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开放、互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最小公倍数》一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刚才我们听了我校的李艳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下面,我以一个参与研究者的角度,结合我校“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谈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谈策略的实施两个方面谈谈研究的思考和听课后的感受。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首先,结合教学模式谈教材的解读

1、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找公因数的经验,所以本节课在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学生就很自然地利用找公因数的方法。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只有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才难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并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我们认为这是本课顺利开展的基础。

2、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主动构建概念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丰富知识背景,“最小公倍数”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无多大联系,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素材,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中,并在实际中操作,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3、与生活、学科紧密联系,树立全方面育人理念。

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美好的数学情怀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不仅煅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的意识。所以我们认为教材的用意是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依据课标,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3、有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接下来,结合教学环节谈策略的实施

根据我校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模式“开放、互动、发展”的核心理念,精心设计以下教学环节“(课件展示)创设情景,质疑问难;创设氛围,主动学习;合作分享,点拨生成;反馈评价,拓展生成”。下面我结合这四个教学环节,谈谈这节课中我们对策略的运用。

1、优化教学内容,预设课堂生成。(创设情景,质疑问难)

只有充分让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跃跃欲试,急于求知。会问问题的学生才能发展思维,培养个性,主动积极发展。

本节课老师采用的是设疑激趣,课堂伊始,教师没有将活动内容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先出示一块长方形磁砖,要求将它变成正方形,这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切割。紧接着教师提高要求,在不砍不破坏磁砖的情况下可以将长方形磁砖变成正方形吗?使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锁住在这个问题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开放活动情境、促进课堂生成。(创设氛围,主动学习)

这是模式的发展环节。也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真知的环节。老师要根据质疑时产生的问题,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形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时,老师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开放的课堂形态。让学生在开放的操作活动中交流,探索。在思考中促进课堂生成。

如果,我们将活动内容直接抛给学生,可能因为题目要求过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很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将学具的底板铺满,有的仅从视觉效果上拼出所谓的正方形等情况。

于是我们将课堂活动预设成三个层次,“摆成——摆出规律——不摆(利用规律),”这样分散难点,让学生操作探究的目的性更强。

第一个层次,将若干块长方形磁砖拼成正方形,并在交流中证明自己拼出来

的是正方形,避免了仅从视觉上看拼出的图形像正方形。

第二个层次,还能拼出不一样的正方形吗?问题提出后还是放手让学生拼,拼完后让学生展示交流,发现长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除了6以外,还有12,18等等;

第三个层次,反问能否拼成边长是8分米,15分米的正方形?学生发现不行。紧接着老师提出“你发现用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边长都有什么规律”?(学生这时很快发现拼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体现从无序到有序,从试探到发现规律的生成性课堂。

3、注重互动体验,深化课堂生成。(合作分享,点拨生成)

这是模式的核心环节。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肤浅性。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善于抓住生成点,错误处、精彩处、意外处等进行精心点拨,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思考等升华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课堂上,老师提出“如果不摆也不画,怎样找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呢?”学生回答:先找到2的倍数,再找到3的倍数,最后再找它们都有的倍数。

接着教师问“这样看很麻烦,用什么方法能一眼看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呢?”由于学生已有找公因数的经验,这样学生很快想到了可以将两个集合圈合并起来。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是6,那么最大是几呢?”(没有最大公倍数)最后反问“究竟什么是公倍数呢?”(从而,生成本课的核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我们认为,数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是逐渐推进教学进程的动力和源泉。活动中形成的师生、生生观点的碰撞,个性的张扬,是将课堂引向精彩的助推器。

4、落实教学评价,拓展课堂生成(反馈评价,拓展生成)

这是模式的终结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阶段,也是拓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阶段。

李老师对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评价内容,分层检测。

(一)判断36、48、84是哪组数的公倍数?用来检测学生对公倍数的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