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罗—透明性
读《透明性》有感柯林罗
读科林·罗《透明性》有感最近拜读了柯林·罗和罗伯特点斯拉茨基撰写的《透明性》一书,全书整体比较晦涩难懂,我就我从书中所学到的一点知识谈一些感悟。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透明性产生于现代绘画领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透明性是与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和空间的同时存在。
透明性从明确的限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开发。
一、透明性在绘画作品中的存在形式。
透明性既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本来具有的属性,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更深刻来说,将透明性看作一种可以从艺术品中揭示的状态。
而《透明性》一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了论述,塞尚认为自然界的物体可以概括成圆球题、圆锥体、圆柱体,毕加索将其推向极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将自然形体分解成几何切面,互相重叠展开,在平面设计表现出不同视点观看物体的结构。
《透明性》一书将其概括为现象的透明性。
“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图形叠合到一起,每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部分占为己有,那么这个人就遭遇到了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换句话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
”通过对不同时期立体主义画作的分析对比,进而推进至建筑学的透明。
二、透明性在建筑中的存在形式在绘画作品中,两种透明形式只能通过间接表达的方式,即三维空间只能表达至二维空间的平面上。
但是在建筑学上,两种透明形式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
三维空间在建筑学中是真实存在的,而物理学上的透明也是客观的事实。
《透明性》通过包豪斯工作室的设计和加歇别墅两座建筑设计进行对比,包豪斯工作室是利用玻璃幕墙为主体进行建筑设计,而加歇别墅的设计相似,但加歇别墅与包豪斯工作室不同的是,它的设计并没有刻意展示玻璃的透明的属性,二是展示玻璃的平面属性,换句话说,即使玻璃换成相同平面,所达到的效果基本相同,我们基本可以通过外形的设计就可以推测出内部的设计,而包豪斯工作室即便使用了整个玻璃幕墙,企图使用玻璃透明的特性来作为建筑设计美德主体,但事与愿违,这种做法并不能展示建筑的设计之美,这种仅仅注重了材料之美的设计,在我看来这已经从本质上讲脱离了建筑学设计的初衷。
表皮的透明性_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关于真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有这 么一句话,由于他极少用比喻,所以这句话很显眼:
“真理,就是所有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 饮,而因为每个参与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 整个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个透明的、单纯的静止”。[7]
“这种一再需要重新建立的和谐似乎受到方盒子内部 这种人为的空虚的影响,它们在这里找到自身的位置, 当感官面对这些从表面上看来任性而为的一切时,理智 却因直觉而更为确信,与表面所见恰恰相反,在此,问 题被认识并得到解答,在此存在一个合理的秩序”。[4]
注意到这里强调“一再需要重新建立的”和谐,而 且认为确信来自“直觉”,从对建筑的体验看来,这是符 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而且,通过对感官和理智的 关系作更为清晰的描述,这段话暗示了在建筑中体验到 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特征究竟指什么。也许,创作者本人 的话更有助于我们对“透明性”的理解。在全集的第一 卷中的前言部分,柯布写道:
注意到在这段文字中,黑格尔用了“透明”来形容 真理的某一特征。这提醒了我们:“透明性”这一概念使 人容易从静止和孤立的角度看建筑,而不能从联系和运 动的角度看建筑。它使建筑成为一个概念,一种知识,它 剥夺了人的感知在建筑体验中的重要地位。正是从柯 林·罗开始,出现了一种将建筑形式作为概念的认识论
2004/ 8 总第 1 1 0 期
ARCHITECT 21
22
A R C H I T E CT
2004/ 8 总第 110 期
倾向,而他的学生埃森曼,则将这种形式主义的认识论 推向了极致,他认为建筑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它排斥主 体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建筑形式具有自主性,建筑创作 可以按照某种程式自动生成而不需要作者。以《反功能 主义》一书,他第一个宣布抛弃建筑的功能和社会属性。 然而这种建筑创作和建筑体验的主体的缺席,使他的建 筑成了虚无主义者的概念游戏,让人感到新奇,迷惑,却 无法使人感动,也无法获得明确的认识。他打破了前人 的形式对建筑师的束缚,就此而言他是积极的。他的思 想极大地影响了今日的先锋派,而他本人正是先锋派的 一员。[8]
空间的生产 第二章笔记 关于符号
哈森读书会的作业列斐伏尔难读。
这是我第三次挑战。
第一次14年,读了第一章:感受是“(查了词典后)每个字儿都认识。
”;第二次17年,重读第一章,整理笔记,读了第二章的一部分:懂了些道理但没有融入自身体系,很快就忘个干净;现在是第三次,现在读完了第二章:这次建立在对欧洲哲学派系、历史、文学略有些涉猎的基础上,觉得自己终于与作者发生了对话。
除了对中世纪的哲学家和各种希腊罗马埃及的神有些困扰,不会再被书里眼花缭乱的专名和概念亮瞎狗眼,阅读流畅了,自然就容易进入到书中并enjoy。
这次应该可以顺滑通读了。
我觉得之所以难读,是因为列氏的写作有毛病,他不是按照我们习惯的学术论文的方式来写作的。
意识流是法国作家的通病,也有一些哲学著作故意为之,这都能忍。
列氏最不能忍的是概念乱飞,提了新名词又不解释,对读者不管不顾。
这是他70多岁时候的作品,试想一个哲学家、杰出的教授、学术天才超越世人,他晚年把自己的思想一股脑倒进一本书里,极其浓缩地写了400页。
而我们小小一个后进末学,并非天才,与他的年龄差还来不及跨时代地俯瞰他,能看懂才怪。
(有自认为是天才的得罪了,你不必继续看下去。
)另一个问题是,书已经发表了40多年,尤其是91年英文发表以后,列氏的研究者众。
有些观点是他的原创,但对我来说已不算新鲜,别人又比他语言流畅,难免有些动力不足。
第三个问题是,我感觉列氏是个折衷主义者,他虽然自己批判折衷。
但是好多概念,他前面刚批判完,回头自己又用上了(e.g.texture这个词)。
当然,这个过程无可厚非,他对这些概念进行了修正,然后用修正过的。
对读者来说,在文中一个词的意思就不是前后一致的,如果不仔细,就容易曲解列氏的意思。
我看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列氏解读,就有掉进这个坑的。
(所以看二手文献要找准一流学者,列氏研究一流学者都有一打了,二三流就没什么必要看。
有些显然连原著都没看过就来胡扯,这就是不入流。
)一个小建议。
不要试图按顺序阅读此书,按照topic去理解(你可以一页一页地读,但换个顺序去思考之)。
建筑理论与历史2教学大纲
《建筑理论与历史(2)》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理论与历史(2)(5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性质:专业课。
2、目的:培养专业基础,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理论修养。
3、任务:在低年级已经掌握的建筑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一直到当代时期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个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二、课程基本要求:建筑理论与历史(二),以外国(西方为主)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学习为主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概论:一、西方建筑历史的史学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历史古代部分:二、西方古典建筑(一)西方古典建筑之源——古埃及-古西亚的建筑古希腊建筑-胜地与神庙-雅典卫城-古希腊柱式三、西方古典建筑(二)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古罗马建筑-城市与建筑-拱券与穹隆-古罗马柱式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四、早期基督教、拜占庭与罗马风建筑五、哥特建筑法国-早期哥特建筑-盛期哥特建筑德国-英国-意大利哥特建筑六、文艺复兴与手法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阿尔伯蒂-帕拉蒂奥-建筑理论手法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市与建筑建筑比例-几何与透视七、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贝尼尼-波罗米尼-瓜里尼-城市广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理论古代部分作业:1、关于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以及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实例与建筑细部的抄绘。
由《透明性》看建筑理论的意义
由《透明性》看建筑理论的意义舒保军;王锰【摘要】从建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进行解读。
从"透明性"理论提出、形成、发展、实践等方面来阐述一个建筑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2(019)003【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透明性;现象的;理论;常识;建筑实践【作者】舒保军;王锰【作者单位】上海帕西菲卡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200120;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1 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工作中使我深刻感觉到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觉的要成为一个优秀建筑设计师还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
在阅读了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后。
什么是“理论”?《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指系统的理性认识。
是由观点、立论、推断等组成的学说、知识体系。
”邹韬奋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指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总是分不开的。
”在建筑领域,建筑就是基本的实践,而建筑理论,就是在建筑系统中对它认真分析、总结、推理后的理性认识。
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如同在任何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样,建筑理论来源于建筑实践,而成熟的建筑理论必然是对建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
说到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常识”这个概念。
常识是与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相对而言的。
理论依据常识的道理,但有时又与常识发生冲突。
卡勒说:“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地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
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因此,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渐渐地远离常识,不为常识所理解。
但是为了教育的目的需要把理论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得高深的理论知识不断成为常识。
正因如此,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直接的最终走向常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问题引出了思考,而不是最终成为不变的常识或者定律。
浅谈巫鸿的《重屏》有感
浅谈巫鸿的《重屏》有感摘要:中国传统屏风的样式、形状、规格和材质的演变,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屏风不仅仅是挡风或障蔽的用具,更是身份、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的象征。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介与再现》独辟蹊径,以屏风上的传统绘画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屏风”看作一种实物,一个绘画母题,或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绘画媒材,抑或是绘画中图画的再现,其研究视角打破了实物和图像之间的界限,颇具新意。
关键词:传统屏风;绘画一、浅识巫鸿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
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
他的著作跨学科性很强,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而且富于创见,对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有启发性。
他的第一本书《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得了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
《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
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
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二、屏风的内外空间与结构在屏风的作用上,巫鸿书中谈论两个画的区别时,引出了相对立的两对词语——“窥探癖”和“物恋癖”。
《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屏风垂直于画面,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观者与场景是分离性质的。
《重屏会棋图》图中,屏风平行于画面,牺牲了屏风的事物感,更类似于“窗户”,观者更容易参与到图画中。
而如果对于具体绘画的主角而言,《韩》图中的主人公,是处于旁观的角度,换句话说,他是看画者在画中的替代目光;《重》图中的主人公,有一个特征就是他的目光竟然游离于画面外,跟观者有目光碰撞,这明显是“物恋”的特征。
再读透明性
再读透明性韩艺宽【摘要】1956年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完成的透明性著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示柯布西耶工作的建筑理论.然而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透明性理论对现代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多位建筑家的阐述和发展逐渐具有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特征.该文试图通过对透明性建筑理论发展的阐述揭示这一转化进程,并总结作为设计方法论的透明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透明性;设计教学;广义透明性;方法论【作者】韩艺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1.1 起源1941年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在《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首次将绘画作品与建筑关联,他分析了包豪斯校舍和立体主义绘画之间的某种相似特征。
并将这种面与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定义为透明性。
1944年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里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原理,描述了什么时候两个或多个图形如何共享一个底面,这些图形被赋予一种透明的特征。
凯普斯作了如下论述:“一个人如果看到两个或多个图形彼此重叠,并且每一个都要将重叠的公共部分占为己有,那么我们就面临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设想一种新视觉品质的存在——图形具有透明性: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却又不在视觉上彼此破坏。
然而,透明性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视觉品质,它还意味着一种更为广泛的空间秩序。
透明性就是同时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
空间不仅有深度,而且一直处在深浅的变化之中。
随着每一个图形在我们眼中忽近忽远,透明图形的位置获得了模棱两可的意义。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对透明性的定义正是在对希格弗莱德·吉迪恩以及戈尔杰·凯普斯的批判性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江南园林现象透明性及应用可行性探析
江南园林现象透明性及应用可行性探析段合洋(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摘要:通过分析透明性原理,提炼出3种现象透明性的设计手法,并将其与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在空间营建中的特点进行对照,以视觉层次和空间多义性为切入点,证明现象透明性原理在分析和设计园林空间上的可行性,丰富透明性理论在园林空间研究的理论支持,为研究和学习古典园林景观提供现代性设计理论的指导以及理性和逻辑性角度的参考。
关键词:透明性;江南园林;空间多义性;浅空间始艺术之上,包括马蒂斯、高更、毕加索、亨利摩尔等画家也对原始美术有着深入的认知并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将原始美术中的元素用现代化的手段整合在自己的创作当中。
透明性伴随原始艺术的发掘热潮,也在新时代被赋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在《词语与建筑:现代建筑词典》中,艾德里安·弗提()也指出了20世纪建筑学术语的一个关键词便是“透明”,并且预示着它的发展的必然性[1]。
1944年,戈尔杰·凯普斯在其著作《视觉语言》中通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则,完成了对最初透明性定义的描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科林·罗和画家罗伯特·斯拉茨基共同撰写的《透明性1》在耶鲁大学建筑刊物《》上发表。
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影响,科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首次界定了“字面的透明性”(又称物理透明性)与“现象的透明性”2种概念,使得透明性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体系,并通过立体主义与其他风格绘画的对比,以及对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建筑的分析,使得透明性原理进一步普及和应用,并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曾以“空间—时间”“共时性”、互渗、“透明性”、交叠、矛盾等词语来阐述透明性的理论意义及其基本特征,并强调“透明性将会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颠覆空间秩序”。
《透明性2》于1971年发布,对现象透明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将透明性的构图方式与建筑空间的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建筑理论
理论家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另有《建筑十卷》。
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
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
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
强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
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5列杜(Ledoux)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
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者住宅。
建筑学研究生要读的书目
城市保护与更新系列Historic Preser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杨宏烈,2006(图书馆馆藏可看)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调整性方法》城市设计理论系列《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人性场所-城市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的维度》卡莫纳,江苏科技出版社(图书馆馆藏可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美】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选读:《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罗杰•特兰西克(作者)《拼贴城市》~柯林•罗(作者)《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作者)《城市设计》~ 培根(作者)《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作者)《伟大的街道》~ (美)阿兰B雅各布斯(作者)《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 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Peter Hall (作者)《总体设计》~ 林奇(作者)《西方建筑的意义》~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作者)《20 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陈述》~ 弗兰姆普敦(作者)《明日之城市》~ 柯布西耶(作者)《透明性》~柯林•罗(作者)《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原口秀昭(作者)《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 越后岛研一(作者)《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陈志华(作者)***** 《安藤忠雄论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作者:(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必读:•美]弗兰西斯D •K程著,《形式/空间/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美[]保罗拉索著,邱贤丰等译,《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爱德华T怀特著,林敏哲等译,《建筑语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德[]迪特尔普林茨、[德]迈那波肯著,赵巍岩译,《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李乐山/ 韩琦/ 陈仲华译,《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设计初步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丹[麦]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 年•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张钦楠译,《20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的陈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英]托尼亨特著,于清译,《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1》/ (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英]托尼亨特著,于清/杨有福译,《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2》/ (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童寯著,《近百年西方建筑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美[]弗兰姆普敦等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张钦楠译《现代建筑一一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赫次伯格著,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赫茨伯格著,刘大馨译,《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汪丽君著,《建筑类型学》/(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意]布鲁诺赛维(Bruno Zev )著,席云平/王虹译,《现代建筑语言/ THE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 •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凯文林奇(Kevin Lynch )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挪威]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C )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 Existene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大卫王/[美]琳达格鲁特,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计成著,《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童寯著,《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梁思成著,梁从诫译,《图像中国建筑史》/ (汉英双语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陈志华著,《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陈从周著,《说园》/ (中英文对照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巴兰坦著,王贵祥译,《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俄[]金兹堡著,陈志华译,《风格与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法[]拉卡兹著,高煜译,《我知道什么?——城市规划方法》,商务印书馆,1996• Walter Gropius ,《The 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Bauhaus 》,The MIT Press ,1965• 英[]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柯林罗等著,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丹[麦]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挪[]舒尔茨著,欧阳恬之/ 李路珂译,《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英[]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引进版)(第二版)》/(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彼得艾森曼著,陈欣欣、何捷译,《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艾伦科洪著,刘托译,《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歷史变迁》,知识產权出版社,2005 ,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编著,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张媛、李雪校,《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著,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一一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编,《材料的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张良皋著,《匠学七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美[]林奇、[美]海克著,《总体设计》/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意]阿尔多罗西著,《城市建筑学》/ (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 [土]塔内尔厄奇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著,《建筑诗学一一设计理论》/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B]•日[]渊上正幸编,覃力/ 黄衍顺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瑞士]W博奥席耶斯通诺霍著,《勒柯布西耶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瑞士]弗雷格著,《阿尔瓦阿尔托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著,《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日本建筑学会编,《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天津大学出版社•虞献南/虞朋sp;编,《建筑设计规范常用条文速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褚智勇著,《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等,包括贝聿铭、路易斯康、赖特、密斯、黑川纪章、菲利普约翰逊、雅马萨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建筑大师系列》等,包括安东尼奥高迪、尼迈耶、阿尔多罗西、RM •辛德勒等建筑大师,西班牙GG出版社授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简体中文版,2005 (此套图书曾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优秀国际建筑图书奖)•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英]理查德威斯顿著,《建筑大师经典作品解读》(附光盘平面立面剖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日]富永让著,刘京梁译,《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荷]伯纳德卢本等著,林尹星译,《设计与分析》/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日[]宫宇地一彦著,《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密斯凡德罗导读系列:《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梅尔等著,王晓俊译,《园林设计论坛 1 ――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荷[]于里安范米尔著,《欧洲办公建筑——办公建筑设计与国家文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沈福煦著,《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系列丛书(建筑设计系列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郭逊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一年级建筑设计》(国家985 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教学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周燕珉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二年级建筑设计》/(国家985 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教学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扩展阅读与课外读物[/B]•《企鹅建筑学词典-企鹅分类词典》,外文出版社,1996•英]佩夫斯纳著,殷凌云译,《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建筑师的二十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安藤忠雄著,《连战连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李清志著,《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美]丹尼尔李布斯金著,《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张永和著,《作文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中[国台湾]吴东龙著,《设计东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褚冬竹著,《开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王怡颖著,《创意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张路著,《欧洲视觉日记一一一个中国设计师在欧洲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古罗马]李维(T. Titus Livius )著,穆启乐译,《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 (中文- 拉丁语对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法[]弗莱德曼著,秦屹/ 龚彦译,《为家园辩护》,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美]C亚历山大,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美[]比约内著,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建筑大师处女作--谱系人物与空间》,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美]H H阿纳森著,邹德侬/巴竹师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一一绘画雕塑建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隈研吾著,《负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傅刚费菁著,《都市村庄》,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Jean Jen ger著,周嫄译,《勒柯布西埃一一为了感动的建筑》,世纪出版集团,2006•日[]矢代真己等著,卢春生等译,《20 世纪的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日[]五十岚太郎编,周贵荣译,《日本著名建筑师的毕业作品访谈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日[]原口秀昭著,徐苏宁等译,《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 世纪的建筑大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日[]隈研吾著,朱锷译,《十宅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英]塞西尔巴尔蒙德著,《异规》•《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塞西尔巴尔蒙德》/《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发行三周年纪念特别专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日]越后岛研一著,《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日[]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建筑大师论坛系列(建筑大师论坛系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美[]詹克斯/ 克罗普夫著,张鹏/ 雄一译,《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5•英[]柯林斯,英若聪著,《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引进版)(第二版)》/(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意]布鲁诺赛维著,《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邓敬译,《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意]布鲁诺赛维著,席云平译,《现代建筑语言》/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5•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一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布赖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译,《可持续性建筑》/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日[]小林克弘著,陈志华译,《建筑构成手法》/(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阿恩海姆著,宁海林译,《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著,《建筑诗学-设计理论》/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美]克里斯亚伯著,张磊译,《建筑与个性一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外文期刊[/B]•美国的期刊:Grey Room (MIT Press);Harvard Design Magazin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education (MIT Press);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Urbana, Ill 。
透明性【Transparency】——柯林
透明性【T ransparency】——柯林·罗“透明性”,“空间——时间”,“同时性”,“渗透【interpenetration】”,“叠和【superimposition】”,“矛盾【ambivalence】”,在当代建筑学著作中,这些词汇及其他类似的词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我们熟悉其使用但很少分析其效用。
把这些相近的定义加工成高效的批评工具也许是学究气的。
然而,本文将冒着被认为迂腐的危险试图解释透明性这一概念被赋予的多层含义。
根据字典的定义,透明的属性,或者说,规定,既是一种物质状态——即可透过光和空气——也是理智必需的结果。
因而,形容词透明性,通过阐明一种纯物理学的意义,通过作为一种批评的敬语【critical honorific】,并由于远离道德上的暗示而被尊重,成为一个一出现就具备丰富可能性的词——既意味深长又易被误解。
更进一步的理解——把透明性作为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一种状态——被乔治·科普斯在他的《视觉语言》一书中很好的定义:“当我们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层层相叠,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图形都要求属于自己的共同叠和部分,那么我们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设想一种新的视觉属性。
这些图形被赋予透明性:即它们能够相互渗透而不在视觉上破坏任何一方。
然而透明性所暗示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特征,它暗示一种更广泛的空间秩序。
透明性意味着同时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
在连续的运动中的空间不仅后退【recede】而是变化不定【fluctuate】。
透明图形的位置具有双关的意义,较近的图形和较远的图形在我们看来都处于同一平面上。
”①依据这一定义,透明不再是完全明确的而分明是不明确的,模棱两可的【ambiguous】。
但它的意义并非完全深奥难解,当我们读到(如我们经常遇到)“透明的叠和平面”时,我们时常感到这绝不仅仅涉及一种简单的物理学的透明性。
例如当莫霍利·纳吉在他的《运动中的视觉》一书中不停的引用“透明的赛璐珞塑料(电影胶片)”,“透明性和移动的光”,以及“鲁本斯那透明的发光的阴影”②时,仔细阅读该书将会发现对他而言这些字面的透明性常常带有某种寓意。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
拼贴城市读书笔记【篇一:阅读城市读后感】《阅读城市》后感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大书,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一座城市应当最大可能地表现出人性的尺度。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本书的作者张钦楠先生毕业于麻省理工土木工程系,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设计工作近三十年,现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作者在这本书里从建筑特色和城市布局谈起,写下自己多年来四处“阅读”城市的感悟与体会。
作者写了对巴塞罗那、巴西利亚、圣彼得堡、开罗、墨西哥城等十五个世界名城的认知,很喜欢的是,作者不单是从建筑风格来评论,更多的结合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从当地民族的特性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各方面阐释着现今城市展现给我们的姿态。
这让我很受启发。
了解一个地方,还是要看最根部的东西,才读得出其中的味道。
)城市,就是把实体的建筑物在地图上涂成黑色(图),让虚体的城市空间(道路、广场、公园等)保留为白色(底)。
这种“图-底法”就好比为一个人拍了张全身照,或取了他的指纹。
罗厄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拼贴城市”的概念。
最初的拼贴理论,是以城市的渐变为基础的。
历史像一条长河,各个时期的建筑就像动植物的化石那样,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拼贴成现在的面貌。
我印象最深的是重视“母体”。
所谓母体,即这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区,当地人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是我们观看这个城市除了标志性建筑外需要关心的内容。
举个例子,来北京游览的人,首要关心的自然是标志性建筑,譬如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但如果待的时间长了,他们会走进胡同去----胡同,是北京除了标志性建筑外首要的民居格局,它半封闭的特征、以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形式,彰显着这个民族内敛、均衡、协调的性格,而胡同的存在,也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民族性。
再比如上海的弄堂和石库门,香港火柴盒一样的笼民屋。
建筑透明性
4.透明性------设计手段
1. 在室内外空间的处理上,处理好室内外空间 的相互渗透的关系。
2. 公共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共存与融合。空间整 体性的处理。物理透明性的使用。
3. 透明性建筑;材料的应用,透明性的组织彻底 贯彻:新与旧、公共与私密的空间、集体和个人的 用途,都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的 建筑肌理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系统。
7
3.建筑中的透明性
建筑是三维真实存在的空间,建 筑物理的透明性显而易见,而建筑的透 明性,并非仅仅是物理的透明性。而更 多的是空间的交叠与渗透,所带来的: “透明感”
8
物理透明性所带来的“透明感”
9
空间上的透明性带来的“透明感”
10
加歇别墅
11
·包豪斯校舍利用大量的透明材质的立面 元素,来创造了建筑整体的通透感。
·而加歇别墅则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采 用过多的透明材质,而是利用空间的交叠 与渗透,创造了建筑空间的透明感
12
关于透明性的理解
凡是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参照 体系的空间位置,都会出现透明性的 现象。在这个空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 以感知:两种或者多种空间的存在。
13
中间大厅式、四周十字翼和四周围和。可以被解读 为,透明性的相互穿插,相互突入,相互粘连。
16
5.总结
回溯透明理论的发展历程,柯林罗以其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极高 的洞察力与评论能力,分析了立体主义派的建筑以及柯布西耶作品 中的理论素质。他尝试着去发现美的规律,在建筑领域内提出了一 套高效的评价工具进而建立新的美学标准,对后来的现代建筑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透明性的概念也远非到了尽头,它 是一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处的艺术特质,留待我们继续去发现并焕 发它的生命力。 不满足于现象的单纯罗列,《透明性》一书最初就致力于各概念的 澄清和精确的定义,而在当代建筑的含义越来越纷扰复杂的时候, 其本身或许更需要概念的重新清晰。无论如何,《透明性》质疑了 早期现代主义大师所提出的至上不变的信条,并试图给赋予混乱的 世界一种秩序和品味。在建筑的形式研究上,罗走出了他探索性的 一步,并给予了我们对未知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勇气。《透明性》无 疑是20世纪建筑理论的一部经典著作。
读书笔记(透明性)
读书笔记透明性(美)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解读透明性谈到在20世纪后半时期对建筑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著作,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合著的《透明性》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既1948年的《走向建筑的艺术》之后,《透明性》是第一部将现代艺术和建筑学结合起来讨论的著作。
篇幅虽不长,其中蕴涵的真知灼见,却足以改变人们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认识。
建筑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社会性科学,与之不同的是,“透明性”专注于“形”的研究,主张在建筑自身的范围内认识和研究建筑问题。
文中探讨了现代建筑的创作源泉,创作过程,特别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方式。
这些探讨揭示了探索新形体的一种全新方法。
作为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举足重轻的理论之一,了解“透明性”给予我们一个认识西方理论之研究的契机。
回溯其本意,“透明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公正的评论为建筑中形体的研究作出奠定性的一步。
本文的目的正是想借着阐述“透明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试图初窥西方建筑史上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
概念的生成本书在开篇就是限定和定义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根据字典意思透明性(Transparency),名词透明的性质或状态,透明。
透明的事物;特别是,供展示用的一幅画或其他物品,使用玻璃、薄布、纸张、陶瓷或类似材料制成,目的是在光线照射下可以透视;或者一种装置,框架外面覆盖着薄布或纸张,通过内部光源照明,用以进行公开展示。
透明的(Transparent),形容词具备能够使光线穿透的性质,这样物体可以被透视;不能阻挡光线的、透亮的、清澈的;例如,透明的玻璃或湖泊;透明的树叶或肥皂;——与“不透明”反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半透明”的意义也不相同。
不能阻挡射线的,对任何特定类型的能量辐射均适用。
发光的;明亮的;闪亮的。
材料松弛、高级或网格稀疏以至于不能遮蔽背后的事物;精细而透明的、薄的;像轻纱一般的。
比喻地:a.浅显易懂的;简单明白的;一目了然的;b.容易被看穿的;证据确凿的;无遮蔽的;不必付出努力就可获知的;c.坦荡的;开诚布公的;不矫饰的。
取景框:风景的另一种观看方式
取景框:风景的另一种观看方式2016-06-02 12:00 | 豆瓣:Liustein 本文算是风景与西方艺术一书中取景框这一章读后的一点微小的总结和一些私货取景框的戏剧冲突风景的出现,有一大原因就是现代人在方方正正的城市里住惯了,想要看看自然。
人类居住的城市,线条方正,严谨,整齐,生硬;色彩单调,干冷。
而大自然中的山水植物,线条柔和,色彩丰富,和城市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取景框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将自然的形式引入室内,产生戏剧冲突。
书房里的圣哲罗姆,安托内罗这幅书房里的圣哲罗姆,室内的线条十分理性,严格符合透视,甚至连地板砖都加入进来强调室内的线条。
首先观众的目光会落在圣哲罗姆的身上,圣哲罗姆身上衣褶柔软的线条和突兀的红色,这是第一层戏剧冲突。
通过窗户作为取景框,室外风景的自然美和室内的形式形成强大反差,接过了观众的视线,这是第二层戏剧冲突。
最后观众的目光才会进一步注意到最外层的石门,这个取景框本身的形式感和室内的形式感是一致的,所以存在感就弱化了,甚至必须通过门口的孔雀的小鸟作为暗示,才能确知这道门起到的是取景框的作用,和室内属于不连续的两个空间。
取景框除了通过分割两种不同风格的形式形成冲突,他还通过割裂透视空间形成透视视觉冲突,这个在后文会详述。
取景框的占有意味除了用于制造形式感的戏剧冲突,取景框还有占有的意味。
如下面这幅达尔的奎西亚那的窗外风景奎西亚那的窗外风景,达尔当取景框被限制,消隐,上文提到的戏剧性也趋向于消失。
达尔这幅画,就弱化了窗框,不仔细看,可能注意不到窗框的存在。
窗框在这里的完全没有起到制造冲突的作用,其作用在于暗示,暗示这幅画是旅游期间在住处画的,从住处的窗户里望出去的景致,于是乎这幅画就带上了纪念性,画成为了收藏的风景,成为了被携带的风景,可以挂在任何一个室内,形成一个“窗户”,实现对风景的占有。
虽说这幅画这么看作为取景框的窗框并不明显,但一旦挂在墙上,配合室内空间,取景框产生的戏剧冲突重又出现,这就更加说明了这幅画的记录意义:之所以把作为取景框的窗户消隐,就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室内空间,制造错觉。
建筑小词典
建筑小词典——王占勇 1、透明性: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空间的同时存在。
透明性使得空间从明确的限定中解放出来。
来源于1964年,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撰写的《透明性》一书。
名言警句:在没有把握这赋予立体派绘画生命的灵魂之前,没人可以理解今日的现代建筑。
--------塞·吉迪翁)实际透明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可以通过一个界面看到或者感觉到另一个界面现象透明性:组织的固有属性,是一种通过一种空间的叠加渗透或是暗示引导出下一个空间,是一种模糊的空间。
透明性空间其实也是一种人对未知空间的判断。
藤本壮介:绝对透明的反透明性By tongimes at 2012-9-24 in 建筑 | 25 comments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用纯透明的围护,与白色的结构框,模糊了House NA室内与室外的界线,使这个位于东京的私人小住宅广受评议。
其除了透明之外的另一大特点是:用21块轻质楼板对透明的立方体进行了空间分隔,而不是像普通住宅一样用不透明的墙体在同一水平层上进行空间分隔。
它用有着不同标高的楼板来定义不同的空间,突破了“门”、“窗”、“屋子”的概念。
如果用上世纪柯林罗(Colin Rowe)透明性原则来评价这栋建筑,恐怕不能满足这位已逝建筑家的审美需求。
柯林罗(Colin Rowe)所阐述的透明性,不主张单一材料的透明,而是用透明去显示不同的空间层次,不遮盖相邻建筑元素的独有特征,以表现出多维度的空间设计。
从这一角度讲,藤本壮介(Sou Fujimoto)的这一作品,绝对的透明变成了一种“反透明性”,成为了几乎没有边界的“消融的建筑”。
但从更广泛一点的基地范围来看,正是这种绝对透明的建筑,使人们的视线穿透它,从而注意到了旁边的普通的老房子,又达到了柯林罗透明性的本意,又貌似是“拼帖城市”的一剂“透明拼帖”。
2、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现代形式语言解读
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英文摘要 (Ⅲ)绪论 (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二.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第一章解构 (3)第一节陆杨著《德里达的幽灵》与解构主义理论 (3)第二节彼得.艾森曼的设计图集《图解日志》 (8)第三节罗兰.巴特文论与文学作品《S/Z》 (11)第四节丹尼尔.里博斯金的绘画作品 (16)第二章透明 (20)第一节柯林.罗著《透明性》 (20)第二节纳博科夫的小说《透明》 (23)第三节史永高《在隐匿中呈现——材料的透明性》 (28)第四节巴什拉的诗学理论《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 (32)第三章复调 (36)第一节巴赫平均律的曲式结构 (36)第二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罪与罚》 (38)第四章序列 (42)第一节斯特拉文斯基12音体系与序列音乐《变奏曲》 (42)第二节结构主义文论 (46)第五章拼贴 (51)第一节柯林.罗的建筑学著作《拼贴城市》 (51)第二节爱森斯坦电影学著作《蒙太奇》与电影《战舰波将金号》 (55)第六章褶皱 (59)第一节吉尔.德勒兹的哲学著作《褶子》 (59)第二节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手法 (62)结论 (66)参考文献 (72)致谢 (80)个人简介 (81)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1世纪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活动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交叉性与跨界性现象,呈现为学科性与整体性的情景。
如北京奥运会,索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海世博会欧洲馆的建筑与展示设计,现当代艺术等。
一个艺术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能够从事多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活动,如勋伯格[1]是作曲家、画家;张艺谋是电影演员、摄影师、导演、综艺活动导演及歌剧、舞剧导演;莫霍里·纳吉[2]是教育家、电影与摄影家、动态雕塑家、平面设计家、理论家等;约翰·海杜克[3]以建筑师闻名的同时,也伴随着诗人、装置艺术家、画家等身份。
同一种形式语言在不同的艺术类型中有各自不同的呈现形态、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说,这本书就讲了“透明性”这一个概念而已,其实想更简单的看完此书或者防备老师提问的话,不需要
阅读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文章,只需要阅读霍伊斯里附在正文后的第一篇短文即可。
透明性在文中分为物理的透明性(王群老师认为该译作字面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
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材料所形成的透视效果,而现象的透明性则可理解为一种绘画中的多层次,具有潜在秩序,能多种解读的多义效果,建筑中的立面的隐喻效果,空间从属体系的多义效果。
两篇前言的理解难度差异巨大,不知道是原文的缘故还是翻译的缘故。
当然文章长度也相差很大。
德文版序言,深爱着柯林罗的霍伊斯里对透明性理论是大加赞赏,他在序言里认为柯林罗和斯拉茨基找到了一种建筑评论的通用准则,并且认为他们从对经验事实的分析中得出艰深理论的这个举动很鸟不得,更赞赏的是他们所总结出的透明性概念本身。
奥西斯林的序言则相当艰涩,简单叙述了透明性理论的曲折经历,当时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并略微详细的讲述了于此相关的,德州游侠的建筑教育,他们对现代建筑教育的观点等。
泛读构架:
1 透明性的概念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为了说明透明性的概念,分别举了塞尚,毕加索VS布拉克,德劳内VS格里斯,霍莫
斯VS莱热这几个绘画案例。
他们认为,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景深相对深远,重视材料感,重视光的分布和运用,画面的网格系统与画面主体依存,具有单一或者少量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一种特点。
而现象的透明性则是浅景深,强调平行透视,消除透视感,重视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网格和主体可以分离开分别来阅读,具有多重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特点。
2 建筑中的透明性
先暗暗批评了包豪斯校舍的物理的透明性,随后举了柯布的加歇别墅和国联大厦的例子来分别说明:建筑立面所表现出的多层化的类似于布拉克绘画或者莱热绘画的正面性的透明性;加歇别墅内部的三维空间的透明性,以及国联大厦竞赛方案中的建筑外轮廓的透明性。
总结下,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认为建筑中的透明性应该表现为以下的特点:1. 建筑中的透明材料不能成为
建筑立面的主体;2. 立面应与内部的结构发生一种关系(具体的?) 3. 建筑的外立面应该具有暗示的作用,
能够暗示内部的多个不同界面的存在;4. 建筑的主要表现方式应该是平行透视即一点透视;5. 在内部形成空
间维度的矛盾,方向的,或是深空间与浅空间的暗示的矛盾;6. 空间具有多义性,空间同时从属与多个系统;
7. 在具有整体秩序的同时内部复杂,即模糊又清晰(没懂);8. 使用者能够通过思考来与建筑互动。
3 霍伊斯里的评论
第一篇评论依然尽是溢美之词,从时间上,从透明性理论的内容上认为其地位很高。
认为透明性理论不仅是一种建筑评价的准则还能是建筑设计的工具。
为了证明,第一篇评论的后文则全是各种案例,按照第二章的结构,从立面一直举例到三维空间,并最终在平面的不同体系的控制线上纠缠。
第二篇评论则是进一步的赞美,并加入了霍伊斯里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广义的透明性这个概念,并具体表现为第一篇评论中最后的那几个例子中,为了避免讨论功能这样的问题,霍伊斯里又在文中插入了一节,旨在
说明形式具有独立性,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功能。
难道建筑问题仅仅是形式和功能问题么?而为了避免后文的讨论看起来更像是平面不同坐标体系的叠加运用,霍伊斯里又加了一章“空间概念的补记”,以此来避免后面的举
例流于俗套。
后文的举例则基本都为平面坐标体系的操作,极没得意思。
看法:
1. 透明性所选用的所有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房子的设计都不是从透明性理论出发的。
至少不是从柯
林罗最初的透明性理论出发的。
但评论的意义或者透明性本身的意义在于,“建筑评论本身的塑性的探索”,即,你虽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是这么想的,这跟你么得关系。
2. 建筑的透明性中最靠谱的还是立面的透明性,但是它有个巨大的局限,就是立面本身。
即,观察的角
度需要是正面的,偏移的角度过大,成为成角透视后,透明性的概念就脱离了透明性本身的来源了。
3. 建筑透明性的形式分析总是要归结到建筑体验上的,即立面或者内部空间或者建筑组群的暗示和隐喻
需要调动观者的互动。
但对于平面的分析则与人的体验毫无关联,“建筑创造和建筑体验的主体双双缺席”
(《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4. 建筑的透明性更多的是一种建筑评论的阐释手法,充其量可以作为设计手法或者平面组织的一个秩序,作为建筑的通用评价准则和主要的设计方法还是算了吧。
5. 透明性更多的是建筑包括建成的未建成的和人之间的思维和视觉的互动关系,而霍伊斯里的,将透明
性平面化是将建筑简化为几种不同的几何关系相互交叠的结果,乏味非常。
6. 透明性的两个要素:秩序(将透明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层次(形式的操作和评价手法),比如层化,界面化等等
7. 在霍伊斯里看来,三维空间上的透明性其实被简化为了平面关系,而作为垂直方向的透明性,楼盖层
的挖洞等,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虚空和实体的操作手法,而不能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而将正面性的易感知的透明性延伸到平面和三维,其实增加了感知的难度,也与最初的透明性概念相悖。
同样,对于解释第二章(P35)开头的质疑显得虚弱无力。
流动空间和透明性,密斯也有透明性,而非霍伊斯里所说的因为底面和顶棚之间没有层化而不具备透明性的特点。
8. 我不明白为什么透明性能够作为建筑生们做锐角平面和扭转的理由,特别是低年级做的面积都很小,
基地也什么,不可能做成组群的时候。
不明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