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直棱柱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晏殊《浣溪沙》 情感: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 命的珍视。
风格:委婉、含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任,但是他所 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 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 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理想不能 实现,遂将满腔忠愤全寄予词。其 词悲壮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有不 可一世之概,抒发爱国精神,而又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技巧繁复,体备刚柔,千汇万状,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代表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 情,在边听边饮时,不期 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 所经历的类似境界的追忆, 有的东西已经难以返回了, 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和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 出这样的喟叹——
晏殊一生身居显位,生活富贵闲逸,喜聚客宴饮。 他的词在内容上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其《珠 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浣溪沙》是其代表 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无可奈 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 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 的统一大业,赢得生 前死后的美名声。
这是作者的壮志,也 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 着爱国的热情。
可怜白发生 !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 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 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功名, 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 没有机会了。
相关资料:
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 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 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 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 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 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壮的在 检的牛军 阅军肉营 军歌,里 队。各, 。秋种分
高乐赏 气器给 爽演部 ,奏下 战着大 场边块 上塞烤 正雄熟
沙 场 秋 点 兵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 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 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 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 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著名词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 四岁中进士,历任朝廷要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 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六十四岁病逝, 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欧阳 修等人都出其门下,均受其提拔和重用。晏殊善长诗 词尤工小令,他的词,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韵味独 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 有“导 宋词之先路”的美誉。
直 棱 柱
棱柱
斜 棱 柱
直棱柱
棱柱
多面体
斜棱柱
几何体
其它
其它
七面体
四面体
八面体
练习:
◆P55 做一做Ex1,2 ◆P56 作业题A2,3
观察如图所示的首饰盒,它是一个怎样的多 面体?这个多面体与直四棱柱有什么关系?
解 这个首饰盒是直五棱柱,它可以看做从一个直四棱柱中 截去一个直三棱柱得到.
它也可以看做是由两个直四棱柱拼成的.
“沙场秋点兵”。 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 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 得符合实际 。
八百里:指牛。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 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 麾下:指军营里。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翻:奏。
上片的大意:
。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 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这都是作者热 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作者仍十分 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 立业。
棱柱的侧棱数、棱数、顶点数、面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侧棱数 棱数 顶点数 面数
三棱
3
9
6
5
柱
四棱
4 12
8
6
柱
五棱 5 15 10 7
柱
六棱 6 18 12 8
柱
…
n棱柱 n 3n 2n n+2
பைடு நூலகம் 完
1、下面图片所示的建筑中,哪些体现了直棱柱的立体形状, 哪些不是?
十二面体
八面体
二十面体
宋词赏析
2、直棱柱的两底面是_互__相__平_行__且__全__等__的_多__边__形__; 3、直棱柱的侧面都是_矩__形__,侧棱互相_平__行_且__相__等__,侧棱与底 面互相_垂__直__;
4、体积V=_s_h___(s_为__底__面__积_,__高__h_等__于__侧_棱__长__)_。
浙教版数学八(上)§3.1
认识 直棱柱
信懋学校 CML
直棱柱
底面
A’
侧面 高
O’ B’
C’
棱
侧棱
A
OC
B 直三棱边柱
(直长四四方棱边体柱)
观察以上直棱柱,它们底面的边数各几条?
观察以上直棱柱,它们有什么特点?
直六棱边柱
1、侧__棱__的__个__数__和_侧__面__的__个__数__与底面的边数相等;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 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 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徘徊:来来回回的走动。
下片的大意:
下片进一步写对生活的感受。对春 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 也不觉新奇。人只能在花开花落、燕 去燕来中逐渐衰老,想到此他只有独 自一人在小园花径间不断地徘徊。
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这两句的? 其中蕴涵了什么样的哲 理呢?
《浣溪沙》——晏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词,又称“长短句”。是一种配乐可唱的诗体。
词有词牌,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宋时鼎盛。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少于58字)、 中调(59---91字)、长调(多于91字)。
诗词的欣赏方法:
熟读诗歌懂大意, 关键词句细分析。 发挥联想想画面, 把握情感知寓意。
壮词与结尾一句话是否相符?
相符。 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
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 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还能有
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
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 愤慨。
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
明确: •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 • 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夕阳西下几时回?
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这是一种对岁月流逝、 时光不再的感慨。 。
上片的大体意思:
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 地流逝,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 生活的空虚,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之情。
。
对花的凋落,春 的消逝,时光的流 逝,虽惋惜留恋也 无济于事,但归来 的燕子象征着美好 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 织中,词人悟出了 某种生活哲理 。
无
可
如落无 今。可 又而奈 飞去何
奈 何 花 落
回年之 去
到似中 ,
旧曾, 似
巢见春 来过花 了的正 。燕在
子凋
曾 相 识 燕
,归
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 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 徘徊起来。
词人在惋惜、欣慰, 惆怅之余,独自徘徊在 园中的小路上,对所见 所感所思进行思索、反 省和憧憬。
《浣溪沙》这首词巧借“花落去”“燕归来”的自然景象,
抒写了心灵的感受——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抒写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长 的愁怀。语意十分蕴藉含蓄,通篇无一字正面表现思情别 绪,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 徘徊”等句,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暗示和 深深的叹恨。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工巧而流丽, 风韵天然,向称名句。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 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 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 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 开头两句是作者曾经历 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场 景,表现其念念不忘杀 敌报国 。
“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 投入备战,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 也是人民的愿望!
醉: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并 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 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 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 地表现出来。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 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 震雷一样惊响。
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 面;
进一步刻画了杀敌报国的抗 金英雄形象。
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 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 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 奔驰。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材料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 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 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 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 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 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 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 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 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这两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花 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规律,所以说“无可奈何” ;然而在这暮 春天气中,翩翩归来的燕子也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蕴涵着的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 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 事物出现。然而,美好的事物并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 不觉感到一丝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