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复习整理
一、先验:1、通常意义上理解,同“经验”相对,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但此概念涉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在不同语境,词义有微妙的区别。
2、在康德哲学中,同“经验”相对。
意为先于经验的,但为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康德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先验transzendental概念与超验transzendent 概念的统一对立。
它具体表现在:这两者都与“超越”有关:后者涉及意识的超越活动以及超越状态,前者则反思地回溯超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自然的、直向性的,前者则是哲学的、反思的。
Transzendental不仅仅是指先于感性经验的,或独立于感性经验的。
3、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这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康德首先用这个概念来指明一种哲学的提问取向:一门transzendental哲学所涉及的应当是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所探讨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我们对先天可能之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
其次,康德用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对所有经验的超越,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a priorie),但却能使经验认识(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东西。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来自于对于必然和自由的探讨。
从《纯粹理性批判》之中,康德划定了物自体和现象界,现象界是由自然律所规定的,也就是因果性是必然的。
那么,在现象界就没有所谓的自由。
康德认为,自由是无法认识的,但是确实可以思维的。
所谓自由,就是自身不会被外来的一个东西所规定,在自然律中,这自然不可能。
如果康德要探讨道德问题,他必须解决自由问题。
如果一切都是宿命论,那就无所谓道德与否,杀人抢劫也可以说那是命运使然,与自己无关。
其次,道德行为必然发生在现象中,看到一个人溺水,救还不救呢?要是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想救也不可能啊。
所以道德行为既然要发生在现象中,他就受制于现象界的法则。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真的想去救他啊。
因此一件道德事件之中,必然存在着自由的原因和现象的原因。
所以,康德认为,自由的因果性和自然的因果性是可以共存的,不过自由不能在现象界存在,只能在超越现象界的自在之物中存在。
因此,康德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
所谓先验自由,就是自由的本质是一种脱离自然因果性的原因,也就是第一因。
自然,我们可以看出,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因为在自然律中不存在这种自由。
而实践自由就是人类作为有理性的有限存在者,将物自体的先验自由展现在现象界之中。
在这个方面,康德要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自从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我对理性、道德、自由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的本质、来源、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读书心得。
一、实践理性的本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的理性。
它不是用来认识事物的,而是用来指导人们行动的。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道德、自由、尊严等价值问题,而不是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自律性:实践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制约,而是由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配。
这种自律性使得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规范性:实践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追求道德善。
3. 先验性:实践理性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它是人类理性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道德法则的来源康德认为,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点:1. 无条件性:道德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必然性:道德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
3. 义务性: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而非追求功利。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来源是“纯粹实践理性”。
这种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纯粹实践理性通过“先验统觉”这一概念,使道德法则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三、道德法则的实践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律:人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2. 自由:人们应当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而不是被迫。
3. 尊严: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他人的尊严。
4. 义务:人们应当履行道德义务,关爱他人,实现道德善。
四、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道德与理性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走迷宫。
康德的文字和思想就像迷宫里弯弯绕绕的小路,每个概念都像是一个隐藏着秘密的小房间。
比如说“实践理性”这个概念,我一开始觉得它好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事要有理性呗,但康德可没这么简单。
他的“实践理性”像是一种超级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道德律令。
这道德律令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社会习俗或者别人强加给你的规则,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像本能一样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康德关于道德的观点。
他觉得真正的道德行为是那种纯粹出于义务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或者避免什么惩罚。
这可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行为不太一样呢。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做好事,可能心里会想着别人会夸我呀,或者以后别人也会这样对我之类的。
但康德说,这种就不算真正的道德行为。
就好比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如果是因为想着能在品德课上被老师表扬,那在康德眼里,这就不是纯粹的善。
这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棒槌,让我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
我以前觉得只要做了好事就是有道德的,没想到康德这么严格,要求动机必须纯粹。
再说说他的一些论证方式吧,那真的是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在建造大厦。
每一个观点都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砖头,他用逻辑的水泥把这些砖头严丝合缝地垒起来。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他从一些很简单的前提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地推导出那些让人惊叹的结论。
不过这魔术可不好学,我得跟着他的思路走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吐槽。
康德啊康德,你就不能说得简单直白点嘛!干嘛老是用那些又长又复杂的句子,就像故意给读者设置障碍一样。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乱麻,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但是呢,当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他的思想之后,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爬上了一座很陡峭的山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站在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个基本原则:人格尊严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正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人格尊严原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爱护,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如何。自由原则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审慎考虑自己的选择。平等原则则要求我们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公平无私,不偏不倚。正义原则则是指我们应该按照公正的标准来分配资源和权益。
然而,我也认为康德在某些方面的探讨略显晦涩难懂。例如,康德的一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理论化,可能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受到影响。
第五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独特处理,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康德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论述严谨、逻辑性强,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思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讨道德行为的本质。康德的写作风格既具有学术性,又不失通俗易懂,使得这部作品既有深度,又具有广泛的阅读价值。
其次,康德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这部作品主要以论述为主,但康德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化身。这些角色让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道德哲学的思考。
第三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康德对道德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情节、角色和作者意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到处都是高深规则的迷宫。
康德提出的那些概念,什么纯粹实践理性啊,道德律啊,就像是迷宫里一个个神秘的指示牌。
先说说这个道德律吧。
按照康德的说法,道德律是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就像宇宙里不变的定律一样。
我一开始想,这可有点太“轴”了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绝对的事情呢?比如说,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结果,可能得稍微违背一下常规的道德做法,就像善意的谎言。
但是康德可不同意这种想法,他觉得道德律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裁判,不管任何情况,都得遵守。
这就好比你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套不能更改的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呢,慢慢地我也能理解一点他的想法了。
如果道德是可以随便根据情况改变的话,那不是就乱套了吗?就像交通规则,如果今天说为了方便可以随便闯红灯,那马路上肯定会变得一团糟。
再来说说纯粹实践理性。
这玩意儿就更抽象了。
我感觉康德是想在我们内心深处找到一种真正能指导我们行为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诱惑或者欲望。
就好比我们内心有一个小天使,它知道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利益牵着走。
可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欲望打败了。
就像看到美味的蛋糕,我们的食欲(欲望的一种)就会让我们忘掉减肥这个理性的目标。
康德就像是在提醒我们,要听从内心那个纯粹理性的声音,不要总是被欲望控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常常有一种感觉,康德就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建筑师。
他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道德大厦,每一块砖(概念)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他不容许有任何一块松动或者错位的砖,因为那样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这让我觉得既敬佩又有点小头疼。
敬佩的是他的这种严谨和执着,头疼的是理解起来真的不容易。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康德的著作
康德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实用人类学》等。
1、《纯粹理性批判》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
前一部分阐述“先验原理论”,后一部分阐述“先验方法论”。
贯穿全文的是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人类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本源、作用、条件等,并用以探讨它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归宿做出明确判定。
2、《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著作。
全书论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讨论了天才、艺术和审美意象等问题,该书还讨论了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康德既反对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观点,要求将两者调和起来。
他强调美是杂多的统一,是和谐的表现,是“道德的象征”。
3、《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
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该书的重要在于它突出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4、《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全书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中心内容,逐步探讨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借此以寻求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
该书把人的理性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物理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停止沿着老路编造形而上学体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了解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质。
希望哲学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个为建立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铺平道路的工作。
5、《实用人类学》指对人类记忆之类的能力以及相关基础因素做深入研究所得来的并需要加以运用的人的知识。
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范畴表解析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范畴表解析
叔本华的《实践理性批判》是经典哲学巨著之一,其中提出了“自由范畴”的理论,它简单而又具有强大的普遍性,探讨了个体自由发挥自主性的道路,深刻阐释了“理性自由,又称普遍自由”的概念,对实践教育理论提出了新思想。
叔本华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将“自由” 进一步分为“社会自由” 和“普遍自由” 两种,并且以“自由范畴”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自由范畴”就是根据自由的模式和其不同的要求来划分的各种观念和概念,将自由以此形式而独有的形式罗列和分析出来,并细入到以自由实现具体表达的过程。
叔本华认为,自由范畴由三部分构成,即“实践”、“普遍性”和“一般性”。
实践指的是实践的自由意志,是促进个体自由发挥自主性能力的动力;普遍性指的是主体通过实践自由而获得的大量资料及对对象的客观影响;一般性则指的是实践的自由意志通过精神的洞察力,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一般性原则和事物能在一起统一起来,得到一致的理解。
总之,从叔本华《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自由范畴”来看,自由就是一种可以在实践当中发挥自主性的能力,这是一种以实践、普遍性和一般性为基础的概念,以实现自由的具体表达的途径。
实践是实现理性自由和获得自由的核心;普遍性关注的是各种客观影响,有助于个体理解自身权利和地位;一般性则提供一个精神阐释视角,以维护社会机制和政治关系,有利于自由发展和人们之间的共融与良性联系。
康德_实践理性批判_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
#外国哲学#康德5实践理性批判6中的自由范畴表解读邓 晓 芒众所周知,康德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所提出的十二知性范畴表,包括这个表的四大类划分(量、质、关系、模态),在康德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不仅在5纯粹理性批判6中起了提纲挈领的主干作用(例如对十二图型的划分,对十二条知性/原理0的划分,甚至在辩证论中对四个二律背反的划分,都以此为根据),而且成为5判断力批判6中有关四个/美的契机0以及(比较隐晦的)四个崇高契机的划分原则。
所有这些划分都有人作过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然而,奇怪的是,唯独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0这一章中所提出的/就善与恶的概念而言的自由范畴表0,却很少有人研究。
它基本上被研究康德道德哲学的学者们忽视了。
例如,当代英语世界最负盛名的康德专家阿利森(H enry E .A llison)在其影响巨大的专论5康德的自由理论6(1990)中,竟然对这个自由范畴表连提都没有提到。
(见阿利森)前辈的如加拿大的约翰#华特生(John W atson)在其出版于1908年的5康德哲学讲解6中逐章解读5实践理性批判6时,同样对此只字未提。
(见华特生)汉语康德学界更是未见有对这个问题的涉及。
究其原因,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这个自由范畴表看起来似乎的确不像5纯粹理性批判6中的知性范畴表那样对康德整个体系有一种确定框架的作用,因而并不是那么举足轻重(我将证明这一点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康德自己关于这个表不但论及的篇幅短小,而且根本没有展开来谈,因此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自由范畴表的提出在5实践理性批判6的第一卷第二章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0中,康德开宗明义就指出:/我所说的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
0(康德,2003年,第78页)实践理性的对象不同于理论理性的对象,它是以自由的原因性(而非自然因果性)为前提的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谓善恶概念。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a("content_1");a("content_2");实践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标题释义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可分为两种:一者为理论理性,或者叫思辨理性;一者为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讲求认识,它要解决的是认识如何成为可能这个问题。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个问题也叫做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得以成立。
康德让理论理性所做的工作,就是为知识谋求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
康德有句名言,思想没有内容是空洞的,直观没有概念是盲目的[1]。
只有当感性为知识提供经验的质料,而知性提供先天形式即十二范畴时,认识才成为可能。
在康德之前,谈论人的认识主要有这两派,一派以莱布尼茨、笛卡尔为代表,讲求认识的基础是理性,他们通常以三段论为衡量标准,要求所有的知识必须经由这样的演绎,才准确而可靠。
另一派持经验论观点,比如休谟,他们认为所有的1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经验只有概率上的准确,没有普遍性。
譬如人们通常借助于经验,判断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也有得了白化病的乌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谬误推论,是因为经验只能带来或然性,也就是概率上的准确。
但经验派给哲学界带来最大的震撼还是对因果律的抨击,休谟认为因果律不过就是习惯上的联想,因为人的认识来自于经验,而所有的经验又可以还原为人的表象,表象与表象之间的连结,就只能依赖心理的知觉。
十九世纪马赫用经验派的观点来理解物理学,人们都嫌他太繁琐甚至荒唐。
通常我们理解的物理学,是指对构成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规律研究[2],但马赫觉得这并不精准,他说物理学需要研究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第二,揭示感觉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第三,阐明感觉和表象之间的联系的规律[3]。
如果我们看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会发现康德用的是先天的知性范畴解释牛顿的物理学,根本就没有用感觉经验来解释物理学,因此,对康德而言,经验派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内容
实践理性批判主要内容
实践理性批判是个人能力培养研究新近活跃起来的一个关键领域,它指导着我们从不
同角度出发来识别、审查和审慎考虑复杂的现实问题,以期能够改善种种世界的混乱局面。
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性思维、实证思维、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
性批判思维和批判性准则。
认知性思维是指人们批判的的基础,它要求人们常年牢记学习,熟悉一些基本的知识
和观念,并通过合理的演绎、逻辑和分析来将它们运用到实际情形之中。
实证思维包括标准化评价和可操作性思维,其中标准化评价要求人们采用客观定量的
方法来检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而可操作性思维则要求人们以务实可行的方式来
促成相关方案的落实。
分析性思维需要人们通过将不同的要素联系起来,用清晰的阐述思路来识会事物的本质。
它有助于确定问题的来源,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就是洞察思维,其着重点是把事物放在一个新的视角之中、发现新的可行
路径,并能在可能性最多的情况下探索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践性批判思维主要是综合思维,它只有在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才能
够落实到实践当中。
实践性批判可以帮助我们在临时情况之下做出明智的抉择,把自己原
则上的批判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
最后,批判性准则也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各种方
案的利弊以及实际完成它们的可能性,可以鉴别真实与虚伪,哪些是贴近现实,哪些需要
修正;哪些有助于促进不确定性被自我掌握,哪些需要由外部支持;最后,还能加强对真
实可行性的清晰认识,以帮助人们实现实用性的最优目标。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浅析
能认识到的只是“ 现象” 理性则要求对 “ , 本体” 有所 认识 。不 过 , 理性 在探讨 世界 的有 限性 与无 限性 、 简
单性与复杂性等问题时, 却常常 陷入不可解决 的 自 相矛盾 , 即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的状态之中, 康德断 言理性 无力认识 “ 体” 本 。黑 格尔 批判康 德, 裂 割 “ 现象” 本体” 因而限制 了人 的认 识范围, 和“ , 贬低 了理性 的价值。黑格尔认为 , 知性是抽象的、 形而上 学的思维 ; 理性是具体的、 辩证的思维 , 也是认识的 高级 阶段 。 只有 理 性才 能 揭示 宇 宙 的真 相 。现 在 一
第 2 期 3
高璐佳 :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浅析
19 8
意 志及其 原 因性 的关 系 中来 考 虑 理 性 , 因为 不 以经 验性 为条 件 的原 因性 的 那 些原 理 必 须 成 为开 端 , 在
此之后 才 能够 尝试 去确定 我们关 于 一个这 样 的意 志 规定根 据 的 、 于它 在 对 象上 的运 用 的最后 关 于 它 关
性材料 组 织起来 , 使之 构成有 条有 理 的知识 , 但它 所
般实践活动在何种程度上是纯粹的或者是受经验制 约的标准。也就等于说 , 符合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 , 或理性实践 , 就是有价值的实践。其三 , 阐述了实践
理性批 判 的路 径 和方 法 。对 此 , 德 也是 从 思辨 理 康
力 , 志是 一种 自己规 定 自己实 践 的原 因性 的能力 , 意 它或 者能够 产 生 出一 种 与客 观 要 求相 适 应 的能 力 , 实践 理性必 须拥 有规定 根据 , 一旦拥 有 , 就拥有 而 也 了客 观实在 性 。其 二 , 此基 础 上 确定 了纯 粹理 性 在 是( 主观 ) 志 的规定 根据 。所 以 , 粹 实践 理性 本 意 纯 身就具 有作 用 于对 象 的客 观 实 在性 , 它无 须 批判 就
9月19日--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理念有三种:灵魂、宇宙、上帝。它们分别代 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 “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 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属于不 可知的领域,所以将这些理念视为认识对象的形 而上学归根结底是不可能成立的。它引导人们进 行认识。由于人类理性总要穷要问底,它认识了 经验还不够,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 并且认为只要我们穷尽了经验所及的现象就能够 认识现象之整体背后的根据,它就使它错误地把 理念之“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 性”。这就陷入幻相。
(三)自然的合目的性:一是“形式的合目的 性”,即主观的合目的性;二是“质料的合目 的性,即客观的合目的性。前者是自然合目的 性的美学表象,后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 象。因此,判断力批判相应地分为两大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美是事 物引起主观形式上的愉悦,审美不受事物本身 的限制,带有主观性。如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关系的图型(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 受动):持存(回忆)、相继、并存(时间的 次序) 模态的图形:时间的包容性 可能与不可能:时间不能同时包容对立的东西, 可以在不同时间包容对立的东西。如苏格拉底 不可能即是白的又是黑的。迈克尔· 杰克逊 存有与非有(现实性和非现实性):某个具体时 间的时间段有没有那个事物 必然与偶然:存在包容于一切时间中是必然中, 存在包容于一段时间中是偶然的
从科学到道德的过渡,就是靠审美活动,美是 道德的象征,是道德在现象界的显示。人们 通过审美可以猜到道德素质。 最终目的:道德 知 性——自然的合规律性——自然人 ↓ ↓ ↓ 判断力——自然的合目的性——文化人 ↓ ↓ ↓ 理 性——创造的终极目的——道德人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报告引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关于道德律与幸福的关系讨论,并以人们行为应当遵守的“绝对命令”为基准,指出了走向幸福的途径。
是对《纯粹理性批判》①的归宿和目的,该书突出说明人的主体性,以此来强调了人的尊严伟大,体现出了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书中将个人性作为出发点,个人意志为其对象,以便考察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及其一直遵循的原则。
这一系列的探究为道德与幸福自由的结合提出了看法,并且是将道德理论置于现实实践中的认识,但其中值得思考的是关于幸福与道德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否被割裂。
(注释:①:《纯粹理性批判》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概述:《实践理性批判》该书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
“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书中主要讲解的就是道德标准的问题-即“道德规定自身”,但康德认为道德是有一个最高标准的,即他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的“道德公设”:即道德规定自身。
书中主要包括:序言(导言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第一部: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第一卷: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第二卷: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第二部: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结论)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可大致概括为:1、幸福是什么?倾向性的满足。
2、理性的幸福是什么?即带有普遍性的幸福。
3、行为动机到底是出于道德还是幸福?二律背反②的问题。
4、最高善是道德和幸福的结合。
书中所探讨的是人性追求幸福自由与道德的相关问题。
(注释:②:“二律背反”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理性批判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实践理性批判》解读序言段1 说明为什么这个批判不使用与纯粹理性批判相对应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这个名称,而只是使用一般实践理性批判名称。
因为纯粹理性只有一个,体现在思辨认识方面是思辨理性,体现在实践方面就是实践理性,只要说明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是存在的并且致力于分析这个实践能力就可以了。
它不需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批判纯粹实践能力本身是否会像认识那样僭越自己的合理界限。
段2 说明纯粹理性批判揭示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产生于思辨理性对因果性终极原因的探究。
在现象领域,每一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如此可达无限,因而在现象领域只有必然性没有自由存在。
但是我们的思维却免不了要去思考那终极的原因,这就与现象领域的必然性发生了矛盾,从而危及理性的存在,使它陷入怀疑主义的深渊,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理性就确立了先验自由的概念。
先验自由是消极的并非实在的,但它却构成实践自由的基础。
段3 说明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人的自由的实在性,这一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的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
没有自由,道德就不会存在,也没有设想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道德而设想上帝和不朽是没有意义的。
但为什么康德还说自由也是思辨理性体系的拱顶石呢,因为人为自然立法,没有主体的主观形式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段4 注释说明道德法则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就是说自由是道德成立的前提根据,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在哪里呢,凭什么说人是自由的呢,唯一的证据就是人有道德,可以摆脱现象界的因果必然性的束缚而提供行为的根据。
自由本身是先天的,不需要证明也无法证明它为什么存在,这种先天性的自由在思辨理性那儿就已经发现了,所以康德才说消极的先验自由为积极的实践自由提供了基础。
但是,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公设却并不是道德法则的条件,因为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自由也能提供道德法则。
为什么需要上帝和灵魂不朽呢,因为纯粹思辨理性对完满性的至善的追求需要这个公设。
至善是幸福与德性的统一,这在经验现象界是无法证实的,相反二者还是经常冲突的,至善的存在必须要求有一个全能的赏善罚恶的上帝来保证,要求把人的生命推广至无限的灵魂不死来保证。
康德说,上帝与灵魂不朽并没有拓展认识的范围,因为这一点在思辨理性那儿还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却成了一个断言。
康德说这个断言是需要的,而且是客观有效的,这个断言是一个信念的单纯主观根据,没有这个主观信念,人们应当谨严地树立为自己所作所为的意图的那种东西就不会发生。
换句话说,没有上帝和灵魂不朽,人类的许多严肃的道德行为都将不复存在。
段5 说明思辨理性能够证明自由、上帝以及灵魂不朽那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思辨理性没有这个禀赋,它只能停留在现象界。
如果有人自诩能够用理性证明这一点,他们也做不到,不是他们不肯而是他们不能做到,因为思辨理性无法为这些概念的可能性觅得充分的保障。
段6 康德说明在思辨理性那里超感性应用的概念是非法的,它没有实在性,因为它的超感性运用会导致二律背反的逻辑矛盾,为什么在实践理性这里却又承认这种实在性呢,是不是前后不一致呢,康德说,不是。
因为这里讲的非实在性与实在性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和层次上说的,一个是经验现象界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应用,这些概念的实在性并不涉及范畴的理论规定和知识向超感性界的拓展,它们要么是无需作证明的,如自由,要么仅仅是公---------------------------------------------------------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设,并没有提供新的知识,如上帝和不朽。
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提供了自由的可能性,自由属于物自身,不在时空之内存在。
实践理性通过道德的存在证实了在思辨理性那里只能够思维的东西即自由。
道德法则确立的作为自由的因果定与自然法则确立的作为机械作用的因果性分属不同的领域,也只有把作为前者的人表象为自由的主体,把后者的人表象为经验意识中的现象,否则二者怎么可能统一于一个人身上呢,即是说作为经验现象界的人是受制于自然必然性的,而作为道德的人却不受制于自然必然性而具有自由,这怎么可能呢,因为同一个人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其行为是两个不同世界法则的共同产物。
段7 康德说明对他理论的两种常见的反驳都是因为不明白同一个人属于两个世界的道理,才批评康德一方面在理论知识中否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践知识中却又肯定那些本体概念的实在性,一方面说人是自由的主体而另一方面又说人受制于自然的因果必然性是逻辑上的前后不一致。
康德说对实践理性的详尽批判就是为了彻底消除这些误解。
段8 康德说明为什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应用这些在思辨理性那里已经考察过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因为这里的理性及其概念已经转移到另外一种应用,而与理性在思辨认识那里的应用完全不同了。
既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考察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是必要的。
这种考察并不是对思辨认识的补充和给盖好的房子加上扶垛,而是对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真实连接。
很多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自由,比如把人格分成理性的部分与欲望的部分,把自由看成是理性自我对欲望自我的支配等等,完全不得要领,他们不知道这种证明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康德说,如果这些人明确自由概念在思辨理性的应用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理解的,那么他们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
康德指出,自由概念对于一切经验主义者都是一块绊脚石,因为任何经验都无法提供自由的普遍必然性,但自由概念对于批判的道德学家却是打开最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后者通过这个概念领会到:他们不得不以理性的方式行事。
就是说道德法则是自由理性的绝对命令。
段9 康德说明实践理性批判以道德行而上学基础为前提条件,因为后者为之提供了基本的道德法则及其理由,实践理性批判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但是除此之外,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是独立自足的体系,其使命是阐明实践理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机制和过程是怎样的,它只是提供了一个道德法则的公式,即你要这样行为,你所据以行动的准则必须成为普遍的法则,它并没有提供详尽的关于如何实践的科学分类,也没有思辨理性的分类那么完整,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批判的体系其使命仅限于阐明实践理性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
至于职责的详细分类则属于科学的体系而不是哲学的任务。
康德因此回答有人抱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道德原则,而仅仅是一个公式而已,他说如果有人介绍一种所有德性的新原理并自称在他之前世界并不知道这些道德原理,那无异于说他发明了一种该如何解题不会出错的公式,如果这样要数学家干什么呢,如果真有人能够发明一种适用所有情形的职责体系,那要伦理学家干什么呢,康德说明,人们并不是因为道德学家发明了道德才有道德的,道德学家也不可能发明那种关于职责的详尽分类,道德学家只是阐明道德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及其界限,阐明实践理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段10 康德在这里说明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的第二章阐述了为什么善的概念不能先于道德法则而只能相反的道理,同时回应了对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相应驳难。
批评者问,为什么康德不先解释清楚欲求能力或快乐情感之类的概念而直接提出道德法则,康德说解释欲求能力与快乐情感是心理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实践哲学如果做这件事,就把自己降低到经验科学了。
生命是存在者依照欲求能力的法则去行动的能力。
欲求能力是存在者通过表象而成为这些表象的对象现实性的原因的能力。
快乐是对象或行为与生命的主观条件相互契合的表象。
至于是快乐产生欲求能力的基础,还是快乐仅仅是伴随欲求能力而出现,实践理---------------------------------------------------------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性批判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实践理性批判只是由不含经验成分的纯粹知性范畴组成的,就如纯粹理性批判只关涉纯粹主观形式而没有涉及具体的知识一样,实践理性批判没有涉及经验领域人的行为的各种根据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康德反对在对概念尚未详细解析之前就用一个草率的定义提出它的判断来,这是理性主义独断论经常犯的错误。
段11 康德指出,在探究人类心灵一个特殊能力的源泉、内容和界限时,人们往往从心灵的各个部分开始,力求对之求得精确可靠的知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更具哲学意味和建筑学意味的整体的理念,不知道从这个理念出发将相互关联的心灵的各个部分的能力推导出来。
由于他们缺乏对整体的真知灼见,所以他们无法达到综览的阶段,而是陷入一堆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原理之中,处处都发现不一致。
康德在此强调根本道德法则对于道德科学体系的首要性。
段12 康德回答有人批评实践理性批判的语言太深奥新颖,对于近于通俗的道德知识是多余的。
康德认为自己的所用的语言对于思想的恰当表达来说是完全合适的,如果有人能够发现比他所用的语言更能切合表达书中的思想的语言,他会非常感激他们;如果有人甚至能够证明康德的思想或语言是空洞无物的,那么这个人对于哲学的贡献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