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71a26b3843323968011c925b.png)
概 念 的根本 倾 向。周 宏 认 为 , 克 思 的意 识 形 态 马
是 一个贬 义 性 概 念 , “ 级 社 会 的维 护 意识 ” ⑨ 阶 是 意 识 形 态 最 为 基 本 的 规 定 。z季 广 茂 认 为 , 马 克 ( ) 在 思 那 里 , 识 形 态 始 终 是 一 个 贬 义 词 , 识 形 态 即 意 意
马克 思 意识 形态 理论 研 究 述评
朱彦振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 学术界 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的历史发 展 阶段 、 意识形 态概念 的 内涵 、 识形 意
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等 四个 问题研 究状况 的探 讨与分析 , 获得 以下观 点: 马克 思意识形 态理论 的历史 发 展可划分为 四个 阶段 ;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的基本特征 有虚假性 、 无意识性和阶级性 ; 克思意识形态理论 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 。 马
1 0
亭 海 29 0. 04
(87年 一17 15 80年 )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的 深 化 阶 段 。 为
在 这 一 时 期 , 克 思 一 方 面 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生 活 马 进 行 了 科 学 分 析 , 一 方 面 对 资 产 阶 级 意 识 形 态 另 中最 基 础 的 部 分 — — 政 治 经 济 学 进 行 了 深 刻 的 批 判 , 意 识 形 态 理 论 得 到 了 深 化 。第 四 阶 段 ( 8 1 使 17
青年 黑格 尔 派 、 产 阶 级政 治 经 济 学 和 各 种 社会 资
主 义 、 产 主 义 思 潮 的 理 论 批 判 , 过 一 系 列 的政 共 通
2024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篇
![2024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f78b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d.png)
2024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篇报告1:2024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发展趋势1. 引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在2024年将继续对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和研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国家提供决策参考。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2.1 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领域的核心理念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它强调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追求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
举例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24年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由于强调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政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核心理念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制度。
它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人民的广泛参与。
例如,在古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模式。
虽然古巴在政治体制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然对其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这种价值观念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古巴的社会主义文化注重团结、互助与无私奉献,这些价值观念在古巴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3.1 经济领域的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领域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
尽管公有制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也逐渐增加。
例如,越南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3.2 政治领域的分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实践也在加速变革。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尝试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
这种分权化的趋势有助于增加人民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马尔库塞_单向度的人_的思想述评
![马尔库塞_单向度的人_的思想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60533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f.png)
摘 要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工具理性的方式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
那样的前提之下,马尔库塞发行了《单向度的人》这本极其重要的著作,这本著作里他对藏拙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许多单向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披露和分析。
马尔库塞发觉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造成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和被遏制的意识形态。
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所以使得改变极权主义性质,并不是使用暴力和专政的结果。
工人们似乎不觉得自身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因此他们丧失其批判的力量。
统治者操纵和支配着技术和主权的发展,达到自己统治的目的。
在此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变为单向度的社会,相应地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人同样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的分析,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并且通过借鉴马尔库塞的批判否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 意识形态ABSTRACTThe flourishing western capitalism society got its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ci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ome a tool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in a rational manner. Under that premise, Marcuse has issued a "one-dimensional man", this extremely important book, this book a profound disclosure and analysis of his many one-dimensional problem concealing the bad things capitalist society.Marcuse believes that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is a totalitarian society, caused by the political opposite of integr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ontainment ideology. Not caused by violence, bu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Workers does not seem to think their own slavery and exploitation , so they lose their critical force. Rulers to manipulate and dom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vereignty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ir rule. In this condition, such a society into a one-dimensional society, to exist in this society, people also become a one-dimensional ma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one-dimensional man" of Marcus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national culture with reference. And through using criticism and negation of Marcuse's spirit,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improve and develop Marxist criticisms of capitalism spirit,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Key Words:One-Dimension Man Marcuse Ideology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0.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0.2研究现状 (1)0.2.1 国内研究现状 (2)0.2.2 国外研究现状 (3)0.3本文研究方法 (3)0.4本文创新之处 (3)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的提出 (5)1.1马尔库塞思想形成阶段 (5)1.1.1 早期阶段 (5)1.1.2 晚期阶段 (6)1.2“单向度的人”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7)1.2.1 政治条件 (7)1.2.2 经济条件 (8)1.2.3 文化条件 (8)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的基本内容 (10)2.1“单向度的人”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0)2.1.1 “单向度的人”的基本内涵 (10)2.1.2 “单向度的人”的特征 (11)2.2单向度的人思想的表现 (12)2.2.1 意识形态新的控制形成 (13)2.2.2 被遏制的意识形态 (13)2.2.3 极权主义的形成 (15)2.3超越“单向度的人”的路径 (17)2.3.1 单向度“意识形态”的替代方案 (17)2.3.2 超越“单向度的人”的双面途径 (18)3 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思想的评价 (21)3.1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积极影响 (21)3.1.1 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21)3.1.2 发扬了人本主义重视人的精神 (23)3.1.3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3)3.2单向度理论的局限性 (24)3.2.1 它没有找到进行社会革命的真正主体 (25)3.2.2 它没有找到人解放的出路 (25)3.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26)3.3.1 “单向度的人”思想的启示 (26)3.3.2 “单向度的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 (28)结束语 (30)参考文献 (31)致谢 (3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8)绪 论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意识形态概念界定范式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概念界定范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68b8c60029bd64793e2c1b.png)
比如 俞 吾 金老 师 的 《意识 形 态 论 》 (1993)就 是 “国内第一部 用 马克思 主义 观点 系统论 述意 识形 态 概念发展史 的著作 ” (辛 梓 良语 )”。紧随其后 ,又 有了一大批研究 意识形态 概念发展 史优秀专著 和文 章 的发表 .国 内 目前 在这方 面 的综 述文 献也 不少 , 且很具有学 术价值 。第 二个分支 的研究距离厘 定概 念这一理想 旨趣倒是 近了许 多 ,他 们 留下 了基于意 识形态概念 意群意 义上的概念史研 究成果 ,也就是 说 ,当这些 学者发 现 ,他们根本无 法做 到通过 已有 的意识形 态定义 “来收获关 于意识形态是 什么 的准 确 信息 ”②的时候 。他们 选择进 行意识 形态 概念界 定 范式的研究 .从 而寻找 出相对一致 的意识形态概 念 界定范式 。而本 文也正是 沿着后者 这一学术路径 继续 前行 .意 欲对 目前 国内外有关 意识 形态概念 界 定范式的研 究做一个较为完整地梳理 。
有不可通 约性 .但 是这种 不可通 约性是建 立在范式 然曼海姆 自己认 为 , “撰 写意识形 态概念含 义 的变
间研究模 式本身 而言 。并 没有 “非此 即彼 ” 的竞 争 化也 不是 我们 的任 务 ”,即曼 海姆 明确 提 出 自己 的
性 。
着眼点不 是意识形 态概念史 梳理 ,但 是我们 无法 忽
的非此 即彼性,在他看来在 社会科学 的不 同范式之 间 态 ”术 语 分 析 ,引 出一个 著 名 的结 论 : “意识 形
有着 更为 鲜 明的继 承性 或包 容性 ”④,正是基 于 这 态 ”这个 术语总 的来说有 两个截然 不 同的和可 区分
应该说 ,本文 的范式其 实更符 合美 国社 会学 家 视 “曼海 姆是严 格意义上 意识形 态概念史 研究 的第
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回顾与述评
![近年来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回顾与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7fbaaa254b73f242336c5fd1.png)
个 简 明扼要 的定 义是 很 困难 的 , 因为诸 如 ‘ 话语
到底 是什 么 ’ 这 样 的问题 , 在 后 结 构 主 义 批 评 家 眼
中属 于 ‘ 本 质 正义 ’ 的 问题 , 是 应该 去避 免 、 去抵制 的, 而‘ 话语 晗好正 是后 结构 主义 的一 个 中心词 , 因此 , 试 图去解 释清 楚话 语 的含义 , 在学 理逻 辑上 将 出现矛 个 被 广泛
是指说的话, 即言 语 活 动 , 如公共讨论 、 演讲、 言 谈、 辩论、 批评 等 ; 二 是 指 一种 表 达利 益 、 意见 、 建
议 与需求 的行 为 , 如投 票 、 选举 、 游行、 示威 、 参与、
些 可 喜 的研 究 成 果 , 不 同的 是 , 由于受 自身立 场 、 学科 背 景和 思维 方 式 的 影 响 , 学 者们 研 究 的角 度 和侧 重点 也 有 所不 同 。有鉴 于此 , 本 文 在 梳 理 现 有 意识形 态话 语 权 研究 成果 的基 础 上 , 对 其 进 行
Vo I .1 5, No . 6
De c . 2 01 3
近 年 来 国 内 意识 形 态 话 语 权 研 究 回顾 与 述 评
胡 银 银
(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摘要 : 意 识 形 态话 语 权 问题 研 究 , 是 关 系党 和 国 家事 业 全 局 的 重 大课 题 , 也 是 学术 界 经 久 不 衰的 研 究 热 点 和 难
第 1 5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ca8a8dc2f60ddccdb38a0fc.png)
近年来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作者:张瑜谷永鑫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张瑜,谷永鑫(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网络意识形态新样态。
当前国内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性、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重复性研究多且创新性不足仍是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未来研究应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理论规范性研究,实现研究方法多样化,深入挖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领导权;网络文化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1-0087-09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与意识形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意识形态成为当前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
全面梳理和评述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系统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本文拟对此进行述评。
一、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理论重在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逻辑结构和功能属性等基础性问题,是深入思考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其他问题的前提。
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
(一)网络意识形态基本内涵解读网络与意识形态一经融合,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研究也随之兴起。
基于对互联网和意识形态自身属性及互动关系的不同理解,当前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
既有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基于互联网特性的解读。
第一,工具论。
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_莱辛研究述评
![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_莱辛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7149f8c5bb4cf7ec4afed079.png)
学术综述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述评卢 婧内容提要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虽尚未形成规模与体系,但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重视的特征和热点。
本文对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态势与研究特点进行了考察,试图发现我国的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多丽丝 莱辛 国内研究 述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创作就已被译介到我国,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氛围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缺乏对于这位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
直到90年代后,这位英国女作家的作品才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对于她的批评与研究从此正式展开。
经过这2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学界在多丽丝 莱辛创作研究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展,形成了主题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宗教哲学批评和形式研究批评这几个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本文拟通过对这些研究视角、理论方法和关注侧重的考察,试图发现国内多丽丝 莱辛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视角和关注侧重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开掘的研究空间。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多丽丝 莱辛的作品就已有3部在国内先后翻译并出版,它们分别是渴望!(解步武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野草在歌唱!(王蕾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6年)和高原牛的家!(董秋斯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
但她的作品译本初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时,几乎没有国内学者对其人其作进行评价,唯一可见的是一篇附在译本渴望!中的转译自苏联的评论小说家多丽丝 莱辛!。
这篇评论的作者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角度来评价莱辛的非洲题材小说创作,称赞她抛弃了吉卜林式的传统,认为∀她的诚恳和乐观,和她那种想把她的艺术为社会进步、国际的友谊与和平服务的愿望,必然会使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敬爱#∃。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39be0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0.png)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革命思潮向改革思潮转变。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在这些革命中涌现出了众多的革命思潮,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反思暴力革命的局限性,逐渐接受了和平改革的思想。
2.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出现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的追求和精神生活。
因此,在思想领域中,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不同的思潮开始并存。
3. 技术和文化进步带来的思想启示。
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进而引导人们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这些新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也带动了一些前瞻性思潮的涌现。
4.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然而,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思想文化并没有被摧毁,相反,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对外展示。
因此,中国的思想潮流在国际化的
同时,也往往表现出本土特色。
总体来说,20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潮流呈现出了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启示将不断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22a2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c.png)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
![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5f6472753b3567ec102d8a5d.png)
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意识形态”一词是西方步入现代社会的产物。
最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指一种观念的科学和认识论概念,也因蕴含启蒙主义的价值信念而被帝制专权的拿破仑斥之为虚假的观念,证明了这一概念一开始就与政治权力和国家统治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自己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统治意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就要打破那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建构人类解放的新意识形态。
列宁把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政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强调工人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灌输功能。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存在着各种思潮尤其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
如何在批判引领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二十世纪以来,国外对这一领域大体有五种研究路径。
一是科学主义路径,试图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定量方法或社群认知系统研究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
二是新制度主义等流派从否定性角度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阻止制度变革、引发宗教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是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安全研究,把冷战和后冷战条件下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结合,强调文化权力在国际权力格局和国家安全的作用;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是影响国家战略的决定性力量。
四是意识形态终结论。
认为冷战的深入使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的自由主义都丧失了以往活力,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成为终点,此后人类不再需要关于理想社会的争论。
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路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与文化领导权的密切关联;到了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愈加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的提出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态,有的提出资本主义统治的重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有的提出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合法化危机,即意识形态危机,有的运用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理论去解构后工业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崇高客体”。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688ed7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d.png)
图形、版面的布局等都直接引发多模态话语交 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但这些媒体如何合理 搭配,在不同的情景中哪些模态起主要交际作 用,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处 理等都没有进行很好的 研究,致使我们对它们如何影响教学效果没有 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现代外语 教学中,有两个新的趋 势促使我们必须对外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进行 深入的研究:一是以交际、协商 、任务、活动为特点的 新教学法不断发展,使多种交际模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如话语伴随动作和行为、话语解释动作, 或者动作表演话语等;二是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不断发展,如实物投影、PPT、电影 、录像等。这样课堂 内容的表达不仅不是完全由语言来完成,而且 语言也不再是主要的交际媒体。 所以如果我们仍忽视其 他媒体的作用,只注重语言的作用,就会影响 学生对课堂话语整体意义的理解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 效果。我们对外语课堂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 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外 语教学中对各种媒体的 运用和各种模态如何协同进行话语交际,设计 出一个根据课型和教学目的选择 合适媒体组合的模式, 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国内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还没有见到专著出版,只有数量不多的论文,其中胡壮
麟的“社会符号学中多模态化”(2007)讨论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介绍了具有媒体和 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并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
近20年“两半”问题研究述评
![近20年“两半”问题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e5ec41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0.png)
近20年“两半”问题研究述评2019-04-14[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半殖民地半封建”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成为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
“两半”概念形成的争论、“两半”是否为合适的社会性质表达以及“两半”中的“沉沦”与“上升”等诸问题是其中的核⼼。
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探究、彼此辩难,学术界在许多⽅⾯获得共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得到充分表达,共同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
[关键词]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性质 沉沦与上升 现代化范式[中图分类号]K0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0―7326(2008)10―0149―0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下简称“两半”)是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概括,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半殖民地半封建”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成为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
真理愈辩愈明,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探究、彼此辩难,学术界在许多⽅⾯获得共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得到充分表达,共同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
⼤致⽽⾔,学术界关于“两半”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个⽅⾯。
⼀、“两半”概念形成的争论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渊源,聂希斌指出它有着不同的来源。
在马克思、恩格斯⽣活的时代,还不存在半殖民地国家,因为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列宁早在1915年《社会主义与战争》⼀书中,就表明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
随后,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阶段》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典型的国家形式不仅有两⼤类型国家,即殖民地占有国和殖民地,⽽且有各种形式的附属国”。
中国正是这种“形式上是独⽴的,实际上却被财政和外交⽅⾯的附属关系的罗⽹包围着”的半殖民地国家。
在谈到半殖民地的性质和特征时,列宁认为,“它们是⾃然界和社会各⽅⾯常见的过渡形式”。
据此作者认定:“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是由列宁⾸先提出的。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5d36b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0.png)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探讨与研究,这一议题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社会现实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现状与前景两个方面,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述评。
一、现状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的意识形态相比,具有更新、多样、碎片化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传播和变迁规律,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边界和特点并不明晰,这为研究者带来了困难。
网络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碎片化特点使得研究者难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
在网络舆论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虚假信息、谣言和负面舆论的传播现象也日益严重,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研究现状就学术研究而言,当前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学者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一步丰富并精细了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
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传播和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前景1. 前景展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和传播机制将更加多样和复杂,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
随着社会对网络信息的重视和网络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化,其对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这将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可以预见,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将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cf74ba524de518964b7d68.png)
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研究作者:谢淑伟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18年第02期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对人的社会意识的概括和升华,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对人的社会意识的概括和升华,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而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论断是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科学概括。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所以,我们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深研究,以期创造性地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近三十年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概念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概念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53f5b57be23482fb4da4cf1.png)
近 几 年 , 中 国 的文 学 理 论 研 究 者 对 于 文 艺 的
但 与 意 识 形 态 相 关 , 以李 思 孝 等 较 有 代 表 性 ; 四
意识 形 态 的关 系方 面进行 重 点梳 理 ,归 纳 出四种 类型 :一 是 文学 的本性 是 意识形 态或 特 殊的 意识 形 态 :二 是 文 学的本 性不是 意识形 态 ,而是 社 会 意识形 式 ;三是 文 学 的本性 不是 意识 形 态 ,但 与 意识形 态相 关 ;四 是跳 出文 学本性 与 意识 形 态的 直接 关 系 ,提 倡 对 意识 形 态 内涵作泛 化 的理解 。 文艺 的意识 形 态应从 学理入 手 ,以哲 学为 支撑 点 ,以马 克 思文 艺理论 为根 基 ,以具体 文本 为 阵地 ,在与 社会 意识 相 契合 下 来理 解。 文
尽 相 同 。 时 至 今 日,在 文 艺 理 论 中 .对 于 “ 意 识
是 跳 出文 学 本 性 与 意 识 形 态 的 直 接 关 系 ,以 本 体 性 或 者 功 能 性 等 角 度 为 出 发 点 ,提倡 对 意识 形 态 内涵 作 较 为 宽 泛 的 理 解 ,以 陆 一 帆 ,张 开 焱 ,吴 子林 等较 有代 表性 。 ,
[ 语 言/ 文 学/ 艺术研 究 ]
近三 十年 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概念研究述评
王 忠 田
( 湖 北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湖 北 黄石 4 3 5 0 0 2 )
摘 要 :近 三十 年 文 艺意识 形 态 问题 一 直是 中 国研 究 者争论 的 热点 。通过 对 意识 形 态 内涵就 文 学本性 与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bec03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1.png)
八十年代文化革新影响下的后现代思潮研究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场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和文化革新的推动力量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艺术和思想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应运而生,成为八十年代文化革新的重要思想倾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潮产生和演化、思潮主要内容以及意义等方面探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八十年代末期之前,中国社会和文化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经过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浩劫”的洗礼,整个社会的文化浸透着一种怀疑、恐惧、敌视的氛围。
这种氛围长期制约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妨碍了中国文化的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文化革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少文艺家和思想家在这个机遇下开始拥抱现代性,放弃二元对立和现实主义的刻板印象,开始探索更为自由、灵活的艺术方式和思想形态。
这些探索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思潮,其中后现代思潮就是比较典型代表之一。
二、思潮产生和演化后现代思潮最开始产生于西方社会,是一种批判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哲学倾向。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权威和常规,追求超越和变异,关注弱势和异质性,注重多元、复杂、边缘和矛盾的文化实践。
这种思想开始流入中国文化领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后现代思潮主要体现在文学、文化批评和哲学领域。
在文学领域,以钱锺书、陈丹青、余华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始以对主流文学及其传统观念的反叛为主导,倡导“写实的死亡”、“微观小叙事”、“抽象诗意”等概念。
在文化批评领域,以茅盾文学奖事件为反应,评论家们开始反思文化生产体系对于文学的束缚,倡导反对文学权威的思想,提倡自由的文化实践。
在哲学领域,一批先驱们开始对传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物主义进行质疑,提出“深度现象学”、“后现代存在论”等新思想。
三、思潮主要内容后现代思潮的主要内容是对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37d5b86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d.png)
现状与前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点入手,分析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本文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给出了研究的启示,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世界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新时代、研究现状、问题、挑战、未来研究、总结、展望、启示、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传播思想的重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政治、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影响人们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反映着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也影响着个体的认同和态度。
深入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推动政治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并传播的一套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系统化思想,是网络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向。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络社会的思想文化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影响机制,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推动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通过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网络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和传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578d27ee06eff9aef807a4.png)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作者:袁卓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一形势,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从科学分析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入手,进一步研究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现状,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42-02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对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起到主流作用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传播更有说服力,得到人们的认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强理论研究,意识形态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
一、意识形态的理论综述(一)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头脑中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思想体系和上层建筑,但是这种思想体系和上层建筑又能够系统而直接地反映出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
而在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应该体现出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二)意识形态的特征1.目的性意识形态既然是一种思想体系,它的存在必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
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意识形态,它要么是支持某些社会经济形态和制度,要么即反对,总之都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综合性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观念、观点、概念,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文艺思想、社会思潮、文学、宗教、道德、哲学等共同构成。
3.阶级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是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附属品,为其服务,而其地位又由其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
4.依赖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意识形态也要遵循哲学规律,它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来源于社会存在。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述评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d9ce33c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f.png)
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述评
李沛武
【期刊名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7)001
【摘要】全球化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世界,意识形态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把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现将主要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李沛武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1
【相关文献】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3.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想研究述评
4.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学术力作——《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评介
5.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前沿2002年第3期研究动态43[摘要]1980年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一直呈活跃局面。
本文对国内学术界引介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情况以及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意识形态;热点问题[中图分类号]F036;[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7-1962(2002)03-0043-0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鲁克俭一、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引介1.国内刊物对国外意识形态研究的译介。
1980年以来,国内刊物先后刊发了多篇国外意识形态研究的译文。
《哲学译丛》1980年第2期刊登了西方“马克思学家”L.柯拉科夫斯基《没有选择的人》一书中的一节“意识形态和理论”,该文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起来,并否定“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刊登的澳大利亚学者G ・马尔库斯的文章“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同期刊登的英国《新社会》杂志编辑部的文章“关于知识社会学”,介绍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第2期刊登的苏联学者达维久克季塔连科的文章“从‘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到‘重新意识形态化’观念”、莫斯克维切夫的文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产生”、格拉诺夫等人的文章“‘重新意识形态化’———克服精神危机的企图”,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和后来出现的“重新意识形态化”思潮;《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刊登的波兰学者M ・杜勃罗西尔斯基的文章“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考察了“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期刊登的苏联学者的文章“世界观与意识形态”,对“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上述这些文章的作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都很熟悉,因而在行文中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通过这种渠道,国内学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2.国内研究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介。
从1980年开始,国内学术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介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加之上述国内刊物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译介,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评介性研究。
《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刘莘的“意识形态与科学: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开这种研究的先河;紧接着《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张汝伦的“哲学释义学,还是意识形态批判?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争论述评”,考察了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此后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论文还有:《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金德万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乌托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译介”;《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张凤阳的“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争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年第1期龚政文的“意识形态与艺术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考察”;《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4期陈振明的“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等。
针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的评介性研究始于《哲学动态》1988年第10期姚大志的“西方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
此后的评介性研究还包括《求是》1989年第11期宋惠昌的“当代世界意识形态理论演变的基本特点”,《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余平的“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姚大志的“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哲学的实质和意义”等。
此外,还有的研究者就西方意识形态理论中争论的热点问题进行评介,如《哲学动态》1988年第3期王兼强的“国外对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探讨”;《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姚大志的“西方对‘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的三种意见”;《理论学刊》1992年第4期岳文剑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兼析西方的‘意识形态非科学理论’”等。
研究动态44仅1993年一年中,就有三本有关意识形态的专著出版: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姚大志的《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和宋惠昌的《当代意识形态研究》。
尤其是俞吾金的《意识形态论》,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介性研究高潮。
但无庸讳言,这其中也不乏低水平重复之作。
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介绍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还有的研究者在意识形态研究文章中涉及到福科和费耶阿本德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把科学看作是意识形态的思想,这些可以说是国内引介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进展。
二、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980年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很多,本文只想就其中的热点问题作一介绍。
1.意识形态的含义。
据前苏联学者统计,意识形态的定义有150种之多。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给意识形态下过定义,这就使国内研究者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目前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定义,这里无需一一列举。
但透过这些定义,可以发现国内研究者现在对意识形态含义的认识已经大大深化。
首先,区分了广义的意识形态和狭义的意识形态。
狭义的意识形态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它包括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
政治意识形态是狭义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是类似于哲学或世界观的“行而上”的理论学说或主张。
其次,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和“价值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强调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指向的理论主张;不仅仅是认识和反映世界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为人类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
有些论者干脆将意识形态称为“信仰体系”。
2.意识形态是否等同于“虚假的意识”?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家大都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的意识”,对其看作贬义评价(卢卡奇除外),并认为马克思一直都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
国内也有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他们对所有的意识形态都采取批判态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一词中性化,列宁还把“马克思主义”也看作是意识形态,看作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种是否定的、贬义的用法,它等同于虚假的意识;另一种是中性的用法,它作为马克思制定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或思想上层建筑。
在马恩那里“意识形态”是否贬义的争论,主要是引经据典之争,谁是谁非很难有定论,因为它涉及到对马克思著作文本的理解和解读问题。
实际上,谁是谁非都不影响我们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意识形态,看作是一元的、对社会生活个个方面起指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而如果非要坚持马克思也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那么就有可能抹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所作出的发展和贡献。
3.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或是“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并没有把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意识形态。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等人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实证科学化,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列宁在新的时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看作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走了另一条道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卢卡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把马克思看作是“人道主义者”;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则强烈抨击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的做法,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马克思是“反人道主义者”。
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国内研究者在接触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上述观点后,大都对其持批判态度,而坚持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观点。
其所持理由主要与上述“意识形态是不是虚假的意识”的讨论密切相关,即意识形态并不必然是“虚假的意识”,并不必然是“阶级的偏见”;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其意识形态完全可以是真实的意识,可以符合客观真理,从而成为科学。
4.科学技术是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科学技术看作是生产力,从未将其归入上层建筑、将其看作意识形态。
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是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特色。
先是马尔库塞把技术理性看作是意识形态,后来哈贝马斯直接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著名论断。
国内研究者在评介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大都认为,尽管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负有意识形态的功能,理论前沿2002年第3期理论前沿2002年第3期研究动态45但将科学技术看作意识形态却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1)自然科学反映的是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及人对自然现象的关系,并不像意识形态那样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
(2)意识形态有阶级性,而自然科学无阶级性。
(3)在当今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但这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4)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只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的概念,仅仅把“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的意识”。
5.社会科学是不是意识形态?鉴于“文革”时期意识形态泛化的深刻教训,许多研究者注重区分“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式”这两个概念。
对于自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而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现在人们已经形成共识,把自然科学看作意识形态(即使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已遭到人们的不屑。
但对于社会科学是否属于意识形态,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有的研究者认为,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是任何一门学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科学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就必须实现社会科学的非意识形态化。
有的研究者则坚持社会科学本质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反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既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不是意识形态,但两者不可分割,联系十分密切。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明确坚持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研究者,也只说绝大部分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也都承认有些社会科学门类如语言学、逻辑学并不属于意识形态。
这样就避免了片面化和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