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PPT课件
晋教版地理八下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课件1
7.河西走廊所属的省区是下列轮廓 图中的哪一个( C )
解析:河西走廊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地表干旱。
8.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由于居民过度开垦,将 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哪一项的情形最为严重(B ) A.水源严重不足 B.土壤的沙化、盐碱化 C.土壤流失 D.地面下陷
解析:河西走廊位于西部内陆地区,地表干旱。
教学 重点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解 决 方 法 采用创设情境法,同时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 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总结、比较、互助学习。 教学 难点 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
填空: 1--.因-河-位西--于走--黄廊--河介--于-以---西介----,于----祁----连-被-山-称--为和--“合--河黎--山-西-、-走-龙-廊-首-”-山----之间
12.关于图中①、②、③地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附近的山都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B.水源都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C.所在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 D.均为我国重要农业区
解析:祁连山不是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②、③地水源 主要来自河流,而②、③河不属于季节性河流。
13.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是因为( ) D A.河西走廊物产丰富 B.河西走廊盛产丝绸 C.是古代的 商业中心 D.西部地区处处干旱,沙漠广布,只有河西走 廊绿洲处,农业发达,成为东西交通要道
16.下列全部分布在河西走廊绿洲上的城市,组合正 确的有( )A ①金昌、张掖、酒泉、玉门 ②敦煌、金昌、酒泉、玉门 ③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 ④酒泉、兰州、玉门、金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小明第一次乘火车到甘肃,他从兰州出发来到了玉门,沿 途他好奇地观赏路边的景观,并发现了很多问题,请你帮助小 明解释—下: (1)小明在兰州乘坐的火车线路是哪一条?这条路线最终可以到达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其在沟通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河西走廊的特色和价值。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河西走廊的形成过程、地理特点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对河西走廊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河西走廊的特色和价值,增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河西走廊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晋教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共26张PPT)
A.水源条件
B.资源条件 C.劳动力短缺 D.光照条件
4.河西走廊最典型的农业类型是(A)
A.灌溉农业
B.河谷农业 C.水田农业 D.旱地农业
5.下列不属于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是(C )
①冬小麦 ②谷子 ③玉米 ④甘蔗 ⑤胡麻 ⑥油菜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二、灌溉农业
二、读“河西走廊”图, 完成下题。
翻 开 了 新 国 崭新的 篇章 改革开放
让 华 夏 儿 女 彻底告 别了落 后,走出 了迷茫 一 个 日 益 强 大的国
傲 然 屹 立 在 世界的 东方许 海峰在 洛杉矶 奥运会 上的那 一声枪 响 让 沉 寂 了 多 年的华 夏热土 群情激 荡 女 排 姑 娘 的 不败神 话 乒 坛 精 英 的 傲视群 芳 让 世 界 为 之 侧目 让国激情飞扬 小 巨 人 姚 明 的高度 跨 栏 王 刘 翔 的速度 让 CHINA•
①生机勃勃的绿洲
②人口增加 ③开垦土地
④水源紧缺
⑤绿洲面积缩小
⑥土地沙化
⑦沙尘天气
图8.12 绿洲的变化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概括总结】 (1)河西走廊土地构成中,绿洲所占比例小,其余为荒漠、 戈壁等难利用的土地,且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风沙,再加之当 地人们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为,使得河西走 廊沙尘天气频发,也使得河西走廊绿洲面积不断缩小。 (2)人们可从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积极 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来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 这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古今交通要道
二、连线题 将下列旅游景点与其对应的名称用直线连接起来。
鸣沙山、月牙泉
2024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省内区域8.2河西走廊_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习题课件晋教版
【多角度设问】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维系着“甘肃粮仓” 的兴衰和存亡。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遵循自然 规律,科学合理地发展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据 此完成16~19题。 16.“甘肃粮仓”指的是( C )
A.西双版纳 C.河西走廊
B.塔里木河沿岸 D.敦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创新题】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 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 火发射。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 成20~21题。
4.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业是( A )
A.灌溉农业
B.旱作农业
C.水田农业
D.河谷农业
点拨: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
牧区和商品粮基地,这里深居内陆,
降水少,气候干旱,农业主要靠祁
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属于灌溉农业。
图8-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河西走廊联系亚欧大陆,沟通了( B )
A.印度洋和太平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大西洋和印度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点拨:河西走廊联系亚欧大陆,沟通了亚洲东部的太平洋
和欧洲西部的大西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图8-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影响河西走廊育种产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C )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1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地理特点、历史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河西走廊这一地区相对较为陌生,学生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空间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河西走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资料查询法: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河西走廊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河西走廊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
晋教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共17张PPT)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二、灌溉农业
二、读“河西走廊”图, 完成下题。
1.影响河西走廊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B)
A. 气候 B. 水源 C. 土壤 D. 生物
2.图中铁路主要分布于(A)
A. 绿洲 B. 盆地 C. 沙漠
D. 高原
3.图示区域中太阳能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D )
二、灌溉农业
学习目标
1.知道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地 表植被特征。
2.了解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并知道本区河 流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3.了解河西走廊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农作物。 4.运用地图归纳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人口的 分布特点。
二、灌溉农业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88页、89页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特点。 2.知道河西走廊主要河流的名称及其水源补给来源。 3.举例说明河流对河西走廊的影响。 4.说出河西走廊的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瓜果名称。
6.下列铁路线中,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铁路线是( D )
A.包兰、兰新 B.包兰、兰青 C.兰新、陇海 D.包兰、陇海
7.下列全部分布在河西走廊绿洲上的城市,组合正确的有( A ) (1)金昌、张掖、酒泉、玉门 (2)敦煌、金昌、酒泉、玉门 (3)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 (4)酒泉、兰州、玉门、金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以南,其走向是( C )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 C.西北----东南 D.西南---东南 9.酒泉是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比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是 (C)
二、灌溉农业 合作学习
河西走廊旅游开发文化历史主题PPT模板
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保护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推动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国内外文化 交流与合作,提升河西走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教育、媒体等
途径普及和传播河西走廊文化,增强公众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历史文化 / 自然环境 / 旅游资源 / 未来发展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不同文化、宗教和思想在这里 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
化。Biblioteka 佛教文化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从西 域传入河西走廊,留下了许多佛 教石窟和寺庙遗址,如敦煌莫高
窟、天梯山石窟等。
0 3 历史名人及其贡献
张骞
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出使西域,打开了 中西交通的新道路,为汉代西域经营产生了 深远影响。
03 沙井文化
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因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村而得名。沙井文 化内涵丰富,有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0 3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 流
多民族聚居
河西走廊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 地方,主要有汉、匈奴、月氏、 羌等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丰富
多彩的河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旅游开发
近年来,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 开发力度,推出了许多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 的旅游体验。
中国东西部的咽喉 世界上最长的走廊,最美的走廊
0 2 地形地貌特征
走廊地形
河西走廊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 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1000千米 ,南北宽度不一,最宽处近200公 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
生态环境脆弱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晋教版
地理位置
图8.7 河西走廊在甘肃省的位置
图8.8 河西走廊
位于我国的 甘肃 省境内,东起 乌鞘岭 ,西至 古玉门关 、南北介于 祁连 山
和 北 山之间,是呈 西北 - 东南走向的地带,因其位于 黄 河以西而得名。
自然环境
图8.8 河西走廊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生态环境
①生机勃勃的绿洲
②人口增加 ③开垦土地
绿
洲
⑥土地沙化
的
变
化
④水源紧缺
⑤绿洲面积缩小
⑦沙尘天气
新华社兰州2011年4月29日电 受新疆东移冷空气的影响,28日
18时许,甘肃自西向东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截至29日10时,已有
19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或扬沙天气,其中有6个站出现强沙尘暴。专
家分析,造成沙尘暴天气的根源在于乱垦土地、砍伐防护林等人为活
被保护;大风天气的发生等。
•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
2.沙尘暴天气的危害有哪些?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等。
3.如何保护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们该如何保护绿洲?
建立健全 法律法规
控制 人口数量
合理利用和 保护水资源
发展 节水农业
禁止 过度开垦
多 植树造林
嘉峪关
莫高窟·敦煌
鸣沙山
四个卫星发射基地: 甘肃·酒泉 山西·太原 四川·西昌 海南·文昌
酒泉
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 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 飞燕展翅,惊愕回首。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以“马超龙雀”这 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河西走廊ppt
2、找出主要城市敦煌 玉门 嘉峪关 酒泉 张掖 金昌 武威 及兰新铁路,并从古、今两方面说出河西走 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分析河西走廊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完成 P88图上所得
地理位置
指图说出河西 走廊所在的省份, 地理位置及河西走 廊得名的原因。
地理位置
合黎山 龙首山 黄河穿兰州市 区而过
读一读
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包括绿洲农业。我国降水的季节分 配和年际变化都很大,很多地方在发展种植业时 都需要引水灌溉.人们把凡是需要水源灌溉的农业 都称为灌溉农业,这是广义的灌溉农业; 狭义的灌溉农业是绿洲农业,亦称绿洲灌溉 农业和沃洲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泉 水或者地表水进行灌溉的农业。
1.河西走廊大面积的沙漠成为沙尘暴最好的沙 尘源。 自然原因: 2.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 3.河西走廊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人为原因: 4.人口增长快,人类无节制的开垦、大片 林木的消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减少,又 为沙尘暴提供了新的 沙尘源。
绿洲面1. 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人口和城市。
2.城市分布在绿洲上。
3、分析说明河西走廊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有祁 连山的冰雪融水),光照和热量充足,温差大。 (任答3点3分) 不利:水源紧张,气候干燥,风沙危害(或沙 化、盐碱化)严重。(任答2点2分)
有利: 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 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 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 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不利: 祁连山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的主要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减少,使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和可耕地减少,农 业减产. 河西走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 会导致植被退化,固定沙丘活化,继而沙漠化;风沙灾害频发,生态 环境恶化.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B.资源条件 C.劳动力短缺 D.光照条件
6.河西走廊最典型的农业类型是( A )
A.灌溉农业
B.河谷农业 C.水田农业
D.旱地农业
2.分析绿洲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归纳本区绿洲和城镇的分布特点。 绿洲沿河分布,城市分布在绿洲上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自然原因:河西走廊土地构成中,绿洲所占比例小,其余
为荒漠、戈壁等难利用的土地,且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多风沙。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 为,使得河西走廊绿洲面积不断缩小,沙尘 暴天气频发。
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孕育的河流
祁连山冰雪
祁连山冰雪融水
二、灌溉农业
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孕育的河流
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北 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之一
民国诗人罗家伦游览张掖后写下了著名 佳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 南。”
合作学习
读下图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特点。
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
1.说出当地主要河流的名称,并判断这些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 流河。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党河发源于祁连山,属于内流河
A. 绿洲 B. 盆地 C. 沙漠
D. 高原
达标检测
3.甘肃省境内著名的“粮仓”指( C )
A.湟水谷地
B.河套平原 C.河西走廊
D.渭河平原
4.河西走廊的气候特点是( B )
A.四季如春
B.降水少,气候干燥
C.长冬无夏
D.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5.我国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是( A)
A.水源条件
结合下图分析沙尘暴天气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安全,影响人类正常 生产生活,给人类造成一定程度的生命财产损失等。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2. 了解河西走廊在古代的交通要道地位;3. 了解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4. 掌握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
二、导学重点:1.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2. 河西走廊在古代的交通要道地位;3. 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4. 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
三、导学难点:1. 河西走廊在古代的交通要道地位;2. 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导学内容:1. 河西走廊是指中国甘肃省西部的一条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毗连的重要通道。
它东起黄河,西至天山,南北纵贯,跨越甘肃省的悉数或大部分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2. 河西走廊在古代是毗连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酒泉、玉门关等地都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增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 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体此刻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
通过河西走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传入西方,西方的玻璃、马匹、矿产等产品传入中国,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主要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摩登交通的发展,河西走廊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国家之间的重要通道。
五、导学活动: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河西走廊在古代的交通要道地位;3. 分组讨论,探讨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4. 查阅资料,撰写关于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的报告。
六、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了解了河西走廊在古代的交通要道地位,了解了河西走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掌握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ppt课件
? 气候特征:河西走廊气候 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 不足 200毫米,但祁连山
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 发达。
? 水文特征:以黑山、宽台 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 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 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 于祁连山 ,由冰雪融化水和 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
作、糜子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仔瓜和白兰瓜,果
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
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
?
东西两头,河西走廊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走廊东部,民勤
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
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全县
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
由东至西,河西走廊境内分别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甘
肃气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跟十年前相比,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
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
态问题激化。
?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 河西走廊
?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 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 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 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 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 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 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 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 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 的分布地区
? 南北两面障体夹峙、中间绿洲广 布态势使河西走廊自古就成为举世 闻名的陆上交通咽喉。目前亚欧大 陆桥纵贯走廊将近1400公里, 串联了其中大部城市,路区接触系 数高达53.0公里/万平方公里 ,大大提高了其交通区位优势。走 廊南缘、北缘众多的隘口又使其成 为南北交流的重要过道,如南缘的 扁都口、当金山口使欧亚大陆桥得 以将其影响范围延伸到大通河流域 及青藏高原北部,北缘的人宗口、 东小口子等则是河西与内蒙古游牧 民族联系的要冲,更是通往外蒙最 理想的直接出口。河西走廊实际是 一个贯通东西、带动南北两翼的交 通要道。
晋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图8.8 河西走廊
知识模块一、河西走廊是古今交通要道—地形
思考
2、你能试着描述河西走
廊的地形特征吗?
概括总结
地形特征:南北两侧
为 山地 ,中间
为 平地 。
知识模块二、河西走廊也是景观长廊
慧眼识景观
你能快速说出河西走廊地区的这些景观的名称吗?
鸣沙山月牙泉 荒漠
高山
绿洲
张掖丹霞地貌
雅丹魔鬼城
敦煌莫高窟 马踏飞燕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嘉峪关
玉门关
长城第一墩
知识模块三、河西走廊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思考
➢ 你知道视频中发生在张掖的沙尘天气是什么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吗?
教学目标
1. 读图8.7和8.8结合教材P87正文第一二段说出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并作简要评价。
2. 通过学习河西走廊地形和气候特征,仔细观察图8.8和8.9结合教材P89正文第一二段,说出影响河西走 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分析归纳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布局与绿洲分布的关 系。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河西走廊成为古今交通要道的原因。(重点 难点)
图8.9 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
知识模块一、河西走廊是古今交通要道—交通
思考
7、在图8.8中找到兰新线,仔细 观察图8.8,你发现兰新线的布局 有什么特点?
概括总结
兰新线布局特点:沿 绿洲 分布。
小结 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城镇分布、交 通线路布局与绿洲的关系:农业是在绿洲上发展
的,城镇是在绿洲上兴起的,交通线路是沿绿洲
河西走廊撑起了中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作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河西走廊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2.难点:河西走廊作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的作用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西走廊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河西走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理区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详细讲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强调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分析:让学生分析河西走廊作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河西走廊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河西走廊的印象;6.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
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学习目标: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重点: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相信自己,独立完成)
古今交通要道:
1. 河西走廊位于_______省境内,东起______,西至_____,南北介于_______山和______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达1000多千米。是呈西北_______东南走向的________地带,因其位于_______以西而得名。
2.说出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教学反思(疑惑)
初 二 年级 地理 学科教学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时间 : 月 日
学习内容: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第1课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设计
(收获)
3.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的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4.分析河西走廊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
①从地形看:
②从水源条件看:
③还有:
2.汉唐以来,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_____要道,是一条_____-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河西走廊仍是陆路联系_____大陆 、沟通______洋和________洋的“黄金走廊”。
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读教材图8.8分析
1.在图中找出河西走廊,分析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 课件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前往西域,两次往返于尚处匈奴控制下的河西走廊。后 来汉武帝通过战争夺回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就此开辟 第一段。而张骞的穿行河西、前往西域的英勇事迹,也被誉为“张骞凿空”, 名留史册。
河西走廊之历史文化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春 风
羌 笛
一 片
黄 河
唐
凉 州
白 云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 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 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 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 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河西走廊之水文
三大水系均为内流水系,均发源自祁连山地区。由于河西走廊地区年降 水量稀少(许多地区不足200毫米/年),故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 普遍结冰。
各河流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用于农业灌溉。仅较 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故该地区水能资源不丰富。
河西走廊之历史文化
● 张骞通西域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长期占据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由于北部是内蒙古高
王 之 涣
《8.2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
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思路导入:有这样四个城市?
1、武功军威,震慑四方。
2、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
3、城下有泉,其水若酒。
4、敦实牢固,盛大辉煌。
每一个名字都寄托了这位皇帝的雄心壮志,一个自强不息的国家梦想也深深地刻写在了河西走廊。
让我们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河西走廊。
板书:
(展示本课知识框架)
讲授新课
一、东西方交通要道
问题引领:
1、指图描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说出其名称的由来?
2、指图解说河西走廊位置的重要性?(铁路及沿线城市)
3、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绿洲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4、分析河西走廊成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著名的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所亲自设
立命名。
东西方交通要道
灌溉农业
脆弱的生态环境
1答: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
内,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
南北介于祁连山和北山(马鬃
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
达1000多千米,宽数公里至百
公里,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
狭长地带。
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
名。
创设情境
随着一带
一路的兴
起,河西走
廊变得频
繁出现
整体感知
本堂课的
知识点
读图描述
本区的自
然地理位
置。
河西走廊_陈得保
谢谢观看,请指出不足之处
结论可能是:
河西走廊在交通上的地位必将下降,丝绸之路 的历史文明也将不复存在,这里将会变成新的风沙 的源地,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 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巨大,交通中断,新疆的油气资 源无法运到东部地区,影响西部大开发,影响全国 经济发展,同时,我国与亚洲中部和欧洲的交往和 联系也必将削弱。
气候、绿洲农业、城市
•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 特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 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 • 景观: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 • 绿洲农业的灌溉水源: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高 粱、马铃薯、胡麻等 • 城市分布特点:城市坐落在绿洲上
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城市
玉门关
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旧址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张掖大佛寺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 西夏寺院建筑
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城楼
祁连山脚下的绿洲农业
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及保护
• 生态环境状况:十分脆弱,绿洲仅占总面 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 用的土地;易发生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 生态的环境的保护: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 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 系;发展节水农业;禁止过度樵采、过度 开垦绿洲边缘的荒地;控制人口数量,人 地关系要协调发展
5. 中国旅游标志是武威出土的东汉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 莫高窟 敦 煌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6. 河西走廊中的
是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另两 个发射基地,一个是四川西昌,一个是山西太原。
酒泉
7. 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 人口承载量,禁止再 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 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 策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人口增长 B 土地沙化 C 沙尘暴发生 D 新增
土地需水灌溉,大水漫灌,水源紧缺
E 需要开垦土地
A
E
D
C
B
绿洲萎缩
设问:
假如河西走廊的绿洲都消失了,结果又如何?
结论可能是:
河西走廊在交通上的地位必将下降,丝绸之路 的历史文明也将不复存在,这里将会变成新的风沙 的源地,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 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巨大,交通中断,新疆的油气资 源无法运到东部地区,影响西部大开发,影响全国 经济发展,同时,我国与亚洲中部和欧洲的交往和 联系也必将削弱。
2. 穿越河西走廊的铁路干线是兰新线,是亚欧大陆 桥的一部分。
3. 古代,河西走廊是我国东部通往西域“丝绸之路” 的咽喉要道;
目前,河西走廊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 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看下图,说出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城市,分析水源与 绿洲、人口、城市有何关系。
结论: 1.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重要的灌溉水源。 2. 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人口和城市。
月牙泉
绿洲牧业
思考:
1. 河西走廊的农作物主要 有哪些?
2. 河西走廊是全国闻名的 “瓜果之乡”,与环境中的 哪个因素有关?
嘉峪关
酒泉池
人口增加
生机勃勃的绿洲
水源紧缺 沙尘天气
开垦土地 绿洲面积缩小
阅读上图,认识绿洲是怎样变化的。
裸露的土地
河西走廊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原因是这里“人地水”的 矛盾十 分突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请你按因果关系将下列内 容的字母填入图中。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 河西走廊为 温带大陆性 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 温年较差大,光能丰富,盛产瓜果,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4. 被誉为“天下雄关”的是嘉峪关 ,是明长城的西端点。
5. 中国旅游标志是武威出土的东汉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 ”;
敦 煌莫高窟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8.2 河西走廊 ------个怎样的地带。
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认识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 分析为什么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1.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中部,介于祁连山与合黎山、 龙首山之间,长达1000多千米,是一个狭长的地带,因 其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
课后小结:
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和文明灿烂而辉煌, 但那已成为过去,依靠水的不仅是人,还有 广阔土地上脆弱的生态平衡,现在的首要任 务是如何保护好环境,做到人地协调,从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巩固练习
1. 河西走廊的地势特点是 南北高 、 中间低 。
2. 祁连山地处 青海 和 甘肃 两省交界处,受高原寒冷气候 的影响,祁连山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是河西 走廊重要的水源地,其冰雪融水和河流对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人 口分布以及城镇的兴起与发展起着巨大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