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做了仔细探索,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抓主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

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寻找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语言评价、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教学中,我常

用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谣、做游戏、设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如教学生字“翻”,我编了个谜语“小米粒,歪戴帽,坐在田边玩羽毛”。教学《草船借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便会很快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激发调动。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了。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并采取“查、评、比、奖”的方法促进落实。(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

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学生多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的读书;指导边读边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理解文意;指导有感情的读,体会文章内涵;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读书;指导读后归纳要点等。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我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接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用老师教,就能自主地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

学生“自主”的学习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

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我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让学生自选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春》的教学,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2、让学生自辩文中疑问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

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他们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自悟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三峡》的教学,我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重岩叠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课堂上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一篇篇导游语是那么生动、具体,一个个小导游是那么形象可爱,真让人赞不绝口。“游客们”从中了解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关于“三峡”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和语言是哪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脑网页上下载来的,有的说是查阅有关书籍找来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导游的……,多好的学习方法啊。此时此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