锦工匠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将纹样织入织物中。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数日乃至数月的时间,需要工匠们耐心细致地操作。
最后,壮锦经过整理和加工,成为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壮锦的特点在于其花纹的繁复和织物的厚实。
在设计上,壮锦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龙、凤、花鸟、山水等,寓意吉祥和繁荣。
在织造上,壮锦采用双层织造技术,使织物更加厚实和饱满。
这种特殊的工艺方式使得壮锦拥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感,增强了艺术品的观赏价值。
壮锦不仅仅是一种纺织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它融合了汉族和壮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存。
壮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包括了传统美学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等。
壮锦的花纹中常常出现各种吉祥图案,如寿字、福字、双鱼等,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此外,壮锦还通过故事和传说来表达奇迹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为观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如今,壮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备受追捧,成为许多收藏家的珍品之一。
同时,壮锦也为中国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壮锦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壮锦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珍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表达方式。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广西壮锦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作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历经数百年来依然生机勃勃。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西壮锦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壮锦传承方式是通过师徒制度,由资深的壮锦织工手把手地教授学徒。
传承者经历了漫长的学习期,通过日复一日反复练习和掌握技巧,才能成为真正的壮锦织工手。
此外,壮锦传承还有着口耳相承的传统,老辈人将技艺口传心授给年轻一代,让壮锦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壮锦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已经开设壮锦专业,壮锦文化得以向更多的人群传承。
同时,各地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加强壮锦文化传承工作。
在瑶族自治县、临桂区等地,设立壮锦博物馆和文化体验馆,以展示壮锦的历史文化内涵,搭建起交流和传承的平台。
壮锦文化保护的本质是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以保证其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得以保护。
因此,壮锦文化保护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建立法律法规保护机制,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对壮锦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壮锦文化的原貌和魅力。
在壮锦文化保护方面,着重需要做以下几点工作:1、修复和保存:逐步进行壮锦文化器具、资料的收集、修复、保存和研究等工作。
2、传承的加强:在传承中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选择和推选壮锦传承人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活动。
3、技艺的提高:通过引进、创新,增加壮锦的生产,不断提高壮锦织工们的技能水平。
4、文化产业的培育:通过赋予壮锦更广泛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形式语言,培育和发展壮锦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艰巨但必须要面对的任务。
壮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
只有在加强传承和保护壮锦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壮锦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文化交流、文化加工、文化创造等多元文化领域的发展。
壮锦图案课件ppt
系,使整个图案更加统一。
色彩的层次感
通过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 壮锦图案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感,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04
壮锦图案的创作与设计
创作灵感来源
01
02
03
民族文化
壮锦图案的创作灵感主要 来源于壮族丰富的民族文 化,包括神话传说、民间 故事、图腾信仰等。
植物图案
莲花纹
壮锦中的莲花纹图案,通 常以莲花的花瓣、花蕾、 莲蓬等部分组成,寓意着 纯洁和高雅。
菊花纹
壮锦中的菊花纹图案,通 常以盛开的菊花形象出现 ,寓意着长寿和健康。
牡丹纹
壮锦中的牡丹纹图案,通 常以盛开的牡丹花形象出 现,寓意着富贵和繁荣。
竹叶纹
壮锦中的竹叶纹图案,通 常以竹叶的形象出现,寓 意着坚韧和不屈。
THANKS
感谢观看
壮锦图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壮锦图案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其发展提供 了广阔空间。
壮锦图案的创新发展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 美和科技元素。
未来壮锦图案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 载体。同时,壮锦图案也将借助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增强影响力 。
03 文化背景
壮锦承载着壮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壮族人 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的特点与风格
01 图案特点
壮锦图案精美,以大块面、大色块、对比鲜明为 特点,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02 色彩风格
壮锦色彩丰富,以红、黄、蓝、绿等色为主,搭 配自然、和谐,给人以热烈、欢快之感。
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
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壮锦的历史背景 (3)1.2 壮锦在文化中的地位 (4)二、壮锦纹样的分类与特点 (5)2.1 动物纹样 (6)2.2 植物纹样 (7)2.3 人物纹样 (9)2.4 图腾与神话纹样 (10)2.5 综合纹样 (11)三、壮锦纹样的文化内涵 (12)3.1 龙的象征意义 (13)3.2 凤凰的寓意 (14)3.3 四象与五行 (15)3.4 寓意吉祥与美好 (16)四、壮锦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17)4.1 色彩运用 (18)4.2 形状与结构 (19)4.3 线条与质感 (20)4.4 构图与布局 (22)五、壮锦纹样的传承方式 (23)5.1 口传心授 (24)5.2 文献记载 (25)5.3 艺术展览 (26)5.4 现代创新 (27)六、壮锦纹样的保护与振兴 (29)6.1 文化遗产的保护 (30)6.2 传统工艺的振兴 (31)6.3 创新与发展的挑战 (32)6.4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4)七、结论 (34)7.1 壮锦纹样的文化价值 (35)7.2 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37)7.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述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档主要围绕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进行阐述。
概述壮锦花纹的起源和发展,壮锦花纹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图案设计源于自然、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介绍壮锦花纹的种类和特点,壮锦花纹丰富多样,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纹样以及神话传说等,这些图案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分析壮锦花纹的图案构成和色彩运用,以及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阐述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花纹的传承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方式。
介绍壮锦花纹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展示壮锦花纹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壮锦的历史和发展
壮锦的历史和发展壮锦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工艺美术织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说,在汉代的时候,当地就出现了一种名为“峒布”的细密柔软的布料,适合夏天穿着,也能御寒。
聪明的壮族人民运用植物纤维,织制出了葛布和络布等衣料。
根据历史记载,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中发掘出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广西在汉代已经有了织锦的技艺。
首先是历史渊源方面。
唐代的《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当时壮族人民织制的九种布料,包括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纻布、丝布和食单,这些布料也被列为贡品。
唐代的张籍在《白纻歌》中称赞白苎布,说穿着白苎布制成的衣服好像年轻多了。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
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以看作是壮锦的起源。
其次是壮锦在宋代的发展。
宋代的壮锦被赞为“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料,可以视为壮锦的早期。
北宋时期,吕大防在四川设立了蜀锦院,其中就包括广西锦(即壮锦),成为上贡的锦织品之一,可见壮锦之珍贵。
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产于广西左右江,被称为“羰布”。
总之,壮锦作为一种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的杰作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汉代的细密布料到宋代的壮锦,壮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种珍贵而美丽的纺织品。
在过去,广西壮族人民使用的织物主要是壮锦,它是由壮族地区的“两江州峒”生产的淡布。
这种织物类似于中国线罗,有着丰富的小方格图案。
壮锦具备厚重而华丽的特点,是南方人民的上等服饰。
到了宋代,壮锦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宋王朝在四川设立了蜀锦院,将大量的蜀锦运往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到其他地区。
壮族人民迅速学习了蜀锦的工艺,创造出了著名的壮锦。
各州县都有生产壮锦,壮族人民喜欢采用五色绒线编织成花鸟图案的衣物。
壮锦成为壮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嫁妆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然而,到了清末民初,壮锦逐渐衰落。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采用丝线织成,颜色鲜艳、图案精美,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和家居装饰,也是国内外游客赞不绝口的艺术品。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壮锦文化正面临传承与保护的挑战。
有必要开展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传承是保护的基础。
广西壮锦的传承需要通过口传、书籍和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进行。
壮锦技艺要从一代传给下一代,需要老一辈手艺人的教导和年轻一代的学习。
还应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可以组织壮锦传承学习班,培养更多的壮锦技艺学习者,同时也可以邀请老一辈手艺人进行讲座,带领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壮锦织造的过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壮锦文化。
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将壮锦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展示,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加入到保护壮锦的行列中来。
可以通过建设壮锦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方便人们了解壮锦的相关信息和购买壮锦产品。
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
壮锦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合作。
与纺织、服装、旅游等行业的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可以开展合作研究和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壮锦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才能使壮锦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壮锦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在当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
民族装饰设计中壮锦的应用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壮锦在民族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与意义
01 02
丰富了民族装饰设计的元素和内涵
壮锦作为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图案、色彩和工艺都极具特色,将其 应用于民族装饰设计中,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元素,还增加了设计的文化 内涵和民族特色。
弘扬了民族文化和精神
通过壮锦在民族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壮族文 化,进而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壮锦的图案、色彩和工艺 等元素,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 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丰富民族装饰设计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壮锦具有独特的图案、色彩和工 艺特点,可以为民族装饰设计提 供丰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将壮锦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 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和
文化内涵的装饰作品。
壮锦的多样性可以激发设计师的 创作灵感,推动民族装饰设计艺
与其他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将壮锦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等相结合,创造出 更加丰富多样的民族装饰设计作品。
05
壮锦在民族装饰设计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壮锦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 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 文化底蕴。
将壮锦应用于民族装饰设计, 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 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设计师运用壮锦材质制作家居用品、 服饰品等,使作品具有自然、舒适、 环保的特点。
04
壮锦与民族装饰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传统壮锦与现代民族装饰设计的融合
色彩搭配
传统壮锦以鲜艳、对比强烈的色 彩为主,现代民族装饰设计可以 借鉴这种色彩搭配,营造出富有
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图案元素
壮锦的图案元素丰富多样,包括 植物、动物、人物等,这些元素 可以作为现代民族装饰设计的灵 感来源,通过提炼、变形等手法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广西壮锦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艺的代表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壮锦的编织工艺独到精湛,它以丰富的图案、优美的线条、饱满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著称于世,成为了中国民间工艺精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壮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危害,壮锦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壮锦的传承与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对壮锦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保护壮锦文化需要对壮锦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
首先要对壮锦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包括史料、实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评判,建立壮锦文化的完整档案和考古库。
其次,要保护由壮锦文化传承而来的传统技艺,进行科学化的规范,集中培训和传承,防止因人而异,保证壮锦编织工艺的传承和继承。
最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传递壮锦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壮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壮锦文化。
二、对壮锦作品进行收藏、分类和保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作品的收藏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和日常监管机构,对壮锦作品进行收藏、分类和保护,记录壮锦作品的编织工艺、图案和色彩等。
其次,要对重要的壮锦作品加强保护,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防水和防霉措施,同时进行科学的修复和整理工作,保证壮锦作品的完整和稳定。
三、注重壮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重视传统的编织技艺,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壮锦应该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将壮锦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和艺术领域,拓宽壮锦文化的应用领域,促进壮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对于壮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还要与其他艺术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增加壮锦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保证传承和保护的长期可持续性。
总之,壮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地挖掘、保护和传承,将壮锦文化的价值传递下去,以及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壮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壮锦资料
壮锦起源的故事壮锦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壮锦就成为朝廷贡品。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8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相传宋朝初年,壮家妇女出了一个织布能手——达尼妹。
达尼妹织布有个特点,喜欢不断创新。
有一次,她为了想出一个新纹样来,坐在大门坎上,眼盯着屋檐下的一个大蜘蛛网,苦思冥想,从月出想到月落,又从月落想到日出,整整一夜还是没想出来。
她正要起身离开时,突然看早晨太阳的光芒照射到沾满水珠的蜘蛛网上,这时整个蜘蛛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好看极了。
达尼妹灵机一动,立即奔到堂屋把织布机搬到屋檐下,对着美丽的蜘蛛网图案和色彩,用五彩丝线,织呀织呀织了起来。
她两手上下翻飞,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织出一小块锦缎来。
消息传开,各地壮家织女纷纷前来向达尼妹学习。
壮锦的工艺技术就这样在壮族地区流传开来。
一幅壮锦的故事传说,古时候在大山脚下住着一位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的壮族老妈妈。
老妈妈是织壮锦的能手,有一天她织出了一幅连神仙看了都会赞叹的壮锦,上面有山水、房屋、花园、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忽然有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了东方的天边,原来是东边太阳山的红衣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
老妈妈很着急,先后派大儿子、二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
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白发老人的指引下,借助大石马的力量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拿了自家壮锦回到老妈妈身边。
老妈妈高兴的打开壮锦,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让老三没想到的是,壮锦里还走出一位红衣仙女。
原来是红衣仙女实在是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了,便偷偷在壮锦上绣下了自画像,被老三带回家中。
后来,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壮锦简介壮锦是广西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龙州等县。
壮锦研究报告
壮锦研究报告
我们的研究报告主要调查了壮锦的历史、特点、传统、生产工艺和未来发展等方面。
壮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丝织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壮锦以其精美的图案、独特的色彩和优质的丝线而闻名于世。
壮锦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其中包括动植物、传统乐器、人物形象等。
这些图案通常以对称、平衡和统一的方式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壮锦的生产工艺复杂而精细。
主要步骤包括选丝、染色、编织等。
壮锦所采用的丝线经过多次染色,以确保图案色彩的饱满和持久。
在编织过程中,工匠们使用特制的织机和技巧,通过不同的编织方法和结构来实现不同的效果和纹样。
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壮锦的生产和传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壮锦的生产工艺需要高度的技巧和时间,而新一代人对这种技艺的传承和学习兴趣不高。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使得传统的壮锦难以在市场上取得足够的竞争力。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购买传统手工艺品,包括壮锦。
这种兴趣的增长为壮锦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另一方面,一些壮锦生产企业开始尝试创新,例如将壮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新的产品系列。
这种创新既保留了壮锦的传统特点,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综上所述,壮锦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丝织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尽管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壮锦仍然有着未来发展的潜力。
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纺织工艺品。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锦,并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作为一种意蕴生动的民族艺术精品,具有抽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图纹经过壮族手工艺人的艺术处理之后,与现代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共性,对首饰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现就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探索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在首饰中表现壮族文化特质的道路。
二、壮族的首饰佩戴习俗壮族的首饰佩戴习惯贯穿壮族人的一生,并与壮族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这些习俗至今仍在壮族的一些传统村寨中流传。
祭拜灶神的村寨一般设立有灶神社坛,婴儿诞生的第一年除夕,就会由父母抱到坛前拜神,并由祭司赠予婴儿祛病延年的银首饰。
如果是女婴,则要在女孩三岁之后进行穿耳洞、戴耳环的仪式。
有的壮民为了庇佑婴孩的平安成长,会给孩子全身上下佩戴具有特殊含义的银首饰,如头部的寿星帽、脖子上的长命锁和麒麟项链、脚上的银脚锁等。
值得注意的是壮族的民族首饰都是银制品,这与壮族人民相信银器能够避邪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壮族首饰中的银针,避邪意义更为明显,可以佩戴在身上的各个部位,具有鬼神莫近身的含义。
三、壮锦图案纹样的设计应用(一)几何纹样造型元素的应用几何纹样造型主要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规律性图形(如三角形、方形、菱形、圆形、多边形等)元素构成的造型,以及由这些规律性图形为基本单元,加以重复、重叠、对称、交错等艺术规律变形后构成的造型。
这些规律性图形以几何形骨骼的方式组合成壮锦的纹样,纹样单元多为抽象形元素,也有以抽象形元素为中心辅以自然物象构成的复合单元。
在首饰设计中,也常常利用几何作为首饰的造型手段,或是利用几何骨骼对形态进行组织,这与壮锦的几何纹样使用方法不谋而合,对首饰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艺术字体元素的应用壮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保留本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交融,这种跨民族的交流体现在壮锦中就是具有汉文化吉祥文化寓意的艺术文字的广泛使用。
壮锦图案的艺术性及其文化内涵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壮锦图案的艺术性及其文化内涵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经纬平纹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
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几何图案,生动而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以其花纹别致的图案,色泽鲜丽的色彩,坚固耐用的实用性以及别具一格的浓厚的民族风情而驰名中外。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极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壮族先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汉代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即是早期壮锦的萌芽阶段。
20世纪70年代,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出土的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时期广西就已经出现了织锦技艺。
逮至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班布,都洛布、麻布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直至宋代,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锦”,此时,除了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
根据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宋代广西壮族地区的纺织技术已有很高水准。
此时,又受到蜀锦工艺的影响,壮族人民在接受蜀锦工艺的基础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并融入了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最终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壮锦。
明代,壮锦逐渐流行,工艺也愈加精湛,据明代魏睿《西事珥》,可知壮锦此时已成为贡品,并被列于著名织品之中。
到了清代,历史文献关于壮锦的记述俯拾皆是,《广舆揽胜》记载壮族妇女“环鬓插遍银簪,衣锦边短衫。
系纯棉,裙华丽,自喜能织壮锦及巾帕,其男子所携必家自织者。
”《柳州府志》卷十二有:“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绚丽。
壮锦是什么教案幼儿园
壮锦是什么教案幼儿园简介壮锦是一种特殊教案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它是幼儿园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创新实践,旨在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体验。
本文将介绍壮锦教案在幼儿园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应用效果。
壮锦教案的特点壮锦教案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它不仅关注幼儿的学术知识,还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社交能力等。
壮锦教案的实施方法1. 设定主题壮锦教案的首要任务是设定一个主题,如“春天的花朵”或“动物世界”。
通过确定一个主题,教师可以在整个教案中贯穿相关的知识和活动,使幼儿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2. 制定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与主题相关的学习目标。
目标应该具体、可测量,并涵盖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运动发展等方面。
3. 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制定壮锦教案时,需要设计多样化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实施评估教师需要定期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所在。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和个别测试等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可以对壮锦教案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壮锦教案的应用效果壮锦教案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它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壮锦教案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学习活动。
结论壮锦教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设定主题、制定目标、设计活动和进行评估,壮锦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幼儿在这种教案中可以获得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西壮锦的介绍
广西壮锦的介绍
广西壮锦,又称“花布”,是中国广西少数民族壮族的传统手工
编织艺术品。
其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被誉为“中华织锦之冠”。
广西壮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当时壮锦
是壮族女性必需品之一,用于制作衣裳、帐幕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锦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文化遗产和珍贵的艺术品,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广西壮锦采用的是经过特殊染色和织造处理的绢、丝、棉等原材料。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质地细腻且富有弹性。
壮锦的主要图案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壮锦中的“鸟语花香”图案,寓意着祥和、美好和丰收。
广西壮锦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包括织布、染色、绣花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织锦,这需要壮锦工艺师在织布机上用手操作,手法繁复而高超,需要长期训练和经验积累。
广西壮锦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壮锦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受到了世界各地爱好者的赞誉。
在未来,我们希望广大民众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壮锦文化,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 -。
美丽的壮锦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2、以各种几 何纹为底,上 织饰或绣饰各 种动植物图形, 形成一种多层 次立体的复合 图案。这种图 案层次分明、 色调明暗相间、 立体感强,给 人有如浮雕般 的视觉效果
将各种几何图案进行复合性的再组合。即常见的云纹、雷 纹、水波纹、编织纹、回形纹、羽状纹、方格纹、弦纹、八角纹、 圆圈纹等组合。这种图案大小结合、方圆搭配、协调合理,几何 线条勾连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呈现出一种规整、匀称的韵味, 使图案整体组合的艺术装饰效果更为鲜明、突出。
壮锦又称“僮 锦”、“绒花被”, 较厚实。壮锦最适 合作被面、褥面、 衣裙、巾被、背包、 抱枕、挂包、围裙、 壁挂和台布等。
二方连续
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 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 成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运用一个或几个装饰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在一定空间内,进行上下
四方连续 左右四个方向的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延续的纹样叫四方连续。 在设计时要注意单位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呼应,布局要讲究匀称协调。
雷
纹
回纹 水纹 云纹
以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的 对称、开方、团花、散点等结 构的编织方法,将单个的几何 图案连接起来,组成较为复杂 的几何图形。这种图案清晰、 明快、排列整齐有序,有高度 图案化的效果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 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 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是壮族民间传统手工织品的简称,也是 壮族最富有成就、最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它是以 棉线为经,以五色丝线为纬,凭着妇女复杂多变的编 织技巧,编织成各种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布局对称、 内容丰富、美观别致的花纹图案,故而具有质地厚实、 立体感强、品质优良、美观实用的特点。壮族妇女采 用艺术的手法,将本民族崇拜的日月星辰、祥禽瑞兽 或奇花异草巧妙地编织于织锦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 特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广泛运用于 服饰和婚嫁、生育、寿辰的相互馈赠。2023最新整理集 dosomething
壮锦的故事
壮锦的故事
壮锦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主要记录了安西卡夫和他的五个兄弟在逃亡时经历的一系列事件。
安西卡夫是一位俊秀的少年,他有五个兄弟,他们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相依为命。
然而,他们的父亲死后,他们的步伐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他们不得不逃避来自官府的围捕。
在逃亡的过程中,安西卡夫和他的兄弟们遭遇了很多困难。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旅行,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危险的怪物,如巨人、兽人等。
他们不断地被困在海龟的背上,每次他们想要离开时,它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拦截他们。
最终,安西卡夫和他的兄弟们顶住了所有的艰难险阻,安全地抵达了一个神秘的山洞。
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件宝物,一件梦寐以求的壮锦。
壮锦是一件魔法的衣服,穿上它的人可以获得无限的力量。
安西卡夫和他的兄弟们穿上了壮锦,凭借着它的力量,他们成功地逃离了官府的追捕,并在最终回到家乡以后,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壮锦策划方案
壮锦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的一种织锦工艺,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以其精湛的织锦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被誉为“丝织艺术的瑰宝”。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推广壮锦文化,我们计划策划一项壮锦展览活动。
二、活动目标1.传承壮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2.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提高壮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创造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三、活动内容1.展览时间:活动预计持续三天,展览时间一周;2.展览地点: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如南宁作为展览地点,以便吸引更多的观众;3.展览内容:–展出原创壮锦作品:邀请广西及周边地区的壮锦艺术家,展出其原创作品,展示壮锦的独特之处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巧;–展示壮锦历史与文化:通过展板、文字介绍等形式,展示壮锦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增加观众对壮锦的了解和认同;–进行现场制作展示:请特邀壮锦工艺师傅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解,向观众展示壮锦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并邀请观众参与,亲身体验制作过程;–举办主题论坛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坛和讲座,就壮锦的历史、艺术、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组织壮锦设计大赛:通过组织壮锦设计大赛,吸引更多的设计师参与,激发设计创新力;–增设商业展览区:为壮锦相关企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活动推广1.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2.与相关机构合作:与广西壮锦研究所、壮锦协会等机构合作,共同宣传和推广活动;3.增设展览网站:建立活动官方网站,发布展览信息、壮锦知识和相关活动动态,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4.利用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邀请网红和行业大咖进行现场报道和推广;5.制作宣传品:制作活动海报、手册、书签等宣传品,派发给相关机构和观众,增加活动的曝光度。
五、预算与赞助1.预算:根据活动内容和规模进行详细预算,包括场地租赁、布展费用、工艺师傅酬金、专家学者费用、宣传费用等;2.赞助商合作: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寻求赞助合作,例如壮锦生产企业、文化传媒公司等,通过提供展示、宣传和推广渠道,与赞助商共同分享活动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锦日期:2010-12-09 作者: 来源:我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纺纶”的出现,可见织布是古人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是谁看到了自然界的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色后突发奇想,把织布用的线染成各种自然界常见的颜色,然后织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布,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锦便诞生了,从此也拉开了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织锦历史。
壮锦是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捻的丝线作彩纬织入起花,再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经线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壮锦是壮族古老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锦承载和凝聚了壮族妇女千年的聪明智慧与审美情趣,它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解放后又改称为壮。
所以在解放以前民间称壮锦为“土锦”、“僮锦”、解放后才叫壮锦,由于织物质地厚实、花纹漂亮,所以也被称为“绒花被”,主要用于制作衣裙、被面、背包、台布等。
为了寻找这项古老的技艺,摄制组来到了广西,找到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刘慧军所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壮锦发源地之一的忻城县。
忻城,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壮锦的发源地之一,壮锦在这里曾经辉煌一时,乾隆时期的《庆远府志》中这样写道“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
曾经作为贡品的壮锦如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摄制组在忻城县采访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还有壮锦的存在。
最后在老奶奶的指引下,我们找到原忻城县壮锦厂厂长蒙如君。
从蒙如君那里我们了解到,自从壮锦厂倒闭以后,原壮锦厂的职工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剩余在家的也都不从事壮锦织造了,现在整个忻城县只有五六个人还在零星地做着,但是岁数都很大了,当蒙如君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为了不影响家里人的生活,摄制组把拍摄地点放在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土司衙门里,在这里,我们终于目睹到了壮锦这项古老的织锦技艺。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对织锦人极大的考验。
织锦时,艺人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
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一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综线牵引,来回往复,便会织出美丽的壮锦,在明清时期壮锦一直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而扬名全国,所以壮锦在历史上便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锦,也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锦。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这里的手工织机就是指“竹笼土织机”。
用竹笼起花,是壮锦织机最大的特点,它把挑花结本和上机织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壮锦的经线是穿在一根木棒上、织的时候与身体连在一起,也就是说身体就是织机的一部分,只有达到人机合一,才能织出美丽的壮锦。
在历史上,壮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锦也明显受到汉锦的影响,特别是蜀锦对壮锦的影响最大,这在壮锦织机上就能看得出来,它既吸收了蜀锦挑花结本绝技,又保留了少数民族锦所特有的那种通经断纬随心所欲变化色彩的特点。
《广西通志》载:“土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她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原始的单色棉线发展到五颜六色的各种丝线,在材料的变化上就能看出壮族人民追求美的足迹。
壮锦是采用没有捻度、上过浆的棉线为经线,而且经线是保持原有的自然色,纬线是采用经过炼染加工的彩色棉线或者丝线,一般要比经线粗。
壮锦的材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材料的改进使壮锦在质量和美观程度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壮锦从传统的日用品上升到艺术品的境界,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在我国传统的织锦中,都少不了打纬的工具,它们外形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别,名字也会不同,但是作用都是一样的,壮锦里面打纬的工具叫纺线车,他们的工作原理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制作梭子中间的纡子。
首先把准备好的棉线放到线架上,再把准备好的纡子放到摇车里,然后把线的一端穿在纡子上,一手摇线车,转动纡子,一手走绞,用手捻住棉线,控制方向,使制作出来的纡子像杏核一样,两头细中间鼓。
传统的牵经一般都是在一块空地上进行,先把几根木桩分两组钉在空地上,中间的距离要保持心中有数,以便于算出经线的长度。
把准备好的经线放在牵经板上,找出线头然后根据每次织造尺寸大小,把经线根数牵出来,牵经线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开头的地方要留出一个八字的交叉口,为以后装机的时候能够分清上下经面。
如果要织一幅60厘米的作品,那么经线便要牵到30—50米之间,都要比实际的作品长度要长的很多,每次牵多少根线熟练的艺人都记得很清楚,一般经面上1厘米要30根经线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要织一幅宽35厘米的作品就要牵1050根经线才可以,长度可以自己控制。
牵经线是织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步骤,一般两个人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够完成一副长30米、宽35厘米左右的经线,费时费力,牵经就是把棉纱一条条地纵向紧密排列,并且要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开口,牵经的目的就是确定经线的长度和宽度。
把需要的经线长度和根数牵出来后,先整理经面,再用竹筘把牵好的经线捋顺,穿筘是为了区分上下纱排列有序不乱,方便下一步的装机。
穿筘要求不高,没有漏筘和重筘的现象就不会影响工作。
穿筘结束后还要把经线卷在卷经筒上,卷的时候注意不要把经线弄乱,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经线卷完后就可以装机。
装机就是把牵好的经线装到织机上,并分出上下经面,然后在经线上穿提花线、穿筘、装联动装置。
首先把卷经筒放置在织机的前端,把经线一头栓到已经绑在腰上的棍子上,经线绑好后,就可以穿提花线了。
穿提花线所用的白色丝线称为“扦线”。
扦线是和经线连接在一起的,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在织造过程中提拉下面的经线,二是为了方便过花,首先将牵线搭到竹笼上,然后将每一根经线对应一根扦线穿过去,穿的过程中顺序不能打乱,一共有1050条经线就要穿1050条扦线。
这是一个既要细心又有耐心的工作,经线非常细密,操作起来非常繁琐。
穿好经线后就可以把仟线收紧了。
仟线全部穿好后,工人师傅还要在线头处穿筘(kou四声),这里的竹筘和前面卷经时的穿筘是一样的,先将拴好的经线解开,利用上面有勾子的铁片将线从竹筘的孔隙中穿过,穿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重筘,不能漏筘,同时也不能将经线的位置打乱,以免影响以后的织锦工作,这个竹筘不但清晰的将每根线分开,还是织锦时用来拍打纬线的工具。
装机最主要的就是分经面,它是先用一根线把经面分为上下两层,在把分开上下两排的经线用类似8字的手法分别通过翻头结在翻头木片上,这样上下两排经线交叉着就可以形成开口。
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的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壮族妇女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本民族崇拜的日月星辰、祥禽瑞兽或奇花异草巧妙地编织于织锦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锦图案纹样造型概括简练、朴实大方,在形式上主要有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装饰纹样三种。
在内容题材上,聪明勤劳的壮锦艺人擅长以仪态万千的大自然为丰富的创作源泉,将他们生活中所看见的鱼、鸟、兽、虫、花草树木等经过提炼加工,设计成一幅幅精美生动的图案,然后再织入美丽的锦缎中,以反映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意匠之作是根据设计好的图案要求,在意匠纸上将画好的图案横向、纵向放大,设计排列并且按纹样进行着色,使它成为可以在竹笼上进行编织的完整单元图案,意匠之作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挑花结本做参考,因为在意匠纸上,每一个空格和每一条线都代表固定的线数。
画意匠的时候要注意把要显花的纹样用鲜艳的颜色画出来,颜色与颜色间要对比强烈,有层次感。
着色的过程也是初步给织锦配色的过程,当然这个配色只是初步的配色,它主要是为了方便下面的挑花结本,民间织锦艺人在织造的过程中很多都不按照意匠纸上的颜色进行织造,他们都会单独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配色。
壮锦的配色和其他传统的汉锦配色有很大区别,它是拿着画好意匠纸进行二次配色,也可以说是二次创作。
传说宋代有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叫达尼妹,她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的露珠,附着在蜘蛛网上闪烁着异彩,便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描摹纺织。
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蕴含了壮族老百姓对美得企盼和对自然的感悟,可以说壮锦的配色是壮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理解的高度概括,她们把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织入壮锦中。
“红配绿,看不俗”是壮锦艺人对壮锦用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他们一般不受大自然色彩的束缚,用色大胆,不拘一格,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喜欢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调综合概括、提炼、夸张,甚至变色等,以加强图案的装饰效果,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整个画面更加活泼靓丽。
总之,一幅壮锦,艺人们常常喜欢用几种颜色甚至十几种颜色搭配编织,一种图案不同的艺人织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这是因为壮锦艺人在织造过程中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融入到了织锦中,使漂亮的织锦在内涵上又多了一层亲切的人文气息。
“凡花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关于织锦这样记载。
意思是说,要想织锦就必须先挑花结本,并且挑花和织造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和规律,挑花结本是中国提花织物最原始的方法。
壮锦是我给少数民族锦中唯一一个需要挑花结本的锦,它是直接在织机的上进行挑花,花本也直接结在竹笼上,并且挑和织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壮锦图案大部分都是连续纹样,所以只需挑出一个完整的图案,后面的就可以利用竹笼伤的花纹不断循环的原理进行挑织,而不需要二次挑花,通俗点说,挑花就是设计一个程序,后面织造都是按照这个程序来完成的,挑花结本是壮锦最核心的技艺。
挑花前,首先在平整的经面上织上几梭通经通纬的平纹,这样做是为了固定经面,挑花时根据事先画好的意匠稿用挑花尺挑起需要的经线,而这个挑花尺所处的位置就是代表意匠纸上一横条方格的位置,也是织锦过程中的一条纬线,在操作的时候工人要不断参照“意匠”,需要用纬线进行图案组合的时候就用挑花尺将经线挑上来,没有图案地方的经线压下去。
挑好后,可以利用较粗的竹筒将线更清晰的挑起,把挑花尺放在竹筒的前面,然后用力划过经线,没有被挑起的经线上的仟线就随着挑花尺移到了后面,和经线紧密连接的仟线就轻而易举的被找到,将这些仟线整理好,然后用花签从这些仟线中穿过,并固定在竹笼上,这样织锦的一梭花纹就弄好了,然后将整个图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挑花,等这个图案全部挑到竹笼上以后,就可以按照竹笼上的花纹进行循环挑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