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6篇)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e4e5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d.png)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重视教材,狠抓双基课本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在第一轮复习中,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
注重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能准确、科学、全面地理解、使用和描述化学知识。
例:在今年高考中,第7题中过氧化钠的电子式,氮的核素,结构示意图等均出于教材中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第9题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第13题无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第26题各物质间的变化均源自教材中的基本化学反应;铜和浓硫酸的反应,二氧化硫转化三氧化硫的平衡问题;第27题中二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检验;蒸馏烧瓶取自于教材中多次出现过的相关装置的基本仪器;二氧化硫的制取和性质取自于教材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28题氢气的实验室制备中CuSO4的作用原理等。
第35题除第(4)问外均取自教材《化学与生活》中的内容。
2、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化学原理如元素守恒原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守恒、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的一般规律,要重点回顾。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技巧。
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在学习能力层次上属于综合应用,此内容在高考考试中约占____%-____%。
如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有较好的区分度,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pH值及各种守恒关系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中着重对"两平衡、三守恒"即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进行分析,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类练习和变式练习。
今年高考第11题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吸热问题以及盖斯定律;第12题将原电池原理与微粒氧化性比较结合进行考查;第26题在物质推断题中加入电解法精练铜、化学平衡的计算和移动。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https://img.taocdn.com/s3/m/aaeb44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e.png)
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与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19682007年间,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201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著作。
1928年4月6日,詹姆斯·杜威·沃森于出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小时候的他十分聪明好学,经常喜欢问为什么,但往往简单的回答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沃森通过阅读《世界年鉴》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参加的一次广播节目比赛中获得“天才儿童”的称号,同时赢得100美元的奖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专门用它来观察鸟,这也是沃森和他爸爸的共同爱好。
由于天赋异禀,1943年夏天,沃森就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费奖学金并以资优生的身份进入了芝大的实验四年制大学,主修动物学。
1947年,他获得了动物学学位。
在这几年中,他曾读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谓生命》,深深地被控制生命的基因和染色体吸引住了,童年时代的观鸟兴趣也渐渐转变为学习遗传学的强烈渴望。
这于他在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动物学博士学位时,如愿以偿。
在印第安纳大学,沃森加入了萨尔瓦多·卢里亚等人的“噬菌体集团”,正式涉足遗传学的研究,受到这个集团的影响,沃森开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载体。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
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
重点高中生物人物
![重点高中生物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fa0c1d6be23482fb5da4c01.png)
重点高中生物人物————————————————————————————————作者:————————————————————————————————日期: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74fc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2.png)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常考的重要人物总结:
1.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进化生物学的奠基者,提出了
自然选择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 遗传学之父,通过豌豆杂交
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3.罗伯特·赫胥黎(Robert Hooke): 细胞学的奠基人之一,使用显
微镜观察到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并首次使用“细胞”一词来描述这些结构。
4.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提出了“生命
只能由生命产生”的生物起源理论,并发现了疫苗、巴氏消毒法等重要科学原理。
5.罗莫洛夫(Ivan Pavlov): 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通过对狗的
实验,揭示了动物行为和学习的条件反射机制。
6.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病原体学的奠基人,发现了多种致
病菌,包括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并提出了微生物致病理论。
7.约翰·温德尔(John V. Wendl):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
为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罗斯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 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
构,为我们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理解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些人物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贡献。
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发现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新旧教材变化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fd9a0b280eb6294dc886c28.png)
前沿科学家访谈:换成了“与袁隆平院士一席谈”,介绍了杂交水稻。
第一章:1.章扉页说明了“基因最早的名字就是遗传因子”。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明确了自交的定义:两性花的自花传粉、单性花的同株传粉。
豌豆的7对性状中豆荚颜色说明了是“未成熟”。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替换了,流程更清晰明确。
增加说明了“分离定律的普遍性”,强调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相对性状的遗传、性状分离现象等。
强调学会“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理解这种科学方法的原理、过程并能用此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3.将所有旧教材中的“叫做”改为了“叫作”。
4.旧教材的“实验”专栏改为了“探究实践”,符合学科素养培养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节首的问题探讨替换:豌豆的两对性状讨论,更适合本节课的引课。
旁栏思考增加:得到YyRr的亲代可以有哪些类型?(理解本质)整合了“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放在了一个小标题之下。
提出“表现型”也叫“表型”这一概念,“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
增加了一整个小标题内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遗传规律的本质并学会应用(杂交育种、医学实践上的医用)。
6.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育种工作者: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工作方式、具备素质、职业乐趣。
将旧教材第六章第1节的节后内容调整到了此处。
第二章: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节首的问题探讨中增加了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内容顺序做了调整:先介绍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给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将“着丝点”改为“着丝粒”。
提出了减数分裂Ⅰ(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Ⅱ(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部分删除掉了旧教材中的两个“相关信息”栏目,替换了部分旁栏思考题。
“与社会的联系”中说明了不良环境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让学生有健康生活意识。
探究实践“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中减数分裂的显微照片标明卵放大倍数,替换了照片,写明了分裂时期,旧教材六张照片,新教材8张照片。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cb7ddcd6f8c75fbfc77db29f.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高中 生物 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 生物 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1ded6472fab069dc5122010e.png)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或者 x a r y 183-= …………………………………………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5、决定细胞质遗传6、内含核糖体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8、能自我分裂增殖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个,未复制时DNA含量为2a。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注:+表示有影响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1.28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谢Ⅰ 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 、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2.1酶的分类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
如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 的来源2.4生物体内ATP 的去向 2.5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蛋白质本质)(核酸本质)蛋白质类RNA类单纯酶 复合酶仅含蛋白蛋白质辅助因离子有机物 辅酶 NADP(辅酶Ⅱ) B 族维生素 RNA 端粒酶含RNA 唾液淀粉酶含Cl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如胃蛋白质酶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 自我催化。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3052c20029bd64793e2c47.png)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一)必修一部分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27、1944年,艾弗里肺炎双球菌——提出DNA是转化物质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0c92d469dc5022abea005f.png)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65383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a.png)
教材培训学习心得2023 年7 月27 日至7 月30 日,我参与了高中生物教材网络培训。
本次培训以中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着重分析了教材局部学问内容的修订,使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第一天上午,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曹保义教师,对课标“” 在哪里做了讲解;下午赵占良教师谈了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其次天上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谭永平教师对《一般高中教科书生物学》进展简介。
从其次天下午至第五天,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的吴成军,王颖,包春莹,刘丹等几位教师对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 《遗传与进化》,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整》,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教材做了系统全面分析。
这次培训为期4 天,紧急有序,现将自己的收获和今后工作中的打算简要总结如下:一、对课标所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生疏。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表达,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德和关键力气。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看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展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大事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学生应当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根底上形成生命观念,如构造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生疏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简洁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是指敬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生疏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力气。
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进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制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现象及规律,打量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觉察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展观看、提问、试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沟通与争论的力气。
高中生物人物
![高中生物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e6aba8558f5f61fb73666c7.png)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doc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71a9820b4c2e3f56276327.png)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 3.1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 3.1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1873e95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9.png)
脂质体中,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为什么两
类药物的包裹位置各不相同?
提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 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所以a 是亲水性的物质,b是疏水性的脂溶性的物质。
(2)(教材P43)在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若降低温度, 细胞完全融合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延长,请分析原因。
(5)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是由于磷脂分子可以运动,从而带动了膜上 的蛋白质运动( × )
解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并不是磷脂分子运动带动的。
(6)细胞膜上的糖类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了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 ( ×)
解析:有些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7)罗伯特森提出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的一大缺点就 是认为膜是静止不动的( √ )
细胞膜是由 成的
脂质
组
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 行化学分析
细胞膜的脂质有__磷__脂___ 和 胆固醇 ,其中 __磷__脂___含量最多
1925年,荷兰科学 家戈特和格伦德尔
将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 铺成单分子层。其面积是红细 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 然排列为连续的___两____ 层
资料2 科学家用荧光分子标记细胞的膜蛋白,然后用高能激光束照 射质膜的某一区域,使该区域内的荧光分子发生不可逆的破坏,这一 区域称为光漂白区。继续观察,可以发现光漂白区逐渐重新出现荧光 (图3)。
(1)资料1中的质膜电镜观察结果说明蛋白质分子在质膜中是怎么排 布的?而在冷冻蚀刻电镜下观察到的图示中又是怎么排布的?
解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也可通过化学物质和通道交流。
(2)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少决定了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 度( √ )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5ce8d289eb172ded63b78e.png)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4f4d53b14e852459fb5721.png)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
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
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
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
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
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
与克劳德、德迪夫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
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
19、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0、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21、桑格(S.J. Singer):1972年他与尼尔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3、阿格雷(P.Agre,194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88年,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与麦金农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4、麦金农(R.Mackinon,1956~):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与阿格雷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5、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6、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57年,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用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并注意到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外科医生发明外科消毒法。
1881年研制成功炭疽菌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
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7、李比希(J.V.Liebig,1803~1873):德国人,化学家。
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
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
28、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29、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30、切赫(T.R.Cech,1947~):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 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
因发现RNA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31、奥特曼(S.Altman,1939~):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他发现了原生动物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因为这一发现他和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32、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法国人,化学家,近代化学之父。
他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他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否定了“燃素说”,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33、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德国人,植物学家,现代植物生理学创始人。
他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等;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34、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美国人,植物学家。
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35、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英国人,化学家。
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36、英格豪斯(J.Ingenhousz):荷兰人,宫廷医生。
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7、梅耶(R.Mayer):德国人,植物学家。
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8、鲁宾(S.Rub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39、卡门(M.Kam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与鲁宾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鲁宾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40、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为此,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41、斯图尔德(F.C.Steward):美国人,植物生理学家。
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42、居里夫人(M.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人,化学家,物理学家。
她和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为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她又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43、杨焕明(1952~):江苏人,分子生物学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他和同事们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
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于2002年4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因此他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年度科研领头人。
44、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45、约翰逊(W.L.Jonhannsen,1857~1927):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