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文化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工具, 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律法,制度、行为规范、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
百 法家:韩非 的中央集权国家
家
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争
①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鸣 兵家:孙膑 ②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
于自己的形势
影响:儒家 道家 法家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礼记·礼运》中说:“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 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2)自 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感悟 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3)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 “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 或“和合”。(4)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 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 水”。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5)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思想。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墨子提出:“故古者圣 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荀子提出:“故尊圣者王, 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儒家
应变wenku.baidu.com
创始人
重要奠基人
集大成者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仁”、“礼” 1、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哲学主张:敬鬼神
核心:仁政 1、政治主张:重民、民 贵君轻 2、人性论:性本善 3、义利观:先义后利
核心:仁义、王道 1、政治主张:礼教治国, 礼法并施 2、人性观:性恶论 3、天命观: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魏晋-唐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 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
儒、佛、道教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传承与 转折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课程标准】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勃兴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秦汉 形成与繁
盛
程朱理学 陆九渊心学
3.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
(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①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
——骨耜——
特点:多元一体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藏礼于器)
①代表文化与思想:“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发展原因: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③发展过程: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 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战国时期,青铜制造 业逐渐衰落 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文化的发展。
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阶级: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④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
孟子: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重民)
儒家
③性善论 ④“养浩然之气”
荀子: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②性恶论
战 国 时 期 的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③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④“君舟民水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
④“尚力” ⑤“节用” ⑥“节葬” ①“齐物” ②“逍遥”
③“无所恃” ④“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
(3)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 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 缘认同、文化认同。
西戎
华 夏
南蛮
北狄
东 夷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 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 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 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 时期。
衰落 与复兴
1840年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1915-1917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十月革命后 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1.中华文明的勃兴与奠基(先秦)
(1)远古:①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 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
②形成核心: 中原华夏族率 先成为核心, 并向四周辐射, 推动着多元一 体中华文化的 形成。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
——女神像——
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黑陶——
四川广汉·三星堆
——铜人头像——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
建立统一多 巩 固 大 一 统 民族国家 局面;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儒佛道交融 汇通
佛学繁荣,传 统儒学受到挑 战;儒学创新 发展
儒、佛、道相 互渗透,儒吸 收佛道形成理 学
秦
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推崇法家
尊崇儒术、儒 学正统;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
魏晋玄学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文化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工具, 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律法,制度、行为规范、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
百 法家:韩非 的中央集权国家
家
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争
①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鸣 兵家:孙膑 ②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
于自己的形势
影响:儒家 道家 法家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礼记·礼运》中说:“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 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2)自 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感悟 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3)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 “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 或“和合”。(4)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 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 水”。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5)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思想。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墨子提出:“故古者圣 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荀子提出:“故尊圣者王, 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儒家
应变wenku.baidu.com
创始人
重要奠基人
集大成者
孔子
孟子
荀子
核心:“仁”、“礼” 1、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哲学主张:敬鬼神
核心:仁政 1、政治主张:重民、民 贵君轻 2、人性论:性本善 3、义利观:先义后利
核心:仁义、王道 1、政治主张:礼教治国, 礼法并施 2、人性观:性恶论 3、天命观: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
魏晋-唐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 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
儒、佛、道教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传承与 转折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课程标准】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勃兴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秦汉 形成与繁
盛
程朱理学 陆九渊心学
3.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
(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①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
——骨耜——
特点:多元一体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藏礼于器)
①代表文化与思想:“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发展原因: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③发展过程: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商朝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 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战国时期,青铜制造 业逐渐衰落 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文化的发展。
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阶级: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④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
孟子: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重民)
儒家
③性善论 ④“养浩然之气”
荀子: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②性恶论
战 国 时 期 的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③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④“君舟民水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
④“尚力” ⑤“节用” ⑥“节葬” ①“齐物” ②“逍遥”
③“无所恃” ④“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
(3)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 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 缘认同、文化认同。
西戎
华 夏
南蛮
北狄
东 夷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 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 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 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 时期。
衰落 与复兴
1840年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1915-1917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十月革命后 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1.中华文明的勃兴与奠基(先秦)
(1)远古:①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 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
②形成核心: 中原华夏族率 先成为核心, 并向四周辐射, 推动着多元一 体中华文化的 形成。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
——女神像——
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黑陶——
四川广汉·三星堆
——铜人头像——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2.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
建立统一多 巩 固 大 一 统 民族国家 局面;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儒佛道交融 汇通
佛学繁荣,传 统儒学受到挑 战;儒学创新 发展
儒、佛、道相 互渗透,儒吸 收佛道形成理 学
秦
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推崇法家
尊崇儒术、儒 学正统;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
魏晋玄学
中华传统文 化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