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南宋-山水南宋四家的山水画1、南宋四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以青奇俏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新天地。
2、以他们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反复的笔墨,创新为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小了许多,但刻画的却精巧细致了许多,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南宋山水画创造了第二种艺术境界。
3、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代繁,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四家,共同开拓了山水画的一代新风,但是各自也有不同的特色。
代表画家:1、李唐南宋画家。
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并以画牛著称。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万壑松风图》分析作品《万壑松风图》,1构图上明显受范宽影响,一峰高耸,云雾缭绕,冈峦郁盘,峭壁如削,下面是浓密的松树林,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右边崖下有小路通幽。
2坚挺的皴笔似钉头、雨点、刮铁,或归之为小斧劈皴,显得石质坚硬,棱角尖锐。
初看墨色浓重,实则原图敷有厚重的青绿色,表明其初学时曾师法李思训的着色。
代表画家2刘松年,经历三朝,一直在画院任职,其山水人物画在画院中被称为绝品,他还擅长画界画,他的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
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五代十国“山水四家”
五代十国“山水四家”五代十国历时53年,虽然纷争并峙,但由于南唐和西蜀相继设立画院,绘画艺术仍得到了较好发展。
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成为人物画描绘的主题,在技法风格上工笔设色更加细劲多变,水墨画则出现了大写意画法。
以董源为开创者的“荆关董巨”四大家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董源和巨然代表江南山水画派,长于表现平淡天真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而荆浩和关仝则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
下面,跟国画教程走进“山水四家”,一起领略他们笔下的祖国大好山河。
董源董源(934-约 962年),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滑动查看全卷)此图写江南夏景。
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
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 董源潇湘图卷(滑动查看全卷)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
山水画的确立-从展子虔到李思训、吴道子、王维
王维
• 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 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 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劲爽又柔美、随 意又自然的线条。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 诗人,无论作画还是吟诗,多山林小景, 自然平淡,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 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而其平远的构图, 也最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
青绿山水
一般来说,李思训受展子虔画风影响最大。现藏于台北故 宫博物院的《江帆楼阁图》轴一般认为属于李思训画作之 摹本,把此画与展子虔《游春图》进行对比,即可发现两 者的确多有相似之处,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即是,两者明 显属于青绿山水的范畴之内。据说李思训作画“先勾勒成 山,却以大青绿着色寸方用螺苦绿碎缴染,兼泥金石脚。” 展子虔以石青和石绿著色为主,李思训在此基础上又加入 泥金一种运用勾、涂、染金、各种技法提注画面,使得整 个画面呈现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当然在《江帆楼阁图》 上金碧辉煌的意味并不明显,但掩映在松竹里的碧殿与朱 廊依然能让人得窥皇室富丽豪华的气象。
展子虔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记载各处寺院里存在张、 陆、杨、展等诸人的名笔罗列廊壁,由此可见, 展子虔所作画之内容也与陆探微、张僧繇等前辈 无多区别,以人物居多,而且尤以宗教人物为甚。 这一点在《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 《图画见闻志》、《画史》、《宣和画谱》、 《云烟过眼录》等著名史籍里所著录的相关画作 中也能见之一斑,如《法华变相》、《维摩像》、 《大禹治水图》、《授塔天王图》等单是从画名 上也可看出就中特色。
山水画的确立
从展子虔到李思训、吴道子、王维
展子虔
展子虔,系渤海人。历北齐、北周、隋, 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据史料记载, 展子虔的手笔在唐代还是可以寻常见得。 如唐初的《贞观公私画史》记录在江都东 安灵宝寺、光明寺以及洛阳云华寺,皆有 展子虔的遗迹。《历代名画记》也记载说 上都的定水寺、海觉寺与东都的龙兴寺都 有展子虔所画的佛教壁画,而且在浙西的 甘露寺,也有展子虔所画菩萨两壁。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
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
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
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
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44.4cm×56.8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荆浩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若与其师荆浩的《匡庐图》相对照,关仝的作品从构图到笔墨表现都不如《匡庐图》完整成熟。
2019年初二上美术知识要点知识总结《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清朝四王
画坛的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共同特点:他们在艺
术上强调“日西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
路线,摹古画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画家姓名 范宽 倪瓒 米友仁 李可染
作品名称 《溪山行旅图》 《容膝斋图》 《云山墨戏图》 《万山红遍》
写景 黑山白水 青山秀水 云山雾水 红山赤水
2
画作名称 《鹊华秋色图》
《清凉环翠图》
作者 赵孟頫
龚贤
朝代 要点 元代 书法与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并称四大体“赵体、
欧体、柳体、颜体”。 表现了秋天景色,右边有尖顶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呈 浑圆状者是鹊山。乾隆皇帝的心爱之宝,乾隆亲笔" 鹊华秋色"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清代 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芩、胡慥 等几位南京画家,被称为“金陵八家”
代表作品 《溪山行旅图》 《山径春行》 《临溪抚琴图》 《云山墨戏图》 《容膝斋图》 《富春山居图》 《鹊华秋色图》 《真赏斋图》 《清凉环翠图》 《淮扬洁秋图》 《江山如此多娇》 《青城山》
5
李昭道,并称“二李”,是“是青绿山水”的集大成
者。
《游春图》 《溪山行旅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咫尺千里”,是山水 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品以春游为主题,青山、 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生动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 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展子虔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 独具风格的画法-----青绿山水。
1
画作名称
作者
《临流赋琴图》 夏圭
朝代 要点 南宋 夏半边,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默
写的全景式构图,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浩淼的空 间。
《山径春行》 《容膝斋图》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ppt课件
北宋
• 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林 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 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可见范宽的代表性。 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 北宗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 • 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 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 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相传的《读碑窠时图》可 能为摹本,但这种一变荆、关壮润为清润的文韵风格,对 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卷云皴和平远烟云不仅陶醉了 许道宁、郭熙、王洗,对以枯木竹石为立意的文墨山水亦 为法师。 • 总之营丘之文、中正之武、关家之风,构成了北宋时 的主体风格。自荆浩提笔立章,三家鼎足以来,中国山水 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 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2019 12
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2019 15
南宋 马远《梅石溪凫图》
2019 16
元代
• 元四家的野逸之气 • 在“中国画的五度变法空间”中,我们己就赵孟頫率 起的托古改制的革命有了较深的认知,这一革命体现在山 水画中便是元四家的野逸之气。以逸气冲破院体,核心点 不在于笔墨创新,而在于图像意境创新,关键是风格与审 美情趣的不同。以皴为美、以水墨为主体语汇的古风未有 质变,而山水情怀却根本一变,这就是借古托今的意义所 在。只有认知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逸气革命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 • 得赵孟頫指授的黄公望,出笔便见野逸不平之气,带 有明显的笔墨与现实的抗争倾向。大痴在《写山水诀》中 体现的情怀主要是四点:为游戏、为意趣、为韵度、为理 脉。士夫气则是戏、趣、韵、理的的集中体现,即“画一 窠一石、当逸墨撤脱,有士人家风”。在《富春山居图》 和《六峰雪荠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水墨、浅绛的不同 格致,还看到了予戏趣之中的一种理性抗争:对自由境界 的追求(自由情怀的形性)。 2019 17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
--发展史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1、魏晋时期 2、隋唐时期 3、唐宋时期 4、元明清时期 ——萌芽 ——独立 ——高峰 ——主流
中国山水画
•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 山水画简称 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 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 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 时趋于成熟,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 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 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 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 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 在改造中国画之前的又一位有意义的探索者是黄 黄 宾虹。这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晚年提出了较为 宾虹 系统的美学理论,其“自然是法、写吾人生、内 美静参、山水作字(五笔七墨)、不泥于古、变 革自立”的一家之言,是东学西渐后民族自信的 取向。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 高剑父,则于“折中汉洋” 高剑父 的日本绘画中汲取了营养,其《风雨同舟》明显 拉开了与传统的距离,他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理想 亦影响了一代人。应该说,黄、高的实践让人窥 测了中国山水画新的革命。
北宋)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南宋
• 在荆浩开辟北派山水的同时,董源开辟着南派山水。 • 南宗之法也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 有别于太行或关陕峻岭。其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 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 天地。 • 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 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 慧能 体。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 发,一时成为士者的观照。王维以明心观性为逻辑起点,引禅入画, 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现了净心顿明的空浩之境。“逸”第一次与“神” 并肩成为最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王维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以诗为画, 禅意澄明,给人一种自娱田园的怡静,意象远逸画外,颇耐咀嚼。二 是水墨为法,墨的秩序法则第一次提到艺术的高度,用水样情调体诗 样禅意,诗情画意可谓由此而生。鉴于摩洁极高的文化修养,因此其 所为笔墨一直成为后来文士的崇尚。山水画做为“为己”文章,文人 画作为“为己”逸致,可从摩洁始。水墨文章从这一刻起,已标为圣 者说,成为人们至今参悟的模板。 • 完成水墨系统化集成的是南唐北苑使董源。董北苑以江南景色为 画图,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若说影响,可称五代 以来皴法体系的始鼻祖(集大成者)。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2)分析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隋唐:青绿:展子虔,二李水墨画家:王维,张璪五代时期:南唐时期:董巨北宋时期:荆关两宋时期: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赵令禾襄,王希孟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元:“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浙派(吴带当风),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唐伯虎】,仇英),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清朝时期:四僧(弘仁【冷】,髡残【幽】,八大山人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220-581年),真正发展于隋唐。
随着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玄学思潮兴起,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江南的秀丽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文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
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则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同时的王微的《叙画》记录了他的看法。
在晋之前汉魏时期的绘画中,也有不少具山水画的因素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吴王赵夫人”条下有“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等等的论述,但那时画的山水只是军事上实用的地图之类。
所以真正的山水画,乃正式萌芽于晋,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
()()早期的山水画,存世不多,尽管在敦煌壁画等处也可看到一些山水画,但它不能代表当时的山水画的全貌,这在《历代名画记》所记皆可证明(《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中的山水画多唐人手笔)。
所以我们在早期山水画中看到的一般是“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哄带其地,列殖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但是,专门从事绘画的士大夫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部分山水画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
从顾恺之的山水画构图稿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的山水画是有一定深度的,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安排,树石、道路、泉流,决不会“若钿饰犀栉”。
这从汉画像石中也可得到证实。
但是当时的山水画,不论出自民间的还是出自士大夫的,也不论水平高低,皆有个共同特点:颜色是青绿艳丽的,而且是涂满绢素或墙壁的,画中皆有复杂的禽兽,至隋逐渐减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
五代十国山水四大家山水四大家NO.1荆浩荆浩:后梁画家,开创了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吸收唐代经验,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绘北方的崇山峻岭,壮阔雄伟。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
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微妙、飘逸尽得其当。
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
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此画确实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
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山水四大家NO.2关仝关仝:后梁到北宋的画家,早年师法荆浩,画风笔简,气壮意长,主要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描绘对象,在北宋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那么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
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其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所谓以书入画也。
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点子皴或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故显得凝重硬朗.这与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的圆柔迥然不同。
据载,明代书画家王铎在这幅画背边留下题识:关仝画多淋漓博大,旁假设无人,此帧精严,步骤打量。
《山溪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
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堂堂,景意幽深。
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
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
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某某,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 清四王 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
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系列之八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图/香儿的空间文/网络·香儿的空间复制.编辑/齐鲁人【齐鲁人按】依据近两年多搜集网络及图书资料整理编撰的《中国山水画系列》之《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赏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赏析》、《元四家黄、王、倪、吴山水作品欣赏》、《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赏》、《明代“吴派”山水作品欣赏》、《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赏》《清代龚贤积墨山水作品欣赏》共10篇,已全部完成发表。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概面貌。
我试图把这10篇看做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历史,愿与同好共享。
诚然,由于学养所限,必定谬误多多,诚请大家教正。
清朝初年,绘画承明末之余绪,山水画出现了“四王”、“四僧”两个有代表性的画派。
“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
他们继承明代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偏追摹古人,探究宋元的笔墨传统。
“四王”和吴历、恽寿平又合称“清初六家”,被视为“正统”。
极富盛名,引领画坛,左右时风,影响后世约三百余年,“清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都自具风采。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康熙皇帝玄烨喜爱董其昌的绘画和书法,乾隆皇帝弘历喜爱赵孟頫的绘画和书法。
董其昌的亲戚,太仓王时敏(公元一五九二——一六八六年),字逊之、号烟客和王鉴(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七七年),字圆照,他们的门客王翚(公元一六三三——一七二0年),字石谷及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公元一六四二——一七一五年),字茂京、号麓台,成为当时为朝野所共欣赏的中心人物。
中国山水画鉴赏PPT课件
• 明代山水画虽然十分发达,但是整个画坛都 笼罩在复古风下。明四家(吴门四家):指 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 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 为“吴门四家”。
唐寅(1470-1522)明朝苏州人。出身商 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 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 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 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 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 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绝 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 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 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 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 54岁即病逝。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 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 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 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 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 近代山水,成就最高的是黄宾虹,他曾九上黄山, 五岳,写生稿积累了10000多幅。
• 解放后,出现了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关山月、 石鲁等优秀的画家。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
从传统山水画的分类来说,画法上可以分 为大写意、小写意以及工笔画,一般使用工笔 画法的字画都是充满真实感,而且细腻灵动, 线条完整清爽;如果使用大写意的画法,则比 较狂舞、肆意,且充满着个人的想象力,因为 小写意结合了工笔、大写意的特点,所以传统 的山水画以小写意画法为主,从古至今的许多 名家都是使用这个画法。
名家课堂·张捷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②丨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
名家课堂·张捷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②丨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最为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巅峰的过渡桥梁。
在山水画方面,五代的荆浩、关仝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董源、巨然是横跨五代、北宋的画家。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荆关”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写北方山石嶙峋、雄强壮阔的全景式山水。
而“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善于表现南方草木丰茂、烟雨变幻的山水景象。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至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笔墨逐渐丰富,体格日臻成熟。
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张捷为我们讲解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
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一)导师/撰文:张捷(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代的山水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皇家设有翰林图画院,有专职画家供职,一时风气日盛,作品风格也日趋多元,山水技法十分娴熟,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主要代表性画家有李成、范宽、郭熙,以及米芾、米友仁父子等北宋画家,至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
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为纯熟丰富,在大小青绿重彩中又融入了高超的笔墨技法,增强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力,以王希孟、惠崇,以及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主要代表。
同时,还有郭忠恕、燕文贵、燕肃、许道宁、赵佶、张择端、李公麟、王诜、武元直、朱锐、赵葵、阎次平、阎次于等主攻或兼攻山水的画家,山水画坛景象十分繁荣。
张捷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课徒示范李成,曾避居青州营丘,故后世称为“李营丘”,师承荆浩、关仝,后师法造化,自成一家,山水烟林清旷,气象萧疏,山石“骨干多显”,坚实挺拔,画法简练,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写山石如卷动云层,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枯木,创遒劲朝下的“蟹爪”树法,与枝干朝上的“鹿角”树法形成对比,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1)
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1)展开全文【编者按】我1997年退休,次年到老年大学学习花鸟、山水,深感中国画,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于是萌生了厘清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以便于系统地了解、学习中国画传统的念头。
2013年,依据多年来老年大学的课堂笔记和从网络及多种图书中搜集的资料,整理编撰了《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五代四大家及其山水作品》、《北宋三大家暨郭熙山水作品赏析》、《南宋四家山水作品赏析》、《元四家黄、王、倪、吴山水作品欣赏》、《明代“浙派”山水作品欣赏》、《明代“吴派”山水作品欣赏》、《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清“四僧”山水作品欣赏》《清代龚贤积墨山水作品欣赏》共10篇。
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概面貌。
试图把这10篇看做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历史,与老年朋友共享。
诚然,由于学养所限,必定谬误多多,诚请大家教正。
中国山水画朔源暨隋唐山水作品欣赏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系列(1)中国山水画,是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绘画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遗存,主要有古代岩画和陶画。
岩画是原始人刻画或涂抹在岩壁或山崖上的图形。
中国的岩画遗址有上千处,最主要的有内蒙古阴山、新疆阿尔泰、云南沧源、江苏连云港等岩画遗址。
彩陶上的纹绘是最古老的绘画创造。
以绚丽为特色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画,代表了陶画的最高成就。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000-2000年),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其彩陶上已见到有水波纹和漩涡的图案。
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的对水的描绘。
阴山岩画彩陶水波纹样彩陶漩涡纹样我国黄帝(约公元前26世纪初)时期已有绘画;殷商(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时期出现“宫墙文画”;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时期壁画更加繁盛;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期,诸侯并立,壁画尤胜,还有漆画、帛画、青铜器纹饰等等,常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宴饮、会射、狩猎、歌舞、采桑、战争等活动。
范宽点描画法的“鼎足三作”
范宽点描画法的“鼎足三作”作者:刘墉来源:《中国美术》2022年第05期202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彼时距离上一次展出这三幅煊赫巨迹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这次展览因为种种原因,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观者如堵,但依然盛况空前。
为了让所有观者都有机会看清楚每幅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规定了观赏的路线和每人在画前驻足的时间。
据说观者在展场行进时,流连最久之处是范宽《溪山行旅圖》的悬挂之处。
《溪山行旅图》确实是其中最著名也最耐人寻味的一幅作品。
郭熙和李唐都有其他作品存世,而范宽被世人公认的真迹很少,甚至有人认为只此《溪山行旅图》一幅。
然而仅凭这幅作品,范宽就于2004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过去一千年当中,一百位对人类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溪山行旅图》更是被誉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蒙娜丽莎》”。
显然,范宽已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写实山水画家。
我们对范宽的认识实在太少了。
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米芾的《画史》和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中虽然都对范宽有所描述,但是这些著者的活动时间都比范宽晚得多。
而且,范宽不像郭熙和李唐那样供奉于宫廷画院,因而我们只能根据文献的相关描述来推断其作品的真伪,譬如《画史》里说范宽“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溪出深虚,水若有声”,《宋朝名画评》里说范宽“远望不离坐外……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
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
尽管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上的签名真伪难定,但因为这幅画与古人记载的范宽风格相符,画上又有北宋大收藏家钱勰的“忠孝之家”用印和明代董其昌的题署,加上这张画画得实在出神入化,世人便以此认定了《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真迹。
在笔者看来,只通过范宽的一幅画作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
以鼎为例,须三足方才站得稳。
如果能找到范宽的其他真迹,将之与《溪山行旅图》进行笔法、构图上的比较,或许才能勾摹出范宽画作的完整面貌。
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
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2023-11-10•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元四家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分析•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元四家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结论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古代文化传统,受到唐代南派山水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早期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强调对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等自然元素的写实表现。
写实风格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以写实风格为主要特点,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细节描绘和表现,力求再现自然的美景。
壮丽风格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也具有壮丽风格的特点,通过描绘高山大川、崇山峻岭等壮观景象,展现出北方山水的雄浑壮美。
笔墨技法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为丰富,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变化,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表现自然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010203元四家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元四家山水画起源于元代(1271-136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蒙古族人建立。
在这个时期,汉族知识分子由于受到异族统治的影响,很多都选择了隐逸生活,其中一部分人则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起源特点强调笔墨:元四家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熟练的笔法表现山水的形态和质感。
注重意境:元四家的山水画作品不仅表现自然的美,更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书画印结合:元四家的作品常常配有诗文和印章,诗书画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构图巧妙:元四家的山水画构图多变,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强。
元四家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与元四家山水画的比较分析笔法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多用刚劲有力的笔法,注重山石的轮廓和树木的枝干的表现;元四家则更注重用笔的细节和变化,以柔韧的笔法表现山水。
借鉴与再造——范宽《溪山行旅图》与关仝《山溪待渡图》之关系探讨
信息㊃文化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5.019借鉴与再造范宽‘溪山行旅图“与关仝‘山溪待渡图“之关系探讨范士轩1,2(1.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2.信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经典,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受到太多的讨论与研究,其创作母题亦是备受关注㊂对‘溪山行旅图“与五代关仝的‘山溪待渡图“作品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发现前者极有可能是从后者借鉴㊁变化而来的㊂文章从构图安排㊁物象表现㊁笔墨处理㊁意境营造等角度阐释了‘溪山行旅图“何以更加经典,同时从传统基础㊁造化元素㊁心源条件以及时代气息等方面对‘溪山行旅图“的借鉴与再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画的修习与创作有所启发㊂关键词:范宽;关仝;‘溪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心源;借鉴;再造O S I D :中图分类号:J 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5-0120-07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画素材来源㊁师法造化所在多为后人关注与讨论,更有不少人实地考察㊁取证,却鲜有真正令人信服者㊂那么有没可能是参照前人作品㊁加入现实元素并经由个人心源的再造而来?笔者研习五代关仝的‘山溪待渡图“时发现与之相近之处颇多㊂一㊁二人和两图关系简说1.二人关系关仝,一作关同(约907年-960年),字号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五代后梁杰出画家㊂范宽(约950年 约1032年),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㊂二人与李成同为当时北方山水流派的主要代表,被称为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1]14㊂史载关仝㊁范宽均曾师法荆浩㊂荆浩(约850年-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山西沁水县,另说为河南济源)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㊂由生卒年可知,荆浩去世时关仝才3岁左右,得其亲传画技的可能极小;而范宽则在荆浩去世近40年后才出生,更不可能得其亲授㊂故而可得出结论:关仝与范宽对荆浩的 师法 大概只能通过其传人或作品得其法脉,都算是荆浩山水精神的传人并成为北派山水的杰出代表㊂史料还说范宽也学习过关仝,而事实上关仝去世时范宽才10岁左右,得其面授的可能性也不太大㊂但毕竟相距不是太远,关仝又 驰名当代 [1]25,深爱艺术的范宽通过关仝的学生或作品来学习也便在情理之中,甚至可以说,关仝的山水画作对于范宽早期的艺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㊂如是,可推论二人关系,即均为荆浩画派传人,而范宽又从关仝处汲取了诸多的艺术营养,也算是关仝的传人㊂2.两图关系‘溪山行旅图“是范宽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山溪待渡图“是关仝的山水作品,石质坚凝,林木繁茂,亦符合画史对其画风之记载㊂整体而言,两图的画风都具备明显的北派山水气象,详加比较就会发现二者竟有着诸多相近之处㊂因二人所处时代之先后,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对关仝的‘山溪待渡图“应该有所参考与借鉴,但毕竟二作从构图气势到风格气息已有了巨大差异而成为两幅不同的作品,故以借鉴与再造来定位二者关系似乎更为合适㊂收稿日期:2023-05-10;修回日期:2023-07-05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一般创作资助项目(2023-A -03-015-239)作者简介:范士轩(1974 ),男,河南濮阳人,中国画研究生,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信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㊁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5期 2023年9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5S e p.2023在此,详加审视与推究其关系乃至相关元素,必能给予我们诸多启发㊂二㊁‘溪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及关仝其他类似作品之比照最先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关仝‘山溪待渡图“的山顶形态有些熟悉,似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近,于是便详加对照,竟发现了诸多相关处,现将两图(下文分别简称‘待渡“和‘行旅“)具体比照说明如下㊂1.山顶形态米芾‘画史“说荆浩山顶 四面峻厚 [2]196,范宽‘行旅“亦然(或与师法荆浩有关)㊂‘行旅“山顶最高处居中并向右稍低;左侧山顶相对稍低且向左趋低;右侧山顶更低于左侧,三者形成高低参差之节奏变化㊂‘待渡“的山顶高低走势与‘行旅“大致相同,只是右侧与主峰相离,中间部分斜度较大,整体不如‘行旅“紧凑罢了(图1A)㊂2.山峰主体‘行旅“的主峰山体最大块面的山头与‘待渡“中部山头的外轮廓非常相似,只是把下面拉伸并向上挤压且把山顶树法做了统一(图1B);再往上直至最顶端就是由‘待渡“上半部分压缩㊁开张㊁丰腴而成,尤其是中间山峰受到极度压缩(图1C),使得整个山体的顶部愈加紧凑而敦厚;‘待渡“两峰分离,‘行旅“则扩展主峰而挤压右侧并连在一起(图1D);另,左上方山体轮廓亦相近(图3E)㊂如此,‘行旅“中占三分之二的山峰主体即由‘待渡“中上部的山峰化来,不过更加开张饱满㊁更显敦实厚重㊁更具节奏韵律㊂米芾说 范宽山水,嵘嵘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2]148,以‘行旅“主峰参之,可谓恰如其分㊂左侧山在‘待渡“中以淡墨虚出,似为远山,而‘行旅“则实写于主峰之前,成为与中景的过渡,这样山峰主体就不至于太过突兀,同时形成大小块面对比并起助势之用(图1F)㊂‘待渡“最右侧中下部还有一近山与后山相隔,而‘行旅“则直接融之于山峰主体(图1G)㊂若非树木差别,‘待渡“中主体山峰与前面中景着实不易区分,而‘行旅“则把山峰下面大胆虚化为云烟,便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感㊁视觉上的高耸感与审美上的疏朗感(图1B㊁H)㊂3.底部巨石两图底部巨石的外轮廓也同样相似,尤其是左边趋向左上方的局部更是相近,只是‘待渡“中的巨石比较靠右且置于水中,而‘行旅“相对居中且向下出了画外(图1I)㊂另,画的右下角各有一石块不论外形轮廓还是角度趋势也非常相似,只是‘行旅“与其他石头相连而‘待渡“彼此分离罢了(图1J)㊂图1范宽‘溪山行旅图“与关仝‘山溪对待图“比较‘行旅“巨石后置一横铺而稍斜的山地(图1K),有别于‘待渡“,但关仝的另一作品‘秋江待渡图“底部却有极为类似的安排,地面轮廓㊁巨石甚至包括人物位置都几乎一样㊂(图2)图2两图底部比较4.中景与远山‘行旅“中景以溪分两边,基本同于‘待渡“中景主体㊂‘待渡“中景中部似与后山粘连,‘行旅“则稍右移并延至画外,且与主峰相离(图1H)㊂‘行旅“中景左侧似与‘待渡“不同,但与另一传为关仝的作品‘溪山幽居图“左下方山石的大形及后面道路乃至连向右前方的木桥何其近似(图1L㊁图3B)!甚至‘行旅“此处靠前的石头也与‘溪山幽居图“中下方的石头外形颇为相近(图1M㊁图3C)㊂再者,‘溪山幽居图“正中的巨石与‘待渡“中部巨石(包括石上大树)㊁‘行旅“的中景右侧部分也非常相似,尤其是‘行旅“此巨石左下斜出处更近于‘溪山幽居图“㊂或可认为,范宽‘行旅“此处一部分是由关仝的两幅作品的相近元素糅合而成的(图1H㊁图3A)㊂范士轩.借鉴与再造图3关仝‘溪山幽居图“局部二图主峰左侧都有远山且位置相近,‘行旅“中相对更实写而贴近主峰,一显其厚,二助其势㊂‘待渡“两峰间另有远山,‘行旅“中被遮挡了(图1N)㊂5.瀑布与溪流‘待渡“的瀑布从右侧山腰流泻而出,上部四跌后分两条而下,下面三分之一处再三跌又分为两部分;‘行旅“的瀑布位置近于‘待渡“,上部也是四跌,只是变成一条白练垂下,向下也是约三分之一处略了三跌便直接分作两条白线,整体更趋简洁而响亮,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经典的飞瀑绝唱(图1O㊁图4)㊂溪流位置也基本相同,只是范宽画的更加精细而灵动,并于溪上架桥,桥后溪流渐远渐隐㊂‘行旅“桥前的溪流方向㊁形态及中间大石块也颇类于‘待渡“;‘待渡“溪流右侧有树斜出相遮,而‘行旅“中则树出于左侧(图1P㊁图5)㊂6.树木与建筑‘待渡“下面的树丛被‘行旅“ 移植 到了右侧,与巨石组成中景的主角㊂二作树干均为双勾,都有根㊁疤,只是‘待渡“以不同的点画叶并简单敷色而‘行旅“则以略去色彩而以更具体多样的夹叶表现(图6)㊂二图山顶林木均以墨点画其概貌,‘行旅“较‘待渡“更具浓淡变化且极其简略地点勾树干大意,而‘待渡“则多以更具体的竖线表示,右侧山顶尤其明显(图7)㊂米芾说范宽 山顶好作密林 [2]76,看来渊源有自㊂整体而言,‘行旅“树更显自然生动㊂图4两图瀑布比较图5两图溪流比较第43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9月图6两图树木比较图7两图山顶密林比较‘待渡“左边巨石后有楼观建筑,右下山脚对着瀑布有几座茅屋,在‘行旅“里茅屋不见了,楼观更小也更复杂,被隐于中景山林之后,依然正对瀑布㊂有人说是道观,但其与左侧僧人相呼应,说寺庙或更为确切㊂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寺庙还是道观,与自然山水相融都是灵魂安顿之所㊁精神栖息之地(图8)㊂图8两图建筑比较7.人物与其他‘待渡“底部巨石边上有小舟横陈,隔水左上方有人赶驴待渡;在‘行旅“中则变为二人四驴的商旅组合自右向左而行,左边山林后一挑担僧人向右而来,两组人物路径不同㊁方向相反,但都 在路上 ,深契 行旅 主题㊂人物的活动实为画眼所在,其变更直接导致了画面主题的切换(图9)㊂图9两图人物比较8.笔墨特征晚唐五代时期,在山水画中表现山石质感的皴法开始出现,‘待渡“中已能明显地看到点皴的运用,可以说已初具 雨点皴 的雏形,只是范宽有意识地予以提炼为更具个性化的皴法符号,且以多层皴积使得山石更加坚实而厚重(图10)㊂‘行旅“中山石㊁树干的勾线用笔凝重厚实,亦颇近于‘待渡“㊂范士轩.借鉴与再造图10两图皴法比较因此,两图诸多的相近之处足以说明有其必然的内在关联 参考与借鉴㊂‘待渡“中的内容元素,被‘行旅“大胆借用并施以有机结合㊁巧妙安排与必要改变并毫无生硬拼凑之感,且在境界上更优于‘待渡“,此等借鉴与再造之功夫实在令人叹服!对于关仝的作品多有质疑甚至否定者,而由范宽的师法借鉴或可反证上述作品尤其是‘待渡“更可能是属于关仝的㊂三㊁‘溪山行旅图“何以更加经典在此,我们理当思考,作为参照㊁借鉴而来者何以能够更加经典而成为不朽的名作以下几点或是其因由㊂1.构图安排‘行旅“高宽比为2ʒ1,采用当时常见的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左右两边与底部物象大都出了画外,给人强烈的视觉张力,唯上部留有一定空白,使主峰给人一种向上的升腾感㊂相对简括的整体凝聚着非凡的撼人气势㊂近㊁中㊁远景1ʒ2ʒ6的物象比例造成视觉上的节奏跳跃感㊂几乎占画幅2/3的主峰高耸云天,令人印象深刻;中景整体呈横式,被溪桥分为大小两个块面,既不死板,又与前后形成对比;底部则巨石中卧㊁山路平铺,与中景相比更趋扁平而浑整,形成全幅 巨碑式 山水的底座㊂别具匠心的构图安排,使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雄伟㊁涵容㊁静谧㊁永恒之感㊂2.物象表现特别的构图能在第一时间刺激观者的视觉,而画中具体物象的描绘则是留人驻足㊁耐人品赏的关键㊂史载范宽 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对景造意 写山真骨 [3]68㊂可知他对自然造化是经过了极其认真的观照与体悟的,纵然不现场对写,仅目识心记亦足以为山水写真传神㊂但看‘行旅“之山石,远取其势㊁近皴其质,形态结构刻画到位;树木干叶,多为双勾,品类有别,疤瘤无遗;瀑悬千尺, 溪出深虚,水若有声 [2]149;再看商队,前人赤膊执鞭引路,后人负物拿扇驱赶,驴驮重物,步履蹒跚,皆动态逼真,情趣盎然;另有僧人挑担,从容而行;寺庙廊檐,清晰可见 它们无不来自用心观察㊁至诚表达,心诚则意远,足以穿越时空㊁感通千年,所以今天的我们仍能被深深感染㊂3.笔墨处理画面笔墨的运用与处理是作者内在的审美素养㊁艺术修为㊁心源境界在物象描绘㊁意境传达过程中的投射与呈现㊂郭若虚评范宽笔墨 抢笔俱均,人屋皆质 [1]15,这种 抢笔 强健有力,评价其作品可谓精准㊂画中树木以硬朗的线条勾出树干,再以细密之笔双勾树叶,沉稳劲健;山顶林木由浓淡不同的墨点出之,以显其密㊂白线般的瀑布在黝黑山坳的衬托下响亮跳跃;主峰之下烟云蒸腾㊁气机流荡;建筑顶部 以墨笼染 [1]15,与画幅整体和谐统一㊂‘行旅“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表现山体㊁石头的 雨点皴 ( 豆瓣皴 ),同时也有 刮铁皴 短条皴 (可能来自李成)的运用㊂以雄健的墨线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并在其内层层皴积,用笔坚实有力,而后用淡墨渲染,使得墨色凝重而又浑然厚实,山石的体积和重量㊁质地与风骨都得以极其出色地表现,在整体上描绘出了秦陇山川的峻拔苍雄㊁宏伟浩莽之感㊂米芾说范宽 土石不分 [2]196,殊不知这极有可能是范宽为了表现个人心境中雄浑厚重之感而有意为之的㊂4.意境营造对意境的营造,几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们不懈的追求㊂一幅绘画作品无非就是把有关物象形态按作者的审美观照在画面上进行合理地安排并予以恰当的笔墨表达,最终营造出一定的意境来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范宽尽可能弱化人的形迹以示其渺小与卑微,更反衬出‘行旅“的雄浑大美之意境㊂ 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1]14-15,巨石横卧㊁主峰高耸,杂树丰茂㊁寺庙深藏,天地无言㊁亘古静默㊂然静中有动,白练流泉㊁人畜行路,顿显生机与灵气;静中亦有声,飞瀑鸣响㊁溪水潺潺㊁驴蹄得得㊁铃音阵第43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9月阵,更偶尔传来赶路者的欢歌与吆喝 同无言的天地共谱一曲永恒的天籁旋律,使画面意境愈显静穆与清幽㊂范宽无疑就是这曲天籁最虔诚的倾听者与谱写者,纵然千年后的我们,也能在崇峻㊁雄壮㊁自然㊁高古的审美意象中享受到身心的净化和灵魂的提升㊂不同的画作均可营造一定的意境,为何有高下优劣之分?终在境界!境界即指画面意境所达到的高度㊂范宽之作多呈现阳刚之气,更首开雄浑之境界㊂‘行旅“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崇严敦厚的大儒气象,其自然疏野的表达又弥漫着道家超尘的精神,而寺庙僧人的描绘更透露着佛家出世的信息㊂几乎所有的观者都能从画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灵触动,从而形成一个对大众灵魂不可思议的大感通㊁全覆盖的局面㊂于是,‘行旅“便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传统美学至高境界中的伟大经典!四、借鉴与再造之关键因素探讨在对前人的优秀作品借鉴与参照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化的重新 铸造 ,无疑是绘画艺术学习与创作㊁进步与提升的一条快速通道㊂影响借鉴与再造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传统㊁造化㊁心源与时代等,下面分别予以探讨㊂1.传统基础对传统的取法可由师授,亦可来自作品,不仅在基础技法的掌握上,而且在创作规律的认知㊁画面气韵的感受㊁审美品格的影响上㊂史载范宽 始学李成 [4]247,又 师荆浩 [2]76㊂据前文分析,他对关仝的学习也是着力甚深㊂可以说,在艺术的修习之路上他是转益多师且取法乎上的㊂范宽通过广泛的学习,打下了极其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而且通过向诸位前辈大师的取法,他的创作已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㊂‘图画见闻志“说 宽仪状峭古 性嗜酒好道 [1]49,可知其有古人之风㊁道家之尚,必具备对自然造化的至诚真爱㊂如是,范宽已具备了出色山水画家的基本素质㊂2.造化元素北宋‘宣和画谱“记述了范宽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的感悟: 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㊂ [4]247 于是舍其旧习,卜居终南㊁太华岩隈林麓之间 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 故天下皆称宽善与山传神 [4]247㊂范宽不甘 尚出其下 而 创意自我,功期造化 [3]68,从师前人转向师造化,便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重大 战略转移 ㊂得造化元气陶冶供养,为自然山水赋魂传神,与前人拉开距离,让自我渐次确认 于是,又一座画坛高峰悄然崛起㊂纵然对前人作品有所参照,也要把相应物象的结构㊁质感㊁形态㊁位置等以个人心源观照㊁融汇的自然造化素材进行较为彻底的取代与替换,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笔下的山水形象㊁个人心中的山水境界,这正是范宽的智慧所在,也几乎是古今大家们在前人基础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法门㊂近年来有人热衷于为‘行旅“寻找 原创地 或 原型 ,或干脆锁定于范宽家乡附近的照金山㊂若说主峰形态有些印象㊁影子或可成立,亦属正常(实则以范宽师承㊁游历所见类似形态者当不止一处),但以时下写生习惯相揣测㊁以常人识见水平相度量,仅以某地相拘泥,则难免武断,若以整幅论之,则更显牵强㊂3.心源条件范宽在感悟 师诸物 后,继而明白 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4]247㊂至此,范宽已经完全达到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5]265的创作要求㊂心源者,心性也,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心源㊂境由心造,故心源亦为万境之源㊂范宽 徘徊凝览,以发思虑 对景造意 [3]68,并 理通神会 [1]49,说明在面对外在诸般造化时已经对内在的 心源 有所调动与融汇并形成了明显带有自我性情㊁气质的个人化意象,何况面对绢素的九朽一罢㊁惨淡经营,必然是个人心源之境的更精准表达㊂时下,写生(师造化)已得到普遍重视,但对外在物象的被动描摹毕竟尚处较低层次,对自我精神㊁心性乃至灵魂的深刻呈现才更近于艺术的本质!范宽了悟于此,也便迈向了大师殿堂之门㊂当然,高级的作品只能出于高级的心源,所以对心源的开发与修炼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与投入的,只可惜,太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即使在创作中有所借鉴,除了物象内容的 偷梁换柱 外,同时要以个人的心源映照㊁意境表达为旨归,使虚者实之㊁松者紧之㊁粘者间之,离者连之㊁缩者伸之㊁瘦者丰之㊁多者去之㊁缺者补之 总之,根据个人的审美观照需要进行画面元素㊁笔墨技法的灵活调整与机动创造,最终实现自我艺术修为㊁精神格调㊁心源境界的充分表达与圆满展示,并创作出典型的属于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毫无疑问,作者宽和敦厚㊁高迈超逸的心源条件才是‘行旅“成为经典作品的关键所在,也才是范宽得以 百代标程 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对传统㊁造化㊁心源三者的师法并非截然范士轩.借鉴与再造鲜明的直线式㊁阶段式的,对传统㊁造化师法的过程中离不了心源的参与调度,对造化乃至心源更多关注时也不妨有对前人优秀作品的临习㊁品赏与借鉴㊂范宽的‘行旅“应是其已具很高创作水准时对前辈关仝的作品所进行的个人化的再造㊂4.时代气息大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时代气息的笼罩㊂主动把握时代脉搏㊁自觉感应时代精神,是历代艺术大师得以成就的重要密码㊂范宽也不例外㊂范宽在日益浓郁的文化时风中吮吸㊁成长,并在儒释道三家兼修风尚中具备了儒家人生进取之根基㊁道家行迹隐逸之表现和佛家心性空淡之超然㊂当时对 格物 精神的崇尚和对气势境界的追求则直接影响了画家们对物象穷尽极致的观察㊁表达和对画面苦心孤诣的经营㊁安排,这些都助推着五代㊁北宋山水画很快达到了顶峰,而范宽就是那最高耸的存在㊂当下,对于艺术修习㊁创作者而言是个矛盾的时代㊂丰厚的艺术资源㊁开阔的国际视野㊁便捷的交通条件㊁崭新的生活体验 都为新时代艺术大家的成功提供着营养㊁眼界㊁信息与素材;同时,浮躁的社会风气㊁贫瘠的文化底蕴㊁功利的艺术目的㊁迷乱的绘画观念 也无不是新时代画家成长路上的泥淖㊁沼泽㊁陷阱和雾霾㊂谁能在很好地选择㊁利用优势的同时尽量地规避劣势,那么谁就更有可能真正成就艺术之大我而代表这个时代!五㊁结语通过比照分析可知,范宽确曾虔心深入师法过关仝(哪怕仅是作品)并获益良多,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万世丰碑的‘行旅“极有可能是对关仝的‘待渡“等作品参照㊁改造而来,但这丝毫不影响范宽的高明与伟大㊂他同时为我们树立了借鉴他人作品㊁置换造化元素㊁表现个人境界而再造画史经典的千秋范例!最终的作品能否成功与超越,关键要看作者的艺术素养与心源高度,这更是范宽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参考文献:[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2]米芾.画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刘道醇.圣朝名画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4]宣和画谱[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7.[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朱和平,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R e f e r e n c e 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F A N K u a n's a n dG U A NT o n g'sW o r k sF A NS h i x u a n1,2(1.S c h o o l o fF i n eA r t s a n dD e s i g n,X i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F i n eA r t s a n dD e s i g n,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 n y a n g46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 a n i mm o r t a l c l a s s i c i n 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F A N K u a n'sw o r kT h eP a i n t i n g o fT r a v e l i n g i nS t r e a m s a n d M o u n t a i n s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h a s r e c e i v e d t o om u c hd i s c u s s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a n d i t s c r e a t i v e t h e m e h a s a l s o r e-c e i v e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At h o r o u g h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i s c o n d u c t e db e t w e e n t h i sw o r k a n dG U A N T o n g'sw o r kT h eP a i n t i n g o f M o u n t a i n s a n dS t r e a m sW a i t i n g f o r C r o s s i n g i n t h e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n d 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f o r m e r i s h i g h l y l i k e l y b o r r o w e d a n d c h a n g e d f r o mt h e l a t t e r.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r r a n g e m e n t,i m a g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b r u s h a n d i n k t r e a t m e n t,a n d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c r e a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a i n sw h y t h e f o r m e r i sm o r e c l a s s i c.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i t e x p l o r e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 k e y f a c t o r s o f r e f e r e n c e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r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f o u n d a t i o n,n a t u r a l e l e m e n t s,h e a r t s o u r c ec o n d i-t i o n s,a n d t h e f l a v o r o f t h e t i m e s,w i t ha v i e wt o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e a n d c r e a t i o no f c u r r e n t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K e y w o r d s:F A N K u a n;G U A N T o n g;T h eP a i n t i n g o fT r a v e l i n g i nS t r e a m s a n d M o u n t a i n s;T h eP a i n t i n g o fM o u n t a i n s a n d S t r e a m sW a i t i n g f o rC r o s s i n g;h e a r t s o u r c e;r e f e r e n c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责任编辑:韩大强)第43卷第5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9月。
艺术鉴赏报告
艺术鉴赏报告艺术鉴赏报告:《明代山水画》一、简介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艺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以其理性的构图、明亮的色彩、富有变化的笔墨和具有深厚的意境等吸引着众多收藏家、研究家的关注。
本次鉴赏报告将对明代山水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二、主要画家1、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名世贞,字佩弦,号梅川,是明代后期一位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画家。
沈周的山水画强调笔意和运笔,他在构图中常运用奇特的视角,营造出自然景象中的奥妙和变幻。
2、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字伯仁,号希卿,晚号待制,是明代中期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画家。
徐渭承传了前人的画风,继承了“无锡派”的传统,注重人物造型和山水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润民,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画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画作以构图简洁、形象夸张、书法飘逸著称,对后世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艺术特点1、化繁为简:在明代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大量采用“化繁为简”的手法,将复杂的山水景象简化和提炼,使得画面更加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和深度感,使人不禁停留在画面中,沉溺于其中。
2、色彩明亮:明代山水画也以其明亮的色彩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特点。
艺术家们大胆使用鲜艳的色彩,像红、蓝、紫等,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刻意地去模拟真实的色彩,这种色彩的灵活运用也表现了画家对内心感受的自由表达。
3、构图精美:明代山水画取景广泛,视点奇妙,笔墨繁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产生神韵之感。
4、笔墨恣肆:明代山水画家肆意挥洒淋漓,丰富多彩,其中展现出个性的笔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李龟年山水,他笔墨亦刚健,又有笔假,有些笔法便是李唐唐突的笔墨风格,其品味妙趣横生,显得十分出色。
四、艺术价值明代山水画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6一、山水百世师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继后尘。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
——汤《画鉴》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代出现在五代、北宋,自唐末、五代荆浩奠定水墨山水画新格,继起者接踵,而以五代、宋初的关仝、李成与范宽最称翘楚。
关、范、李三人都生活在中国齐鲁关陕一带的北方地区,描绘的也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所谓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被首推为北宋三大家。
由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国的北方,于是,北方的审美与时尚自然就成了全国的潮流。
与享有盛名的关、李、范三人相比,同时期南方江南地区的画家董源及其后继者巨然创造出与他们迥然相异的山水画风。
然而在12世纪之前董源并未受到重视,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审美趣味,画家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等的一系列转变中,他所代表的南方绘画传统逐渐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逮至元朝,他终于也被推上了与上述三人同样的崇高地位。
由是,中国绘画史写到元代,出现了不同内涵的两种“北宋三大家”的提法,一种是以北宋郭若虚为代表,指的是关仝、范宽与李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另一种则以元人汤为代表,指的是范宽、李成与董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
且不说“北宋三大家”两种不同内涵的转换,一部中国山水画史,浩如烟海,名家辈出,虽然关仝、李成、范宽与董源前皆有古人,后亦不乏来者,但比较兹四人的再造之功,虽古人不能方驾,来者亦难继后尘。
这是因为,此前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崭露头角,终究初试啼声,而此后的山水画则已是水到渠成,呈燎原之势了,所以唯有此刻,乃是山水画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
总之,山水之画的雏形经此三家(共四人)而臻大成,从技巧完备、风格彰显的角度而言,后世的画家是难以逾越他们的规矩的。
二、荆关传统山水画在中唐之前,绝大多数还沿袭着人物画勾线填彩的形制。
然而,山水与人物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配合人物画的需要而产生的表现形式必然无法同样适合于山水画的表现,新的变化开始出现,即以善表现树石云水等复杂质感的水墨画法来代替善表现人物衣饰的色彩画法。
据说唐玄宗思念曾在安史之乱时避难的蜀地风光,命令当时的著名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同时在宫殿的墙壁上图画,结果李思训花了几个月的工夫,而吴道子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三百里嘉陵江风光。
这一则杜撰出来的趣闻脍炙人口,经常被用以证明吴道子惊人的天才与超绝的画艺,但从中可以想见的是,李画属精工细作,吴画乃笔墨纵逸。
其实,吴道子的这种画法并非他的独创,在现存唐代的敦煌壁画和墓室壁画中可以找到类似的作品,其源头或者就是在壁画创作过程中产生的“白画”,即只勾线而未设色的半成品。
吴道子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师,他作壁画时往往只有较为重要的勾线工作由他亲自完成,设色则由众多弟子代劳。
这也正是水墨画,尤其是北方水墨画的滥觞。
从现在传为荆浩的画迹《匡庐图》中可以看到,笔墨兼济的理想已获得了真正的实现,即既有北方地区艺术强其骨的传统,亦得江南泼墨山水渍染烟岚的妙趣。
荆浩虽然知晓南方以泼墨见长的画家如项容等,但他更有可能是从张这类北迁的南方画家的作品中汲取了养料,并且最终将其完善成为笔墨兼济的水墨画表现技巧。
因为考《笔法记》可知,张乃是最受荆浩推崇的水墨山水画家,张应该是综合南北笔墨技法的水墨山水画先驱。
犹如西方绘画史上的乔托,旨在改变笔与墨分而治之局面的荆浩一出,标志着水墨山水画真正迈向了成熟。
荆浩是一名儒生,将自己作山水的经验记录下来,写成《笔法记》一书,他不仅是北方山水画的创始者,也为中国山水画留下了一篇重要的理论文字。
山水画因文人的审美追求而产生,真正意义上属于山水的技法由一位儒生创造,这预示着文人将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北宋山水画成就斐然,向来是中国绘画史上公认的高峰,荆浩以还,关仝、李成、范宽依次成为这座高峰上的三个制高点。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绝不会凭空而起,所以说起关仝、李成与范宽,就不能不提到荆浩,关仝是荆浩的弟子;李成一说师荆浩,一说师关仝;而范宽一开始是师从李成的,荆浩与他们的关系就如一花三叶,若无荆浩的导引之功,就不会有三家鼎峙的繁荣局面。
荆浩是唐末、五代时人,正是由于他创造性地把笔与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山水画自产生以来表现技法上最大的难题。
在荆浩所创立的先进的表现技法的影响下,关仝、李成与范宽一方面把它发扬光大,一方面与自己所生活的实际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三种风貌,并且迅速在中国的北方流传开来,自此奠定了所谓北方山水画的基础。
北宋三家虽然都与荆浩有或多或少的渊源,但关系最深的无疑是他的弟子关仝。
兹师生两人被认为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故自古并称为“荆关”。
所谓的“北宋三家”,原是指的北方的山水画派,而宋初的北方画派,严格地说应是西北画派,因为荆浩是山西沁水人,关仝是陕西长安人,与他们风格接近的范宽是陕西华原人。
李成虽与他们并称,他的籍贯为山东营丘,与董源、巨然所在的江南相比固然也可算作北方,但他的艺术风格却与关、范有比较明显的距离了。
荆浩为避世而隐居太行山,应不止一个弟子,不过门生中以关仝最为知名,在艺术上,也以关仝与他最为接近。
对于巩固与确立由荆浩所开创的北方山水画风,关仝可谓立下了首功。
关仝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一方面据《宣和画谱》上说他的画“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可能他也属类似于荆浩的隐者,而不是供职于宫廷的画院画家;另一方面,《五代名画补遗》中说其画在当时“四方辐辏,争求笔迹,其山中人物,惟求安定胡氏添画耳”,可见关仝在世时即已有名,求画者众多,虽然不见得赖以为生,与他老师荆浩的隐居洪谷可能已不一样。
至于其山中人物由别人代笔,则说明至少在关仝的时代,山水画与人物画已经泾渭分明,各司其事了。
因为在这之前山水画技法尚未成型的壁画时代,这两个画科往往互相交汇,画家常两科兼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道子,既是人物画之圣手,又被认为是水墨山水画的始作俑者。
和所有的早期画家相似,关仝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而学界对它们的归属也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
不过,将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关仝结合起来,还是可以还原出一个立体的形象。
关仝画艺最早师从荆浩,刻意力学,废寝忘食,到了晚年终于有了出蓝之誉。
他超越荆浩的地方,《宣和画谱》具体指出是“晚年笔力过浩远甚”,这是指绘画技巧而言,其实,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形式上,关仝都有较之荆浩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荆关二人留下的最著名而可信的作品《匡庐图》与《秋山晚翠图》,《关山行旅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比较而言,荆浩的《匡庐图》用全景式的构图描绘了据说是庐山五老。
炉峰、三峡、左蠡等诸般景致,大至群峰林立,小到行人舟楫、屋宇陈设俱都纤毫毕现,这样大而全的取景方式固然开北宋山水寥廓的境界,但其构思也仍然保留了些许最早期山水画理想主义的色彩,因为其时人们对山水画的要求是“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转于眸”,这种大而全的要求令作品囊天括地,包罗万象。
传为关仝的两幅作品则与之不同,虽然也都是长轴巨幛,但显然更突出了重点,强调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在这里,艺术家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把自然景色记录下来,还为自己增加了选择景物,组织景物的权利,也即不只是写境,而且还造境。
这时的画家已经懂得,并且善于在宏伟辽阔的自然世界中攫取一个最富有表现力的对象作为一张作品的主体,其余景物的安排都围绕它,突出它。
《关山行旅图》的主体是画面上方一座巍峨耸立的主峰,后有远山,前面一道河流“之”字形蜿蜒而下,两岸是较为低矮的山峦丛树,近处坡岸上是人家百姓。
与后来的山水画相比,这张早期作品中已经具备了后世山水画章法中几乎所有的程式化因素。
《秋山晚翠图》在构图上则更显得别具匠心,虽然不能确定它是否完整,因为它有可能是一组屏风中的一件,但是它确实令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类似的视觉上的震撼只有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才能再次感受。
在画面最接近观者的近景,作者并不安排溪桥洲渚等较为低矮的辅助性的景物,而一反常规地以一块硕大的巨石充塞整幅,突如其来,迫人眉睫,其后崇峰兀立,呈合抱之势,整个画面迫塞全幅,内核收紧,外沿扩张,充满张力。
关仝似乎很擅长此种格调的画风,以至于后人题他另一幅失传的《仙游图》的文字,“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若精铁,上无尘埃,下无粪壤,四面斩绝,不通人迹”,完全可以移植到这张画上。
虽然关仝画中的景物不如荆浩画里的多而全,但经过作者着意的经营安置,其境界同样雄壮阔大,甚而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后人称道关仝画“笔愈减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理由正在于此。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7关仝突出一个主体的取景方式基本上被后世的山水画家,尤其是所谓的北派山水画家们所沿用,这种形式的确立,既为山水画注入了更多作者的个性色彩,同时由于画面特写意味的增加,也给笔墨技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荆浩的笔下,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笔与墨,已经得到确立,作为一名超越了老师的弟子,关仝在这方面虽无开拓之功,却有发展之力。
《关山行旅图》是传世挂在关仝名下相对最为可靠的作品,其体制也与史书上记载的“关家山水”最为接近。
米芾的《画史》上说关仝石木出于毕宏,有枝无干。
毕宏是中唐大历年间一位著名的善画树石的艺术家,他作品的面貌现在难以考察,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对于树木的表现,毕宏是改变古法的一个开始。
《关山行旅图》中的树木大多是枯木,不见树叶,出枝繁复如犬牙交错,用笔短小而富于顿挫,表现树干的时候也是如此,一眼望去,仿佛都是横生的枝丫,看不见树干,因而就有“有枝无干”的说法。
其实,关仝不用连贯的长线条而用这样的笔法,是为了更写实地表现枯枝的老硬和树干的质感,这种着重写实的画法改变了上古时代概念化、形式化而富有装饰感的表现方式。
不仅树木如此,《关山行旅图》中的山石上也运用了类似短促而多顿挫的笔致,尤其是那些被他着重表现的轮廓线,这种笔法的好处是能够在勾勒轮廓的同时表现出石头粗糙而且凹凸不平的质感。
一举两得的效果使关仝省去不少刻画的繁复笔调,显得简略而随意,所谓“脱略毫楮”,“笔墨略到,便能移人心目”。
除此之外,渲染在图中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烘托出山体的立体感,还有统一画面效果,避免皴笔过于分散的作用。
相对于《关山行旅图》而言,《秋山晚翠图》显得更富个性,各种技巧的运用也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