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地方债务很难化解(3篇)

地方债务很难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地方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然而,化解地方债务并非易事,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地方债务化解提供有益参考。

二、地方债务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1.37万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10.76%。

其中,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14.73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6.64万亿元。

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专项债务占比逐年上升,一般债务占比逐年下降。

这表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入较大,而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偿债压力较大。

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当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时,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地方债务难以化解的原因1. 经济增长放缓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困难,难以满足债务偿还需求。

2. 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过大,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浪费现象。

3.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到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4. 融资平台改革滞后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载体,其改革滞后也是地方债务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

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庞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操作。

四、地方债务化解对策1. 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为化解地方债务提供有力支撑。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这些规划和项目,地方政府纷纷以各种形式举债,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大隐患,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和提出对策建议。

1.地方政府规范逼迫:地方政府在面对各种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时,受到规模逼迫,急需筹集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

为了解决短期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发行债券、举债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以支持相关项目的实施。

2.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与经济增长挂钩,部分政府官员着眼于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债务管理的风险。

政府官员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政绩,在债务管理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问题。

3.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无序和管理混乱。

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较大的风险盲区。

在面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时,有些政府官员没有深入研究债务管理的风险,导致了债务管理问题逐渐严重化。

5.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当下的资金需求,存在违法违规的债务行为。

以地方政府名义非法设立融资平台、变相扩大规模、隐性债务等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断增加。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的债务限额和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应设立债务上限制度,确保地方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

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2.加强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向社会公开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使用情况,使社会公众更清晰地了解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创新化解政府债务(3篇)

创新化解政府债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已成为影响国家财政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必须创新债务管理策略,从多维度出发,构建系统性的债务风险防控体系。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创新策略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创新化解政府债务。

一、债务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部分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而税收收入占比相对较低。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土地出让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3. 债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债务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债务规模和期限结构不合理,导致债务风险积聚。

4.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为追求经济增长,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投资冲动,过度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创新化解政府债务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2)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偿债压力。

(3)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尝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多元化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2. 创新债务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防控(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债务审批、使用、偿还等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债务使用的合规性。

(2)加强债务风险预警。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偿还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3)加强债务责任追究。

对债务管理不善、违规举债的地方政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识。

3. 发展实体经济,增强财政实力(1)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化解债务报告(3篇)

化解债务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显现,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报告将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化解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 债务规模庞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达XX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XX%。

其中,隐性债务规模庞大,成为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以中长期债务为主,短期债务占比相对较低。

然而,中长期债务的期限风险较大,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还本付息压力将加大。

3. 债务偿还压力加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不断加大。

据测算,未来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将集中在2025-2027年。

三、地方政府债务成因1. 分税制改革后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财权上收,地方政府事权下移,导致地方政府收支矛盾突出,融资需求增加。

2. 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往往存在较强的投资冲动,通过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3. 金融监管不到位: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隐性债务风险暴露,加剧了债务风险。

4. 融资平台公司治理不规范: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其治理不规范、债务风险较大,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来源。

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中长期债务占比,增加短期债务比重,减轻还本付息压力。

2. 控制债务规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降低债务风险。

3.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债务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举债行为。

债务困境化解方案(3篇)

债务困境化解方案(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面临债务困境,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债务困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债务困境的成因、现状分析、化解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者、企业和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债务困境的成因1. 经济环境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减弱,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陷入债务困境。

2. 企业经营不善:部分企业管理层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项目烂尾、产品质量问题等,使得企业债务不断累积。

3. 个人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部分个人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累累。

4. 金融政策调整:金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融资渠道受限,加剧债务困境。

三、债务困境的现状分析1. 企业债务困境:近年来,我国企业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中小企业债务风险较高。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债务总额已超过200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债务占比超过50%。

2. 个人债务困境:随着信用卡、消费贷款等金融产品的普及,个人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据央行数据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金额已超过800亿元,个人消费贷款逾期金额超过2000亿元。

3. 地方政府债务困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30万亿元。

四、债务困境化解策略1. 企业债务困境化解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强成本控制: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3)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4)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风险较高的企业,可通过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化解债务困境。

2. 个人债务困境化解策略(1)调整消费观念: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及治理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及治理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及治理对策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愈加突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隐患。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可持续性,更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这一问题,保障地方政府的健康发展。

一、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的成因在分析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之前,需要了解其成因。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是指在某些地方政府过度举借贷款并以地方政府名义发行债券,用于一些工程或投资,从而产生的经济负担过重和债务压力过大的现象。

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过度膨胀和过分追求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竞相上马大项目,过度追求超前发展。

在建设时要求一方面质量上乘,另一方面要打造景观效果和旅游景点,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

为此,地方政府通过贷款或者债券等方式融资筹资,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

2.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不规范正规的贷款和债券是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些不规范的融资方式也层出不穷,如投资收益权、信托贷款、租赁与回租、政府预付卡等。

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些短期的资金,但在未来某种程度上却会对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潜在隐患。

3.地方政府管理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现象,从而使许多项目的成本过高、效益不佳,必须靠借贷来度日。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一些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难以准确衡量其债务压力和偿债能力,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治理对策为有效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必须提高政府的规范意识和政治自觉性。

由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地方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和资金的监测和管理,提高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从根本上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的健康发展。

2.加强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意识地方政府应切实增强财政压力意识,严格审查项目财务预算,实施合理的融资和采购计划,提高慎重决策和成本控制能力,降低财政负担,有效预防和降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综合实力飞速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国内疫情防控、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国内消费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要想继续完成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各地在资金的投入上一直高居不下,大量的资金入场确实可以满足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需求。

然而,单纯依靠税收补给财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为了保持当下经济增速,我国地方政府必然会因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各种债务,这些债务问题也将给地方的发展带来各种问题。

文章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对策建议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叠加影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乏力、支出刚性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有效地支持了“六稳”“六保”工作,为拉动投资和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通过相继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举措,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包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限额管理和风险处置,夯实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的制度基础,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推动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的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以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1.1城投债技术性违约与非标产品实质性违约交替发生,城投平台风险逐步暴露近年来,在公共财政债务接近偿债高峰期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压力的加大以及强监管态势延续,导致存量城投债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城投债刚性兑付的情况开始被打破。

化解地方债务债务(3篇)

化解地方债务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地方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债务,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原因、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债务现状及原因1. 地方债务现状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35.1万亿元,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5.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61万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比约为57.7%。

地方债务主要集中在城投债、政府购买服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面。

2. 地方债务形成原因(1)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税收,而地方政府事权较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只能通过借债来满足支出需求。

(2)土地财政依赖度高。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土地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3)政绩考核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往往采取高负债、高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4)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

二、化解地方债务的策略1. 调整财税体制(1)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满足支出需求。

(2)提高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2. 优化政绩考核体制(1)调整政绩考核指标,将地方债务规模、债务风险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地方政府理性发展经济。

(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防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3. 严格金融监管(1)加强对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为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向地方债务领域传导。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4. 发展实体经济(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较快、隐性债务较多等特点,严重影响着地方政府财政稳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

一、问题成因分析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地方政府自负盈亏的财政体系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满足这些支出的需求。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

2.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低,融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融资渠道上的单一化和过度依赖,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地方政府举债严重缺乏管制我国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出现过度举债和风险隐患。

而且,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以隐性债务形式存在,不易被人们所关注,这就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应当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还应当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的浪费,提高财政效益。

2. 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应当优化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3.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过度举债和风险蔓延。

化解地方债务报告(3篇)

化解地方债务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本报告从债务现状、成因分析、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旨在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参考。

二、债务现状(一)债务规模庞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债务占比过高,流动性风险较大;政府性基金债务与一般公共预算债务比例失衡,财政风险加剧。

(三)区域分化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债务规模较大,债务风险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

三、成因分析(一)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收支不平衡,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二)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波动较大,影响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扩张,导致债务规模膨胀。

(四)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债务风险,盲目扩大投资。

四、风险防范(一)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确保地方政府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三)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稳定性。

(四)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规范融资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

五、化解措施(一)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性基金债务规模。

(二)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三)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对高风险地区和领域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化解债务风险。

(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支持。

(五)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地方债务化解问题(3篇)

地方债务化解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凸显,引发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现状、挑战以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地方债务现状1. 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根据我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突破3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规模较大。

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需求。

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地方债务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比例失衡。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显性债务为主,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

(2)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比例失衡。

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地方政府债券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比例失衡。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但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仍然较大。

3. 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区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债务风险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高。

这主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有关。

三、地方债务挑战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债务风险进一步凸显。

2. 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逐渐加重,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财政支出空间受限。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平台存在债务违约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 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有效化解。

四、地方债务化解路径1.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1)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地方政府债券与融资平台债务比例,降低融资平台风险。

论文: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的资金偿付义务。

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和单位通过举债融资,在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以及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膨胀使得我国债务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和债务率已经突破了国际上的警戒线。

地方政府的长期负债运行,引发了不少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我国地方性债务目前现状及问题1、地方债务总余额数量巨大。

根据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

政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项目配套,资金安排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直接安排,由相关部门管理使用,部分建设项目法人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关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导致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职责不明确,监督管理效果不明显。

举债效益普遍低下,逾期率较高,出现了债务逾期无力偿还、拖欠工程款等现象。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成因分析1、相关地方政府为弥补发展资金不足而大量举债。

近年来,部分相关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弥补发展资金不足,通过举债融资等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前,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仍然要依靠投资为主的拉动,以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培育消费热点来支撑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但由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实际,相关地方政府只有通过举债融资的形式,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2、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2002年以来,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不足以承担事权,由此导致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权严重不适应,造成部分省份的财政非常困难。

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状态下,由于财源明显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举借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要承担的基本民生开支和公共服务项目增加,但财政收入增速不足以满足支出增速,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来解决日常开支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2. 地方政府重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在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项目中,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支持这些工程项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形成了隐性债务。

当这些企业和项目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膨胀地方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进一步扩大。

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未经有效监管和管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控制支出,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填补财政赤字。

加强对重建经济增长中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支持工程项目,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的监管,厘清责任,防止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审批、发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5.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入手,分析了政府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体制和地方政府权责不清等因素。

在对策建议方面,本文重点提出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和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

这些对策旨在帮助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加强监管、控制规模和优化结构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路径。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对策建议、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总结。

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成因和对策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支出过度、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强财政监管、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财政监管是防止地方政府财政乱象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等措施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控制债务规模是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的关键,应该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加强债务审计监督,避免财政风险。

优化债务结构则是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应该通过转变融资结构、加强债务管理等方式来改善债务结构,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分析一、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政府不得不通过借贷来填补财政缺口,从而导致债务不断增加。

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

化解债务风险汇报(3篇)

化解债务风险汇报(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其中,债务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报告将对我国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化解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偿债压力较大。

(3)债务结构不均衡: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土地储备等领域,部分项目效益较低。

2. 企业债务风险我国企业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负债率较高:截至2023年底,我国企业负债总额约为19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0%。

(2)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偿债压力较大。

3. 部分金融机构债务风险部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不良贷款、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

二、债务风险成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逐渐不可持续,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过度依赖债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2.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而税收收入受经济增速、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较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3. 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监管漏洞,导致不良贷款、资本充足率等问题。

4.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存在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加剧了债务风险。

三、债务风险化解策略1. 优化债务结构(1)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减轻偿债压力。

(2)优化债务投向:引导债务资金投向效益较高、风险较低的项目,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债务问题化解(3篇)

债务问题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从企业到政府,从个人到金融机构,债务风险不断上升,给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债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债务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债务问题的化解提供有益参考。

二、债务问题的成因1. 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债务扩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企业、政府和个人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较大的债务风险。

2. 金融体系不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等,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进而增加债务风险。

3. 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对债务风险的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对地方政府债务、金融机构和企业债务的监管存在漏洞,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4.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过高,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引发债务风险。

三、债务问题的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部分地区债务风险已接近临界点。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30万亿元,债务率超过100%。

2. 企业债务风险上升企业债务风险上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负债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二是企业违约风险增加,债务违约事件频发。

3. 个人债务压力加大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债务压力不断加大。

特别是在房贷、车贷等领域,个人债务规模逐年攀升。

四、债务问题化解对策1. 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1)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3)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地方债务的化解(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化解。

本文将从地方债务的背景、特征、原因及化解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地方债务的背景与特征1.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投入加大,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兴起,使得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特征(1)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偿债压力。

(3)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东部地区相对较小。

(4)隐性债务风险较大: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PPP项目等方式形成的隐性债务,增加了债务风险。

二、地方债务的原因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减弱,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仍然较大。

2.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受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难以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

3. 融资平台扩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债务规模的扩大。

4. 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风险增加。

三、地方债务的化解路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2)改革税收制度: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收入能力,降低对债务融资的依赖。

2. 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进行绩效考核(1)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阶段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加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等。

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地方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债务风险的不断暴露,使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化解对策及可行性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比例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

2.债务结构亟待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债务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部分集中的债务品种,风险集中度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罗潇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8期[摘要]为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使得地方债务问题更加突出。

文章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最后,在财政体制、政府行为、地方债管理体系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对策[DOI]10.13939/ki.zgsc.2017.08.124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张。

这一方面,对于政府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搞活地方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管理混乱也给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以及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加强地方债务的管控,寻求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选择。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1.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增速快中国审计署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占全国总额的31.79%。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性债务总额为10.72万亿元。

穆迪基于中国审计署的报告计算得出,从2010年末至2012年末,中国地方政府的直接和担保债务可能已经上升13%,至12.1万亿元。

数据来源:地方债务成中国经济隐忧.搜狐财经.2013.http:///s2013/dfzh/。

1996—2010年地方债务年增长速度达27%,其中个别年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这个数字。

其中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债务增长4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62%。

数据来源:专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平均150%.新浪财经.2014年02月17日.http:///review/hgds/2014/0217/124118235726.shtml。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不仅总量较大,而且增长速度快,虽然整体来说还处于可控状态,但是包含着巨大的风险。

1.2地方债务来源多样,数据统计困难我国法律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限制,不允许其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举债,但是,为满足地方高额财政支出,地方政府采用多种变相的形式借债。

地方政府直接设立融资平台公司取得借款在其中所占比重最大,还有为公司提供担保、通过所属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抵押土地获得资金等多种形式。

多种借债形式相互混杂,管理混乱,透明度低,甚至不符合法律规定。

这种情况不仅加大了政府的债务风险,而且加大了对现有债务规模、新增债务规模等数据的统计难度,使得政府债务数据模糊,从而对于政府债务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外,多种举债形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一,多种作用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大了政府财务体系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

1.3违约情况严重,政府信用被严重影响由于借债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部分形式的不合法化,使得政府对于举债直接责任单位以及相关项目负责单位缺乏约束监管,并且政府筹措资金投入的项目多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多数项目不能简单通过经济效益来评价成果,使得政府借债资金的收益率得不到保证。

债务直接责任单位因财政兜底倾向于债务转嫁,而政府领导在调任后对于任期债务不负责,因此造成了政府盲目举债,而对于债务的偿还能力以及长期利益考虑不足。

因此,债务规模盲目扩大,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与偿债能力不符的高额债务,并且资金所投项目的利润无法保证,每年的利息加成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债务负担,这些因素造成了政府债务无力偿还的局面。

而政府因其公共权力在债务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以及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又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违约状况,地方财政拖欠工程款,拖欠教师工资的现实屡次上演。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信用,而且对于社会信用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其中,有历史因素形成的原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带来的推动。

2.1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财权上,税收收入归属权上移,地方税普遍规模小,征收困难,收入弹性小,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最近实行的“营改增”也将进一步强化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总财政收入中占大比重的局面。

在事权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事权过重。

并且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的运行标准,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刚性支出,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

此外,在许多事权上,存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配不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或者“中央吃饭,地方买单”,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对于调整政府之间收支关系的转移支付来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当前,转移支付多是专项转移支付,不仅对资金用途有着严格限制,而且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无法起到平衡各地财政收支的作用。

2.2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转变要求,要求政府只在市场失灵领域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在仅靠当地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或者实现较慢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运行过度干预,不仅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更扩大了政府支出。

在政府职能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行为的越位不仅直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会造成政府支出规模过大,市场机制扭曲,进一步扩大政府支出的恶性循环。

此外,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机制不合理,造成政府盲目扩大支出的局面。

当前我国对于官员的绩效评价机制过于重视经济增长率、招商引资数量以及市政工程建设等经济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期考虑,盲目借债,甚至建造“政绩工程”,只为在形式上提高政绩,不考虑长远发展以及继任者的债务负担。

并且,无论债务负担多重,都不会对政府官员本人造成实际的利益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在借债时往往不考虑效益及风险,盲目借债,造成了过大的政府债务规模。

此外,我国财政管理链条较长,资金运行周期长,这也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难度,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削减了地方财源。

2.3地方债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准设财政赤字,不能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采用种种变相形式举债,因此债务的管理隐蔽性强,并且由多个职能部门分散管理,缺乏整体的管控和规划。

没有一个部门对政府债务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也造成对于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借款额度缺乏统一的管控,对于项目亏损和债务过重的责任追究机制更是缺失。

地方债务的隐蔽性以及我国政府对于政府债务计量、统计以及协调的能力的不足造成了我国地方债的具体额度以及增长速度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并且,地方债务脱离了预算的约束,也因此脱离了人大和社会的监督,造成对项目的评估和预判严重不足,政府只考虑借债,并不考虑偿债能力,只考虑短期政绩,对于长期规划刻意忽视。

并且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不成熟并且缺乏必要的管控,使之只能成为地方债的一个工具,不能很好地发挥为政府融资的作用。

而我国政府习惯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包大揽,对于财政资金的刚性需求又无法削减且越来越重,社会资本进入比较困难,无法形成社会、企业和政府资金良性互动的局面。

此外,我国的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机构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数地方政府甚至是地方性银行的股东,这大大便利了政府的借债行为。

2.4经济社会改革的推进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改革措施的推进需要政府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持。

政府承担着繁荣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职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与鼓励,相应地,就需要强大的财力进行支持。

并且在经济社会的转轨期,政府不仅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更重要的是,要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的职能,因为在这个时候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比如收入差距、三农问题、弱势群体和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

而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不仅难以削减,还具有强大的惯性,使得此类支出不断增长。

此外,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这也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

工业化的进步需要相应的技术资本作为支持,城市化要求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以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

特别是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距比较大,中西部地区不仅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小,而且各种资源严重短缺,在医疗卫生、教育水平以及各种软实力方面均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为缩小差距,这些地区需要更加充足的财力支持,但是往往这些地区因各项资源短缺筹措不到太多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举债参与地区之间的竞争。

以上种种经济社会转型进步的因素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资金需求,要求政府具有强大的财力,但是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无法充分使用社会以及私人资本的资金,在财政支出靠正常的财政收入形式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举债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3完善地方债管理的对策建议3.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首先要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收益范围以及与地方政府财力相适应的标准来合理界定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对于使国家大部分民众受益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而各级地方政府也应明确各自职责,适应各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事权,也应明确划分各自份额,不能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

同时,对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还应结合各地财力,以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情况相适应,避免出现大的财政缺口。

在明确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应以当前“营改增”为契机,推动税制改革,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份额,建立科学的地方税体系,争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各地财政收入体系。

要着重开辟县级政府财源,缓解其财政压力。

同时,逐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并且考虑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现实,给予中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适当倾斜。

还应积极推动财政体制的法制化,以法律规定各级政府事权、财权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真正起到约束作用。

3.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合理划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明确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把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更多地交还市场,激发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政府更多地承担起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满足公众需要。

要做到政府职能的转换,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转变大包大揽观念,还需要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引导与约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