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型脑瘫治疗的误区
脑瘫的名词解释简称
![脑瘫的名词解释简称](https://img.taocdn.com/s3/m/4d7399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4.png)
脑瘫的名词解释简称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为大脑性瘫痪。
它以肢体运动、姿势和平衡的异常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还伴有智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异常。
在医学上,脑瘫被一系列精确定义和分类,并有着各种缩略词和简称来方便术语交流和病例描述。
本文将介绍和解释一些常用的脑瘫缩写和术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脑瘫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的缩写。
首先是CP,它是Cerebral Palsy(脑瘫)的缩写,也是最常用的脑瘫简称。
另外,GMFCS是指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这是一个用于评估和描述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系统,分为五个级别。
另一个常见的术语是BOTOX,它是一种肉毒杆菌素治疗方法,用于缓解脑瘫患者的肌肉痉挛和僵硬。
还有一些缩写词如SPO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AAC(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辅助和替代性交流)等。
对于脑瘫的具体类型和表现,我们也有一些缩略词来描述。
例如,Spastic CP (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表现为肌肉过于紧张,并且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差。
另一个术语是Dyskinetic CP(运动失调型脑瘫),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意识、无节律地扭曲和抽动。
还有另一种类型是Ataxic CP(共济失调型脑瘫),它主要影响患者的协调能力和平衡感。
此外,还有Mixed CP(混合型脑瘫),指同时出现了以上不同类型症状的患者。
脑瘫治疗过程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术语和缩略词需要了解。
例如,OT (Occupational Therapy,职业治疗)和PT(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疗)是两种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技能和运动功能。
除此之外,HKAFO是指Hip-Knee-Ankle-Foot Orthosis(髋-膝-踝-足矫形器),这是一种用于支撑和矫正患者肢体的装置。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5788e0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c.png)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这种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平衡感、姿势控制、动作协调、肌肉张力和身体感觉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全面解读共济失调,包括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脑部病变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已知的共济失调病因包括:1. 遗传因素:共济失调可以是遗传的,有些共济失调患者的家族中也有其他患者。
常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斯卡伯罗症、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自发性共济失调等。
2. 脑部病变:脑部病变也是共济失调的重要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
3. 中毒:某些物质的中毒也会导致共济失调,如长期酗酒、药物过量等。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如缺乏维生素E、B1等。
5.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
二、症状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是运动障碍,包括:1. 平衡感下降: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易摔倒。
2. 姿势控制障碍:患者难以控制身体姿势,如手脚不自然地摆动。
3. 动作协调障碍:患者难以完成复杂动作,如写字、打字等。
4. 肌肉张力异常:患者的肌肉张力过高或过低,如手指僵硬。
5. 身体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麻木或刺痛。
三、诊断共济失调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张力、反射等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进行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代谢性疾病等可能因素。
四、治疗共济失调的治疗需要结合病因和症状进行,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惊厥药、肌肉松弛剂等,以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理疗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肌肉控制能力。
针刺疗法改善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针刺疗法改善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860f23b43323968011c92a4.png)
・
临床 研 究 ・
针 刺 疗 法 改善 共 济 失调 型 脑 性瘫 痪 平 衡 功 能 的疗 效 观 察
金 建华 , 王浙 东, 李岩 , 继宏 汤
[ 要 ] 目的 探 讨 针 刺 疗 法 治 疗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的疗 效 。方 法 将 4 摘 O例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患 者 分 为 观 察 组 和 对 照 组 。对 照 组 进 行 常 规 康 复 治 疗 , 察 组 在 常 规 康 复 的 基 础 上进 行针 刺 治 疗 , 疗 前 后 分别 评 定 两 组 患 者 的 平 衡 功 能 。 结 果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观 治 平 衡 功 能 相 比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 0 0 ) P . 5 。结 论 针 刺 治疗 能 有 效 提 高 共 济 失 调 型 脑 瘫 患 者 的 平 衡 功 能 。
Ch l rf s ia Jiitd t oh w ie st id e sHo p tlAf ae oSo c o Un v riy,Su h u2 0 3 n s ,C a l z o 5 0 。Ji g u hi 1 a n Ab ta t Obe t e To iv siaet eef a yo c p n t r naa i hlrn wihc rb a as .M eh d 4 ainswe e src : j ci n e t t h fi c fa u u cu ei txac i e t ee rl ly v g c d p to s 0p te t r
维普资讯 http:ຫໍສະໝຸດ /i 1 . 1 中 国康 复理 论 与 实 践 2 0 0 7年 1月 第 1 3卷第 1期 C i h hl e r Pr cc! I 2 1 . , hnJRe aiTh oy at !
利用iPad游戏改善共济失调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个案研究
![利用iPad游戏改善共济失调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0b540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f.png)
利用iPad游戏改善共济失调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个案研究张耀文【摘要】iPad游戏作为一种桌面游戏,受到小朋友广泛喜欢,其中点触的方式、力度等都需要精准的上肢控制能力.共济失调脑瘫儿童的肢体控制显著欠缺,手眼协调能力差.从学生喜欢的iPad游戏着手,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参与训练,从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年(卷),期】2018(000)017【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iPad游戏;共济失调;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作者】张耀文【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641 前言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摄食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及行为异常等[1]。
其中共济失调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表现为平衡障碍,肌张力低下,无不自主动作,本体感觉及平衡觉丧失,不能保持稳定姿势;指鼻试验、对指试验都很难完成,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被不断应用到课堂中。
培智学校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感知弱,存在异常的行为方式、身体运动障碍,这些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跟外界进行沟通交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尝试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使用适合学生的视频、游戏等。
本研究利用家庭常用的iPad为支撑,选择合适的游戏,探索改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上肢运动功能。
2 研究过程资料与方法1)个案资料。
小强,男,10岁,共济失调型脑瘫,因婴儿时期病理性黄疸导致小脑损伤,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上肢表现为运动笨拙不协调,运动速度慢,上肢活动过度,指鼻试验阳性,对指试验阳性。
日常生活中能独立吃饭,不能自主喝汤,端起汤碗会来回晃。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4eba11a300a6c30c229f31.png)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1.是不是所有的小儿脑瘫都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儿脑瘫4大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
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
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
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
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
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
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2043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e.png)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姿势不稳、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共济失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一些镇定剂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此外,一些神经调节药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平衡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步态训练等。
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另外,心理治疗也对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共济失调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和毅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共济失调带来的种种困难。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治疗共济失调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改善症状。
例如,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对共济失调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治疗共济失调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治疗,相信在医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共济失调,重拾健康。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40987b5901020207409cd8.png)
Bobath反射性抑制手法
X X1、XX上半身(头、躯干)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
2、下半身(髋、膝、踝)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
XXXX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分开双腿 放些东西在小儿的头和肩下面,使头、 肩向前。 握住小儿的双膝关节向上屈腿。 当髋屈曲时,腿就会分开
Vojta疗法:是由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组成的、 诱导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促通治疗方法。
Bobath三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采用
X抑X制X异X常紧张性姿势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
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
X第X三X阶X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引导患儿出现
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协调性差,在运动 中表现为低张力性
混合型等
大脑解剖图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详细图解
锥体系解剖图
存在的异常反射
X1X、X对X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颈屈曲—上肢屈
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2、紧张性迷路反射(TLR):仰卧位—上下肢伸肌优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 主要内容 :
1
2
3
4
病案介绍 病案分析 康复计划
PT治疗
病案介绍
患儿:谢依然,女,2岁3个月
X诊X断X:X脑瘫(痉挛型)
患儿具体情况:母亲妊娠期有缺氧史,剖宫产,术中 脐带绕颈,运动发育迟缓,于2017年1月入我院进行
X康交X复叉X治呈X疗剪,刀入腿院和时尖不足能,爬改行良、As独hw站o、rt行h分走级,:下2肢级内(收肌
穴位埋线对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儿站位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穴位埋线对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儿站位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35a9ad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c.png)
穴位埋线对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儿站位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赵伊黎;金炳旭;赵勇;何双菲;候书灵;周园【摘要】目的: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和头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施以穴位埋线疗法,穴取百会、脑户、脑空、环跳、承扶、伏兔、足三里和肾俞,每次选6~8个穴位.以GMFM(D、E能区)、足底压力测试、GMFC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观察指标评价临床疗效.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由专业评估人员各评估1次.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E能区)、足底压力测试结果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分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的站位静态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共济失调型;脑瘫;穴位埋线;站住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作者】赵伊黎;金炳旭;赵勇;何双菲;候书灵;周园【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418000;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湛江5240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广东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4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最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性疾病[1],患儿运动障碍类型、严重程度与脑损伤部位和面积有关[2]。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0417ca21ddccda38376baf73.png)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 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
羊水混浊。
㈡、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出生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
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小儿运动发育
头尾发育规律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 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 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连续不断地发育规律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 最高,占70%。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 动运动时抵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 后巴氏症(+)。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 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 张力↑,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 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5bd3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6.png)
小脑共济失调治愈案例
案例一:
李某,男,7岁,因突发右侧肢体瘫痪,右侧小脑共济失调诊断,右
侧肢体无力,无感觉,语言障碍,肌张力缺失,运动功能障碍,右侧脸部
颤抖,活动受限,伴有失语症状,体侧别明显,伴有情绪不稳定。
治疗:
1.应用脑电脱频疗法,进行脑电脱频纠正,调节脑电活动,增强左右
侧脑电活动的均衡性,使其达到治愈水平;
2.语言治疗:对患者进行语言言语功能治疗,促进发育、修复和弥补;
3.运动治疗:采用运动治疗,增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改善其受损
的肢体运动能力;
4.心理治疗:结合家庭、学校环境,采用心理治疗技术和社会支持服务,调节患者的情绪,改善其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
在恢复中得到充分的心理干预,提高治愈能力。
案例二:
李某某,女,5岁,因右侧小脑共济失调而出现突发的右侧肢体瘫痪,右侧肢体无力,无感觉,语言障碍,肌张力减退,右眼视觉障碍,眼球活
动受限,伴有小脑性肌萎缩的症状,体侧别明显,伴有情绪不稳定。
治疗:
1.应用脑电脱频疗法,纠正受损的。
脑瘫名词解释
![脑瘫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41206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3.png)
脑瘫名词解释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部运动障碍,主要由于早期脑损伤(在胎儿期、出生前或出生后几个月内)所导致。
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于脑部发育异常、缺氧、感染、脑出血等引起的。
脑瘫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表现为姿势和运动的无力、僵硬、不能精确控制肌肉,甚至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与听觉障碍等。
脑瘫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常见的脑瘫类型包括:1. 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是最常见的,约占脑瘫患者的70-80%。
患者肌肉过度紧张、缩短,导致肌肉强直和关节僵硬。
2. 异常姿势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约占10-20%,特征是肌肉无力和不协调,引起姿势异常、运动难以控制。
3. 刚性型脑瘫(Rigidity cerebral palsy):此类型比较罕见,患者肌肉过度紧张、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4. 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此类型包括两种及以上类型的特征,常见于那些既有紧张症状又有不协调症状的患者。
5. 共济失调型脑瘫(Ataxic cerebral palsy):此类型相对较少见,主要特征是协调能力受损,导致动作不稳、姿势不稳。
脑瘫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病患的日常生活活动可能受限,如坐立不稳、行走困难,甚至需要使用辅助设备(如拐杖、轮椅等)。
脑瘫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矫正等。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维持和恢复肌肉功能,促进肌力、平衡和协调性的改善。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减轻肌肉紧张、控制痉挛、促进运动控制信号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矫正(如肌肉拉长术、关节松解术等)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脑瘫是一个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怀。
脑瘫患者和家人可以通过专业团队的帮助,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教育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挥他们的潜力。
【大脑疾病常识】脑血管性痴呆和脑瘫5
![【大脑疾病常识】脑血管性痴呆和脑瘫5](https://img.taocdn.com/s3/m/9ada5a2b4b35eefdc8d3331f.png)
儿童脑瘫治疗误区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小儿患脑瘫有先兆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
脑瘫患儿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如果超过五岁,治疗效果就不太好了。
有几种通俗易学且又有可靠效果的方法可以用来观察并判断孩子有无小儿脑瘫的征兆:1、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
2、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
3、吞咽不好。
4、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
5、撒尿时把不开双腿。
6、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还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会坐。
7、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并且经常惊厥。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现象一定要注意了,尽快到正规医院或专科去检查,确诊后就要及时治疗。
脑瘫姿势异常表现:有的患儿静卧时即表现明显的异常姿势,有的患儿则在运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姿势异常。
静止时姿势异常包括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运动时姿势异常包括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1、紧张性颈反射姿势相关整本阅读:/ebook/10d5893dba1aa8114431d937.html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的变化。
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
![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a33f8d26fff705cc170ad8.png)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3.ITB的疗效 ▪ ITB的长期疗效已经明确。Albright等报道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
ITB的治疗剂量达到稳定,对肌张力控制的效果则长期存在。 Overgärd等报道对46例行ITB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长期随访,87% 的患儿父母认为ITB治疗是值得的,超过90%的人后根切断术(SPR)
▪ Langerak等对行SPR手术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20多年的随访,发现 患儿早期的获益至今仍存在。Dekopov等对行SPR治疗的47例痉挛 型脑瘫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状 态,且肌张力降低的程度取决于神经根丝切断的数量。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1.ITB的治疗机制 ▪ 巴氯芬是一种γ氨基丁酸(GABA)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ABA-β
受体而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门冬氨酸的释放受到抑制,从 而抑制反射在脊髓的传递,起到解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脊髓和 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有口服和鞘内注射两种制剂。
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ITB)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 Sitthinamsuwan等对33例痉挛患者共行141个部位的SPN,改良 Ashworth评分(MAS)和被动运动范围(PROM)在手术前后的整 体平均值分别为3.0和0.7(P<0.001)、78.3°和102.3°(P<0.001), 无一例出现感觉障碍、神经性疼痛或过度的肌肉麻痹等并发症, 认为SPN是治疗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地减轻 痉挛、改善功能状态、方便患者的护理及防止远期肌肉骨骼系统 的后遗症。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
▪ Aquilina等的选择标准包括: (1)痉挛性双瘫,无明显的肌张力障碍及共济失调; (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Ⅱ或Ⅲ级; (3)头颅MRI显示无基底核、脑干及小脑损伤,有典型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有足够的躯干和下肢力量; (5)6个月内未行肉毒素注射,1年内未行矫形手术; (6)能完成康复过程。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d7042e380eb6294dd886c97.png)
种各样的改变,主要特点如下:
1)痉挛型脑瘫:常在额叶、顶叶有低密度区,侧脑室扩大 或中间不异常。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痪患儿以PVL为最多, 多见于早产儿。亦可见多种类型的损伤,包括皮质和皮质下 萎缩、脑畸形、多发囊性脑软化、脑穿通畸形、髓鞘发育延 迟、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下白质软化、先天脑发育畸形、 基底节及脑损伤等,多见于足月儿。痉挛性偏瘫以一侧损伤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婴幼儿期的脑处于发育最旺盛时期,闹 得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效果 好,因此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和治疗 十分重要。早期发现异常,不等于过早和 急于诊断脑瘫。一般认为出生后6~9个月 做出诊断为早期诊断,最迟应在1岁左右 就要作出诊断。
(一)、脑瘫的诊断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临床表 现的类型、病史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必 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影像学、电生理学检 查,听觉、视觉、感知觉、认知等问题的 检查。
3.脑瘫的发育神经学异常
(4)反射异常:痉挛型脑瘫可表现为深反射活跃或
亢进,可引出踝阵挛及病理反射,但小年龄组患
儿主要观察反射是否呈对称性。反射异常主要表
现为原始反射消失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减弱或延 迟出现,平衡反射延迟出现。
4.辅助检查特点
(1)头部影像学检查:由于脑损伤的特点不同,影像学可有各
黄疸导致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表现为苍白球高信号。
3)不随意运动型与痉挛型混合脑瘫:可见第三脑室扩大 和侧脑室扩大。
4.辅助检查特点
4)共济失调型脑瘫:表现为第四脑室扩大机小脑低密度
区,亦可见小脑萎缩、小脑蚓部损伤、小脑梗死。
5)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可见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
体发育不全。
MRI是比较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弥补CT检查的某 些缺陷,如髓鞘发育迟缓,灰质块移位、多小脑回、导水 管狭窄、小脑和脑干软化灶等。B超检查适用于囟门未闭 的小婴儿。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c63e1c0c8d376eeaeaa3196.png)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
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
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
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脑瘫 知识的介绍
![脑瘫 知识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8abd40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0.png)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
脑瘫健康教育
![脑瘫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8a3ca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1.png)
脑瘫健康教育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它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提高脑瘫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对于脑瘫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管理和促进脑瘫患者的健康,本文将详细介绍脑瘫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1. 什么是脑瘫?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受损而导致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疾病。
它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出现,并且可能伴随着其他神经系统障碍。
脑瘫的症状包括肌肉紧张、运动不协调、姿势异常等。
脑瘫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因个体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受轻微影响,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2. 脑瘫的原因脑瘫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 出生前的因素:如胎儿缺氧、感染、母体疾病等。
- 出生时的因素:如早产、低体重、难产等。
- 出生后的因素:如脑损伤、感染、中毒等。
虽然脑瘫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3. 脑瘫的分类脑瘫可以根据受累肢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 瘫痪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和活动受限,如痉挛型、痉挛-强直型等。
- 运动功能障碍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姿势异常,如共济失调型、姿势困难型等。
不同类型的脑瘫需要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和支持。
4. 脑瘫的健康管理脑瘫患者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包括康复治疗、日常护理、心理支持等方面。
- 康复治疗:脑瘫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手段改善肌肉功能、促进运动协调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 日常护理:脑瘫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受伤和感染。
此外,适当的营养摄入和饮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 心理支持:脑瘫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和压力。
5. 脑瘫的预防尽管脑瘫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一些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脑瘫的风险:- 孕期保健:孕妇应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共济失调型脑瘫治疗的误区
导语:脑瘫又叫小儿麻痹症,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的一种严重的头部疾病,也叫做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种疾病一般发病与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发病原因非常
脑瘫又叫小儿麻痹症,是对于人类儿童来说的一种严重的头部疾病,也叫做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种疾病一般发病与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发病原因非常的多,只要是一发病就是不可治疗的,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家长想要把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治好,然而往往造成共济失调型脑瘫治疗的误区,下面就来看看介绍吧。
1、缺钙所致。
常碰到一些家长带患儿看病时,一问病史,有明显的脑瘫发病危险因素,加上患儿的特殊表现,基本可以诊断为脑瘫。
然而,有些家长对此病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这并非补钙补错了,一些脑瘫患儿同时也有钙缺乏,而其“软”、“瘫”的真正病因是脑瘫。
治疗的原则应是先治本,解决中枢问题,再治标,解决钙缺乏问题,或者是标本兼治。
切不可以治标补钙来代替解决治本的中枢问题。
2、不可治。
治疗脑瘫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
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可治的。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
不少家长为患儿烧香拜佛,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治疗起来已非常困难。
共济失调型脑瘫治疗的误区就是以上介绍的几种了,虽然共济失调型脑瘫是不可治疗的一种疾病,但是这种疾病能够依靠外界的干预来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