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被动句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笔记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以借用其他的介词的方式来表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用介词“于”“受……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二章》)2.用“为”表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用“为……所”表被动例: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③为.乡里所.患。
(《周处》)④余时为.桃花所.恋。
(《西湖二》)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4.用“见”“见……于……”表被动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仅是这些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①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题区】一、选择题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A.徒见欺B.府吏见叮咛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答案: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B项“见”表示“对自己”。
“不役于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答案:C A介后B定后C被D省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行道之人弗受D.而君幸于赵王答案:C ABD被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例:戍卒叫,函谷举,举人一炬可怜焦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B.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C.虽董之以严刑D.不拘于时答案:D D被ABC介后5.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答案:A BCD介后6.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B.贤能为之用C.帝感其诚D.欲信大义于天下参考答案:D“感”都是被动用法,“被……感动”;“为”是“被”的意思。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5.“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专题:文言句式——被动句·固定结构课件
方法点拨
3. 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能奈何太行山王屋山?)
方法点拨
4. 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吧”“恐怕…… 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固定结构: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 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 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被动句
1.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翻译: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于”表被动,“不拘于时”,即不被…… ②“受制于人” (被人控制) ③“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方法点拨
1. 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方法点拨
2. 是以、是故……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因此圣明的人更加圣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方法点拨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 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典型例题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浙江高考)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 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 体现出被动关系,即: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 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文言句式——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 的被动介词“于”引进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 “动词+于…… ”形式
►1)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 你被赵王宠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接 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1)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2)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即以主动句 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以根据上 下文的意思补出。也叫意念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 (《阿房宫赋》)
3·“受”字式或“受……于”式。
►在动词前用“受”字表被动。构成“受+动 词”的形式。如: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译文:其次是毁坏肌肤、截断四肢受辱。
►如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受+动词+于”的 形式。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士众,被别人
牵制。
4.“为”字式。“为+动词”、“为 +宾语+动词”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2)为仲卿母所谴。 《孔雀东南飞》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吾属今为之虏矣!
5、“为所”式。“为所+动词” 。 “为+宾语+所+动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
►
赢兵为人马所蹈籍。
6.“被”字表被动 “被+动词”“被+ 宾语+动词”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被动句的格式
范文1: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非常常见,掌握其格式和用法十分必要。
被动句是形式主语是被动词的句式,主语承受动作,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寒风袭来,村舍已被雪覆盖。
”在这个句子中,“寒风”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雪覆盖”是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以看到“村舍”是承受动作的对象,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以及其特点,在写作重点方面,文章用了大量的实例,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此外,文章的用词比较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自然,对初学者的帮助较大。
范文2: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句式常见的一种,需要掌握其格式和特点。
在被动句中,主语承受动作,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强调句子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被动句的格式如下:主语+被+动词过去分词+其他成分。
例如,“战场上的士兵,常常会被敌人围剿。
”在这个句子中,
“士兵”是主语,“被”是连动助词,“围剿”是动词的过去分词,
说明“敌人”才是动作的执行者。
这就是被动句的特点。
要点分析:
这篇文章同样讲述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格式和特点,但在写作重点方面,作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被动句的用法。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这个概念。
用词上,作者没有使用太高深的词汇,但也没有简单化,比较适合初学者。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 6.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 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 积久形成的威势胁迫。 • 为+主动者+所+谓语
• 7.舞榭歌台,• • 1.感斯人言。(《琵琶行》) 译文:被这位歌女的话感动了。 2.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译文:然而刘早被疾病缠绕。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辜负/对不 起赵国。 • 见+谓语+于+主动者
•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 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 受+谓语+于+主动者
•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杜牧 《过秦论》) • 译文: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这是为什么呢? • “为”字句:为+主动者+谓语
2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一、有标志被动句
•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韩愈 《师说》) •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被时俗拘束/不受时俗限制。 • “于”字句:谓语+于
•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 列传》) • 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 被欺骗。 • “见”字句:见+谓语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解析: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
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正数二山:被……所敬佩。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中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中被动:管夷吾布莱雷士“布莱雷……”即为“在……被荐举”。
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
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等于“不是……吗”研习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皈,难于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
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等于“把……当做……”基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为“把丛草当做树林,把虫蚁当做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
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基准:何以战。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
被动句的基本句式文言文被动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严谨、准确、生动,也能够表达出一些特殊的语言意义。
一、被动句的基本结构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被”字加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如“被射杀”、“被捕获”等。
其中,“被”字是表示被动的助词,它的作用是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行为的执行者。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则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如下:被+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其他成分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被捕获的罪犯被打败的军队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被选为班长的学生二、被动句的语法作用1、表示被动被动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被动,即动作的承受者。
在被动句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被射杀的士兵这句话中,“被射杀的士兵”是主语,但它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射杀的对象。
2、强调动作的结果被动句还可以强调动作的结果。
在被动句中,动作的结果通常放在句首,从而突出强调。
例如:被称为文学大师的作家这句话中,“被称为文学大师”是动作的结果,它放在句首,强调了这个作家的文学成就。
3、表达客观事实被动句还可以用来表达客观事实,即某种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与否。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个城市经历了战争的摧毁。
三、被动句的使用技巧1、注意主语的选择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主语的选择。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的对象。
因此,在选择主语时,要根据句意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被战争摧毁了。
这句话中,“这个城市”是主语,它是动作的承受者,也就是被战争摧毁的对象。
2、注意动词的时态在使用被动句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
被动句的动词通常是过去分词形式,但时态要根据句子的时态和语态来确定。
例如:这个城市正在被战争摧毁。
这句话中,“正在被战争摧毁”是一个进行时,因此动词的时态为现在分词形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被动句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于为为所见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鸿门宴》)2、渐见愁煎迫。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孔雀东南飞》)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荆轲刺秦王》)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鸿门宴》)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1、为仲卿母所遣。
译: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
(《孔雀东南飞》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鸿门宴》)3、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鸿门宴》)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
译:今日被休弃。
(《孔雀东南飞》2、仍更被驱遣。
译:想不到还要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刺秦王》)(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
(《鸿门宴》)。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文言句式 被动句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 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 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 “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 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 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赤壁之战》)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 “为+动词”的形式。“而”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 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 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 传》)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 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 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 称为被动句。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 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 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 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
文言句式被动句
A
A
①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10山东卷
被 ②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 动 句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07浙江卷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 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 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译文: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 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 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于……。”表示; 如:①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郤克伤于矢。 ⑤而君幸于赵王。
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
[13~15也可认为是省略“于”的于字句]
(16)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
(17)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 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 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 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 被逮 D、受制于人
(9)则文王不足法与? (10)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 (chǐ剖腹),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 不免乎戮。
(11)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2)吾老矣,不能用也。 (13)纵有妹姁(xǔ),以医幸王太后。
义纵有个姐姐名姁,因为通医术而被王太后所宠信。
(14)(大树)不夭斧斤。 (15)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用“……见……”的形式表示;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被 动 句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如:
文言文被动句
文言文被动句的五种形式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被动句的五种形式。
一、用“于”来表示被动关系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例二: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翻译: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例三: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国强,燕国弱,而您被赵王宠幸。
例四: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翻译: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二、用“见”或“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例一: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我们白白地被欺骗。
— 1 —例二: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翻译: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例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秦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三、用“为”“为所”“为…所”来表示被动例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翻译: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被他差遣。
例二: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翻译:自己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例三: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翻译: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抢在前头。
例四: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翻译: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例五: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翻译: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被擦过一样。
四、用“被”来表示被动关系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翻译: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2 —例二: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 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 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有罪受罚,又焉移之?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 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 动者也没有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 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 “为+动词”的形式。
句式特点:这种句式的“为”和“见” 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 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 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1、戍卒叫,函谷举......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迁移训练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 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 B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5年广东高考)
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 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孟子》) 当初舜发迹在田野农耕之中,傅说是 从筑墙的尼瓦工匠里面举用的,胶鬲 是从鱼盐商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 在监狱中被举用的,孙叔敖是隐居在 海边被举用的,百里奚 是在世上做生 意举用的。
文言句式——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 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 主动者。
1)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 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师说》
1)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 被攻占(《阿房宫赋》)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 学》)
3)王之蔽甚矣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1)虽体解吾犹未度兮。 《离骚》 2)感斯人言。 《琵琶行》
翻译句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司马迁《陈涉世家》)
“被”字表被动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 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3)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 飞》)
4)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 词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 达被动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 “见…… 于……”“受……于……”形式表被 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 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孔雀》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为……所”“为所”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2)为仲卿母所谴。 《孔雀东南飞》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