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练习
国开电大《教育学》1-11章自测答案
国开电大《教育学》1-11章自测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正确答案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正确答案是:基本学科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劳动起源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学记》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____中。
正确答案是:《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思名著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论语》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大教学论》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夸美纽斯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赫尔巴特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循序渐进原则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布鲁纳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孔子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尽心上
《尽心上》一、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告子上》第六章)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心上》第三章)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孟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二、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第六章)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第六章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第二十三章)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题: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B.子贡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不满。
C.孟子所说的“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一致的。
D.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盈科不行”,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小题2: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阅读题答案:小题1:B小题2: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
《孟子·尽心上》阅读题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所以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不是否定,而是肯定。
小题2:试题分析: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大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由此可知学习要举一反三。
孟子的观点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
-孟子尽心上 第十三
?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尽心》与《告子》的关系:显然,《告子》中所言“人之本质必然为善”(性)的论断最后给出的是心如其自身那样思而抉择/选择,因此,人之为人的性或本质,最后就基于心的实现。
心的实现自身,就是心尽其自身。
心之尽其自身,一个基本的关系就是心会在自我完满实现(尽)的过程遇到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
在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基础上,真正属于人之本质与权能的规定得到更为确切的彰显。
人只有而且必须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人才能获得并实现自己的本质。
这就有一个性命之辩的问题,而性命之辩的前提和基础则是人的属己能力的尽量实现(即尽心)。
[参见《注疏》P349孟子何以以“尽心”随《告子》以及作为结尾,大意都是牵强附会]??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章??朱熹关于心、性、天三者的“理学”解释:“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
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乎理而无不知者也。
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
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集注》P349],关键点是引入“理”字,并以此为基础,将“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理解为两个层次:先是逻辑设定三者先天一致;然后将人的现实存在过程视为对三者关系的实现(亦即以先天的逻辑关系来担保三者的现实关系)。
理的引入以及将三者关系加以先天的逻辑设定,违背了孟子心之思而抉择的现实性品质。
而且,将“尽心”解为“穷理”,尤为偏颇。
因为在孟子“尽心”本身自足的源动者,而穷理则突兀地加入了一个心自身之外的客体,从而尽心根本就不能得理。
《注疏》伪疏理解心、性/天的关系则说:“以其天之赋性,而性者人所以得于天也,然而心者又生于性,性则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
”(P351)这个解释,既受到了理学化解释的影响,又在其基础上更加颠倒、扭曲了孟子的心、性关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二、《富贵不能淫》(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①虞常②,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④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⑥乳⑦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论:定罪。
②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
③拟:比划。
④弥:充满。
⑤膏:做肥料。
⑥羝(dī):公羊。
⑦乳:产子。
⑧去(jǔ):同“弆”,收藏。
⑨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畔.主背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4.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篇一: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訃;6.礼、禮;7.粮、糧;8.泪、淚;9.疲、罷;10.伸、信;4)5(《岳阳楼记》)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说明“发”,“约”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说明其引申方式。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3.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尽心上》)4.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6.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
(《史记》)7.朝发白帝,暮宿江陵。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8.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楚辞?九章?思美人》)9.舜发于畎畝之中。
(《孟子?告于下》)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11.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诗经?周南?关睢序》)12.发号施令,罔不有减。
(《尚书?冏命》)13.大信不约。
(《礼记?学记》)14.玉壶春酒。
约群仙同醉。
(陆游《谢池春》)1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16.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17.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18.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诗经?小雅?斯干》)19.其文约,其辞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庄子?天下》)21.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贞《生查子?元夕》)六、查阅《词源》或《汉语大字典》,抄出下列词语的释义和例句,指出本义和引申义,整理引申义列。
《岳阳楼记》《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岳阳楼记》《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3题。
(14分)(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宋句践:古人名。
②游:指游说。
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自得。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薄暮冥冥 ⑵去国怀乡 ⑶吾语子游 ⑷人知之,亦嚣嚣1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穷则独善其身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人知之,亦嚣嚣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达则兼善天下D.其喜洋洋者矣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选文《岳阳楼记》中,第一段通过描绘“ ”,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洞庭春晴图”,表现出 之情。
孟子练习及答案
文化名著《孟子》专题巩固练习班级号数姓名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1.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__________家里;后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这时他处在危难中,便寄住在_______________家里。
孟子认为,如果孔子在卫国和齐国时寄住在痈疽与宦官瘠环家里,便是“______________”(四个字)了。
2.请简要概括一下孟子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答: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②,少则洋洋焉③,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即公孙侨,郑大夫公子发之子,公元前543年在郑执政,当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都有成就,公元前522年病死。
②圉圉(yǔ)焉:拘束困倦的样子。
③洋洋焉:舒畅得意的样子。
1.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叫校人“_______”(三个字),校人却“__________”(四个字);而从子产反复说“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看,子产还是相信校人的。
2.子产被骗说明什么道理或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述之。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及详细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及详细答案1. 古文中的关于读书的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 文言名言10条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流逝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就像这河水!昼夜不停的奔流向前。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孔子说:“天大冷以后,才能知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高官厚禄不能乱我的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行,威势武力不能挫我的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致知在格物。
充实的知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面颊同牙床骨相互依存,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冷。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2020秋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训练含解析
2020秋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单元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训练含解析第二单元第七课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B.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解析】反: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金就.砺则利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恶:①哪里,怎么,②厌恶。
A就:接近,靠近;C之:的;D则: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 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B.万物皆备于我矣。
(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解析】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极力主张人性本善的.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拥有仁义礼智提供了可能,只有努力扩充它们,才能真正拥有仁义礼智。
C.选文的第一则、第五则、第六则均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这三则短文中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相同的道理。
D.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_19(含答案)
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考点链接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如“饿其体肤”中“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却带有宾语“其体肤”,“饿”就活用为使动词,意思为“使……经受饥饿”。
【习题链接】见“富贵不能淫”“积累与运用”T3。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7)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8)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9)威武平能屈.屈:屈服。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语文课件(配套教案+学案+练习)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仰起头来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
推及到别人的子女。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
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告诫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指丈夫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 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 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 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 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 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新秦。 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联系 这两个人的生平,谈谈孟子否定他们的原因。
活动一: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初步感知内容。
yǎn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guàn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rǔ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03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 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中的”交征”的意思是”上取乎下,下取乎上”。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说的是“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的意思。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孟子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事实和道理的论述。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忠于君王。
(2) 面对齐宣王的“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提问,孟子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这句话和上述文字共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1)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观点鲜明,他认为,三者之中“人和”最重要,起着决定作用。
B.孟子认为,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
第23课 《孟子三章》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基础巩固提优 点滴知识 重在积累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寡.助( ) 米粟.( ) 公孙衍.( ) 张仪.( ) 丈夫之冠.( ) 畎.亩( ) 胶鬲.( ) 百里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委.而去之( ) (2) 多助之至.( ) (3) 岂不诚.大丈夫哉( ) (4) 父命.之( ) (5) 与民由.之( ) (6) 富贵不能淫.( ) (7) 舜发.于畎亩之中( ) (8) 人恒过.,然后能改( ) (9) 衡于虑,而后作.( ) (10) 发于声,而后喻.( )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攻亲戚之所畔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 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课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其题目均很全面地表达了孟子的观点。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设喻的方法,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层层递进,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C.《富贵不能淫》中谈到了真正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6. 根据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
《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用了“ 这一排比句式推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3)《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练习一]一、古汉语工具书一般可分为字书、辞书、韵书、目录书、类书、图录谱表和其他几类。
其中: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__编著的《________》,宋代徐铉等校定。
2.《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分为____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______篇,共_____卷,分为_____部首,共收______单字;重文字______个。
_______;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特殊用法的辞书是近人_______的《_____________》:4.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______著的《________》,而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宋陈彭年、邱雍等编的《_____》,它的全名叫《__________》,大致反映了_________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5.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书是东汉班固撰的《_________》,其后,较为完善的有《___________》;6.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_______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目次;7.《___________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8.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命令王象、刘邵编纂的《_________》,其后影响较大的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辑的《________》,唐欧阳询等编的《____ ___》,唐______编的《初学记》、唐白居易编辑,宋孔传续辑的《_____ __》,宋李昉等编的《_____ ___》、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的《___ ___》,明朝解缙等编写的《__ _____》;9.“三通”指的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____ __》、元马端临的《文献_______》,遇到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可资查询,后人又陆续加以编纂,合称为“___ _____”;10.政书会要之类影响较大的有《春秋会要》、《西汉会要》和《_______》等。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尽心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父母俱存俱__________
(2)俯不怍于人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都
(2)惭愧
2、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
(意思对即可。
)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不唯一)。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充分广大自己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住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以等到天命,这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天下的事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只要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追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至于得到得不到,则听由命运决定,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之外。
”孟子说:“天下的一切我都具备了。
如果反身自问,自己是诚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怠地推己及人,按此做下去,那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习惯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人,这是个一般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那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
那些搞阴谋诡计,干奸诈机谋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使用羞耻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怎么能赶上别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能君主喜欢好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就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如果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与他多次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够多,更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讲讲游说之事。
别人知道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孟子答道:“尊尚德,乐于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所以,士人在不得志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心上》1班级姓名成绩一、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二、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三、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游说国君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自得其乐的心态。
B、要达到凡事都有自得其乐的良好心态,关键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C、孟子举古人“得志”与“不得志”的具体表现,含蓄地批评了宋勾践的急功近利。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原则,二千多年来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奋斗理想。
(2)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对“士”的基本要求。
四、13.12孟子曰:“以佚道①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②如也,王者之民皞皞③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④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①佚道:安逸的原则;②欢虞:欢娱;③皞皞:心情舒畅;④仁声:行仁而获得的声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虽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但本质上还立足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建议君王驱使百姓要注意方法。
B、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
只有实行王道,才能上应天理,下顺民心。
C、孟子十分重视圣人君子在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作用。
D、孟子把行仁建功分为两个层次:善政和善教,并且认为善教优于善政。
(2)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简要解说一下孟子认为“善教”优于“善政”的理由。
五、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一种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
C、孟子举“孩提之童”为例,目的在于强调“孩提之童”的“爱父母”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而非后天的教化。
D、本章所说的“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
它不但是一个人“善”的萌芽,也是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3)孟子认为,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天性,有了这些就能够_____ ___,这个选段体现了孟子的______ ____的观点。
(4)本章所讲的道理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的章旨是一致的,请结合语段,谈谈儒家对于“达仁”这一问题的理解。
(5)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
(3分) 答:六、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①,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①睟然:润泽的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列为第一乐,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孝悌”,而“孝悌”又是仁义的根本。
B、孟子所言的第二乐,实际上是对君子的修养要求。
C、广土众民,固然是有志之君的愿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欲求上,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D、拥有了仁义礼智,君子就能脸色红润,四肢有力,最后取得四海之民的拥戴。
(2)下列各项中,对第二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
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3)请根据第二段的论述,谈谈第一段孟子“三乐”的实质。
(4)第二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七、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使老者得以善养,仁人志士自然会闻风而顺服。
B、孟子认为,除了让百姓拥有田产牲蓄之外,还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引导。
C、文王作恶之时,伯夷、太公这样的仁人都逃离国土,却投奔善养老者的西伯。
D、孟子在本文段所提倡的,实质是“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举措。
(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归纳孟子认为能使“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具体举措。
八、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指出,让百姓好好耕作,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B、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
C、本章反映了孟子“保王而王”、“制民之产”等基本的治政理念。
D、孟子所谈论的治国理念,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古语的含义是相似的。
(2)在孟子看来,要使“民仁”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什么?《孟子》专题训练《尽心上》1参考答案1.(1)B(原文没有“确保自身健康长寿”的意思,应是“不管寿命长短都不改变”)(2)人性本善,努力扩充善心就能够知天立命;(2分)在修养善心的同时,如果把自己的善心推及别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2分)2.(1)D(“不耻不若人”意思是“如果不以比不上别人为耻”)(2)知耻才能免去耻辱,(1分)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
(1分)3.(1)C(宋勾践孟子的同道中人,孟子没有批评他的急功近利。
)(2)既要有崇高理想,以“济天下”为已任;(2分)又要一身正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尊德乐义。
(2分)4.(1)A(“立足维护封建统治”不合理,孟子的目的也不在于驱使百姓,而在于告诫君王)(2)孟子认为,善政采用的刑罚的手段,其结果只能使百姓害怕,不能成为百姓的自觉行为;(2分)而善教采用的是教育的手段,能使百姓喜爱而不知不觉地向善。
(2分)5.(1)D(“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这一说法有误,孟子归结为强调的应是扩大推广“善”。
)(2)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3)通行天下(答“达之天下”也可)性善论。
(4)儒家都认为,“爱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仁的根本,(2分)如果能推已及人,加以扩充,就可以使仁达于天下。
(2分)(5)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
(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
(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
(1分)6.(1)D(原文的意思是说,仁义会自然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上)(2)A(3)孟子所言的君子“三乐”,实质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要求。
(1分)其中第一乐是仁义的根本,(1分)第二乐是仁义在个人身上的表现,(1分)第三乐是仁义在“济天下”(理想追求)方面的表现。
(1分)(4)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1分)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意对即可)(2分)7.(1)C(文王即西伯)(2)孟子认为,首先要给百姓田地牲蓄(即“制民之产”),(1分)其次要鼓励耕种,(1分)第三还对百姓进行教化引导。
(1分)这样才能达到“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