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开始。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放了市场经济,并吸引外国投资。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农村改革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农民逐渐脱离了集体经济,开始个体自主经营。

同时,城市经济也通过引入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等手段实现了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市场化改革和价格双轨制。

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了以企业为中心的财税体制改革,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同时,金融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拓展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成为关键任务。

同时,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起,中国经历了许多关键时期和政策变革,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

第一阶段: 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国家集中管理资源和生产。

政府采取了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的政策,以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 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增长和变革。

首先,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促进了私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的引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开始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大力发展出口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以其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这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第三,中国进行了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

大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未来展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的经济模式需要转型,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向更为可持续的内需驱动增长。

中国还需要解决环境问题和不平等现象,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以提高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将继续面临挑战,但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并为实现可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制定战略。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计算机技术,这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数字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投资数字经济领域。

到了90年代,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4年,我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的诞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

1999年,我国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中国万网”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

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投资数字经济领域。

21世纪初,我国数字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

2008年,我国第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触宝科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诞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开始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

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

2017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投资数字经济领域。

总的来说,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到互联网的兴起,再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

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中国的经济从中等偏下逐渐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包括经济改革开放、外贸、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由邓小平提出。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以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向全球开放了,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外贸外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出口导向”的政策,并逐渐建立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出口生产基地。

出口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外贸的发展。

如今,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外贸已经从单纯的出口转变为以出口为基础并与进口、投资等合作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资本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逐步建立了一个规范、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不断完善,如今已成为全球改革最快、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机会。

总结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外贸到资本市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不少艰难和曲折。

但中国人民和政府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拼搏,最终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中国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径也将伴随着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而调整和变化,但是中国将持续致力于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

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经验总结: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外贸改革等。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建立起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

3.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2004年-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等。

经验总结: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实施适当的监管和调控措施,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正确的方向。

3.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4. 坚持创新驱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5.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前景分析中国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它的成长轨迹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前景。

一、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大大下降。

19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民营企业的管制,推行市场经济,同时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这种改革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积极地参加国际贸易组织和全球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转变成一个过剩的问题,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多个领域带来了创新和创新。

中国开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投资。

二、前景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巨大,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加速,为提供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正在不断加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消费和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众多的中产阶级和更为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正在推动国内市场向更高端和品质化的方向转型。

中国还将要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努力实现更加多元化、质量更高的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环保问题,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控制污染和降低碳排放。

另一个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中国需要在提高工资水平和促进就业方面采取进一步行动。

综合来看,中国的经济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前景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很多启示和借鉴。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有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共赢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发展方向与展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的体制环境。
0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03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CATALOGUE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01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 效率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突破 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 才,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 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02
03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由传统制 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转型的压力。
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当前 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包括其提出背景、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

一、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探索阶段(1978 年 -199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探索引入市场机制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 制度建设阶段(1992 年 -200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包括价格机制、市场主体、宏观调控等方面。

3. 深化改革阶段(2002 年 -2012 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4. 新时代阶段(2012 年至今):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新时代,主要任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可以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四、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2. 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现代史上,特别是在20世纪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令人称赞的经济发展历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旨在深入探究这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经济发展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为私有企业开放市场,吸引着外国资本。

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促使了经济的增长。

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商业环境,这使得私人投资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成为可能。

特别是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允许私营企业的出现,并在许多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力量。

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得以形成。

同时,中央政府部门推出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诸如四大现代化建设等,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有企业。

二、政策调整在1980年代末期,中国经历了一段经济过热时期。

为了避免经济的过度增长,因而导致的疲软、通货膨胀等问题,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调控政策。

这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扩张的限制、财政收支的调整、货币政策的管控。

此外,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国家还实施了外汇储备的控制。

在经济环境和政策的调整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重新获得了活力。

同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过去主要依赖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在90年代后期则逐渐向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转变。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发展进程得益于1990年代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步骤带来的外贸和外商投资的高速增长,被视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契机。

中国的商品进口和出口实现了贸易关系的开放,同时外商投资的增加也带动了中国内部消费的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着手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促使了华人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

四、稳健增长到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政府因此推出了许多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规和环境保护。

同时,国家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优化和改革,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0世纪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

20世纪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二1980年12月,中央下决心进行调整,把1981年增长速度降为3%,基本建设投资砍掉了40%,下大力量加强农业,情况迅速好转。

1980年农业生产增长1.4%,1981年增长6.5%,1982年增长11.3%,1983年增长7.8%。

工业生产除1981年增长4.1%以外,1982年上升到7.8%,1983年又上升到11.2%。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20年翻两番要不要划分两个阶段的争论。

1981年3月重新着手制定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为方针的“六五”计划。

10月,中央局讨论国家计委提出的“六五”计划控制数字,确定了把提高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了今后20年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确定了“六五”期间保四争五的计划速度。

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对于政治局的这一决定,在领导层思想并不一致。

1982年3~5月,在制定“六五”计划和起草十二大报告的过程中,有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话,不同意保四争五的“六五”计划,指责计划低就是对主义信心不足;不同意20年划分两个阶段,指责前十年慢些、后十年快些就是把困难留给后人,说四化起飞此其时矣;提出不要用效益压指标,借效益来收缩;不要强调储蓄,现在要转到适当刺激消费;说财政部年年讲赤字,是吓唬人的,这几年吓唬我们太厉害了。

5月,国家计委负责人写信给中央常委,陈述自己的意见,坚持20年要分为两个阶段,坚持“六五”保四争五的计划速度,坚持适当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坚持国民经济要搞好综合平衡。

7月,国家计委把《二十年设想和“六五”计划》正式报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得到中央的同意。

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20年翻两番和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战略部署。

11月,陈云听取国家计委负责人汇报时讲,“经济建设要分清前十年和后十年,要抓住这两个十年的区别。

前十年是打基础的,要把各种关系理顺,不能搞快了,如果在前十年乱上基本建设,经济仍会出现混乱。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生产力效率低下,物资供应短缺,物价上涨,国际收支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中国政府开始进行经济调整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调整的核心任务是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企业、对外开放等。

农村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一步。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启动,将集体农庄改为农户小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这一释放了农村的生产潜力,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农村还解决了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是乡镇办的工矿企业,起初是为了实现地方富裕和农民集体富裕而设立的。

然而,由于体制约束和管理不善,乡镇企业陷入了困境。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乡镇企业,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乡镇企业的生产力。

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城市企业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环节。

城市企业是国有企业,也受到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

为了推动城市企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推行了市场化,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效益评价。

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城市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方面。

1978年,中国决定对外开放,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逐步开放,中国的外贸逐年增长,外资流入中国也大幅度增加。

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总结来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研究,通过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企业和对外开放等措施,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

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

【新我国成立后经济体制发展变迁史】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发展新我国成立后的经济体制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废墟堆积如山、民不聊生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领导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作化和国有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

这些举措催生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为新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新我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6年,我国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对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对个体农业的合作化改造等措施。

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确立,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控和管理。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和展望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产权制度建设,促进公有制和各种经济成分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还在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新我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迁史,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与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使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中不断进步。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①早在1978年之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

②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
1983年初,一些领导人提出“包字进城,一包就灵”的口号,要求在城市工商业中全面推行企业承包制,但是这很快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③这次改革还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通过企业的改组和横向联合,将分散的“大而全,④1983年,为了取得大城市改革的经验,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领导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
⑤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阶段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①反映了1978年之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局;②③阐明了197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尝试;④说明这次改革已经深入到变革城市管理体制的层面;⑤指出了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几乎同时进行,材料主要反映了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凸显了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1页共1页。

中国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地摊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庞大,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如零售、餐饮、
服务、娱乐等。
02
发展特点
地摊经济具有创业门槛低、经营风险小、商品价格低等特点,成为许
多小本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的生存方式。
03
面临挑战
地摊经济也面临着城市管理、环境卫生、质量安全等问题,需要政府
和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规范。
中国地摊经济的未来趋势
交通
北方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一般而言比较高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南方地摊经济
规模
南方地区的地摊经济规 模相对较小,摊位数量 和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 。
特色
南方地区的地摊经济以 手工艺品和小型创意产 业为主打,同时夹杂着 一些特色小吃。
交通
南方地区的交通发达程 度一般而言较低,为地 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 定的限制。
02
中国地摊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摊经济的起源
起源时间
中国地摊经济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 策为地摊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发展背景
地摊经济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消费市场的扩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 性和创业门槛的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地摊经济的发展地摊经济将与互联网、实体店等各类经济形式融合发展,形成多 元化、互补化的经济模式。
地摊经济的发展机遇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地摊经济的快速发 展提供了支持。
消费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 求的不断增加,地摊经济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
创业门槛
地摊经济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为更多人提供 了创业机会。
政策支持
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地摊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促 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做出 更大贡献。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以摆脱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宣布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的新时代的开始。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市场经济和外商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重视,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由。

在1980年代,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价格改革、企业改革以及财政金融改革等。

以农村改革为例,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农民可以自由经营土地并享受到了一定的劳动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

在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将原先的“包产到户”的经营体制改为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200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内改革政策,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这些改革政策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医疗教育改革、环境保护等。

同时,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中国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中国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着巨大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

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

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

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

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国家从新民主主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改革的重点是改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综合经济体制。

1998年,中国国务院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总体框架,并实施“积极发展、有序调结构、稳步推进”的经济改革政策。

21世纪以来,中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共识,增强凝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特点是在自我改革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开拓创新,凝聚共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中国梦,维护人民利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从封建社会的秦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的王朝更迭和社会变革。

然而,真正的现代化进程始于20世纪。

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新中国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迈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开放内地城市。

这些政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经济实力逐渐壮大。

从1980年到2020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近10%。

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环是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许多国际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增长的重要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成为国内外企业的重要竞争对手。

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包括改善和推进农村发展,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以及推动城市化进程。

中国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教育和医疗保健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促进城市化和城市更新的挑战,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也与其全球影响力和外交政策紧密相关。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还表现在社会和文化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对创新和消费需求的反映越来越快速。

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重视也在增加。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来应对全球性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

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

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

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

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

1977年提出23年实现现代化以及随后一些部门和地区提出的翻番计划,都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但这种分析都是为了论证当时提出的目标是积极的和可靠的。

定什么目标,应当是分析的结果,而不应当是分析的出发点。

先定下目标再去找根据,是无法把“实事”搞清楚的。

“长官意志”在起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发展目标都是长官意志断定的,而长官的意志又是不受约束的、不承担责任的。

做经济工作的人,扭不过长官意志,只能只唯上、不唯实。

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经济部门唯实了,但长官意志可以轻易否定掉经济部门制定的计划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5月人大会议通过,12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批判生产和建设方面的右倾保守思想。

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数字于1956年11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1957年10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大跃进”,把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全面推翻了。

1982年人大会通过的“保四争五”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6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划分两个阶段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以及其后的第八个五年计划,还不是按长官意志说变就变了。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怎样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愿意讲有利条件,不愿意讲不利条件,愿意讲成绩,不愿意讲缺点,这是党内的一个陋习。

尽管有的时候讲“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多些,也不要估计不足”,但把困难估计足的时候不多。

80年代只有两次,一次是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一次是1989年9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这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了。

如果能早点把问题揭开,那该多好啊。

党内还有一个毛病,宁肯拿很多时间去讨论具体业务问题,也不愿意拿出时间讨论一下经济的总体工作,更不愿意开门见山地仔细分析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每年开了不少的会议,大多是由上往下贯,层层照转,根本讨论不了什么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顾虑的问题,怕把问题说多了、讲了实话,被打成右倾和被视为右倾,被说成是不尊重领导。

现在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成风,而说实话的人却总是顾虑重重、胆战心惊,这不能不使人深思。

(二)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

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

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搞下去就快,急于求成反而慢1978年提出组织新的大跃进,就是违背了稳步前进和按比例发展的方针。

单纯突出钢,追求1985年产钢6000万吨,造成煤、油、电、运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大上基本建设,突击签订引进合同,使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和外汇债务。

由于追求数量、追求速度,不顾质量、不顾消耗、不讲经济效果,最后是图虚名遭实祸。

1982年以后,追求产值翻番,同样是违背了稳步前进和按比例发展的方针。

1982~1984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扩大建设规模,致使稍为缓和了的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又紧张起来。

1986年略为收缩了一下,1987、1988年又大干快上,国民经济进一步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关系失调,又来了一次大折腾,出现了一次反复和大的马鞍形。

什么叫折腾?形势一好就想加快,就想大干快上。

而一大干快上,就必然造成经济关系紧张,支撑不下去就必然调整,把速度降下来。

而一旦形势好转,就又旧病复发,又想大干快上。

这种不断地反复就是折腾。

经济规律是无情的。

你违反它,它就马上给你个脸色看。

第一年闹腾,第二年就日子难过。

觉悟得早,调整及时,损失就小;反之,损失就大。

稳步前进,按比例发展,持续、稳定、协调,每当出现一次问题,就重念一次这本经。

而在有的时候,一边念这本经,一边在违反这本经。

这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东西在抵触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不要丧失机遇是对的。

但是,正是不丧失机遇,就必须积极准备和创造条件,循序前进,而不能贸然行事。

凡是盲目冒进的,出现折腾和反复,都不是抓住机遇,而是丧失机遇。

在经济工作中有些常规是要打破的,而有的常规就不能打破。

比如,按比例发展,这个常规就是不能违反的。

为什么一搞大跃进、一搞大干快上,就出问题?就是因为一搞大跃进,就必然破坏按比例发展这一条规律。

不信你数数,哪一次大跃进没有破坏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现在说大跃进的少了,跨越式发展成了时髦语。

其实,跨越式发展都是追求超越常规的速度,都是追求大跃进。

经济有经济的规律,不是号召跨越就能跨越的。

历史阶段是不能跨越的。

“按部就班地搞就快”,除了陈云外,没有人敢讲。

但违反了它,就都受了惩罚。

经济工作牵动国家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要去冒风险呢!经济工作应当强调循序前进,水到渠成,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能正常地工作,不能拿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去冒风险。

可以回顾一下,凡是高喊不要怕冒风险的时候,风险就真的接着来了。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强调发展是对的。

但对于发展本身来说,不是什么样的发展都是硬道理。

不稳步发展,不协调发展,造成经济大起大落,这种发展就不是硬道理。

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这就限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党吃急于求成的亏太多了。

1981年9月2日,李先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曾经讲过,三十二年来,在发展经济上,究竟我们是低速度吃亏多,还是高速度吃亏多?经验证明,还是高速度吃亏多。

我这样讲,并不是否定切合实际的高速度,更不是主张低速度。

安排速度总是要合情合理,实事求是,能够达到的速度而不去争取是不对的,但是,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危害更大。

”[4]陈云讲得很准确:“目前人民向往四个现代化,要求经济有较快发展。

但他们又要求不要再折腾,在不再折腾的条件下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我们应该探索在这种条件下的发展速度。

”[2](p.252)这是1979年9月18日陈云讲的话,离开现在已经25年了。

但这个探索我们现在并没有完成。

人们自然地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讲稳步前进,而总是犯急于求成的毛病?为什么老说控制基本建设规模,而总是控制不住?现在应该总结一下经验,找一找病根在哪里。

光讲空道理是没用的。

病根还在于体制,政府主导经济增长。

追求政绩,大搞建设,中央政府强劲,地方政府更强劲。

现在说是政企分开了,实际上大干快上还是政府起主导作用。

从根本上考虑转变政府和党的职能,是时候了。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段话:“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体制基础。

这些问题既是经济运行中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应当切实地付诸实施。

(三)调整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后退。

而且要退够,不要害怕这个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调整都是不得已的。

在调整中最常犯的毛病是下不了决心,总想希图侥幸,这也舍不得下,那也舍不得下,以致拖延了时间,问题越积越多。

陈云每遇调整,决心都是大的。

1980年那次大调整,陈云提出基本建设搞铁公鸡一毛不拔(极而言之),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塌不下来;有人说耽误了时间,从鸦片战争以来耽误了多少时间,现在耽误三年时间有什么了不得。

陈云的话壮了全党的胆。

只有决心大,退要退够,形势好转的时间才来得快。

1985年2月第一次省长会议后,陈云在政治局会议上,不理睬有的领导人提出的“用轻松的办法解决紧急的经济问题”,而主张“有些东西要搞得死一点,叫先死后活,置之死地而后生”[2](P.375)。

可惜,这一次陈云的意见没有为全党所接受,以致酿成大祸。

实践显示,在遇到必须调整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容易下决心,怕这怕那,但在调整过后又后悔早该下决心,早该退够。

因为下决心调整了,形势就很快好转,没有一次出现一蹶不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经验,不要怕调整,该调整的时候,就下大决心调整,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因为我们的调整,总的都是考虑周密的、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而不是溃退。

“软着陆”是应当争取的。

但是太“软”了,就着不了陆。

1985年提出软着陆,就没有着下来,1989年还得动大手术。

1993~1997年软着陆是成功的,但用的时间太长了,付出的代价如何,没有人算账。

有一副对联:“焦头烂额为上客,曲突徙薪无恩泽”。

救火者固然有功,但提倡曲突徙薪的更应当受到尊重。

不能老忙着救火,要研究“曲突徙薪”之道。

我们要向陈云学习,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教训。

[参引文献][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237页。

[2]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0~687页。

[4]《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