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十章 情绪
1.5 动机的相互作用
(二)动机的冲突
1.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 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 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如“前遇大河,后有追 兵”。
1.5 动机的相互作用
3.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 的冲突。如俗话说的“想吃鱼,又怕刺”。
4.多重趋避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以一种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人们面对着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有利有弊,同时具有吸引人和让人排斥两方面的作 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或者放弃同一个目标,而必须综合多种情况进行选择,由此引起 的冲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第二节
情绪与脑
2.1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一)前额皮层
1.正常人的研究 戴维森(Davidson)及同事报告,由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 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 沙顿(Sutton)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发现在 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彼瑞盖德(Beauregard)研究表明,在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右前颞叶出现激活。
1.2 情绪的状态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件引起的。 人处于激情状态时,一般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容易
心理学第十章
1与冲突的情境中时, 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 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
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
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
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
精神病患者)
2.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基本内涵:(识记)P252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
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情商)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3)具体表现为10种方式(论述)
1)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
自我的作用。“吸烟者”
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 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 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
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 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 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 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
8.压力的影响因素: (领会)P259-261 1)经验—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A型性格特征: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 强好胜、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究 效率、成天忙忙碌碌的人,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B型性格特征: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 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5)环境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
当将各种类型的情绪模式视作人类经验进
化的结果时,也不要忘记文化在其中所起 的作用。
第二节 情绪的功能
动机与唤醒
——情绪实际上成为了行动的原动力,情绪 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者想象中事件 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 维持你的行为直到特定目标。
情绪的重要功能就是激励你前进——促进你向重要的 目标迈进。由情绪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你达到最高 的绩效水平。然而应当 注意,情绪过于强烈会使绩效 下降。
这个研究说明了跨文化的情绪的一致性。
• 同时,婴儿还天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解释他 人表情的能力。婴儿会对快乐的表情做出
积极的反应(靠近和微笑),对生气的表 情做出消极的反应(躲避和皱眉)。
文化怎样限制情绪的表达
• 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特定的情绪表达方式分享着相 同的基因遗传机制。尽管如此,不同的文化对于 情绪的掌控仍存在不同的标准。一些形式的情绪 反应,特别是表情,对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的。 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 的情绪反应,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 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
高兴,中性和悲伤的情绪。一旦情绪建立 起来,实验者就会要求参与者从旁边屋里 实验者的助手那里获得一份文档。参与者 用来索要文件的语言被记录下来。评价者 (他们不知道参与者处于不同情绪中)对 每个请求的的礼貌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发 现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最为礼貌。悲伤 情绪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 或者潜在的不礼貌要求。(Forgas,1999)
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
• 跨文化的研究证实,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儿 童具有很多相似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跨文化情绪反应研究 美国和日本的5-12个月大的婴儿在家中进行观察。
实验者对每个婴儿采用同样的实验程序:将婴儿的 手腕抓住并交叉叠放于腹部。实验者对每个婴儿的 反应都录了像,结果发现两种文化下的婴儿运动面 部肌肉的方式都相同——高度相似的痛苦表情。日本 和美国的婴儿在发出负性的声音和身体挣扎的频率 也很相似。(Camras et al. ,1992)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10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原则 五、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与研究
第五节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
•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相对立,曾译为完形心理学。
• 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 的经验性质,称为形质。厄棱费尔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 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
•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 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公 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 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苏堪宇
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整体观的思想传统 二、社会历史背景 三、哲学理论背景 四、科学背景 五、心理学背景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一、韦特海默的知觉实验 二、对格式塔现象的心理学理解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韦特海默
一、韦特海默的知觉实验
• 从似动现象出发,韦特海默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不 是元素的总合,不可分析为元素,它先于元素,并决定部分。格 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说便以此为出发点。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 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普通心理学 第10章 情绪与情感(新)
情绪活动总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分别引起兴奋和抑制活动
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如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血管发生
变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脏输出更多血糖,消化系统活动减缓, 使机体处在消耗能量状态。
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交感神经活动下降,使身体状
第五节 情绪的调节
第一节 情绪概述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一、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 以个体的愿望和需 要为中介的一种心 理活动。
情绪的三种组成成分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 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
成了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 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
心境的三个典型特点 第一,缓和而微弱; 第二,持续时间较长; 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
39
激情
激情
这是一种强烈的、有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 状态。
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突 如其来的危险引起的异常恐惧等。 激情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如 盛怒时,全身紧张,怒发冲冠等。 激情状态下,人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不能 以此作为不良后果的推脱。
内分泌腺: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内分泌腺 无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由血液和 淋巴输送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内分腺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外分泌腺:由腺体和导管构成,所以也称为有导管腺。外分泌腺有 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脏、乳腺、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 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戴维森的另一个研究也表明,负性的厌恶和恐惧情绪增强了右侧前额叶和前颞叶的脑 电活动,而正性的愉快情绪引发了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左侧颞叶的激活强于右侧 颞叶,而右侧额叶的激活强于左侧额叶。
1.3 情绪的功能
(四)信号功能
情绪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信号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一些场合,只能
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从信息交流的发生时间上来看,表情的交流早于言语交流。 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1.4 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的分泌。例如,考试和临赛前的紧张情绪常常增强肾上腺的活动,促进肾 上腺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提高,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并引起一系列的 机体变化。
2.2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即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
但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 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就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故任何人对自己在激情状 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要承担责任。
1.2 情绪的状态
(三)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
临的情境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人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情境的要求时, 就会体验到紧张而进入应激状态。这些生物性的反应有助于人们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 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10第十章 格式塔心理学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和不足
(一)理论主张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理论观点和术语含糊不清 (三)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 (四)实验不够严谨 (五)整体观不够彻底
用六根火 柴组成四个等 边三角形。
第三节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与贡献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和不足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1933年纳粹窃取德国政权以后,格式塔 心理学的核心转到了美国。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与贡献
(一)开辟整体研究之先河
第十章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
、似动现象 、顿悟
P430 P437
P448 P430
简答题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顿悟学习的特征。
P448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P455
论述题
、论述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P445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 要代表人物
★六、学习理论
(一)苛勒关于黑猩猩的学习的实验
(二)顿悟说及对尝试错误说的批判
(三)迁移
(四)记忆
(五)创造性思维
(一)苛勒关于黑 猩猩的学习的实验
★(二)顿悟说及对尝试错误说的批判
苛勒认为顿悟学习是 “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 完善解决的出现”。(P448) 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对立, 非渐进的量变过程,是突发 的、飞跃的质变过程。
★一、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主要代表人物
心理学第十章
短期记忆的信息如果得 不到及时的复述,就会 因为新的信息进入而逐 渐遗忘。
短期记忆可以通过一些 技巧如分类、组织、联 想等来提高记忆效果。
长期记忆
01
02
03
04
长期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 时间存储的过程,可以持续数 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更长时 间。
长期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 时间存储的过程,可以持续数 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更长时 间。
06
人格与个性
人格的定义
总结词
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行为和情感方面 的独特特征,它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 和情感反应。
VS
详细描述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个人的思想 、情感、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并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发展。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同时也具有 一定的可塑性。
学习的持久性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学习的可塑性则是指 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持久性和可塑性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 共同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05
情绪与动机
情绪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情绪状态会引起自主神经 系统的反应,如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等。
详细描述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因素为个体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特 征,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体的个性。家庭、 学校、社会和文化背景等环境因素对个性的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个人的经验和自 我调节能力也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详细描述
学习通常是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和改变行为的过程。 这种改变可以是行为的改变,也可以是思维、情感和认知的改变。学习是生物 体适应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第10章 情绪
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7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信号功能 组织功能
8
二、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内涵
情绪的维度(di mension)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
Ok, be a man please!!!
40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41
一、早期生理学观点
William James (1884):外周理论
情绪发源于躯体体验(内脏、骨骼肌)
Carl Lange (1885):James-Lange 理 论
血液系统的作用
Cannon (1927) and Bard (1934)
观点
愉快-不愉快;弱强度-高强 度 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结构
环形
三维 倒锥体
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 信度
10
11
效价(valence)或者 愉悦度(pleasure) 喜欢或讨厌的程度;其 理论基础是正负情绪的分 离激活
情绪:喜怒哀惧皆有因
1
喜:布什总统上班第一天
2
悲:“库尔克斯”号航母沉没之后
3
愤怒的巴勒斯坦少年和哭泣的儿童
4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5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和情感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个体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是个体对其知觉到的处境的复杂反应,包 括生理唤醒、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构成: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情感与情操
三者之间联系与区别
联系
情绪、情感和情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世界。
区别
情绪是短暂的、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长期的、稳定 的心理体验,如对某人或某事的喜爱或厌恶;情操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 道德标准,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情绪表达与识别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将内心的情绪体验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 姿态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愤怒时眉头紧锁、嘴唇紧闭,快乐时嘴角上扬、眼睛放 光等。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身体姿态等 信息,推断其内心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识别对于人际交往 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和需要。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情操定义及分类
情操定义
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与文化课件
情绪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 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 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和
多变性等特点。
情绪的生理学基础
情绪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自主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系统等。
内分泌系统也会参与情绪反应,例如, 当人们感到害怕时,肾上腺素会分泌 增加,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当人们遇到刺激时,自主神经系统会 做出反应,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
跨文化情绪调节策略的多样性
在面对跨文化情绪调节挑战时,人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适应不同文化的期望和规范, 如学习适应不同文化的情绪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文化的情绪调节规则等。
促进跨文化情绪调节的途径
通过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等途径, 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情绪调节的挑战。
教师如何运用情绪
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情绪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 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积极情感的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恩心 态、同理心等积极情感,可以促 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情绪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问题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主题,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可能影响个 体的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01
情绪调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可
以减少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调节的方法
02
包括认知重构、放松训练、冥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调
整情绪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3
有效的情绪调节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
管理情绪的方法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
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网更新:2011-7-30 编辑:minran5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网更新:2011-7-30 编辑:minran5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疗法是两难故事法。
3.【精析】D 考查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4.【精析】A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5.【精析】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CDE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2.【精析】ACD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精析】BCD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三、填空题
1.榜样
2.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伦理道德
4.道德认识
5.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6.行为成分
四、名词解释
1.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五、简答题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澄清。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
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论述题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品德是一种习得
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
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
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
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问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