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精品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午好!

我是4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科学走进生活,让生命更加精彩》,我说课的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的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本节课有两个探究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物体发出声音”,第二个任务是“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节课,只有认识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才能继续研究一系列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

比较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2.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难点:是“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且会小组合作探究。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实验记录表、盛水的水槽、锥形瓶、泡沫碎粒、鼓、豆子。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钢尺、皮筋、绿叶。

课前分组:学生4人一组,每组分小组长,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多种猜想——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小组合作实验取证——交流评价形成结论——联系生活实践应用。通过下面4个环节来实现:

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2、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3、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4、二次质疑,课后延伸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创设“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学生汇报听到了的声音:流水声、狗叫声、电话声、汽车声等。教师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一个奇妙的王国。”

“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顺其自然的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物体”的心理特点入手,

创设了声音情景,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为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这一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此环节有2个任务。

任务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猜想质疑,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音叉、钢尺、皮筋,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接着问“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

2.设计策略: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引导出实验的策略,听,看,摸,思考,填表。此时出示实验记录表,并引导学生读表。

3.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在明确的实验要求下,学生实验有条不紊。并配以温馨提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①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开动脑筋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看谁办法多。

②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③用你喜欢的方式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温馨小提示: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学生们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此段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让学生去说出物体的振动现象,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己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当有学生会发现: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为什么弯曲、按压的方法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做出一些猜测,学生现在的猜测是前面的“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不能解释的,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此时,让学生再做实验,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后交流汇报(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有可能会说“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的学生会说颤动、抖动、跳动、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板书:振动

教师谈话:“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在振动吗?

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学生应该可以想出一些方法,如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