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什么是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社会学名词解释全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社会结构的含义: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文化的含义: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文化的特点: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文化的类型:1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2 .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3 .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来划分,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则是指在社会上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滞后”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 第5章 文化
第五章文化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社会学是从广义上研究文化。
关于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文化,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它们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文化的一般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阶级性和民族性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第一,文化现象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
可以说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第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代表进步,不代表落后与反动,而文化则不是这样。
文化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之分。
四、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我族中心主义: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它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它文化优越。
我族中心主义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误解之上的。
它是比较极端地认同本民族文化而否定其它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它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因素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
2、语言和符号。
3、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1)价值观念、(2)规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要素。
二、文化的层次构成1、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 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 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 的文化。
❖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 化。
❖ 特殊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 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语文化内容。
❖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 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语言、习俗等等。
❖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甚至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常常带有一种倾向, 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 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它民族的。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 第五节 文化模式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 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三)宗教
❖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 1、十分密切。
❖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 流于僵化。
❖(四)法律
❖ 1、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 的行为守则。
❖ 2、法律的特点:
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社会的定义: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结构:社会学上,是指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其要素构成主要包括:精神要素(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的一种首属群体。
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婚姻关系是一个家庭形成的最主要的纽带,血缘关系则是维持家庭存在的最稳定的纽带政治制度概述:所谓政治制度,指的是规范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并在社会中对他人实施权力的体系。
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社会化: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一)社会化的内涵包括以下:1.从时间方面,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社会化关注个人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调适。
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具有较大的能动性。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可分为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
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
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
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
“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
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
“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
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
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
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
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
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
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
人是文化的产物。
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
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
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
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社会学:什么是文化
第三章文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尴尬呢?人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提这些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
送礼在我们国家是司空见惯的,但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却并不多见,这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街上遇到朋友时,我们会鞠躬吗?一般不会,就是热情地打个招呼,但日本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视为粗鲁无礼。
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文化的构成。
不知大家看没看过《刮痧》。
这部影片,看过的同学不知有何感想?这部影片通过刮痧事件,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同时构造了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结构,尽管我们常常没有觉察到。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你所认为的文化是什么?一、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的内涵经过不同时期的演变而逐步确定下来。
在我国古代,文化是指对人实行文治教化,用一定的道理和规矩教育和感化人们,使人安分守己,服从统治,它是与“武功”相对应的,与当今的文化含义不同。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在价值观念,行为 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 况。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区别: 1.产生时间 2.包涵范围 联系: 1.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 2.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
四、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 社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社会 是文化的体现,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而社 会又是由共享同一文化的人们所组成,这些 人同时又赋予文化与社会以活力。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 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 观念等。
民族亚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
3.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 化的抵制和对抗。
20世纪60.70 年代西方青年兴起 的“嬉皮士”运动。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1.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 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 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 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 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 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 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 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 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 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 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克罗伯与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任何内隐 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 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 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 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社会学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中国
美国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儒家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
中心的教化体系 二、继承和重建精神文明 三、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现代化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 2、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
立 3、我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
运动” 7)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渐趋式微
生活方式
工业社会生活方式 1)丰富多彩 2)整体性 3)独立自主性
生活方式
信息社会生活方式(几大趋势) 1)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 2)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3)呈现“健康第一”的生活观 4)确立“生态型生活方式” 5)终身学习 6)家庭走向“复兴” “反家庭运动”、“替换生活方式”、“亲家庭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文化堕距(Culture Lag):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
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 不一致,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 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 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化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改革时期的文化结构 1、中国传统文化(黄色文化) 2、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 3、蓝色文化(开放的西方文化)
生活方式
一、概念界定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人们 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 和。即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包括生 产劳动方式、分配交换方式、消费和闲暇 时间利用方式、日常交往方式、文化娱乐 方式等。
体现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的生活方 式,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的那些群体的利益。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注意点:
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 的文化。 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 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非评比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 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 力。 正确对待非评比性文化是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 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 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 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 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 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 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 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 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与文化模式三 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注意点: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使用上是 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 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 用而不损耗。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 两者常结为一体。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注: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 的思想的东西。
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社会学概述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使用符号和意义,以及这些符号和意义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
文化社会学致力于理解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文化的形成、演化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符号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包括物品、建筑和技术等有形的事物,而非物质文化则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和宗教等无形的东西。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多样性、符号性、学习性和一代传一代的特征。
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文化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行为规范;符号性指的是文化中的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关系;学习性意味着文化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教育传递给后代的;一代传一代是指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来的。
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 社会整合功能文化具有整合个体的作用,它通过共享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 传递社会知识和经验文化是一种传承多代的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它包含了社会的智慧、技能和技术,帮助人类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3. 提供身份认同和认同感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和认同感,它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使个体具备了独特的文化身份。
4. 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基础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基础,通过提供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文化的符号和意义1. 符号的定义和特征符号是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是一种具备特定意义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代表了特定的概念或观念。
符号具有指示性、代表性和约定俗成性的特征。
2. 意义的构建和解读意义是人们对于符号所赋予的特定意义,它是与符号相关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产物。
意义的构建和解读依赖于文化和语境,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文化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
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
广义的文化又称作大文化观,即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或者是说文化涵盖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即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 世纪以后,逐渐引由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的要素包括(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2)表意的语言和符号;(3)规范体系;(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文化社会学:研究文化形成和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19 世纪末。
内容包括: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文化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传播与文化冲突;文化失调与社会问题等。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 文化和社会
• 三、社会结构 • 1。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 • 2。社会结构的分类 • 1)社会经济结构 • 2)社会上层建筑结构 • 3)阶级阶层结构 • 4)人口结构 • 5)民族结构 • 6)家庭结构 • 3。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P86-88) • 1)斯宾塞和涂尔干的社会进化观 • 2)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二层论 • 3)帕森斯的社会结构论
• 3。对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
四、文化变迁
• (一)文化变迁的必然性 • 1.文化是适应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而自然、
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适应文化必然随 之发生改变; • 2.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种物质、精神和秩序的需 要而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无止境的,文化的 创造也将是无止境的; • 3.文化具有可传播的活性特点,本身就蕴涵了文化的可 变性。
• 二、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是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 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1)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 3)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 •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 • 6)工具型关系与情感型关系 • 3。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源 • 强关系(strong tie) • 弱关系(weak tie)
第四节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的基本要素 • 1.人口资源 • 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
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 • 2.自然资源 •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制约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人类影响、改 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 3.文化资源 •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物质的和精 神的)的总和。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规范、艺术、习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的,但是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造的,但是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 其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创造所获得
的成果,但是,文明只是反映人类所创造的 的成果,但是,文明只是反映人类所创造的 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则包揽 了一切。 ► 再次,文化与文明虽然都是人类社会现象, 但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 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 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 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4、物质文化
►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
具、书籍、衣服等——称为物质文化。一直 具、书籍、衣服等——称为物质文化。一直 以来,人类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 服务,以提高人类生存的机会并丰富人类的 生活。他们把土地、树木、岩石、金属、动 物及其他自然资源转化为房屋、工具、服装 和交往的手段。
► 根据萨皮尔-沃夫假设(Sapir-Whorf 根据萨皮尔-沃夫假设(Sapir-
hypothesis): hypothesis):
►
语言是人们将这个世界概念化的唯一途径, 有了语言才有思想,我们是按照文字符号和 语言的文法来组织这个世界的;反过来说, 语言也并非客观存在的,而取决于不同文化 藉由强调某些现象对社会实体所做的不同解 释,以及社会发展和人们表达的需要。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一种事后的解释,通过 它们,社会已存在的习俗就变成一种需要的 产物。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正确之处,很难说谁 对谁错。因此许多相关理论中都是两种观点 并存的。 ► 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它们 一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它们 成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基础。 成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基础。 ► 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 另一方面,价值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 通过日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变。在这个 通过日常生活而形成、强化和改变。在这个 意义上,有理由认为价值观取决于行为,行 为又决定于价值观。换句话说,价值观与行 为又决定于价值观。换句话说,价值观与行 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 文化的主要价值观是通过其符号系统而传递
下来。价值观可从民间传说、神话、艺术、 娱乐及其他媒介得到体现。 娱乐及其他媒介得到体现。
► 像符号一样,价值观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 像符号一样,价值观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
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集合模式。
► 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有正面的价值
观必有反面的情形。
价值观如何与行为联系起来呢?
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 1)一种理论宣称价值观决定行动。按照这种 )一种理论宣称价值观决定行动。 理论,基本价值观在个人生活的早期就已被 接受。一旦价值观形成,它们就成为个人行 为选择和态度形成的指南。 为选择和态度形成的指南。
► 2)反对意见则更关注行为在创造价值观方面 )反对意见则更关注行为在创造价值观方面
► 大部分社会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
担的社会角色如母亲、男人、雇员等密切相 关,或者与特定的时期相关。
► “规范”这个名词及其形容词“规范的”不能 规范”这个名词及其形容词“规范的”
和另一个相关词“正常的”混为一谈。所谓 和另一个相关词“正常的”混为一谈。所谓 “正常”的行为是指统计意义上最普遍的行 正常” 为。
三、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差异层面 1、亚文化 ► 并不是每个社会都是以一种由其所有成员平等共享 和接受的单一文化为特征的。所谓一个社会的文化 通常仅仅是存在于构成这一文化的不同要素之间的 一个共同的名称。 ► 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 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 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亚文化。
二、文化的构成
1、符号
►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
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 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 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 这种符号履行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即
通过把复杂概念与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 而帮助我们最终达到对前者的理解。通过 这种方式,符号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并使 这种方式,符号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并使 沟通变得简单。 沟通变得简单。
► 在构筑文化结构时抽象词汇可能是最重要的。
抽象词汇在现代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中数 量最多,而在古代文化或前工业社会文化中 则相对较少。然而,萨皮— 则相对较少。然而,萨皮—沃夫假设的极端 推论可能夸大了语言在决定人类思想过程中 的重要性。在他们近期的论文中,萨皮和沃 的重要性。在他们近期的论文中,萨皮和沃 夫提出了一个比原来的假设较为和缓的推论。 依照这个推论,语言预先预设了人们看待世 依照这个推论,语言预先预设了人们看待世 界的特定方式,但其影响的程度并不如极端 推论所设想的那样强。 推论所设想的那样强。
► 亚文化(subculture):指社会某一部分的 亚文化(subculture): ):指社会某一部分的
人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民德、民俗以及价 人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民德、 值观等。 值观等。
► 亚文化发展的方式非常多样,当社会某一部 亚文化发展的方式非常多样,
分人面临独特的问题或是享有特权时,亚文 化就应运而生。 化就应运而生。
► 社会习俗。不同的规范其社会重要性同样也 社会习俗。
极不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规范被违反后并不会产生严重 后果。 ► 餐桌上的礼仪规则和其他礼仪规则都属于社 会习俗的范畴。
► 民德。其他规范几乎都被视为是神圣的,对 民德。
它们的违反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当一个人违 反了严禁杀人的规范时,就不能仅仅因为他 是初犯就可以原谅他或原谅他的行为。杀人 者将得到惩罚。这种得到严格执行、被认为 者将得到惩罚。这种得到严格执行、被认为 是关键的和必须严格实施的规范,我们称之 为民德(mores)。 为民德(mores)。
(1)语言
► 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 语言,简而言之,
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 书面的言说方式, 语言是所有文化的基础。 统。语言是所有文化的基础。语言甚至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 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
► 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间的区别
► 虽然价值观和规范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价值观和规范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价值观和规范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但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但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规范是特殊、具体的, 它受到具体情况的限制。它们通常被视为是 它受到具体情况的限制。它们通常被视为是 行动的指针,决定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应 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价值观是一般的, 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价值观是一般的, 而且经常被视为判断规范的标准(威廉斯, 而且经常被视为判断规范的标准(威廉斯, 1970)。 1970)。
►
功能论认为亚文化出现是社会环境差异的必 然; ► 冲突论者则从其中看到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 如女权主义运动、残疾人运动、非裔美国人 运动等,这些活动对主流文化的挑战,正是 反映出一个社会中对不同种族、性别、残障 的不公平对待。
3、规范
► 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 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
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 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 ► 规范既有正式的(formal norm),又有非 规范既有正式的(formal norm),又有非 正式的(informal norm)。 正式的(informal norm)。 正式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 反者有特定的惩罚。 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被社会成 员普遍理解。
► 法律。法律是一种正式的规范,通常也是民 法律。
德的一种,它是由国家颁布的用以控制人类 行为的规范。
► 约制。一个社会要运作,就必须强化它的规 约制。
范。人们被迫遵从,或者说以一种社会可接 受的方式去行动,即使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 困难和不愉快的。对社会规范的违反被称为 越轨。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而得到 强化,即一种社会控制的过程(吉布斯, 1966,1981) 1966,1981)
► 并不是所有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约制,因为社
会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已接受了各种规范。 实际上,规范是否真正发挥功能取决于人们 实际上,规范是否真正发挥功能取决于人们 自觉遵守规范的程度。 ► 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重要一点是,我们并 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重要一点是,我们并 不要求人们永远严格地遵守规范。文化和社 会必须能适应改变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 的一定偏离有助于社会保持灵活性(默顿, 的一定偏离有助于社会保持灵活性(默顿, 1968)。 1968)。
不仅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的影响, 而且它们还会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 影响。语言不仅是表现社会实体,也在建构 影响。语言不仅是表现社会实体,也在建构 (construct)社会实体。这一由萨皮 construct)社会实体。这一由萨皮 (Edward Sapir)和沃夫(Lee Whorf)所发 Sapir)和沃夫(Lee Whorf)所发 萨皮— 展的观点被称为萨皮 沃夫假设(Sapir— 展的观点被称为萨皮—沃夫假设(Sapir— Whorf Hyopthesis)。 Hyopthesis)。
3、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区别 文化(culture)与文明 civilization) 与文明(
► 文明vs野蛮。 文明vs野蛮。 ► 文化vs动物性。 文化vs动物性。
在很多时候,文化与文明并未被刻意区 分。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致 力于发现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