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教材特点
浙教版科学教师培训《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分析和主要变化》课件 (共71张PPT)
◆增强活动与探究的可操作性。 ◆分散学习难点,降低过高、过难的内容,减轻学生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落实课程理念,提高科学素养
2.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
3.注重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本质
4.注重知识整合,实现学科综合
5.注重生活经验,顺应认知发展
6.加强STSE教育,渗透人文精神 7.注重时代特性,反映科学成果
系统
个体
“细菌和真菌‛内容移到七年级下 “生物的适应性‛ 与九年级下整合 强化了检索表的内容 删掉 ‚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活 动
自然 界的 演化
发展 与 和谐
静态
◆章顺序适当调整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学入门 物质系统的层 次 章题 科学入门 学期安排
存在的自 运动与变化 然
相互作用
观察生物 人类家园——地球 物质的特性 代代相传的生命 对环境的察觉 力与运动 地球与宇宙 水与水溶液 天气与气候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电与电路
第一册
(2)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内容的时代性
在‚透镜‛中介绍‚数码相机‛,在‚电磁铁的应用‛中介绍‚信息 的磁记录‛,在‚同位素‛中介绍‚同位素原子的应用‛
(3)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科学思想与方法
‚平面镜‛:像与物相对镜面具有对称性
(4) 知识的拓展来体现学习内容的时代性
7.注重时代特性,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1.结合核心知识设计探究活动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活动的可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3.注重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本质
‚对环境的察觉‛ ‚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
‚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平面镜成像规律‛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经典教材分析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
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
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
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
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
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
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
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
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
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
浙教版《科学》新编教材的特色剖析作者:李冬婷陈伟强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做出新的修订,并于201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
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为例,通过对比总结出新版《科学》教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一是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
二是教材内容在调整中体现全面性。
三是教材图文在设计中渗透主体性。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教材特色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13-002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科学教育在2012年出现了两大翻新。
一是对课标的翻新。
即将原先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改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二是对教材的翻新。
即在新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部于2011年对初中科学教材进行了同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2年秋季学期在各地区正式推广使用。
笔者主要从教材框架、教材内容、教材图文设计三个方面,对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的新旧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新版教材编写的特色,挖掘新版教材背后的改编意图,把握新教材所要传达的教学理念,希望能为优化教学实践带来帮助。
一、教材框架在整合中凸显结构性布鲁纳在其结构主义中特别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发现两版教材都充分体现了“整合中保留结构,结构中体现整合”的特点。
但是,新版教材在整合中更加凸显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框架体系显性化新版教材内容框架由隐性转向显性。
新教材很好地将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等五大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地统整到每一章当中。
并且在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当中,以结构框架图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呈现了科学学习的内容(五大领域)和方法(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
八年级科学上册 1.1《地球上的水》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地球上的水一、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本课是“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2——人类生存的地球中的地球上的水体与“物质科学”中的主题——常见的物质中的“水”有密切联系,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它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学生容易体验和领会的,因此教材以“水”为主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章节,本节先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循环,知道世界和我国淡水资源的严重危机,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树立要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难点)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的体验十分丰富,对于“水在哪里?哪里有水?”“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等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且在第一册中曾经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水与地球上生命的密切关系等知识。
学生经验体系中的这些关于水的知识片段是本节内容的学习基础。
从水在哪里→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存在的?它们怎么转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转化?从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水对生命有多重要呢?这些问题在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情境被提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头脑中关于水的零碎知识将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对各类水体的存在及其转化和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生活中的水》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浙教版科学教材特点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学期安排
探究内容
科学入门
第一册
探究过程介绍;
简单的探究;
测量仪器的使用;
观察能力;
分类的方法;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存在的自然
物质系统的层次
运动与变化
第二册
科学探究过程详细介绍;
假设(玻璃假设)的介绍和提出;
有计划的观察;
介绍模型;
调查;
问题提出;
认识变量;
实验设计;
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为此加工确立了二级主题:物质系统的层次、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与和谐。在二级主题基础上再加工出三级主题——章,然后依次细化到每一节、课。这种精加工能确保课程紧扣目标进行编制,所形成的主题系列内在之间是紧密相关的,编排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科学课程的主题系列
一级主题
2.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学科本位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获得,忽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就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
二、教材的整合设计
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综合科学课程以结构形态出现可能更易于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更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依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对其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对科学作定性介绍(科学入门)后,即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展开,这样学生能整合地认识自然界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即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开始,过渡到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插图”应用的思考
总第 7 5 7期
教海探航
图文相辅
— —
共筑生 态课 堂
A: 学科知识的插 图: 绝 大 多 数 是 为 教 材 中的 重 点 和难 点 内 容 有 关 的 图片 ,这 样 就 可 以使 学 生 密切 地将 所学 知识 与社 会 生 活联 而绘制 的, 是 各 章 节 重 点 和 难 点 内容 的 高 度 浓缩 。 图、 有 实 验 装 置 的安 装 图 、 有 实验 步 骤 的流 程 图 、 有 实 验 现 象 图等 C: 科技类插图 : 用 于 呈 现 科 学 学科 和相 关 技 术 的最 新 进 展 ; 科 学家教学与教研成果等。 D: 知识拓展类插图 : 用 于呈 现 与 学 科 知 识 相 关 联 的 信息 等 。 此外, 教 科 书 还 设 置 了类 似 漫 画 的场 景 对 话 ( 如第 五册第 3 2 系起 来 , 感 到学 中有 趣 , 学 中 有得 , 学 而 有用 。 D类 插 图 就 能很 好地 力作用 。 如第四册第 1 4页 图 1 — 3 8电 话机 原 理 ,编 者 详 细解 释 了 电话 机 的原 理 ,之 后 又 提 出 各 种具 有 人 性 化 和 特殊 用 途 的 电话 机 也 呼
教 材 做 了统 计 . 六册书共计 1 4 4 4幅 图 。 若 根 据 内 容 特 点 大 致 可 分 秘 . 并 通 过 实验 加 以体 现 , 对 提高 学 生 的科 学 兴趣 和探 究 欲望 是极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科学与健康生物的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3. 物质科学与技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与能量信息技术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掌握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人体结构与健康的认识。
3. 了解物质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生命科学与健康知识的深入理解;物质科学与技术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生物特征与分类;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与能量;信息技术与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各章节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主题。
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
3. 结构图:绘制相关结构图,直观展示知识体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并举例说明。
人体结构与功能: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物质性质与变化:解释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简单机械与能量: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开展科学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分组讨论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贴近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初中科学: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
初中科学: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初中科学: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一、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们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选择一套优秀的科学教材对于初中教育至关重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是在这一领域内备受推崇的版本,本文将对这套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特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材优势分析1、知识点丰富: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涵盖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内容。
2、阅读性强:该教材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图表,使得科学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实践性强: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科学原理,提高实践能力。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展示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对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三、缺陷分析1、内容过于繁琐:部分知识点表述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
2、难度过大:部分章节涉及的内容过于深奥,超出了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部分知识点更新不及时: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领域,新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教材应尽快更新以跟上时代发展。
四、改进方向建议1、简化内容:建议编写者在保证科学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繁琐的表述,让教材更简洁明了。
2、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建议编写者将教材内容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更新知识点:为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建议编写者定期更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
4、增加现代科技应用案例:通过引入更多的现代科技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加明确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可以介绍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让学生了解科学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5、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材中增加更多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浙教版科学教材特点
浙教版科学教材特点1、突出科学精神浙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注重突出科学精神,强调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教材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材料,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2、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浙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图示和插图,不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教材中还设置了许多有趣的栏目,如“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3、生活实际浙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注重探究性学习浙教版科学教材的编写注重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和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浙教版科学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方式,生活实际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态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总目录一、引言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是在浙江省范围内广泛使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注重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总目录,以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
二、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概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共包括六册,每册教材均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等科学领域。
每册教材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难度逐步提升,从基础知识到高级理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
初中科学浙教版
初中科学浙教版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新的科学知识和概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技能。
为了更好地掌握初中科学浙教版的内容,本文将对该科目的相关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
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初中科学浙教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此外,科学浙教版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习初中科学浙教版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和相关教辅材料,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
其次,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实验和观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除了上述的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来扩展自己的学习。
借助科技的力量,学生可以观看一些科学实验的视频或模拟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科学论坛和交流平台,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除了学习科学知识,初中科学浙教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思考和提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还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总之,初中科学浙教版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要更好地掌握该科目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物质性质的描述(如颜色、味道、硬度等);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理解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三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酒精、干冰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云、雨、冰雹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2. 新课: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
(1)固态:展示冰、木头等固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2)液态:展示水、酒精等液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流动性强、形状可变等)。
(3)气态:展示干冰、空气等气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等)。
3. 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
5.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固态:固定形状、体积液态:流动性强、形状可变气态: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2. 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颜色、味道、硬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三种物质状态及其性质。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
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科普长文章】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综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说明、图片演示、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维度中感知科学的奥秘。
以下是我对于该科目的深度描述:●学科简介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局部,探究自然界的物质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特征,并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特色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的教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系统全面教材内容翔实,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局部的大部分中学内容,既有知识系统的概念解释,也有实验设计的详细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 图片生动有趣教材中的图片不仅展示了实验过程,还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节和特征,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启发。
3. 视频辅助阅读教材中的视频是文本内容的补充,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实验现象和自然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重点本学科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局部:一、物理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组成,物质的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七年级物理学习的重点是参照物、相对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牛顿第一定律等概念。
二、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变化、反应原理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七年级化学学习的重点是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各种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实验方法。
三、生物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演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七年级生物学习的重点是常见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特点、生理特性和分类认识。
●实验操作七年级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宽泛而具体的,既有简单的物理实验,如“运用电池点亮手电筒”等,也有专业的生物实验,如“鉴定叶肉形态特征,观察表皮细胞结构”等。
它们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自然的规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浙教版七下科学电子课本是一份珍贵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系统的知识框架,又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3. 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组成与分类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识,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性质、变化和组成,培养物质观念。
4. 让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与关联性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微观解释地球与宇宙的探索过程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物质性质、变化与分类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天平、烧杯等)模型(细胞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教学挂图(生物分类图、物质性质图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实验手册等)作业本、练习册绘图工具(彩笔、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科学探究方法:讲解探究过程,举例说明。
生命世界:介绍生物特征、分类,讲解生态系统与环保。
物质世界:讲解物质性质、变化,介绍物质组成与分类。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结构、运动,讲解宇宙探索与认知。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科学探究方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3. 板书结构:采用树状图、流程图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与环保案例分析物质性质、变化与分类练习地球与宇宙知识问答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提供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特色
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教材的特色作者:蒋红飞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05期摘要:我国教育部在2011年初,针对初中教学中的科学教材做出了全新的修订,并且在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
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新旧教材为实例,从现行教材的整体结构框架、教材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图文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浙教版中的初中《科学》新旧教材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总结出新版教材在编制方面所具备的特色和编制目的,掌握新版教材所展现出的全新教学观念,希望以此可以为提升和优化教学战略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浙教版;科学;教材特色;对比一、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布鲁纳在谈到结构主义的时候就曾说过:“无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架构。
”新教材根据学生心身发展规律,设计螺旋式的教材体系,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和排序上。
1.内容结构体系明显在新版教材当中,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主题,学生可以凭此习得其中的核心观念和相对完整的知识。
内容的框架由隐性转变为显性。
如在《科学》七(上)第一章第一节的课后阅读中,通过结构框架的形式,将科学的探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生活和环境这五个大的方面的研究领域相结合起来,简洁明了地为学生展现出学习《科学》这五大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及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索。
但是在旧版的科学教材当中,类似这种学科的内容结构和体系,隐含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当中,这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因其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的限制,还是不能很好地直接找出此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这种把学科的结构体系通过显性化处理的方式,可以表现出两方面的优点:第一,线性化推进整合化,就是将到大学时再研究的对应学科的相关知识收入到同一个知识体系当中,并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系统以及全面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第二,以显性来优化结构,就是将学生原本脑海当中,针对学科较为复杂、模糊以及混乱的印象,慢慢向简化、有序和明了的认知方向转变,如将原来在第三册才学到的“物质的密度”和“物质的比热”的知识,在新版教材中调整到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中,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对学科的整体构建加以了解,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更容易掌握了。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教案:浙教版《科学》第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至第五章。
第一章为科学探究,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二章为地球与宇宙,主要介绍地球的结构、太阳系及宇宙的基本知识;第三章为生命科学,涉及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等知识;第四章为物质科学,主要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变化;第五章为技术与工程,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和制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太阳系及宇宙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3.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提高环保意识。
4.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变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技术领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生物的进化、物质的变化等。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的平衡、物质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结构,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
4.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介绍地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结构的练习题。
6.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地球科学实验,如模拟地球内部构造等。
7. 知识拓展:介绍宇宙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地球与宇宙2. 板书内容:地球结构、太阳系、宇宙探索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地球的结构。
(2)简述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列举宇宙探索的重要成果。
2. 答案:(1)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和华师大版区别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和华师大版区
别
1.课与课之间的距离不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理科教材内容更系统,而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理科教材更注重实用性,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材结构不同:浙教版理科教材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知识点,从而使课程内容系统化;华师大理科教材将科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实践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同:浙教版理科教材注重旧知识的掌握,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华师大出版的理科教材更注重实用性,采用案例教学、创新教学、宽泛回答、补充证明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技术与工程》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技术与工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技术与工程》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工程思维。
通过对技术与工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技术与工程的概念:介绍技术与工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回顾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历史,展示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成就。
3.科学、技术、工程的关系:阐述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4.技术与工程的影响:分析技术与工程对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技术与工程的设计过程:介绍技术与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实施设计和评估改进等环节。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教材涵盖了技术与工程的多个方面,包括概念、历史、关系、影响和设计过程等,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
2.贴近生活:教材中的案例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注重实践:教材强调技术与工程的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和项目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体现学科融合:教材将科学、技术、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技术与工程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技术成就。
3.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4.分析技术与工程对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5.熟悉技术与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设计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和特点教材设计方红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科学课程标准,因而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率先尝试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浙江省,申请了编制初中《科学》课程的项目,目前教材已经在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试用并得到认可。
一、教材设计上力求实现的突破为了达成《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四个纬度的目标,在教材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以下2个方面的突破。
1.从知识本位走向知识、过程和文化的统一。
以往的理科课程的教育目标基本定义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
很多事实和证据表明这种对科学教育的目标界定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因此,必须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过程和方法并重,这样既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2.从学科本位走向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
学科本位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获得,忽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此,必须强调课程应基于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语言发展和文化背景,重视学生的经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这就将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之中。
二、教材的整合设计在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综合科学课程以结构形态出现可能更易于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也更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综合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即学生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了解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并关注科学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为此课程应突出“整合”与“探究”,因为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
我们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三条基本途径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1.通过现代自然观和统一的概念进行整合由于现代自然观是一种整体和有机的自然观,它将自然界解释为具有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系统;系统具有边界和要素,要素间相互作用使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物质系统时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信息的传递;系统一般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因素的作用等原因,系统是会演进的。
现代自然观是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的,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内容进行整合的思路。
依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对其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在对科学作定性介绍(科学入门)后,即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展开,这样学生能整合地认识自然界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即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开始,过渡到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存在的自然”回答了“自然界是什么?”的问题;“演化的自然”回答了“自然界原来是什么?将来会怎样?”的问题;“自然与人”回答了“能动作用很强的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和“自然与人”就构成课程的一级主题。
在一级主题下,利用科学上统一的概念和原理进行精加工。
这些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如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反映了自然界的同一性,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整体性的自然界、理解科学。
为此加工确立了二级主题:物质系统的层次、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与和谐。
在二级主题基础上再加工出三级主题——章,然后依次细化到每一节、课。
这种精加工能确保课程紧扣目标进行编制,所形成的主题系列内在之间是紧密相关的,编排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科学课程的主题系列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章题学期安排科学入门科学入门第一册存在的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观察生物地球与宇宙物质的构成与特性运动与变化对环境的察觉第二册力与运动代代相传的生命不断运动的地球相互作用生活中的水第三册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走进电的世界结构与功能模型第四册植物与土壤空气与生命电与磁转化与平衡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第五册材料能量代谢与平衡演化的自然自然界的演化演化第六册自然与人发展与和谐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2.通过科学探究进行整合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技能,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思想上的一致性”是理科的各门学科能综合在一起内在逻辑。
这种一致性表现在科学家在解决问题时基本采用相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认为科学探究在初中科学教育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和结果,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还是教材内容选择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式。
因此有关探究的内容和技能需要在课程中进行有序地安排,并与学科内容相结合,恰当地穿插或融合,在各分册中应有所侧重。
在安排探究活动时,可以是完整的探究,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各册探究的侧重点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各册中的上述安排只是侧重于探究的某些方面,通过这样系统地安排使学生能对探究有深入的理解,当然要根据目标来安排针对性的探究活动。
表2 探究内容的安排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学期安排探究内容科学入门第一册探究过程介绍;简单的探究;测量仪器的使用;观察能力;分类的方法;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存在的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运动与变化第二册科学探究过程详细介绍;假设(玻璃假设)的介绍和提出;有计划的观察;介绍模型;调查;问题提出;认识变量;实验设计;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相互作用第三册推理技能;假设的检验;数据的形式;简单的变量控制;解释数据;实验设计;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结构与功能第四册假设与证据;处理数据;观察与证据;变量控制;使用模型;实验设计;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转化与平衡第五册介绍假设(黑箱假设)检验假设;逻辑;假设的修订;复杂的变量控制;解释数据;实验设计;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演化的自然自然界的演化第六册问题提出(多种原因);提出假设(多种原因);构建模型;获得信息;取样问题;多因素的变量控制;实验设计;预测;交流和合作的技能。
自然与人发展与和谐3.通过STS进行整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也是进行整合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材设计时,它作为上述主题和探究活动的配角,通过单独设立专题、作为探究的材料、问题的背景、阅读材料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一条“暗线”,配合其他课程目标展开。
4.课程整合后的结构在上述大的板块整合后,具体的要求都将落实到章节(微观的课程设计)整合中,最终形成了一系列主题性单元和结构性单元。
我们引入科学认识过程是多元的思想,认为科学的认识都起源于问题,为此这些单元都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进行展开的。
由于这些问题多数不可能是只涉及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对每个问题的研究必然是要涉及科学领域中的众多知识。
我们就可以围绕着问题,根据学生进行探究过程所遇见的困难,从自然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包括物质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中选取适当概念原理知识和过程方法知识提供支持,使学生获得成功。
由于我们有可能选择那些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问题,而这样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不断地取得成功。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可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系列呈现为阶梯状的问题。
这样可将学生导向掌握科学的知识和过程,从而理解科学。
由此就形成如图3所示结构的程阶梯状的问题系列。
zz三、教材的主要特点1.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与科学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整套教材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并在内容呈现时在课文中呈现出来。
在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
我们认为在《科学》教材中科学的探究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是学生所喜爱的;同时科学探究既包括前人的探究也包括学生的探究,既可以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以是部分的探究过程。
另外,还设置了“讨论”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栏目,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开发中去。
2.强调有机的统整教材从现代有机自然观和科学哲学出发,突出系统、能量和信息等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对5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开始,逐步过渡到可观的“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等的自然图景,再进入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的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不仅能避免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联系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建立科学的、开放型的知识结构。
3.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阶梯状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原有的关于自然的经验和认识极大地影响着科学教育的效果,必须珍惜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并将之作为所有内容呈现、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建构的支点。
为此在教材编写中,我们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小心地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一些科技问题,将它作为教学的开始,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并合理设置主题性单元和结构性单元。
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是科学的概念原理知识与相应的过程方法知识相结合的过程,是对社会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和发展的过程。
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将逐步引导学生向抽象的认识成功地迈进,所获得的知识也将是一种开放式的、更具良好结构的体系,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有利于他们继续地学习。
这种较为平衡的综合科学课程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并为未来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
4.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思想科学技术问题是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学习科学应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具有整合社会实践的功能,具有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统合的功能和对社会价值观进行调适的功能。
为此在教材中有目的地渗透STS教育,如介绍克隆技术,让学生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了充满了事件和冲突的过程,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不适当运用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善用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将使学生的心智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5.合理地设计版面,力求生动并符合学生的心理教材的版式设计实际上是有关课程内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