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领域,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能坐在那里听课,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提出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既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所有的学习资源和知识都是由教师提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消化这些知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而教师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动白板、多媒体教学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让他们在课堂上更主动地参与和思考。
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一些主题研究或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更灵活地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讲到底”的怪圈,课堂上他们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从“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和创意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举例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对于喜欢语言文字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和文字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喜欢图像与图表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和图表进行教学辅助;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学习。
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意味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本身就是学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主渠道,离开课堂的学习将是低效学习。
课堂如果教师独占,以讲为主,失去学生自主、自觉的积极能动的学习,同时失去课堂规律、学习规律,失去课堂教学的原意。
第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出发点是学生的学,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会、学懂、学会使用知识这是目标。
所以伟人说:“知识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而这所有学习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由学生成绩来反映教学成绩。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不能只重视教知识,更重视的是教方法。
就知识教知识效率低下,先学方法再学知识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场所,但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学,怎样学(方式方法)学得怎么样(目标的达成度),但是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和提升。
二.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怎样把握课堂第一,要掌握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基础,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探究的基础,在自主完成80%以上进行合作与探究,才是有效合作,否则,合作只是一种形式。
第二,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堂要抓重点,多动手,多思考。
课前课后,饭前饭后,休息前后,看一看还没有上过的内容,可以划一划,找一找,查一查不识的字,不理解的问题,不清楚的段意。
在做题前看一看课本的例题,想一想课堂讨论重点,知识框架。
第三,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学习心理准备,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觉得学而无用毫无价值,抱着一种消极,世故的心态,没有爱家,爱校,爱同学,爱师的情节,学习效率肯定低效或者无效。
第四、掌握课堂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两种形式的判断:一种是事实判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如“贫苦”,是什么就是什么(简单、直接、明了);另一种是价值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虽贫不苦”(知足、安份、达观)它不是公认的,而是特殊人士的生活价值观念,这样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教育改革教育者先行
教育改革教育者先行摘要:对教育真谛的不断追寻,生本教育理念有别于师本教育理念,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应尽快转换角色,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真正地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阳光自信;引领倾听;合作探究幸有机遇,我校四位教师与来自各个省市的教育同行一起,到广东惠州参加生本实验教学培训,在此期间,我们每位教师听取了相同专业不同教师的两节生本观摩课以及广东省教研所的老师对多节生本观摩课的点评,还听取生本教育专家的讲座。
其中,高三语文教师的复习课,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时的思维碰撞,激发起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使课堂从“师本”走向“生本”。
一、重塑目标,激发自信,让阳光充满每一天通过观摩生本课堂,发现学生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
但我校的情况不容乐观,我校处于海湖新区发展阶段,学生多为近郊商贩家庭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很迷茫。
他们缺乏自信、理解、支持、关爱,他们更多的感到失望、悲观和来自全体的压力。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转变教学观念。
“一切为了学生”体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
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高度尊重学生。
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要全面依靠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
二、学会倾听,引路起航,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在课堂上反复讲个不停,每节课下来,自己筋疲力尽,学生收效甚少。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知识,学生机械地听着,不断地记忆与复习,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之中。
而最近所体验到的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次课堂中,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记忆课程内容,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扮演的是主角角色,而非被动的配角。
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学习呢?我认为,老师们需要变革自己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学习。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互相激发思维和创意,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通过这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到对于老师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结来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需要从各个角度上面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流淌着自己的思考,发扬自己的想象,从而跨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
在追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从兴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其次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各自独有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他强调“自读自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
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
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上少讲、不讲,任由学生发表见解,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迷失方向。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会讲、精讲。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二、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细察、深思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想和想象就是作文创造性思维飞腾的双翼。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思路的做法。针对学生喜欢漫画的现象,让他们以漫画为作文题材,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漫画,在欣赏过程中,捕捉夸张、幽默、风趣、诙谐的艺术特点,仔细观察画面,深思内容,总结方法,写成作文。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教材”比“教教材”更符合教改精神。“有教材”就是合理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一扇窗户,或为课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桥梁。我们把教材改编为选讲型、续编型、表演型和绘图型等,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用不同教材,使学生堂堂都有新奇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材,会使课堂生成读、议、说、讲、画、做等鲜活的学习方式。
四、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只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学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思维向向深向广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让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们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参与热情和创造欲望,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
怎样让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自主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改变教师上课一言堂、学生不约而同附和的方式,学生们便会出现敏锐思维,迸发创造火花。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上,学生由字到词,联想丰富。在学“心”字时,有位学生是这样联想的:“卧钩像口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把这句顺口溜教给全班学生,他们熟记以后毫不费力地记住了“心”字。教师信任学生,让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联想,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双语部王业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中心任务不应是文本传授,而是激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此,我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大家指正。
一、创设对话空间,激活自主阅读的兴趣例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体现林冲软弱忍让的。
大部分学生从“风雪山神庙”一系列细腻的细节描写中认识到,好端端的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被高俅、高衙内迫害到这种凄凄惨惨的地步,还没有想到要反抗,还要想着安安生生地过日子。
这些恰恰体现了林冲的软弱忍让。
这时班里一位学生提出文中“我因‘恶’了高太尉……”的恶字更能体现林冲的软弱忍让。
接着他导入了前情介绍:林冲那貌美的妻子让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垂涎,他霸占不成而无端陷害、步步紧逼,于是,昔日八十万禁军教头含冤蒙耻、沦为罪囚。
可怜林冲,空有高强本领,徒有男人气度!于是,从他口中说出的,是他“恶”了太尉。
只此一字,便可看出,林冲不但忍了,而且认了!侮妻之痛,忍了;刺配之苦,忍了;野猪林被人用开水烫脚,也都忍了。
什么什么都忍了,也认了!既然这样,他怎么能、怎么敢去触怒和冒犯那个高高在上的太尉?他性格中的软弱忍让多么昭然,他本质中的逆来顺受何其明显!这位学生显然已看完了整部《水浒傳》,并且对林冲的经历很是熟悉,才能从一个“恶”字看出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内心世界。
二、架设想象的桥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将课堂还给学生,事实上确实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明白得及工作体会,说几点看法:一、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刻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刻,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刻留给学生去摸索。
二、创设适当情形,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专门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形,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摸索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把握知识,进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纳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观点性的文章,采纳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好。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假如课堂上采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确实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不用摸索,学习成效专门不行。
因此我经常采纳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纳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方法,让学生分组活动。
如此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
对课文的分析,采纳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明白,喜爱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制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制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欢乐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7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下面浅谈一下感触最深的第三章---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实际能力的挑战。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讲究教学方法。
我认为,当前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游戏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于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
它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有的教育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和极大的趣味性,在一定的前提下,给学生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紧- 1 -密联系,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注重教学效果,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情境教学法。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习汉语对于我们来说是简单、自然的。
而英语是外来语种,我们目前并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学习它,所以,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只有在课堂内形成一种语言环境,才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帮助。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现代教育中,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舞台。
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和发言机会。
传统上,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和思维的导航者的角色,学生则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现代教育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的反馈。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环境,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索和交流。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需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习需求。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知识型转向创新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
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其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理论篇:什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优势和意义。
2. 教学内容:解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含义。
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实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效果。
三、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学习,分享心得和经验。
四、实践篇: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合作学习?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解释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和重要性。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激发学生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内容:回顾“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展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4-03-26T14:52:42.6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0期供稿作者:郑锦明[导读]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郑锦明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362305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中心任务不应是文本传授,而是激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此,我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大家指正。
一、创设对话空间,激活自主阅读的兴趣
例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体现林冲软弱忍让的。
大部分学生从“风雪山神庙”一系列细腻的细节描写中认识到,好端端的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被高俅、高衙内迫害到这种凄凄惨惨的地步,还没有想到要反抗,还要想着安安生生地过日子。
这些恰恰体现了林冲的软弱忍让。
这时班里一位学生提出文中“我因‘恶’了高太尉……”的恶字更能体现林冲的软弱忍让。
接着他导入了前情介绍:林冲那貌美的妻子让高太尉之子高衙内垂涎,他霸占不成而无端陷害、步步紧逼,于是,昔日八十万禁军教头含冤蒙耻、沦为罪囚。
可怜林冲,空有高强本领,徒有男人气度!于是,从他口中说出的,是他“恶”了太尉。
只此一字,便可看出,林冲不但忍了,而且认了!侮妻之痛,忍了;刺配之苦,忍了;野猪林被人用开水烫脚,也都忍了。
什么什么都忍了,也认了!既然这样,他怎么能、怎么敢去触怒和冒犯那个高高在上的太尉?他性格中的软弱忍让多么昭然,他本质中的逆来顺受何其明显!这位学生显然已看完了整部《水浒传》,并且对林冲的经历很是熟悉,才能从一个“恶”字看出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内心世界。
二、架设想象的桥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也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
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笔者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
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
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了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
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巧设探究性问题,延伸扩展深化阅读
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大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途径和方式在影响和改变着当今的人们,而广泛、有效的阅读将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既然如此,我们的语文阅读光靠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和有限的几部阅读文本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的。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的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例如《红楼梦》的阅读课堂里,当讨论完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在阅读过的小说中又有哪些人物具有叛逆的性格?学生的回答很踊跃: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有《家》中的觉慧等。
我又问:这些人物的叛逆又如何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命运?怎样看待他们的叛逆?问题提出后,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小说中这些人物的叛逆是为求得个人或社会的解放而对传统的势力作出大胆反叛的,他们的叛逆精神值得肯定。
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追求不同,以及他们在与传统势力对抗中表现的态度与方式不尽相同,他们的命运又各自不同。
孙悟空皈依于传统势力修得所谓的正果,梁山好汉们苟合于传统势力而惨遭瓦解,贾宝玉则屈从于传统势力最后悲观怨世遁入空门。
学生最为认同的是《家》中的觉慧,他毅然地与传统势力作彻底的决裂,勇敢走出家门去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时,我又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大胆反叛、勇敢走出家门就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吗?当叛逆的精神只是满足个性解放的需要而无助于社会的改良,能获得自由和幸福吗?就在学生一时茫然时,我推荐他们去阅读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和鲁迅先生的《伤逝》。
这样,先质疑而后解疑,于解疑中又有新的质疑,学生就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索和求解中实现了对阅读文本的扩展和深化阅读,从而达到了广泛而有效的阅读目的。
总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单向地传授知识和解读文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和主体品质的培养,遵循语文阅读的本质和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切实地转变教学模式,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摆在每位中学语文老师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