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商州情结
_我是乡下人_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如人所说,当代许多作家都有这样一个背景,出身 笑。他们不承认我是城市人,就象他们总认为毛泽东是
农家,后长期生活在城市——农裔城籍。这些作家,包 农民一样,似乎城市是他们的……”其实也没有与别人
括贾平凹,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 争论是否是城市人的必要,既然不可能进入城市,因而
明在理性上是认同的,而对过去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生 在他眼里,城市永远是“别人的城市”。“当个人面对一
天狗一作中主人公天狗拜师学打井在师父家接触的过程中与师娘产生了感情而这种感情都是区别于其他作品中的男女情爱这种爱单纯圣洁师娘对天狗是一种由同情产生的母亲对儿子的天性的爱而天狗对师娘则是弟弟对姐姐的甘愿做任何事情的圣爱而当师父意外残废天狗毅然担起师娘家生活的重担虽然已和师娘结为夫妻却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一起作品中男主人公天狗的充满理性的爱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而不做作作品所表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至纯之善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所有的一切的美好却都是与贾平凹本身对故土商州的热爱和出于对故土文化的自豪有着紧密联系的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作品是作者的白日
置”。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 [奥]·A·阿德勒,黄国光.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
97
师父意外残废,天狗毅然担起师娘家生活的重担,虽然 解释的自卑情结。贾平凹在写作《废都》之前基本上没
已和师娘结为夫妻却并没有真正生活在一起,作品中, 有用文字表达过对城市的真正体验,造成城市经验在其
男主人公天狗的充满理性的爱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自然 创作中缺席。这是因为传统的审美认知方式、道德观
而不做作,作品所表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至纯之善的 念、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传统的文人习性、趣味、情调已经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中写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纵览其三十余年的写作历史,深厚的乡土情结是贯穿其文学写作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脉络。
一、贾平凹作品写作与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反叛特性的作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发表著作至今,他的著作版本业已达三百余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首次登上向往已久的文坛,那个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写作的小说大多以展现当时环境变革与实际变化为主要内容,例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创作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荣誉,他也借此于我国文学界初露锋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写作的《商州初录》代表其在写作当中跨上更高一级台阶,之后写作的“商州系列”更是在我国文学界带动了一股寻根文学的潮流。
随后的《鸡窝洼人家》与《腊月正月》数本著作中将农村经济体制之下的商州展现于人们面前,同时令其确定了自己要于现实主义写作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其创作的著作展现了极为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是源自其对人生、命运与现状的思索与重视。
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距离逐渐扩大,浓郁风俗的农村文化吸引了他这样一位乡土作家的重视。
这个期间他写成《白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名乡下青年来到城里找寻精神家园之经历,表现了城乡间的冲突状态。
在之后其创作的《土门》则展现了于城市文明的笼罩之下,传统风俗坚定的守护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予以让步,直到最终消亡的历程。
作者对生长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密切关注,以及在文学艺术道路上的持续追求都融汇于他创作的小说当中。
传统的乡土文学是作家凭借初生的记忆来描绘乡村的生活,作品里具有深厚的乡土氛围与当地的特色。
贾平凹就是凭借自身故乡来作为重要的写作背景,且将农民当作其描述的重要对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天然的乡土之美的享受。
二、作品当中乡土情结源自作者对家乡的怀念贾平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样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的小村庄,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古代就一直为秦楚文化的交织区域。
贾平凹小说的商州情结
{ I }收稿 日期 :0 6—0 0 20 3— 7 基金项 目: 江西 省社会 科学规划项 目( 目编 号 :5 项 0 WX2 1 5)
作者简介 :陈昭明(96 , , : 15 一)男 湖南桂东人 ,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文学 与新闻传播学 院教 授 、 副院长 , 主要 从事 高校教 育管理 和中 国现 当代文学的研究。
为秦汉文化所在地, 早在战国时期 , 秦楚西周便在这 里展开拉锯战, 来秦 国采用 商鞅新法 , 后 国力大增 , 破楚掠地 , 将商州 分给商鞅 , 故名商州 。《 商州古诗 文选注》 “ 云: 收人本书 中的作品可谓古朴粗 犷的秦
文 化 、 媚清丽 盼 楚文 化 与雄 浑 、 柔 辉煌 的汉唐 文化 相
维普资讯
赣 南师范 学 院学 报
20 0 6正
会秩序 , 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式 的选择和 较量 , 也由此引发 了乡村 中的悲欢离合 , 这也是“ 商 州 系列 ” 作品持续开掘的主题 。 文艺心理 学 有 这 样 的一 句 话 , 文 学 艺 术 家 个 “ 性 心理结构 , 是孕 育 一切 文 艺作 品 的母 胎 ” 无论 , 是观察还是感受无不 打上 了创作者个人 的印记 , 文 学艺 术家 的个性 心理 结 构 , 孕 育 一 切 文艺 作 品 的 是 母 胎 。而 对 于 文 学 艺 术 家 来 说 , 期 经 验 、 活 阅 早 生 历、 人生意识 、 文化积淀和艺术熏 陶等条件 , 对其个 性 心理结 构 的形 成 和 发 展 , 着 深 刻 的 影 响 和 巨大 有 的作用。贾平凹的创作心理机制和“ 商州情结” 也 , 是在一系列经历影响下形成的。贾平 凹生长在商州 这块土地上 , 经历过童年 、 少年时期的悲苦命运。在 《 商州初 录》 后记中他写道 :社会反复无常 的运 动, “ 家庭的反应连锁的遭遇 , 构成了我是是非非 、 灾灾难 难 的童 年 、 少年 生 活 , 培养 了一 颗 羞 涩 的委 屈 的 , 甚 至孤独 的灵魂。 上中学后 , ” 他过着更孤独 、 更困顿、 更枯燥 的生活。他说 : 那时候 , “ 操场 的一个角落生 长着一个羞怯怯的见人走来又慌又忙瞧蚂蚁运行 的 孩子 , 那就是我。 他不但对乡村的悲欢离合 了如 ”3 指掌, 而且对商州整个文化氛 围有透彻 的了解。他 曾一个一个县地游走 , 每到一县 , 翻县志 , 先 了解历 史地理 , 然后熟人找熟人 , 层层找下去 , 有意无意地 了解和获得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就是这些熟悉 的 商州地域文化 , 孕育 了类 似地 方笔记散文 《 商州初 录》 给商州系列小说提供 了一个 轮廓清楚 的背景 , 框架 , 为以后的创作找到 了清楚 的活水源 头。英 国 文化人类学创始者泰勒 曾经说 : 文化是整个生活 “ 方式的总和” 用贾平 凹 自己的话说 : 我是山里人 , , “ 我是在门前的山坡上爬滚长大的—— 山养 活了我 , 我也懂得了山。 他热爱 自然 , ” 更熟悉充满神奇色彩 的商州山水 , 无论明月 、 山石 , 还是水草 、 溪流都牵动 着他的情思。 生长在商州腹地 的贾平 凹, 天然地接受着商州 文化濡染。更重要 的, 他敏锐地感受到商州的文化 特色。他选定商州作为 自己的开发“ 区” 对商州 特 , 进行着全方位的勘察 , 以超常的认知和感应思维 , 他 同商州的山势水形 、 社会 风尚进行着强烈 的心物交 感 。于是, 商州文化特质激活了贾平 凹的心理图示 , 并 以开放 的姿 态 吸纳 着 更 多 的 外 来 刺 激 , 得 大 幅 获 度的丰富与发展, 贾平凹的创作进入辉煌的商州文 化期 。 然而 , 凹对于商州, 贾平 情感始终是复杂的, 诗 意的画面往往是主观的赋予 , 犹如沈从文笔下梦幻
贾平凹《商州》读书笔记
贾平凹《商州》读书笔记贾平凹的《商州》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乡土中国的生动画卷。
这部小说以商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
在贾平凹的笔下,商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商州人民的善良、坚韧和乐观。
他们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同时,他们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立体的、多面的,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除了人物形象,贾平凹在《商州》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也十分生动。
他通过对商州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的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之中。
商州的田野、河流、山峦都成为了故事情节的背景,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同时,贾平凹还通过对商州民间文化的挖掘,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除了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商州》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面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
贾平凹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变。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商州》中,贾平凹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商州地区的方言和俚语,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他的语言优美、精炼,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听到商州的田野上风吹过麦浪的声音,能够看到那片土地上人们劳作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商州》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
这部小说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商州系列”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获得了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也证明了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商州》对于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也具有重要意义。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贾平凹商州小说富含民俗文化因子,商州民俗的独特风情。
一、刚柔相济的和谐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商州小说“刚柔相济”的民俗特色。
商州所在的山岭拔地而起,湾湾有奇崖,崖崖有清流,春夏秋冬分明,朝夕阴晴变化。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长大的贾平凹,其民俗世界里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苍莽厚峻的山,不规不则的石,凄清幽静的月,神秘轻柔的水。
18世纪以后,以孟德斯鸠、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其学说虽有些偏颇,但对民俗学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如:“希腊盛产岩石,天朗气清,适合从事户外雕刻,所以希腊雕刻艺术优于绘画艺术。
”拜占庭式的教堂传入俄罗斯后,“稍微弯曲的拱顶,改为陡坡”,目的是“为了避免积雪”。
诸如此类的情形。
都在启迪着我们以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民俗等文化现象。
据此可见贾平凹笔下的山、石,常象征着大器,象征朴拙的力,透露出古朴粗犷的阳刚美:而月和水,常象征着女人、爱情,象征神秘幽静,显示柔媚清丽的阴柔美。
而以这些典型意象为背景的商州民俗世界,则呈现刚柔相济的和谐美。
苍莽厚峻的山铸就了商州人粗犷古朴的民风和刚强坚韧的个性。
由于山路的狭窄、陡峭,商州人即使身背重物,再苦再累,也要到固定的歇息地点停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但忍耐性罕见。
”《商州》中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他们身上既有想带头致富的锐气,但都有守旧的一面:张老大信奉驱赶阴鬼晦气的迷信活动,用“红场子”的习俗进洞驱晦;小水支持改革但常到山洞里请阴阳师占卜吉凶,还为结婚当天就死去的“丈夫”穿白守孝,并倒骑毛驴转村:王才同韩玄子妥协没有勇气冲破旧有秩序等。
在贾平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有新思想也固守旧风习的真实生命力的跃动,感受到商州乡民那种进步与守旧同在,进取与保守并存的和谐美感,正是他们身上有了这矛盾的统一,也才真正成了真真切切的商州儿女。
二、虚实相生的圆融美民俗文化中神秘性的一面决定了贾平凹民俗小说的虚实相生、亦真亦幻。
贾平凹描写商州的散文
贾平凹描写商州的散文贾平凹描写商州的散文贾平凹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下面是店铺带来贾平凹描写商州的散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商州又录》原文:去年两次回到商州,我写了《商州初录》。
拿在《钟山》杂志上刊了,社会上议论纷纷,尤其在商州,《钟山》被一抢而空,上至专员,下至社员,能识字的差不多都看了,或褒或贬,或抑或扬。
无论如何,外边的世界知道了商州,商州的人知道了自己,我心中就无限欣慰。
但同时悔之《初录》太是粗糙,有的地名太真,所写不正之风的,易被读者对号入座;有的字句太拙,所旨的以奇反正之意,又易被一些人误解。
这次到商州,我是同画家王军强一块旅行的,他是有天才的,彩墨对印的画无笔而妙趣天成。
文字毕竟不如彩墨了,我只仅仅录了这十一篇。
录完一读,比《初录》少多了,且结构不同,行文不同,地也无名,人也无姓,只具备了时间和空间,我更不知道这算什么样的文体,匆匆又拿来求读者鉴定了。
商州这块地方,大有意思,出山出水出人出物,亦出文章。
面对这块地方,细细作一个考察,看中国山地的人情风俗,世时变化,考察者没有不长了许多知识,清醒了许多疑难,但要表现出来实在是笔不能胜任的。
之所以我还能初录了又录,全凭着一颗拳拳之心。
我甚至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将这种记录连续写下去。
这两录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风俗上,往后的就更要写到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变迁在这里的折光。
否则,我真于故乡“不肖”,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了。
一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草木并没有催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在铜韵一般的颤响。
冬天是骨的季节吗?是力的季节吗?三个月的企望,一轮嫩嫩的太阳在头顶上出现了。
论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及乡恋情结
论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及乡恋情结[摘要]在别人高喊拓宽题材、走向世界的时候,贾平凹另辟蹊径,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商州,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州系列散文。
具体从山石和明月这两个贾平凹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意象,分析了他对祖国山川、对黄天后土的那份深深眷恋和酉严酉严痴情。
这对我们品读、了解贾平凹的散文世界,特别是弥漫其间的那份浓浓的乡恋情结及发展轨迹,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意象乡恋情结贾平凹是中国当代颇富特色的作家之一。
读贾平凹,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雄浑壮美的商州山地。
他用笔,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洛大野上纵横驰骋,为世人奉献出一批又一批艺术作品。
他的商州散文系列,包括《商州初录》[1]和《商州又录》、《商州三录》等系列作品。
这些散文以陕西南部的商州地区作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的源流,表现了商州在现代文明的时代氛围中所经历的嬗变,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意蕴的独特空间,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对故乡的山石、明月表露出的那份痴迷。
在这两个意象身上,贾平凹尽情地展露着自己的乡恋情结,复现多年积淀在自己心里的情感体验。
在他笔下,山石、明月俱通人情,且毫无俗态。
在他的眼里,山石、明月显然不再是作为客观物象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灌注了作者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主体情意化的意象。
庄重、坚实的山石如同慈父,空灵、虚静的明月如同慈母,他们的谐美、宽容不仅给愚顽的山巅,空白的山沟以抚慰,而且也慰藉着贾平凹孤独的灵魂,他从山石的庄重、坚实中体悟出了力量,从明月的空灵、虚静中体悟出了宽厚和大气。
可以说,正是因为贾平凹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人生许多妙事,意会了许多作人作文的道理,所以贾平凹把自己对父母的敬与爱移注给了山石和明月,对他们尽情地加以礼赞,在他们身上尽力倾注自己的情感,因而就使我们很容易便感受到了他的乡恋情结通过移情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作为新时代的作家,贾平凹的乡恋情结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故乡、对父母的偏爱,那势必是狭隘的。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商州情怀
贾平凹小说创作 的商州情怀
王 宝伟
(西 安航 空技 术 高 077)
摘 要 :商 州 是 贾 平 凹 成 功 之 根 基 ,文 学创 作 之 源 泉 ,对 贾平 凹 的 文 学创 作 产 生 了 巨 大的 影 响 。 贾平 凹在 作 品 中对 商 州的 山 水 草 木 、明 月 溪 流 、父 老 乡亲 、风 土 民情 都 寄 托 着 作 者 无 限 的 思 念 和 牵挂 ,表现 了作 者 内心 浓厚 的 商 州情 怀 。
“贾平 凹的 作 品 一 贯 站 立 于 商 ,rt1.其 文 学个 性 也 源 于讲 述 商 州 的 故 事 ,商 州承 载 了 贾平 凹 太 多的 感 情 。他 汲 取 了商 州文 化 的 营 养 ,创 作 的激 情 与 灵 感 自脑 间汩 汩 流 出。 ”I21自《商 州 初 录 》开 始 , 贾 平 凹 便 致 力 于 “商 州 系 列 小说 ”的创 作 ,力 图 从 普 通 农 民 的 命 运 、性 格 、感 情 生 活 及 当地 特 有 的 风 俗 民情 的 描 绘 中 ,传 达 出 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底 蕴 。这 些作 品 有 :《商 州 》、《商 州 初 录 》、《商 州 又 录 》、《鸡 窝 洼 人 家 》、《怀念 狼》、《古 堡 》、《远 山野 情 》等 。作 者 主 要 通 过 对 陕 南 山 区 自然 景观 和 人 文遗 址 的描 写 来研 究 、剖 析 中 国 农 村 的 风 俗 习惯 、历 史 发 展 、社 会变 革 以及 生 活变 化 。 对 于 家 乡 他 充 满 了 赞 美 自豪 之 情 ,他 说 :“这 是 一 块神 奇 的 土地 ,他 偏 远 。 却 并 不 荒 凉 ;它 贫瘠 ,但 异 常 美 丽 … …其 山 川 河谷 ,风 土人 情 ,兼 北 部 之 野 旷 ,融 南部 之 灵 秀 ;五 谷 杂粮 茂 生 ,春 夏 秋 冬 分 明 ,人 民 聪 慧 而 不 狡 黠 ,风 情 淳朴 而 不 混 沌 。 ” 他 以 自己 充 满 灵性 的 笔 端 ,对 商 州故 乡做 了深 情 的勾 勒 。在 他 的 文 字 里 ,商 州 是 何 等 的 奇 特 、美 丽 ;民 风 是 何 等 的 粗 犷 、淳 朴 ;文 化 兼 有 秦 楚 文 化 的 魅 力 。这 一切 不仅 仅 是作 者 现 实 中 的家 乡 ,更是 作 者寄 予 了 无 比深 情 的理 想 家 园 。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是什么呢?如何从贾平凹“商州⼩说”了解其⽂化特征Array 贾平凹,⼟⽣⼟长的商州⼈,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侠”的⽂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坛中极具创作个性⽽⼜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化特⾊的“商州⼩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俗的再现以及⽅⾔⼟语的运⽤等,成为“商州⼩说”中最具地域⽂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
⼀.独特的⾃然风貌 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养⼀⽅⼈。
作为⽣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然风貌成了贾平凹⼩说创作的重要因⼦。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这⾥的树细⽽⾼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条直线,⼭⾥的悬崖险峻处则树⽊皆怪、枝叶错综,⽩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幅典型的商州⼭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峰之间。
三峰⿍⽴,夹⼀条⽩花花的庄河蛇⾏,庄河转弯抹⾓,万般作弄,硬使⼀峰归陕,⼀峰归豫,⼀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说故事发⽣的地域⽂化背景:故事发⽣地××村被三座⼭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村。
⽽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
情融故乡山水 志守精神家园——贾平凹《商州初录》的生态意识与文化价值浅析
情融故乡山水 志守精神家园——贾平凹《商州初录》的生态意识与文化价值浅析钟思远 杨耀菡摘要: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有着自觉的生态意识。
其散文代表作《商州初录》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审美观照的过程中,将作家内心对于故乡山水的热爱升华为一种理想生命境界的表达,以清新、细致的笔触还原了一个充满灵性、诗性和人性的乡土社会。
在作家回归“生命乡土”和建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包含了其对自然及社会问题的历史反思,也表现出其投身当代文化价值创造的真实努力。
关键词:生态意识;贾平凹;《商州初录》;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6-0072-02文学是因境而生、有感而发的艺术,现实客观环境与主体创作意识相互影响。
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是作家在对自然景物进行描绘、记录和意象选择时表现出的价值立场,是理性判断与情感态度的统一。
这种价值立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主要通过自然意境和审美基调的选取体现出来。
生态意识积极,则作家笔下的自然往往充满生命力,景物色彩绚丽,环境基调清新喜悦;生态意识消极,则作家笔下的自然往往遭受着破坏,色彩是灰暗的,环境基调荒凉悲伤。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日益严重,相关社会心理危机对人类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于是,具有现实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表现出了充分的生态意识自觉,将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不断注入作品表达。
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贾平凹是率先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散文代表作《商州初录》标志着生态意识成为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这一系列以“商州”为地缘背景的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用积极的生态意识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全新的审美观照,将自身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升华为一种理想生命境界的表达,以清新、细致的笔触还原了一个充满灵性、诗性和人性的乡土社会,表现出作家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真实努力。
一、在文化“寻根”中回归“生命乡土”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寻根文学”出现,引发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的热潮,众多作家将笔墨回转于家乡故土,寻找与自己血脉相通的创作源泉。
贾平凹小说中的商州情愫初探
黑 河 学 刊
Heh o ra i eJ u n l
Ma .011 r2
Se ilNo 1 . ra . No03 63
总第 13期 第 0 6 3期
贾平 凹小说中的商州情愫初探
⑧ 张继 文 , 晓 冬 2张 义 民 杨 ,
(. 省集安市职业教育 中心 , 1 吉林 吉林 集安 14 0 ;. 省东辽县 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 , 3 20 2吉林 吉林 东辽 16 0 ;. 3 60 3吉林省大
层神 秘 色 彩 。
一
、
贾平 凹小 说 对 商 州 自然 风 貌 的 描 写
的特 色 , 只有全 方位地品味 , 才能身临其境 般融 人商州人 的生活 中。在贾平凹的小说 中, 商州人在头晕 时会挤眉心 、
用 磁 片 在 眉 心 放 血 ,心 慌 的时 候 用 金 戒 指 煮 开 水 喝 , 中 “ 邪 ” 时候 在 水 碗 中立 筷 子 “ 鬼 ” 梳 下 的 断 发 会 塞 在 院 的 驱 , 墙 缝 里 , 旱 烟 时 会 把 火 头 弹在 鞋 壳 里 为 吸下 一 袋 烟 节 省 吸
欢 苦 乐 了 如 指 掌 , 且 对 商 州 的 整 个 地 域 文 化 氛 围有 着 深 而
义手法刻画商州人 的性格 , 使得 古朴 纯净的商州又蒙上 了
一
刻、 透彻 的了解 。在贾平 凹小说中 , 奔涌在他 心底 , 溢于 流
笔 端 的是 一 种 强 烈 的 商 州情 愫 。 州 的风 情 民俗 有 着 自己 商
【 作者简介 】 张继文(9 1 ) , 18一 , 吉林大安人, 男 吉林省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 中教二级 ; 杨晓冬(9 6 )男, 16- , 吉林辽源人 ,
《商州三部曲》读后感
《商州三部曲》:在贾平凹的笔下寻找商州的灵魂《商州三部曲》是贾平凹以商州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包括《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和《商州再录》。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对商州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贾平凹细腻的笔触所打动。
他通过对商州自然风貌、风土民情、历史沿革和社会现状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这片土地之上,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商州的美丽和哀愁、繁华和落寞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既是商州的儿女,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无不体现出商州在时代变迁中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商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此外,《商州三部曲》还让我对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的作品既有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又有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故事的吸引力,又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贾平凹对商州的热爱和关注也让我深受感动。
他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这片土地的灵魂和精髓展现给了读者,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土地。
最后,我认为《商州三部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报告。
通过对商州的描写和分析,贾平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变迁和发展,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种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历史意识让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加高度的评价。
总的来说,《商州三部曲》是一部深刻而多维的作品。
它让我看到了商州的美丽和哀愁、繁华和落寞、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同时,这部作品还让我对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和社会洞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思考和回味这部作品所带给我的启示和感动。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二)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二)我小时候没离开小时候艾涅勒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乡下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那次大学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整天时,长袖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自然地理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表现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京味。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中其,更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地层学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来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巴韦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上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上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虽然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屋子里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新鲜感,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与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而他文章里面的大多数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
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
贾平凹与商洛关系作文
贾平凹与商洛关系作文你要是提起贾平凹啊,就不能不说说商洛这地儿。
商洛就像是贾平凹的一个大宝藏库,而贾平凹呢,就像是商洛捧出的一颗超级闪亮的文学之星。
商洛这地方,那可是有着独特的韵味。
山山水水的,看着普通,可在贾平凹眼里啊,那都是能生出无数故事的摇篮。
贾平凹就出生在商洛,这就像是命运安排的一场美丽邂逅。
商洛的泥土味、山风的呼啸声、小河的潺潺流水声,打小就渗进了他的骨子里。
小时候的贾平凹在商洛的日子,那肯定充满了各种趣事。
他在商洛的村子里到处跑,和小伙伴们在田埂上嬉闹,看着大人们在地里劳作。
那些村民们家长里短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就像小种子一样,种在了他的心里。
他就像一个小收藏家,把商洛的一切都悄悄收藏起来,等着有一天能在他的文字里开花结果。
后来啊,贾平凹开始写东西了。
商洛就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他笔下的商洛,那是活灵活现的。
你看他写商洛的山,那山好像就立在你眼前,山上的树啊、石头啊,都透着一股商洛特有的倔强。
他写商洛的人,那些朴实的农民、狡黠的小商贩、善良的村妇,就像是从商洛的土地里直接蹦出来的一样。
商洛也因为贾平凹而变得更有名气了。
以前啊,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商洛这个小地方,可现在呢,只要提起贾平凹,就会有人说:“哦,那不是商洛出来的大作家嘛。
”商洛就像是沾了贾平凹的光,可贾平凹心里肯定清楚,他的成就离不开商洛这片土地的滋养。
贾平凹就像一只风筝,商洛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
不管他飞得有多远,他和商洛之间的联系啊,那是怎么也扯不断的。
他的作品就是他和商洛之间的情书,一封接着一封,永远也写不完。
说不定哪一天,他又会从商洛的某个角落里挖出一个新的故事,然后再给我们这些读者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反正啊,贾平凹和商洛,就是这么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呢。
贾平凹与商洛关系作文
贾平凹与商洛关系作文要是说起贾平凹和商洛这俩词儿啊,那可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商洛就像贾平凹背后那座永远稳稳当当的靠山,而贾平凹呢,就像是商洛在文学世界里派出的超级代言人。
商洛这地儿啊,那山山水水可都是有灵气的。
贾平凹就是从这灵秀的地方走出去的娃。
你想啊,商洛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就像一个个憨厚老实的大汉,那山里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条调皮的小蛇在草丛里钻来钻去。
贾平凹小时候肯定就在这些山路上跑来跑去,那些山里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都被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他就像个小小的探险家,商洛的每一个角落对他来说都是充满神秘的宝藏地。
他写的那些故事里啊,商洛的影子到处都是。
就像他写那些农村里的家长里短,那感觉就像是从商洛的某一个村子里直接搬出来的一样。
比如说,那些邻里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争吵,然后又和好如初的情节。
这在商洛的村子里太常见了,今天因为张家的鸡啄了李家的菜,两家能吵翻天,明天呢,又会因为有啥喜事,坐在一起喝酒吃肉,好像昨天啥事儿都没发生过。
贾平凹把这种商洛人特有的质朴、憨厚还有点小执拗的性情写得是活灵活现。
商洛的风土人情在贾平凹的笔下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慢慢展开在读者的眼前。
他写商洛的美食,那能把人的口水都勾出来。
像商洛的核桃馍,咬一口,满嘴都是核桃的香味和馍的麦香,贾平凹写的时候,肯定自己的味蕾也在欢呼雀跃呢。
还有商洛的方言,那也是他作品里的一个大特色。
他把那些土得掉渣的商洛方言放进书里,就像把商洛的泥土味儿直接带到了文学的殿堂。
什么“咥饭”“言传”之类的词,让我们这些看惯了文绉绉书面语的人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好像一下子就走进了商洛人的生活里。
从商洛走出去的贾平凹啊,就像是一只从山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可不管他飞得多高多远,商洛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拽着他。
他心里头肯定一直装着商洛的山山水水,那些儿时的记忆就像美酒一样,越陈越香。
他写商洛,是在向全世界讲述自己的家乡,就像一个热情的主人,拉着客人的手说:“来,我给你讲讲我老家的事儿,可有意思咧!”而商洛呢,也因为贾平凹,被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向往。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600字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600字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方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
商州情结 长安气质——贾平凹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
Shangzhou Complex and Chang'an Temperament Jia Pingwa's literary creation from Shangzhou to
Xi'an
作者: 程华
作者机构: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出版物刊名: 商洛学院学报
页码: 9-1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贾平凹 商州情结 农民经历 长安气质 文人生活
摘要: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
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
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
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的商州情结摘要贾平凹的故乡隶属于商州,其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贾平凹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基石以及文学创作的根源所在。
贾平凹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对商州故里的钟情,在其创作的散文中把商州的社会风貌、人文景观等与作者对商州那份独有的“情”和“爱”进行心灵的交融,向人们展现了商州独特的人文地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贾平凹内心深处对商州故里的眷恋及他对自己心灵精神家园的向往。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商州情节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贾平凹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从其20世纪70年代在当代文坛中崭露头角开始,就成了人们瞩目的热点,他的叛逆性及其超乎常人的思维,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引发了中国文坛的一次又一次的“地震”。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鬼才”,他以其独特的思维意识、超前性的创造意识以及其旺盛的创作力,造就了这个特立独行而硕果累累的“常青藤”,同时也奠定了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及世界文坛的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贾平凹创作的《月迹》《商州三录》《闲人》《秦腔》等一些优秀散文作品集的出现,夯实了贾平凹在中国散文界大师级的地位;其创作的大多散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商州故乡的眷恋,贾平凹通过这些散文作品对农村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做了理性的剖析,通过对商州乡土风情及各色人物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的描写,放眼于中国农村的风云变革,于是,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作者通过其对商州的情结用鬼魅般的笔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贾平凹散文中的商州情结故乡是一个人放飞梦想的地方,也是一个人苦累时的避风港,对故乡的依存让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走向了辉煌。
美丽的湘西让沈从文魂牵梦绕;白鹿原北坡根下有陈忠实最初的梦想;老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承载着老舍的苦与痛。
同样,山绿水清的商州也成就了贾平凹,商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根源,更是促使作者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是其心灵固守的精神家园。
通过对贾平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四十年的散文作品创作的研究发现,其散文作品中突显着其商州情结,贾平凹创作作品始终把商州情结作为审视其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表现其文化底蕴的重要创作思维方式。
1 对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愚昧的赞美和批判商州位于秦岭东段南麓,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劳、质朴、灵秀的商州儿女;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让商州文化既有北方文化的豪放与粗犷,又不失南国文化的轻盈与灵秀。
贾平凹通过《商州三录》《守顽地》《爱的踪迹》《我是农民》《静水深流》等一系列的散文作品集向人们展现了商州人的淳朴善良、美丽和丑陋等;在《商州三录》的第一部《商州初录》里,作者用厚重的笔法写出了商州人的质朴与纯洁,其心灵纯洁得像清澈的山泉,在他们心中永远是坦坦荡荡,没有丝毫的杂念。
《我是农民》里,作者通过对青春的冲动,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以往土著知青、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种特殊的情怀。
贾平凹通过一部又一部散文作品集,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敬、可爱的商州乡村人物,作者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向人们诠释着自己的思想。
在《守顽地》《我是农民》《静水深流》等一些散文诗集里,作者对商州的美丽进行了颂扬、对善良进行了歌唱、对文明给予了肯定,同时他也对一些人性的贪婪和凶残进行了揭露,也对那些丑陋的习俗及行为进行了血淋淋的批判。
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愚昧充斥着整个商州,贾平凹对商州农民的美丽、善良和乡村文明进行了由衷地赞美;同时对丑陋、邪恶及愚昧用带着良知的责任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贾平凹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创作向世人呈现了商州人真实的生活场景,这些作品如同镜子一样让很多人看见了自己。
2 对商州故里山水的眷恋情怀商州——贾平凹的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结,这一切都来源于童年时代对其一生的影响,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贾平凹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商州人,商州拥有肥沃的土地供他汲取充足的养分,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是他守护心灵的精神家园。
贾平凹对商州有着独特的故里情怀,因此,他对商州的爱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也无处不在;在其创作的《商州三录》《平凹游记选》散文集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其创作的散文集中写出了商州的贫瘠,但是却不失美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商州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清新,一山一水都显得那么的灵秀而沉静,那里的人就像沙漠里的一掬清泉,那么的纯洁、可敬、可爱……20世纪70年代从贾平凹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其散文中所描绘的故乡的明月、清泉、山石及其商州的一草一木都是贾平凹心灵情感的一种寄托,贾平凹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其空灵的手笔书写着自己对故乡山水及乡村生活的眷恋,这是贾平凹脑海中一种“爱”与“情”的永恒。
在《商州三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一些诗集里不但对商州山水进行了描绘,还对商州的乡土民俗风情进行了详实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视觉对商州的人或物进行了传神般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商州故里的眷恋情结。
3 对农村生活及思想变化的由衷赞美贾平凹的初期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文化还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农村发展更是缓慢。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强劲的改革东风吹遍了我国的各个角落,私营经济、土地联产承包等一系列的农村改革让商州这块相对偏远却不失荒凉的土地焕发了生机。
贾平凹凭借着作家独特而敏锐的文化嗅觉,用热情和欣喜的目光欣赏着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怀抱对商州故里的热情及对商州乡村农民的“爱”,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文学,对这些农村变革带来的变化给予肯定的同时也给予了极大的赞美。
在贾平凹《抱散巢》《坐佛》《月迹》等散文集中,就显现了一些商州农民敢于冲破传统守旧思想的约束,凭借农村人固有的诚实、执着以及对大都市生活的向往,走出了农村、走出了大山,并在其他同乡嘲笑声中坚强地走了过来,成就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时期的农民。
贾平凹通过这些散文作品描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变化,对当时社会大变革给农村带来的阵痛做了详尽的描述;同时,贾平凹也用激情、乐观的笔触对通过阵痛、裂变后的新农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对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物质的提高及精神文明的进步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三贾平凹散文商州情结难以舍割的因素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作品中大多都有着强烈的商州情结,在其创作的《人迹》《说话》《世界华文散文版——贾平凹卷》《走虫》等散文集中都流露出贾平凹对商州乡村的眷恋,并为乡村的衰败自然地流露出对乡村的惋惜及伤感,同时以作家的审美视角和对商州独有的钟情,用厚实而空灵的笔墨对自己心灵的精神家园进行了理想化的构建。
1 贾平凹情感世界的对立与社会发展的因素贾平凹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商州丹凤县棣花镇,商州地处秦岭南麓,其地理和气候的因素影响着人们交流方式及其语言和文化,这也对贾平凹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和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贾平凹从出生到其专业文学创作时期历经了“十年文化浩劫”,其思想也深受其冲击。
从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贾平凹这三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经了我国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的巨大转变,我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私有经济、土地联产承包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入到了农村,并让农民脱离了贫困状态,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仰与追求,贾平凹也把农村的民生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思考的主题。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改革也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从贾平凹近期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作者眼中的农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在某些方面并没有把社会的进步性体现出来,但现在的农村确实是变了。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不再是贾平凹心目中的记忆,从其散文作品中可以发现,贾平凹更多是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忧虑。
贾平凹现在创作的作品与早期创作的作品相比,就是对改革后农村人的精神状态有了更深入的描述和思考,这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情感思想等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其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以及情感思想等也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作者通过《闲人》《贾平凹人生小品》《如语堂》等散文作品把这些对人们的担忧及其农村人这些精神疾患进行了充分的揭露。
商州故里是贾平凹心灵守护的精神家园,作者曾说过自己是都市的“乡下人”,农村人强烈的自尊及自卑情感让贾平凹既有对城市征服的欲望,也有对大都市生活的倦怠和迷茫,同时,贾平凹内心也有对商州故里的眷恋和守望。
2 贾平凹精神世界与艺术追求的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界等一些知识分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着“孔乙己”的清高思想;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中的不断渗透,这些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本位有了新的认识。
贾平凹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作家,其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作者精神世界里也有着强烈的叛逆;贾平凹在用文学的手笔描绘着社会的发展及进步的同时,处于对商州故里的眷恋又极力守护农村的质朴、善良、纯洁。
贾平凹曾说:“商州成就了我,商州也成就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在贾平凹的眼中,商州故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的生命之源,他对商州的变化始终关注着,他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尊重商州故里的情感和智慧,这些都是贾平凹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
贾平凹创作的作品中凝聚了他全部的智慧和情感,他用自己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世界传递着对商州的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作品中可以发现,作为作家的贾平凹也有着“兼济天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怀抱“兼济天下”的梦想和对艺术的追求,贾平凹的忧患意识及对现实敢于批判精神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在其创作的《四十岁说》《红狐》《敲门》等散文集中,可以看出作者情感世界的困惑与无奈,这和作者“兼济天下”的责任感的思想一起成就了“鬼才”贾平凹。
贾平凹创作的作品中有对商州农村的留恋和赞美,对山村文明的忧虑以及对大都市文明的批判和思考。
3 贾平凹对商州故里的眷恋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贾平凹生于1952年的商州丹凤县,建国初期的农村非常落后,“浮夸风”“大锅饭”等让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随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贾平凹的童年、少年、青年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度过,并给贾平凹一生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源于自己的出身及童年到青年的种种经历,这让贾平凹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农村的现状及农民的辛酸和无奈描写得淋漓尽致。
贾平凹的少年成长时期正处于“十年浩劫”时期,这让贾平凹尝遍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同时也磨练出了他坚强的斗志;凭借着对艺术的一种诉求和对命运的抗争,终于成为大都市中的一员。
贾平凹的记忆中最多的就是商州故里,在其生活和奋斗的时光里,商州故里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融入到贾平凹的骨子里。
贾平凹通过《商州三录》《我是农民》等一些散文作品把其思想做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