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的产生和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了解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和文化遗产;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2.难点:分析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和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自学法。

四、教学内容、时间及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时间教学方式教学步骤一、隋朝的产生 40分钟讲授、展示 1.介绍隋朝的产生背景;2.介绍隋朝的建立过程;3.讲解北周的统治者和隋文帝杨坚的贡献。

二、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60分钟讲授、讨论 1.介绍隋朝的统一过程;2.介绍隋朝的政治制度;3.分析隋朝的官制和地方制度。

三、隋朝的经济成就 40分钟讲授、展示 1.介绍隋朝的经济成就;2.展示隋朝的交通运输工具;3.讲解隋朝的防治水利建设。

四、隋朝的文化遗产和灭亡 60分钟讲授、讨论、自学1.介绍隋朝的文化遗产;2.讲解隋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3.讨论隋朝的社会危机和混乱时期;4.自学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五、归纳、总结和提高 20分钟讲授 1.归纳和总结历史事件;2.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3.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隋朝的产生(40分钟)介绍隋朝的产生背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内部战乱不断,对经济、文化、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介绍隋朝的建立过程:隋朝建立是由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邕及其后代一贯主张短兵相接,实行“道德孔教”,对内削弱地方割据,对外抵御敌人的政治取向推动而实现的。

公元577年,北周宇文邕的孙女杨灵素嫁给北周某王,生下了杨坚,他是后来隋朝的开国皇帝。

讲解北周的统治者和隋文帝杨坚的贡献:隋文帝杨坚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袖风范,他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坚定的决策性。

他通过改革农田制度、加强军队建设、修建官道和运河、改进军事器械等一系列措施,成功统一了北方,成立了大一统的新朝—隋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

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

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

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

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

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

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

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材料,概述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隋朝的灭亡;在地图上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关键点;对比秦隋两朝,用自己的话说出其共同点。

【学习指导】1.独立思考探究案上的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探究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边讨论边做记录,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案——探寻王朝兴亡的规律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隋统一后,在政治上首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分久必合隋统一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材料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探究一: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隋统一有什么意义?二、百舸争流大运河《汴水》《汴河怀古》(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探究二:两人对大运河的开凿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同?三、罄竹难书伐暴君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但都辉煌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三: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史海泛舟】认识大运河经营洛阳和修大运河是彼此相关连的两件事。

大运河把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西部,与旧日北朝的高齐与南朝的陈控制的东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上大多强调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枢纽作用,其实这是按照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和作用来理解隋唐运河了。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消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
2.研究隋朝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3.了解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掌握隋朝的政权更迭与灭亡。

二、教学重难点:
1.隋朝的统一与治理;
2.隋朝的疆域扩张;
3.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学生《历史》教材;
3.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隋朝地图及图片,引起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知识讲授:讲解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统一与治理。

3.讨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隋朝的疆域扩张及其原因。

4.知识总结: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5.运用技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朝政权更迭与灭亡的过程。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五、教学延伸:
1.补充阅读: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2.写作任务:为学生布置写一篇短文,描述隋朝的统一与消亡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批改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予评价;
3.个别辅导和讨论,帮助理解难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隋朝历史的基本框架,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隋朝的成立和统一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趋向于理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版图、隋炀帝的画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隋唐时期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卷。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答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失落》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失落》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失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以及造成隋朝失落的原因;2. 掌握隋文帝杨坚的重要决策与措施;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隋朝在统一中国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2. 隋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3. 隋朝为什么失去统治权力。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课前预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对隋朝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隋朝统一和失落的思考。

新知呈现(10分钟)展示隋朝统一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并与学生讨论其意义和影响。

深化认识(15分钟)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详细讲解隋朝的统一措施,包括平定北方的战争和征服南方的行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统治期间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隋朝重要决策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该决策对隋朝统一和失落的影响,并进行小组讨论。

组织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提问。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失落原因,并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5分钟)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隋朝的统一和失落进行思考和探究,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失落原因。

通过分组研究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研究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持续深入思考的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历史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隋朝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人物和事件。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对后世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对隋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意义。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史料阅读法: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隋朝的历史,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隋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隋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隋朝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呈现隋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13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1、计划课时:1课时2、课前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

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

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

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

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

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

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

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

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介绍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隋朝的统一和隋朝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

通过引入丰富的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辅以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了解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理解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

难点: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与影响;对开通大运河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法合作研讨法情境教学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大运河今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这条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迎来喜讯。

如果你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是什么?2.说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

三、学习任务一隋的统一教师活动:带着学生复习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活动: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部编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小组讨论:表达方式:1、选一名学生主说,组员补充。

2、选多名学生说,其他组评
五、达标检测
1、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广
B.杨勇
C.杨业
D.杨坚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08年
3、.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4、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5、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6、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7、填图题
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填出隋朝大运河四段河道的名称及相关地名。

A.永济渠
B.通济渠C.邗沟对桌互相看看,看你帮扶的同学有没有完成任务。

两人都完成的记一记并互相提问。

D.江南河 E.涿郡
F.余杭 G.洛阳
H.长安
六、主干梳理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反思:。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繁荣及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背景、隋文帝的统一措施、隋炀帝的统治及其衰败、隋朝的灭亡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认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背景、统一措施、灭亡过程及其原因,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隋朝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隋朝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隋朝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

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

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

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

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

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最新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

最新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
技能目标: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的统一:
师:课件出示隋王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隋朝是何时统一的?隋朝是由谁统一的?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历史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通过师生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使学生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①隋的统一;②科举制度。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度。

四、教学方法:①关注现实,情景导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②历史材料与生活用语有机结合,师生互动,客观评价科举制度,让学生体会科举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③运用历史材料,借鉴相关评论,让学生尝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围绕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课吧。

2、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内容。

(一)、隋的统一(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2页大字内容,指导学生认真观看《隋文帝像》、《含嘉仓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一: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谁?学生回答:北周。

问题二:请同学们分别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隋朝建立的时候,南方处在哪个国家统一之下?学生回答:①时间:581年;②建立者:杨坚(隋文帝);③都城:长安;④陈朝。

1、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问题三:隋朝在哪年统一全国?隋的统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①时间:589年;②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

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
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
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4.(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回归课本知识: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①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课堂总结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一统中华。

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隋代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专题,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1300多年的历史。

隋唐的科举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

今天的考试,有的仍是为了选官,比如“公务员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废除的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