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13《沙田山居》课文精讲

合集下载

《沙田山居》一等奖说课稿

《沙田山居》一等奖说课稿

《沙田山居》一等奖说课稿《《沙田山居》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沙田山居》一等奖说课稿一、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将能力和技巧化入知识当中,以基本知识为起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技巧。

在知性与感性的思维循环中,任学生驰骋,逐步把握散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审美体验,理解并领会作者的情思。

大致的流程可以是:初读初体验——深读深理解——再读再体验。

二、说文本: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显然,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

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三四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

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

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

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炼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

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

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沙田山居》的课文解读

《沙田山居》的课文解读

《沙田山居》的课文解读《沙田山居》的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余光中,福建永春人, 1928 年生于南京。

1952 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1985 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教,并担任文学院长6 年。

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内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 20 种。

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的《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

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⑵基本解读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阅读课文时要细细体味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揣摩文章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在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去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

文章先写了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写了它们的色、光、神态、形态。

接着,笔锋一转,“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

”又写了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的海与山。

最后一段,笔锋再转,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人类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文章最后,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⑶精华鉴赏文章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对海、山的描绘极为传神精到,建议仔细品读。

第二自然段中,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和独到的用词。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南海”,一个“困”,不但写尽了山的环抱之态,而且还带出读者对南海浩荡烟波的无尽联想。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 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指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状观景象。

“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

语文:3.13《沙田山居》课件(2)(粤教版必修1)

语文:3.13《沙田山居》课件(2)(粤教版必修1)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 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 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 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 是九广铁路的客 货车,猪车, 车,货车,猪车,……山下的铁轨向北钢铁火 山下的铁轨向北钢铁火 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 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 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恒景,即使王粲, 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恒景,即使王粲, 也不能不下楼去: 也不能不下楼去: 1、练习二 、
1. 找出选段中对偶句式,并说说好处在哪里。 找出选段中对偶句式,并说说好处在哪里。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任风吹,任鹰飞”, 任风吹,任鹰飞”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 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 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朗 增加文采 上口。 上口。
由于巧妙的用典, 由于巧妙的用典,使精彩的描写充满 了浓郁的趣味,渲染了动人的氛围。 了浓郁的趣味,渲染了动人的氛围。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 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 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 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 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 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 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 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 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 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 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最 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 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 的斜阳悠悠向大浦驶去, 的斜阳悠悠向大浦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德碧 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 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 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 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 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 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 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 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 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 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 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 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 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高中语文 第13课《沙田山居》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3课《沙田山居》课件 粤教版必修1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பைடு நூலகம்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编辑ppt
语言的诗意美探究小结: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 运用叠音词,有音乐感,
诵之上口。 • 运用诗化的语言或化用古诗文。 • 暗用典故。
编辑ppt
海围着山 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 峰回路转,
我的朝朝暮暮, 日起日落, 月望月朔, 全在此中度过
编辑ppt
情思: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编辑ppt
书斋 阳台 海 山 山 大陆

心弦 九广铁路 大陆
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与眷恋

大陆
编辑ppt
绕汉烧
着魂我
那唐成
一魄灰
片仍,
厚然我
余 光
土萦的

——
编辑ppt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编辑ppt
乡 情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编辑ppt

第三单元 第13课 沙田山居 优秀课件

第三单元 第13课 沙田山居 优秀课件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夏圭 ( ɡuī ) . 4.湛 湛( zhàn ) . 7.阒 黑( qù) . 2.朝暾 ( tū ) . 3.绸缪 ( chóu ..
mè ) 10.衣袂 ( .
i 13.夐 远( xiòn ) 14.天籁 ( lài ) 15.崦嵫 ( yān zī ) . . .. g 16.月朔 (shuò) 17.肩膂 ( lǚ ) 18.氤氲 ( yīn yūn) . . ..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
春色一分愁„„”“纵然空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
心。”唉!这思乡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一、人物档案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 1928年生于南京。 1952年台湾
大学外文系毕业。 1985年迄今,在高雄市中山大学外文系任
教,并担任文学院长 6年。余光中作品多产,风格多变,近 年在内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近 20种。 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的《乡愁四韵》与《民 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
樯wéi(桅 ) 5.guǐ(诡 )计 guì(跪 )拜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莽莽苍苍:形容辽阔无边。 2.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3.历历可数:(物体或景象)真切分明,可一一数清楚。 4.山长水远:形容路途遥远,阻隔难通。 5.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6.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
) )
二、字形辨识
遗hàn(憾) 1. 震hàn(撼) xiāo(枭)雄 3. niǎo(袅)娜 缥miǎo(缈) 2. miǎo(渺)茫
雾ǎi(霭 ) 4.和ǎi(蔼 ) 拜yè(谒 ) 盘jù(踞 ) 6.jù(倨 )傲 jù(锯 )齿

高中语文 第13课《沙田山居》精品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3课《沙田山居》精品课件 粤教版必修1
处情。请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
的句子,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2、 本文借景抒情,通篇写 景,请从第二、第七自然段中各 找出一句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的情感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 现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 莽苍苍了。
» 18个月,也就是说,
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 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 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 方缺了一口。
• 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 延伸着我的心弦。
文章写了那么多美景,为什么在 最后又否定了它们?
影响作者心情的是“人为的骚 音”,南来北往的火车其实是作者乡 愁的寄托,是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 连接着作者的梦境和思念。
书斋 阳台 海 山 海 大陆
心弦 九广铁路 大陆
乡 愁
精品赏析:阅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后面问题。
• 找出选段中对偶句式,并说说好处在哪里。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任风吹,任鹰飞”、
“忽焉似有,再顾若无”,整齐对称的句式能增加文采,读起来朗 朗上口。
• 第二段写景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这样运用的 作用是什么?
著 名 的 台 湾 现 代 诗 人
沙 田 山 居
余 光 中
作于20世纪70年代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P78-P80 《沙田山居》,根据作者的视 点标出观察到的景物。
全文线索:
书斋 阳台 海山相映
一天中山的 光影变化
山景பைடு நூலகம்趣
云中山色
风中海景
人间骚音(大陆)
分组讨论、深入探究
1、“一切景语皆情语”,处处景,处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散文第13课《沙田山居》课件(共25张PPT)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散文第13课《沙田山居》课件(共25张PPT)
【探究点拨】结合“高僧”具有的特点,体会作者于精 妙比喻中隐藏的深意。
答案: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 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破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 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声韵,表现了“我”与 山的和谐、默契,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2、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 却是人为的骚音”? 【探究点拨】结合下文的叙述,理解“人为的骚音”具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
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国
明确:说说理由
怀乡的情怀
(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
“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 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 “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
多读厚积
名言警句 有关“思乡”的古诗句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答案:明写重阳节与中秋节、菊与月,这是对乡 愁最坦白的寄托。“陶菊”与“苏月”的说法将 陶渊明和苏轼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 中国文化已经浸润到了作者的血液里,这样写表 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2)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 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答案: 这一“口”正是诗人眺望故土的镜头,也 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远行的海轮,扬起白帆, 表达了将乡愁带去的大陆情怀。

高中语文 3.13 沙田山居课件

高中语文 3.13 沙田山居课件

1949年在厦门大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3年,与覃子豪悲歌》《莲的联想》《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
《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 评著有《梵谷传》等。
◆ 背景呈现 ◆
余光中在1964-1985年二十多年间,在美国、台湾、香港频繁 迁移,这段时间也是其创作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过渡时期。在
峰回路转 ”的U型转弯。 到“____________
4.词义辨误 (1)在莽莽苍苍 (√? ....
×?)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还
天然生长着 275 亩野生梅林, 形成“冬季赏梅, 四季观景” 的经典景区。 (2)姗姗来迟 (√? ×?)的足代会 1 月 21 日终于召开, .... 《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规划的 20 年后成为亚洲足球强国的目标也呈上与会者的桌面。 (3)春节期间,众多商家的各类促销活动历历可数 (√? .... ×?),其中以“特价商品”进行促销的活动较为突出。 (4)周杰伦的魅力就在于你很久不听他的歌, 突然有一天心 . 血来潮 (√? ×?)从头开始听,发现每一首你都会,而 ... 且歌词背得就像深深印在脑子里一般。
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前后表达是否矛盾?
[名师指津]补充材料:王粲,汉魏 间诗人,山阳 高阳(今山东 微山两城镇)人。由于战乱,曾一度远离家乡,避乱于湖北荆 州,期间 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表达思乡 和渴望被重用的 情感。 我的理解:不矛盾,面对“人为骚音”,诗人做不得山人, 忘不了尘世,割不断祖国之情,摆脱不了魂牵梦绕的乡愁, 用三个典故表明下楼去为祖国统一出力。山景好愿做山人, 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
第三单元
散文(1)
第13课
沙田山居
第三单元
散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沙田山居·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福建永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安徽、上海、重庆。

194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

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

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国教书。

1971年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其间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

他的作品的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出版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二、写作背景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作品以表达乡愁见长。

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气息。

1974年开始,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

三、重点字词1.字音湛湛(zhàn)绸缪(chóu móu)赫然(hè)樯桅(qiánɡwéi)阒黑(qù)天籁(lài)朝暾(tūn)蹂躏(róu lìn)崦嵫(yān zī)余熏(xūn)袂(mèi)茸蒙(mēnɡ)奔踹(chuài)蟠蜿(pán wān)氤氲(yīn yūn)夐远(xiònɡ)2.词义湛湛:深而清澈。

玄奥:深奥。

渺渺:远望的样子。

绸缪:缠绵。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樯桅:桅杆。

赫然:这里指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阒黑:寂静而黑暗。

阒,形容没有声音。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肩膂:肩背。

崦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余熏:日落时的余光。

夐远:远而辽阔。

袂:袖子。

茸蒙:柔软细密的样子。

朝暾:刚出的太阳。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纤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

蹂躏: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奔踹:形容风速快,风力大。

踹,脚底往外踢。

蟠蜿:弯弯曲曲的样子。

骚音:指杂乱的声音。

[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沙田山居》是一篇思乡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细地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内容详解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居处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这样的居住环境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作者把情感都倾注到山水上,浓墨重彩描绘优美的山景。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写出山的青绿、神秘、雄伟的特点。

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作者写到“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诣趣。

”3、4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

傍晚时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

“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是远观。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的5、6、7自然段。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

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

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2自然段。

“即使是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

”海与山是互相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文章写景,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梦幻般的美景之下,作者并没有怡然轻松的心境,而是心有挂念,忧从中来。

何忧何愁?在文章的开头,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已经透露过一些,在文章的结尾,“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又进一步显露了。

可见本文的旨意,正与《乡愁》相同,表达的是乡愁,是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技巧鉴赏1.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歌还是文,都充满着乡愁之味,读这篇散文只觉得景美言精,并没有透露一丝乡愁,作者是如何寄情于景,含蓄地吐露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的呢?“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

”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

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

“忽焉若有,再顾若无”又写出了乡愁的平凡,不需记得但又不会忘记的情怀。

“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这一句是明写。

选择重阳节与中节、菊和月,这是最坦白的乡愁的寄托。

至于写陶渊明和苏轼两位文豪,则是侧写,通过写其人实际是写其作,抒发了诗人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

”这一口正是诗人遥望故土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写远行海轮扬起的白帆,正是诗人乡愁的寄托,是让白帆将乡愁带去大陆的情怀。

“到了夜深……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

”“潮”就是乡愁,这一句借夜景的海潮写诗人内心起伏的乡愁。

再比如后文中写火车的片段,开往大陆的火车也是乡愁的寄托。

鸣笛的震响,振动着诗人的心魄,则更是将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振响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

因此,文章处处写景,而每一字都包裹着一份乡愁。

2.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练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

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

例:(1)比喻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把山比作高僧,写出了山的博大、深沉、静谧。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了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

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形象地写出雾来的日子,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的景象。

(2)拟人“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侵入”显示出大海的威势,“诱俘”是秀丽的山景吸引了大海。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逼真地写出了鹿山的高大。

(3)比喻、拟人连用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写出鹿山白天黑夜景象的变化,特别是夜晚的鹿山,诡谲、神秘,令人肃然。

(4)锤炼字句,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