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专题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思想史之人物研究:以戴震为例pdf

思想史之人物研究:以戴震为例pdf

有关戴震研究的学术史1葛兆光引言:思想史中的人物研究上次我们讨论《明儒学案·南中学案》,主要是讨论思想史的历史背景应该怎样重建和叙述,这次我们讨论戴震,想换个方式,来讨论思想史中个别精英人物应当怎样研究。

过去,我曾经批评说,思想史里面总是以人物(或著述)为单位,大的一章,小的一节,再小的几个人合一节。

这种思想史写法的问题是:第一,在安排章节上面就显示了价值判断,这个人物,占一章的很重要,占一节的较次要,合了好几个人才占一节的,当然就不那么重要。

如果,过去只是一节,现在变成一章的人物,就说明他在思想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像王充、范缜、吕才的地位,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脉络里面,就开始升级,这就暗示给读者一个意思,好像评劳模等级或者学术评奖,有一二三等,表示思想史表彰的程度。

第二,由于以人物为单位,淡化了“历史”的纵(思想连续脉络)横(同时代人的声音)面,即凸出了个人,而忽略了环境。

比如,讲某人的思想史意义,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毛病,当你只看这一个的时候,好像他很了不起,“爱屋及乌”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好像俗话里说的,“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可是,你要是把他摆在同时代历史背景和群体活动里面,也许他也就是作为背景的合唱团里的一个队员而已。

第三,因为能够上榜的都是显赫的人物,所以作为合唱的、背景的声音,就是丸山真男说的“执拗低音”,就容易被忽略。

我一直建议要写“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作为精英的背景和土壤,但是,这种以人物为主的写法,很难让我们写好这样的思想史著作。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说这样的写法没有意义,对于个别人物的研究,尤其是作为思想史关键和枢纽的那些人物,他的生平、交往、教育经历、思想形成与著作传播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过去像南京大学,就有以思想家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研究群体。

可是,思想史里的人物研究,究竟应当怎么研究?现在的研究方法有没有问题呢?今天,我就以戴震,这是清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研究为例,讨论一下思想史里面人物研究的方法。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孙改芳【摘要】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Qing Dynasty features with the textology. Dai Zhen is a master of textology in Qing Dynasty. Dai Zhen's stud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based on profound knowledge and precise judgment. He pioneered phonolog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ame meaning the same consonants,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etic, inspire and guide the research of later generations. Dai Zhen's academic pursuits become a generation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his scholarly approach also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

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

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戴震;治诗;成就【作者】孙改芳【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

黄山市屯溪区戴震公园调查

黄山市屯溪区戴震公园调查

戴震公园园林景观要素调查报告调查人员:第1组—舒冉学号:21309022042班级:13园林2班指导老师:马涛天气:多云调查时间:2015年5月13日得分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前言本次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后期材料的整理以个人的名义。

本小组选择了在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三日对屯溪区戴震公园进行实地调查。

当日天气晴朗,温度较高。

图为本小组全体成员在调查开始前在戴震公园正门口的合影。

笔者在调查开始之前查阅各类资料,对戴震公园有了初步的了解。

以下是笔者综合各类资料对戴震公园的简单介绍。

戴震公园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延安路与止马路交叉口,毗邻屯溪老街。

公园建于1982年,因为地处华山之上,因此原名华山公园,后改戴震公园。

华山之上原有华山寺,后遭毁。

整个公园占地29公顷,绿化面积27.84公顷,珠塘水域面积2.6公顷。

这里树木茂密,山水环绕,环境清幽,多为人们休闲锻炼、散步场所。

戴震公园原名华山公园,因纪念戴震而更名。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公元1777年,40岁中举,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

戴震一生研究领域甚广,著作丰硕,尤在哲学、朴学上卓有成就,是"乾嘉学派"皖派中的代表人物。

调查结果一、自然景观要素1、山岳风景景观戴震公园本依山而建,图为在戴震公园上远眺,可看到远处的横江和桃花岛,近处可看到城市居民建筑和教堂。

因为是依山而建的公园,人们在公园中游憩的时候既可以欣赏自然的山水风景,又可以在游憩过程中享受运动的愉悦。

2、水域风景景观在园林景观中“山”与“水”始终密不可分的。

因戴震公园本身依山而建,再加上当地的植被茂密,降雨量充沛,山上的山涧溪流在上下汇了一系列带状水域。

极目望去,山水相接,水中映着山的倒影微风吹过水面,带起层层涟漪,携着清凉的水汽拂过脸庞,使游憩着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忘却了天气的燥热与城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于田野自然之中。

二、历史人文景观1、文物艺术景观壁画、碑刻、雕塑艺术品、诗词、楹联、字画等戴震公园本身以著名人物“戴震”命名,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公元1777年,40岁中举,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研究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研究

Studies Hermeneutics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of Mencius of DaiZhenCandidate Wang JuanSupervisor Fang HongjiaoColleg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cultureProgram Chinese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Degree Master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Date May 4, 2011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

以考据见长的他,义理之学的成就亦是不可忽视的。

《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是其晚年得意之作,集中体现了戴震义理之学的最高成就。

首先,论文从戴震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来论述《疏证》的产生、写作的用意及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其次,“理”是《疏证》中的核心概念,论文在对《疏证》中“理”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围绕理气关系、理与性、命关系、理欲关系,从自然观、性善论、理欲观等方面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挥,从而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揭示人们误以“意见”为“理”的错误;最后论述了《疏证》一书面世后在当时社会所引起的争论,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

陶清:关于戴震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省思内容提要:戴震思想的研究,长期停留于汉学与宋学、经学与理学以至于“欲”与“理”的方法之争和概念之辩以及唯物与唯心、理学与反理学的思想路线斗争的理论研究层面上,遮蔽了戴震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发展历史以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评论和判定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

从宋明理学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其内在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传承关系所导致的原有思想理论的深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变动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反省和反思戴震思想的地位和意义,重新评判戴震思想的真实价值和历史贡献。

得到的结论是:首先,从宋明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戴震是新安理学的终结者;其次,从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实际看,戴震是儒家思想理论自身继承和发展的哲理化进程的终结者;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戴震是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批判的实践批判者。

2022年10月19日,是戴震诞辰298周年纪念日。

戴震生前逝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且褒贬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戴震思想的评价——无论褒贬抑扬还是批评推崇,大都将之置于或经学巨擘或理学大师、或唯物主义哲学家或唯心主义哲学家、或理学卫士或反理学斗士以至于崇“欲”贬“理”的“自然人性论”、扬“实证”抑“空谈”的“近代科学启蒙”先行者的正相反对势不两立的思维框架之中,也就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定性研究”思维模式之中,且纳入预设褒贬是此非彼的价值评判框架之内,从而不能准确地理解戴震思想的真实情形。

根据最近二十年来本人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预设褒贬是此非彼的价值评判方式,正是戴震通过关于“理欲之辨”的理论批判所实现的对于“理学思辨模式”的片面的和偏激的思想实质及其反社会和敌视人的社会功能的揭示,恰恰是戴震力辩严斥警诫世人的理学弊端思想痼疾和“以理杀人”警世恒言的思想源头,也是戴震思想对儒学思想历史发展以至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史的突出贡献;在笔者看来:对于经历过“斗争哲学”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姓资姓社”思想争锋和“市场”与“计划”、“效率”与“公平”的思想纠葛以及“法治”与“人治”的思想转化之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戴震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史的突出贡献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是当下时代之亟须。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是中国清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人性的本善
戴震的伦理思想从根源上否定了儒家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

据他的观点,“心性本善”是人的天然属性,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本善的状态。

因此,戴震的伦理思想追究的是行为规范,对于个人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观念。

二、追求正义与公正
戴震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正义与公正,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经过人类的理性和智慧来创造,而不是简单地靠传统和规矩。

在他看来,公正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才能达到,因此,要让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公正,必须让大家接受普遍的道德规范。

三、尊重个人权利
戴震的伦理思想也特别强调个人权利的尊重。

他认为,个人的权利来自于他或她的本性,并且是不可剥夺的。

因此在行为中,个人权利应该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戴震伦理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戴震的伦理思想创新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打破了之前的“性恶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否定。

其次,他张扬了正义和公正,从而带动了中国近代的维新运动。

最后,借助于戴震的伦理性强大的个人权利思想,为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戴震的伦理思想不仅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创建社会和谐的目标,同时也替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戴震简介_戴震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戴震简介_戴震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戴震戴震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汉学家,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见乾嘉学派)主要代表。

字东原。

安徽休宁人。

早年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于经学、文字、音韵、训诂、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家贫,以教书为业。

乾隆二十年(1755),因避仇家陷害,携所著书北上京城,得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著。

后南下扬州。

结识著名学者惠栋。

二十七年,四十岁时始中举人。

此后累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

直至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弘历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园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字义疏证》等,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主讲浙江金华书院。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以举人受特召任纂修官。

在馆五年,疑文奇义,累有辨析。

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

逝世前夕,写有著名的《答彭进士允初书》。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

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夫、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见理学),集中阐明其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 的科学性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戴震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 戴震的名物训诂方法 • 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与其他学派名物训诂方法的比较 • 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影响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戴震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戴震的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综合性研究
戴震在进行名物训诂时,注重综合运用历史、考古、语言 等多方面知识,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古代名物的特定含义和 历史演变。
戴震的名物训诂方法应用案例
对《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的考释
戴震通过对《诗经》中描述的草木鸟兽虫鱼进行深入研究和训诂,揭示了其中 许多生物的特定含义和历史演变,对于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意义具有重要意 义。
戴震的训诂方法为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文献学 的发展。
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提供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01
戴震的训诂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文献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语
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02
戴震的训诂方法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联,这对于现代语言
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与现代学派名物训诂方法的比较
语言学视角
戴震的训诂方法基于语言学视角,强调语言内部机制的分析和解释,而现代学派更注重语言与外部因素的关联, 如社会、文化、认知等。
实证资料
戴震的训诂方法依赖于大量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考证,对于一些难以获得实证资料的结论,戴震持谨慎态度。现代 学派更注重假设和推理,对于实证资料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02 03
重视语言事实和语义关系
戴震在名物训诂中,重视对语言事实的考据和语义关系的探究,通过对 字音、字义、语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语言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 点。

高中历史第七讲:戴震与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第七讲:戴震与宋明理学

第六讲:戴震与宋明理学【重点阅读文本】:1,《戴震与段茂堂书第九札》,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第六册,黄山书社,1995。

2,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卷三《朱陆》后附《书朱陆篇后》,叶瑛校注本,中华书局,1985.【提纲】引言:思想史中的人物研究以戴震这一清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研究为例,讨论思想史里面人物研究的方法。

一、同时代人关于戴震的记忆和理解(1)洪榜《戴先生行状》;(2)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3)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4)钱大昕《戴先生震传》(5)余廷灿《戴先生东原事略》;(6)任兆麟《有竹居集》卷十《戴东原墓表》(卷八又有《戴东原制义序》)(7)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

(8)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卷三《朱陆》后附《书朱陆篇后》。

二、哲学家、民族主义者、考据学家、启蒙主义者:戴震的研究史(1)章太炎1900年《訄书》(初刻本)中有《学隐》,1904年《訄书》(二刻修订本)中增加《清儒》一篇。

戴震“知中夏【黑+宛】黯之不可为,为之无鱼子虮虱之势足以藉手,士皆思偷【心+曷】禄仕久矣,……故教之汉学,绝其恢谲异谋,使(之)废则中权,出则朝隐,如是足也”。

(2)王国维在1904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

称戴震和阮元“以其考证之眼,转而攻究古代之性命道德之说,于是北方之哲学复明,而有复活之态”。

(3)刘师培1905年作《东原学案》(刘申叔遗书1759页以下),说,“(戴震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最著,盖东原解‘理’为‘分’,确宗汉诂,复以‘理’为‘同条共贯’也,故‘理’字为‘公例’。

较宋儒以浑全解‘理’字者,迥不同矣,‘理’在‘欲’中,亦非宋儒可及”。

1906年作《戴震传》(《刘申叔遗书》1821页以下),称:“殆及晚年,穷究性理之本,先著《原善》三篇,以‘性’为主,以仁义礼为性所生,显之为天,明之为命,实之为化,顺之为道,循之为常,曰理合此数端,斯名为善。

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学 的成 就 来 解 释 自然 点 底
,

,
因 而 比 过 去 任何一 个 唯物论 者更 彻 他指 出太 极 就是 阴 阳

他认 为 万 物 都 由
,

阴 阳 五行


所自

,
并不是
” “

太极
然产生 性 就是
,
各 类 事 物 都有 其 自然 的 性


动生阴阳 仪

;
他 指 出所谓
,

两仪

不过 是 画 太极 生两 形而下
,
科 学 校 主 持 召 开 了 纪 念 戴 震 诞生 2 6 年 学术 座谈 会 关 于 戴 震 哲学

1 98 6

5
月 又在屯溪召
,

1 94 9一 19 5 6
,
开 了首 次全 国性 的戴 震学 术讨 论 会 交 流

4 。 余篇 论文

思 想 的研 究 级 唯心 论
20

只是 在
批判 胡适 派资 产 阶 因 为胡 适在
社 会科 学 动 态
19 9 7
年第
7

戴震
( 1 7 2 4一 1 7 7 7 )
,
,
作为 我 国清 代 中

真正起 步 到

19 6 2
年 关 于 戴 震哲 学 研 究

,
叶 的 一 位 伟 大 的哲学 家 2 0 世 纪 初 以 来受 到 中 国哲 学 研 究者 们的广 泛关 注 特 别 是 新 中 国建 立 以 后 关 于 戴震哲 学 思 想的 研 究起 伏跌 宕 而 又 高 潮迭起 产 生 了大 量 的 新 的研 究成 果 的有 关文 献 客 观 的综述

戴学资源 文化珍宝——戴震研究与戴学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综述

戴学资源 文化珍宝——戴震研究与戴学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综述
展 示新 黄 由
扬 缴 文 化
HUI ZHOU S OCFra bibliotek S ENCE AL CI S
戴学资源
— —
文化珍 宝
戴震研究与戴学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综述 雯
口小
20 0 8年 1 1月 2 9目 ,戴 震 研 究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研 究 、 州 学 研 究 一 个 适 、 行 知 、 宾 虹 等 等 一 样 名 闻 中 “ 徽 陶 黄 与 戴 学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学 术 研 讨 会 暨 重 要 内容 . 震 学 术 研 究 应 该 把 历 史 外 的 历 史 文 化 名 入 。 震 故 里 隆 阜 就 戴 戴
究 , 有 较 大 的 拓 展 探 研 空 间 , 为 文 化 中 和 朱 熹 、 还 作 胡
展 示 薪 黄 山 弘 扬 徽 文 化
HU I ZHOU S OCI L CI NCES A S E

在 研 讨 会 上 ,原 黄 山 市 委 副 书 记 张 脉 贤 教 授 、 黄 山 市 文 联 倪 国 华 主 席 、 盟 黄 山 市 委 主 委 、 政 协 张 民 市 俊 杰 副 主 席 氏 族 裔 代 表 戴 兴 彪 、 山 市 社 科 联 洪 戴 黄
震学术研究的情况作了概括 的回顾 ,

流 资 源 。 戴 震 作
对戴震研究会成 立 2 2年 以 来 的戴 学 为 世 界 级 的 杰 出 思 研 究 历 程 和 取 得 的 成 果 作 了 扼 要 的 想 家 , 是 中 华 民 族
总 结 。讲 话 认 为 , 震 学 术 思想 的 研 杰 出 人 物 , 是 徽 州 戴
际 旅 游 城 市 建 设 文
黄 山学 院 党 委 书 记 、 震 研 究 会 化 内 涵 、 精 彩 打 造 戴

最新-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精品

最新-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精品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发布时间2019-1-22作者王杰第一、二章我们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的前提、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引申和说明戴震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

因此,从本章开始,本文将遵循戴震义理之学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对戴震义理之学的理论表现形态棗即从自然哲学元气实体论过渡到社会伦理哲学人性论、认识论再过渡到政治哲学理欲统一论做一较为全面系统的剖析和论述。

一.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1程朱杂袭释老以立说程朱理学在吸收、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在思维水平和理论框架上超越了孔孟以来的传统儒学,建构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在建构起了其理学思想体系后,又不失时机地对释老思想特别是对释老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程朱对释老批判驳难的言论在其论著中俯拾皆是。

理学对释老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也不可谓不深刻,程朱把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1]作为儒、释区别之标识。

但是,理学在对释老进行批判的同时,自己却不自觉地先入为主地陷入了释老的本末倒置的思维模式之中。

可以说,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对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现象寻找最终的价值本体。

理学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则主要得益于释老思维特征的影响。

对这一点,理学并没有自觉的意识。

朱熹说吾儒心虽虚而理则实。

若释氏则一向归空寂去了。

[2]朱熹把自己的理看作是实理,而认为释老所言皆空皆无,就像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着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3]一样。

朱熹似乎把儒言有与释言空、道言无作为区别两种学说之根据,但事实上,朱熹对释老本体论之批判,却没有跳出??;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

孰不知,程朱所标榜之理,与释、道之空、无究其本质无任何区别,只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而已。

2015年度戴震研究综述

2015年度戴震研究综述

2015年度戴震研究综述作者:吴如功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6期摘要:戴震作为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与哲学家,对于其学术成就及其生平的研究在2015年度获得了可喜的进展。

本文试从多个方面阐述2015年度戴震研究的新成果与新方法,整理并发掘戴震研究对今日学术界人文研究所具有的理性意义,以飨后来学人。

关键词:戴震;乾嘉学派;训诂学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训诂学家与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一生著作颇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思想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修养,是乾嘉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为戴震突出的学术贡献,直至今日对其生平与学术成果的研究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

2015年度戴震研究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囊括了哲学、文学、人物生平等诸多方面,因而笔者试从这些方面人手,梳理过去一年中戴震研究的新成果与新方法。

一、哲学思想复旦大学的苏正道认为,随着乾隆20年戴震进入京师,他之前在研读《说文解字》与《十三经注疏》时期所积累的学术素养得到了总爆发,并博得了京师众学者的推崇,至此十八世纪戴震考据学学术地位得以确立。

在这一基础上诞生的《孟子字义疏证》,其写作过程便是一部完成的戴震义理学由“考据”回归。

义理”的建构过程,因而《孟子字义疏证》对《孟子》的阐释构建出对抗程朱理学的完备的思想体系,是对沦为统治者工具的程朱理学的挑战,也是将原典回归原义的一个典范。

西北师范大学的任万明认为,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儒将原有的以“道”为中心的儒家哲学演变为以“理”为中心的“明理之学”,并在后世的传播中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戴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积极的驳斥与批判,并对“道”与“理”的关系加以重新阐释,重申了个人学说中的义理思想。

而甄晓英则在《戴震对程朱理欲观形成原因的归结》一文中梳理了戴震对程朱理学体系中“理欲观”在学术思想层面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双重批判,指出戴震对理学与宋儒的批判,其根源在于揭露意识形态化的,将“理”实体化与机械化的封建礼教,以及这种借禁欲主义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奴役企图,认为身为后来学人,必须要注意到戴震这种批判具有超越学术性质的政治意图。

戴震的学术志向

戴震的学术志向
事于 字义 、 制度、 名物 , 无 由以通其 语 言 。” 戴震 对 群 除人 蔽 , 以科 学 的考 据来 证 明宋 儒 的悖 谬 , 让天 下 人
经小学穷搜研讨 , 就是为了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确立 都知道什 么才是真正 的古圣贤立 言之意。破 除 “ 人 普遍 之道 。 “ 经之 至者道也 , 所 以明道者其词 也 , 所 蔽 ”, 就是 “ 传信不传疑”, 不 以假说 自欺欺人 , 不获
不经 由此 途 入 , 便 不是 明经 的正 途 。实证 考 核之 学才 证据基础上的科学结论 ;“ 未至十分之见 ” 就是依于
是寻求圣贤之理 , 进而训释教 民的根据 。
传闻、 择于众说、 出于空言 、 据于孤证而草率得 出的
如 何 明经 呢 ? 戴 震 认 为 要本 着 事 实 求 是 、 务 求 其 结论 。戴 震 要破 除 的 己蔽 , 就 是 要破 除 以 “ 未 至 十分
做一个考据学家 , 他效仿先贤 , 志在闻道 , 重 民爱 民、
蔽 ”主要 是 指 汉宋 学 者对 古 文 献 的 附会 臆 解 。戴 震
为百姓谋福利是戴震通过明经而通达 的 “ 大道”。为 指出汉儒 的缺 陷是有时附会 , 也委婉批评 了惠栋一派
了实现这一志向, 戴震付出了毕生努力 。
氏遗书 》, 包含著作 l 5 种, 校勘著作 1 1 种。这些著 的研 究 , 需要具有 为求 知而求 知的知性精神和 以求 作流传后世 , 对学术界及社会影响深远 。 真为 目的的严谨学风, 必须破除 “ 人蔽” 和“ 己蔽”,
戴震在考据学方面成就 巨大 , 但他并不满足于只 使对 古文献 的理解 建立 在对 字义 的准 确理解 上 。 “ 人
戴震在 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 了巨大成就 , 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停 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 , 而是通过文献考 据厘 清 古圣 贤立言之 意 , 明 经而 闻道 。

戴震“以诗证诗”的“诗经学”研究

戴震“以诗证诗”的“诗经学”研究

戴震“以诗证诗”的“诗经学”研究
孙改芳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5(000)0Z1
【摘要】戴震在“诗经学”史上是值得重写一笔的人物,他所著的《毛郑诗考证》《杲溪诗经补注》等专著,对其以后的《诗经》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训
诂考证方面。

戴震不仅是在“诗学”研究中通过“以诗证诗”寻求“通例”来论证问题,而且旁及天文地理和诸子文献的考证,随后他的思想和方法很快推而广之,并成为一种治学方法。

【总页数】3页(P117-118,120)
【作者】孙改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戴震诗说研究
2."以杜证杜":《杜诗详注》读法例说——杜诗仇注的注释学研究
初步3.戴震治《诗》思想研究4.以诗证史臻于深宏--读蔡显良《宋代论书诗研究》5.以诗入史、以诗证史的力作:《<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戴震语言文字关系学说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品,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对于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却一直存在争议。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戴震提出了“语言文字关系学说”,认为语言和文字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难以分割。

该理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研究也有着参考价值。

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以及其在现代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语言文字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在教学、翻译、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戴震的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3.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的概述:介绍戴震的学说及其历史背景。

(2)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的分析:通过分析戴震的学说,探讨其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看法,以及他对于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理解。

(3)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的现代应用: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戴震的学说在现代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应用,如何将其理论转化为实践。

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文献法、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史料、理论、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具体的研究路线如下:(1)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对戴震的学说及其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

(2)对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理论内涵及其对语言文字的看法。

(3)通过案例分析,探究戴震的学说在现代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应用,并进行实践运用。

5. 预期结果本文的预期结果为:(1)深入理解戴震的“语言文字关系学说”,探讨其对语言文字关系的启示及其在现代语言文字研究中的应用。

(2)探讨戴震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语言文字关系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于翻译、教学、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启示。

(3)为今后的语言文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或者参考意见。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徐玲英
【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
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

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

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

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徐玲英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相关文献】
1.戴震《诗经》学三题
2.戴震与诗经研究-祝贺《戴震全集》出版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4.江永诗经学考论对戴震的影响
5.朱熹与戴震对《诗经》诗意的态度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专题研究资料(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戴东原新理学思想探微——兼论其哲学体系诞生之背景姓名:卓汴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张怀承200505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引言和文献综述外篇内篇第一章天道系统第一节元气实体: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第二节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第二章(人)性系统第一节血气心知: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展开第二节理欲之辨:戴震新理学体系的价值核心第三节对程朱派人性论的批判第三章人道系统第一节体情遂欲:戴震新理学体系的逻辑终点第二节对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控诉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摘要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最后的杰出的代表。

在中国学术史上,宋儒是“得其义理,失其制数”;而乾嘉诸儒又“得其制数,失其义理”。

戴震不满二者学术各有偏废,于是将“制数”与“义理”结合起来,创建了一种融二者于一体的“新理学”。

一方面,戴震针对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学说,继承并发展了张载“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情遂欲”的政治哲学主张。

同时,戴震也将“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应用至其哲学体系当中,从而建构起考据学与义理学相结合的“戴震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由训话而推求义理”的哲学研究方法,是戴震创立的一种注重实证,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的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戴震建构“新理学”哲学体系的过程当中,他通过对这一方法的灵活运用,重新分析定义了儒家在天道,人性,人道三个领域中的一系列传统哲学范畴,深刻地批判了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和在实践上的危害性,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封建社会反理学的进步斗争。

就戴震创立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身而言,它又具有了三层代表意义。

第一层,它代表了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哲学的主要特征,即重考据、实证。

第二层,它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的重要代表。

第三层,它代表了正统的儒家哲学的回归与创新(即建立了戴震“新理学,’)。

关键词:戴震,训话,义理(道),“新理学”(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以《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为例姓名:田愿静激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指导教师:路新生200604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上部:《方以智晚节考》与余英时的明清学术史研究下部:从《戴震与章学诚》看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内在理路”说注释参考文献馆藏号:Y895581摘要:本文试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通过对余英时师承、著作的分析,理清其学术发展的内在轨迹。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余英时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具体分析,理清作者对于“宋明理学本身,及其在清代的延续”所做出的阐释。

在《方以智晚节考》中,主要从思想史的视角对方氏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明末清初学者在治学上的发展方向,由于尊德性自身的弊端,学者或多或少的,不得不对考据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方以智的考据趋向也正是明末清初学风由尊德性向道问学回复的表现,也是探讨明清之际文化人,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艰难的选择。

在旧、新两作《晚节考》中,余先生详细论证了方以智的晚年活动。

特着眼于对方氏当为“晚明一遗老”而非“一禅师”之历史定位,期以通过方氏在明亡后的生活与思想活动,揭开当时遗民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角;同时又将明清之交的学术思想,置诸于明清交替,国祚他移这一历史上沧海横流、翻天覆地的悲剧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其中就不能不涉及对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政治信仰以至家族伦理进行全方位的史料耙梳和当下解读。

在《论戴震与章学诚》中,余氏运用其所擅长的“内在理路”治史方法,指出,近几十年来,讲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人往往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偏见,即将宋、明理学当作传统儒家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认为清代两百余年的儒学传统只有学术史上的意义,在思想史上几乎不占一席之地。

然而,通观考证学从清初到中叶的发展,可以很肯定地说,其整个过程显然表现出一个“确定的思想史的方向”。

通过对清儒研治各代典籍谱系的排列,也可以发现其先后轻重之间确有思想史上的内在理路可寻。

《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乃是余英时先生运用“内在理路”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增订本收录了《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和《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两篇长文,使得余氏对宋明理学向清代考据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说的构架,无论是从思想史的大背景还是具体有代表性的学者个案的研究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地“贯穿”在了一起。

通过对于戴震和章学诚这两位清代最具代表性学人的解析,余氏充分展现了“内在理路”方法论所具有的那种绵密、细致、自然而“贴切”的析解史实之所长。

他写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点滴,是为了突出戴震不仅有考据,同时也有义理。

他希望以此来展现,当时学界对清代考据学风之流弊的不满,并指出应当以考据和义理并重,才是治学之道。

最后,尝试对余英时的学术研究特点进行一定总体性之梳理与总结。

余氏著作擅长通过对某一时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进行剖析,以折射出此时代的文化与思想特点。

而贯穿于其著作的核心问题,仍是关于“宋明理学本身,及其在清代的延续。

”在此问题上,其师钱穆也有一定的见解,认为“清学不是宋明理学的反动与中断,而是其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而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发展关系的方面,钱穆着墨不多,此可以说是余氏继承钱氏学术的基础上,最大的发展。

分类号:B244;B248;B249关键词:明清思想史;余英时;宋明理学;《论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三)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诠释比较研究姓名:朱松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曾振宇20040408目录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汉学”及赵岐《孟子章句》的诠释一、追求“原意”二、探究本体三、解喻结合第二章“宋学”与朱熹《孟子集注》的诠释一、朱熹的时代与《四书》权威的树立二、朱熹对《孟子》的创造性哲学诠释三、朱熹《孟子集注》方法与本体的有机统一第三章“实学”及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诠释一、“实学”与戴震二、《孟子字义疏证》真对程朱的本体发挥三、“由故训以明理义”的诠释特征第四章“朴学”及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一、“朴学”与焦循二、继承戴震否定理学的哲学发挥——创新以立世三、重视训诂考据的诠释方式——实征与贯通第五章“新学”及康有为《孟子微》的诠释一、“新学”与康有为的《孟子微》二、大胆的理论创新三、回归原典的努力结语:《孟子》诠释所揭示的问题主要参考文献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中文摘要中国古人有依圣托祖的习惯,中国古代政府有重视借用经典加强伦理道德教化以巩固政治统治的传统。

这些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经典诊释实践的发达。

由《孟子》本身的特质(被视为儒家真传且较多地触及哲学问题)所决定,在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经典诊释成果中,对《孟子》的逢释代各有之,自成体系。

从此入手,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孟子》诊释的特点与规律,也可以由此进一步总结或推测中国诊释的某些特质。

在上下二千年的二百多种《孟子》逢释成果中,以汉代赵岐、宋代朱熹、清代中期戴震和焦循、清末康有为对《孟子》的设释最为典型。

这不仅因为他们对《孟子》的诊释纵横二千年,基本可以代表《孟子》诊释史的完整过程,还因为他们的《孟子》淦释代表了历史上各典型期对《孟子》的逢释特点。

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注本,堪称《孟子》淦释的早期代表。

受古文经学严格字词考证和紧贴字义解说经文不做发挥的诊释倾向的影响,赵岐的《孟子》诊释突出体现了“汉学”重训话求原意的诊释风格。

但是,受《孟子》关注哲学问题的导引,赵岐的《孟子》诊释开始尝试对“心”、“性”等哲学问题的初步探索。

与赵岐不同,朱熹处于一个要求哲学创新的时代,他的《孟子集注》集宋儒二程十二家之说而下以己意,发挥《孟子》“微言大义”,建立了“理”、“气’,、“心”、“性”的哲学体系,体现了“宋学”因应时代,勇于创新却并非彻底“抖落训话”的淦释品格。

清朝中期,封建体制的烂熟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浸入,为学术领域提出了总结(或终结)封建经学,启蒙新时代的新要求.戴震作为乾嘉考据盛行下“潜心开拓,身处泪流而心游未来”的一面旗帜,通过《孟子字义疏证》建立了“由训话以明理义”的论释理则,不仅在批判宋儒的“空疏”中发明了新“微言’,,而且成为《孟子》淦释史上“追求原意”与“阐发义理”相统一的典范。

焦循与戴震生活在大体相同的时代境遇中,但焦循作为综会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代表,其《孟子正义》既有向“汉学”的复归,又接受了“宋学”的洗礼:既不乏创新与发挥,又突出实证与贯通,表现了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孟子》诊释的集大成之作。

近代,特别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中西方科技、制度、文化观念的全面交锋与激烈碰撞,面对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受过扎实经学训练的康有为,在继承中国传统途释方法的同时,在哲学思想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他的《孟子微》既努力于复归原典,又呼应时代,吸纳“西学”,积极致力于中西合璧的哲学创新.所谓“裂山泽以辟新局”,意图引领中国政治、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冲出封建循环怪圈,迈向崭新的时代。

《孟子》诊释证实了中国诊释实践避免了西方诊释理论中方法论逢释与哲学逢释的争议,实现了原意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中国诊释的时代性特征;展现了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反映了中国的经典诊释承载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创建。

关键词:《孟子》;诠释:比较研究:原意;创新;时代需求(四)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姓名:张迎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杨应芹20040501目录文摘英文文摘概说第一章《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过程一、《法象论》、《原善》三篇、《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二、《原善》三卷、《大学补注》、《中庸补注》三、《孟子私淑录》、《绪言》、《孟子字义疏证》四、《与彭进士允初书》第二章《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式一、“字义疏证”的体例二、《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法(一)语言解释方法(二)历史解释方法(三)心理解释方法第三章《孟子字义疏证》的价值一、《疏证》的启蒙思想价值二、经典解释方法论价值主要引用书目及参考文献后记摘要《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生平最重要的著述。

本文力求从三个方面对它做出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成书过程,以理清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疏证方式,探索“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话学史上的意义。

三、研究《孟子字义疏证》的价值,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具体考察戴震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肯定戴震“正人心”的启蒙思想价值;同时,重新评价戴震义理之学和程朱理学的关系,揭示二者救世济民的共同政治向往,以彰显戴震借批判程朱理学把矛头指向在位者的良苦用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