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
走进广东最美古村落,高要黎槎村
离开肇庆后,驱车来到距离肇庆22公里的高要黎槎村(八卦村)。
在GPS上是找不到八卦村的,必须输入黎槎村。
来到八卦村已是中午一点钟左右,天气炎热,大多数的村里人在午休。
遇到村里有人结婚,看到了满地的炮屑,村头等待吃喜宴的亲戚及后来在村里酒堂吃喜宴的人们。
这种场景为此次村里采风,增添了可望不可求的人文景观。
黎槎古村婚娶时满地炮屑黎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回龙镇北面的黎槎岗上。
该村初为周姓人士开村,故原称周庄,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时期,由于该村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村民们多将房屋建于山腰上。
因该山岗形体似凤,故又名凤岗。
凤必朝阳,所以村民们都选择了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进行居住,祈求村庄不断发展壮大,期望族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南宋嘉定后期(1218年-1224年)和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苏姓、蔡姓两个族人分别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凤岗定居。
苏姓人靠近周姓而居于东北方,蔡姓人靠近苏姓而居于西北方。
从此,苏、蔡两族人数就不断扩大,周姓族人却越来越少,不知何时竟全部失存了。
后来,苏姓人氏继承了周姓人氏的所有财产,形成了近代黎槎村苏姓居东,蔡姓居西的现实。
周庄之名也被黎槎村取而代之。
黎槎村明清时期,当地政府推行了不少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法令,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修筑工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人口亦随之不断增加。
当时的黎槎村也和西江一带不少村落一样,开始了加固、更新、发展水利设施。
同时,黎槎村有很多村民飘洋过海,外出谋生,到清朝中后期,他们纷纷回乡兴建房屋,由于从海外回乡建房的人数较多,黎槎村便自然被人们称作华侨村。
黎槎古村这个以南雄珠玑巷移民后裔为主体的村民聚族而居,所建的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村庄最外一圈约有90间房,房子之间略呈弧形分布,每进一圈,房屋递减,至圆心处,已不构成圆形,这里也是村中最高处。
村中除几个出入口通道外,其余周边都是护村池塘。
池塘与村的外沿之间,便是环村大道,在环村大道不同的方向上共有10个门楼,而每个门楼代表一个坊,也就是一个族。
南雄珠玑古巷南迁后裔姓氏大全
南雄珠玑古巷南迁后裔姓氏大全祖居纪念珠玑古巷是古代众多中原氏族南迁的中转站,也因此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据历史记载,仅唐、宋、元三个时期数百年间,中原氏族经珠玑巷大规模南迁的就有三次,较小规模的则达上百次。
历史以来在珠玑古巷居住及迁播出去的姓氏多达185个,繁衍后裔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各地。
至今许多岭南人家的族谱里都有将家族的源流指向珠玑巷的记载。
逾六成广府人都将自己视为珠玑后裔。
珠玑古巷唐、宋末年,中原内陆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
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
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
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
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185姓,按姓氏笔画排列序号姓氏郡望堂号出自地1 丁济阳河南兰考2 刁弘弘河南灵宝3 卫河东山西夏县4 马扶风陕西兴平5 王太原山西太原6 韦京兆陕西西安7 区桂阳湖南桂阳8 尤吴兴浙江吴兴9 车京兆陕西西安10 毛西河山西汾阳11 仇平阳山西临汾12 文雁门山西代县13 方河南河南洛阳14 尹天水甘肃通渭15 孔至圣山东曲阜16 邓南阳河南南阳17 甘渤海河北沧州18 古新安山西代县19 石武威甘肃武威20 龙武陵湖南常德21 卢范阳河北定兴22 帅授琴山西太原23 叶南阳河南南阳24 田贫骄河北满城25 丘河南河南洛阳26 白南阳河南南阳27 邝庐江安徽合肥28 冯始平陕西兴平29 司徒藏名河北邯郸30 皮天水甘肃通渭31 向河内河南沁阳32 老叙伦河南开封33 成河南河北怀来34 吕河东山西夏县35 朱沛国安徽萧县36 乔文惠浙江东阳37 伍孝友甘肃平凉38 任乐安山东博兴39 伦南海南海西樵40 华武陵江苏无锡41 全京兆陕西西安42 邬颍川河南许昌43 刘彭城山东诸城44 关陇西甘肃临洮45 江忠廉河南正阳46 汤中山河北定县47 安武陵湖南溆浦48 祁太原山西太原49 许高阳河北高阳50 阮陈留河南陈留51 孙长安河南光山52 麦始兴南雄百顺53 扶翼汉河南洛阳54 严天水甘肃通渭55 劳武阳河北大名56 苏武功陕西眉县57 杜京兆陕西西安58 李陇西甘肃临洮59 杨弘农洛阳嵩县60 甫备考备考61 吴延陵江苏武进62 岑南阳河南南阳63 利河南河南洛阳64 邱济阳河南洛阳65 何庐江安徽庐江66 余下邳江苏下邳67 邹范阳天津蓟县68 肖兰陵山东泽城69 沈吴兴浙江湖州70 宋京兆陕西西安71 张清河河北清河72 陆河南河南洛阳73 陈颍川河南许昌74 邵博陵河北安北75 武太原山西太原76 招南海广东广州77 范高平宁夏固原78 林西河山西汾阳79 欧平阳山西临汾80 欧阳渤海河北沧州81 卓褒德河南南阳82 明吴兴浙江湖州83 易太原山西太原84 罗豫章江西南昌85 沓沙渊山东淄川86 金彭城江苏徐州87 周汝南河南汝南88 冼南海广东广州89 庞始平陕西兴平90 郑荥阳河南荥阳91 房清河河北清河92 屈临淮江苏徐州93 封渤海河北沧州94 项圣师河北乐亭95 赵天水甘肃通渭96 荣上谷山东汶上97 胡安定甘肃泾川98 茹河内河南黄河99 柯济阳山东济阳100 钟颍川河南禹县101 香备考备考102 侯上谷河北怀来103 俞河间河北河间104 饶平阳河北饶阳105 洪敦煌甘肃敦煌106 姚吴兴浙江湖州107 祝太原山东长清108 贺四明浙江萧山109 骆河南河南洛阳110 秦天水甘肃通渭111 袁汝南河南汝南112 聂河东山西夏县113 莫钜鹿河北平乡114 夏会稽浙江绍兴115 顾会稽浙江绍兴116 徐东海山东郯城117 翁资善浙江定海118 凌河间河北河间119 高渤海河北沧州120 郭汾阳山西太原121 唐晋昌陕西石泉122 涂豫章江西南昌123 宾备考河南开封124 容敦煌甘肃敦煌125 诸琅琊山东诸城126 谈梁国河南商丘127 陶济阳山东济阳128 黄江夏湖北云梦129 萧兰陵山东泽城130 梦备考山东曹县131 梅汝南河南汝南132 曹谯国安徽亳州133 戚享伦山东郑城134 龚武陵湖南溆浦135 崔博陵山东曲阜136 符琅琊山东诸城137 康京兆陕西西安138 章河间河北河间139 梁安定甘肃平凉140 巢彭城江苏铜山141 越晋阳山西太原142 彭陇西甘肃临洮143 粟江陵湖北荆州144 葛清柳河南清丰145 董陇西甘肃临洮146 蒋乐安河南光山147 韩南阳河南南阳148 植南海广东广州149 覃务滋江苏苏州150 程广平河北任县151 傅清河河北清河152 焦饮仙河北永年153 鲁扶风陕西兴平154 曾鲁阳陕西兴平155 湛豫章江西南昌156 温太原山西太原157 游广平河北鸡泽158 谢陈留河南陈留159 蓝汝南河南汝南160 蒙安定宁夏固原161 赖秘书河南障陵162 甄中山河北定县163 雷冯翊陕西太荔164 锡备考备考165 简范阳河北定兴166 詹河间河北献县167 鲍上党山西长治168 源备考呼伦贝尔169 慕容敦煌甘肃敦煌170 蔡济阳山东济阳171 廖汝南河南汝南172 谭济阳河南兰考173 翟南阳河南南阳174 熊江陵湖北江陵175 缪兰陵山东泽城176 樊上堂山西长治177 黎京兆陕西西安178 颜复圣山东曲阜179 潘荥阳河南荥阳180 禤南越山东郓城181 薛河东山西夏县182 霍太原山西太原183 戴谯国安徽亳州184 魏钜鹿河北平乡185 瞿高平宁夏固原南雄珠玑巷联谊会秘书处统计截至日期:2019年10月19日。
珠玑巷的历史
珠玑巷的历史zhujixiang/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
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 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古巷的沧桑】[编辑本段]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
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编辑本段]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
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
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
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
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
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
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
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
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
高要县志
高要县志第三节姓氏一、姓氏概况据1993年调查统计,散居在县内的人口姓氏有232个,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等16姓,五千人以上的有夏、陆、廖、罗、谭、冯、朱、区、麦、刘、叶、赖、周、谢、杜等15姓。
各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如下: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夏、陆、廖、罗、谭、冯、朱、欧、麦、刘、叶、赖、周、谢、杜、蔡、杨、容、孔、卢、焦、温、姚、曾、余、王、宋、严、甘、吕、翟、胡、唐、龙、江、邹、程、戴、慕容、伦、许、彭、潘、文、符、徐、蓝、覃、郭、禤、岑、聂、范、欧、翁、韩、孙、白、萧、郑、申、邱、蒙、骆、高、熊、诸、邝、汤、钱、阮、董、鲁、肖、宾、成、毛、金、子、龚、练、邬、关、雷、曹、项、全、袁、霍、习、马、石、涂、蒋、仲、宗、凌、邵、秦、祝、裘、巢、庞、方、尹、艾、任、卫、利、丁、沈、包、薛、贺、俞、简、植、车、中、安、康、纪、古、侯、密、韦、魏、陶、姜、卓、仇、路、颜、崔、乐、帅、童、带、供、孟、尚、傅、陀、于、游、巫、洪、泽、梅、甄、施、盘、瞿、芙、招、贤、庄、日、劳、易、盛、宁、官、万、佘、欧阳、戚、业、辛、家、艺、宫、尤、贾、池、侬、封、柳、满、米、超、项、幕、樊、华、佐、蕉、蒲、炎、阙、詹、武、云、栋、磨、裴、朗、琴、毕、梦、田、谈、冀、闲、霞、墨、勿、逢、旁、桃、雁、付、粟、房、季、呈、司徒。
二、姓氏源流本县姓氏繁多,支派复杂,源远流长。
今选择了1万人口以上的16个姓氏,将其来源、分布、人数、户数等情况辑录如下:(一)梁姓全县约有46590人,10900户,分布在全县各镇的130多个管理区,220多条自然村。
河台镇都权梁姓,始祖梁志闾于明初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至民国36年(1947年,下同)传二十三世,现有2049人,468户。
乐城镇伍村梁姓,•一族是惠州客籍,于清朝时迁入。
•另一族梁恭致于明正德间(1506~1521年)从城北朝天坊迁来。
高要县志
高要县志第三节姓氏一、姓氏概况据1993年调查统计,散居在县内的人口姓氏有232个,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等16姓,五千人以上的有夏、陆、廖、罗、谭、冯、朱、区、麦、刘、叶、赖、周、谢、杜等15姓。
各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如下: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夏、陆、廖、罗、谭、冯、朱、欧、麦、刘、叶、赖、周、谢、杜、蔡、杨、容、孔、卢、焦、温、姚、曾、余、王、宋、严、甘、吕、翟、胡、唐、龙、江、邹、程、戴、慕容、伦、许、彭、潘、文、符、徐、蓝、覃、郭、禤、岑、聂、范、欧、翁、韩、孙、白、萧、郑、申、邱、蒙、骆、高、熊、诸、邝、汤、钱、阮、董、鲁、肖、宾、成、毛、金、子、龚、练、邬、关、雷、曹、项、全、袁、霍、习、马、石、涂、蒋、仲、宗、凌、邵、秦、祝、裘、巢、庞、方、尹、艾、任、卫、利、丁、沈、包、薛、贺、俞、简、植、车、中、安、康、纪、古、侯、密、韦、魏、陶、姜、卓、仇、路、颜、崔、乐、帅、童、带、供、孟、尚、傅、陀、于、游、巫、洪、泽、梅、甄、施、盘、瞿、芙、招、贤、庄、日、劳、易、盛、宁、官、万、佘、欧阳、戚、业、辛、家、艺、宫、尤、贾、池、侬、封、柳、满、米、超、项、幕、樊、华、佐、蕉、蒲、炎、阙、詹、武、云、栋、磨、裴、朗、琴、毕、梦、田、谈、冀、闲、霞、墨、勿、逢、旁、桃、雁、付、粟、房、季、呈、司徒。
二、姓氏源流本县姓氏繁多,支派复杂,源远流长。
今选择了1万人口以上的16个姓氏,将其来源、分布、人数、户数等情况辑录如下:(一)梁姓全县约有46590人,10900户,分布在全县各镇的130多个管理区,220多条自然村。
河台镇都权梁姓,始祖梁志闾于明初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至民国36年(1947年,下同)传二十三世,现有2049人,468户。
乐城镇伍村梁姓,•一族是惠州客籍,于清朝时迁入。
•另一族梁恭致于明正德间(1506~1521年)从城北朝天坊迁来。
高要莲塘镇宗祠旅游资源的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始祖温文宁,原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入高要 始祖广西贺州廖氏
祀奉的是上柱国将军伍氓公后裔,始建于1915年 广东岑氏始祖尧俊公,字正叔,宋朝上柱国卿
基金项目: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2017年度规划项目“肇庆市高要莲塘镇古村落中的宗族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ZC—25)。 作者简介:车翔宇(1989—),男,广东肇庆人,历史学硕士,广东理工学院思政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雷瑞虹(1991—),女,山西吕梁人,历史学硕士,广工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史。
三、高要莲塘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开发莲塘镇“宗族文化之旅”,既是丰富肇庆旅游景区景 点,更好地吸引游客的需要,也是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打造 新的旅游产业的需要。因此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长远发展,打 造生态文明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加强宣传与保护 作为宗族文化旅游的主管部门文化局和旅游局首先要承认氏 族宗祠属于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之后再通过政府建立开发管理体 系。政府要对莲塘镇的宗祠资源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充分了解 宗祠的数量、分布、特色等,并做出科学的布局和规划。第一, 通过政府加强宗祠相关知识、价值的宣传,提高官员以及民众对 宗祠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潜在经济价值的认识。第二,政府 要加大对宗祠资源的投资力度,做好宗祠的修缮恢复工作,对于 地处偏远的宗祠要优先保护,杜绝一切以破坏宗祠和周边环境为 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浅显做法。 (二)点线结合,打造“宗族文化之旅” 所谓“点”是指以独立院落出现的各族宗祠。由于各宗祠 分布比较零散,又各具特色,难以打造单独经典宗祠,所以导致 游客游览时间较短。因此,宗族旅游不仅需要加强自身文化内涵 的挖掘,并且必须积极融入周边成熟的旅游线路,逐步形成新的 旅游线路,此所谓“线”。目前,莲塘镇以农家乐为依托的餐饮 业在肇庆地区已小有名气,初具规模。依托现有资源,宗祠要主 动融入,不仅可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互补,同时也可以有效克服 单独发展难成规模的窘境。新兴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共同开 发,力求实现共赢。 (三)文化先行,打造“岭南宗祠文化节” 以宗族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祭祖、联谊、庙会、节庆 等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娱乐性 和参与性。宗祠是宗族制的产物,是人们寻根祭祖缅怀先人的场 所,同时也是人们联系血缘关系的纽带。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兴起 的两岸三地寻根大潮,以宗族为纽带加强同港、澳同胞之间的联 系,如荔枝村梁氏建立的“粤澳肇梁氏联合会”等。此外,宗祠 还是进行庙会、民俗表演的空间载体,以宗祠为中心,在春节、 元宵、清明等节假日将传统民俗活动重新搬上“舞台”,打造独 具特色的“岭南宗祠文化节”。通过文化节展示各族不同的祭祀 仪式,以及各族优秀的家族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升了肇庆的文化影响力。
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简介
********************
一、“桑梓之地”韶关南雄珠玑巷
********************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梅岭古驿道上的珠玑巷,无疑是岭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村落——从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大庾岭新路)以来,珠玑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是当年梅关驿道穿过沙水村时的一条小巷。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巷内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堂,家庭和睦,朝庭闻其孝义而御赐珠玑绦环,加上为避敬宗庙讳,遂易名为珠玑巷。因往来商贾云集,客栈、酒楼遍布,加上朝庭又在街巷设置金沙巡检,因此小巷街市显得尤为兴旺。“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以至于后来人们只知珠玑巷而不知沙水村了。
近年,随着珠三角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珠玑巷新建了南门牌坊,牌坊前竖立着大型的“南迁”群雕,并修建了珠玑巷博物馆和祖居纪念碑。而沿着仿宋一条街,还兴建起不少各具特色的仿古宗祠,或雕龙画凤、或锅耳高耸、或金碧辉煌,成了珠玑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
【小贴士】:
古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富禧公祠堂,它坐落在最前排的中轴线上,单椽硬山顶,马头式山墙,仍多少带有江南徽派建筑的特征。祠堂建于清同治三年,而祠堂内后厅柱上悬挂的一幅木刻楹联,正是当年祠堂落成时所悬挂的,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甚是难得。祠堂前的“桅杆坪”还立着几对旗杆石柱。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摘要: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代同堂,人人称颂,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敬宗皇帝为表彰张家孝义,亲赐珠玑绦环。
由于敬宗巷与敬宗皇帝同名,为避讳,改名为珠玑巷。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梅关新路之后,梅关路成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
珠玑巷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歇息之地。
珠玑巷外,土地肥沃,沙水河蜿蜓流过,灌溉便利,宜牧宜农。
历代中原人南迁,往往于此驻足留连,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有的就在此落户、谋生、繁衍,成了珠玑巷人。
从此,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风风雨雨的珠玑巷人,由于战乱、苛政、天灾、人祸等诸原因,几度南迁,散居在清远、高要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区。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书的《高要县志》记载,高要全县共有96姓(端州、鼎湖两区除外),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就有58姓氏:孔、王、文、邓、区、某、叶、龙、帅、卢、冯、江、朱、伍、吕、刘、许、汤、何、余、杜、岑、李、吴、张、陈、苏、冼、林、金、罗、胡、赵、钟、容、徐、涂、唐、莫、郭、夏、宾、梁、黄、萧、温、曾、焦、鲁、谢、蓝、谭、廖、翟、蔡、黎、霍、慕容。
现就其迁入年代及聚居地分列如下:一、宋代1、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4年):白土镇小洲村梁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大洲村、莲塘镇青塘村。
2、南宋期间(公元1127年—1279年):大湾镇高第村伍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社布村、留棠村,乐城镇领村。
金渡镇大巷村钟氏。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发布时间:2006-7-23 19:51:39 被阅览数: 6245 次来源:高路加闽粤高姓源流述略高路加早在战国时期,南海越人高固( 一说出自姜齐上卿高傒之后) 因才能过人被楚威王任用为相。
南朝时,有高州俚帅高法澄。
北宋神宗时,又有忠州刺史、番禺人高居简。
然而这三位先贤先世、后嗣情况均不明。
后世广东汉族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的主体均来自中原,只是由于南迁的时代、路线和接触的土著居民有异,因而形成方言、习俗、外貌各具特点的三支民系。
三大民系中的高姓主干均由中原经福建迁入,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前期。
唐朝经过中期“安史之乱”,后期“黄巢起义”两次重大变故后,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中原望族纷纷南迁避难,其中一部分进入福建。
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光启元年( 公元8 8 5 年) ,光州刺史王绪起义,率部属5 千人自河南固始南下入闽。
王绪入闽后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
王绪对待百姓和部下均极为暴虐,激起公愤,被部将王潮擒杀。
王潮继任首领,号称将军。
乾宁三年( 公元8 9 6 年) ,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节度使。
王潮于次年病亡,其弟王审知继任节度使,后被加封为琅邪郡王。
公元9 0 9 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在王潮率领的义军中,有位名叫高曦的将军。
高曦生3 子: 高钦、高旰、高晴。
高钦任广东肇庆府司法参军,后居福建长乐。
高旰任漳州府知录,居蒲县。
高晴任荆州府尹史,居福州府侯官。
高钦生二子: 高全、高愈。
高全迁泉州府同安。
高愈长子高铜历任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尹、大理寺少卿、中书门下验证诸房事,生三子 : 高坦、高憬、高侃。
高坦任太常寺丞,其子高一才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
高憬任永春县丞。
高侃于宋皇元年( 公元1 0 4 9 年) 中进士。
高憬长子高广任太常寺协律,迁居漳州龙溪,生二子: 高麟、高豸。
高麟率家族迁莆田待贤里黄村。
高豸为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高豸曾孙高浇生三子: 师孟、师曾、师孔。
珠玑巷渊源
珠玑溯源各姓氏分布东江三角洲区石龙以下,东江支流放射分流,以狮子洋为总汇,和对岸西北三角洲相对。
故为珠玑巷迂民顺流入迁地点,东莞、增城两县沿河荒坦甚大,故为难民集中分布地区。
分述如下:1.东莞市为东江三角洲所在,珠玑巷迁民甚多。
(1)虎门镇北栅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立村,粤北南雄珠玑巷陈文龙任盐运使驻扎于此,后人口繁衍,遂成村落。
”又《凤冈陈氏族谱》:“唐大中间(847~859年) 由江西石城县竹园迁居南雄保昌严塘里,宋建炎间(1127~1130年) 陈常仕宋为朝奉大夫,宦游五羊,留家于大宁,传六世,陈述迁北栅凤冈下。
”人口近达3000人。
(2)虎门镇大宁谭氏《东莞市地名志》云:“立村于宋,为粤北南雄珠玑巷谭氏南迁至此始居。
”又据《东莞大宁谭氏族谱》称:“世居江西宁都,建隆元年(960年) ,宏帙定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避乱三年,回宁都。
景德二年(1005年) 宏帙次子瀚回珠玑里,曾孙惟月迁东莞大宁,在绍兴间(1131~1162年) 分支虎门金州乡洲头村、小榄、惠阳等地。
”(3)元江罗屋堂罗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1279年) 罗姓由番禺罗边第三房迁此。
”按罗姓为珠玑巷民罗贵后人。
(4)长安霄边肖氏、甘氏、屈氏、钟氏《东莞市地名志》:“相传元代初(按即南宋末) 福建和南雄肖、甘、屈、钟四姓迁居,以肖姓为主。
”(5)长安咸西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初,粤北始兴县人迁此。
”(6)长安镇锦厦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
”(7)长安镇李屋村李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李,故名。
”(8)长安镇冈背戴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戴。
”(9)长安镇塘下蔡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蔡元乡迁来沙头山冈头”即此地。
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
宋末蔡安迁沙头靖康场。
本支后分宝安沙浦于明末,分居深圳桑屋围于清初,地名赤坎。
史上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在粤各支黎氏
史上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在粤各支黎氏南海黎姓:原居地,开封,迁至珠玑巷时间,宋靖康年间,迁出珠玑巷时间,咸淳九年,迁往地方,金紫黎边。
顺德黎姓:原居地,江西卢宁县,迁往珠玑巷时间,宋末元初靖康建炎,迁出珠玑巷时间,宋末元初宋淳熙年间(一一七四至一一八八年) 迁往地方,北浩泮浦勒流清源桃源,迁移原因,弃官避乱至雄。
中山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宋嘉定年间(一二零八至一二二四年),迁往地方,张家边区黎村。
新会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宋景炎年间南宋末年,迁往地方,牛湾六堡林城财新窖。
番禺黎姓:原居地,姑苏,迁至珠玑巷时间,唐代北宋崇山宁五年(一一零六年),迁出珠玑巷时间.南宋末年,迁往地方,新造镇礼园(崇德)新造北约,新造南约,迁移原因,官游岭南居雄。
博罗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北宋,迁往地方,石湾镇白沙。
东莞黎姓:原居地,虔州,迁至珠玑巷时间,宋熙宁年间(一零六八至一零七七年)迁出珠玑巷时间,东城东郊上士冈中堂.白土黎氏:祖先珠玑巷人,宋末迁东莞黄涌。
明成化(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五年),黎宗德迁此。
衍坑尾、龙沙、竹根、尾、草、蝉坑、中冈、龙冈、定冈、莲塘、金渡、新塘。
高要县其他黎氏:水坑黎氏、岗编(西头村、福原坊)黎氏、七甲黎氏、榕塘黎氏、芒果根黎氏、黎屋黎氏、竹洞黎氏、沙田黎氏、古门黎氏。
紫金黎边黎氏:《黎氏族谱》称:「祖应韶,大理寺评事,成淳九年(一二七三年)由珠玑巷挈眷居此。
」乐从德教黎氏:《顺德县地名志》云:「在元代由黎、董、赵、颜、何五姓开村。
后因南雄珠玑巷发生株连惨案.陈梅庵的妻子被害,他携带三男孩逃到乐从窦塘,地方搭茅屋居住。
」按元初即宋末年。
泮浦黎氏:据黄佛颐长文称:「城南新魁窖黎族。
」迁始宏芳,南宋末由珠玑巷,迁南海县浦乡(顺德)。
子承宗,三世迁新会。
北浩桃源黎氏:黎景义《二丸居集》:「有宋淳熙之世(一一七四至一一八八年),金紫光禄大夫黎中峰公厚芳,弃官避乱,自赣迁南雄珠玑巷,又自珠玑巷迁南海之桃源乡。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
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府陈姓的迁徙与分布珠玑古巷,地处岭南与中原南北通衢的古道上。
在秦汉之时,大庾岭道设有横浦关,通岭南。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设交州。
建安二十二年交州治自广信移番禺。
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设交、广二州。
东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始兴郡①,治曲江。
从此粤北作为岭南与中原的陆路沟通日益重要。
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和江南流民逾岭入粤颇多。
至唐代大庾岭路北上交通更为通畅。
在岭南南雄这一中转重镇,展示出一幕幕北人南迁的故事,由此诞生了珠玑巷,一个令广府民系各姓难以忘怀迁徙情思。
珠玑巷,位于韶关市南雄县珠玑镇,珠玑巷南距南雄城9公里,地处粤赣交通要道上,'枕楚跨粤',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是沟通大庾岭南北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众多广东人祖先的发祥地。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1010多年历史的古巷,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条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②珠玑镇,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镇,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1940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广府陈氏,是广府民系的大支之一。
广府民系,与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是岭南的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粤中、粤西、粤西南、粤北部分和广西南部。
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有丘陵台地、还有不少的山地,中心是明清时期称为广州府的地方,因简称之'广府民系',所形成的文化也叫'广府文化'。
陈氏来广东的历史悠久,据载东汉初年的经学家陈元,字长孙,广信县人,其父陈钦,与刘歆同精《左氏春秋》,并以此传授王莽,自名为《陈氏春秋》,王莽篡汉后,任厌难将军。
珠玑巷得名及珠玑巷人南迁原因考王集门
珠玑巷得名及珠玑巷人南迁原因考□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集门海南出版社伍君之珠玑巷这片土地位于梅岭南麓,三面环山,西北高,东南低。
沙水河贯穿其中,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人群聚居的胜地。
加上秦汉时期就已开通的通道,横贯南北,加速了这片土地的开发。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人居住,有文字记载的大概始于东晋,到了唐朝,张九龄奉旨开通梅岭新路,使这片土地更加发达兴旺。
唐朝中期,这片土地已繁荣昌盛。
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
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我们认真解读这段话:首先说明这片土地在唐朝中期就有一个较大的村镇,这个村镇有一条街巷叫“敬宗巷”,敬宗巷有一个叫“孝义门”的地方,那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已经在这里住了七代,没有分居。
这家人有多少人口?七代啊,那真是豪门望族,“钟鸣鼎食之家”啊!张家仅是“孝义门”的一户,那么整个“孝义门”有多少人口?孝义门仅是敬宗巷的—个地方,那么整个敬宗巷又有多少人口?整个这片土地又有多少人口?这就说明这里已经是个人烟稠密的地方。
其次这里有两个地名:“敬宗”和“孝义”。
这是儒家道德的表述。
这是谁命名的呢?看来命名的人是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的。
张家七代同居之事完全符合“敬宗”和“孝义”的名称,可见这里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这事儿又是谁上报给朝庭的呢?当然是官府上报的,可见这片土地已经是官府管辖的重地,因而朝廷赏赐“珠玑绦环”表彰张家。
这片土地因而扬名四海。
再次,这段话把敬宗巷改名的时间和缘起说得清清楚楚:宝历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16岁的李湛登上皇帝位,表彰敬宗巷孝义门张兴七世同居,赏赐珠玑绦环。
三年后18岁的李湛被杀,继任皇帝李昂给前任皇帝李湛定下的庙谥为“敬宗”皇帝,为了避讳,“敬宗巷”就得改名了,改什么好呢?前任皇帝曾赏赐过珠玑绦环,那就改名为“珠玑巷”吧!这就是“珠玑巷”得名的缘由。
珠玑巷麦氏源流探析
珠玑巷麦氏源流探析珠玑巷麦氏源流探析麦长旺中国文字史已近三千五百年,而有麦姓的记录,最先为隋朝大将军麦铁杖,距今只有一千四百年。
据麦氏族谱记载:“麦氏始祖,以铁杖为先;麦族得姓受氏,源远流长,而谱独自宿国公姓。
盖扬祖德者,从其隆祖德发祥之地所自也。
”麦铁杖的姓又是怎样来的呢?麦氏族谱曰:“铁杖仕隋,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愿任何职,铁杖回答说:‘我愿能日吃斗麦就足耳!’帝戏言:‘赐你麦姓’遂姓麦,并赐官仪同三司。
”大业三年,铁杖为莱州刺史;四年转汝南太守;五年入朝奏绩,六卿朝士官会集金銮殿,考功郎窦威则嘲笑铁杖曰:‘麦是何姓?’铁杖应之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
’窦威语塞,众佩服其敏慧。
”上面所说是麦姓后代子孙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隋书》、《北史》等下来的记录。
麦氏族谱记载:铁杖年轻时曾组织本族兄弟及百顺一带绿林好汉百人练兵,劫富济贫,啸聚起义。
百顺有一地名老麦营,一地方新麦营,均为铁杖练兵集众的场地。
现在新麦营有麦姓后裔居住,老麦营已成荒坪,旧址仍在。
铁杖先仕陈朝,后仕隋朝,都率领本族兄弟和绿林好汉以及隋朝文武将士南征北战,西伐东讨,故隋朝以后,华夏各地都有随铁杖公姓的麦氏后裔零星分布。
但南岭一带为铁杖公生活和斗争的起源地,铁杖又曾任本郡太守,是隋末岭南功勋显赫的公卿,故有较广泛分布和人口众多的麦氏裔人。
至唐末广州司马刘恂著《岭表录异》一书曰:“麦铁杖……勇力过人,深为杨素奖用,后官至本郡太守。
今南海多麦氏,皆其后也。
”麦氏族谱也载:仲才公之六世孙徙居顺德马宁和高明版村。
上述例证足以说明:隋唐时期麦姓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岭南一带。
铁杖公公开基地是始兴郡百顺麦家村,即今南雄市百顺镇所在地。
麦氏族谱记载:“唐末到宋代的麦家村,孙枝挺秀,千户连绵,严若市镇,有七级黄金塔一卒,祠庙两间,‘武烈府’牌坊一个,还有停轿坪、破煞坪;自唐末以后麦氏枝蘖分迁各省散住郡县城村。
”麦氏族谱又载曰:“至十二世麦秀,字信可,徙居广州;麦炽,字仁昌,徙居福建泉郡;十三世麦志远,字登饶,迁居南雄城东珠玑巷。
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
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云浮思劳陈隶华寻访古迹之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一、序言珠玑巷人南迁最突出即是南宋罗贵南迁事件。
因为这个事件,各“家谱”、“族谱”,多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本文即论及此次迁移的时代和路线。
二、罗贵事件是南宋初年大迁徙罗贵事件据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引《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手钞本:“宋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己。
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
上怒,命下冷宫,时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飘泊,所遇輙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以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己,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
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久矣。
上怒,敕兵部上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奏,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
已改胡姓,立为宠妇矣。
一日,其家人刘庄因隙走出,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查究,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王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洗其地以灭迹。
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应国泰民安等事。
时贵祖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
惟珠玑巷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围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
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
九十七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借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
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之二----分类…罗氏南迁路线考
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之二----分类…罗氏南迁路线考第二章罗氏南迁路线考罗国为楚所灭,已入战国,为楚所迫,一徙枝江,二徙长沙。
三迁豫章,已入汉世。
生息繁茂,且已分宗,因国灭于楚,子孙失封,分散于江汉之间,或在襄潭,故不只有豫章之盛也,然襄潭支宗,分布西鄂,豫章支宗则向南迁。
地理环境较优,子孙尤盛,为南迁之源。
兹分述下。
一、罗凌甫一迁于枝江(前366年)罗国迁国记载见《罗氏世本序》,云:“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之后,分师涉于彭、罗,欲伐之,……明年,楚屈瑕帅师伐罗。
……罗逐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避楚难也。
”即指此次迁国而言。
按《左传》,桓公亦记此事,即鲁桓公十三年前(699),楚庄王假道以伐勋、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罗算楚兵,楚子遂虎视汉东。
因是有并吞之意,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持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人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奔至荒谷林中,自缢而死。
原文云:“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
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亡。
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
遂无次,且不设备。
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
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仑以听刑。
”可与《罗氏世本序》相比较。
知“世本序”谓“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未为《左传》所记。
楚报荒谷之耻,是载于《罗国一世始祖郐公世系》(见《江西罗氏大成谱》)24世万通公时,云:“定王己巳年(前592),楚报荒谷之耻,灭其国。
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圩,山林草野居焉。
……宗室散处,长子苍噩失国,逃鄙西,合家一十九口,被楚所杀……苍噩次子,随父隐金瓜圩……27世利达逃散川上……28世世正隐衡川铁炉门……29世学……隐逸山林,茅屋蓬户”。
30世罗程政时期,周弱秦强,即已进入战国时期,有才,但隐居楚南鸿洞。
今地名罗鸿洞。
南宋时期南雄府珠玑巷先民南迁原由
南宋时期南雄府珠玑巷先民南迁原由
黄充泰公等人于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196年)迁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
南宋度宗赵椹咸淳八年(公元1272)冬至,胡贵妃之兄胡侍郎奉命随驾祭祖,早晨突变阴雨,帝恐预兆不祥,乃令胡择吉改期, 奸臣贾似道迎驾不着,心怀妒恨。
不久他启奏度宗,诬告胡侍郎兄妹有不轨野心,度宗被逼把侍郎革职,把胡贵妃眨下冷宫,逐出临安(今杭州)附近尼姑庵为尼。
这时我族大商贮万公备舟运粮到临安返,傍晚泊船尼庵江边,见一女子(即胡妃)下船来乞饭而食,贮万不知来历,但见其身衣单薄,其貌甚美。
贮万遂起恻懦之心,相将诘之,其女哀求相助,遂匿船中载回家,后成为爱妾。
后皇上复念胡妃,知胡妃出逃无踪矣。
皇上大怒,敕兵部行文严查访缉,无踪。
岂料家奴刘壮, 因反主出走,扬泄事端根由,传遍京都。
贾似道闻讯启奏皇帝,拟派兵前来荡平珠玑巷。
其时有罗贵之姑丈梁乔辉,任京都指挥之职,闻此消息,即遣家人走报。
当时珠玑巷共三十四姓九十七户,为了逃生团集商议,认为南方烟瘴之地,地广人稀,众相开辟,仍如故乡也。
议毕即具词签名赴县陈告,知县准立案转报府衙。
复赴府告准给文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来。
南逃时,胡贵妃免连累乡亲,投井自尽。
今南雄县北珠玑巷南街有一座红石古塔,是后人为纪念胡贵妃而建塔于井上,塔上刻“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重立”等字,始建年月无以考查。
塔呈七级莲花图案,雕有十八罗汉,塔高约三米。
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
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云浮思劳陈隶华寻访古迹之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一、序言珠玑巷人南迁最突出即是南宋罗贵南迁事件。
因为这个事件,各“家谱”、“族谱”,多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本文即论及此次迁移的时代和路线。
二、罗贵事件是南宋初年大迁徙罗贵事件据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引《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手钞本:“宋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己。
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
上怒,命下冷宫,时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飘泊,所遇輙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以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己,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
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久矣。
上怒,敕兵部上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奏,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
已改胡姓,立为宠妇矣。
一日,其家人刘庄因隙走出,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查究,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王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洗其地以灭迹。
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应国泰民安等事。
时贵祖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
惟珠玑巷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围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
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
九十七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借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
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南迁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南雄珠玑巷苏妃事件南迁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南雄珠玑巷作为北⽅为难民中转站,历史上有多次南迁,但因苏妃事件南迁只有⼀次,具体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这次南迁共有33姓97户(曹汝瑞族谱记为34姓100户),男⼥⼈丁共568⼈。
根据多种各姓族谱,如⼴州鸦湖曹⽒族谱、顺德曹⽒族谱、开平曹⽒族谱、潮连卢⽒族谱、黄⽒族谱、潮连区⽒谱等,南迁时间为咸淳九年(1273年)。
⼜如清远三隅公曹⽒族谱记载:三隅家族是最早徙居今清远市域的曹⽒,约在宋元之际,距今已有746年历史。
开基祖曹三隅,原居南雄珠玑巷。
这⽀曹⽒堂号敦睦堂,先祖曹世雄妣植⽒⽣五⼦,曹仁盛、曹义盛、曹礼盛、曹智盛、曹信盛。
始迁祖曹序(1248年⽣),字礼盛,号三隅,尊称虎形太公,曹世雄第三⼦。
从南雄珠玑巷来到清远是26岁,1273-1248+1=26岁,这与族谱的说法相吻合。
族谱⼜云:(曹世雄,约1204~1261年)公役后⼗三年,相传南雄州珠玑巷黄贮万私藏逃妃,上敕兵部张英贵查访⽆迹,以风闻⽔死覆奏,后事发,英贵欲掩其迹,诬奏南雄珠玑巷饥民扇乱,提兵往剿,并取地建⼤寨,故公⼦五⼈遂于度宗咸淳九年癸⾣各竄居⼀⽅云。
由此可见,因苏妃事件南迁,具体时间为咸淳九年,即1273年。
1279年爆发崖门海战,承相陆秀夫背⼩皇帝投海⾃尽,南宋王朝宣告在江门新会崖⼭灭亡。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之-----分类:粤西历史文化与风俗
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之-----分类:粤西历史文化与风俗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宋珠玑巷罗贵家南迁记分类:粤西历史文化与风俗第一章罗氏得姓一、罗氏得姓于西周时罗国各省罗氏谱多载罗氏得姓起于西周时的罗国,在今湖北宜城县西,西周初年分封的诸候国,坛姓。
后为楚所灭。
宋罗元杰《江西大成谱序》云:“吾族世系,出于有熊氏之后祝融公,流传及妘姓,建周封妘匡正公於罗,食采宜城,其后卜土受姓,以国为氏。
”即主此说。
从上例说明三点:1.罗氏的祖先是以国为姓的。
2.罗氏的祖先是本姓“妘”的。
3.罗氏祖先是周代策封的部族。
我国族谱所记第一代祖先取姓,“以国为姓”是很普通的一种(还有以地理环境、家族名人为姓的等等)。
这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后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
因为三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别的。
例如在原始公社时代,如母系社会阶段,古书即有记载。
《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母系社会组织是儿女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
因为一个女子可以和几个男相爱生子,在古书中如《白虎通》即记古之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所以古书上常见妇女假借异像,无夫产子之事,如《史记·殷本纪》即记:“三人行浴。
见玄乌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姓为女生,为血缘家族性质,氏则每为地理区域性质而生,《左传》有云:“因生而赐姓,胙之土而命氏。
”故《史记·本纪》各篇所记,均有此种记述,例如在《夏本纪》云:“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
”即用氏去划分同姓各支系用。
故周为功臣封国亦用斯制,《江西大成谱序》云:“武王承烈,无论同宗异姓,凡先世有功德者,悉分茅胙土,世爵世官,侯伯子男,大小七十二国。
而我祖匡正公,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地方五十里,当是时,与隋、勋、鄢、绞数国,为唇齿之邦。
”故罗氏一世祖即为坛匡正,分封于罗,改坛姓为罗姓,尊匡正为始祖,长子二世为始姓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摘要: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代同堂,人人称颂,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敬宗皇帝为表彰张家孝义,亲赐珠玑绦环。
由于敬宗巷与敬宗皇帝同名,为避讳,改名为珠玑巷。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梅关新路之后,梅关路成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
珠玑巷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歇息之地。
珠玑巷外,土地肥沃,沙水河蜿蜓流过,灌溉便利,宜牧宜农。
历代中原人南迁,往往于此驻足留连,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有的就在此落户、谋生、繁衍,成了珠玑巷人。
从此,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风风雨雨的珠玑巷人,由于战乱、苛政、天灾、人祸等诸原因,几度南迁,散居在清远、高要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区。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书的《高要县志》记载,高要全县共有96姓(端州、鼎湖两区除外),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就有58姓氏:孔、王、文、邓、区、某、叶、龙、帅、卢、冯、江、朱、伍、吕、刘、许、汤、何、余、杜、岑、李、吴、张、陈、苏、冼、林、金、罗、胡、赵、钟、容、徐、涂、唐、莫、郭、夏、宾、梁、黄、萧、温、曾、焦、鲁、谢、蓝、谭、廖、翟、蔡、黎、霍、慕容。
现就其迁入年代及聚居地分列如下:一、宋代1、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4年):白土镇小洲村梁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大洲村、莲塘镇青塘村。
2、南宋期间(公元1127年—1279年):大湾镇高第村伍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社布村、留棠村,乐城镇领村。
金渡镇大巷村钟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鼎继村、都鄱村,白土镇沿朗村、青珠岗、仁和里、新村,蛟塘镇龙剑村、高村,回龙镇清湖村,马安镇塘尾村,夏岗村,活道镇蟠龙围村,禄步镇隔水村。
金利镇平洲村赵氏。
金利镇七甲村梁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西村头、沙墩村、一甲村、五甲村,活道镇上朗村,蚬岗镇横冈村。
金利镇沐梓里杜氏。
其后分居:禄步镇白土村,村前村,白诸镇门坳村。
金利镇岗边村黎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西村头,五甲村、七甲村。
金利镇岗边村唐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二甲村。
金利镇茅岗村何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深源里、眠岗村、罗竹村、罗客村,蚬岗镇杜村、古料村、迳口村、蚬岗南村。
金利镇竹洲村吴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榄洲村、中岗村、东庆村、茅洲村,回龙镇赤水塘村、刘村,蚬岗镇村头村、园岗村、龙山村。
金利镇罗客村朱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帽冈村、锦冈村、珠冈村、白藤岗,金渡镇黄坑村、榄塘村,白土镇沿朗村,莲塘镇荔枝村。
回龙镇刘村慕容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大企村、幕村;金渡镇大坑村。
莲塘镇伍村伍氏。
莲塘镇温贯村唐氏。
白土镇下灶村文氏。
其后分居:蛟塘镇龙剑村。
白土镇村心村李氏。
白土镇乐塘村谭氏。
其后分居:金渡镇腰岗村、蛟塘镇赤坳村。
金利镇横洲村刘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淳村。
3、孝宗年间(公元1163年—1189年):金利镇五甲村黄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显学村、二甲村、六甲村、竹洞旧村,蚬岗镇南村。
4、开禧年间(公元1205年—1207年):金利七甲村陈氏。
共后分居:金利镇沐梓里、六甲村。
5、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1224年)回龙镇黎槎村苏氏。
其后分居:回龙镇黎城村、旺洞村、槎村、槎塘村、槎岗村。
6、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1264年):蚬岗镇富佛村李氏、陈村李氏,新桥镇银江李氏,南岸镇南岸村李氏、郭氏。
7、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3年)新桥镇广塘村何氏。
金利镇禄村胡氏、汤氏。
金利镇禄村罗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远宁村、梧岭村。
金利镇东坝村陈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西坝村,回龙镇荷禄新村,活道镇松根咀村、大迳村。
金利镇长坑村陈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蟠龙村。
金利镇长坑村邓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三甲村、珠冈村。
金利镇四甲村黄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一甲村、黄冈村、茅冈村、六甲村,回龙镇松塘村、旺洞村,蛟塘镇新塘村。
宋隆邓氏。
其后分居:回龙镇刘村、大水井村、松山村、宽郊村、澄湖村,金利镇要古村,蛟塘镇合山村、蛟塘村、沥水村、企岭村,莲塘镇下波洞村、虾苟坪村,马安镇新江一村、新二格塘村,白诸镇排山村、排山新村、珍竹围村,新桥镇牛渡头村,金渡镇西头村、金渡村,活道镇水湖村、东横江村、白土镇竹山村、下灶村、八卦村、后冈坑村、冷水村、蚬岗镇蚬东村。
回龙镇黎槎村蔡氏。
其后分居:回龙镇槎岗村、澄湖村、宽郊村、黎城,蛟塘镇竹围村。
莲塘镇福源坊冯氏。
白土镇洲龙村萧氏。
白土镇雅瑶村梁氏。
其后分居:莲塘镇罗勒村、山村,白土镇南冈村、大企村。
白土镇坑尾村黎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龙沙村、竹根村、灶尾村、草朗村、蝉坑村、中冈村、龙冈村,马安镇大标村,莲塘镇黎屋村,金渡镇金渡村,蛟塘镇新塘村、合山村,回龙镇青湖村,蚬岗富佛村。
二、元代1、元代期间(公元1271年—1368年):蚬岗镇杜村林氏。
其后分居:蚬岗镇富金村。
大湾镇大田村廖氏。
新桥镇金屋村金氏。
新桥镇路边张村张氏。
白诸镇石霞村梁氏。
金利镇帽岗村梁氏。
2、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宋隆夏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山咀村、乐塘村、长坑村、坑尾村、龙冈村、大洞村、沿洲村、邓坑村、小塘村、咀头村,金渡镇平布村、沙头村,蛟塘镇天鸦村、合山村、企岭村、赤坳村,回龙镇澄湖村、大井村、大田朗村,莲塘波洞村。
3、天顺元年(公无1328年):小湘镇稔田村梁氏。
4、至顺年间(公元1330年—1333年):马安镇榕塘村黎氏。
5、元代末年(公元1367年):蚬岗镇蚬东村陈氏。
莲塘镇荔枝村孔氏。
其后分居:禄步镇柑园村、禄镇围村、白土镇久留村、蚬岗镇长旗村、白诸镇上孔村、金利镇二甲村。
三、明代1、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马安镇首洞村容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孝友村、白诸镇石霞村。
马安镇岗灶村叶氏。
其后分居:南岸镇南岸村、莲塘镇伍村。
大湾镇小塘村冼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西坑村、棠孔村、孝友村。
大湾镇迳口村吴氏。
新桥镇金山村龙氏。
其后分居:新桥镇罗布村、白诸镇门坳村。
新桥镇塘边村焦氏。
其后分居:白诸镇东村、河台镇罗仁村、河台镇古龙村。
白诸镇布院村陈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大辂头村、马安村、中冈村、雅瑶村、长塘村、清珠岗村、珠岗新村,回龙镇同攸岗村,莲塘镇察步村。
白诸镇坡仔村、凤尾村莫氏。
白诸镇门楼村莫氏。
其后分居:白诸镇下坡村、勒竹巷村。
白诸镇大基头村徐氏。
其后分居:新桥镇长湖村。
白诸镇卢岑村岑氏。
活道镇湖坑村朱氏、横石村宾氏、朱紫朗村王氏。
金渡镇黄坑村曾氏、腰岗村李氏。
金渡镇榄塘村李氏。
其后分居:活道镇云美村。
金渡镇茶岗村吴氏。
其后分居:金渡镇竹园村、沙头村。
金渡镇腰岗村卢氏、蓝氏。
蚬岗镇蚬东村李氏、帅氏、钟氏、郭氏。
蚬岗镇蚬西村李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雅瑶村、新桥镇多等村。
金利镇新岗村冯氏、梧岭村陈氏、山塘坊梁氏、岗边村张氏。
河台镇都权村梁氏。
禄步镇寻边村吴氏。
白土镇围边村李氏。
其后分居:莲塘镇官塘村。
白土镇新潘村李氏。
南岸镇乌榕村区氏。
其后分居:白诸镇区村、活道镇横石村。
金渡镇茶岗村莫氏。
新桥镇荷田村何氏。
其后分居:莲塘镇高斗村,新桥镇银江村、坑塘村、长湖村、鹧鸪坑村,活道镇平地村、沙尾店村、蕨坑村、山塘口村、、上横江村、禄洞村,白诸镇何屋村、珍竹围村、门坳村、大基头村。
2、明代期间(公元1368年—1644年):大湾镇社布村翟氏。
白土镇龙沙村李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坑大村。
大湾镇高第村冼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宝案村、白丈村。
大湾镇槎航村冼氏。
大湾镇古南村鲁氏。
其后分居:小湘镇下围村。
白诸镇上孔村钟氏。
白诸镇上孔村冼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都棠村。
白诸镇区村区氏。
其后分居:活道镇蕨坑村、下朗村,蛟塘镇合山村。
白诸镇梁屋村梁氏。
其后分居,白诸镇后岗坑村。
活道镇横石村李氏。
金渡镇黄坑村李氏、平布村萧氏、黄坑村郭氏、耕沙村涂氏。
蚬岗镇富佛村杜氏。
其后分居:蚬岗镇园岗村、南村。
莲塘镇温贯村甘氏。
莲塘镇蟠龙洲村梁氏。
其后分居:莲塘镇大山上村。
新桥镇长湖村温氏。
其后分居:莲塘镇下围村、新楼村,活道镇石村,马安镇纱帽冈村,白诸镇庙村、白诸镇柑园村。
白诸镇上洞村谢氏。
白土镇下灶村梁氏、陈氏。
乐城镇领村谢氏。
河台镇云料村吕氏。
3、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马安镇新江二村李氏。
其后分居:马安镇冲坑村、隔塘村、大湾镇西围村、活道镇禾地咀村、朗尾村、白诸镇上洞村。
马安镇马安上村黄氏。
其后分居:白诸镇上世村。
新桥镇龙潭村冯氏。
白诸镇湾头村陈氏。
蚬岗镇范塘村陈氏,其后分居:金利镇山斗村、蟠龙村。
金利镇深源里邓氏。
其后分居:金利镇白藤冈村。
4、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南岸镇下南岸村梁氏。
新桥镇广塘村梁氏。
5、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马安镇芒果根村黎氏。
6、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马安镇定江隔塘村黎氏。
马安镇夏岗村黄氏。
新桥镇岗头村冯氏。
7、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马安镇新一新村李氏。
新桥镇沙田村黎氏。
新桥镇罗布村头钟氏。
白诸镇黎屋围村黎氏。
活道镇洚上村梁氏。
其后分居:活道镇洞心村。
金渡镇黄坑村邓氏。
金渡镇茶岗村钟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久留村。
南岸镇上岸村黎氏。
8、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大湾镇社布村霍氏。
大湾镇太平围村谭氏。
小湘镇上围村黄氏。
南岸镇镇塘村龙氏。
9、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大湾镇旧村江氏。
新桥镇沙田村张氏。
其后分居:新桥镇麦塘村、活道镇隔湖村、白诸镇稳裕村、门坳村。
活道镇蟠龙围村吕氏。
蛟塘镇云路村张氏。
金渡镇平布村伍氏。
四、清代1、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大湾镇孝友村何氏、孔氏。
大湾镇宝案村黎氏。
白诸镇北岸村孔氏。
活道镇法洞村许氏。
活道镇长岐村李氏。
其后分居:活道镇活村。
活道镇牛围村李氏。
活道镇东坑口村余氏。
其后分居:活道镇蕨坑村。
金渡镇耕沙村区氏。
2、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莲塘镇高斗村黎氏。
新桥镇珠江村莫氏。
其后分居:新桥镇罗布村、珠江新村;活道镇新围村,白诸镇双凤村。
3、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新桥镇罗布村莫氏。
4、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金渡镇水口新村莫氏。
古老的高要,为南方烟瘴之地,有着大片的荒地可开发。
这里地处西江中下游,不但土地肥沃,河网较密,而且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吸引着一批批南迁的珠玑巷人。
他们在高要的沃野中开辟草创,生息发展,开拓奋斗,为发展高要经济,繁衍高要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