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助词
介词
语气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师说》)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 蔺》) 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 十思疏》)
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 师》)
用作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加强语气,可译为“啊” “呢” “了”也可不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发出硿硿的响声。
而 常用作连词
⑦ 表因果,可以译为:“因而”、“因此”、 “所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⑧ 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鸿门宴》) ⑨ 表方位 。可以译为:“以”。 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连词
代词

语气词 复音虚词
而 常用作连词
①表并列。表示两种事物或动作的平行关系。可译为 “又” “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表承接,为表示两个动作的连续性。可译“就”、 “才”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③表递进。表示又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助词
用作助词 ①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 ②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③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 王纳谏》)
用作助词
以是、是以
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 钟山记》)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 浅薄。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 动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复 音 虚 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 予以乾隆二十九年(《登泰山记》)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以:用作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等 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可译为“凭”、”根据“、 “按照”、“凭借(用)„„身份” 等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 也》)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 乎!(《石钟山记》)
助词

动词
ຫໍສະໝຸດ Baidu代词
用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1、表揣测语气 2、表反问语气 3、表疑问语气 4、表商量语气
况大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无以,则王乎? 8、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表反问语气 6、表疑问语气 7、表商量语气 8、表感叹语气
以:用作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③率领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 ——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赶他。
以:用作副词
通“已”,可译为“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而:代词,通“尔”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指示代词,近指 。可译为:此、这样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 然。《孔雀东南飞》
而:通假字
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逍遥 游》
而 常用作连词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劝学》) ⑤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⑥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 等,或不译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终日而思,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以:用作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相当于 “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那 么游览的人就多
②表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复音虚词 :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 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 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 下”“对此”“从此”等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 列传》)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1、吾尝疑乎是
1、介词,对 2、介词,相当 2、伤乎矢也 于“于”,被 3、以吾一日长乎尔 3、介词,比 4、幽独处乎山中 4、介词,在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词尾, “然”、“地” 羽化而登仙
代词 助词

兼词
用作代词
①相当于“之” •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 教。
以:用作连词
③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 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表原因,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结果,可译为“才”“以致”“得以”等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 “……的(人、东西、事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 “……样东西”“……件事情”。
助词
①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 ②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或“„„ 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 赋》)
乎: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④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侍坐》)
用作介词
④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⑤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 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⑥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指南录后序》) 学于余(《师说》)
用作助词
④音节衬词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 于国也》)
用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 代物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 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
用作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 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析

介词
复音虚词
用作介词
①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 从”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 飞》)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 的机会了。 ②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 “到”“在”“从”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 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 诸(“之于”或“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 盍 (“何不”) 子曰:“盍各言尔志?” • 叵(“不可”) 居心叵测
④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⑤用在句中,表停顿
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五人墓碑记》)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连词
介词 动词

复音虚词
以: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蔺》)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以:用作连词
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⑦表转折,有“但是”的意思。 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 南子》) ⑧与“来”“往”“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 方位、 数量的界线。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蔺》)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廉蔺》)
用作介词
⑦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海运则将徙于南溟(《逍遥游》) ⑧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寒于水青于蓝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⑨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