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辩证施护
小儿肺炎的辨证施护
小儿肺炎的辨证施护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小儿肺炎归属于外感病疾,与寒邪或暑邪入侵有关。
辨证施护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有治疗方法,旨在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小儿肺炎的辨证施护方法,以期对儿童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有所帮助。
一、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注重辨证施护的治疗方法,即根据病情的不同,挖掘病因、病机,并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小儿肺炎的辨证施护基本理论包括六淫、正气、卫气和营气的调理。
1. 六淫:六淫是中医辨证施护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邪气。
小儿肺炎的病机与风邪、寒邪相关,辨证施护的方法在于驱邪保护正气,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 正气:正气是指人体内部所具备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小儿肺炎的辨证施护方法应注重调养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3. 卫气和营气:卫气和营气是中医学上对机体气血循环的两个重要概念。
辨证施护方法要通过调理卫气,加强肺脾功能,促进气血的循环,以加快康复过程。
二、辨证施护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小儿肺炎的不同病情及体质特点,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护方法。
但在进行辨证施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伴有清冷痰、发热恶寒、流涕、喉咙干痛等。
施护方法:室内要保持适温、通风,避免大风寒刺激。
饮食宜温热,可适量食用姜、葱、蒜等辛温之品,促进发汗解表。
2. 湿热积蕴型症状:咳嗽黄稠痰、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大便稀烂等。
施护方法:室内要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环境。
饮食宜清淡,可多喝些菊花、绿豆等清热解毒的汤水。
3. 阴虚肺燥型症状:咳嗽干燥、咽喉干枯、口干唇燥、大便干燥等。
施护方法:室内要保持适度湿润,可使用加湿器。
饮食宜滋润,多喝温性糖水,如梨汤、雪梨炖银耳等,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4. 肺脾气虚型症状:咳嗽不止、痰多、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
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总结小儿外感高热的辨证施护体会,包括辨外邪与病位;外邪在表用汗法、入里用清法时配合的辨证用膳,饮食起居宜忌;邪入营血属病情重笃危急阶段,为防止病势逆变必须采取的综合措施以及药浴、针刺、小儿推拿疗法等,认为辨证施护是中医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标签:小儿外感高热;中医护理;辨证施护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发病急、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特征。
辨证施护是中医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重要环节,辨证是重在辨外邪与病位,施护则是通过辨证求因,相应施以的中医护理,充分体现了中医医护一体的特色。
现将我们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1 辨证1.1 辨外邪感受外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以风寒、风热、暑热、湿热为多见[1]。
外感风寒多发于冬春季节或四时气候骤变,冷热失常之时,或于炎夏受空调、风扇的“人造”风寒所侵,以发热恶寒无汗为特点;外感风热多发于春夏之季,风邪挟热所致,以发热有汗为特点;感受暑热者,发于夏至后至立秋,6~8月的暑热季节,以壮热烦渴为特点;感受湿热者,多在夏末秋初,大暑至白露的长夏季节,以身热不扬,日哺热甚为特点;疫疠之气乃自然界特有的一种致病物质,《内经》早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其发病上有发病急,体温高,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传变等特点。
1.2 辨病位病位分表里,有卫气营血之不同。
外邪在表在卫,必有恶寒。
风寒者恶寒重于发热,兼见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风热者微恶寒,常伴口渴,汗出,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外邪入里,热在气分或邪犯阳明,表现为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大渴,舌红苔黄而燥,脉洪大而数,指纹紫滞;若热结于胃肠,出现阳明腑实证,则见汗出身热蒸蒸,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而腻或焦黄,脉沉有力,指纹沉滞;邪入营分,以发热夜甚,烦躁脉数,舌绛为特征;邪入血分,更以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及斑疹透露,吐衄、便血等出血症状为特点。
儿科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2)有咳血患儿可用白茅根煎水代茶饮。
(2)中药汤剂应热服,增加衣被,使微汗出。
(3)多饮热水或姜糖茶等,趁热服下。
(4)针刺天突、曲池、内关、肺腧,每天取1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
2.风热咳嗽
(1)禁用辛辣食物,防止特殊气体刺激,可服清凉饮品。
(2)鸭梨1个去核,杏仁9克,冰糖15克,水煎服。用于咳嗽痰黏者。
3.痰热咳嗽
(2)饮食调养,不宜过于滋补,少食油腻、甜食。
(3)食疗可用橘皮少许,小米粥经常服用。
5.气虚咳嗽
(1)饮食调养是重要环节,防止饮食不当而腹泻、呕吐、增强患儿消化能力,必要时可用中药调补,经常服用山药粥。
(2)针灸:天突、内关、曲池、丰隆,针后加灸,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6.阴虚咳嗽
(1)饮食宜低盐,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量多餐。忌食过于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不饮浓茶。
(2)服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热敷。
5.痰瘀阻络
(1)饮食、服药宜温热,忌食生冷、油腻。
(2)胸痛者可针刺止痛,也可服用三七粉等。
二.小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给米粥、面条、青菜、豆腐等。
一.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施护
1.风热犯心
(1)卧床休息,一般需休息3-6周。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高热者可给流质。
2.湿热侵心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和生热助火的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果汁等。
3.气阴亏虚 饮食宜富于营养,忌辛辣生热动火的食品。
4.心阳虚弱
(1)多饮清热解毒及生津之品,如鲜荸荠、甘蔗汁。忌食煎炸油腻食品。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提高对儿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
一、风寒病的辨证施治风寒病是儿童常见的外感病,表现为发热、寒战、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风寒袭表和风寒袭肺两种类型。
1. 风寒袭表风寒袭表型儿童多见于秋冬季节,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寒、鼻塞、畏寒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散风寒的药物,如荆芥、薄荷等,同时可通过艾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辅助治疗。
2.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型儿童多见于春季,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咳痰黏稠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的药物,如防风、桂枝等,同时可通过按摩背俞穴、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
二、湿热病的辨证施治湿热病是由湿邪侵袭引起的一类儿童疾病,表现为高热、口渴、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湿热郁肺和湿热下注两种类型。
1. 湿热郁肺湿热郁肺型儿童多见于夏季,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辛凉疏风、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苦参、板蓝根等,同时可通过贴敷中药穴位贴膏等方法辅助治疗。
2.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型儿童多见于秋季,表现为高热、腹泻、便秘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石膏等,同时可通过足三里穴按摩、拔火罐等方法辅助治疗。
三、脾胃虚弱病的辨证施治脾胃虚弱是指儿童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一类疾病,表现为纳差、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通常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和脾胃虚寒两种类型。
1. 脾虚湿阻脾虚湿阻型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表现为纳差、腹胀、大便黏滞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党参、陈皮等,同时可通过针灸足三里穴、埋豆等方法辅助治疗。
2.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儿童多见于冬季,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生姜、炙甘草等,同时可通过灸法温脾胃、保暖等方法辅助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已在儿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注重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年龄等特点,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从儿科疾病的具体案例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
一、感冒发热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感冒发热的应用中,首先需要判断感冒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
如果患儿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外感表现,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
如果患儿属于寒凉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温里散寒的方剂,如葱姜茶等。
二、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消化不良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脾虚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脾益气的方剂,如六君子汤等。
如果患儿肠胃功能较差,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胃消积的方剂,如养胃汤等。
三、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气喘、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哮喘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肺热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清热化痰的方剂,如贝母石膏汤等。
如果患儿属于肺虚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补肺益气、调理肺气的方剂,如养肺汤等。
四、疳积疳积是指由于脾胃功能不良,导致儿童体内湿热停滞,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疳积的应用中,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儿属于湿热蕴结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清热化湿的方剂,如升清汤等。
如果患儿属于脾虚湿滞体质,中医辨证施治会选择健脾祛湿的方剂,如四妙散等。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的应用非常广泛。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对患儿的体质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性地调理身体,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热、消化不良、哮喘、疳积等疾病。
相信随着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儿童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小儿泄泻的辩证施护
小儿泄泻(腹泻)的辩证施护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脾胃。
一、护理评估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辩证:(1)伤食泻(2)风寒泻(3)湿热泻(4)脾虚泻(5)脾肾阳虚证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3、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4、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3)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痹及眼眶、囟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2)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7、饮食护理: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办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1)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2)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3)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8、排泄护理: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及数量。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局部涂油膏,不使尿液侵及红肿部位,以免溃破,可用双黄连加凡士林调和外敷,并暴露于外,或用红外线照射。
三.临证(症)施护(一)伤食泻1、证候:大便稀薄,夹有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后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紫滞2、调护方法:①药物调护:消食导滞,选保和丸或消乳丸。
腹胀痛甚加木香.厚朴等,呕吐较重,加生姜、竹茹等,泻下不爽积滞重,加大黄、枳实消积导滞。
小儿咳嗽的辩证施护
小儿咳嗽的辩证施护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症,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脾胃薄弱,且嗜食生冷、喂养不当等因素,易感受风寒和风热致外感咳嗽,救护不彻底迁延而不愈,属于西医急、慢性支气管炎。
我院儿科近年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采用中医护理措施进行辨证施护取得良好效果,先介绍如下:1 外感咳嗽的辩证施护1.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畏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泛红。
1.1.1 恶寒明显时,适当增加衣被,可饮生姜汤以驱寒发汗。
1.1.2注意观察发热、汗出、痰液、呼吸及舌苔的变化,若发热汗多、痰液变黄、舌红苔黄等为风寒化热的标志按风热闭肺证护理。
1.1.3汤药宜热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助汗出邪达,但以微汗为度,汗出勿当风。
1.1.4发热无汗者,可予温水擦浴或热敷,并配合针刺风池、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促进汗出。
但不可冷敷,以防毛窍闭塞,邪无出路。
1.1.5呛咳气急,咳痰不爽者,给予蒸气雾化吸入,痰稀色白者给服蛇胆陈皮末0.3-0.6克,气喘痰多者可予咳喘片口服。
忌服雪梨膏,以免过分凉腻而凉邪。
1.1.6饮食宜清淡消化之品,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
1.2 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1.2.1病室宜凉爽,避免直接吹风。
1.2.2观察病情变化,如见患儿壮热烦躁,气急喘促,张口抬肩,喉间痰鸣等症为病情加重的标志,当按痰热闭肺证护理。
1.2.3汤药宜温服,喂药时可少量多次,不可强灌,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入气管。
1.2.4若体温超过39℃者,应采用药物或其他降温措施。
如用温水或30%酒精擦浴等,预防惊厥发生。
若有惊厥给服八宝惊风散或小儿回春丹等。
1.2.5咳嗽痰多时,可经常轻轻拍击背部促使排痰。
咽痛者,可服六神瓦或咽喉消炎丸或牛黄消炎丸(三者取一即可)。
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然而,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因此容易患上各种常见病。
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儿童常见病的辨证施治具有独到的优势。
本文将就中医对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一、感冒儿童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儿童感冒多属于风寒、风热或风毒感邪所致。
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可以采用下列方药:1. 风寒感冒:可使用葱姜汤,其中包括葱白、生姜和大枣,具有温中散寒、宣肺解表的作用。
2. 风热感冒:可以使用银翘解毒片,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3. 风毒感冒:可采用小柴胡汤,包括柴胡、黄芩、黄连等药物,其功效为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二、肺炎儿童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炎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气受阻所致。
辨证施治中,可以考虑以下方药:1. 外感风寒肺炎:可使用葱煎蛋,其中包括葱白、蒜、鸡蛋等药材,具有温中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
2. 外感风热肺炎:可以采用苦杏仁汤,包括苦杏仁、半夏、川贝等药物,功效为清热利咽、润肺止咳。
3. 外感湿热肺炎:可使用瓜蒂清肺饮,包括瓜蒌子、连翘、黄芩等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清肺镇咳的功效。
三、腹泻儿童腹泻是消化道感染引起的常见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是因为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所致。
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可以采用以下方药:1. 寒泻型:可使用理中丸,包括半夏、陈皮、白术等,具有健脾温中、止泻固表的作用。
2. 湿泻型:可以采用黄连淡薄汤,包括黄连、苍术、连翘等药物,功效为燥湿、和中止泻。
3. 脾胃虚弱型:可使用六君子丸,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具有益气健脾、固表止泻的作用。
四、咳嗽儿童咳嗽是常见病症之一,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多与外邪入侵、肺热、痰湿等有关。
根据辨证施治,可以考虑以下方药:1. 风寒咳嗽:可使用川贝枇杷膏,包括杏仁、川贝、蜂蜜等,功效为清肺降逆、润燥止咳。
小儿急症的中医辨证施护
小儿急症的中医辨证施护1高热护理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小儿高热易出现惊风及其他疾患, 因此, 做好护理非常关键, 其病因复杂, 但以外感发热最为多见。
外感发热的患儿烦躁, 易哭闹, 因此, 病室要求安静, 空气新鲜, 光线柔和, 温度、湿度适宜。
以室温为18°~20°c 为宜, 湿温为55~65% 为宜。
多饮开水, 以增加水分, 防止热盛伤津并有助于微微汗出。
推拿风池、合谷、大椎或少商、商阳放血, 有助于降温, 并应分风热外感与风寒外感, 分别给于适宜的护理。
1. 1 风寒证发热多伴恶寒, 喜暖无汗, 应予保暖, 促其出汗退热。
宜热饮, 如拌汤、开水等有助其出汗以退热。
发热无汗者, 不宜冷敷、冰袋降温,以免毛窍闭塞, 邪无出路。
热甚者可配合推拿大椎、合谷等穴使其退热。
1. 2风热证发热多伴大便干结, 因此, 必须保持大便通畅, 使邪有出路, 则高热随之下降。
热甚口渴时, 应多饮温开水、果汁、饮料, 防止热甚伤津。
高热患儿, 应予以温水擦浴, 或用温热的中药煎剂全身擦浴, 有利于解热。
高热者, 可以用冰袋、毛巾冷敷或温水擦浴, 也可配合大椎、曲池穴推拿。
无论风寒证、风热证, 均不宜出汗过多, 只宜微微出汗, 以免耗伤津液, 出现虚脱, 体温过低引邪深入。
2惊风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
急惊风以外感时邪及秽浊内阻最常见。
慢惊风多由肝肾阴虚所致。
护理宜①立即针刺或指掐人中、合谷、百会等穴,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②牙关紧闭者可用乌梅肉擦牙龈, 或指甲掐合谷, 以松牙关。
③将患儿放平, 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领, 使用床栏, 防止发生意外损伤。
应及时吸氧, 建立静脉通络。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吸出喉头分泌物, 呕吐物及痰涎, 以防发生窒息。
⑤出现紫绀、呼吸困难, 应立即配合医生抢救。
⑥抽搐停止者, 应让其安静休息, 不宜呼叫, 以利于正气恢复, 专人守护。
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神志变化、瞳孔大小等特别记录。
中医护理:小儿感冒中医如何辨证施护
中医讲的小儿感冒是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统称,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并与小孩的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有关。
普通感冒初起症状主要有连续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子堵塞、发热头痛、嗓子肿痛等。
如果感受风寒则出现怕冷、全身骨节痛。
中医将小儿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等症型。
中医认为由于小儿脏腑之气未充,抗病能力差,当气候急骤变化或护理不当时,外邪便乘虚侵入而发病。
辨证施护与辨证论治一样,是中医的特色。
辨证施护的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的证候,从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感冒一病属中医的表证,但感邪有不同,体质有虚实,邪气有兼夹,故应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以辨证为前提,以证候为依据,在护理时区别对待。
(1)辨证候的性质,区别护理证候不一,护理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如风寒感冒,以恶寒重为特点,此类病人应注意防寒保暖,药宜热服,加衣被,啜热粥。
饮食可佐姜、葱、蒜、椒等以调味,助药力散寒祛邪。
风热感冒,以发热重为特点,应顺其病势,不须强发其汗。
风热感冒出现高热,一般不采用凉水敷或冰敷降温,因为此种物理降温法可使腠理闭塞,汗不易出,与因势利导的汗法相悖。
咽痛者,可用淡盐水嗽口。
饮食宜清淡,禁忌公鸡、鲤鱼、狗肉等发物。
如此等等,当视病情而区别护理。
(2)注意体质虚实,加强护理感冒一病,体质壮实者病程短,疗效快,选用解表剂即可。
而体虚者,应密切观察病情,视其气血阴阳之虚的不同,而加强护理。
如阳气虚者,易患风寒感冒,在发汗同时应注意顾护阳气,居室宜温暖,饮食宜辛辣温热,发汗勿太过,更应防止漏汗不止。
阴血虚者,易感风热,居室宜通风凉爽,饮食应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根据“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对阴血虚弱者,不宜强发其汗,尤其产后、亡血,劫汗太过必更伤阴血,可加用食疗清补之方,以滋汗源,但亦不应过用寒凉免至冰遏。
对虚证病人平时喜进滋补者,在感冒期间,一般应暂时停服常用之滋补药物。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引言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都有相应的方法
来诊断和治疗儿科常见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
施治方法。
常见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在中医儿科中,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湿热之证
湿热之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病中的一种辨证类型,常见于湿热蕴结、湿热内蕴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热重、舌苔黄腻等。
治
疗方面,可采用清热解毒、化湿燥湿的中药,并配合相应的饮食调理。
风寒之证
风寒之证是指受风寒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
其特点是寒邪侵袭,症状常见于咳嗽、鼻塞、发热等。
治疗上,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
散寒的中药,并注意保暖。
脾胃虚寒之证
脾胃虚寒之证是指脾胃功能虚弱导致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面,可采用温中补阳、健脾养胃的中药,并调节饮食惯。
痰湿之证
痰湿之证是指体内湿气阻滞形成的疾病,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包括咳嗽、痰多等。
治疗上,可选用化痰祛湿的中药,并
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
血热之证
血热之证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常见于皮
肤病、感染等。
治疗方面,可采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中药,并
注意生活调理。
结论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因病情及体质不同而有所
差异,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遵循中医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
应注意合理饮食、生活习惯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浊涕,伴有发热, 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 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煤气、油味以及动物羽毛、皮屑、杀虫粉、棉花籽等。 • (3)生冷酸咸甘肥饮食所伤:如过食生冷酸咸常使肺脾受损,如过食
肥甘,也常积热蒸痰,使肺气壅塞不利,常能诱导哮喘的发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哮 喘
• 2. 遗传因素 小儿哮喘常有家族史,若父母夙有哮喘,或小儿先天不 足,亦是哮喘发病的原因之一。
第二节 肺炎喘嗽
•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温邪化热,热邪炽盛,则灼津炼液成痰。痰热 壅于气道,痰随气逆,往往壮热烦渴,喘嗽多痰,甚则痰声辘辘。
• (三)痰热郁结,阻塞气道 • 小儿素体脾虚湿盛,感受外邪,肺气不宣,聚液为痰;或脾虚不运,
痰涎内生。痰阻肺络,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出现高热、烦渴、喉鸣 痰涌、呼吸气促。甚则痰火相煽,内陷心肝,可伴见神昏、狂乱、抽 搐等变证。 • (四)正气不足,邪气内陷 • 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行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 则血滞。
• 4. 肺脾气虚久咳 • (1)证候表现: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言
低微,喜温畏寒, 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 (2)护治法则:健脾益气(代表方:六君子汤)。 • (3)施护要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咳 嗽
• ①生活护理:自汗较多者,要避免当风着凉。勤用毛巾擦干汗液,及 时更换衣服。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小儿哮喘辩证施护医学
小儿哮喘辩证施护医学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特征是慢性气道炎症、气道过敏和气道高反应性。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内外因素的协同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辨证施护小儿哮喘的治疗思路是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对哮喘发病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一、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1.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施护小儿哮喘的首要任务是对病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患儿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将小儿哮喘分为风寒伤肺型、湿热蕴肺型、肺肾不交型、肝气郁结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2.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辨证施护小儿哮喘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特点和患儿的体质特征,采用扶正祛邪、解表祛湿、清热活血、理气开窍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达到调理气机、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基本的治疗方法1.中药煎剂:根据患儿的辨证类型,选择适用的中药配方煎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麻黄、石膏、桔梗等具有祛风散寒、清热化痰的功效。
同时可以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加入一些调理肺气、增强免疫力的药材,如人参、黄芪、党参等。
2.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患儿的穴位,调整气血流通,改善体内的湿热痰浊状态。
常用的穴位有肺经的尺泽、太渊,脾经的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机,达到调理脾肺之气、活血化痰的作用。
3.艾灸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将热力引入患儿的经络穴位,刺激经络气血的运动,增强体内的阳气。
常用的穴位有背部的肺俞、膻中,腹部的脾俞、关元等。
艾灸疗法可以通过温热作用,达到扶正祛邪、温养脾肺之意。
4.推拿疗法:通过对患儿的背部、胸部、腹部等特定区域进行推拿按摩,调理气机运行。
常用的手法有拇指揉按、推抚、挤捏等。
推拿疗法可以通过纳香气、调理经络,达到舒筋活络、通络理气的作用。
三、实际操作过程1.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风寒伤肺型、湿热蕴肺型、肺肾不交型、肝气郁结型等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适用的中药煎剂进行治疗。
按照医生的指导,将中药加水煎煮,取汤液给患儿服用。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和护理
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和护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服务。
本文将对中医儿科常见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并介绍中医儿科的护理方法。
一、中医儿科的名词解释1.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对于儿童来说,中医养生注重调养气血,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
2.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根据患儿的病情症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儿童来说,中医辨证施治不仅关注明显的症状,还需要细心观察儿童的表情、睡眠、食欲等细节,进行综合评估。
3. 脏腑学说:中医学将人体的功能与五脏六腑相联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膀胱等。
通过脏腑学说,中医儿科可以对儿童的疾病进行定位,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中医儿科的护理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儿科倡导使用中药调理儿童的体质和疾病。
中药通过煎煮、熬制等方法制成药剂,儿童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柴胡、金银花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适用于儿童常见病如感冒、发热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
对于儿童来说,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夜间多汗、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护理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刺激脏腑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儿童来说,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肌肉疲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体质。
4. 营养调理:中医儿科强调儿童的饮食营养,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合理安排膳食,使儿童获得全面的营养。
中医儿科提倡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科学制定膳食,增加营养摄入,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
小儿感冒的辩证施护
小儿感冒的辩证施护——高建平一、风寒束表:1、证治:发热轻,恶寒,无汗,避寒流涕,年长儿可肌体喷嚏,咳嗽,疼痛,头痛。
舍苔薄白,治宜辛温解表。
放用刑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寒束表:2、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寒热适宜,室温适宜偏暖。
病儿要注意保温,避免冷风吹袭。
时行感冒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3、中药汤剂适宜热服。
初起可热服红糖浆汤。
轻证者,可用午时茶冲泡饮用,以助发汗散邪。
4.鼻喊病儿可用热毛巾反复鼻额部,或按摩迎香、列缺等穴位。
三、风热袭表:1.证治: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寒流周涕,咳嗽,咽红,烦热口渴。
舌红少津,舍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辛凉解表。
方用银翘散货桑菊饮加减。
2、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宜通风,室温适宜偏凉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水果,或果汁,或用金银花胡根等煎水代茶。
频频喂服。
3.中药汤剂适宜温服,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4.高热病儿硬卧床休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解开病儿的衣领,冷敷或温水擦浴;针刺取风池、合谷,大椎,曲池穴,强刺激不留针;少商,商阳点敇放血等,以防止高热惊厥。
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5.做好口腔护理。
口唇干裂时,用植物油或石蜡油涂擦。
口唇起泡时1%甲紫涂之。
四.暑热袭表1.证治: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倦怠,泛恶,鼻塞流涕,咳嗽。
舌尖红,舌苔白腻,脉数。
治宜清署解表。
方用新加香饮加减2.护理:病室应通风,凉爽,干燥。
病儿忌贪凉,勿在室外或在潮湿闷热环境中休息,睡卧,以防重感署邪。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忌甜腻肥厚之品。
署邪易伤津,饮料可复用百合汤,酸梅汤,西瓜汁,以助清热解署。
中药汤剂适宜频服凉饮。
服后微微汗出,使署邪从表而解。
呕吐腹泻病儿,应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室内清洁,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
并注意补充水分,防止津亏阴伤五、兼证、1、夹痰1、证治:兼有咳嗽,咳声重浊,侯中痰鸣。
舌苔百腻,脉浮滑。
偏于风寒者,治宜温肺化痰,可用二陈汤等;偏于风热者,佐以清肺化痰,加用熏蛤散等。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悠久的历史证明了它在许多疾病中的有效性。
在儿科领域中,中医辨证施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和治愈一系列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文将针对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一、感冒及其他呼吸道感染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根据中医辨证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中医通过扶正祛邪的方法,如益气解表,可以增强患儿体质,提高免疫力,帮助患儿更快地康复。
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中医则可以根据症状的不同,采取清热解毒或祛痰止咳等方法来治疗。
二、腹泻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许多父母对于孩子腹泻的治疗感到困惑。
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通过辨别腹泻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中医可以有针对性地治疗。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的中药调理来治疗;而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腹泻,中医可以通过清热燥湿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在儿童腹泻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根本性的疗效。
三、咳嗽与哮喘咳嗽与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辨证施治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辨别咳嗽和哮喘的不同类型,中医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由寒冷引起的咳嗽,可以通过温肺化痰的方法来治疗;而对于由火热引起的咳嗽,中医则可选择清肺燥湿的方法。
对于哮喘的治疗,中医也能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儿童常见的问题之一,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消化不良的治疗同样有效。
通过辨别消化不良的真实原因,中医可以分析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中医可以通过补益脾胃的方法来治疗;而对于湿热蕴涵引起的消化不良,中医则可以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五、夜间多汗夜间多汗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给孩子带来了很多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