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讲解

合集下载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1. 蒹葭的起源与发展:蒹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韵文体。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共分《风》、《雅》、《颂》三大部。

其中,《风》部收录了大量的蒹葭,这些蒹葭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体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蒹葭逐渐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

2. 蒹葭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

蒹葭以叙事为主线,以抒发情感为辅助,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展现出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蒹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情感真挚深沉。

蒹葭常常描绘离别、思念、乡愁等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切感慨。

诗人借助蒹葭这种韵文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题材广泛。

蒹葭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自然景观等,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人在创作蒹葭时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题材,使得蒹葭具有了更加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3. 蒹葭的影响与意义: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真挚情感、广泛主题、叙事抒情的特点,使得蒹葭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品种之一,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同时,蒹葭也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发,许多现代诗人都受到了蒹葭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蒹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真挚深沉的情感与广泛的创作题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蒹葭这一古代诗歌的瑰宝,让其在现代文学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蒹葭全部知识点

蒹葭全部知识点

蒹葭全部知识点
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的一种常见的
元素。

蒹葭作为一种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情感的感悟。

本文将从蒹葭的特点、文学意义以及与人类情感的联系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对蒹葭的解读。

1.蒹葭的特点蒹葭,又名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水边湿地的多年生植物。

它的茎高大而直立,叶片细长而柔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蒹葭的特点是在湿地环境中生长茂盛,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蒹葭在文学中的意义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常常被用
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抒发。

例如,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蒹葭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采采,白露未晞”,这些诗句通过描绘蒹葭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3.蒹葭与人类情感的联系蒹葭作为一种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类情
感。

蒹葭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的情感体验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蒹葭生长在湿地中需要承受风雨的洗礼,而人类在生活中也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描绘蒹葭的形象,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种植物上,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总结起来,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其特点是生命力强、适应性广。


文学作品中,蒹葭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与人类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蒹葭的描绘,人们可以借助这种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蒹葭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将这些情感化为文学作品中的珍贵财富。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4篇诗经秦风《蒹葭》赏析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2021版一.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二.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知识点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萧瑟凄迷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向往之情。

2、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4、从炼字角度说说“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妙在何处?“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它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蒹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③显示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

蒹葭原文及赏析《蒹葭》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首歌谣,内容简洁动人,情感真挚,流传至今仍在广泛传唱。

本文将对《蒹葭》进行解读、分析和赏析,从而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蒹葭》的概述《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歌谣,收录于《风》中的《蒹葭》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蒹葭》讲述了一个伤心的女子因思念深爱的人而自伤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子深沉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二、《蒹葭》的文体特点《蒹葭》是一首古诗歌,采用较为简单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歌谣形式表现出它的民间特性。

歌谣运用了重复、留白等手法,使它更富有韵律美。

整首歌谣只有两个字句,但通过反复的运用而有极强的表现力。

此外,歌谣的音韵变化较大,采用了平仄对比、起承转合等技巧,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三、《蒹葭》的情感表达《蒹葭》的情感表达宛若清泉般自然流畅,真挚深情,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首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揭示了诗歌的季节与环境,应和着诗人状物的意愿。

其后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暗示出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思念和深情,语言简略却更加被广泛地接受,动人心弦。

“比目何辞,留此猗与”中的“比目”为眼中球上的黑色瞳孔,也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写爱人遗容的描述。

女主人公在这里留下瞳孔的原因则是对于心爱之人的悲伤和惋惜。

而“猗”则是口语中的词语,用在这里,则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執著與坚持之喻。

最后一句“留妾问君,何时还家”是女主人公对未婚夫的请求。

女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

这句歌谣简短明了,却表现出女主人公那份渴望与无限的爱意,感人至深。

四、《蒹葭》的意义《蒹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浓缩和体现。

《蒹葭》是一首描写人类情感的诗歌,它深情而又动人,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德中对于忠诚、坚贞、爱情等的表现。

《蒹葭》的文化内涵也贯穿着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这种精髓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思想:儒家思想。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不舍。

这首诗以蒹葭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蒹葭》中的主要意象有: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容伊人美丽而清纯。

白露:一种秋天的气象现象,形容伊人珍贵而难得。

水:一种流动的自然物,形容伊人难以捉摸而令人向往。

这些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追求。

《蒹葭》中的语言特色有:平仄对偶:每句六个字,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形成对偶的韵律。

叠词排比:每节开头都用“蒹葭”、“白露”、“所谓伊人”等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用“蒹葭苍苍”、“白露未晞”等比喻伊人的美貌和珍贵,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拟人诗人的追寻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都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结构分析是指诗歌中的结构组织和布局安排。

《蒹葭》中的结构分析有:三段式:这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四句,共十二句。

每段都以“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开头,形成一种对称和循环的效果。

递进式:这首诗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伊人的位置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越来越近;诗人的追寻由“溯洄从之”到“溯游从之”,越来越努力;道路的困难由“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越来越艰险。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递进和高潮的效果。

对偶式:这首诗每句都是六个字,前后两句都是平仄对偶,形成了一种整齐和和谐的效果。

这些结构分析都显示了诗歌的规整美和层次美。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蒹葭》解读

《蒹葭》解读

《蒹葭》解读1. 《蒹葭》里那苍苍的蒹葭,不就像我们心中遥远又美好的梦想吗?就好比你一直渴望得到的那件宝贝,总是在远处若隐若现。

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多像我们对梦想的执着啊!那执着劲儿,真让人感动!2. 你说《蒹葭》里的水啊,是不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呢?阻挡着主人公去寻找伊人。

哎呀,就像我们追求目标时遇到的那些阻碍一样!但主人公没放弃,我们也不能放弃呀!3. 《蒹葭》中那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呀?就像你一直追求喜欢的人,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嘛!这种坚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4. 想想看,《蒹葭》里伊人总是那么神秘,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未知的美好是不是很像呢?总是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追寻!这感觉,多奇妙呀!5. 嘿,《蒹葭》的意境多美呀!那蒹葭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像不像我们心情起起伏伏的时候呢?我们不也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情绪的波动吗?6. 你瞧,《蒹葭》里主人公那急切的心情,不就跟我们着急想做成一件事一样吗?那种渴望,真的是太强烈啦!这诗真的是把人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啊!7. 《蒹葭》中那朦胧的美感,哎呀,就像雾里看花一样让人着迷!这和我们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感觉不是很像吗?总是带着点神秘,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更多!8. 哇,《蒹葭》里的世界多让人沉醉呀!那一片蒹葭,那一片水,构成了多么独特的画面啊!就像我们心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小世界一样,让人珍惜!9. 说真的,《蒹葭》所传达的情感,是那么真挚!主人公对伊人的感情,不就像我们对真正热爱的东西的那种热爱吗?这诗真的是太有魅力啦!10. 《蒹葭》真的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啊!它就像一杯陈酿,越品越有味道。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诗中主人公一样,执着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呀!我的观点结论:《蒹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和追求的美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翻译1、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2、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上。

3、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上。

三、分析11 诗歌意境《蒹葭》营造了一种朦胧、凄清而又优美的意境。

通过描绘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111 蒹葭与白露蒹葭的苍苍、萋萋、采采,不仅展现了芦苇的繁茂与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更是细致地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和时间感。

112 秋水的象征意义秋水的浩渺、迷茫,象征着追求爱情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阻隔,也象征着爱情的遥不可及和虚幻。

12 人物形象诗中的“伊人”形象是模糊而神秘的,她始终在水的那一边,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历去塑造“伊人”的形象,可能是爱人、理想、或者是某种难以达到的境界。

121 追求者的执着诗歌中的追求者不顾道路的艰难险阻,不断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执着的精神。

这种执着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的不懈努力。

13 艺术手法131 重章叠句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在某些词语上有所变化。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诗歌。

全诗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字词进行逐一注释。

“蒹葭”:指芦荻,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

这里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冷、凄迷的氛围。

“所谓伊人”:那个人,指心中所思念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她。

“溯洄”:逆流而上。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又漫长。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露水还没有干。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陡峻。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白露未已”: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

“已”:止,完。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首诗以蒹葭起兴,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

诗中的主人公为了追寻心中的“伊人”,不管道路如何艰难险阻,都不断地上下求索。

然而,“伊人”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一种缥缈、虚幻的感觉。

整首诗意境优美,韵味悠长。

它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追求的过程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同时又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蒹葭》运用了反复咏叹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不仅描绘了芦苇的不同形态,也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同时,通过“溯洄”“溯游”的动作描写,以及“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地点变化,展现了主人公追寻的艰难与执着。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真挚,纯朴而自然,描绘了古人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而《诗经》中最被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首篇的《关雎》,便是这首《蒹葭》了。

一、【创作主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认为“伊人”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支持此说的人最多,有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都认定“伊人”为恋人、情人、心上人。

如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二、【诗文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从蒹葭和白露的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下面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古代诗歌,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等。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后世视为文化的瑰宝。

《蒹葭》的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篇章,它是由明清时期学者集学整理所定的篇名,原作作者不详。

这首诗传达了对于友谊和亲密关系的思考和讴歌。

诗中主人公通过描述蒹葭的形态和特点,来比喻友谊之坚硬和高尚。

《蒹葭》原作及翻译以下是《蒹葭》的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以下是《蒹葭》的诗意翻译:茂盛的蒹葭郁郁葱葱,洁白的露珠变成了霜。

那所谓的美人,在水的那一方。

追寻着她而去,道路又险又长。

追求她而去,她就像在水中央一样闪烁。

青葱的蒹葭茂盛生长,白露还未蒸发。

那所谓的美人,在水边的小河。

追寻着她而去,道路又险又陡。

追求她而去,她就像在水中的坻儿一样飘逸。

蒹葭芬芳盛开,白露仍未消散。

那所谓的美人,在水的河滩。

追寻着她而去,道路又曲又难行。

追求她而去,她就像在水中的小滩一样优美。

《蒹葭》的赏析《蒹葭》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蒹葭的形态和特点,来寄托作者对于友谊和爱情的思念之情。

蒹葭是一种生态环境恶劣的植物,它能够顽强地生长在泥土中,又受到风雨和寒冷的侵袭,但它的茎干依然坚硬挺直,不屈不挠。

通过与蒹葭的比喻,诗中讴歌了真挚而坚定的友谊或爱情。

诗中描绘了主人公追随伊人的艰辛和困苦,道路阻碍而久远,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伊人就像一道明亮的光芒,引导着他前行。

蒹葭随风摇曳,但依然茂盛生长,如同真挚的友情或爱情,不会因为困难而动摇。

蒹葭之美表达了友谊和爱情的高尚品质,诗歌借助自然景物来突出这种美好情感。

诗经《蒹葭》鉴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鉴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鉴赏《蒹葭》译文及赏析《蒹葭》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

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蒹葭》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蒹葭》译文及注释二《蒹葭》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九年级蒹葭知识点

九年级蒹葭知识点

九年级蒹葭知识点《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它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蒹葭》的知识点。

一、诗歌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诗歌大意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三、诗歌主题《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恋人、理想、事业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四、艺术特色1、意境朦胧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

诗中对“伊人”的描绘始终是模糊的,只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若隐若现的身影,让人充满了遐想和期待。

这种朦胧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重章叠句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各章句式相同,只是在某些词语上有所变化。

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细腻。

3、象征手法诗中的“蒹葭”“白露”等自然景象,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

“蒹葭”的苍茫、白露的变化,都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追求的艰难。

五、重点字词1、蒹葭(jiān jiā):芦苇。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4、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5、溯游:顺流而下。

6、晞(xī):干。

《蒹葭》详解

《蒹葭》详解

《蒹葭》详解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1.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芦苇丛生的画面,以景起兴,引出男子的追求之情。

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他觉得女子就像那水中央的伊人一样,遥不可及。

3.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描绘了男子逆流而上,追求女子的艰难过程。

他面临着道路险阻,感觉追求之路漫长而艰辛。

4. 诗歌中的“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他不断地追寻着女子的踪迹,希望能够和她相遇。

5.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则进一步强调了男子追求女子的困难和艰辛,道路险阻而且弯曲,使他感到无望和沮丧。

6. 诗歌最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之情,他觉得女子就像在水中央一样,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整首诗以男子的口吻讲述了他对女子的深深思念和追求之情,尽管道路艰难险阻,但他依然不放弃。

诗歌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第12课《蒹葭》知识点归纳

第12课《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一.文常《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理解大意;译文:(1)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遥远。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3)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哀婉苍凉幽缈•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蒹葭》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中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蒹葭先秦·无名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解释】1.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2.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3.葭:初生的芦苇。

4.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5.为:凝结成6.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7.伊人:那个人。

8.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9.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10.溯洄:逆流而上。

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

11.阻:险阻,难走。

12.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13.宛:仿佛。

14.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15.晞(xī):晒干。

16.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17.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8.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也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以其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独特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蒹葭》的知识点,分别是:创作背景、诗意主题、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首古老而又充满美感的诗歌作品。

创作背景《蒹葭》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被收录于《诗经》中。

据传,它是鲁国的郑文公命令乐师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赞颂蒹葭植物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意主题《蒹葭》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人以蒹葭植物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和凋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他借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化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意,正如诗中所写:“嘉乐君子,宜嗜宜忌。

”这表达了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康的祝福之情。

艺术特点《蒹葭》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采用了对仗工整的韵律。

整首诗由六个句子构成,每个句子都有四个字。

句子之间通过韵律的对仗来达到音调上的和谐。

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流畅的音韵美。

其次,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蒹葭的生长和凋谢过程,以及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次,它独特的描写方式给人以美感。

诗中描绘的蒹葭植物是在春天时生长,在秋天时凋谢。

通过描绘植物的生死轮回,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亲人的感伤之情。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影响《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成为后来文人所借鉴的范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开创了许多后继者。

同时,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国和覆亡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思考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重要素材。

总结《蒹葭》是一首以蒹葭植物为象征,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家国的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水一方 - 邓丽君 琼瑶词 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诗经
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 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 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 歌三百零五篇,孔子曰:“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 经》。
《诗经》名称由来
《诗》原名 《诗三百》收入集子共305篇 《诗经》汉武帝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
蒹葭采采,
茂盛貌
白露未已,
停止,指露水未被晒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音之四,):水边
道阻且右; 溯游不从直之,,绕弯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他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他,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他,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诗经》分类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 《召南》、《邶风》、《鄘风》、《卫 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 风》、《桧风》、《曹风》、《豳风》, 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 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 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 颂》五篇,《鲁颂》四篇。
蒹葭萋萋,
茂盛貌
白露未晞。
(音西):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岸从边之水,草交接处
道阻且跻; 溯游(从音之鸡,):登,升
宛在水中坻。
(音迟):小岛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他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他,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他,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宛在水中沚。
(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音乐美
四言句,旋律平稳。 重章叠句,一意化三叠,余韵
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双声叠韵叠字,有助于表达曲
折幽隐的感情。
意境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 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 浩淼,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沙洲, 痴情的诗人,踯躅水边,欲找无方,欲罢不能,情 调凄婉,境界幽邃,意韵无穷。
《诗经》六义
风、雅、颂之外,尚有所谓 “赋”、“比”、“兴”,合 起来叫做“六义”。风、雅、 颂是诗的内容的分类,赋、比、 兴则是诗的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 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范处义《诗令补传》云: “铺陈其事者,赋也!取物为况者,比也;因感而兴者, 兴也。”日人儿岛献吉郎《毛诗考》云:“赋是纯叙述 法,比是纯比喻法,兴是半比半赋之法,前半用比、后 半用赋。”总之,“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 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章诗,以河洲上睢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 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嘉偶,便是“兴”的 作法。其实,就我国数千年来的诗歌综合分析起来,其 体类也不外乎“民间文学”(风)、“士大夫文学” (雅)、“庙堂文学”(颂)三种,其作法也不外乎 “直抒情事”(赋)、“借物比喻”(比)、“托物起 兴”(兴)三种而已。
1、诗人追寻伊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主观情愫与 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
2、诗人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秋风、秋霜、秋 景的悲凉萧索的景象浑然为一。
3、伊人高洁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葭露白、秋 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与景融为一体
朦胧美
一、意象迷蒙,神秘莫测 伊人的身份、形象、志趣、甚至方位 二、情感扑朔,人心难测
三、主题多义,不可捉摸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 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 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 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
蒹葭苍苍, 苍苍:深青色
蒹(音兼):没长穗的芦苇。 葭(音家):初生的芦苇。
白露为霜。
凝结为
所谓伊人, 所说在的水一那方。
那一边
溯洄从之,
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
道阻且长; 溯险游阻从之, 宛在水追中寻央。
好像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他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他,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他, 像在四边不着水中央。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 悠长。痴人耶?梦境耶?
这是一篇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
即,饱含无限情意。
《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是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借怀友讽刺君主不能礼贤下士, 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为官;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 志之作;是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 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 无以固其国焉。”
《诗沈》中说:“盖下游为洛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 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 且长而不可致也。”
《桃夭》选自《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