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医学检验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任何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保证控制,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是医学检验分析中的第一步,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
确保正确的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对于准确的检验结果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该有明确的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操作规范,并进行培训和监督,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控制:医学实验室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试剂来进行检验分析,这些设备和试剂的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机构应该选择可靠的设备和试剂供应商,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比如校准、验证、质量控制品的使用等,以确保设备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检验人员培训和认证:医学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以获得必要的技术和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结果解读和报告编写。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4.质量控制与质量评审:医学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审。
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质控品、进行日常的质检和质控记录来监测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外部质量评审则是通过参与外部质量评审项目,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以评估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结果准确性。
5.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医学实验室应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质量政策和目标、建立质量手册和操作规程、建立质量记录和档案,以及持续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质量绩效。
通过这些质量管理活动,实验室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工作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医学检验分析的前后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设备和试剂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培训和认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审、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等多个方面。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是指在进行任何检验前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该过程涉及实验室的设备、试剂、方法、人员等方面,包括校准、质控、质量评价、人员培训等。
首先,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设备校准是保证实验室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基本要求。
设备的校准应该定期进行,确保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一致。
校准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并记录在校准报告中,以便日后参考和审核。
其次,质控是对实验室进行日常检测工作质量的监测和评价。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建立质控体系,定期进行质控样品的测试,比较所得结果与已知结果,并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控样本库,以确保质控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实验室还应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和参比方法评价。
外部质量评价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室的测试结果和方法是否准确、可靠。
参比方法评价是将实验室的方法与标准方法进行比较,以确保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的操作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应定期进行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控制的要求等。
实验室还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实验室工作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系统,记录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措施、仪器校准记录、质控结果、质量评价结果等。
这些记录用于追溯实验室工作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
总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设备校准、质控、质量评价、人员培训和内部审核等措施,实验室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水平,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制度
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制度Ⅰ目的规范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Ⅱ范围适用于医学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
Ⅲ制度一、针对医学检验科内部(一)在行政的协调和支持下,要使医院各部门都认识到,为了得到符合临床要求的实验报告,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二)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检验工作量,加重实验室负荷。
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也不利于保证检验质量,临床和实验室应确定一般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必须检验项目范围。
便于实验室工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验质量。
(三)抽血取样前后,护士及检验人员应做好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门诊号、申请单受检项目、标本管等之间的核对工作,防止差错。
(四)防止申请单、标本和检验结果的遗失。
做好每一环节的时间记录,记录随标本一起传送。
(五)明确在标本采集前对患者的要求,保证收集符合要求的标本。
标本采集前对患者要求的有关内容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患者。
尽量避免和减少因操作不当使采集的标本内含分析物的性质及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注意使用适当的容器及防腐剂。
(六)拒收不符要求的标本。
(七)做好标本的分离和保存。
平时要做好离心机保养,注意离心速度、温度和时间;所用的器皿及试管应洁净,避免引入新的污染。
按照分析要求,做好对标本管的选择。
(八)做好分析前标本的核对和分类。
核对检验申请单及标本上患者姓名、住院或门诊号、要求检验项目等。
编好检验号。
检查标本是否足够分析,外观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特殊情况。
记录标本收到及分析的时间。
(九)建立差错登记制度,予以充分重视。
(十)经常保持和临床的联系、交流和查询。
二、针对临床(一)在行政的协调和支持下,要使医院各部门都认识到,为了得到符合临床要求的实验报告,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
(二)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检验工作量,加重实验室负荷。
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也不利于保证检验质量,临床和实验室应确定一般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必须检验项目范围。
便于实验室工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检验质量。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质量控制在实验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分析之前的质量控制,以下是一个简洁范本,包括样本准备、标准曲线绘制和质控样本检验等方面:1.样本准备1.1样本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样本进行分析。
确保样本完整、新鲜、不受损坏和污染。
1.2样本编号:为每个样本分配唯一的编号,并进行记录,以便后续的追溯和比对。
1.3样本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对样本进行处理,如去除杂质、稀释、提取等,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分析性。
2.标准曲线绘制2.1选择合适的标准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浓度的标准品,确保可以准确反映样本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范围。
2.2标准品稀释:根据实验要求,对标准品进行稀释,以获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
2.3准备标准品溶液:根据标准曲线所需的标准浓度和体积,准备好标准品溶液,并确保溶液的稳定性。
2.4测量标准品:使用合适的仪器对标准品进行测量,并记录各标准品的浓度和测量值。
2.5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和测量值,使用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绘制标准曲线,确保曲线平滑,各标准点之间有合适的线性关系。
3.质控样本检验3.1质控样本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质控样本,并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分析性。
3.2质控样本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对质控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稀释,确保样本的适应性。
3.3测量质控样本:使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对质控样本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值。
3.4分析质控样本:根据实验要求,对质控样本的测量值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偏差和精密度等指标。
3.5判定结果:根据质控样本的测量结果,判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否通过。
如果结果符合预期范围,说明样本准备和仪器操作均正确;如果结果超出预期范围,则需要检查样本准备、仪器操作和标准曲线等方面的可能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修正。
通过以上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分析之前的样本质量和仪器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简版范文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概述在进行任何检验分析之前,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质量控制旨在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步骤,可以确保实验仪器和试剂的性能正常,并有效排除实验误差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重要性确保实验设备和试剂正常工作在进行检验分析之前,必须确保实验设备和试剂的性能正常。
通过质量控制的步骤,可以检测和调整实验设备的参数,以保证其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对试剂进行质量控制,确认其纯度和有效性,以避免试剂带来的误差。
确保实验过程的稳定性质量控制旨在确保实验过程的稳定性,减少由于操作员技术水平、实验条件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获得一致性的实验结果,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可比性。
验证检验方法的准确性质量控制还用于验证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已知样品进行检验,比较实验结果与预期值的差异,可以评估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已知质量样品进行检验来验证方法准确性和仪器性能。
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核查试剂的有效性: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验证试剂的浓度。
确保试剂的纯度和稳定性。
准确性质控:对已知浓度的样品进行检验,比较实验结果与预期值的差异,评估检验方法的准确性。
精确性质控:重复检验同一样品,并比较结果的一致性。
通过计算重复性指标(如标准偏差)来评估实验的精确性。
控制图:利用统计方法和图表记录实验结果,实时监控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稳定性。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通过参加由专业机构组织的质量控制项目来验证实验室的能力。
实验室通过获得和分析未知样本,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以评估自身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部质量控制可提供实验室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帮助实验室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
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实验室需要记录实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和室内质量控制要求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和室内质量控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一、分析前质量管理1)做好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2)选择合适的仪器安装环境(远离电磁场、热源、防潮、防阳光直射、温度18-25度、湿度<80%、要有稳压电源3)做好仪器的鉴定和校准(包括准确度、精密性、重复性、可比性、干扰试验等)4)结果的比对5)做好分析前仪器的校准6)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①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明显增多②大量吸烟,血中HbCO增高,Hb会明显增高,特别是煤气中毒更为明显③每日不同时间WBC 也有一定差别。
7)分析前标本应注意的事项:标本的采集、抗凝剂、血标本的存放标本的采集:保持标本完整性、控制各种干扰因素;保持标本新鲜,及时送检;拒绝溶血混匀PLT;混匀不完全;抗凝不完全,导致血小板聚集或产生血凝块,从而影响检测。
抗凝剂:血常规检验首选抗凝剂为EDTA—K2,浓度一般为1.5-2.2mg/ml。
要注意的是,有些标本会出现EDTA-K2耐受问题(PLT假性极度低下)。
解决方法:可采用枸橼酸钠抗凝。
血标本的存放:若标本不能及时检验,须采取有效存放措施,血常规应放常温放置,不超过24h,放冰箱PLT会减少。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1、仪器的正确操作与注意事项(1)每日开机后,首先用稀释液测定仪器背景(本底计数)(2)标本在检测前一定要充分混匀。
2、室内质控CBC质控的要求质控品的选择:推荐使用非定值质控物,应至少使用2个浓度水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的质控品质控的数量:至少两个水平质控项目:Hb、WBC、RBC、HCT、PLT质控频率:门诊至少1次/8小时、病房2次/24小时质控方法:至少使用L-J法靶值的确定:至少检测3天,至少20个结果的均值、SD的确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检测确定,室内质控的平均标准差作为该质控品的SD失控的判断规则:实验室自定,推荐至少使用13S规则失控的分析与处理、失控报告的填写失控数据的管理:原则上每月统计1次3、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1、由于MM、巨球蛋白血症、转移癌等疾病血中含冷球蛋白或白血病、妊娠、糖尿病血中含冷纤维蛋白,可使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因而导致WBC、PLT假性增高,解决方法:将标本放置37度水浴箱30分钟,握在手心,充分颠倒混匀后,立即上机检测。
分析前质量保证及检验结果解读
分析前质量保证及检验结果解读前质量保证及检验结果解读如下:质量保证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和评估手段,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的过程。
质量保证包括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以及最终产品的检验和评估等环节。
首先是对原材料的质量保证。
原材料是产品生产的基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采购原材料时,首先要对供应商的能力和信誉进行评估,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靠。
同时,还要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原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等指标符合要求。
其次是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和缺陷品。
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工艺参数,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产品的尺寸、外观等指标符合要求。
同时,还要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以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产品不良。
最后是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和评估。
这是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直接的质量控制手段。
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和全面检验,可以评估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统计方法,对产品进行批次质量的评估和预测。
如果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则需要进行相应的纠正和返工,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对于质量保证及检验结果的解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对质量保证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最终产品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评估整体的质量保证情况。
如果各个环节都符合要求,那么说明质量保证工作良好;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那么需要对相应的环节进行改进和强化。
2.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通过对不合格产品的分类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合格品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比如,可以对不合格产品的缺陷类型、产生原因、发生频率等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纠正,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3.建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在样本分析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样本准备和储存:样本准备和储存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确保样本正确采集,并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防止污染或降解。
2.样本标识和追溯:每个样本必须标识清晰,包括样本编号、日期、时间和采集者等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样本的追溯和错误排除。
3.样本传递和处理:在传递和处理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样本交叉污染。
这包括标本容器的清洁、适当的标本传递和规范的储存条件。
4.样本检查:在进行样本分析之前,应对样本进行外观检查。
这包括检查样本的颜色、清晰度和可能的异物。
任何可见问题都应当及时解决,或者排除可能的影响。
5.质量控制样本的添加:在样本分析过程中,添加质量控制样本是必要的。
质量控制样本是特定测试的已知浓度的样本,用于确认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样本分析设备校准:在进行样本分析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校准。
校准应根据特定设备的要求进行,并且应定期进行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7.样本分析方法验证:在使用新的样本分析方法之前,必须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验证包括确保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
8.质控记录和分析:对于每个样本分析过程,必须记录所有质控样本和实际样本的测试结果。
这些记录应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测试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异常样本的处理:在样本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样本。
这些异常样本应该得到适当的处理,包括重测、排除或排查。
10.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参考标准:除了质量控制样本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样本和参考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这有助于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系统性误差,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
总结而言,在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我们需要关注样本的准备、传递和处理方式,正确标识和追溯样本,添加质量控制样本,并进行设备校准和方法验证。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不仅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规范标准,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分析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一、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在产品投产之前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测试,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材料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采购原材料之前,必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
只有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列为合格供应商。
此外,采购部门还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设备的状态和性能也需要进行检查和测试。
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在投产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认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最后,检验分析前还需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员工是质量的保证,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投产之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监控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控。
关键环节包括温度、湿度、时间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对关键环节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是检验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评估产品的质量。
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规格,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
抽样时应注意随机性和代表性,避免偏差的产生。
医学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无菌部位标本革蓝氏染色
发现细菌
无菌部位标本细菌培养
细菌生长
1.结果的分析
应根据病人情况全面分析检测结果,不能仅凭检验数据进行诊断。应鼓励临床医生随时同检验科联系,如果对检测结果有疑问,应及时告知实验室,以进行核对和复查。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一般基于当地的正常成年人群,在分析检验结果时应注意病人个体差异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种族等。例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正常参考上限就受到了年龄的影响,参考上限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我们常用的PSA<4ng/ml的上限一般限于60岁左右的男性,大于70岁的男性高于6.5以上才有意义。另外应注意发生溶血、脂血、黄疸等情况的标本可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在报告单上注明。
综上所述要想得到一个有价值的检验指标,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重要阶段,需依靠医生、护士、病人、检验人员的多方合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与检验人员之间应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标本的采集
此步骤涉及人员范围较广,较少受重视,是分析前误差的重要因素。我们着重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采集标本前注意事项和采集方法的教育。
许多检查项目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要求,如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的测定等,采集标本前对病人的饮食要有所限制。应该让医护人员了解这些特殊要求,向病人仔细交代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试验项目应选择正确的标本采集物品(普通、无菌等)和不同种类的试管。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先采集血培养瓶,然后血清管,再抗凝管。耐心向病人宣传尿液、粪便、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提高阳性率。医护人员应掌握各种培养及细胞学检查标本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顺序,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二、重视分析后的管理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样本的运送,样本到达实验室后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分析前的处理结束。
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2 患者的准备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的影响为外源性的因素。
其他甚至如采取血标本时体位、止血带绑扎的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要正确采集,对采集者的培训非常重要,具体内容要从影响因素、注意事项、采集方法等方面。
4 标本的正确传送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保证输送的及时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防止标本被污染,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分蒸发等,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标本容器是否正确,是否溶血,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
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
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中,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探讨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在进行临床检验前,首先要对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控制。
这包括日常维护、定期校准和内部质量控制等方面。
1. 日常维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包括清洁、消毒和润滑等。
定期检查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如有异常需及时修复或更换设备。
2. 定期校准校准仪器设备是保证测试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根据仪器使用手册的要求,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仪器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稳定样本的测试结果来评估仪器性能的方法。
通过每日、每批次或每周运行内部质量控制样本,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试剂的质量控制试剂是临床检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试剂进行质量控制,可以保证试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试剂储存试剂在使用之前要按照要求储存。
根据试剂的特点,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进行储存,避免试剂的变质和降解。
2. 试剂检验对试剂进行检验,包括外观、pH值和激活能力等方面。
检查试剂是否存在异常,确保试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3. 质控品的使用使用质控品监控试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与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比对,评估试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室操作的质量控制实验室操作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实验室操作的一些质量控制措施。
1. 操作规范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步骤的执行一致性。
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试剂添加和数据记录等方面,要求操作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操作误差。
2. 人员培训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
3.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问题。
四、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数据分析是临床检验中的关键环节。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是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保证实验室分析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相关的质控措施。
1. 质量控制的定义与目的质量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的误差,并确保实验室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在可接受范围内,以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检验结果。
2. 质量控制的内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样本质量控制:包括样本采集、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控制,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2.2 校准与标定:通过标准物质和校准仪器,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3 内部质量控制:使用内部质控品进行定期分析,以监测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4 外部质量控制:参与外部质量评价,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了解自身相对准确度和精确度;2.5 质量控制记录与分析:建立质控记录,及时分析并处理质控结果,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3. 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工具为了实施质量控制,临床实验室通常采取以下方法与工具:3.1 内部质控品:内部质控品是一种已知浓度或活性的样品,用于监测仪器、试剂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
通过分析内部质控品,实验室可以了解仪器和试剂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操作员的分析技术是否达到要求;3.2 外部质量评价:实验室可以参与由质量保证机构组织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水平;3.3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偏差、相关系数等指标的计算,探讨质控结果的合理性和趋势变化;3.4 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文件管理、标准操作规程、风险评估与管理、不合格品处置等措施,确保质量控制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质量控制实施的注意事项在实施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1 样本采集:采集样本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外界污染和误差引入;4.2 样本储存与运输:样本在储存与运输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样本的稳定性;4.3 内部质控品的选择与使用:选择适合的内部质控品,按照规定频率进行测定,并及时分析和处理质控结果;4.4 外部质量评价的参与:定期参与外部质量评价活动,与其他实验室比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4.5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控制的全面性和连续性;4.6 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应用:质控结果的分析需要与临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可靠性。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引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对实验和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实验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帮助我们在实验和分析过程中保证数据的质量。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在进行实验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所使用的设备和试剂的质量达到要求。
1. 设备校验实验设备是实验和分析的基础,因此,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
在使用设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以下的设备校验:•检查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并确保设备的各个部件灵活可用;•使用校准装置对设备的测量功能进行校验,比如使用标准样品校验仪器的准确度。
2. 试剂质量控制试剂是实验和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试剂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
在使用试剂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以下的试剂质量控制:•检查试剂的生产和过期日期,并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标准样品对试剂的纯度和含量进行校验;•通过实验对试剂的稳定性进行测试。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在进行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样品处理控制样品的处理是实验和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因此,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样品的污染,确保在样品处理和移液过程中使用无污染的试剂和设备;•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和比例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对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比如去除干扰物或浓缩样品。
2. 仪器运行控制在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和分析时,我们需要进行以下的仪器运行控制:•对仪器进行预热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检查仪器的运行参数,比如温度、压力等,确保仪器在正常工作范围内;•定期清洁和维护仪器,防止仪器的污染和故障。
3. 数据记录和分析控制在实验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使用标准操作程序(SOP)来记录实验过程,包括样品编号、仪器参数、分析方法等;•双重检查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结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一、引言在进行标本分析之前,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标本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医疗决策提供可信赖的依据。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二、标本采集1.标本采集时间:确保标本采集的时间准确,避免标本过久引起分解或其他不良变化。
2.标本采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程序采集标本,确保采集的标本是符合要求的。
三、标本预处理1.标本保存:确保标本在采集后的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标本质量因存储条件不良而受损。
2.标本处理:根据分析要求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如离心、分离澄清等,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四、标本分析设备1.设备校准:在进行标本分析前,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持其正常工作状态。
五、质量控制样本1.质控样本选择:选择与待测样本相似特性的质控样本,用于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控样本管理:对质控样本进行管理,包括及时更新、储存条件等措施,确保质控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质控结果分析:对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分析方法和设备的使用参数。
六、内部质量控制1.生物标志物控制:根据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内部质量控制物质,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控制。
2.质控数据分析:定期对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七、外部质量控制1.参加外部质量评价:定期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评价活动,获取第三方对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
2.外部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对外部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实验室的分析方法和设备使用参数。
八、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记录1.记录标本采集时间、采集方法和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
2.记录设备校准和维护情况。
3.记录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管理和分析结果。
4.记录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的执行情况和分析结果。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临床检验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分析前质量控制则是临床检验的关键环节之一。
它可以确保分析前的样本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并降低误差和偏倚的发生。
本文将就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保证措施进行探讨。
1. 样本采集与保存在临床检验中,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是确保分析前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减少污染和失误,应在采集样本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消毒、标识和合理安排采集流程等。
此外,应注意采集样本时的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或损坏样本。
对于某些需要保存的样本,应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保存时间等,以确保样本的质量稳定。
2. 样本标识与追踪为了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临床检验中必须对样本进行准确的标识和追踪。
在样本采集时,应将每个样本进行编号,并将其与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关联。
这样可以避免样本混淆和数据错乱,并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样本追踪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样本异常情况,并确保分析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
3. 试剂准备与储存在临床检验中,试剂的质量控制同样重要。
为了确保试剂在分析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应按照要求进行试剂的准备和储存。
首先,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试剂,并按照规定的方式配制和保存。
其次,应制定严格的试剂标准和记录流程,确保试剂的使用符合质量要求,并及时更换过期或失效的试剂。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试剂的使用顺序,以避免交叉污染和试剂浪费。
4. 校准与质控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临床检验中需要进行校准和质控。
校准是比对仪器测量结果和标准浓度之间的差异,并进行调整的过程。
质控是通过定期检测已知浓度的样本进行,以评估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校准和质控,可以追踪和纠正潜在的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设备维护与验证临床检验中的设备维护和验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应制定并执行设备的定期维护计划。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运输、接收监控。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要求
人员要求 • 采集样本的训练 • 熟悉检验项目的采集、送检要求
设备要求 • 离心机的定期维护保养与校准 • 冰箱满足存储要求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环节
• 病人准备和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 要环节之一。采集前必须确认患者当前状 况符合检验项目的采集要求。空腹血糖、 空腹血脂、疟原虫、微丝蚴检查等有特殊 要求的项目,必须确认采集样本是否符合 规范。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 保证所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 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可靠性。如溶 血样本等不合格样本必须及时退回处理, 避免检验结果信息不正确,误导临床诊治、 延误及时诊疗或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的要求
样本采集系统的要求 • 真空采血系统,定量采集,定时评估
标本运输
• 专人负责 •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 • 运输过程应按生物安全要求包装,注意是
否有温度要求。向上竖直摆放至专业标本 运输箱,避免剧烈震动。 • 急诊样本与非急诊样本应分开包装。
实验室标本的接收
• 严格执行标本信息核对,接收人员应逐一 检查标本的质量。拒收不合格样本,并做 好记录,及时通知临床。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抗凝试管 • 绿头管:肝素锂抗凝,常用于血粘度测定,
不可用于血锂检测。 • 紫头管:EDTA-K2抗凝,用于血常规、糖化血
红蛋白、血型检测, • 蓝头管:枸橼酸钠抗凝,用于凝血检测(要
求抗凝剂与血液1:9后应立刻颠倒充分混匀5次。
• 样本条形码清晰,没有污渍遮挡,竖直贴 附在试管上以保证仪器正确识别。
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临床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管理总结
临床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管理总结一、引言在临床医学领域,准确的检验结果是确诊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临床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两个阶段,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1. 样本采集与标本处理在临床检验分析前,准确的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采集,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此外,标本处理时应注意保存和运输条件,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准临床检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工作对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建立维护和校准记录,及时跟踪和解决设备故障。
3. 试剂与标准品的选择与储存试剂与标准品的选择与储存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合理选择试剂和标准品,并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储存和保管,避免受潮、变质或失效。
及时检查试剂有效期,并建立试剂的使用记录,确保使用的试剂符合要求。
4.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关键环节。
包括建立日常质控和外部质控体系,严格按照质控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定期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和评价,并及时处理质控结果异常。
同时,建立质控记录和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三、临床检验分析后的质量管理1. 结果解释与报告临床检验分析后,正确的结果解释和报告能够提供准确、易懂的诊断依据。
在结果解释过程中,应考虑样本的特殊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
报告格式应规范、简洁,对结果进行准确描述,并及时交流和沟通结果解释。
2. 结果的审查和复核结果的审查和复核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应建立结果的审查机制,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对结果的审查和复核,确保结果正常、合理。
对于异常或不确定结果,应及时进行补充检测或重测,并保留诊断记录以备查验。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保证.pptx
❖ 1.2 外检项目
❖ 1.2 限于条件,本实验室尚未开展的检验项目, 必须明确委托实验室,并将外送项目同样列 出清单,内容同上。
❖ 1.3 积极开展新项目
❖ 1.3 因临床诊治需要,且对诊治有应用价值的 项目,在满足开展条件和技术成熟的情况下, 应向上级申报,并通知临床。
❖ 2.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
❖ 2.1 针对性
❖ 临床医师应根据病人主诉、体征、症状 、发病时间 来选择检验项目。
❖ 如糖尿病患者,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等 是十分重要的;治疗过程中,连续监测末梢血或者 用血糖仪进行床旁监测(POCT)。
❖ 2.2 有效性
❖ 主要应考虑该项检验对疾病诊断的敏感度和 特异度。
❖ 2.2.1 如果是人群筛查时,应考虑敏感度较高 的检验项目,以避免漏诊;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分析
❖ 近年来,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检测技术不断提高, 项目不断增加,这不仅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学习、 掌握新知识,同时临床医师和护士也应该了解检验 技术的新发展,使得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 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诊断和治 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检验报告不仅是医师进行诊 断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用的重 要资料。因此,准确、恰当、合理地应用检验报告 非常重要,各医院应重视检验项目的管理和应用, 提高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 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血清标志物等。
❖ 3.2 为正确、及时诊断而形成的“组合”;
❖ 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组合等。
❖ 3.3 初诊时,为了解患者多方面信息而形成的 “组合”;
❖ 如尿十项检测,生化检测的一些“组合”等。
❖ 3.4 为提高敏感度或特异性而形成的“组合”;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简介在进行检验分析之前,质量保证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质量保证的目标是确保所进行的检验分析具有可靠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确保获得可信赖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质量保证措施和步骤。
质量保证措施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质量保证措施,可以帮助确保检验分析的质量。
样品准备样品准备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对于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至关重要。
在样品准备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采样方法: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确保从整个批次中获取代表性样品。
2.样品保存:根据不同的检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保存方式,以避免样品变质或污染。
3.样品标识:对每个样品进行正确的标识,包括样品的编号、采样日期和采样地点等信息。
校准和标准曲线校准是确保仪器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校准仪器之前,应根据厂商提供的指导进行相关操作,包括校准曲线的绘制和校准物质的选择。
标准曲线应涵盖所测定物质的检测范围,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校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应该根据仪器的要求进行计算。
质控样品质控样品是用来评估分析方法和仪器精度的。
在每次分析之前,应使用质控样品进行校准和验证仪器的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质控图表来监测仪器的长期性能。
重复性和准确性重复性和准确性是评估检验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
确保分析过程中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样品重复分析: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次分析,评估结果的一致性。
2.平行试验:将同一样品分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
3.参比标准:使用已知浓度的参比标准来验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保证步骤以下是进行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步骤:1.样品收集和准备:根据采样计划,收集样品,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准备。
2.仪器校准和验证:根据仪器操作手册中的指导,进行仪器校准和验证。
3.质控样品测试:使用质控样品进行测试,以评估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准确性。
4.样品分析:按照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分析,并记录分析结果。
5.分析结果评价: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确保其在规定的精度和准确性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学习资料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与运送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属于检验分析前阶段中的几个环节,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pre-examinationprocess),分析前阶段按时间顺序该阶段始于来自临床医师的申请,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
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合理性;根据临床医师的检验要求,患者的病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这一阶段质量保证的目的:在于保证所提供的检验信息对临床医师用于患者诊断、治疗时的有效性、可靠性。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是为保证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健康状态所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
举一个例子:如一个溶血的血清标本,即使用最好的方法、技术最熟练的人员去检测,其钾的测定值一定是增高的。
对该标本来说,此结果是准确的,因它反映了血清中钾的真实含量,但对患者来说,此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此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病情变化,因为血钾增高是由溶血引起,而不是病情变化引起的。
所以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认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检验信息的有效性是检验工作的目的也是检验质量重要内涵之一。
检验信息的不正确、不可靠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对临床诊治产生误导,延误对患者及时诊治。
一、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选择是否正确,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
临床实验室向临床提供的信息如下。
1.诊断信息。
2.治疗信息。
3.患者病情转归的信息。
4.预防信息。
5.人体健康状况评估的信息。
6.其他。
医疗机构临床医师要求临床实验室主要是前三方面的信息;预防信息及人体健康状况评估的信息除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外往往还由防疫部门、体检部门、采供血等部门临床实验室提供。
本章重点谈的虽是医疗机构检验项目选择问题,其原则基本上也适用其他部门。
二、患者的准备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实际上是分析前阶段"标本流"的管理。
所谓"标本流"指的是从标本的采集开始,经保存、输送、分析前处理、分析、分析后留验直至销毁处理的整个过程。
对临床实验室而言,"标本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它既与检验质量密切相关,也与生物安全密切相关。
临床实验室的活动,主要的就是和标本打交道,所以"标本流"的管理是质量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患者的准备是保证送检标本质量的内在条件及前提要求。
而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是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的核心。
(一)患者状态患者状态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的生物因素,包括固定的和可变的两个方面。
1.固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民族等等,他们的参考区间是不同的。
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考虑的主要不是这方面的因素。
2.可变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的影响等为外源性的因素。
其他甚至如采取血标本时体位、止血带绑扎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1) 情绪:首先患者对采集标本时的恐惧、紧张,有时造成标本采集的失败,尤其在骨髓、脑脊液、胸腹水穿刺时,偶尔静脉取血时也可发生这样情况。
有研究指出,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
(2) 运动: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酶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一时升高;还可引起血中钾、钠、钙、白蛋白、血糖等成分的变化。
劳累或受冷、热空气刺激,往往可见白细胞的增高。
(3) 昼夜生理变化:生理基础已经证明许多检验指标特别是激素如泌乳素、醛固酮等等具有明显的昼夜生理变化,如醛固酮昼夜峰值、谷值波动可达60-80%。
(4) 体位:体位从立位到卧位时Hb下降4%;Hct下降6%;K+下降1%;Ca2+下降4%;ALT 下降7%;AST下降9%;碱性磷酸酶(ALP)下降9%;IgG下降7%;IgA下降7%;IgM下降5%;三酰甘油(TG)下降6%;甲状腺素(T4)下降11%。
(5) 饮食(含饮料、抽烟):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TG增高50%、葡萄糖(GIu)增高15%。
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可引起GIu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血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增高;进食高脂肪食物,可引起TG的大幅度增高。
餐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其血清常出现乳糜状,可影响到许多检验测定的正确性。
饮料如咖啡可使淀粉酶(Amy)、AST、ALT、ALP、促甲状腺激素(TSH)、Glu等升高。
酒可使GlU降低,使TG、γ-谷氨酰转移酶(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升高。
抽烟可使儿茶酚胺、胃泌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碳氧血红蛋白、血小板压积、癌胚抗原升高;使免疫球蛋白降低。
由于人们饮食的多样性,消化、吸收及代谢等的生理功能又各不相同,因此控制这一因素的唯一办法是空腹采集标本,特别是血标本,通常是早晨空腹采血。
但空腹并非时间越长越好,空腹一般指进食后12小时,空腹时间过长,患者处于饥饿时间过久,可使血糖、蛋白质降低,胆红素升高。
但急诊检验及受饮食影响较少的检验项目如某些抗原、抗体的测定,某些酶类、尿素、肌酐、胆固醇测定等等,则不受其限制。
(6) 药物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药物众多,每种药物对每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中药方面知道的则更少。
不过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不都是无效信息,有许多信息对临床是非常有价值的。
①为观察治疗效果,某种药物造成检验结果的变动,恰恰是临床需要的信息,如服用降血脂药物观察血脂变化来观察疗效;有时还用某些特定指标作为治疗监测之用,如TSH、T3、T4测定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药物剂量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②某些药物具有毒副作用,治疗中观察某些指标来调整用药剂量或考虑是否停药。
如肿瘤化疗时,经常要检查白血球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肝、肾功能等等就是一个例子。
有些药物可引起一时性的白血球计数、血小板计数的减少、ALT的增高或其他检验结果的异常,也提供临床医师用药时的参考。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有时可能对医师产生误导,尤其当医师不熟悉某种药物可能对某种结果产生影响时;另一种情况有些药物可能干扰试验,造成检验结果的不正确,如维生素C可影响基于氧化还原原理试验的正确性;有些药物可使血清颜色加深或呈乳糜状(如脂肪乳治疗)影响比色。
此外输液亦影响检验结果,如单纯输电解质可使钾、钠、镁升高;如输葡萄糖可使葡萄糖升高,但可使无机磷、钾、淀粉酶、胆红素降低;输入右旋糖甘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血细胞分析时产生假性凝集。
输血则可使血pH降低等。
(7) 溶血:溶血标本对若干常用检测结果的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溶血标本/正常标本的影响如下:氯(CL)1.05、钠(Na)0.81、钾(K)1.91、肌酸肌酶(CK)14.08、肌酐(Cr)1.94葡萄糖(GLU)0.91、尿素(Bun)1.14。
(8) 脂血: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如下。
1) 被分析物分布非均一性。
2) 血清或血浆中水分被取代,有时可达10%左右。
3)对吸光度的干扰。
4) 物理化学机制的干扰。
如标本中的脂蛋白可整合亲脂成分,降低与抗体的结合,并影响电泳和层析。
四、标本的正确采集送检标本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基于两个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
2、检测结果必须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
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一切干扰因素,因当这干扰因素存在时,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也可以是检验结果并不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
所以“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进行检验,不如不进行这项检验”应该成为牢记的座右铭!(一)标本的正确采集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为采集到高质量的检测标本,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样时间的控制一一最佳采样时间的选择(1) 最具"代表性"的时间:血液标本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
其理由如下:1) 尽可能减少患者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
2) 患者一般处于平静、休息状态,减少患者由于运动带来的影响。
3) 减少饮食的影响。
4)参考区间通常是根据正常健康人空腹血标本测定值确定的,因此易于与参考区间作比较。
(2)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尿常规宜采取晨尿,由于肾脏浓缩功能,易发现病理成分;细菌培养应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等。
(3) 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查心肌肌钙蛋白T(cTnT)或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发病后4-6h采样较好;病毒性感染抗体的检测,在急性期及恢复期采取双份血清检查对诊断意义较大。
2、采取具代表性的标本如大便检查应取黏液、血液部分;痰液检查应防止唾液混入;末梢血采取时防止组织液的混入;骨髓穿刺、脑脊液穿刺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渗人;输液的患者输液完毕至少1h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送检。
静脉采血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卧位,止血带使用后1min内采血,回血后立即松开。
1.采取最合乎要求的标本主要注意点如下。
(1)抗凝剂、防腐剂的正确应用。
(2) 防溶血、防污染。
(3) 容器洁净度或无菌程度(如74h或12h尿中某些成分分析需加防腐剂,而细菌培养的容器绝对不能有防腐剂;微量元素测定对容器洁净度的要求要远高于其他检测)。
(1) 防止过失性的采样(如采错部位、用错真空采血管等)。
(5) 防止边输液边采血。
(2) 采集标本运送间隔时间及运送条件。
2.唯一性标志标本容器的标签上至少应标明下列内容。
(1) 送检科别及病床号。
(2) 患者姓名及病历号。
(3) 送检标本名称及量。
(4) 检查项目,(5) 采集标本的时间。
还要防止贴错标签。
鉴于检验医学包括专业多、用于临床检测的项目多(已用于临床的已有500-600个检验项目)、检测方法多,标本采集的要求因不同检验项目而有所不同,因此检验科已向临床科室提供《检验标本采集手珊》,以规范标本的采集及输送、保存。
《检验标本采集指南》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检验项目名称,(2) 采集何种标本,(3) 采集最佳时间。
(4) 标本采集量,(5) 是否抗凝;如需抗凝,用何种抗凝剂;抗凝剂的用量及与标本的比例。
(3) 是否需防腐;如需防腐,用何种防腐剂;防腐剂的用量。
(4) 如用专用采集容器,应注明用何种容器(如静脉采血时用何种采血管;细菌培养时用何种无菌容器或传送培养基等)。
(5) 标本保存方法(室温或需冷藏等)。
(9) 标本采集后输送至实验室间隔时间。
(10) 检验工作室名称。
(11) 其他注意事项。
5.努力做好患者的配合工作对于患者,需要其做好配合工作,通常要做以下几件工作。
(1)作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作该项检验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对于有创性操作消除其在抽血,特别在抽取脑脊液、胸、腹水及骨髓穿刺时的恐惧和紧张,使之能较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