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

合集下载

浅谈民主及科学的关系

浅谈民主及科学的关系

浅谈与科学的关系6 威容摘要:自近代以来,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发芽,深入人心,而回顾这段历史,一边是近代中国的与科学艰辛旅程;另一边是近代西方各国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与科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而今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倡导科学,使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全面地深人到国民精神之中。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充满着科学精神的基础上,与科学才能真正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政治制度自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一大批爱国人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严复不仅用新的思想武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而且积极引进西学,以杰出的学术见解和积极的文化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与思想的涵,将国人的科学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与并举的思想,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做了奠基的工作[1]。

到1919年5月4日爆发五四运动,在全中国的围宣传科学与的思想,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与实际上变成了强势话语,几乎无人敢撄其锋[2],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什么是科学?1.中国近代与科学的历程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新文化时期三个时期中,科学与因为遇到的阻力和发展方式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科学凭借其政治上的中立态势和利用厚生的功能使其很容易被稍具务实精神,被当政者所采用,洋务派认为科学是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发展科学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

维新派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鼓励科技的政策。

1915年成立的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学社对西方科学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移植,标志着中国科学建制化建设已经粗具规模。

总之,从容上来说,科学历程经历了偏重科学技术知识、偏重科学建制和科学知识、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多元并进三个阶段[3]。

而相比之下,建设所走的路程要坎坷得多。

鸦片战争后,源、林则徐、徐继畲等人对西方的认识尚属道听途说阶段,可信度不足。

而王韬、薛福成、郭嵩焘等早期改良派则已走出国门,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及切身感受,介绍了一些西方思想,赞扬议会制度,希望仿效党派制对专制集权有所制约,但囿于传统的强大及理解的肤浅,虽然对制有所介绍,却害怕真正的“以民为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夏玉洋2015年11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奥本海默事件”是20世纪美国的重大冤案之一,奥本海默的浮沉是20世界中期美国科技与政治发生严重冲突的直接体现,这里面既涉及了政治斗争,也与个人恩怨、利益关系、麦卡锡主义、美苏争霸格局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简要分析了“奥本海默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美苏争霸时代科学家的良知与政治家的利益之间的斗争,以奥本海默浮沉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浅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也让“奥本海默事件”之后的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这种微妙的关系,吸取历史教训,让这类悲剧不再上演。

关键字:奥本海默原子弹安全听证会悲剧命运科学与政治1 引言二十世纪,可以说是科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百年,诞生了成千上万的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叹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政治作为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也因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的产生,正是由于矛盾的存在,科学和政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奥本海默这样的悲剧也在所难免。

矛盾和联系从来都是同时存在,一方以另一方的发展而发展,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科学和政治就是基于这种特定关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和复杂。

2 “奥本海默的浮沉”2.1 奥本海默生平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一1967)是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由于他在美国试验核武器的计划——曼哈顿工程中的杰出作用,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1】1904 年 4 月 22 日, 奥本海默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从德国移居美国纽约的犹太家庭。

奥本海默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智商和学习的天赋,小学时,有一次回乡探亲,祖父送给他矿物标本作为“礼物”,没想到这份小小的“礼物”居然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大概11 岁的时候,他就被选为纽约矿物学会会员。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提交版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提交版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雷锋8888888880000年00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伯特·奥本海默为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

“奥本海默事件”是20世纪美国的最大冤案之一。

这里面既涉及到政治斗争,也与个人恩怨有关,更与冷战、麦卡锡主义脱不了干系。

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与政治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方便。

相对的政治则是这个社会的管理员,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治需要服务于科学,不服从科学的政治,就是统治。

因此我们就以奥本海默事件为案列,共同来探讨政治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正气的发展。

关键词:奥本海默科学政治发展社会1、引言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 —1967 )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先驱,是美国原子弹之父[1]。

年轻时,他就为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领导着“史无前例的最庞大的科学家组织”,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由此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

二次大战后,他积极倡导原子弹的国际控制,竭力阻止美国研制氢弹,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件”。

同时,他还是一位极具性格魅力的演讲者,喜欢用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之职达19 年之久,为保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世界瞩目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家的良知与政治家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科学家的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复杂;奥本海默事件是一出不该出现的悲剧。

人类应该从中吸取更多的教训。

第一章奥本海默的简介1.1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自幼就有着优裕的生长环境。

父亲是德籍犹太人,从小就移民到美国,后来在纺织界致富。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科学,是关于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科学和政治,看似毫无关系,实则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政治,就无法将人组织起来,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超越。

反之,如果没有科学,人就不可能理解自然,更不可能超越自然,改造自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所以,科学和政治之间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政治;奥本海默;哈曼顿计划1 引言科学,实际上就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它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只能在社会政治历史中得到解释[1]。

科学和政治,不论定义如何的不相同,二者的实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存活于世界上,不管从哪个出发点考虑,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创造利益。

科学和政治,互相依赖,但是依然会有矛盾。

虽然其本质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但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致使其维护的主要人群也不同。

一旦需要二者取其一时,如若处理不好,或者极端主义从中作梗时,便会不可避免的引起冲突。

1954年美国发生的奥本海默事件便是这一冲突的典型案例。

2奥本海默的沉浮2.1奥本海默生平奥本海默(1904-1967)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德裔犹太人,母亲也是一位犹太移民。

1911年奥本海默进入菲利克斯·阿德勒博士创办的纽约道德文化学校学习,在1921年中学毕业之前,他的化学和物理老师奥古斯塔斯·克罗克发现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培养了他对物理和化学最初的兴趣。

1922年,奥本海默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他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本应四年时间完成的专业学习。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选修了著名实验物理学家波西·布里奇曼开设的高等热力学。

至此,奥本海默才发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2]。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

广西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养殖姓名张紫微学号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变革因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推动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发展动力,而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政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支持,而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是全面而深刻的。

科学技术不断渗透进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改变了政治的运行机制等因素。

二者之间在不断融合的同时,其价值取向的背离也日渐明显和扩大,两者的分与离是对立的统一,是构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科学、政治、背离、统一随着近代几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令人刮目相看,使得科技日益成为强大生产力的事实令人信服不已。

对此,马克思指出:“生产中也包括科学,应当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因素。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它根源于经济,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国家政权,目的是维护阶级统治,保持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

因此,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

”[ 1 ]所以政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属上层建筑。

1 “奥本海默案例”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为尽早结束战争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奥本海默作为曼哈顿工程的领导者,因其科学领袖身份而被冠与政治家角色的命运注定要与美国政治决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文就其或辉煌或坎坷的浮沉一生,来解析一个科学领导人的政治科学观对整个国家命运及政治走向的深刻影响,借此进一步剖析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利害关系。

最后引出,作为史上一个典型的冲突案例,我们国家应该怎样以此为鉴,找清自己方向,少走弯路以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字:奥本海默政治科学关系一、学者生涯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居里奥斯14岁时远渡重洋从德国来美国定居,是一位具有犹太血统的精明强干的商人。

母亲埃拉(EllaFreedman)是位出色的美术教师,她的画接近专业水平。

这个爱好音乐和绘画的家庭,使奥本海默从小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童年的奥本海默就表现出广泛的好奇心和极强的学习能力。

在纽约,他进入一所有较高水平、培养通才的文化学校学习。

他考入哈佛大学,虽然他选择了非常广泛的课程,如古典语言、化学、物理等等,可他只花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四年课程。

1925年夏天毕业后他去了欧洲,四年的旅行生活,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理论物理学家。

首先他来到剑桥大学深造,随后应邀去哥廷根大学工作,1927年春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他回到美国,在哈佛和加州理工学院任研究员。

次年去荷兰莱顿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职,同年回国。

这时许多学院竞相聘请他,他选择在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执教,1946年开始任教授,他与哈里森结婚。

1941年他在加州大学试验室参与原子弹研究计划,尽管1942年政府安全机关由于他过去的左翼活动怀疑他是否有资格参与原子武器的研制计划,1943年他还是担任了曼哈顿工程实验室主任[1]。

1946年他被授予梅里特国会勋章。

1947年他出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一直至终。

期间因为自身的影响力太大且又与决策人物立场相反而受到诋毁和迫害,从而被逐出政界。

理论物理学史上的无冕之王

理论物理学史上的无冕之王

理论物理学史上的无冕之王关键词索末菲慕尼黑学派德国文化科学与政治[德]米歇尔·埃克特著,《阿诺尔德·索末菲传——原子物理学家和文化信使》,方在庆、何钧主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

定价:78元德国自1871年统一后,在三四十年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科学和技术在德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19、20世纪之交,绝大部分人认为20世纪应该是德国人的世纪。

除了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外,德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科学界的大批精英离开德国,德国从此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两次世界大战让德国引领世界的梦想彻底破灭。

德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迅速崛起,迅速衰落。

“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真正的“世界科学中心”。

与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一道,索末菲(ArnoldSommerfeld,1868—1951)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创始人,最伟大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他创立了著名的“慕尼黑学派”(或称“索末菲学派”),培养了如海森伯(WernerHeisenberg,1901—1976)、泡利(WolfgangPauli,1900—1958)、德拜(PeterDebye,1884—1966)和贝特(HansBethe,1906—2022)等诺贝尔奖得主和知名学者,一生更是创记录地获得81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最终未能如愿。

像绝大多数威廉时代的德国学者一样,索末菲身上具有“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的典型特点:靠自身努力成就学术地位,忠君爱国,具有强烈的德意志认同感。

那些典型的普鲁士美德(Prussianvirtues):责任、忠诚、勤奋、效率、廉洁、自律、秩序、守时,以及努力,用事业上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世上的价值,在他身上都得到完美体现。

与此同时,他不可避免地带有同时代德国科学家身上一些习而不察的特征:盲目的爱国主义,对国家无条件的忠誠,将“军事主义”(Militarismus,或译“军国主义”)视为德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word2010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word2010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严建新老师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奥本海默一生的浮沉,阐述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科学制约着政治的前进脚步,政治又主导着科学的发展方向。

科学与政治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利益和需求,两者对人类利益的僭越都会出现与人类社会利益的分歧和冲突。

因此,科学与政治的中间体是人类利益。

关键词:奥本海默、科学、政治、人类利益在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政治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

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影响着政治的发展脚步。

科技与政治互动最根本的层面在于科技与政治之间的价值张力。

这种价值张力以科技与政治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基础和纽带,表现出科技与政治的价值取向的背离和冲突。

科技与政治共同价值取向的实质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基础的,它们分别充当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

[1]1 奥本海默的浮沉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美国誉为“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的涉猎极其广泛,在哈佛大学他攻读化学专业,并且广泛学习了哲学、语言、诗词等知识[2]。

在当时理论物理学中心并拥有海森堡、迪拉克、泡利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哥根廷大学,奥本海默跟随创造“量子力学”的物理系主任博恩学习和研究关于量子力学[3],并发表了16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其才华和智慧得到很多物理学家的赞许。

由于家道中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到他成为伯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政治观念左倾激进的人了[4]。

1942年,奥本海默由著名物理学家阿塞·康普顿和欧内斯特·劳伦斯向格罗夫斯推荐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主任,在得到格罗夫斯将军的赏识和支持下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2016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素材 新人教版

2016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素材 新人教版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思想启蒙的火种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指在发生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欧洲的强调理性主义,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知识领域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

2.“启蒙运动”: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激励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3.启蒙运动的内容: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主张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

4.启蒙运动的性质:(1)启蒙运动表面上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

但其精神实质仍是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

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5.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1)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2)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_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_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第25卷 第3期2009年6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 F X I N Z HOU TEA C HER S U N I V ERSITYV o.l25 N o.3Jun.2009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罗骞政(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摘 要:文章主要采用个案法、历史分析法、语境分析法,从具体的科学史案例对科技与政治交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运用语境分析方法,提出科技与政治关系的新观点 互为语境论,即从科技的政治语境和政治的科技语境下认识科技与政治互动的规律,寻求科技与政治冲突的根源,探索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途径;其中着重论述了科技的政治语境及政治语境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科学技术;政治;互为语境;分裂;交融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3-0098-05在当前学术界对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的四种理解中[1],只有有机互动论比较科学地阐释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避免了科技中立论、科技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片面性,但这并不能说科技与政治的互动仅仅是它们之间的简单综合和妥协,相反,它应有更为深刻的理论陈述和解释。

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政治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2]。

科学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也只能在社会政治历史中得到解释。

从科学技术史和语境方法研究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是对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一个新思路。

前苏联李森科伪科学肆虐的历史和美国历史上的奥本海默案件就折射了独特政治语境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1 李森科事件所折射的政治语境李森科(T.D.Lysenko,1898 1976),前苏联农业科学家!,1929年提出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即在种植前使种子湿润和冷冻,以加速其生长。

李森科出于政治与自身地位和虚荣方面的考虑,在推广这种技术时,不是依靠严格的科学实验,却是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这样,李森科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正直科学家的批评。

论中国式的科学与权力

论中国式的科学与权力

论中国式的科学与权力俞可平原创 | 2013-12-05 09:54一、科学与政治科学和政治或者说知识和政治的关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体系。

我们可以用很多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文明,比如说到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区别,我们通常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

其实如何看待知识与政治的关系,也应当是区分一种文明的重要特征。

知识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和权力,二者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权力,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肯定离不开科学,肯定影响科学。

在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流行,是欧洲来的,叫做“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讲的。

我们也可以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power”既可以翻译成权力,也可以翻译成力量。

因此一点都不奇怪,有些政治的东西科学在影响它,政治离不开科学。

反过来讲,更多的科学问题是政治在影响。

我们就说这些天,中国网上争论最热烈的转基因话题。

转基因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家最初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人口增长这么快,粮食不够了怎么办呢?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不受自然病虫害的影响。

他们的出发点很好,对人类是一个福音。

但是转基因技术有很多不确定性,人吃了以后,今天没有影响,明年没有影响,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老鼠试验了没有影响,对人呢,没有影响吗?因为有些是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政治的影响就来了,所以转基因现在在中国已经变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了。

像这样重大的科学议程,政治要参与进去,要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来解决科学问题,光靠科学解决不了转基因这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本来也是科学问题,而在中国又变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这就是垃圾场的处理。

城市化是中国最明显的发展进程,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成为市民,大家都在城市生活。

城市产生垃圾,这么多垃圾要处理。

通过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垃圾转化为动力,比如垃圾电站、垃圾处理厂或垃圾池,挺好的。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

第 3期
罗骞政 : 科技和政治 的分裂与交融 验和修正 。 斯大林需要 有人为他 的新 的政 治哲学体系 、 为他的新 的 社会秩序 , 也就是 为他 的定 向改 造人群 、 向改 造社会 的试 定
业科学 院院长 的穆拉 洛夫 、 副院长邦 达连科 , 还有 萨拉托 夫
的育种家迈斯特 院士 , 也在大清洗的血雨腥风中被捕并 被处 以极刑 。一些科学泰斗诸如精神病学家贝克托采夫 、 心理学 家考尼洛夫 和伟大 的生 理学 家 巴甫洛 夫都遭 到 口诛 笔伐 。 许多杰 出的物理学家 、 学家诸 如卢津 、 岛、 数 兰 弗克 、 塔姆 等 钡 0 被划 归“ 唯心 主义者 ” 的另册 中。 中最 著名 的生物学 其
理是增产措施” 的发言 。李 森科在演 说 中说 , 生物 学的争论
就像对“ 集体化 ” 争论 , 的 是在 和企 图阻挠 苏联发 展 的阶级
敌人作 斗争。他声称 反对 春化法 的科学 家 , 不管他 是在学 “
术 界 , 是 不 在 学 术 界 , 个 阶 级 敌 人 总 是 一 个 阶 级 敌 人 还 一
突的根 源, 索科技与政治良性互动的途径; 中着重论述了科技的政治语境及政治语境作用 探 其 于科 学技 术的 内在机 制 。 关键 词 : 学技 术 ; 治 ; 科 政 互为语 境 ; 分裂 ; 交融 中 图分 类 号 :D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1—19 2 0 0 0 17 4 1( 0 9) 3—0 9 0 8—0 5
… …
种 社 会 政 治 现 象 , 只能 在 社 会 政 治 历 史 中得 到 解 释 。 从 也
科学技术史和语境方法研 究科学 技术与政 治 的关 系是对 深 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的一个 新思路 。前 苏联 李森科伪 科学肆虐的历史和美 国历 史上 的奥本海 默案件 就折射 了独

从战争与和平浅谈政治与科技

从战争与和平浅谈政治与科技

论重要思想体系与科技的关系——从战争与和平浅谈政治与科技化学与材料学院13级14系PB13206247 张思远引言几千年前,关中秦国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关东六国,有的是商鞅变法的思想,有的是悍不畏死的士卒,更有的是天下最锋的青铜武器;几百年前,欧洲英国以红日不落之势殖民近半世界,有的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有的是乐于挑战的国民,更有的是领先天下的工业革命;几十年前,新兴美国以山崩地裂之势击败轴心同盟,有的是三权分立的思想,有的是勇于开拓的牛仔,更有的是威震一时的新核武器。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泯然众人的国家走向强大,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民族真正崛起,究竟是什么让一片天地焕然一新?战争篇在已经远离了硝烟许多年,世界基本风平浪静了无数岁月的今天,谈及战争,总是让人感觉非常遥远。

有的人醉心于表面政治,为的就是钻一个个法律的漏洞;有的人沉溺于表观科技,为的就是在知名期刊上发一篇文章。

在愈来愈富于表面的今天,回想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理论等并付诸实践一步步去实现规划的一代代伟人,回想为了研制“两弹一星”终日奋斗在大戈壁的科研前辈,似乎总觉得现在的我们缺少了一份积淀。

纵观近代历史发展,发现每一次战争总是尾随着一次大的科技革新,而每一次战争必然带来世界格局大的变化,而这些,又催生着一个个新的思想理念,治国理论体系的诞生,又反过来去繁荣了市场,促进了下一次大的科技变革。

不得不说,重要思想体系与治国理论体系本就是与科技发展相依相辅的,只不过战争是联系两者的强有力的纽带之一。

先从一战谈起,在一战期间,政治上诞生了社会主义,科技上诞生了工业革命,此时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的时代,本质上来说,是一次新旧资本主义势力的交锋,但这次战争却意外地崛起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只能说此时的社会主义道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的是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此时的苏联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直接将矛头指向贫富差距问题,因此使得计划经济下国家飞速强盛,这是一个典型的思想体系解决科技革命矛盾的案例。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02(全解全析)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02(全解全析)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02语文·全解全析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B D A D DC B A C B C BD 1.B2.D3.A【分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此题B项“只有……才能”混淆逻辑范围,把充分条件当作必要条件,应为“只要……就”。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D项“否则就会私欲膨胀”绝对化,混淆范围,应在“否则就”后加“可能”。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B项,“依据”错,偷换概念,原文为“例证”,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文景之治”在汉代;C项,“老子……主张……”错,张冠李戴,这是作者的观点,是作者认为理政者应该从老子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而非老子的主张;D项,扩大范围,混淆范围,原文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思想家”,意谓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解。

4.D5.D6.①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②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③让科学家成为时代明星,成为年轻一代崇拜的偶像;④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让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对青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分析】4.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三则材料都从内因外因两方面”错误,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并未分析内因。

A错误。

B项,强加因果,“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错误,从材料三得不出“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的结论。

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1818

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1818

海南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181:科学探究不是由于一个失败或某个环节不完善就止步不前。

比如,人类为了科学利用太空.探究过程中不乏消失意外大事,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连续探究太空的隐秘。

核能的利用也是如此。

历史上发生的核电站爆炸事故,尽管使世界上不少人谈核色变,对将来和平利用核能产生了偏见,但实际上,和平利用核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单项选择题A、利用核能不能因噎废食B、科学探究绝非一帆风顺C、人类应谨慎利用和进展核能D、和平利用核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2: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日有些人则不然,总是__________,对比之下,实在不应当。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瑕不掩瑜B、讳疾忌医C、刚愎自用D、好大喜功3:在物理学上,把人们引向一个新的王国——微观世界的是()。

①居里夫妇②爱因斯坦③吉尔伯特④伦琴单项选择题A、①②B、④③C、①④D、②③4:某市所属的A机关在对张某依法做出惩罚后被撤销,其职权由市政府所属B机关行使。

张某对惩罚打算不服,依法可以向谁提出行政复议?()单项选择题A、B机关B、B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C、省D、原A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5:灰色信息,是指没有公开的、潜在的信息,且需要通过一些合法的、特定的渠道才能猎取的信息。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灰色信息的是()。

单项选择题A、提前泄露的高校英语四级考试题B、某国军队最新研发的核潜艇图纸C、某上市公司制定的新股发行方案D、连锁超市各品牌牙膏的销售状况6:合同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行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哄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并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下列不属于合同诈骗罪的是( )。

单项选择题A、周某使用伪造的金融票据,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并骗得其财物,数额较大B、宋某为扩大经营,与甲公司签订合同,购买甲公司价值50万元的电器产品,言明款到发货。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制度伦理

政治制度伦理政治制度伦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研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经济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他们不重视人和人类精神的作用,如波普尔就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忽略和否定了马克思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倡导与肯定的闪光点;另一种是夸大马克思篇二:政治制度伦理政治伦理学_中国大学MOOC 扫码下载官方APP 搜索政治伦理学spContent=人类建立和发展“政治”的初衷是什么?制约政治权力的力量源及其边界在哪里?政治有善、恶之分吗?如果说政治是善的,理由是什么?政治是恶的,根据又在哪里?如果你想对政治有所了解,对你的权利进行正确的认知和权威的保护。

那么,政治伦理学就一定会助你通过理性的学习与探索,实现你的政治梦想。

课程概述政治伦理学是关于研究和探索政治的秩序性与道德性的学问,其实质就是回答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研究政治的规范性边缘,力求解决政治的善的指向性,帮助人们了解国家政体的道德指向性,以及规范政治行为人,即领袖、公务员的政治道德行为。

还政治以本真的面目,使人们把政治的思考还原为一种与个体切身权益紧密相连的常理性思考。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学理性、逻辑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程。

为此,本课程将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及穿透中外古今的思想溯源,以大量的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展现政治善的学理依据,讨论现代国家治理、政府管理的伦理意义,规范政治行为人的道德实践。

力求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1.加强对政治道德问题的认识,努力提高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能力;正确把握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认识政治目的性的伦理意义;3.对政治伦理体系的建构,大体有一个系统而明确地了解;4.深刻理解政治建设的“善”性发展,对完善自身的实践意义。

本课程适用对象所有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愿意参与或讨论的公众,并具备相应的政治学、伦理学知识,或者对本问题有浓厚的参与性。

鉴于MOOC的学员来源广泛、知识起点各异,因此,在本课程涉及范围内所提供的学习资料都是可以使用的,对知识难度较大的中外古今思想家及其思想内容不作系统的具体考核要求。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提交版详解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提交版详解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雷锋8888888880000年00月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伯特·奥本海默为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

“奥本海默事件”是20世纪美国的最大冤案之一。

这里面既涉及到政治斗争,也与个人恩怨有关,更与冷战、麦卡锡主义脱不了干系。

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与政治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方便。

相对的政治则是这个社会的管理员,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就是政治需要服务于科学,不服从科学的政治,就是统治。

因此我们就以奥本海默事件为案列,共同来探讨政治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正气的发展。

关键词:奥本海默科学政治发展社会1、引言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 —1967 )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先驱,是美国原子弹之父[1]。

年轻时,他就为早期量子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领导着“史无前例的最庞大的科学家组织”,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由此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

二次大战后,他积极倡导原子弹的国际控制,竭力阻止美国研制氢弹,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件”。

同时,他还是一位极具性格魅力的演讲者,喜欢用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之职达19 年之久,为保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世界瞩目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家的良知与政治家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科学家的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复杂;奥本海默事件是一出不该出现的悲剧。

人类应该从中吸取更多的教训。

第一章奥本海默的简介1.1奥本海默的早年经历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自幼就有着优裕的生长环境。

父亲是德籍犹太人,从小就移民到美国,后来在纺织界致富。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七ZHUANTIQI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W.C.技史家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绪论》中写道:“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

”下列哪些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丹皮尔所描绘的境界( )A.托勒密B.哥白尼C.普朗克D.法拉第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故选B项。

其他三项中科学家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下图中的情景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A.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C.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D.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由此可推断出当时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对具有新思想的人的迫害。

3.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式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被列入“矮行星”之列。

当时冥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B.牛顿力学的推算C.法拉第定律的推算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4.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宗教与科学》中指出:“伽利略说地球是动的,太阳是固定的;宗教法庭则说地球是固定的,太阳是动的,而牛顿派的天文学家则采取了一种绝对空间的理论,认为地球与太阳都是动的。

”作者意在说明( )A.宗教法庭曾经热衷于科学研究B.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难以判断C.科学家继承了宗教法庭的观点D.科学家与宗教法庭的观点难以调和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艾萨克·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着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B.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C.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D.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故A项错误;牛顿在近代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即理智的科学的方法,故B项正确;C 项是现代相对论的分析方法,故错误;D项是现代热辐射理论,故错误。

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

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

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
李正风
【期刊名称】《科学学研究》
【年(卷),期】2000(18)2
【摘要】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近代以来科学的运行方式及其日趋重要的社会功能 ,以及“政治”的固有职责 ,分析了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必然性 ;探讨了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内在复杂性。

本文认为 ,寻找科学与政治结合的正确方式 ,不但是促进科学进步的过程 ,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过程。

【总页数】7页(P9-15)
【关键词】科学;政治;结合;必然性;复杂性
【作者】李正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论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J], 刘芳
2.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 [J], 孙会昌
3.复杂性科学时期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一个数学模型 [J], 柯华庆
4.复杂性科学批判之批判——兼析“关于‘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一文
[J], 秦书生
5.决定论之谜——复杂性科学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J], 柳延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养殖姓名张紫微学号 **********从奥本海默的浮沉谈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张紫微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最革命、最积极的变革因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推动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发展动力,而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政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支持,而科学技术对政治文明进步的推动是全面而深刻的。

科学技术不断渗透进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改变了政治的运行机制等因素。

二者之间在不断融合的同时,其价值取向的背离也日渐明显和扩大,两者的分与离是对立的统一,是构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科学、政治、背离、统一随着近代几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生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令人刮目相看,使得科技日益成为强大生产力的事实令人信服不已。

对此,马克思指出:“生产中也包括科学,应当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因素。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它根源于经济,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国家政权,目的是维护阶级统治,保持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

因此,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有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

”[ 1 ]所以政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属上层建筑。

1 “奥本海默案例”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完成了杜鲁门所盛赞的“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从而不仅验证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为尽早结束战争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成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然而,面对着成功和荣誉,奥本海默的心情是苦涩而复杂的。

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致善、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并增进人类福祉。

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却很难与此目标一致,且包含着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潜在危险。

因此二战之后,他怀着对于原子弹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内疚,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张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各大国交流核科学情报以达成相关协议,并反对美国率先制造氢弹。

也正因如此,他被美国右翼势力指控为间谍,被剥夺了接近国家机密文件的权利, 并被解除了一切政府公职。

这就是著名的“奥本海默案例”。

2 从“奥本海默案例”中得到的启示2.1 科学与政治对人类价值的背离科学与政治对于社会的根本价值,在于它们分别承担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代理者的作用。

然而,科学的价值关系总体来说是很复杂的,人们往往一时难以认识和评价某些科学是否从总体上或根本上符合人类利益,所以经常出现科学有意无意地从事背离人类根本利益的活动。

从奥本海默案例中,我们便看到了,科学给人类带来和平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让世界毁灭的隐患。

可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当科学背离人类价值时,作为人类利益代理者的政治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更背离了自己作为政治的价值取向。

政治主体出于不良政治目的,将科学纳入其违反人类利益的目的,科学自身的价值实现则受到阻碍,从而反映了科技与政治价值取向的背离。

2.2 科学对政治的僭越科学应该是中性的,知识是一种单纯的发展工具和手段,不具有政治价值。

但是一些国家利用其巨大的科学优势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侵略”,他们将科学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控制别国,约束他人,从而为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服务。

同时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

对于科学技术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扭曲的状况,法兰克福学派作了深刻的揭示。

他们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片面地把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不仅掩盖了社会问题,也导致科技的不当应用,背离了科技对于人类应有的价值。

[2]这种科学与政治的非正常结合,即是科学与政治在本质上的分离,它是剥削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对科技价值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扭曲。

2.3 政治对科学价值的扭曲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是制约科学是否兴旺发达的两个重要因素。

巴伯认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理想类型”的文化价值应包含“合理性、功利主义、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改善进步论”。

否定这些文化价值的政治意识形态,就会扭曲科技的健康发展道路。

[3]从奥本海默研制出原子弹这一项目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因素经常使科学的角色发生扭曲,否定科技人员作为科研活动主体存在的价值,使科技人员不得不过度依附政治主体的价值取向,甚至卷入无谓的政治纷争,从而偏离自己的价值取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科学常成为某些政治斗争的中心。

大多数科学家本意是不愿从事政治的,但很多科学家卷入了政治纷争也是事实。

而且,科学家对政治的卷入常常是通过科学或非科学的组织进行的,主要是靠影响而非指导或领导。

[4]2.4 政治对科技负面价值的干预和控制当代科学的正面价值空前展现的过程中,其巨大的负面价值也得以前所未有地显露或隐现。

作为人类利益代理者的政治系统,对科学活动的负面价值取向进行阻止、规范和控制,是其理所应当的职责和价值的体现。

科学对于人类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它可给人们带来便利和福祉, 这是科学的正面价值,它也可给人类带来不利和危害,这就是科学的负面价值。

正如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结束了二战,带来了和平的同时,却也给世界带来了毁灭。

阿兰·考特莱勒在1982年讲到,科学给人们带来了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及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是科学的作用常有扭曲的表现,这是对几十年前满怀上述希望的不曾料想和不受人们欢迎的偏离。

[5]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没有对科学提出全面质疑, 因为科学一直总体上被公认为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后来,科学的负面效应彰显,从食品中致癌化学添加剂到越南战争中使用的杀伤性武器,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总是有益的这种观念产生了根本怀疑,许多人认为社会生产新科学知识的能力,正在迅速超越社会控制科学的能力。

2.5 美国政府对“奥本海默案例”的反思随着麦卡锡时代的迅速结束,科学与政治界开始开始对奥本海默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

当美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为美国的利益做出重大贡献的奥本海默的遭遇不但是对奥本海默的不公正,也是对美国的严重损害时,由约翰逊总统在白宫授予他1963年度费米奖。

看似仅仅对奥本海默本人的重新赞誉和肯定,但它却深刻揭示了美国政府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象奥本海默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他能够在世界法西斯猖獗的政治语境下,倾全部精力和才智去组织原子弹的制造工作,而当战争结束后又力阻政府不再发展氢弹,这本身就是奥本海默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诠释和理解。

3 科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3.1 科学与政治相互独立、相互矛盾科学与政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而政治则带有阶级性,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分别处理着两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为生产力范畴重要内容的科技总是积极多变、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则是相对稳定、保守的。

同时,科学与政治二者的价值也是相互独立的,政治的对象是人,而科学的对象是物。

二者是明显不同并且相互区别的。

政治的主体与科学的主体二者的角色及作用是不同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之间可能存在共通的转换却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

可以说科学是相对单一和简单的,而政治却是综合和复杂的。

总体来说,科学和政治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并且由于彼此的区别而相互矛盾着。

3.2 科学与政治统一服务于人类实践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的有机体内,科技与政治都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其实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

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内在联系、统一的,这种融合性,本质上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源于人类正当利益的实现。

科技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解决人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矛盾的解决,便产生了科学技术。

而政治则主要是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来规范人们的利益关系、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也正是因为人们要对彼此利益关系作出调整,实现社会公平、安定生活需要的追求,才形成了政治。

因此,从科学与政治的产生来看,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总结,都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两者既在各自领域里相互区别,同时也统一于历史实践中,以便服务于人类社会。

4 科学与政治的发展趋势不得不承认,科学与政治的日益背离和冲突有消极的一面,却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种背离背离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当保持的,它是构成科技与政治之间必要的价值张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政治日益结合,也开始相互交织融合。

4.1 政治科学化、科学政治化,二者相互交融首先,在近代的历史发展中,科学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科学的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刻的。

其次,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政治作用的发挥,政治开始日益渗透并控制科学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学投入和收益是巨大的,科学的发展必须有政治稳定的前提和政治支持的强大依托。

而且社会公众要求政治力量对科学带来的福利进行有效的调节分配,这也是政治渗透到科学中的具体体现。

现在科学家步入政坛或影响政坛这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政治对科学的影响和吸引力日渐加强。

而且社会公众要求政治主体规范自身的行为和科学主体的行为,恰当有效地履行政治体系作为公众利益代理者的责任。

科学在政治的不断渗透下开始带有政治色彩,科学政治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总体来看,科学与政治之间大有科学政治化、政治科学化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趋向,人们才有理由认为当代科学与政治将日趋融合、统一。

4.2 “科学政治”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当代科学与政治的密切结合,世界多极科学实力与多极政治力量的相互对应,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国际政治力量中心的历史位移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明了“科学政治”的出现。

因此,“科学政治”是现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个最基本范畴。

“科学政治”已成为人们深刻理解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一把钥匙。

“科学政治”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政治的现实基础,拓展了政治的主要内容,健全了政治的运行机制,改变了政治的操作模式。

科学政治发展的客观事实及其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