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障碍-三种临床诊断标准的比较
变态心理学知识梳理: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性别认同障碍: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应的观念感到不舒服。
类型:由物品所引起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恋物癖和异装癖。
在痛苦和羞辱的情境下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
对不情愿的个体产生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下体暴露癖、窥阴癖、摩擦癖等。
性取向的决定因素:胎儿期激素;解剖学基础;遗传学证据。
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1、女性:持久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自己成为男系那个.,或坚称自己是男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固执地表明厌恶女装,并坚持穿男装;*固执地否定女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明确表示已经有,或将长出阴茎;不愿取蹲位排尿;明确表示不愿意乳房发育或月经来潮;上述障碍至少已经持续6个月。
2、男性:A、持久和强烈地位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或,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1项证实:断言将长成女人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没有。
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恋物癖和异装癖:恋物癖是指由一个无生命的物品引起的性唤起。
几乎所有的恋物癖案例额都发生在男性。
异装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的穿着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
施虐狂和受虐狂: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的、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反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
两种障碍都伴有持续的幻想。
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癖:暴露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
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地偷看女性裸体、脱衣服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症状和提供支持

性别认同障碍理解症状和提供支持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Dysphoria)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感到不适、不认同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认同困惑、焦虑和心理压力。
对于那些经历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歧视、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以及为其提供的支持。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性别认同障碍的症状因个体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1. 性别身份冲突: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通常对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感到不满和困扰,渴望获得与自己内心性别认同相符合的身份。
2. 精神焦虑和抑郁:性别认同障碍可能导致持续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
个体可能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到愧疚、绝望和困惑。
3. 异性特征表达: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可能表现出异性别的特征,例如在服装、发型和行为上呈现出与自己被赋予的性别身份不符合的特征。
4. 社交退缩:由于害怕被歧视和排斥,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在社交场合中变得封闭和退缩。
5. 身体不满:个体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渴望通过手术或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性别特征,以与内心性别认同一致。
二、提供性别认同障碍患者支持的方式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需要理解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他们的方式:1. 尊重自我认同:重要的是要尊重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的感受,并避免对其产生负面评判。
接受个体的自我认同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提供专业支持:建议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性别专业医生和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 推动社会接纳: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包容和尊重性别多样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帮助公众理解和接纳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
4. 提供安全的环境: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提供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可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
5. 支持社区组织:支持和参与性别认同障碍的社区组织,可以提供别人理解和支持的渠道。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交活动等服务。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基本定义:(从DSM-5中摘的)既往称为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又称性别改变症(Transsexualism)、易性症、变性欲。
是指一个人的性别自觉(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完全相反,细想改变其性别。
或是指性别方面的心理障碍患者深信称之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为此常要求手术使其性解剖结构符合个人信念。
性别认同障碍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性别认同障碍已经去病化,概念如上。
跨性别者: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当跨性别者心理无法接受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而导致心理障碍时,我们称为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
概念上看跨性别者属于性别认同障碍,但很多心理健康的跨性别者是不愿意别人用性别认同障碍来形容自己的。
给个例子或者假设性别认同障碍诊断历史发展(我没有找到性别认同障碍具体该放在那...感觉像是一个大概念的词语概括了很多内容)易性症(1994)Transsexualism如果一位生物学上的男性或女性,尽管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理性别,但在心理上却感到自己是异性,并渴望改变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么我们称之为“易性症者”。
由Ealdwell 于1949年正式予以命名CCMD-3对“易性症”的诊断标准如下:1、期望成为异性并被别人接受,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或激素治疗使得自己的躯体与偏爱的性别一致;2、转换性别的认同至少持续2年;3、不是其它精神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1、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强调:交换性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另一性别在社会文化上能得到的好处,而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甚至有强烈冲突)。
通常儿童与青少年或承认的标准有所不同,儿童的表现更加直观和外显2、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目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
这是性身份识别障碍与同性恋和异装癖的区别之一,异装癖和同性恋本身对自己的性别没有强烈的不适感和痛苦感,不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陷在一个错误的身体等;3、性身份识别障碍≠两性人。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而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
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
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同时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1)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变态心理学答案

变态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名词解释题一、变态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1.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评估是指通过观察、会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来访者的2.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临床评估,可以描述和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异常,分析评价异常的性质及程度,辅助诊断。
恐怖症(phobia),又译为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3.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严重4.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5.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及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心身疾病(psycholosomatic disorders),又称为心理生理障6.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及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渗透性的、僵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7.模式,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并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快。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一种在学业方8.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9.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不满,并要求通过现代医疗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
本文简单论述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和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希望能为我国性别认同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性别认同障碍,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解剖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性观念是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1]。
一般认为,3~6岁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
在临床上,性别认同障碍可表现为男童女性化或女童男性化,成人后可出现更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
关键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1、生物因素早期有人认为,性别染色体决定了个体发育的性生物机理,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
而性别认同障碍是由于在脑分化的关键期内遗传性别和性激素水平相矛盾所致(yong等,1964)。
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性激素做出反应的关键期。
在胎儿的第4至第7个月是性别分化的重要时期,性激素构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倾向,如果性激素水平异常,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
动物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说。
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这种预先决定的倾向[2]。
还有研究提出颞叶异常、h-y抗原异常和遗传因素等病因解释[3]。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存在差异,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的变异而发展。
2、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的影响。
儿童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日常的教养态度分不开。
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的标准,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则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
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或出于社会期望打扮孩子,并对其类似异性的相貌和行为予以赞赏,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别认同障碍。
国内研究发现,部分同性恋者早期生活在家庭关系不和或由祖父母抚养的环境中,缺乏正常的家庭气氛,尤其是幼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未能顺利完成对自己性身份的确认,进而导致同性恋的形成[4]。
9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B.为患者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已目 前的性别角色很不合适。 1.如是儿童,表现为下列任一项:如是男孩,断言自己 的阴茎或睾丸是令人厌烦的,即将消失,或者断言最好没 有阴茎,或者厌恶莽撞性的游戏并拒绝典型男性的玩具、 游戏和活动;如是女孩,拒绝坐在那里小便,断言自己有 阴茎或会长出一个阴茎,或断言自己不会长乳房或来月经 ,或厌恶正式的女性服装。 2.如是青少年或成年人,表现为沉湎于设法除去第一及 第二性征的想法(例如要求注射性激素、进行手术、或用 其他方法来改变现有的性征,以便更像另一性别),或深 信自己生错了性别。 C.此障碍并不与躯体上的两性人同时存在。 D.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 、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功能缺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
恋童癖 恋物症 易装癖 窥淫癖(窥阴症) 窥淫癖(窥阴症) 裸露癖(露阴症) 裸露癖(露阴症) 摩擦癖(挨擦症) 摩擦癖(挨擦症) 性施虐症与受虐
案例分析
海南贪官李庆普(原 海南贪官李庆普 原 为为海南省纺织工业 局副局长)嫖娼后收 局副局长 嫖娼后收 集了四个铁皮柜的淫 秽录像带、 秽录像带、带有编号 的236份女人毛发、 份女人毛发、 份女人毛发 带血迹的女人内裤和 95本日记。 本日记。 本日记
第9章 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性行为障碍
性功能障碍 性偏好障碍(性变态) 性别认同障碍
一、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焦虑 (不喜欢自己的性别) 渴望变成另一种性别
性别认同障碍
A.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 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 1.如是儿童,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 (1)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 性别; (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 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 (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 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 (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 (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2.如果青少年或成年人则表现为申述自己愿成为另一性别 的愿望,往往发誓是另一性别,希望像另一性别那样地生活 或要求他人如此对待,或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别的典型感受 和反应。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性别认同有两方面:一个是以生理为依据。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另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
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人认同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性别认同障碍给个别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性别认同的环境因素决定个人认同的趋向,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受环境影响的,而环境又是个体透过自身的知觉与信念系统摄取和解释过的环境,这说明个人性别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定位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均与个人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的诱导下,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建构,进而衍生出趋于社会主流特征而个体又独立存在的个人性别认同体系和相关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定位,性别认同的环境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也存在转型的各种快速变迁,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农村儿童教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性别认同方面极易被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在各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农村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等方面心理问题的风险。
我将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儿童性别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村教育有所裨益。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认同障碍被认为是精神障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标准断(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对于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二是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性(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三是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性别认同障碍:人格、心理病理及社会适应水平的术前术后变化的比较研究

性别认同障碍:人格、心理病理及社会适应水平的术前术后变化的比较研究IrisMonteiro【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年(卷),期】2012(21)1【摘要】简介:性别认同障碍是一复杂的症状,目前对其认识还很匮乏.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易性症不是单独出现的症状这一认识得到广泛的讨论,而易性症研究的经验也揭示了易性症是遗传性并存疾病的可能性.伴随变性手术(SRS)的心理病理、临床症状水平和社会适应水平的变化已逐渐明确,但目前尚没有关于人格特性改变的充分证据.本研究的进行正是基于这一重要主题的科学数据的空白,目的是为增进该领域的临床护理的认识作出贡献.目标:确定受试者为确诊进行的临床评估时刻的人格档案与结构、临床心理病理症状和社会适应水平的特征,基于这些结果的分析,将其与变性手术后的相应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为术前术后人格档案水平、心理病理和社会适应水平的变化提供证据支持.材料和方法:受试者为22名确诊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的非随机样本.在临床评估时刻对其进行前瞻性和描述性研究,变性手术后再次进行比较性的研究.除了半结构式访谈,还应用了其他自我评估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社会家庭生活问卷,Million临床多轴问卷- Ⅱ(MCMI - Ⅱ),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2(MMPI -2).数据分析通过SPSS -预测统计分析软件(PASW) 18进行.结果和结论:在临床评估时刻,性别认同障碍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变性手术后,我们观察到多水平的显著变化;心理病理症状、临床和人格障碍以及社会适应(积极演变,即多维度的平衡和稳定).变性手术后,在人格档案水平也观察到了变化.因此,和变性手术初始阶段相比,在心理病理水平之外,受试者在人格结构和基本人格模式水平也出现了显著性的变化.我们还发现当根据性别认同对个体进行评估时,个体各水平之间的平衡更好,并且与性别认同一致的性别角色表现为总体一致性.【总页数】5页(P38-42)【作者】IrisMonteiro【作者单位】美国埃加斯·莫尼兹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青年男女性别认同与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 [J], 张河川2.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效度的比较研究——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系列研究Ⅱ [J], 卢宁;刘协和;朱昌明;杨彦春;曹丽萍;岳振雷3.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信度比较研究——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系列研究 I [J], 卢宁;刘协和;朱昌明;杨彦春;谢聪;岳振雷4.韩山师范学院不同文化背景新生体育心理因素的调研--体育态度、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 [J], 张素霞;朱宪锋;刘景宗;林伟贤5.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药物治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比较研究 [J], 陈小舟;施琪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别教育】不容忽视的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教育】不容忽视的性别认同障碍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通常都始于4岁左右,不过,也有2岁时就发现性别认同障碍的案例。
怎样诊断儿童的异常行为是否属性别认同障碍,其临床上的基本症状是:
(1)它对自己的生物性别有长期而严重的失调;(2)认为或期待成为异性。
这些感觉和行为是长期的,有问题的,并且表现出异性恋角色的行为,比如像淘气的假小子或受欢迎的假小子。
女孩子如果有性别认同障碍,往往会因自己是女孩,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由此,希望她自己是一个男孩。
在有些案例中,她们甚至就认为自己已经就是男孩了。
他们经常模仿同龄男孩,讨厌传统女孩的玩具和游戏,喜欢玩男孩的玩具和男孩的游戏。
随着性别认同障碍的日益严重,她们也会对自己的女性生理特征产生强烈的反感,或拒绝接受自己的性生理特征,经常幻想自己会像男孩一样发育,或不会经历正常的女性生理发育变化。
儿童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并不意味在成人时也会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大部分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到青春期发育时,都会恢复正常的性别角色,因此,发现孩子出现性别行为异常,父母不必过于焦虑。
然而,少数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仍处于所谓的性别焦虑或角色混淆状态。
因此,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随时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向心理咨询师咨询,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减少或消除因异常行为而产生的其他心理压力。
性与性别认同障碍

1
性功能障碍
2
性异常
4
性偏好障碍
3 性别认同障
同性恋
性功能障碍
影响
这些障碍都影响性行为的正常进行, 进而对夫妻生活和家庭和谐产生危害
临床类型
男性和女性有何差异? 中国目前的状况? 有哪些诊断标准? 有哪些原因以及疗法?
性欲障碍
• 持续或反复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很少有
性欲低下 障碍
性幻想和手淫。 • 心理原因:错误观念、担心怀孕、敌意、 抑郁、性伙伴吸引力和药物副作用。 • 性接触的厌恶取代了对性的愉快体验, 持续或反复回避任何与性伙伴的生殖器的 接触。 • 焦虑惊恐反应、肌肤接触会引起反应。 • 父母负性态度、被强奸或乱伦创伤史、 性压力和性别认同混乱。
Thank You!
性和性别认同障碍
闵昌运 郜广超
性
• 性是人类繁衍生存的 基础是人类活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人与 人之间心里联接的重 要方式,也是人们身 心快乐的重要来源。
性行为
• 一般认为只有通过阴道交媾达到高潮才是 人类正常的性行为 • 方式变异:手淫、口交、肛交和同性恋等。
现状
• 我国成年男子精液生成量比100年前减少一半, 25%有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10%的夫妇患 有不育症。 • 尤其是一些沿海地区,男性的生殖器官发病情况 相对较高,地处内地的重庆,男性不育症发生率 约为3%,而沿海地区已经达到11%,个别地区更 高达13%~14%。 • 调查还发现,男性比女性看医生的频率要低28%, 80%的男性重病者承认,自己是因为长期不去医 院,小病没发现,酿成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 时机。
·表现恐惧,取悦 对方,期待表现 ·做最坏打算
治疗方法
治疗前的 评估
性别认同障碍:人格、心理病理及社会适应水平的术前术后变化的比较研究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作者:郭红玲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2期性别认同有两方面:一个是以生理为依据。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另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
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人认同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性别认同障碍给个别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性别认同的环境因素决定个人认同的趋向,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受环境影响的,而环境又是个体透过自身的知觉与信念系统摄取和解释过的环境,这说明个人性别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定位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均与个人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的诱导下,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建构,进而衍生出趋于社会主流特征而个体又独立存在的个人性别认同体系和相关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定位,性别认同的环境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也存在转型的各种快速变迁,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农村儿童教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性别认同方面极易被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在各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农村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等方面心理问题的风险。
我将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儿童性别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村教育有所裨益。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认同障碍被认为是精神障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标准断(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对于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二是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性(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三是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儿童临床工作表:表15.1 性别认同障碍的流行病学与病程

表15.1性别认同障碍的流行病学与病程
发生比例:0.001-0.019%
性别比例(男:女):3-5:1
一般发生年龄:通常在学步期或是幼儿初期可察觉征兆;约在2-4岁时确立性别认同与喜好
病程:社会行为孤立,常常被同性朋友排挤,因而导致适应问题,70-80%的个案在青少年与成年时期会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
常见病征:
1.分离焦虑症
2.社交恐惧
3.综合性焦虑症
4.抑郁性焦虑
5.排斥社交活动或被同侪忽视
相关次要类型:
1.儿童时期的性别认同障碍
2.青少年或成人时期的性别认同障碍
赠送:表儿童、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内容和提问策略。
性别认同障碍与生理性别不符的心理认同

性别认同障碍与生理性别不符的心理认同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出生时所被指定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一种心理状况。
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心理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不符,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心理压力。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障碍与生理性别不符的心理认同的相关内容,以及对个体的影响和支持手段。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和特征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Dysphoria)是一种心理疾病,被国际疾病分类统计手册(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所认可。
它表现为个体对于自己的性别身份与出生时所被指定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感受。
性别认同障碍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可能对自己被指定的生理性别感到强烈的不满和抵触。
2. 个体追求和渴望拥有与自己所认同的性别相符合的外貌和身体特征,可能出现厌恶自己的生殖器官等情况。
3. 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常常会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转变自己的性别表达和外貌,比如服用药物、进行手术等。
4. 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来说,其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
二、性别认同障碍与心理认同的关联性别认同障碍与个体的心理认同密切相关,它涉及到一个人对于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来说,他们内心深处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不符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接受和认同自己所被指定的性别。
个体的心理认同是建立在其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同和接受上的。
当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一致时,他们通常不会面临太大的心理困扰。
然而,对于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极大的内心矛盾和困扰,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性别认同障碍个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他们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自尊心受损、情绪问题等。
因此,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对他们的发展和生活至关重要。
三、性别认同障碍的支持手段和干预方法针对性别认同障碍的个体,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来自DSM-4、CCMD-3、ICD-10的观点张晓辉 童辉杰【摘要】 性别认同障碍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
常用的三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4、CCMD-3、ICD-10)对其都有详细的阐述。
本文从三类标准对其的阐述着手,分析了不同的标准对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和分类,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种标准关于性别障碍诊断阐述的差别。
为更好的进行性别认同障碍的学习提供清晰的理论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性别认同障碍; 诊断标准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574(2006)0520375204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公布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这是第1个有操作性诊断标准的精神障碍分类。
之后,又分别在1986年和1994年公布了《手册》的第三版修订版(DSM-3)和第四版(DSM-4)。
在DSM-3到DSM-4的修订期间,国际卫生组织也正在着手修订《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1992年正式公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ICD-10的第5章精神与行为障碍的修订与美国DSM-4的修订相互影响和借鉴,但2者也有许多区别。
例如, DSM-4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包括4个方面: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排除标准。
ICD-10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无严重程度标准。
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从此,产生了中国本土化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1 DSM-4关于性别障碍的阐述及其要点美国精神病学会(A PA)从1952年起制订《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 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后来称这1份手册为DSM-1。
现在《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已经发展到DSM-4,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对“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定义设定了4个标准:1.1 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
性别认同障碍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性别认同障碍,即个体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对自身性别的认知与出生时赋予的性别不一致,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性别认同障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扰,包括歧视、排斥、心理压力等。
为了保障性别认同障碍个体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规定,本文将对性别认同障碍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性别认同障碍概述1. 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性别认同障碍,又称为性别不一致、性别焦虑、性别认知障碍等,是指个体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对自身性别的认知与出生时赋予的性别不一致。
性别认同障碍包括跨性别者、双性人、性别流动者等群体。
2. 性别认同障碍的类型(1)跨性别者:指个体出生时被赋予的性别与自身认同的性别不一致,希望成为与自身认同的性别相符合的人。
(2)双性人:指个体出生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和生殖器官,无法被简单地归类为男性或女性。
(3)性别流动者:指个体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变换性别角色,或者不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
三、国外性别认同障碍法律规定1. 欧洲国家(1)丹麦: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跨性别者婚姻合法化的国家,2007年起,丹麦法律承认跨性别者的婚姻和收养权。
(2)荷兰:荷兰于2001年通过《性别确认法》,允许跨性别者通过手术和激素治疗改变性别,并承认其法律性别。
(3)德国:德国于2017年通过《性别自决法》,允许跨性别者通过法律途径改变性别,并简化了相关程序。
2. 美国和加拿大(1)美国:美国许多州和城市已通过立法,承认跨性别者的婚姻和收养权,并禁止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对跨性别者进行歧视。
(2)加拿大:加拿大于2017年通过《性别确认法》,允许跨性别者通过法律途径改变性别,并简化了相关程序。
四、我国性别认同障碍法律规定1. 法律现状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针对性别认同障碍的法律,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跨性别者的婚姻和收养问题有所涉及。
儿童性别偏差诊断详述

儿童性别偏差诊断详述*导读:儿童性别偏差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所谓“过分的性角色行为”或称“性角色偏差”是有迹可寻的,以下是几个判断标准:如果孩子在言谈中总表露不当的性别角色,家长就应引起警惕。
比如您的儿子说“我是个女孩”,“我长大要当妈妈,也要生孩子”等。
如果孩子坚持要穿异性服装,说明他很可能有性确认上的问题。
在游戏中,孩子总乐意扮演异性角色,对异性游戏和玩具倍感兴趣,并总是喜欢参与异性活动,那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性角色偏差的信号。
如果孩子在举止、姿态声音、外表、行为等方面都有异性化的倾向并在外界反对下仍难以纠正,那家长就极有必要请专家鉴别一下孩子是否已有了性角色偏差。
对于希望自己孩子拥有正常性角色的父母来说,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
差是一件让焦急的事,但心理学家认为,只要家长引导得法,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孩子在4岁至12岁期间经过努力,性别偏差的改变矫正是极有可能的。
易性别癖:指持续存在改变本人性别解剖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绝大多数是男性,在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
女性易性别疲多是同性恋者。
常强烈要求手术改变性器结构以转换性别,部分患者可因请求手术无门而自行闭割致严重后果。
儿童联想和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它是儿童精神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这里主要叙述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以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与相应年龄行为的活动表现有明显异常和不协调。
当孩子出现性别偏差时,可采取如下方法纠正:培养他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
父亲应常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
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
可引进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施加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或干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规模仿行为的。
此外,让男孩看一些男英雄的书,给女孩讲一些仙女的故事,都将对他们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助益。
父母应及时鼓励适当的性角色行为。
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来自DSM-4、CCMD-3、ICD-10的观点

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来自DSM-4、CCMD-3、ICD-10
的观点
张晓辉;童辉杰
【期刊名称】《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年(卷),期】2006(6)5
【摘要】性别认同障碍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常用的三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4、CCMD-3、ICD-10)对其都有详细的阐述.本文从三类标准对其的阐述着手,分析了不同的标准对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和分类,并详细的分析了三种标准关于性别障碍诊断阐述的差别.为更好的进行性别认同障碍的学习提供清晰的理论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4页(P375-378)
【作者】张晓辉;童辉杰
【作者单位】21502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21502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ICD-10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 [J], 李凌江;周建松
2.拒校障碍的诊断困境及 CCMD-3范式下的诊断标准初探 [J], 杜丽娟;陈香
3.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讨论(四)CCMD-3在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J], 罗小年
4.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讨论(一) 几点意见,以供商榷 [J], 贾谊诚
5.关于"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CCMD-3"等问题 [J], 林祥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性别认同/认定/认知障碍
以下是DMS-4、CCMD-3、ICD-10对这一症状的不同描述
DSM-4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 年起制订的一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 no 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已经更新到DSM-5,但是刚刚出译本,还需磨合,所以这里还是主要讲DSM-4的解释吧。
DSM-4对“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定义是:
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作为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欲望)。
患者“强烈而持久”地渴望交换自己的性别。
这种渴望源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性别的“自我感觉”, 即患者自身的生理性别与这种“自我感觉”完全相反。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是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 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 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之后编写而成。
由于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 所以CCMD -3是更加适合中国人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 -3 把“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分为3 大类: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对“性身份障碍”的诊断标准从2 点着手, 一是行为上的表现, 二是时间的延续性。
男性或者女性在行为上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着装、参加活动趋向于异性,,拒绝参加同性的活动;都固执而且强烈的否定自身的生理解剖特征,排斥作为自己生理性别的个体的行为;同时,,这些表现持续6 个月以上才能被定为具有“性身份障碍”。
CCMD -3 把“易性症”隶属于“性身份障碍”:性别认同障碍者如因不接纳自己生理性别所引起的心理困扰演变恶化到不能忍受, 而不得不求助医师改变其生理性别的地步时, 就成了易性症。
ICD -10是国际上用来临床描述与诊断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
ICD -10 把“性身份障碍”放在“F60 ~F69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认为“性身份障碍”是一种持续性的, 是个人特征性的生活风格的表现, 也是对待自己及他人的一种模式。
这些行为状况及模式有的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作为体质因素和社会
经历的双重结果而出现, 其它一些则在生活后期获得。
ICD -10 认为“性身份障碍”在临床上可以分为性别改变症、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