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合集下载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氮化合物对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氮化合物是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污染物,主要包括氨气、硝酸根、亚硝酸根和硝酸盐等,其排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氮化合物污染的加剧,学界对氮化合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和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是全球生物量和生产力最高的物种之一,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藻类生长的质量和数量主要受海洋水体中的养分含量控制,而氮化合物的排放不仅可导致水体中养分浓度增加,还会影响到藻类的生长和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

首先,氮化合物的排放会改变海洋水体中的氮素养分比例,给藻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氨气和亚硝酸对浮游藻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它们是蓝藻、硅藻等一些优势种的补充氮源。

但是,长期大量持续排放造成的硝酸盐和硝酸根增加,会使得海洋水体中的氮素养分比例发生变化,这会导致一些氮素稀缺的浮游藻类生长不足,从而减少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藻类的数量。

其次,氮化合物的排放对藻类的营养生长和元素循环过程造成影响。

氮化合物中的氮素形态和数量会直接影响藻类促生因子和酶类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藻类生命活动和养分再生。

长期大量持续排放的氮化合物会导致底层水体中铵态氮盐的富集和蓝藻、绿球藻等的过度繁殖,从而降低藻类的养分利用效率和多样性。

此外,氮化合物的排放也会影响到藻类营养生长与海洋碳汇的结构与功能。

氮化合物中的硝酸盐和硝酸根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作为藻类生长的营养源,但同时也会促进藻类的呼吸作用,加速海洋碳汇进入海底沉积物的速度。

因此,氮化合物排放对藻类的生长并不是简单的促进作用,而是一种对海洋碳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破坏以及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一种影响。

综上所述,氮化合物的排放和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藻类的生长产生着明显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多种阶段多层面的综合作用正在改变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赤潮的生物防治

赤潮的生物防治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课程名称生物安全姓名王松振学号0926321033 专业2009级生物技术指导教师林毅成绩华侨大学化工学院印制2012 年12月30 日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王松振华侨大学化工学院2009级生摘要: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了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防治、大型海藻防治、植物克生防治、天敌防治和红树林防治等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赤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引言20世纪以来,由于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直接排入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沿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了气候条件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并且引发赤潮的藻种越来越多,赤潮影响的区域面积也越来越大。

有害赤潮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与沙尘暴并列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两大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发展、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及时预报和防治赤潮,是当前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1]。

目前国际上治理赤潮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用超声波或磁力等杀死和回收赤潮生物以达到治理赤潮的方法。

但由于赤潮发生面积大,微藻回收困难,实际可操作性不高。

化学法是使用最早、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优点,但化学法造价高,且易形成二次污染;孙晓霞; 张波; 俞志明[2];为研究赤潮防治剂对中国虾的影响 ,进行了粘土、Ca(ClO) 2 、AlCl3、FeCl3 对中国虾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防治剂在不同浓度下对中国虾会有一定的毒性或者体内累积毒性。

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混养小球藻生长和部分生化组成的影响
葸玉琴 , 崇 梅 , 朱巧巧 , 杨 红 , 达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要 : 探讨不同氮源对小球藻生理活动的影响 . 在添加葡萄糖且提供光照的混养条件下 , 检测研究尿素 、 KNO3 、 N H4 NO3 和 N H4 Cl 四种氮源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 ulgaris )生长 、 光合色素含量 、 细胞内蛋白质含量 、 多糖含量 以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 结果表明 , KNO3 是促进混养小球藻生长和多糖 、 油脂积累的最佳氮源 , 以 KNO3 为氮源时 , 油脂含量达到了 17•93% ; 尿素是促进混养小球藻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积累的最佳氮源 . 在实际应用中 , 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求来选择适宜的氮源 . 关键词 : 普通小球藻 ; 氮源 ; 混合营养 ; 生化组成 中图分类号 : Q 945• 79 ; Q 949• 2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988 Ⅹ (2015 )01‐0082‐05
收稿日期 : 2014—09—23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14—11—19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64037 ) 作者简介 : 葸玉琴 (1964 — ) , 女 , 甘肃永昌人 , 副教授 , 硕士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等植物生理生化和
污染生态学 . E—mail : xiyuqin@ nw nu• edu• cn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第 51 卷 2015 年第 1 期
82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51 2015 No•1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小球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水体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氮磷比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了解磷对于小球藻生长的重要性是必要的。

磷是生物体的重要营养元素,对于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磷是限制生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过量或缺乏的磷对生物体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不利影响。

了解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元素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小球藻在不同磷浓度下的生长实验,来探讨不同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从而揭示磷浓度和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机制。

实验设计如下:在一定的培养基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磷浓度的处理组,通过测定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不同磷浓度处理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结合实验结果对小球藻的生长适应性和生态系统中的氮磷比调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在低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高磷浓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表明磷浓度的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低磷浓度条件下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高,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而高磷浓度条件下,氮磷比较低,对小球藻的生长不利。

这说明氮磷比在调控小球藻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宜的氮磷比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和繁殖。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不同磷浓度下氮磷比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磷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小球藻的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二是磷浓度变化导致的氮磷比变化对小球藻的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赤潮及其影响
孙冷;黄朝迎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1999(014)002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孙冷;黄朝迎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外来赤潮生物入侵现状及对赤潮灾害的影响研究 [J], 王洪超;苏静静;屈年瑞
2.赤潮水体中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 [J], 赵卫红;崔鑫;王江涛;季乃云;苗辉
3.有害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研究进展 [J], 姬南京;张珍珍;黄金旺;申欣
4.日本赤潮研究概况Ⅰ.赤潮生物、赤潮的类型及其危害 [J], 于占国
5.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赤潮藻种生长和演替的影响 [J], 王爱军;王修林;韩秀荣;李雁宾;祝陈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赤潮的危害、成因和防治研究进展
3赤潮的防治
赤潮作为一种突发性强、致灾面积广的全球性海 洋生态灾害,其发生机制、监测预防、治理技术等一直 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由于赤潮的发生机制尚未清 楚,治理赤潮灾害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策略。目前治理技术大都处于理论或实验室阶段,且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 3. 1赤潮治理技术赤潮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12泊$
清液) $ "
生物学教学2021年(第46卷)第7期
-67 -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健康。 可见,赤潮的发生会打破海洋生态系统在生物与
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处制 约的动态平衡,严重影响海洋水体中正常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2: $
1.2赤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赤潮灾害不仅打破海 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 巨大的影响。 1.2. 1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一些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尽管不会直接导 致海洋动物死亡,但是这些赤潮生物被海洋动物摄取 后,经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类的健 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类毒素通常称为“贝毒”。 迄今为止,从赤潮生物中已分离出200多种毒素,包括 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毒、 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西加鱼毒素等[z $随着人们对 赤潮毒素的日益关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毒素被发现, 如米氏凯伦藻等能够产生具有溶血活性或细胞毒性的 物质,接触后会损伤鱼鳃组织[5+ $
属于细胞质遗传
8放线菌的遗传物质由抱子传递给后代来自传递过程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用同一棵桃树上所结桃子的桃核繁殖,后代所
结桃子口味相同,是进行了无性生殖
解析:放线菌的遗传物质通过抱子丝的不均等缢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赤潮的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杨刚(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针对赤潮的生物学研究、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生态学效应,赤潮的生物学监测和赤潮的防治等方面对整体的赤潮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应用介绍,最后对赤潮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关键字赤潮发生机制生态学效应监测防治分类号赤潮(red tide)又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e bloom ),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或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增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难以估量: ①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 ②藻类大量死亡时分解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 ③藻类过度密集会堵塞鱼贝类生物的鳃部,使其窒息而死; ④有的赤潮藻类本身含有毒素,鱼贝等生物接触后会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赤潮毒素容易在鱼贝体内蓄积,人们误食含有毒素的水产品后会引起肢体麻痹,甚至中毒致死。

[1]据报道记载,赤潮在古代发生的次数非常稀少。

20世纪以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造成内湾、河口和沿岸水域的严重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

并且,赤潮影响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大,引发赤潮的藻种也越来越多(Hallegraeff,1993 )。

[2]当前,每一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都受到赤潮的威胁。

因此,赤潮已经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许多临海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赤潮的发生机理、危害、预测和防治仍将是今后赤潮研究的主流。

1. 赤潮的生物学研究据报道,世界各地己引发过赤潮的生物有200种(福代康夫,1990)。

[3]赤潮生物除少数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外,大都属于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金藻和隐藻等门类,其中硅藻和甲藻占多数。

3种常见赤潮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种常见赤潮藻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7. 0 c l・ L‘ 2×1 elm 。

密度超过该藻在单养下的水平 , 并且在第 7 天达到 最高密度 3 3 x 0 clm ~ 而本试验单养下的骨 3 . e ‘ L , 81 l
条藻在第 6天已达到最高密度 2 1 x 0 clm ~ 6 . 1 e ‘L . 3 l
维普资讯
32 1
宁波 大学 学报 ( 工版 ) 理
2 0 07
亚( 中肋骨条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混养)异亚( 、 赤潮 异弯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混养) 、混养( 种混养) 3 , 接种后 3种藻在单独培 养和混合培养下藻密度相 同,中肋骨条藻 1. 1 e ・L 、赤潮异弯藻 0 ×0 clm ~ 8 l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藻 种 .
中肋骨条藻 、 赤潮异弯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由 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藻种室提供 .
1 试 验 方法 . 2
k oi i t 的研究发现 , c cl i um 对 G m k m o H i u r q a a r as . i— i m ti o 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与两者的初始密 o 度有关 ,而 G m k o i . im t 培养后期的滤液对于 H i o c clr qu m 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r t1 曾 i u i ra a r as Pa [ t也 报道 中肋骨条藻 Se t e a cs t kl o m ot u en a m的滤液能促 进金黄滑盘藻 Oihd cs u u 增殖 ,而金黄滑 lt i u t s s o s le 盘藻的滤液却明显地 阻碍 了骨 条藻 的生长 . 本文
文章 编号 :0 15 3 2 0 0 —3 10 1 0 — 12( 0 7) 30 1—4

赤潮基本知识

赤潮基本知识

海洋环境科学第八章赤潮科学讨论--赤潮概述1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富含养分物质的内海、河口、海湾或有提升流的水域,尤其以水体富养分化程度高或者自身污染严峻的海水养殖区发生频率最高。

2 .赤潮发生气制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呵斥潮生物种类而异,一般春夏为盛发期,但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冬季也有发生赤潮。

南海虽然终年可见但3-5月发生频率最高;甲藻赤潮多见于夏季。

二.赤潮分类单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由在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中占肯定优势的(80%以上)的单种赤潮种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当赤潮发生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复合型赤潮:有三种或者三种以上赤潮生物组成的并且每种的细胞密度都站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20%以上我们国家单相型赤潮较常见三.赤潮的推断(我们国家常用)⑵Mn在外海浓度很低,常常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⑶一般海水中:表层含量略高于底层;而在赤潮期间海疆表层Mn含量大幅度增加,分布极不匀称;赤潮带Mn含量高,远离赤潮带Mn含量明显下降,表层Mn的含量远远大于底层Mn 的增加⑤微量养分物质的另一大类是维生素:VB12,VB1,VH (生物素)和一些VB12类似物。

⑴很多讨论证明:蓝藻和硅藻不需要维生素的种类多⑵几乎全部的赤潮鞭毛藻都需要VB12,需要VB1和生物素的种类也不在少数,而且VB1和生物素单独时不起作用,只有它们与VB12共存时才会对赤潮鞭毛藻的生长和繁殖起促进作用。

⑶海疆里维生素部分来自于陆地径流,但大部分由水体或者底泥中的细菌生产⑷从陆地径流的影响和垂直混合的程度来看:沿岸和内湾水的维生素含量要比外洋水高,而表层水的要比底层水的多⑸在自然海区中维生素特殊是VB12同样是掌握赤潮鞭毛藻增值的重要因子之一⑥除了增值效应以外,微量养分物质的另一个作用是:显著提高藻体的生长密度。

⑦包括有机胺在内的有机氮类物质。

(1)有机胺包括单胺,比如氨基酸的脱竣代谢物和多胺等,这些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胺类化合物能够参加核酸和蛋白质和生物合成而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具有调整作用⑵精胺能够有效抑制甲藻细胞XXXXX的RNA合成⑶一些海洋浮游植物能够采用细胞表面的一种酶分解采用水中的氨基酸作为氮源,特殊是在缺氮的环境中,氨基酸作为细胞唯一氮源起着重要作用⑷有毒赤潮种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内有大量多胺存在,并且赤潮水体也有多胺检出⑸MAAs作为一种紫外屏蔽物质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赤潮基本知识

赤潮基本知识
2
解释甲藻高值 Ks 的四种甲藻适应方式:营养重复迁移,混合营养趋势,化学他感作用的种 间竞争;互抑的抗捕食机制 营养重复迁移:甲藻能够通过垂直迁移从贫营养的区域到富营养的区域的营养行为特征,涉 及到众多的行为学、生理学、细胞学、种群动力学特征以及生境的性质,包括暗吸收能力、 生物钟机制等。这种行为方式的甲藻,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具有较低的 Ks 与较高的 Vmax 的种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混合营养趋势:不只是利用无机营养盐的自养方式,甲藻还能够利用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或颗 粒态有机物进行异养行为,这种营养方式较之硅藻在寡营养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大 约有半数的双鞭毛藻进行这种营养行为。 化学他感作用的种间竞争:藻毒素与藻类次生代谢他感物质在生物合成、化学性质、种间效 应上存在差异,藻毒素在种间竞争中及对食物链等具有影响。 互抑的抗捕食机制:很多鱼类幼虫以双鞭毛藻为食物,而双鞭毛藻具有抗捕食和致死鱼幼体 的他感物质。所以,在这里存在一种选择性的捕食压力。一些双鞭毛藻具有抵抗捕食的功能, 这些甲藻所产生的藻毒素的物理、化学结构及毒性效应作用机制上各位有特色。大量事实证 明,有害赤潮双鞭毛藻具有多样的抗捕食他感机制抵抗来自浮游动物、海洋生物幼体等各方 面的捕食压力,从而在生存竞争与食物网中特别是在赤潮现象的特殊环境中表现出强的竞争 能力。 七.有害赤潮生物的繁殖与孢囊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孢囊 八.典型有害赤潮的种群动力学 微型原甲藻 赤潮异弯藻 尖刺拟菱形藻 锥状斯克里普藻(锥状斯氏藻) 夜光藻 中肋骨条藻 长崎凯伦藻(长崎裸甲藻) 短凯伦藻
受控于个体细胞的遗传基础;但是外界条件诸如营养水平、特殊辐射、小生境适应等,也 都直接影响着细胞生长) ⑴分为迟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⑵一般说来,赤潮生物白天生长夜晚分裂 ② 种群生长(基于细胞生长率并且构成赤潮单元)(影响种群生长的因素与影响细胞生长 的因素并不是完全一样,e.g.捕食和水平对流等能直接影响种群生长率但对细胞生长率 却没有直接影响;营养盐直接影响细胞生长率却对种群生长率没直接作用) ⑴就一个种来说,种群生长率一般低于细胞生长率。 ⑵对于种群生长来说,细胞分裂特征和速率有重要作用 ③生长:一是细胞个体增大;二是细胞种群生长; ④细胞分裂的两个阶段:首先,细胞通过光和作用和自身代谢来实现个体生长,在细胞不断 增大的基础上细胞分裂而达到种群增长。 ⑤细胞生长率:单位时间内细胞的分裂次数,直接关系到种群生长 从细胞生理学来讲,高生长率在甲藻中也是存在的,所以在研究甲藻赤潮时,不仅有因为物 理海洋学作用或者因为捕食者的减弱而发生,也因为有细胞高速生长而引发。 ⑥营养要求---Ks 值 赤潮在富营养条件和寡营养生境中都可以发生 寡营养生境赤潮:发生在有温跃层的地方,通常海洋温越层下部较深的海域海水营养比较丰 富 外界营养条件决定了细胞营养吸收率和生物量,从而影响到细胞种群以及群落的生长率。 细胞水平的营养要求符合 Monod 公式的规律:V=Vmax×S/(Ks+S)其中:V 代表营养吸 收速率,Vmax 代表最大吸收速率,S 为底物浓度,Ks 是半饱和常数或称亲和系数。 细胞在稳定的环境中吸收率取决于外界营养条件,而在低浓度的营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决 定于细胞体内的营养浓度。 对于一种有害的赤潮生物来说,是否由于在外界营养条件下单种细胞迅速增殖而引起赤潮, 涉及到细胞的短期营养摄入行为、营养储存,以及周围水团所能够提供的营养水平等复杂动 力学过程,在对这种细胞营养要求与周围水环境营养条件的研究中,Monod 公式中的两个 参数:Vmax 和 Ks 是至关重要的。 据浮游植物的营养特点,其营养方式可分为三种:亲和策略,生长策略和储存策略 生长策略:该类浮游植物有不断增大的 Vmax,表现为短期高速增长,极大限度的利用环境 条件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它要求浮游植物中有大于其他任何种的 Vmax,但是对于目前所研究的甲藻赤潮种来说,该机制并不成立。 储存策略: 在体内建立营养库以备将来之需,这种能力在寡营养的生境中具有优势。 亲和策略:研究最多的。 Ks 被作为一种衡量浮游植物在低营养水平条件下的潜在竞争能力 的指数,通常认为在低营养水平下,Ks 低的种较 Ks 高的种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一般情况 下,硅藻较甲藻具有更高的 Ks 值;环境扰动、营养盐的升高和高的 Ks 值是同时出现的。 相反,稳定而寡营养的环境与低 Ks 共存。但是从浮游植物对 NH4、NH3、PO4 的 Ks 值来 看,对这三种主要营养要求,最大的 Ks 值均出现在甲藻。显然 Ks 作为一种指标尚待进一 步研究。

光照及营养盐对3种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影响

光照及营养盐对3种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甲藻; 吞噬营养; 混合营养; 荧光标记藻类(FLA)
中图分类号: P735, Q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1)04-0094-06
近年来, 越来越多过去被认为完全依赖光合 自养的甲藻被证实具有吞噬功能而成为混合营养
1 材料和方法
生物[1-2]。吞噬营养可能是甲藻一项重要的生理生 态适应策略, 有利于甲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下保持营养竞争优势, 尤其是在藻类受到光强或 营养盐限制无法光合自养时, 吞噬营养可作为获 取有机碳或主要限制性营养盐的补充途径[3-5]。混 合营养策略在甲藻赤潮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可能 发挥重要作用, 开展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赤潮甲藻的营养竞争策略机制, 解释某些甲藻赤潮在低营养盐浓度下爆发和长时 间维持的机制[4-6]。
米氏凯伦藻、链状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及 饵 料 藻 球 等 鞭 金 藻 (Isochrysis galbana) 、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sp.)、 旋转海 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 、 亚 心 形 四 爿 藻 (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微小 原 甲 藻 (Prorocentrum minimum)来 自暨南 大 学 赤 潮 与水环境研究中心藻种库。按照低/富营养盐条件设 计将目标甲藻长期用灭菌 f/8 或 f/2 培养基培养, 饵 料藻则都用灭菌 f/2 培养基培养, 在藻类培养至指 数生长期时加入抗生素抑菌。培养条件为: 光暗周 期 L : D= 12 : 12, 光照 60 μE/(m2·s), 温度 20℃ ± 1 ℃。 采用 Retiga 4000R 图像分析系统, 按照细胞的宽度

海洋卡盾藻与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种间竞争研究

海洋卡盾藻与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种间竞争研究
卡盾藻 『 h t n l a i S b ama yn aae C at e a m r a(u rh n a )H r t o l n
的凯 伦藻( ae i p) K rnas . p 和裸 甲藻( y o ii p) G mn dnu s . m p 赤潮 …;长 江 口海域 2 0 年 和 2 0 年 春发生 的东海 02 04
3 .山 东 淄博 第 四 中学 ,淄 博 2 5 0 ) 5 10
摘 要:研究 了不 同起 始细胞 密度 与硅酸盐 浓度 对海洋 卡盾 藻( m) 中肋骨条 藻( c及锥 状斯 氏藻(t 间种 c 与 s) s) 之 间竞 争 的影 响,利 用竞争 抑制参 数对相 互 间的竞争关 系进行 了分析 ,并 引人体 积竞争 抑制系 数的概念 。结果 表 明:海洋 卡盾藻 的环境 容量 不受起 始细 胞密度 (0 - 3 0 el mL 的影响 ,但 随着起 始接种 密度 的增加 , 1 0 6 0 cl / ) s 达 到最大细 胞密度 和进入稳 定生 长期 的时间均 提前 。在硅缺 乏 的条 件下,中肋骨 条藻仍 能保持 一定生 长,并 能在 与海洋 卡盾藻之 间 的种 间竞 争 中保 持数量优 势,但 硅酸盐 浓度 的增加 有利 于其 种 间竞 争 。 初始细胞 密度 和接种 比例对 3种赤 潮藻类 之间 的种 间竞 争影 响明显 ,总体来 说海洋 卡盾 藻在竞争 中处 于劣势 。 当海洋 卡盾 藻细胞 密度 远远 高 于 中肋 骨条 藻时 ( m:c 6 1,海 洋卡 盾藻 才能在 与 中肋骨 条 藻的竞 争 中取胜 ;而在与 海 C S = :) 洋卡 盾藻 共 培养条 件 下,锥状 斯 氏藻具 有 一定 竞争 优势 ,其 对 海洋 卡盾 藻 的体 积抑 制 系数 (’ a 是后 者 ’ ) ) 的 2 — 1 0倍 。但 在所有 处理 中均没 有绝对 优胜者 ,竞争 结果 都会 出现不稳 定 的平 衡状 态 。 7 0

(完整word)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推荐文档

2010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Climax2、Biological invasion3、Fundamental niche4、Energy pyramid5、Landscape process6、Heat island7、Ecosystem service8、Allelopathy9、r/k selection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二、简答(六选四)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 何谓R对策和K对策?简述 r-K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分)。

2 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分)。

3 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分)。

4 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分)二论述题1 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分)。

2 外来种 (exotic species) 和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 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15分)。

3 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1、MacArhthur平衡说2、恢复生态学3、净初级生产量4、空间异质性5、邻接效应6、群落排序7、湿地 8、他感作用9、同资源种团 10、原生演替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浮游藻类与温度、光照、营养盐因素之间的关系

浮游藻类与温度、光照、营养盐因素之间的关系

浮游藻类与温度、光照、营养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王钰摘要:浮游藻类生长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

大量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叶绿素a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剧增,其中氮、磷是影响水中浮游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本文介绍了浮游藻类与温度、光照、营养盐等因素间的关系,重点讲述营养元素氮、磷与浮游藻类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浮游藻类;影响因子;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toplankton and temperature, light,nutrients and other factorsWang YuAbstract: The growth of algae by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other multiple factors, a large number of nutrients can promote chlorophyll a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 including nitrogen, phosphorus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algae grow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of algae and various relations among the factors, focus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algae. Key words: phytoplankton; influence factor; relationship 浮游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

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

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

赤潮治理方法综述

赤潮治理方法综述

赤潮治理方法综述韩锡锡;李琴;曹婧;于文涛;鞠莲【摘要】文章综述目前赤潮治理的主要方法,其中物理法重点介绍机械搅动法、超声波法、吸附法和气浮法,化学法重点介绍无机药剂法、有机药剂法和胶体絮凝沉淀法,生物法主要介绍引入赤潮藻类生物天敌、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采用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8(035)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赤潮;海洋环境;防灾减灾;微生物技术;化感技术【作者】韩锡锡;李琴;曹婧;于文涛;鞠莲【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青岛 266033;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青岛 266033;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青岛 266033;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青岛 266033;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青岛 266033;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4.3+49;P76;G353.110 引言赤潮是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而且直接或间接危害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对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濑户内海和东京湾等赤潮多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卓有成效;美国于1993年确立“赤潮国家计划”,在赤潮多发海域开展监测预测和发生机理研究工作;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和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IOC)于1998年共同发起“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学和海洋学研究计划”,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团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加拿大以及欧、亚一些国家也相继制定国家赤潮防治和研究计划。

不同氮源对4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4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摘要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 的方法 ,研究 了硝氮 、氨氮 、尿素和混合 氨基 酸等 4种不 同氮源对典型赤潮 藻赤潮 异弯藻
H trs maaahw 、凯伦藻 K rnas. e oi ksi o e g aei 、球形棕囊藻 P aoyt lb s p he csigo oa和常见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角毛藻 C atcrss. s h eoeo p 生长的影 响。结果表 明,这 4种海洋微藻不仅能利用无机氮硝氮 和氨氮 ,而且也均能利用有机氮尿素和混合氨基 酸。赤潮异
水进入 到近海海 洋生态 系统 中 ,这 些污染 物 中含有
试 验藻种 赤潮异 弯藻 、凯 伦藻 、球 形棕囊 藻和 角毛藻 由暨南 大学水 生生物研 究 中心藻 种室提 供 。
12 培 养条 件 . 试 验藻种 于室 内光 照培养箱 ( C 7 T 2 型人 C 25LH
大量的有机氮营养物质,而且海洋生物 自身的代谢 或死亡 [-] 大气沉 降[1 11、 24 1等也产 生了大量 的有 机氮 5 化合物 , 这些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过量蓄积就会造 成富 营养 化 ,因此 有机氮 营养物质 在海洋 生态 系统 中的作用 不 能被忽视 。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机氮
那么浮 游植物 尤其是 赤潮 藻类对 有机氮 的响应 如何 ?本 研 究 选 取 我 国主 要 赤 潮原 因种 赤 潮 异 弯

藻 Heeoim ks io和凯 伦藻 K rn p 、球 t s a a ahw r g ae i s. a 形棕囊 藻 P aoyt lbs hecsi go oa以及 常见浮游 植物优 s
1 材 料 与方 法
11 试 验藻种 .
葡萄糖【、腐殖质【、多聚胺[、有机氮混合物( 6 ] 8 】 9 】 如

我国东海藻华新记录种多环旋沟藻赤潮事件分析

我国东海藻华新记录种多环旋沟藻赤潮事件分析

6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 第11期我国东海藻华新记录种多环旋沟藻赤潮事件分析*余文翎1,龙 华2,王红霞3,陆斗定3,王 峰1(1.温岭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温岭 317500;2.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杭州 310007;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310012) 摘 要:由多环旋沟藻(Cochlodium polykrikoides)引发的有害赤潮在全球频繁暴发,2010年8月间,在我国浙江温岭石塘海域也暴发了此种的赤潮,而该藻则是东海藻华的新记录种。

多环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化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为27.5℃~31.2℃,盐度变化范围为31.957~32.998。

赤潮暴发期间藻细胞最高密度达2.8×106个/L。

文章探讨了此次赤潮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 键 词:赤潮;东海;多环旋沟藻;分析 近20年,多环旋沟藻(Cochlodium polyk-rikoides)在全球许多海域频频引发赤潮,尤其是在日本西部和韩国南部海域,多环旋沟藻已成为主要的赤潮目标种之一,由于其能产生致鱼死亡的藻毒素,对渔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引起极大关注。

1978年,多环旋沟藻赤潮首次暴发于日本的Yatsushiro海域,此后该藻种引发的赤潮迅速扩散至日本及韩国沿岸的广泛水域[1-3]。

1995年至今,多环旋沟藻赤潮已造成韩国超过6 0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此外,在南亚及太平洋东部海区也常有多环旋沟藻赤潮的报道[4-6]。

多环旋沟藻赤潮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生态问题。

1993年,Du等报道在福建泉州湾发生旋沟藻赤潮,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7],但未对原因种进行确认。

1998年,多环旋沟藻发现于我国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海域。

2006年4月,在珠江口桂山港和东澳岛码头附近海域暴发的多环旋沟藻赤潮为我国首次对该种的赤潮记录,面积为1~2km2,此次赤潮造成网箱养殖白花、石敏和军曹鱼大量死亡,经济损失达100万元。

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与东海原甲藻竞争演替的影响

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与东海原甲藻竞争演替的影响

( ) 肋 骨 条 藻 的 培 养 及 滤 液 制 备 。配 制 C 1中 ( / ( 一4 N) c P) 0水 平 的海 水 培 养 液 , 得 NO 一 使 。N,
P P 及 S0。S O一 i 一i的 浓 度 分 别 为 4 . , . 和 0 0 10
的两种 赤潮 原 因种 , 自然 条 件 下 这 两种 藻 可 以共 在
发生 和演 替 的原 因及控 制 机制 等方 面 的 了解 还很 不 充分 , 因此 需 要对 这 两 种 藻 的种 间 关 系作 更 深 入 的 研 究 。本 文 主要 获取 中肋 骨条 藻 的滤 液进行 培 养实
夺 , 群落 的种 类 交 替 或数 量 变动 中起 着 重 要 的 作 在
响其他 生 物 的生长 或 繁 殖 , 以使 自身 处 于 有 利 的 竞 争 地位 。在海 洋环境 中浮游 植物 的化 感作 用 比较 常 见 , 且被 认为 是影 响 浮游 植 物 群 落 发 展 及 演 变 的 并

2 材 料 与 方 法
2 1 实 验 材 料 .
实 验 所采 用 的 中肋 骨条 藻 和东 海 原 甲藻 取 自中 国海洋 大 学海 洋污 染生 态化 学 实验 室微 藻培 养 室 。
果 显 示 中肋 骨条 藻 滤 液 对 其 自身 的 生长 呈现 出化 感 抑 制 现 象 , 而且 抑 制作 用 在 磷 限制 条 件 下 尤 为 显著 。 自化感 作 用 的程度 与 藻 的生 长 阶 段 有关 , 数 期 滤 液 对 中肋 骨条 藻 的抑 制 作 用 比衰 亡 指 期滤 液 略 强 。 不 同滤 液 添 加 比例 实验 进 一 步 验 证 了中肋 骨 条 藻 自化 感 作 用 的存 在 。 降解 实 验 表 明在 某 些机 制 的作 用 下 , 感 物质 会 随 时 间 而发 生 降解 。在 所 有 的滤 液 培 养 实 验 中, 化 中肋 骨 条 藻 对东 海 原 甲藻 的生 长 没 有 明 显 影 响 , 可 能 是 由于 东 海 原 甲藻对 滤 液 中 的化 学 物 质 有 较 强 这 的耐 受能 力 。 中肋 骨 条 藻 滤 液 的共 培 养 实 验结 果 显示 , 中肋 骨 条 藻 与东 海 原 甲藻表 现 出演替 现 象 , 海原 甲藻 最 终获 得 竞争 优 势 。 实验 结 果 表 明化 感 作 用 可 能 会 影 响 中肋 骨条 藻 和 东 海 原 甲 东

赤潮的成因

赤潮的成因
机械方法搅动底质,或采用曝气方法,促进海底 有机污染物分解,提高海区自净能力。
化学方法 喷洒硫酸铜、过氧化氢等化学药品以杀灭赤 潮生物。 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矿物 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 潮。
生物方法 针对不同赤潮生物,大量引进其“天敌”,如
某些鱼类、浮游动物等,通过摄食,达到消除赤
2)营养盐和毒素水平的相关性
3)赤潮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在赤潮预报
中的应用研究
4)麻痹性贝毒受体结合检测法的建立与应用
5)有害赤潮藻的快速鉴别和计数技术研究
6)主要赤潮频发区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研究
7)有害藻的致毒机制及毒素分类 8)赤潮灾害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
9)赤潮藻的培养生物学和分类学研究
贝毒中毒事件沿海国家时有发生。 1986年12月 1日,我省东山县曾发生一起严重的贝毒中毒事件。 海边群众因采食当地受有毒裸甲藻赤潮毒化的菲律 宾蛤仔而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 1988年,秘鲁西部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当地居 民因误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鱼类和贝类,有上 千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船舶定点监测
生物要素:赤潮生物种类,细胞密度和优势度,叶 绿素a,赤潮毒素、贝毒,沉积物中微生物 水文要素:水温、水色、透明度,海流流速、流向, 海浪 气象要素: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天气现象 化学要素:pH值、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 盐、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盐度、硅酸盐、石油 烃、铁、锰、维生素B12 、维生素B1 ,底泥孢囊, 沉积物有机质
出了产毒细菌。表明与产毒甲藻共存的细菌有的可 以产生麻痹性贝毒。到目前为止,只有Kodama实验 组成功分离了产毒细菌。
麻痹性贝毒究竟是由甲藻本身产生还是由甲藻 的共生细菌产生?

赤潮

赤潮

·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dis-colored water)【赤潮的简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 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在温度为 ( 20 1) 、光照约为 60 E、光 暗比为 12h 12h的恒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培养. 实 验时, 在 250mL 三 角 瓶内 盛 150mL 培 养基, 接种 0 5mL 处于对数期的藻细胞, 使实验培养液里初始 细胞密度为 600 cells mL- 1左右, 整个实验为一次性 培养, 各实验组均设 3个重复.
2 材料与方法 ( M ater ia ls and m ethods)
2. 1 藻种来源与培养条件 中肋骨条藻 ( Sc)、锥状斯氏藻 ( S t) 和海洋卡盾
藻 ( Cm )采 自南海大亚湾海域, 并在实 验室进行分 离、纯化, 培养于暨南 大学水生生物研 究所的藻种 室. 从藻种室接种并扩大 培养于新鲜的 培养基中. 实验前, 接种 3~ 4次使细胞达到同步培养.
R eceived 16 O ctober 2009;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3 D ecem ber 2009;
accepted 16 M arch 2010
A bs tract: E ffects of n itrogen ( N ) lim itation on the grow th of three typ ical algal b loom species: S ke letonem a costatum, Scripp siel la trochoid ea and Cha ttonella m arina, w ere invest igated in m ono-species cu ltu re and co-cu ltu re und er laboratory cond itions. O u r resu lts show ed th at N lim itat ion inf luenced the grow th of algal cel ls sign ifican tly, and S k. costa tum w as th e most sens itive to N dep let ion. Interspecies comp et it ion w as the key factor affect ing th e grow th in co-cu ltures of the th ree species. The grow th of Sk. costa tum w as great ly reduced in the co-cu ltu re system. For Sc. trochoidea, a cyst form ing species, N lim itat ion and interspecies comp et ition induced the earlier occurrence of en cystm en t ofS c. trochoid ea, and prom oted th e form ation rate of cysts in co-cu lture system s. K eywords: grow th; N lim itat ion; Skeletonema costatum; Scrippsie lla trochoidea; Cha ttonella marin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N o. 40773063, 40673062 )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 N o. 2007B030200002) Supported by th e N ational N atural Science Found at ion of Ch ina( N o. 40773063, 40673062) and the S cience and Techno log ical Project of G uangdong Prov ince( N o. 2007B030200002 ) 作者简介: 王朝晖 ( 1968 ) , 女, 教授 ( 博士 ) , E-ma i:l tw zh@ jnu. edu. cn; * 通讯作者 ( 责任作者 ) B iography: WA NG Zhaohu i ( 1968 ) , fem ale, professor ( Ph. D. ) , E-m ai:l tw zh@ jnu. edu. cn; * Co rresponding author
修回日期: 2009-12-23
录用日期: 2010-03-16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氮 ( N )限制的响应, 在实验室单独培养以及混合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 N 限制对 3种典型 赤潮微藻 ( 中肋 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 )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 N 限制对 3种赤潮藻 类的生长均具 有明显影 响, 其中中肋 骨条藻对 N 限制 较为敏 感. 混合培养体系中, 藻细胞生长同时还受到种间竞争的明显抑制; 而在 3 种藻混合培养条件下, 种间竞争成为了藻细胞生长的决定性因素, 锥 状斯氏藻和海洋卡盾藻能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能产生协同抑制作用. 锥状斯氏藻是一种 可形成孢囊的种 类, N 限 制和种间竞争能 促进其孢囊 的提前形成, 并且种间竞争能显著提高孢囊的形成率. 关键词: 生长; 氮限制; 中肋骨条藻; 锥状斯氏藻; 海洋卡盾藻
文章编号: 0253-2468 ( 2010) 06-1257-08
中图分类号: X171. 5
文献标识码: A
E ffects of nitrogen lim itation on grow th and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 of three
harm ful algal bloom species
2. Eng ineering R esearch C en ter of T rop ical and Subtrop ica l A quat ic E colog ical Eng ineering, M in istry of Educat ion, G uangzhou 510632
3. D epartm ent of Eco logy, J inan U n iversity, G uangzhou 510632
氮限制对三种赤潮藻生长以及种间竞争效应的影响
王朝晖 1, 2, * , 梁瑜 1, 姜珊 1, 陈秀梅3, 李静媚 3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510632
2.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2
3. 暨南大学生态学系, 广州 510632
收稿日期: 2009-10-16
混合组 ( St + Sc组、St+ Cm 组、Sc+ Cm 组 ) 和 3 种
混合组 ( Sc+ St+ Cm 组 ) .
2. 3 实验观察
12 58
环境科学学报
30 卷
不同赤潮藻对营养盐的需求存在差异, 它们对 营养盐的利用和营养盐限制的承受能 力是其种间 竞争重要的生态策略 ( V uorio et al. , 2005). 虽然目 前已有诸多报道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 下营养盐限 制对某 一 单 种 藻 类 生 长 的 影 响 ( John and F lyn, 2000; 刘东艳 等, 2002; 吕颂 辉等, 2006 ), 以及海洋 浮游 植 物 对 营 养 盐 结 构 失 衡 的 响 应 ( Anderson et al. , 2002; H odgk iss and L u, 2004; Vuorio et a l. , 2005) , 但有关混合培养条件下营养盐 限制对不同 类型浮游植物生长和种间竞争影响的报道尚较少. 因此, 本研究选择了我国海域重要的 3种赤潮藻类: 无毒无害 硅藻中肋 骨条藻 ( Skeletonem a costa tum ) 、 无毒有害甲藻锥状斯氏藻 ( Scrippsiella trocho idea) 以 及有毒有害针孢藻海洋卡盾藻 ( Chattonella m arina ) 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 N 限制对其生长以及种间竞 争的影响, 以了解不同类别的赤潮藻类对 N 限制的 响应, 揭示我国沿海海域富营养化与有毒有害赤潮 发生的关系.
藻种驯化培养和扩大培养所用培养基中的 N、 磷 ( P) 、硅 ( S i) 营养元素浓度采用大亚湾养殖区自 然海水水平, 浓度分别设置为 500 g L- 1 ( N )、74
g L- 1 ( P )、1000 g L- 1 ( S i) , 培养基中的 N、P、Si 分别由 N aNO 3、N aH 2 PO4、N aS iO 3配制, 其余元素与 f/2培养 基 中相 同. 培 养基 所 用 人 工 海水 由 Red coral Sea牌无氮无磷海盐配制, pH 值为 7. 9 0. 1, 盐度为 31~ 33, 经测定配制的人工海水中 N、P 水平 为未检出. 人工海水、培养基母液通过 121 高压蒸 汽灭菌 20 m in后, 在无菌操作台中配制. 所用容器 等均经过高压灭菌后使用.
1 引言 ( Introduct ion)
氮 ( N )是浮游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 之一, 同时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最普遍限制性 因子 ( V itousek and H ow arth, 1991). 然 而随着近岸 海域 N 污染的加剧, 许多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
不再受 到 N 限 制 ( T hingstad et al. , 1998; W u and Chuo, 2003; W ang et al. , 2009) . 但是丰富的 N 源 使浮游植物生物量急剧上升, 当浮游植物特别是小 型硅藻大量繁殖时, 能耗尽水体中原本充足的 N 元 素, 造成水体中 N 元素缺乏, 从而导致浮 游植物的 生长受到暂时性 N限制 ( R iegm an, 1995) .
WANG Zhaohui1, 2, * , L IANG Y u1, JIANG Shan1, CHEN X ium e i3, L I Jingm e i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