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2)

合集下载

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

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

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的
一些想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革,我们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迎接这些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变革的一些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
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同时,全球化也在加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

此外,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公平等议题也在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在面对这些变革趋势时,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我们需要不
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在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迎接变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中国的近代化。

它具有变化急剧、参与变革的力量复杂、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的近代社会状况。

标签: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变革力量;发展;特点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1840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伴随着列强的鸦片、军舰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碰撞,不管中国人愿不愿意,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中国被迫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形态中最复杂的,不同生产方式并存、多种社会意识形态混杂、社会结构时有变化、新阶层涌现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等等,新与旧、旧与旧、新与新等各种矛盾、各种势力相互冲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一直在“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维持原状与进行变革的论争贯穿了整个近代社会。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它的变化速度、激烈程度,变革力量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这种新陈代谢也是不平衡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畸形发展。

传统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社会,历史慢慢进行着,却始终没有主动走出封建社会的性质。

封建性“漫长”地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朝代更替、乱世与盛世轮换,只不过是天下换了一个姓而已。

天地君亲师没有变,士农工商没有变,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东南西北一样穷。

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在发生变革。

一夜之间,关在洞穴中几千年的中国人被利炮震醒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与主动走出洞穴、小心试探、逐渐调整以适应强烈阳光有着量和质的差别。

清王朝挣扎了71年(1840—1911),最终被时代抛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案)(学生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案)(学生版)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能知道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通过学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的关系,能记住时代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能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重难点】1.学习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的不变及其关系。

2.学习难点:理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不变”关系;新时代如何一以贯之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自主学习(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1.科学内涵(1)这个新时代,是、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伟大胜利的时代。

(历史节点)(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的时代。

(国家富强)(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时代。

(人民幸福)(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的时代。

(民族振兴)(5)是我国不断为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世界意义)2.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和。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1.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同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背景)(1)取得的成就: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日益广泛,社会的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存在的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3.新时代的“变”与“不变”(1)变:社会主义矛盾(2)不变: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国考申论作文

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国考申论作文

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国考申论作文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以及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动态不断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

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招录考试之一,申论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国考申论中,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的战略及其意义。

1.2 目的通过深入分析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展示思维转变对应对改革和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在国考申论中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并就政策调整对公务员工作所带来影响进行评价。

最后,本文将总结观点和理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行动计划和实施指导。

1.3 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目的和结构。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

我们将首先强调稳定性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某些方面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接着,我们将探讨灵活性的必要性,以展示如何在固定框架内保持应对能力。

最后,我们将强调思维转变对于应对变化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则关注“以变应变”的策略。

我们会探讨变革中的机遇,并阐明通过适应新环境来获取机遇的能力的重要性。

另外,本节还会深入探讨创新与进步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国考申论案例分析。

我们将分析稳定政策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找出突破点。

同时评价政策调整对公务员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应对新挑战。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我们将总结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理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给出相关建议和行动计划,以指导读者在国考申论中有效运用“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变应变”的战略。

2. 以不变应万变2.1 稳定性的重要性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保持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环境中,稳定性都能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稳定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心理平衡。

当我们的环境和情况保持稳定时,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发展。

其次,稳定性还有助于建立长期合作和信任关系。

高中历史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课题53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

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2)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3)商鞅变法的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商鞅变法的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

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维新变法:(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措施。

①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③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十课 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十课 第一框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③贯彻绿色理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④拓展金融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需要坚持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持协调发展 理念,促进乡村振兴,故选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 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率,但不是减少干预,要 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加强科学调控,故舍去①。新 时代经济要培育新动能,保持中高速发展,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故舍去④。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4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4日星期六2021/9/42021/9/42021/9/4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42021/9/42021/9/49/4/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42021/9/4September 4,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42021/9/42021/9/42021/9/4
【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 2017 年 12 月 18 日至 20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
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
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经济高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说一说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纷争兼并,变法成为历史潮流。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自主学习: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案提示:2、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

(只写图片序号)答案提示:④⑦、①③⑥⑧、②⑤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都江堰相关概况。

答案提示:公元前256年秦国李冰成都的岷江防洪、灌溉、水运等。

教师指导:都江堰是如何实现防洪、灌溉、水运作用的呢,这就要说到都江堰的三大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飞沙堰起排沙作用;宝瓶口用来引水灌溉农田。

社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2)

社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2)

社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题一(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2)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念奴娇》)(3)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4)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知名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5)“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时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6)十九大报告中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求变浮云意不变磁针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

“穷则变,变则同,通则久”,当今中国正在变,正走向引领世界,变通,让我国的命运柳暗花明,让我们的各条战线获得硕果。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笔下的一个“难”字道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坚定,几多刚毅,几多信念呵!因此,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认为“变”是智慧,“不变”是信念。

中国胸怀世界,世界眺望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闭关锁国,以求不变,“东亚病夫”便是中国人的名字,人民蒙羞,国家蒙难,民族蒙辱。

秦砖汉瓦残破,唐宋清风污浊。

直到有一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中国人又开始书写“骠骑千里,康乾盛世”,中国开始求变,新时期,我们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以求变革。

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推进,中国人观念在变;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变;便捷的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被称之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在变;楼房瓦舍,绿水青山,和美家园,中国在变。

变,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变,是改革的信念,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变,四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国大地以惊人的速度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不变,是改革的定力,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婚姻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

婚姻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

婚姻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婚姻与家庭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从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现代的自由恋爱,从对妻子的重视到夫妻平等,婚姻与家庭的发展越来越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婚姻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意义。

一、婚姻1. 个人权利的发展婚姻制度的变革,与个人权利的发展密不可分。

以前,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在婚姻中没有自主权,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和社会的认同。

而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的发展使得婚姻更多地考虑到双方的需求和意愿,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有了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

2. 社会角色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婚姻也逐渐从纯粹的社会角色转变为了一个包含情感层面的综合关系。

在过去,婚姻是以物质为主,男性的经济地位往往是女性选择伴侣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婚姻中的情感交流和内在品质,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成为了人们婚姻中重要的内容。

3. 婚姻与性婚姻与性在传统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婚姻常被视为性的前提,而且婚姻的性行为更多地强调的是身体生理上的需求。

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性知识的普及和性观念的开放,婚姻与性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婚姻不再被视为性的必要前提,也不再强调身体上的满足,而更多地关注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二、家庭1. 家庭的角色转变传统社会的家庭强调男主外女主内,更多地体现为社会角色的明显、分工明确。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女性解放和商业化的发展,家庭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元。

男女之间的合作、互补和相互支持成为了新型家庭的基础,这样的家庭更加关注个体生活的品质和家庭成员之间人情味的交流。

2. 家庭结构的变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的多元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单身家庭、同性家庭、早婚晚育家庭等多种家庭形态的涌现,使得家庭结构的变革更加多元化。

而且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家庭的结构也受到了更多的变化和影响。

3. 家庭价值观的变迁家庭在社会里的作用不仅是日常生活和子女教育的场所,更是价值观传承和熏陶的重要载体。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如下是有关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关系:1.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生活个别方面的变化,而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

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

任何革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它内在的根源和深层动因。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社会革命的作用。

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

进步的阶级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采取社会革命的手段,才能摧毁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为消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扫清道路,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

也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2.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即在坚持根本制度不变的前进下,对具体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是一种量变。

社会改革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当社会处在量变阶段时,某些阶级或阶层为什么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局部调整或改良?就是因为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9.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这些国家后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但其改革有着历史必然性。

这表明,当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就成为普遍性的现象。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偶然的。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其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优越,而是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充满活力的体制。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类社会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即制度变革,一种是改革即体制变革。

在我国,制度变革属于第一次革命,体制变革属于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的任务是摧毁旧的社会制度,代之以新的社会制度,即以人民民主专政替代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替代私有制的统治地位;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对僵化的传统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代之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改革是通过体制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3)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2024年说说安全工作的变与不变(3篇)

2024年说说安全工作的变与不变(3篇)

2024年说说安全工作的变与不变2024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安全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安全工作在2024年的变与不变,包括新的威胁、技术创新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首先,2024年安全工作面临的最大变化是新的威胁。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威胁的范围和复杂性将进一步扩大。

黑客和网络攻击者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漏洞来入侵和破坏关键系统和网络。

因此,网络安全专家将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其次,数据安全将成为2024年的重点关注领域。

由于数字化和云计算的普及,大量的敏感数据被存储在云端,这给数据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2024年,数据的泄露和盗窃将成为企业和个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数据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此外,物理安全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在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安全工作的关键领域之一,但物理安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在2024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公共安全问题将日益凸现。

预防火灾、地震和恐怖袭击等自然和人为灾害,将成为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技术创新方面,2024年将出现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和工具。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在安全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安全专家发现潜在的威胁和漏洞,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区块链技术也将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使其成为保护数据安全和防止网络攻击的理想选择。

与此同时,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将对安全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在2024年,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将更加深入,并对安全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

政府和企业将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安全。

虽然2024年安全工作面临了诸多的变化,但有一些基本原则和策略将不会改变。

首先,预防和防御仍然是安全工作的核心任务。

2024年经济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经济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经济改革的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在亲身体验经济改革的种种成果。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幸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经济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我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经济改革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品种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可以吃到各种新鲜的食物,穿上时尚的新款服装,使用高科技的智能产品等等。

这些物质生活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经济改革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人都依赖着国家的分配来维持生计。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现在,我们可以选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提高了竞争力,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发展。

第三,经济改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我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政设施的完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电子支付的普及使得购物更加便捷,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各种娱乐和学习资源。

这些改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最重要的是,经济改革让我们感受到了个人的成长和获得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个人的价值。

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我们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和成长。

这种成长和获得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动力源泉,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激情。

当然,经济改革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2)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2)
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⑤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用文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用文档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变: ①经济基础已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的重大成就,是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 ②矛盾双方的内涵和外延已变:原有的矛盾的主要问 题是生产力落后,现在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③解决矛盾的着力点已变,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 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 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的经济建设
2020/7/13
实用文档
知识结构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的表现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3、开启新征程—— 是时代发展目标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0/7/13
实用文档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是什么? (2)地位:
2020/7/13
实用文档
3、开启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2)“两个阶段”
党的十九大: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0年-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性。

【教案】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案】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信息课程模块政治与法治对应章节第三课第一框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40分钟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题目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学情分析【已有基础】高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之初中历史就已经对改革开放的知识有所涉猎,因此,学生拥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学习难度不大。

现实生活中学生能体会到的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具体事例较多,比如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已经通过家人、朋友、老师等有了初步了解,拥有较好的生活基础。

当今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经济在疫情时代的突出表现,更增加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与认可,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并付诸实践拥有良好的时代背景。

【现实问题】本框的知识学理性比较强,传统意义上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学生在基本概念理解,综合思考上难度不大,但是我们如何摆脱说教式的方法,让学生内心自觉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才是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解决办法】采用课前预习——确定议题——小组合作探究——分享展示——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材地位本节课内容是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第一框题。

教材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第二课开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本课承接前一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继而讲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为后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自然过渡作用。

因此,本课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要求3.1编写。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及分析如下。

1.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2.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摘要:根据历史环境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世界格局做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准确判断。

探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原因,解析其深刻含义,洞悉其中的“变”与“不变”因素,为当代中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和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与“不变”;世界格局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12-0005-03(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和学术界的关注。

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当前国际格局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有利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战略定力和战略决断能力。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多重含义和产生原因(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场合提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多重的:有时是强调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时强调的是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丰富,其本质是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判断,主要内容是现行国际体系的调整和变革。

从字面上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括现在的世界格局是不稳定、在变化的和这个变化很大两层含义,其核心含义是指国际格局在变、现代化的模式在变、世界生产力的布局在变、人类面临的问题在变,即新格局、新模式、新生产力布局、新问题。

概括来说,就是国际格局从西方主导走向东西方平衡;在观念领域,“西方模式”不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提供了新的选择;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这将导致人类的生产力布局发生根本变化,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历史机会;人类面临着网络治理、虚拟经济规模太大、人口增长压力、科技陷阱等一些新问题。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不断地在变化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变迁,文化的传播,社会结构的转变,世界各地的社会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如何在这种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这种矛盾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冲突点。

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主题。

全球化使得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多元化使得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

一些传统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文化冲突、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如何在这些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得全球经济更加一体化。

与此贫富差距的扩大、文化融合的冲突、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我们需要在全球化的变与不变中,把握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矛盾,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的获取也更加便利。

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沉寂、信息的失真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在信息化的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信息的公平传播,打破信息的壁垒,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信息化技术,推动信息的公正传播,加强信息道德建设,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让信息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我们需要关注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变革中的变与不变题一(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2)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念奴娇》)(3)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4)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知名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5)“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时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6)十九大报告中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求变浮云意不变磁针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

“穷则变,变则同,通则久”,当今中国正在变,正走向引领世界,变通,让我国的命运柳暗花明,让我们的各条战线获得硕果。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文天祥笔下的一个“难”字道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坚定,几多刚毅,几多信念呵!因此,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认为“变”是智慧,“不变”是信念。

中国胸怀世界,世界眺望中国。

一百多年前,中国闭关锁国,以求不变,“东亚病夫”便是中国人的名字,人民蒙羞,国家蒙难,民族蒙辱。

秦砖汉瓦残破,唐宋清风污浊。

直到有一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中国人又开始书写“骠骑千里,康乾盛世”,中国开始求变,新时期,我们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以求变革。

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推进,中国人观念在变;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在变;便捷的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被称之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在变;楼房瓦舍,绿水青山,和美家园,中国在变。

变,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变,是改革的信念,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变,四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国大地以惊人的速度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不变,是改革的定力,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变通,让我们赢得了世界;不变的执着,让我们站稳了脚步。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方得长久。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会变化的是静物、死物。

雪尽青山出,不变奋斗执行力,才是国家发展的灵魂。

然而,我们在高唱凯歌的同时,部分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很多人人心不古,心随时代变,可惜没有变对方向。

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号称“中国高铁第一人”的张曙光,倒在发妻在美国洛杉矶有三处豪宅里,倒在贪污的二亿元人民币里;深圳市长许宗衡,被她贪污合计28亿元人民币击垮。

究其根本,官员个人难以独善其身,这种风气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盛行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明规则被潜规则取代。

当下,各种规章制度相对以往有点儿改进,这些“明规则”本应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以及对污染政治生态的行为进行纠偏。

然而,在现实中潜规则的盛行总能使明规则形同虚设。

当然,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只是一小股浊流。

改变自己要立足实际周遭环境。

见一点风吹草动便盲目“全部更新”自己,是不值得的。

在明媚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仍然在萌动。

尽管环境潮湿黑暗,青苔仍要生长。

它选择放低自己的姿态,缩小自己的叶片,尽力在这潮土上成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不变。

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一种不变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

坚持一种精神吧!它会使你有不一样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显不平凡的人生。

杨善洲,用二十年改变荒山,变的是荒山,披上绿装;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杜富国参加边境扫雷行动,在不明爆炸物面前,他对身旁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变的是不断延伸的坦途,不变的是他的拳拳报国心。

黄大发带领人民群众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历经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达9400米的“生命渠”,变的是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不变的是初心。

变与不变尽在心中!让生命拥有非凡的色彩,斯迈尔斯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

”塞涅卡又说“献身于正义是简单的,献身于邪恶则是复杂的,而且变化无穷。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你准备好了吗?“雄关漫道真如铁”,变者,法之至也;不变者,规之矩也。

浮云知我意,你心磁针石。

——学生范文题二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达。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

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从图书馆里的著作琳琅,到家庭书橱中的墨蕴飘香,阅读场景变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没变。

新时代的我倍感喜悦,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

”《盐铁论》中一言正是说明,社会发展中的我们是明智的,因为我们随时代而变。

《诗经》与《论语》不再高悬于图书馆的书架间,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家中读物。

一方面,这有利于对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国学著作若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即使可贵也无价值可言,而若在家中能随时取阅,潜移默化中便会受益匪浅。

就如融合了3D技术的打铁花表演一般,当民间艺术碰上高新科技,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文化终能大放光彩,走近家庭书橱的国学定能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这正是我们生活在改善、时代在进步的鲜明体现,因为渴望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热衷于先贤哲思的程度更深。

这一种“变化”,实在是太为宝贵,值得点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诗句中“源头”二字,正是我们在变化背后不变的坚守——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时代固然在变化,而经历千百年能沉淀下来的著作拥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不被时光黯淡的光芒,我们流转在变化的阅读场景中,内心坚守着对先贤的学习、欣赏与景仰,这体现了中国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传承精神,表现了乐于学习,向先贤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更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在时代发展中有着坚守精神,守得根本,方得始终。

这“不变”透露出来的“坚守”,值得发扬。

站在新时代潮头的我,作为新青年的我,看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美好局面,心生喜悦与触动。

《中庸》有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时代还会向前发展,而变化与坚守并行的局面亦不能停留在当代。

因此,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我认为青年们都应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之中。

陈独秀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也许阅读场景还会变,但我们对哲思的追求不能变,若青年能将此思想贯彻一生,新时代之火轮,必定能转得更快。

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青年,正是行动时。

于时代的变化中,坚守不变的底色。

手捧《论语》,我愿以新青年的姿态,投入到这变化与坚守携手同行的大势之中。

——学生范文变化寻梦路,不变赤子心“出走还是归来?这是一个问题。

”从上世纪浩浩荡荡的出国大潮到如今方心未艾的归国大军,对于寻梦之路的选择,人们有不同的回答。

以我之见,在剧变的时代中,变化的只是寻梦的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求价值实现的热忱之心。

上世纪初开始的出国潮,是在百废待兴的时代下,追求个人发展更大天空的勇敢之举。

彼时,国内各学科研究尚未建立开展,研究资料极其有限,于是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

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等赴美深造,勇摘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张首晟海外创业、投资,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他们不甘平庸,闯出一片天地,走进更大世界,这是他们的追梦之路。

而如今的归国潮,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支援祖国建设的爱国之举。

且看颜宁、施一公告别普林斯顿大学,回国参与生物学科研究拓展工作;且看杜聪放弃华尔街优渥工作,回国帮助久被忽视的艾滋孤儿;亦或是秦鹏飞婉拒挽留,投身祖国乡村复兴,是快速崛起的中国和日益开放的祖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回国。

他们回国浸润时代雨露,分享发展红利,这是新时代他们的逐梦之路。

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前,有一种内核始终不变。

在忙碌的生活奔波中,有一种声音也始终在耳旁响起。

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以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才能收获更大的价值实现。

看!无论是入籍美国的张纯如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还是伍诗婷写下亚裔困境;无论是坚守在祖国的科学家,还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无论身居何方,无论个人梦是大是小,都在为中国添砖加瓦,都在守护祖国,实现中国梦。

生活中,人们总有这样的困惑——时代变化太快,哪里是我的归途?面临的选择太多,哪一个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道路千万条,只要我们青年保持着一份实现个人价值的坚定信念,何处不是通途?纵时代变化万千,勇于追求的心也不会改变。

实现个人价值,助力祖国发展,有太多的路径:孔子周游列国,鲁迅弃医从文,杨振宁留美发展……如今,我们发奋读书,力求上进。

时代变,寻梦路在变,但我们青年向上的心不变!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都能怀一份热爱,在巨变的时代,追逐个人和国家共同的梦!——学生范文题三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國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负年华,筑桥圆梦尊敬的各国代表: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负韶华,筑桥圆梦》。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时节变动,时代阔步向前,只要不负韶华,奋力逐梦,就能拥有“万水千山”。

在千万年来人类文明的星河中,我们中国用智慧和才干架起了赵州桥;用“撸起袖子干”的奋斗精神筑建了55千米长的港珠澳大桥。

我只想说:“鹊桥飞渡,只为圆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