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课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能力的培养

浅谈思想政治课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过程。

从能力培养角度看,它是这个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研究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培养方法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现教育目的, 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教学质量管理一部分,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初中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大致应该包括三大方面:(一)认识事物方面:辩证思维能力:(二)政治方面:比较鉴别和判断辩析能力:(三)社会生活方面:评估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等。

每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还有其具体的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素质的能力要求。

一、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与掌握知识,提高觉悟的关系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觉悟是归宿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

从教学过程看,能力培养与掌握知识和提高觉悟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第一,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1)任何一种能力都要以一定的知识作为载体、掌握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如,比较鉴别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因此,教师在能力培养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任何知识又都需要相应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又会促进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

如分析理解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是正确有效掌握知识的条件。

因此,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从而形成学习掌握知识与培养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脱离知识教学而孤立地只培养能力,不能把知识与能力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而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实现了能力培养目标,而且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能力与觉悟的关系。

(1)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是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该是能力培养的目的和归宿。

(2)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杨贤江是第一位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930年《新教育大纲》出版,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学习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学习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第二,较强的可控性第三,教育的专业性第四,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有效性学校教育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3)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4)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2)推动科技发展(3)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政治人才以补充社会的管理阶级;二是对广大青年进行政治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社会化(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a 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c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 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a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b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自发的和自觉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c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3)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a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b 实践活动是使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力量c 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的具体表现(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作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把个性化与社会化对立起来,走向了极端。

知识、能力、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内涵及其 关系的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 ship between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基本概念和特征
• 知识是指人们在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 验的总和。知识是人置身于社会,开启个人智慧与才能的前提条件, 知识拥有量反映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 • 知识的基本特性包括: • 一是具有可迁移性。知识是不能遗传的,它只能在接受教育或训练中 通过学习、领悟或应用获取。 • 二是在内容选择上具有方向性。知识是无穷的,人们在摄取知识时总 是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尤其是在有限的学习 时间内,这种选择的方向性、目的性会更突出。 • 三是知识体系的构成具有灵活性。作为一门知识,一般可按照实际的 需要构建成不同的体系,既可按学科自身的要求构建论理性体系,又 可按实践要求(如培训某项技能的要求)构建应用性体系;既可按知识 的逻辑线索构建体系,也可按知识的功能用途构建体系。 • 四是不同知识间具有融通性。这使知识的传授秩序允许和能够采取不 同的路径,或从原理讲到方法,或从方法带出原理;或从基础知识讲 到专业知识,或在专业知识讲授中穿插文化基础知识等等。 • 五是在检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知识既可通过笔试或口试直接检验, 也可间接地体现在人的素质水平、能力强弱之中。
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 (一)知识是能力与素质形成的基础,又是能力与素质发 知识是能力与素质形成的基础, 展的力量源泉 • 首先,知识是能力生成的逻辑起点,能力是在实践中由知 识转化而来的。诸葛亮曾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 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这说明,无识便无才,任何能人总是以拥有丰厚的知识为 前提的。同样,能力的提高须臾也离不开知识的更新与提 高。邓小平指出:“现在打仗,我们的军官没有现代战争 知识不行,要有知识,天上、地下、陆上、水上,包括通 信联络都要懂得。”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人的能 力要求更加全面,而这些能力的生成必须依托于不间断地 摄取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也存在人的知识不多、能 力却较强的现象,然而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断定会走 向枯竭。

国开作业教育学-本章自测09参考(含答案)

国开作业教育学-本章自测09参考(含答案)

题目:引起学习动机,是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

选项A:心理准备选项B:感知知识选项C:理解知识选项D:巩固知识选项E:运用知识选项6:评价学习效果答案:心理准备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

选项A:运用知识选项B:感知知识选项C:评价学习效果选项D:理解知识选项E:心理准备选项6:巩固知识答案:理解知识题目: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规律。

选项A: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选项B: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选项C: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选项D: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选项E: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答案: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题目:历史上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之间的论争,是关于()的关系之争。

选项A: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选项B: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选项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选项D: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选项E: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答案: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题目: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教学模式。

选项A:程序教学模式选项B: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选项C: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选项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选项E:合作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指人亲自获得的认识,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

间接经验相对于特定的人来说不是自己获得的认识,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轻谁重的问题多有争论,比如杜威等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亲身的活动为中心,而赫尔巴特等人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其实,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联系。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而且有些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漫长、危险和困难,如火山、海啸、战争等灾难更不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

而且学习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来学习,因为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只能是“纸上淡兵”,毫无用处。

同时,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如何处理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关系教学过程的规律之一是发展性规律: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首先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智力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

有了知识未必就有智力的提高,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提高。

其次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互相促进的。

1、两者是统一于教学过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再次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来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说,要注意适量。

3、注意启发式教学。

4、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

最后要防止两个倾向。

1是形式教育论者只注重思维形式,忽视内容;2是实质教育论者只注重传授有用的知识,而忽视对认识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紧扣大纲教材,落实“三基”,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

由于传授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紧扣教学大纲,教材,落实“三基”,抓好通性通法的教学。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生源的迅猛增长,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高校扩招、高中扩班,相对来说生源质量较差,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立足于通性通法的教学。

在教学中,基础知识要讲透抓实,要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要用足、用活,常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要熟练应用。

要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选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布置作业要分类要求,练其所需。

四川省2020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

四川省2020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

四川省2020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真题一、判断题1.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

(正确)2.我国古代读书人深信“寒窗苦读”才能“金榜题名”,这体现了教育的横向流动功能。

(错误)3.学生在学校里结交的好朋友,在学校里参加的社团活动都属于学校的课程。

(正确)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顺序性。

(错误)5.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争论时,教师应该扮演裁判者的角色,采用即时评价。

(错误)6.翻转课堂通过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因此教师的作用降低了。

(错误)7.数学课上老师把某学生对数学题的创新性解法,冠以该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该同学去课堂上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犹如做学术报告,说到精彩处,全班报以热烈掌声,该同学连声道谢,班级呈现和谐合作的景象,这是一种德育渗透。

(正确)8.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正确)9.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错误)10.游戏是儿童自发的,不需要成人引导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错误)11.对初中生来说,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般需维持较高的焦虑水平,才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而解难度大的几何题则需要保持较低的焦虑水平。

(正确)12.小赵在学校时尽量表现的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努力,这是因为他趋向成功动机高,避免失败动机低。

(错误)13.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必须在学生知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强迫学生接受。

(正确)14.对于长期缺乏关注的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首要任务是让其感受到爱和尊重。

(正确)15.学习热胀冷缩原理后,很容易掌握各种金属的一般特征,它是一种具体过程。

(错误)16.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其骑射技能娴熟,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其捕渔获潜水器能发展较好,这说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为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

(正确)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属于教育法律规范的共同法源。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大学生综合素质教 育》,王文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论素质与知识、能力 的辩证关系》,张荣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9.5)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 中的一种主观反映。(《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辩证 关系》,陈金芳,《教育》,2005.4)
一般能力
力能
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
2、什么是能力
《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力能
获取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的能力
.
2、什么是能力
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
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 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 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
1、什么是知识
(本教材)
过按
程照 知 知
感性认识

获识

理性认识
பைடு நூலகம்

.
1、什么是知识
(本教材)
对按 知
象照 认
识识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知识
.
1、什么是知识
(本教材)
明确界定知识的形态——1996年国际经合组 织发布《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识知
能够编码的显性知识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
1、什么是知识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面(
)两 知
经验

层识
系统的科学理论
.
1、什么是知识
《教育》
容( )内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下列描述能够体现中国古代教育特点的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若即若离B、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正确答案:D2、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包括( )。

A、发展性功能B、导向功能C、选择功能D、诊断功能正确答案:A3、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A、政治制度B、生产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正确答案:B4、现代三大课程流派是( )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A、实践中心B、管理中心C、学科中心D、活动中心正确答案:C5、学校教育制度通常简称为( )。

A、法规B、条例C、规章D、学制正确答案:D6、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种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 ) 表现出来的。

A、教育B、遗传C、环境D、活动正确答案:D7、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

A、学习者的需要B、教师的教学水平C、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D、学科的发展正确答案:B8、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句话表述的课程目标是( )。

A、表现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行为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正确答案:C9、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叫( )。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D、综合课程正确答案:D10、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

A、最终途径B、工作途径C、学习途径D、基本途径正确答案:D1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关系。

A、相互促进B、朋友C、授受D、民主平等正确答案:C12、我国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指导和( )。

A、现场教学B、开放教学C、小组教学D、复式教学正确答案:A13、“一切人类社会皆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一、单选,多选,判断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并非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

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子学界通常视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展。

4、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地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他使教育学到教育科学的转变。

5、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

6、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

7、根据教育现象在时空中存在的形态,可以将其划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8、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教育和人为内部关系,教育和社会为外部关系。

9、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0、政治对教育的影响①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②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③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④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11、教育目的狭义:国家对本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12、马克思提出什么能力?这里的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也包括人的智力。

13、德育的目标: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4、劳动教育的目标:①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②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③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5、据外国教育史料记载,职官学校的出现主要为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服务,文士学校的出现能够进行文字书写和计算的书吏16、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7、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18、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②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③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④确定课程目标19、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①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②学习者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③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④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①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②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③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21、教学过程特殊性: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22、教学规律:①教育与学的辩证统一②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结合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23、教学原则:方向性/循环渐进/因材施教/伦理性原则24、设计教学目标一共四个步骤:起点分析,任务分解,目标确定,目标表述。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的内涵 (1)(一)知识的内涵 (1)(二)能力的内涵 (2)二、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2)(一)知识与能力相互制约和促进,又具不平衡性 (2)(二)知识和能力及其形成过程与方式既相互促进和制约,又相对独立 (2)三、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 (3)(一)从掌握知识的性质来看,是透彻理解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3)(二)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来看,通过实践和练习而达到自动化的知识。

(3)(三)从知识的表征来看,结构化的知识。

(3)(四)从知识的获得方式来看,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获得的知识。

(4)(五)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规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六)从学习知识的难度来看,具有挑战性的知识。

(4)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以及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4)(一)形成知识教学有力促进能力发展、能力与能力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4)(二)形成知识与知识统一、知识向精神转化、知识与精神统一、精神与精神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

(5)(三)建构以创新目标和价值追求统领各种教学方式的结构合理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5一、知识与能力的内涵(一)知识的内涵知识(knowledge)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人创造了知识,知识又规范和引导人。

知识既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等的认识规范和引导人,也作为人本来和应该如何认识、适应、改造事物及掌握、应用、创新知识过程和方式的认识规范与引导人。

知识既可能是一种信念和追求,也可能是一种信息、手段和工具。

知识可分为信仰与理性统一的知识,与信仰和德行无关、与实践理性知识相对应的纯理性的知识,理性服从于、服务于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知识。

知识的形成方式主要是教学。

教学形成的知识可能是与精神同一的知识,也可能是精神之外或身外之物的占有性、储存性知识。

精神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介乎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一种坚定信念。

大爱无边,大爱无言。

精神形成的方式是修养和培育,是信仰引领、心灵体悟、人格塑造,是使知识溶于心灵、信仰和人格,是它们融为一体的营养性、本质性知识的教学方式。

政治学法宝典: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热点的关系

政治学法宝典: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热点的关系

政治学法宝典: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热点的关系许多学生都对学习政治兴趣不大,主要是觉得政治靠死记硬背,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懂得该如何学习政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学习宝典,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综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现实问题命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对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丝毫没有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反而更加注重知识的基础地位。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都需要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支撑,没有足够的知识底蕴,就无法提高能力的。

②能力是知识的目的。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

科学复习备考要求着力提高考生的“四项”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求科学备考的做法是: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下工夫提高能力。

牢固掌握知识的含义和要求:──掌握知识的重点是正确、准确、深刻理解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而要记“死”活用。

──掌握知识的标准是深刻理解、沟通联系;迁移重组、整合体系;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2.知识、能力和“热点”的关系高考复习备考所谓的“热点”就是受关注的实际问题,即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切身利益的问题;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着力解决和关注的问题。

①热点是能力和知识存在的载体。

实际问题是能力和知识存在的载体。

②分析解决热点问题体现知识和能力。

能力的展示和表现就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力的大小高低体现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③知识、能力和热点的关系启示我们:科学复习备考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高度重视了解和熟悉热点,并深刻准确认识热点问题的本质。

热点问题的本质在于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即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特别是最新方针政策)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点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内容,这也是高考命题要努力挖掘的设问角度和内容。

第五章 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1

第五章 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1
第五章 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10/30/2013
1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教育途径的含义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10/30/2013
2
一、教育途径的含义
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
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
10/30/2013
3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学
2、课外活动 3、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4、学生集体组织(班集体、少先队) 5、校园环境 „„„„

2.教学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 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活

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0/30/2013
12
二、小学教学的任务

传统教学观将教学任务视为单一的知识传授与学习, 现代各教学派别对教学的一般任务在认识上各有差 异,基本上可概括为: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直接经验的获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将
10/30/2013
20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早在19世纪就有“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今天人们已 经认识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其能力和素质。

那么,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如何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知识的影响知识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知识可以扩展个体的视野,增强其认识世界的能力。

其次,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智力水平,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再次,知识可以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推动其积极参与学习。

然而,知识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一方面,知识的传递方式可能存在不合理和单一的情况。

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授可能存在紧张和压力,这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学能力的影响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学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

良好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

而一旦教学能力欠缺,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然而,教学能力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受到自身素质和经验的限制;另一方面,教学能力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内在规律。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也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产生影响。

一方面,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可以促进个体的正向发展,使其成为健康自信、具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

另一方面,若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不当,也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身体虚弱、心理压力过大等。

总体而言,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和限制,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让新时代的教育成为每个人成长的坚实后盾。

东莞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莞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莞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有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上有文化味道的数学课,这一观点符合的教学规律是()。

A.教与学的辩证统一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C.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D.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答案::D解析::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认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题干中,认为小学数学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上有文化味道的数学课,表明除了学习数学,还要渗透德育。

故选D。

2.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A解析::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

3.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这体现了班级活动的( )功能。

A.满足交往B.促进个性C.班集体建设D.学习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班级活动的功能。

马卡连柯的话体现了班级活动对集体培养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班级活动的班集体建设功能.故选C。

4.下列关于小学生的多动症说法错误的是()。

A.多动症一般在10岁以后会有异常表现B.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比较差C.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D.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答案::A解析::多动症也称“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5.二年级(2)班的学生特别喜欢王老师,都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因为王老师说话声音很好听,不管她说什么大家都觉得是好的。

这种现象称为()。

A.投射效应B.晕轮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D.首因效应答案::B解析::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某人外表或是极为突出的重要的品质,掩盖了人们对他其他特征的评价。

高考备考要科学处理十大辩证关系

高考备考要科学处理十大辩证关系

腾飞 ,这无 异于 缘木 求鱼 、痴 人说 梦 。所谓 “ 十年 磨一 剑 ,功到 自然 成”就是这个道理。 七是高考信息与立足考纲、考生
②帮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
扬起 了学生信心之 帆.学生就会 勇敢地冲击知识的壁垒 、高三 考试繁
有人 说 : “ 何课改到 了高三都 得低 头” 任 。此 言谬也 ! “ 堂 满 灌” ,南老师一人包打天下 ,越俎代庖 的教 学 ,既累跨 了老师 ,又压 制 了学生 ,束缚 了学 生 的思维 ,养成 了学 生坐等答 案的依赖 心理 。
结果是学 生看着答 案,似乎都会 ;离开老师,全都不会 。 新课 标的许多理念 对复习备考也是 十分 管用的 ,如提倡学 生以
主观表达题所涉及的鉴赏术语也是教
高 考题从 知识 立 意转 向能 力立 意 ,而能力 的形成足以掌握知识为前 提的。零碎的知识 用处不大 ,我们要 使 自己的钳识系统化 、 J 条理化 、 层次 化。掌握大量的知识 , 需要积 累,厚 积才能薄发 。 所 以,从学生进入高中 , 我们就 要为他们谋划高考 ,养成 归纳整理知
舍 ,金石可镂 ” “ 积跬 步 ,无 以 , 不 至千 里 ;不积 细流 ,无 以成江 海 ” ,
①想 方设 法培 养学 生 复习 的兴 趣。
手的机会 太少造成的 ,而不是教材无 用 。语 言运 用题 的仿 写 、扩 展 、
学生拥有 了牢 固的 “ 双基 ” ( 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 ,养成 了良好的语感 ,
统。 “ 失败是成功 之母 ” “ , 吃一堑 ,长一智” ,不 断总结 才会将 自 己的能力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高三肯定 要做题 ,但不能只有做题 ,不能见题就做 ,只求数量 ,
不求质量 。相反 ,学生应该走 出 “ 题海” ,而教师应 该走人 “ 题海” 。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20
二 对三者相互关系的透视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2、知识与素质的关系 3、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4、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1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技能
知识和能力既有 区别又有联系
能力
知识=能力
22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 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相应的能力
中介
23
1、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及其发 挥离不开知 识,知识为 能力的发挥 提供基础和 前提,无知 必然无能。
陈金芳,《教育》,2005.4)
15
2、什么是能力
(本教材)
个 体
自学能力 选择能力

思维、判断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研究、开拓创新能力
核 心
信息处理、表达能力

组织协调、协作共事能力

社交、适应、应变能力
16
2、什么是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
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1
一 知识、能力内涵的理解 二 对三者相互关系的透视
2
一 知识、能力内涵的理解
1、什么是知识 2、什么是能力
3
1、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本教材)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大学生综合素质教 育》,王文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论素质与知识、能 力的辩证关系》,张荣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9.5)
(1)联系
相 人的素质总是
知识只有不断 更新才能适应 发展变化着的 社会实践的需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