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推荐文档
(完整版)逻辑学笔记整理

—————————————— 所以,张三不能从事律师事务。
注:推理不同于瞎猜和感知 2.组成:推理由前提、结论及前提与结论的推导关系三个部分组成。
推理所依据的命题叫做前提;
推理所得到的命题叫做结论;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结方式,即推理的形式结构叫推理的前
提和结论的推导关系。
3.有效性: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具有此推理形式的任一 推理都不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
行某一类具体实践活动等等。
命题的形式及其分类 命题的分类(见笔记)
推理概述
推理的特征
• 1.推理:根据若干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 式。
(1)所有正在上诉的判决都是未确定的判决;
———————————————————— 所以,确定的判决都不是正在上诉的判决。
(2)只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律师事务; 张三还没有获得律师资格证书;
(1)命题是词项的展开。没有命题,就不可能揭示和说明词项。 (2)命题是推理的基本要素。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形式的命题,是 正确地运用各种推理的必要条件。
(3)命题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在生活中、司法工作中都离不开命 题,人们对命题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 来面貌,能够解决具体实践中所提出的矛——正确推理的条件 一个推理要能够得出真实的结论,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
其二,推理过程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和“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的区分: “推出真实结论的条件”:重点是得出真实结论;它必须具备
上述的两个条件。亦即,前提要真实;推理过程要符合推理 规则。 “推理有逻辑性的条件”:专指推理形式正确,它只要求遵守 推理的规则。并按照这一点对推理形式是否正确做出形式上 的判定。 推理的逻辑类别(种类) 1.根据前提与结论中是否包含有“必然”、“可能”等模态词,将推理划 分为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二分法) 2.根据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的不同,将非模态推理分为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① 演绎推理: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② 归纳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一般性结论。 ③ 类比推理:由个别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 3.根据结论性质的不同,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① 必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没有超过前提断定的范围。如演绎推 理和完全归纳推理。 ② 或然性推理:结论断定的范围超过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如不完全归 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4.根据前提和结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分为简单命题推理和复 合命题推理。 ① 简单命题推理:以简单命题为前提和结论。又分为性质命题推理和 关系命题推理。
(完整word版)逻辑学重点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完整word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正确地思考、表达和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一、命题逻辑1、命题命题是具有真假值的陈述句。
例如,“今天是晴天”“2 + 3 =5”等。
2、逻辑连接词(1)“且”(用“∧”表示):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其组合命题才为真。
例如:命题 P:今天是晴天;命题 Q:我心情很好。
P∧Q 只有在今天是晴天并且我心情很好时才为真。
(2)“或”(用“∨”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其组合命题为真。
例如:命题 P:我吃苹果;命题 Q:我吃香蕉。
P∨Q 在我吃苹果或者我吃香蕉或者两者都有时为真。
(3)“非”(用“¬”表示):对原命题的否定。
例如:命题 P:今天下雨。
¬P 则表示今天不下雨。
3、命题公式的真值表通过列出命题中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并计算出整个命题公式的真假值,可以得到真值表。
4、等价式(1)双重否定律:¬¬P = P(2)交换律:P∧Q = Q∧P,P∨Q = Q∨P(3)结合律:(P∧Q)∧R = P∧(Q∧R),(P∨Q)∨R = P∨(Q∨R)5、蕴含式如果 P 则 Q,记作P → Q。
只有当 P 为真且 Q 为假时,P → Q 为假。
二、谓词逻辑1、个体、谓词和量词个体是指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谓词是描述个体性质或关系的词语,量词包括全称量词(“所有”,用“∀”表示)和存在量词(“存在”,用“∃”表示)。
2、公式例如,∀x (P(x) → Q(x))表示对于所有的 x,若 P(x) 成立则 Q(x) 成立。
三、推理规则1、假言推理如果P → Q 为真,且 P 为真,那么可以推出 Q 为真。
2、选言推理(1)否定肯定式:P∨Q,¬P ,则 Q。
(2)肯定否定式:P∨Q,P ,则¬Q (这种情况在不相容选言中成立)3、三段论推理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思考,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思考。
(完整版)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总结

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总结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对于培养人们正确思考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的总结:一、命题逻辑1.命题:命题是陈述句,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命题的特点是唯一性,即一个命题要么是真,要么是假。
2.连词:常见的连接命题的连词有“与”、“或”、“非”、“蕴涵”和“等价”。
它们分别表示“且”、“或”、“非”、“如果……则”和“当且仅当”的含义。
3.否定、合取和析取:分别指的是命题的否定、命题的连词为“与”的连接和命题的连词为“或”的连接。
4.推理:推理是根据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
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其中直接推理又分为假言推理和三段论。
5.真值表:真值表是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假值的表格。
通过真值表可以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二、述词逻辑1.分类和命题函数:述词逻辑将命题分为主词和谓词,并通过命题函数表示命题之间的关系。
2.范域:范域是指命题中变量的取值范围。
范域的确定对于命题逻辑的推理非常重要。
3.等词和量词:等词可以使得谓词逻辑的命题更加具体和明确;量词表示命题中变量的数量。
4.复杂命题:谓词逻辑可以表示复杂的命题,如存在命题和全称命题。
5.推理:谓词逻辑中的推理包括假言推理、三段论和归纳推理。
三、归纳与演绎推理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
通过观察一系列特殊事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
根据普遍真理和已知命题,得出具体的结论。
3.推理规则:推理规则是演绎推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三段论、假言推理、析取规则等。
4.推理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推理的有效性,必须确保前提是真的,并且推理过程中的推理规则是正确的。
四、判断推理和谬误1.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根据已知事实判断新的命题是否成立的推理方式。
判断推理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
2.谬误:谬误是推理过程中的错误和误导。
逻辑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引论●思维形式:抽象思维的一般形式,简称思维形式,指的是思维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一般方式,亦即思维内容赖以存在和表达的一般形式。
一般来说,各种思维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个部分构成的。
●逻辑常项:思维形式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个部分构成。
其中有确切含义且其含义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就是逻辑常项。
逻辑常项对思维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例:所有S是P。
“所有···是···”为逻辑常项,S、P为逻辑变项)第二章思维形式●概念的种类:1.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概念的外延中包含不止一个分子为普遍概念。
(例:白马、科学家、自然数);概念的外延中只包含一个分子为单独概念(例:地球、珠穆朗玛峰);概念的外延中不包含分子为空概念。
(例:金山、永动机)2.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实体为实体概念。
(例:大学生、计算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属性为属性概念。
(例:勇敢、善良)3.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以具有某种属性为本质属性为正概念(例:有机物);概念以不具有某种属性为本质属性为负概念(例:无机物)。
正负概念具有矛盾关系,负概念是相对正概念而言的。
一对正负概念的外延之和构成论域。
4.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称为集合概念,即不必每个个体所具有。
(例:武汉人火气大);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类,称为非集合概念,即每个个体所具有。
(例:武汉人住在长江边)●概念间的外延关系:概念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不满域关系满域关系不满域关系满域关系调和关系下反对关系(A+B=U,A,B 交叉)反对关系(A+B<U)矛盾关系(A+B=U)全同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真包含于A≤B真包含A≥B●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可同真的关系可同假的关系调和关系(可同假)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反对关系(可同假)矛盾关系(不可同假)●推理的逻辑性:1.推理的逻辑特征:第一,总是有所推导,推理的前提往往会被部分省略。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讲义(1-5章)

假言联结词表达的是一个肢命题所描述的事件是另一个肢命题所描述事件存在的条件。 例如: (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2)只有有电,电灯才亮。 (1)和(2)都是假言命题。其中,“天下雨”和“有电”是假言命题的前件,“电灯 亮”和“地上湿”是 假言命题的后件。 二、假言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联结词是充分条件联结词的命题。它是反映某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 况充分条件的命题。 我们用“→”(“→”读“蕴涵”)表示充分条件联结词,充分条件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如果 p,那么 q 用符号表示为: p→q 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还可以用以下这些关联词来表达:“只要……就”,“ 倘若……则 ……”,“一但…就…”,“假使……那么……”,“当……使……”等等。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当其为真时,其前件与后件就有如下三种真假情况:前件真并且后 件也真;前件假并且后件真;前件假并且后件假。若要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只有一种 情况,真值表表示如下:
第一章 概念 本章考点 考点 1 概念及其特征 考点 2 概念间的关系 考点 3 概念的划分 考点 4 定义 考点 1 概念及其特征 重要等级★☆☆☆☆ 基本知识点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既然是思维形式,必须有语言外壳进行表示。所以概 念和语词表现出这些关系: 第一,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二,同 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二、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 象,因而概念有自身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就构成了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即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考点 2 概念间的关系 重要等级★★★☆☆ 基本知识点 概念间的关系仅仅是其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根据两个概念的外延有无重合部分或重合部分 的多少,概念间的关系可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 系。如果考生掌握 欧拉图表示概念间的关系,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 一、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即如果“a”、“b”两个概念,“a” 全部外延都是“b”概念的外延;“b”概念的全部外延都是“a”的外延,则这两个概 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同关系。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类对象的。 二、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即“a”“ b”两个概念,“a”概念的外延小,“b”概念的外延大,而且“a”概念的全部外延 包含在“b”概念的外延之内,则 a与 b之间就具有真包含于关系。 三、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即如果“a” 、“b”两个概念,“a”概念的外延大,“b”概念的外延小,并且“a”的概念的部 分外延与“b”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即“a”概念的外延包含了“b”概念的全部外延 ,则“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四、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关系。即如果“a”、“ b”两个概念,“a”概念只有部分外延与“b”概念的外延重合,而“b”概念也只有
史上最全逻辑公式汇总

直言命题全称肯定命题所有得S就是P SAP A命题全称否定命题所有得S不就是P SEP E命题特称肯定命题有得S就是P SIP I命题特称否定命题有得S不就是P SOP O命题六种命题就成为四种类型。
全称肯定命题反映了主项得所有外延全都具有某种性质,表示形式为:所有S就是P,缩写为SAP,简称A命题。
全称否定命题反映了主项得所有外延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表示形式为:所有S不就是P,缩写为SEP,简称E命题。
特称肯定命题反映了主项得一部分外延都具有某种性质,表示形式为:有得S就是P,缩写为SIP,简称I命题。
特称否定命题反映了主项得一部分外延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表示形式为:有得S不就是P,缩写为SOP,简称O命题。
直言命题得对当关系主项、谓项相同得A、E、I、O四种命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真假制约关系。
在逻辑学上,这种真假制约关系称为对当关系。
A、E、I、O四种命题有以下得对当关系。
命题类型命题间得真假关系A命题真真假假假E命题假假假假真I命题真真真真假O命题假假真真真反对关系A命题与E命题之间存在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得特征就是:一个命题真,另一个命题必假;一个命题假,另一个命题不能确定真假,即:二者可以同假,但不能同真。
在A、E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就是真得,就可推知另一个就是假得。
例如:已知A:所有事物都就是运动得(真)则E:所有事物都不就是运动得(假)已知E:所有得科学家都不就是思想懒汉(真)则A:所有得科学家都就是思想懒汉(假)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就是假得,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
例如:已知A:我班同学都学过日语(假)则E:我班同学都没学过日语(真假不定)下反对关系I命题与O命题存在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得特征就是:一个命题真,另一个命题不能确定真假;一个命题假,另一个命题必真,即:二者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
在I、O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就是假得,那就可以断定另一个就是真得。
例如:已知I:有些民主人士就是共产党员(假)则O:有些民主人士不就是共产党员(真)已知O:有些事物不就是运动得(假)则I:有些事物就是运动得(真)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就是真得,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就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就是言辞、秩序与规律。
言语就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就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瞧作就是由论辩术与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与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瞧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与推理与论辩的方法与原则相关。
3、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与秩序的学问4、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就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与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与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就是逻辑?1、逻辑就是一门与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与研究的就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与原则。
逻辑就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就是与语言相关。
逻辑总就是与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2、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就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与逻辑。
几何证明与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就是逻辑学之父。
2、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就是她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与《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2.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 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 更系统)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1. “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 原意:思想. 言辞. 理性. 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 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 命题(判断). 推理)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 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 公式. 公式序列)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
(传统逻辑定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表现方式: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 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 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1. 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 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 阶级性)2. 逻辑学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 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 第三节逻辑简史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 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
(以此为例)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
特点:借助自然语言. 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公元前322): 古希腊著名学者. 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 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
(完整版)逻辑学笔记整理

SEP 与 SOP 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两个全称的命题为上位命题,两个特
称的命题为下位命题。
由表可见,当上位命题真时,下位命题一定真;上位命题假时,下位
命题真假不定;当下位命题假时,上位命题必假:下位命题真时,上
位命题真假不定。
2.下反对关系。这是两个特称命题 SIP 与 SOP 之间的关系。
如表所示,当 S I P 真时,S 与 P 之间具有同一、包含于、包含或交
命题概述 一、什么是命题 1.事件:关于某对象具有某性质或某几个对象之间有某种关系的描述通 常被看作事件。
2.命题:所谓命题就是用语句形式表达出来的关于事件的思想。 注:
1.事件可以是简单的,例如某事物具有某属性,某几个对象之间具 有某种关系;
2.也可以是复杂的,如某一事件情况与另一事件之间具有某种联系。 因此,描述事件的命题也就有简单命题和复杂命题的区分。 • 例如: • (1)“所有人是动物”。 • (2)“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 (3)“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 性质命题:描述某对象具有某性质的简单命题被称作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描述某几个对象之具有某关系的简单命题被称作关系命题 语句(1)表达了人具有动物属性这样的简单事件,因而是一个简单命 题。 语句(2)表达了李白和杜甫之间有“同时代人”这样一种关系的简单事 件。它也是简单命题 语句(3)则表达了“天在下雨” 和“地是湿的”这两个事件之间具有条件 联系的复杂情况。它是由“天在下雨”和“地是湿是”这两个命题构成的, 因此被称作复合命题。 二、命题和语句、判断 1、命题与语句 首先,命题是描述事件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属于思维的范畴。 而语句则是一种符号,它写出来是一组笔划,说出来是一种声音。如 果不考虑语句被运用时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就只是一种物质性的 东西。 其次,并非所有语句都直接表达命题。命题是同事件相关的,它具有 要么真要么假的逻辑特证。因此,任何直接表达命题的语句都必须对 事件有所描述,能够表达出或真或假的特征。显然,并不是所有语句 都具有这样的功能。 第三,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 一对应的关系.同一个 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 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 也是多样不仅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语句还可以表 达不同的命题。 • 2、命题与判断 首先,命题是描述件的,相对于一个事件只有一个命题。从这个意义 上讲,虽然命题是思想性的东西,但由于它所描述的事件是客观的因 而它具有客观性。判断则不同,判断是人们对某种情况做出的断定。 人们只有对事物情况有所认识才能做作断定,因此判断是依赖于主体 的认识。对于同一事件,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或价值念,可以做出不 同的断定;即使是同一断定者来说,随着认识的发展或变化,也可能 对同一命题做出不同的断定。 其次,一个描述事件的思想如果被人们所断定,它就成为了判断,由 此我们可以说所有判断都是被断定了的命题。而一个命题是否能成为 一个判断,依赖于人们对它是否有所断定。例如,“火星上有生物存在” 这个语句所表达的就仅仅是一个命题,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局限使我 们还无法对它做出断定。显然,我们总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才能对一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docx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 引论1、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具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1、 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 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衣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笫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木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虽是两个以上。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貝有;非集合休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冇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 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
都是b,但有的方不是d,则方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d 是b,有的d 不是b,有的b 是d,有的b 不是d,贝叱、b 之间为交叉关系;第二章概念则d 、方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则0、bZ 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Q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d,则a、bZ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対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完整版)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and作者◆一剑钻神一、判断(一)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逻辑方阵3.性质判断真值表: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A11000E00001I11110O00111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填空(10分)二、单选(30个共60分)三、综合(三道题15分)①求真值、范式②绘制欧拉图③用真值表方法判断推理是否有效四、推理(两道题15分)一、判断(一)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逻辑方阵3.性质判断真值表: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A11000E00001I11110O00111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5.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不得用比喻。
7.划分的规则?(1)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8.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它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SAP、SEP、SIP、SOP。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不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都周延的判断有全称否定和单称否定。
10.根据逻辑方阵的刻划,对第2项具体叙述:(1)矛盾关系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假;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真。
(2)反对关系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假;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真假不定。
(3)下反对关系其中一个判断是真,另外一个判断真假不定;其中一个判断是假,另外一个判断一定是真。
(4)差等关系(其中一个是全称判断,另一个是特称判断)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真;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假;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11.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1)项的周延性项的周延性,指的是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处延数量的断定情况。
(2)A、E、I、O、四种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全称判断主项都是周延,还有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其它都为不周延。
判断的类别主项谓项A周延不周延E周延周延I不周延不周延O不周延周延二、判断(二)1.复合判断的联结词的对应表:名称定义逻辑形式联结词的语言表达方式联言判断(p并且q)就是断定几种事物同时存在的判断qp∧不但…而且…既…又…不仅…还…虽然…但是…相容选言判断(p或者q)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并且同真的选言判断qp∨也许…也许…可能…可能…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要么p,要么q)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有并且只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qp.∨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或…二者不可兼得假充分条件断定事物情况之间qp→如果…那么…假言判断具有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则…有…就…一旦…就…假若…就…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就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qp ←只有…才…除非…不…除非…才…不…不…没有…没有…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 当且仅当q )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q p ↔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只有并且仅仅如此,才…注 :-在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中使用,表示“并非”。
在复合判断和模态判断中使用,表示“并非”。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读作“合取”,表示“并且”。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读作“析取”,表示“或者”。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读作“不相容的析取”,表示“要么”。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时,读作“蕴涵”, 表示“如果,则”;在推理中使用时,读作“推出”,表示“所以”。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读作“逆蕴涵”, 表示“只有,才”。
在复合判断中使用,读作“等值”, 表示“当且仅当”。
↔□在模态判断中使用,表示“必然”。
◇在模态判断中使用,表示“可能”。
2. 联言判断的公式是;联言判断的负判断的公式是;q p ∧)q p ∧⌝(它等值于。
q p ⌝⌝∨相容选言判断的公式是;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的公式是q p ∨;等值于。
)q p ∨⌝(q p ⌝⌝∧复合判断是自身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它是由支判断和联结词构成的,它的逻辑性质是由联结词的逻辑性质决定的;复合判断的真假是有支判断的真假决定的。
相容的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至少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只有在选言支都假时,相容的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3.复合判断对应的真值表:q p ∧q p ∨qp .∨q p →q p ←qp ↔p q并且或者要么蕴涵逆蕴涵等值1111011110011010010111000000111负命题的等值推理(命题) (1) ¬(p ∧ q )↔ ¬ p ∨ ¬ q (2) ¬ (p ∨ q )↔ ¬ p ∧ ¬ q(3) ¬ (p ∨ q )↔(p ∧ q ) ∨ ( ¬ p ∧ ¬ q ) (4) ¬ (p → q )↔ p ∧ ¬ q (5) ¬ (p ← q )↔ ¬ p ∧ q(6) ¬ (p ↔ q )↔(p ∧ ¬ q ) ∨( ¬ p ∧ q )4.模态方阵之间的真假关系:(1)□p 与□可以同假但不可同真(反对关系);p ⌝ ◇p 与◇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下反对关系);p ⌝ □p 与◇和□与◇p 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矛盾关系)。
p ⌝p ⌝(2)□p 与◇p 是差等关系:□p 真,则◇p 真;◇p 假,则□p 假;□p 假,则◇p 真假不定;◇p 真,则□p 真假不定。
(3)□与◇时差等关系:p ⌝p ⌝ □真,则◇真;◇假,则□假;p ⌝p ⌝p ⌝p ⌝ □假,则◇真假不定;◇真,则□真假不定。
p ⌝p ⌝p ⌝p ⌝(4)□p◇◇□p⌝⌝p⌝↔⌝↔p□□p□p□⌝⌝p⌝↔⌝↔p5.命题逻辑中常用的重言式:•(1)P→p同一律•(2)﹁(p∧﹁p)矛盾律•(3)p∨﹁p排中律•(4)((p→q)∧p ) →q分离律•(5)((p→q)∧﹁q ) →﹁p否后律•(6)((p∨q)∧﹁p ) →q,•((p∨q)∧﹁q ) →p否析律•(7) ( p∧q ) →p, ( p∧q ) →q合简律•(8)p→(q→ ( p∧q) ) 并合律•(9)p→ ( p∨q ) 析取引入律•(10) ( p∨p ) ↔p, ( p∧p ) ↔p 幂等律•(11)(p→﹁p)→﹁p,(﹁p→p)→p蕴简律•(12)((p→q)∧(q→r) ) →(p→r)三段论律•(13)(p→ ( r∧﹁r) ) →﹁p归谬律•(14)p↔﹁﹁p双否律•(15)(p→q)↔(﹁q→﹁p)换位律•(16)﹁(p∧q)↔(﹁p∨﹁q )•﹁(p∨q)↔(﹁p∧﹁q ) 德摩根律•(17)(p∧q ) ↔(q∧p )•(p∨q ) ↔(q∨p ) 交换律•(18)((p∧q)∧r ) ↔(p∧(q∧r))•((p∨q)∨r ) ↔(p∨(q∨r))结合律•(19)( p∧(q∨r) ) ↔((p∧q)∨(p∧r))• ( p∨(q∧r) ) ↔((p∨q)∧(p∨r))分配律•(20)((p→q) ) ↔(﹁p∨q ) 蕴析律•(21)(p↔q)↔((p→q)∧(q→p))• (p↔q)↔((p∧q)∨(﹁p∧﹁q))等值律•(22)p↔p∧((q∨﹁q))• p↔p∨((q∧﹁q))加元律三、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1.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同一律的公式可以表示为A是A,或。
pp→3.违反同一律常见的逻辑错误是,在概念方面,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在判断方面,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4.矛盾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矛盾律要求排除的矛盾,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在论证中,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的逻辑根据。
5.依据矛盾律,可以由真推假;依据排中律,可以由假推真。
6.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和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违反这两条就会犯理由虚假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7.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对应表:逻辑名称逻辑公式(符号表示)读作违反所照成的逻辑错误作用性质同一律A是A()pp→如果p,那么q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保证思维具有具有确定性可以同真可以同假矛盾律A不是非A)(pp⌝⌝∧并非(p并且非p)自相矛盾保证思维具有具有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由真推假排中律“A或者非A”或“p或者非p”pp⌝∨“p或者非p模棱两可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假推真充足理由律[]ppqq→→∧)(P真,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理由虚假推不出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四、演绎推理(一)1.根据前提是否蕴涵结论,把推理划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2.推理形式有效,是推理获得真实结论的必要条件。
3.如果一个演绎推理的形式正确,则前提不真实时,结论不一定为真。
4.若一必然性推理的结论为假,则其前提假或形式无效。
5.若一推理的前提与结论均假,则其推理形式可能有效。
6.一个演绎推理,如果推理无效,则推理形式错误或结论可能虚假。
7.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前提蕴涵结论。
8.推理要获得真实结论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前提真实和推理形式有效。
9.一个有效地第一格三段论式,其结论为SAP,则其大前提应为MAP,小前提应是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