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卖米故事

合集下载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王永庆卖⽶的故事【⾮常值得⼀看】2014-04-06王永庆是台湾最受推崇的企业家和管理⼤师,他从⼩家境贫寒,只读了⼏年书就辍学了。

1931年,15岁的王永庆来到嘉义⼀家⽶店做学徒⼩⼯。

第⼆年靠着东拼西凑的200元资⾦开了⾃⼰的⽶店。

当时⼩⼩的嘉义已有⽶店近30家,竞争⾮常激烈。

王永庆只能在⼀条偏僻的巷⼦⾥租⼀间⼩铺⾯。

他的⽶店开办最晚,规模最⼩,⽽且由3个未成年的⼩孩打理,能站稳脚跟取得盈利吗?⾯对这些不利条件,王永庆并没有怨天尤⼈,⽽是开动脑筋想办法。

最后他祭出3招,竟然后来居上,打得那些⽼店⽆还⼿之⼒。

--------------------------------------------------------------------------------------------第⼀招:改善产品质量。

因为那时稻⾕粗放式的收割与加⼯技术,⽶⾥经常会掺杂进⼩⽯⼦之类的杂物。

所以⼈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次⽶,⼤家都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有些⽶店⽼板甚⾄认为,那些杂质还可以多卖些钱呢。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之中发现了机会,他和两个弟弟⼀齐动⼿,仔细地将⽶⾥的秕糠、砂⽯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

⼀段时间之后,王永庆的⽶最好,已经⼝⼝相传得尽⼈皆知了。

第⼆招:让顾客感动的优质服务。

别的⽶店下午6点关门,王永庆却⼀直开到晚上10点多。

当时⼈们经济都不宽裕,他就先赊账,然后约定发薪的⽇⼦去收账。

那时候因为年轻⼈都忙于⼯作,来买⽶的顾客以⽼年⼈居多。

王永庆于是主动送⽶上门,开创了“送货上门”服务的先河,赢得顾客的称赞和感情分。

王永庆送⽶,并⾮放到门⼝了事,如果⽶缸⾥还有陈⽶,他就将旧⽶倒出来,把⽶缸擦洗⼲净,把新⽶倒进去,再将旧⽶放回上层,如此⼀来,陈⽶就不⾄于因存放过久⽽变质。

这⼀细致⽽超越期望的服务令顾客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动,从此以后更成为雷打不动的忠诚顾客。

第三招:建⽴客户数据库。

王永庆卖米

王永庆卖米

当这些客户来到店里买米的时候, 王永庆意识到这些客户主要是家庭主 妇,于是提出送货上门服务。这在当 时的米行里,是绝无仅有的。
当王永庆把米背到主顾家里的时 候,王永庆认真地将主顾家里的陈米 从米缸掏出,并视情况为客户清洗米 缸,再将刚买的新米倒入。
在进行以上服务的同时,王永庆 会热心地询问客户家里有多少人,每 天大概会用掉多少米,并细心地连同 客户本次购米的数量、家中米缸大小、 家庭住址等信息一起记录在随身携带 的小本子上。
16岁的王永庆经过父亲四处 筹款,终于于1932年在台湾的嘉 义开了一家米店。
但米店一开张,就遇到了麻烦。 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 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拴住 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到 晚冷冷清清,没有人到府。
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 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 试用他的米。
王永庆的制胜法宝
1.挨家挨户拜访—— 主动邀请客户 2.送货上门—— 超出客户预期 3.掏陈米、洗米缸—— 换位思考,贴心服务
王永庆的制胜法宝
4.收集客户信息—— 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5.分析客户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依据 6.在主顾开口之前,送米到家—— Surprise!


你的客户呢? 你的服务呢?
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王永庆很 容易计算出客户大概什么时候需要新 购大米。于是在客户开口之前,王永 庆总是能预先将大米送到客户家中。
王永庆的服务在右邻右里中一传 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居 民来买王永庆的大米,并成为他的忠 实主顾。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米店 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而且 生意越来越兴旺。王永庆也从一个一 穷二白“农民的儿子”,成了当地一 个颇有名气的小商人。

案例分析:王永庆卖米

案例分析:王永庆卖米

案例分析一:王永庆卖米少年时代的王永庆,家境贫穷,连裤子都买不起,每天都穿着他母亲用面口袋给他改的一条裤子,上边还印有“中美和资”的字样。

家里勉强把他供到小学毕业,王永庆15岁时到一家米店里做小工。

聪明的王永庆,在工作之余留心观察卖大米的诀窍和学问,第二年他央求父亲支持他,他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

他父亲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200台币,不久王永庆的米店就开张了。

由于资金少,王永庆的米店地处边远,门面又小,这对于小小嘉义县城的其他30多个米店来说,根本就够不上威胁。

而离王永庆的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既批发又零售,谁又能到这家少年开的不起眼的小米店来买米呢,坐等不来,那就主动出击,王永庆背起米袋,走街串巷,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但米店的生意还是不见起色。

一天,王永庆在米店里望着米仓里的米发呆,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他喊来两个弟弟,开始干了起来。

原来,因为那时碾米技术相对落后,当时的米中有好多没有脱干净,其中还有不少小石子、小木棒等类的杂质。

王永庆和他的弟弟,干到半夜,把第二天要卖的米中的这些杂质,一粒一粒地拣出来。

从此以后,买米的大婶口口相传,说王永庆卖的米几乎不用淘洗,由此米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这就是王永庆卖米的第一招:“眼睛向内”,即让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

当时由于条件落后,电话的使用很不普遍,买米一定要到街上的米店去买。

而这对客户来说实在是很不方便,一时不留意就可能会在要煮饭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没米了,然而对于米店而言,则必须要等客户上门才会有生意。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王永庆忙完米店的工作刚要上床睡觉,门外梆梆地敲门。

打开门一看,是铁路对面旅馆的厨师,说刚刚来了两个客人还没吃饭,恰巧旅馆里没米了,他叫王永庆送点米过去。

王永庆卖的米一斤只赚一分钱,但为了信义为了父亲经常在他耳边说的那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有钱,但有的是力气,王永庆量了米,冒雨给那家旅馆送了去。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新店一个贫苦农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家里非常的贫困。

先后从事看茶园,卖米,经营木材生意,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的人默默的模仿了他这种做法,但有一种方法谁也学不到,王永庆每到一个客户家送米,就会很热情的与客户拉拉家常,问问客户最近家里的情况与需求,每到一户客户家送米就把这家人的家庭情况,有几口人,兴趣爱好都凭自己的观察或间接的问旁边的邻居打听到客户的信息,把客户那个月什么时候买的米的日期都详细的记录下来,由于对每户人家的人口数,生日、喜好都非常的熟悉,王永庆总是能准确的预料到客户家里什么时候米快吃完了,该送货上门了,给客户一种非常好的服务感觉!于是日后,久而。

从一粒米开始 创业经验

从一粒米开始 创业经验

从一粒米开始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王永庆卖米故事的营销策略

王永庆卖米故事的营销策略

王永庆卖米故事的营销策略王永庆是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富有传奇颜色的企业家。

他在创业初期,通过一个卖米的故事,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营销策略,为海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是这样的:王永庆在创业之初,通过向村落居民销售大米来得到创业资金。

他发现当时的大米市场存在一种现象,农夫卖给经销商的大米价格低廉,而城市居民选购的价格却很高。

于是,他决定直接从农夫手中选购大米,并将其直接销售给城市居民,以此差价得到利润。

这个故事中蕴含着几个营销策略的精髓。

起首,王永庆通过发现市场的不公平现象,找到了一个商机。

他敏锐地意识到,农夫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价格差距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可以通过直接选购农产品来得到利润。

这种洞察力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了先机。

其次,王永庆运用了直销的方式,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

这种销售模式不仅可以缩减中间环节的费用,提高利润空间,还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这种直接销售的模式成为了海尔的一大特色,也为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此外,王永庆在销售过程中重视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他亲自到农田中选择大米,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口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对产品品质的严厉要求和对消费者信任的建立,为海尔打下了良好的口碑,也使消费者对海尔的产品产生了信任感。

最后,王永庆在销售过程中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和反馈。

他不仅亲自上门送货,还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选购体验和意见。

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他能够准时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客户满足度。

综上所述,王永庆卖米故事中的营销策略展示了他在创业初期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发现市场商机、运用直销模式、重视产品品质和信誉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和反馈,他成功地打开了销售渠道,建立了品牌,为海尔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不仅是王永庆个人创业历程的缩影,也是许多企业在营销方面可以借鉴的珍贵阅历。

案例 王永庆小生意大谋略

案例  王永庆小生意大谋略

小生意大谋略王永庆是台湾的首富,但他在刚刚创业时,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在偏僻的小巷,租很小的铺面。

那是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但是在当时,小小的嘉义就有26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而王永庆当时的全部资金只有父亲为他到处借来的200元钱,他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小小的铺面。

由于米店规模小,又偏僻,也没有知名度,所以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一直冷冷清清。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很是发愁。

这时,他想起了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吝啬钱的人别人就喜欢;舍得为别人出力的人,别人就尊敬。

王永庆从中受到了启发,他想:“我没钱,但我有力气呀!我何不多花点力气来赢得顾客呢?”那时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和沙粒。

这种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买东西的人和卖东西的人都习以为常,大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细心的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和沙粒统统清理干净。

这样,他店里的米的质量就比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

很快,他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别看现在我们有外卖和送货上门,但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这些的。

细心的王永庆想:如果我多花点力气,免费替别人送货上门,生意是不是会好些呢?于是他又增加了“送货上门”这一服务项目。

从此,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无论路程是远还是近,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刻把米送到,还免费。

一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儿,已经到深夜了。

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地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

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

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正好厨房没米了,请你帮忙送一斗米吧。

”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

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挡雨,把米送到了客栈。

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王永庆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成功人士王永庆卖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

经典案例之王永庆卖米

经典案例之王永庆卖米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 买了碾米设 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 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 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 亩水田.
思考题
❖ 一是那样卖米的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

其次,他懂得出动营销,主动出击的道理,在别的米店还是
坐商时,他就能够成为一名行商,实施物流配送,提高效率,方便
顾客,可谓一箭双雕,这其实就是通过在合适的地点,不过他的
这个地点,不仅包括他的门店,还包括流动的配送——类似于
沿街叫卖,通过合适的方式——送货上门,来实现他抢占顾客
的目的.
❖ 再次,王永庆建立了数据库营销,把客户的人口、 每天用米量这些内在需求一一登记,并总结出多长时 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从而找出营销规律,既不跑冤 枉路,也不至于缺客户的货.
❖ 第二个是,像他们一样卖米我们能成功吗 从环境变化分析
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傻子行为王永庆营销高手
讨债高手
傻子王永庆
× ❖ 米里混杂沙石、小石子
❖ 坐以待币
❖ 精挑细捡 ❖ 送货上门 ❖ 做记录 ❖ 洗米缸 ❖ 多做一点、夺走一步
返回
营销高手
所谓营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通过 合适的方式,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顾客,并 引导和挖掘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 同时,王老先生还细心为顾客擦洗米缸,以此为 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与顾客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与联 系,通过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上面这种先进先出 的库存原则,换位思考,为顾客着想,通过记下容量,为 以后引导客户需求,挖掘客户需求,做顾问式销售打 下良好的基础.

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例子3个

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例子3个

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例子3个奋斗是增长才干的学校,挫折是走向真理的桥梁。

只要心中燃烧的理想之火没有熄灭,那么,绝望就永远不应该属于我们。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例子篇1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成功人士案例故事都是有惰性的,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有一天会因为工作的枯燥而感觉乏味,有一天也会因为忙忙碌碌的辛苦闯荡却还是一无所成而丧失了信心!下面是整理的成功人士案例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功人士案例故事01王永庆卖米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因心肺衰竭而过世。享年92岁。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工作后看过不少企业家的成长故事,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台塑创始人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

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

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

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

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

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

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

一代巨富王永庆的成长之路:从卖大米到身价516亿你有什么启发

一代巨富王永庆的成长之路:从卖大米到身价516亿你有什么启发

一代巨富王永庆的成长之路:从卖大米到身价516亿你有什么
启发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台湾,王永庆因为家穷读不起书,十五岁便出去给卖米的粮行当学徒,一年后自己单干。

但当时的情形不容乐观,在这个不大的县城,有着近30家米店,王永庆的店开得最晚,规模最小,也没有知名度。

当时的王永庆很年轻,能吃苦,于是乎起早摸黑,挨家挨户的推销卖米,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吃力不讨好。

试问一下,一般人会去买这种小商小贩推销上门卖的米吗?
于是王永庆改变策略,开始在米的质量上下功夫。

那个时候由于技术等客观因素,大米里面掺杂着很多小石头、谷粒、碎片等等。

虽然司空见惯,但并没有商家愿意在这上面下功夫,王永庆于是把米中的杂质剔除出去,最后大米的质量开始领先同行。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永庆的生意迅速起飞。

然而王永庆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发现有很多老年客户,一个人背大袋大米非常费劲,于是王永庆又推出送米上门服务。

这项服务大受欢迎,毕竟谁也不愿意背着米袋走很长的路。

王永庆并没有像常见的那样,仅仅把米送到门口,拍拍屁股,茶也不喝就走了。

而是提供“倒米进缸”服务。

如果米缸有陈米,将陈米先倒出来,再把新米放进去,然后陈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放久变质。

王永庆在送米过程中,还会统计米缸大小、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并将此数据记录下来,预估该户人家买米的大概时间。

不等顾客上门,王永庆就在合适的时候将相应的米送到客户手中。

1942年,王永庆结束卖米,利用10年的积蓄在新店老家购买50亩土地,成为一位小地主。

从此开始了一代巨富的成长之路。

这样的发家史,你有什么感受呢?。

王永庆

王永庆

*富助贫,强让弱,地球村愿景,终能成。
*大家都想帮助别人,但不知如何做,要有工作经验体会,才能达成。*勤劳朴实,贡献社会,追根究柢,止于至善,要能体会勤劳朴实,就要做有用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能启发
在世界化工行业,台湾塑胶集团(以下简称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工业前50名,而他的管理故事也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王永庆在卖米当中赚了第一桶金,告诉我们凡事要多思所想,多从顾客的角度看问题,在细节中创新,眼光放长远,心襟放广大,看得准,干得稳,果断尝试,以善良温暖自己照亮别人,你不成功也就没有了理由 经营篇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中国要告别贫穷的历史,亦要迎向一个均富的未来,即富者造均富之道。
*从每日生活所做所为感受改革。
*学而后知,不学而不知,不知以为知,即天下大乱之主因也。
*人生在世,有始有终,贫寒富贵,悲喜哀乐,犹如苦海,波浪层层相接,情长辞短,难以陈述。
*人生活一日,便尽一日本分,一旦死去则气散,归天地,亦无遗憾。所谓善我生,善我死,春蚕到死丝方尽,非到灯黄油干,不应止也。
第一,别的米店都是大米、沙砾、小石子一起卖(当然也不是故意的),而王永庆却在卖米之前,把这些杂物全部挑拣出来。
第二,别的米店都是坐以待“币”,而王永庆却在当时就能够走街串巷去做推销,并且配置运输工具,送货上门,方便顾客。
第三,在送米上门的同时,还总是见缝插针地做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户人家有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他都一一列在本子上。
一天,王永庆在米店里望着米仓里的米发呆,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他喊来两个弟弟,开始干了起来。原来,因为那时碾米技术相对落后,当时的米中有好多没有脱干净,其中还有不少小石子、小木棒等类的杂质。王永庆和他的弟弟,干到半夜,把第二天要卖的米中的这些杂质,一粒一粒地拣出来。从此以后,买米的大婶口口相传,说王永庆卖的米几乎不用淘洗,由此米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这就是王永庆卖米的第一招:“眼睛向内”,即让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还有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人气、人脉要靠货真价实来聚集,这种做法显然要比故意往米里搀杂杂物的人要高明许多倍。

王永庆:其实一生都在“卖大米”

王永庆:其实一生都在“卖大米”

王永庆:其实一生都在“卖大米”第一次听说王永庆的名字,就是从听到“王永庆卖大米”的故事开始的,那是在2002年左右,以后不断有人重复这个故事,我对王永庆的了解也就是仅仅是卖大米的故事,其它的真说不上来。

说来也巧,新年伊始刚刚出版的《王永庆全传》一书,在机场就让我看到了,自然就会收归囊中,细细地品味这位老先生是如何“卖大米”的。

看完此书后,一直好几天我都在想该用篇什么样的文章来把这本书浓缩一下,在此前已经有两个不错的文题,但在真正动笔时突然冒出了这个《王永庆:一生都在“卖大米”》,我觉得挺能代表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所以欣然采用。

一、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问: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答: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

注: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

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

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50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问: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答: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

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有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日本人要求很严,做事不能有丝毫偏差。

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

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

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

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户管理与服务营销------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金牡丹
9月份金牡丹给相关员工进行了一次《卓越的客户服务与管理》专题培训其中的一个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贫困人多15岁小学毕业就辍学被父亲送到永嘉县的一个小镇上去做米店的学徒。

做学徒几乎没什么工钱每天做很辛苦的活但他并不怕苦。

感悟作为企业的新员工要的好的工作心态能吃得了苦才能学到技能当时这家米店生意平平同行业的米店也很多老板经常叹息生意越来越难做。

永庆听了也担心自己才来没多久如果生意不好米店关门可能自己会没工作做所以他开始观察其他米店的情况。

他发现所有的米店基本和他老板开的米店没什么区别同质化竞争激烈卖一样的大米生意也一般。

然后王永庆开始对经常来店里买米的几位客户询问永庆听了客户的想法后向老板提出每天向镇上年纪大的顾客家送米到家再收钱。

他这样一来镇上家里年纪大的都来到王永庆老板的米店里要求送米到家。

老板发现这个方法使米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

觉得永庆人很聪明救活了他的米店。

感悟几百年来人们习惯了这种买卖方式米店老板都认为卖米就是这样没有其他方法了大家都生意难做而实际人们的习惯是可以打破的。

但好景不长其他米店的生意清淡了许多这些米店的老板们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纷纷仿效王永庆的做法没过多久镇上的米老板都采用了送米上门的销售方法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又不太好了。

感悟同行业都信息灵通因这项营销创新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容易被模仿。

一天老板找王永庆谈生意不好了能否再想些办法永庆说他会有办法的。

过了几天永庆开始询问镇上的客户为什么每次买米总是很少而且经常到不同的店里去买。

客户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的习惯了到不同的店里可以比较一下。

这是几百年来的消费习惯庆记下了。

于是他对现有的店里的老顾客一个个了解每次去送米时问他们家有几口人家里是否今年办些喜事等。

感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先对顾客做大量的需求调研。

他每天白天送米晚上回来开始做功课在小本子上记录下今天送过米的几个顾客的家里情况。

感悟对客户的档案信息资料要进行详细记录分类管理这样销售有针对性性正确掌握客户的需求时间点好更周到地提供服务。

有一天他背了一袋米“冬冬”地敲一家顾客的门主人出来满脸疑惑地问“永庆我们家今天没有让你送米怎么你送来了”永庆回答“东家你家的米缸里已快没米了今天我特地给你们送一袋过来。

”这位东家打开自家的米缸一看果然快没米了对永庆当场就表示赞赏并表示以后我家的米就指定让你送了以后他也不再到镇上其他米店去买了。

感悟个性化的用心服务正确把握客户的需求点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有回头客稳定客户源留住客户。

又有一天永庆看到一位以前的老顾客从他的米店前路过他马上叫住他
说“李某某你家的米缸里已没米了你今天是否买些回去”那人一听觉得奇怪了你怎么知道我家没米了就是不信他说我回家看如果没有的话我就到你店来买。

他回家打开米缸一看果然所剩下无几他真的来到永庆老板的米来买米了并请教了永庆“你难道是我家米缸里的老鼠我家的米有多少你也知道”原来王永庆每次去送米时都从左口袋掏出小笔记本对客户作了详细的记录家里的人口数量每天吃多少这样他就完全掌握了客户的需求信息服务很有针对性。

并且每次出门送米时右口袋放着一把卷尺测量一下客户家的米缸的深度和直径也掌握了最多能存放的米的数量。

另外还了解客户每有几次大的事要办在办大事的月可以多储备些在过节前多储备些等。

这样一来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非常红火使镇上的其他米店生意惨淡有些米店老板甚至自己怎么倒闭的也不知道
只感觉客户越来越少。

感悟当一个行业面临同行业越来越多时当产品不能及时创新
一定区域内客户的数量有限竞争的差异化焦点就在人的服务上了因为不同的销售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服务营销才能取胜。

这样做王永庆觉得还不够因为这些方法同行业还会模仿为了让购买过他米店的客户再次购买并一直留住他又想出了方法。

一般的
米店伙计都只将米送到客户的门口就放下收钱走人了让客户自己搬到家里面。

而王永庆发现有时家时是老弱病残的放在门口搬到家里面也有困难于是他每次到了客户家敲开门后说“东家米送到了请问您家的米缸在哪儿我给你倒进去。

”就这一小步路的服务又使米店增加了客户。

他了解到一般的家里每个月到月底米缸里总会有剩米这样新的米放在上面时间长了下面的米容易生米虫。

于是每次王永庆送米到客户家里时先在地上铺一块白布打开米缸的盖子将米缸里的剩米倒在白布上面然后拿出一块布将米缸刷干净
再将新米倒入米缸将剩米放在上面最后盖上盖子。

这个方法解决了客户长期来的问题客户既能吃到新米又不用担心剩米生虫子。

感悟要想赢得更多的客户服务就要不断向前延伸。

这样起早摸黑在米店做了一年老板赚了不少钱为老板赢得了许多客户。

可他只是学徒只能解决有口饭吃王永庆想自己也能开个米店。

第二年他回家向家里要了钱
他父亲向亲戚借了200元他为了不和原来的老板竞争在另外的镇上开起了米店。

当时是日治时期他看到周边的日本米店服务非常周到于是他又想出办法。

以前的米店卖的米都有米糠沙石等他将这些杂物检去卖给客户又在服务上更上一层一下子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为了提升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王永庆不断提升更周到的服务没过多久镇上的其他米店纷纷倒闭。

他又在其他几个镇上开了几家米店后来只要王永庆到哪开米店那儿原有米店老板都闻风丧胆成批的倒闭。

他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创造了卖米的奇迹一直被后人传为服务经营的佳话。

他悟出了经营之道从此也步入了经商之路他最终成了台湾首富华人经营之神。

这个故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对我们做钢铁贸易服务同样适用我们所在的钢贸行业面临的也是同行业越来越多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没有差异化需求在一定区域内不能快速增长、钢材的金融属性突现为了获得优质客户
各大企业都在寻找策略。

而故事中已让我们看到差异化的服务营销是最终能赢得客户。

王永庆的个人成长也让我们的项目人员可以学习借鉴做新员工要能吃苦心态要好用心、专心于本职岗位才能掌握一门技能。

先做好服务型人才再向拓展型人才发展最终成为经营型人才。

金牡丹推行的小台机制企业搭台员工唱戏公司的文化和机制就是培养我们未来的一大批经营者。

钢贸行业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只有给客户带来的有价值的服务
我们企业与个人才能获得生存和发
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