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课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课课程方案
课程说明:
2006学年第一学期,为了配合校本课程、拓展课程的开发,开设了这门拓展课,修习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时为6课时。
开发背景:
我校“双通道”办学多年,拓展课程体现我校“双通道”多元办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如很多国内外学者所指出,有着传承绵延不绝、从未中断的特点。虽然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直接遭遇,经历了碰撞、摩擦、交流、融合等等曲折的过程,然而中国文化并没有衰灭,仍旧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讨论中外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扬弃之类的问题,而对中国文化知识的需要也便长期存在。
课程目标:
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为两大支柱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这种对祖国的情感将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行为进行选择,譬如,更加关注中国文化精神的保存和传播,更加重视异地、异国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等等。
本课程的目标有三个重点: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我们抓住一个中心,即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特点——“和”,作为本课的总纲,通过分讲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结构和整体性精神,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认识中华民族的特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认识元素,扩充他们的方法库。通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中的中国。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素质。让学生明确要保持世界文化的进化,就要赋予世界文化多元性、对比性、互补性和多种选择性。因此,只要是在历史演进中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民族和国家,都潜藏着现代化的因素,都有走向现代化的可能。
课程内容:
1、建立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认识关系。通过讲解文化的含义、构成,以及传统的精神和对现实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2、建立人与生态环境的认识关系。通过分析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中国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形成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实质。
3、建立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关系。通过讲授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辩证(“和”)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本课与其他同类课程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已不满足于将教学停留在告诉学生“中国文化是这个样子”这样一个水平上,而是要帮助他们去分析“中国文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放在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上,让学生在掌握了中国人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宗教、中国哲学、中国科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这是从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过渡的一个重要实践。
5、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神作为贯串全课程的主线。通过分析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
“和”文化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帮助他们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
6、案例教学:视中国艺术为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为案例,通过分析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功能作用,了解文化精神的实践意义和途径,并以此推而广之,领悟中国文化诸要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价值,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内容和形式(善和美)所抱持的辩证态度。
组织与实施:
由于本课属于拓展课,因此,既要将其区别于历史课,又不能让其脱离文化的历史背景,这其中的关系很不好处理。相应的方法可以是:将中国发展的历史观融入课程中,而不是像其他同类课程那样,仅从断代的角度去讲解各时代的文化成果;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整合的方法,因此,课程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为主要脉络,再大量插入或枚举历史事实及文化现象,务求让学生在短短的几课时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
全课程可在多媒体课室内完成,利用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条件,使课堂讲授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除了课件以外,还可通过网站,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
评价与调整:
对学生的评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试卷的形式,检验他们对此课程的掌握程度,另一种是让学生就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深入地进行剖析,以文章的形式进行评价。
对于此课程,教师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当今时代的文化有所了解,并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接触、了解新事物,及其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想了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自我学习。进而随时调整课程方案。
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