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 ) 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抱,无荚膜,无鞭毛, 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 , A群I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B 群1鲍氏志贺菌(S.boydii ,C 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 , D群〉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2 ~ 7.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 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发热。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者黏液血性,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

发热常伴有寒战和全身不适感。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呈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隐血阳性。

(2)细菌培养,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氏菌等,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腹部X光、CT或者MRI检查,发现肠道病变,如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等,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

4.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沙门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抗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性痢疾。

(2)免疫组化检查,在一些病例中,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肠道组织中的病原菌抗原,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PCR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特定的致病菌DNA,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细菌性痢疾。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的综合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及时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临床医生诊断细菌性痢疾有所帮助。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痢疾是一种由肠道内感染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痢疾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每年造成数千人死亡。

痢疾可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其中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

本文将会对细菌性痢疾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病原体简介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肠道杆菌科。

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中均有发现。

志贺氏菌具有较强的毒力,能够引起中毒症状和急性肠道炎症。

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因脱水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二、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志贺氏菌主要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这种细菌特别容易在水中存活,所以污染的水源是痢疾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此外,志贺氏菌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特别是在不洁卫生条件下,如厕所、医院和托儿所等公共场所。

患有细菌性痢疾的人会排出大量的病原体,病原体可以通过粪便、呕吐物、尿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由于志贺氏菌能够在肠道中附着和繁殖,使得肠黏膜受到炎症的攻击,进而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

炎症反应也会引起肠壁的水分、电解质的积聚,最终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患者可能因失去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而引起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三、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不一致,轻者可能只有轻微的腹泻,而其他人则可能有痉挛性腹痛、血便、热等症状。

经常伴随的血便是细菌性痢疾的特征,呈现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只有呈现黏液状的便便。

大约20%-50%的感染患者会出现腹泻、呕吐、高热、全身乏力、脱水等严重症状。

病程通常为1-3周,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四、治疗方法细菌性痢疾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症状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和液体补充等。

首要任务是保持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的供应,这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液体。

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对于志贺氏菌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包括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范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急性菌痢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

慢性菌痢一般不发热,以长期腹泻为主。

【诊断标准】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

一般为1~2天。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可全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慢性菌痢可有急性发作史。

(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10~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有压痛。

儿童可有惊厥。

(2)轻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少于10次,便呈糊状或水样状,含少量粘液,常无脓血。

(3)重型: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呈脓血样便,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可有脱水表现,甚至澹妄,惊厥。

(4)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重度毒血症症状,以休克和脑病(频繁惊厥、昏迷、瞳孔改变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常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中毒型菌痢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型。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不愈者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粪便可带粘液,或呈脓血便。

(2)急性发作型:类似急性菌痢,大便次数增多,呈脓血便。

可反复发作。

(3)慢性隐匿型:常无明显肠道症状,但粪便培养仍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仍有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粪便常规检查:典型者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4.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结肠粘膜普遍充血、水肿及浅表溃疡。

慢性病人可见肠粘膜增厚及息肉形成。

5.其他重型、中毒型菌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多渣、不易消化食物。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28
3.急性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骤, 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突然高热起
病,肠道症状不明显,依其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临床类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29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 主要表现:
5
群 志贺氏 福氏 鲍氏 A B C
症状 重,产生神 经毒素 易转慢性
抵抗力 弱 较强
我国流行菌群 局部地区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氏
D
轻,呈不典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急性发作型Acute episode type 慢性隐匿型Chronic covert

36
并发症


痢疾杆菌败血症 溶血尿毒综合症 关节炎
37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急性期:WBC 增加 慢性期:轻度贫血 中毒型菌痢WBC可达15~30×109/L以上
38
粪便 急性期 肉眼观:粘液脓血 镜检: 大量脓细胞、红细胞、 巨噬细胞 抗菌治疗前 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 细菌培养可确诊
48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9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侵入肠道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导致细胞坏死、脱落,形成典型的地图状溃疡。

毒素还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二、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病例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腹泻和腹痛,而重度病例则可能出现剧烈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病程一般为12周,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甚至转为慢性痢疾。

三、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新进展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抗生素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抗生素疗程通常为57天,以确保病情得到充分控制。

2. 免疫调节剂细菌性痢疾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有助于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3. 微生态制剂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减轻炎症反应。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降低抗生素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4. 支持治疗细菌性痢疾患者需充分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严重病例需给予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休克等,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中医治疗细菌性痢疾在中医学中属于“痢疾”范畴,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医师可能会给予清热解毒、调和气血、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35页】

细菌性痢疾【35页】

阿米巴原虫 散发 数周-数月 不发热,症轻 无 数次 右 多 暗红色果酱样
RBC>WBC
鉴别诊断
• 食物中毒 •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 结肠癌,直肠癌 •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慢性血吸虫病 • 乙脑
预后
• 一周 • 影响因素 • 菌型,临床病型,全身免疫状态,治
疗合理及时否。
• 败血症 • 关节炎
并发症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 病原 • 流行病学 • 潜伏期 • 全身症状 • 里急后重 • 便次 • 腹痛 • 粪便量 • 便性状 • 镜检
痢疾杆菌 流行性或散发 1-7天 发热,症重 有 十数次、数十次 左
少 脓血便
WBC>RBC
2. 抗生素的选择:一般先根据临床诊 断选择抗生素,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 再做更换或调整。
治疗
三、对症治疗:发热、腹痛、呕吐 四、保护肠粘膜:思密达、果胶铋等 五、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等
慢性菌痢的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病原治疗
病原分离、药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 保留灌肠 三、对症治疗
休克型
• 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
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及意识 障碍
脑型
• 脑血管痉挛引起 •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变
化,呼吸衰竭等,病情凶险,病死率 高。
混合型
•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 • 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 2月,反复发作 • 有关因素 •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 • 耐药菌株感染 •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的健康教育

细菌性痢疾的健康教育
细菌性痢疾的健康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措施 • 细菌性痢疾的社区防控 • 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肠道传染病。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严重时 可出现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 等。
对未来的启示和建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启示一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 力。政府应加大对公共 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 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 设。
启示二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 民自我保护意识。通过 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 ,普及卫生知识,引导 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 节的卫生监管,确保食品 卫生安全,减少细菌性痢 疾的传播风险。
限制人群聚集活动
在疫情高发期,限制或取 消人群聚集活动,降低传 播风险。
04
案例分享与启示
成功防控案例
成功案例一
某城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有效控 制了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具体措施包括广泛宣传卫生知识、 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监管、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等。
病因与传播途径
病因
痢疾杆菌感染是细菌性痢疾的直接原 因。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接触患者 粪便污染的物品或食物,或食用未煮 熟的食物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补液、解热等。
02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性休克防范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补充血容量
对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立即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 输出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03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液体补充与电解质平衡
1 2 3
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含有适量 电解质的溶液来补充液体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静脉补液
对于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者,应立即通 过静脉给予含有电解质的溶液,以迅速补充血容 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监测电解质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如钠、钾、氯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 方案。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要点
03-19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 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 传染病。
在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期间,患者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B族维生 素、钾、钙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注意蛋白质摄入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有助 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促进身体恢复。

细菌性痢疾护理措施

细菌性痢疾护理措施

细菌性痢疾护理措施概述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该疾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的污染以及人际接触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烧和便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护理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减轻患者不适的症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护理措施1. 保持严格的卫生措施在和患者接触时,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包括佩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并随时进行手卫生。

2. 饮食护理患者在病情发作期间对食物的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易消化、高营养、低刺激的食物,如米汤、稀饭、面条等。

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腹泻的频繁和持续,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水分摄入和排出情况,及时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可以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的方式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 提供舒适的环境在患者的病房中,保持清洁、通风,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可以为患者提供柔软舒适的床铺和舒适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休息和康复。

5. 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腹泻频率和便血情况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6. 防止交叉感染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易导致交叉感染。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护理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包括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以及对病区和物品的清洁和消毒。

7. 心理护理细菌性痢疾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焦虑,特别是在发病初期。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8. 合理用药在治疗细菌性痢疾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遵循医生的嘱咐,避免滥用或误用药物。

细菌性痢疾演示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演示ppt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季节性
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 的季节性,夏秋季为高发 季节。
人群分布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 童发病率较高,其次为青 壮年。
地区分布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 与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等 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及粘液便 等症状。可分为普通型、轻型和中毒 型。
03 治疗与预防
抗菌药物治疗
首选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如环丙沙 星、左氧氟沙星等。
用药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规律用药, 确保疗效。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避免 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选择头孢
曲松等替代药物。
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情况,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 水电解质紊乱。
1 2
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可能引发营养不良 。
肠道炎症
细菌性痢疾可引起肠道炎症,影响肠道健康。
3
其他器官损害
严重感染时,细菌及其毒素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到 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心理和社会影响
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
等。
社会经济负担
02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和康复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对患者家庭和
退热治疗
高热患者可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布洛芬 等。
止痛治疗
腹痛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等。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 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
食品。
疫苗接种
接种细菌性痢疾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探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作为一名从事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我一直在关注细菌性痢疾这一疾病。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这种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其传染性和致病性都非常强。

1. 粪口传播这是细菌性痢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将含有志贺菌的粪便排出体外。

如果这些粪便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水源、食物等,进而导致其他人感染。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2. 食物传播食物可以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媒介。

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志贺菌的污染,那么食用这些食物的人就有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例如,未经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携带者,从而导致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或者接触到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都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4. 水传播水传播是细菌性痢疾的另一种传播途径。

如果水源被志贺菌污染,那么通过饮用这种水的人就可能感染细菌性痢疾。

因此,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对于预防细菌性痢疾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2.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粪便、水源、食物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志贺菌的传播途径。

3.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4. 提高医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减少误诊、漏诊现象。

5. 开展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临床表现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发病原因细菌性痢疾(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症状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

细菌性痢疾(一)急性菌痢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粪便开始呈稀泥糊状或稀水样,最多,继则呈粘液或粘液脓血便,量不多,每日排便十次至数十次不等,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的肠索。

病程约一周左右。

少数患者可因呕吐严重,补液不及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发生继发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医学专题细菌痢疾BacilaryDysentery资料

医学专题细菌痢疾BacilaryDysentery资料
重型(zhòngxíng)
中毒性
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慢医性院隐匿型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五页。
临床表现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临床表现
急性(jíxìng)菌痢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38~39℃以上,伴头昏、头痛、乏
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 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痉挛(jìnɡ luán)的肠索。 病程:1-2周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五页。
一般 检查: (yībān)
• 粪便镜检:
可见较多白细胞 (>15个/高倍(ɡāo bèi)视野)或成堆 脓细胞,少量红 细胞和巨噬细胞。 血水便者红细胞 可满视野。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五页。
实验室检查(jiǎnchá
细菌学检查(jiǎnchá)
以上(yǐshàng)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 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 )。 (yǐshàng)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五页。
慢性菌痢(病情迁延(qiānyán)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 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病情迁延不愈,时轻时重
• 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表现,发热等
山东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
第六页,共七十五页。
菌属分类:肠杆菌科 志贺菌属
根据抗原(kàngyuán)结构(菌体o抗原(kàngyuán)和表面k抗原(kàngyuán))和生化反应的不同:
菌名

血清型
症状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换尿布之后。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免用手触摸。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完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
手。
饮食卫生
喝开水和吃熟食:喝开水和吃完全煮 熟的肉类、禽类和鱼类可以杀死细菌 。
保持餐具清洁:使用过的餐具应彻底 清洗干净,并定期消毒。
避免生食和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这些食物可能含有有害细菌。
全球每年约有1.6亿病例,导致 约100万死亡。
在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较 高,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
容易流行。
流行因素
不良的卫生习惯:如 不洗手、不洁饮食等 。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如儿童、老人和身 体虚弱的人更容易感 染。
拥挤和不良居住条件 :这有助于细菌的传 播。
传播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摄入 。
详细描述
某地区突然爆发细菌性痢疾,短时间内病例数量激增,疫情迅速传播至周边地区。当地卫生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但控制效果不佳,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案例二:某患者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过程
总结词
及时治疗、症状缓解、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某患者感染细菌性痢疾后,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给予抗菌药物和补液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医嘱,按时服药和休息。经过 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顺利康复出院。为预防复发,医生建议患者保持
病原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 类、头孢菌素类等。
联合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 高疗效。
并发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除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 感染。如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爆发 流行。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 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 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 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有明 显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 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 以后逐渐减少。
b、脑型(呼吸衰竭型):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 型,病死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 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 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脑疝。早期可有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 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呼吸 节律不齐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 圆,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明显加深, 直至昏迷。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 2.轻型 3.重型 4.中毒型
1、普通型
A、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 B、明显肠道症状 C、大便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 D、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
A、全身毒血症状轻 B、肠道症状轻 C、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D、病程短3-7日痊愈,可转为慢性
3、重型
A、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B、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稀水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 C、后期可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者周 围循环衰竭,部分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中毒型
(1)、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 a、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C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
(3)分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 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口唇或甲 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 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 尿少或无尿。⑤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

细菌性痢疾介绍PPT培训课件

细菌性痢疾介绍PPT培训课件

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无里 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包括粪便性状、显微镜检查和隐血试验 等。
免疫学检查
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用于 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细菌培养
通过培养痢疾杆菌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如X线检查、B超等,有助于了解病情和 排除其他疾病。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患者因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应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 食,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对症处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发热等症状 ,给予相应的止痛、退热等对症处 理。
预防接种政策及效果评估
01
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口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疾病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支持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参与和角色定位
细菌性痢疾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13
目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并发症与风险因素分析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01
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 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
病。

细菌性痢疾科普讲座PPT

细菌性痢疾科普讲座PPT
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易感染细 菌性痢疾。
旅行者在不洁地区也容易感染。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流行情况
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尤其是在卫 生条件不佳的地区。
每年有大量病例报告,尤其在夏季高发。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家庭暴露
家庭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也可能受到感 染,特别是在拥挤的居住环境中。
细菌性痢疾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2.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5. 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便血。
常见致病菌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症状
患者通常出现腹痛、频繁排便、便中带血或黏液 等症状。
重症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和脱水等症状。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可 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预防传播。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谁容易感染细菌性痢疾? 高风险人群
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抗生素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 疗。
切勿自行用药,需遵循医嘱。
如何治疗细菌性痢疾? 饮食调整
在恢复期间,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 刺激性食物。
适量进食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
谢谢观看
使用酒精消毒剂也是有效的手部卫生措施。
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疫苗接种
某些地区可接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疫苗,咨询医 生了解相关信息。
疫苗接种可大幅度降低感染风险,尤其在疫情流 行期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初期急性卡他炎 随后为假膜性炎 肠壁地图状溃疡 病变表浅穿孔少 肠黏膜水肿增厚 疤痕和息肉形成 可导致肠腔狭窄 肠道仅充血水肿 个别有浅表溃疡 大脑脑干有水肿 神经细胞有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数为1-4天;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 达7天。
潜伏期长短和临床表现轻重的决定因素: 1)被感染者的年龄、免疫抵抗力 2)感染志贺菌数量、菌型和毒力
国外Hippocrates (公元前4世纪)将腹痛、腹泻及脓血便患 者称为“痢疾”。
Shiga在1897年分离出志贺痢疾杆菌
历史上,“痢疾”一词曾包括现在的“阿米巴痢疾”和 “细菌性痢疾”。直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溶组织内阿 米巴和志贺菌相继被发现,才使这两种疾病得以彻底分开。
2001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福氏志贺菌全基因 组精细测序,对促进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的认识及药物疫苗 的研发意义重大。
肠鸣亢进 左下压痛
少见
约1~2周 多可自愈 转慢性少
青壮年
早期肠鸣 亢进左下 压痛;后 期则腹胀 和肠麻痹
常见,且 伴有酸碱 失衡,甚 至心肾功 能不全
病程及转 慢性应视 治疗而定
年老体弱 营养不良
轻微
可有
病程及转 慢性应视 治疗而定
学龄前儿 童
中毒性菌痢分型
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
脑型 (呼吸衰竭型)
增加细菌耐药性,为此,临床应用抗生素必须足量,切忌少 量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病原分型

名 群别 致病特性 甘露醇 鸟氨酸脱羧酶 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 A
毒力最强
×
×
1-15
福氏志贺菌 B
易转慢性

×
1-6
鲍氏志贺菌 C
——

×
1-18
宋内志贺菌 D
多为轻症


1
重要毒素
毒素名称 毒素类别 毒素的作用及其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高蕾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 gaolei790708@
何谓痢疾?
痢疾是一种古老传染病 《黄帝内经·素问》和《伤寒论》已有相关记载 明代的《景岳全书》说之甚详:“痢疾即经所谓
肠澼,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下利,故又称为滞下, 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 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吐者,有呕恶胀满者, 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态度多端。”
A群:引起者症状重,表现典型; D群:引起者症状较轻,不典型; B群:感染排菌时间长,易转变为慢性。
临床分型
普通型
急性菌痢 轻型
细 菌 性
重型 休克型 中毒型 脑型

混合型

慢性迁延型 慢性菌痢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急性菌痢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 腹痛表现 腹泻次数 粪便性状 里急后重 腹部体征 水电紊乱 病程长短 常见人群
轻 型
无或低热
轻微
少于10次
粘液便 无脓血
轻或无
肠鸣稍跃 压痛轻微

数天~1周 多可自愈 转慢性少
青壮年
普 通 型
畏寒发热 头痛乏力
明显
10~20余次 脓血粘液
重 畏寒高热 型 体温不升
显著
30次以上
稀水脓血 便,偶见 假膜
中 毒 型
畏寒高热 意识障碍
轻或无
可轻微 稍晚发生
脓血粘液
明显 显著 轻或无
概述
简称菌痢
由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re 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排粘液脓
血便为特征。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理变化: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 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重要的法定传染病。属乙类传染
人易感性 流行特征
普遍易感 病后短暂免疫、无交叉免疫
夏秋季多见、可终年散发 超过90%见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痢疾往年疫情
痢疾与季节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致病必须具备3个条件: 1.吸附: 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 2.繁殖: 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 3.毒素: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
细菌侵入
2)细菌因素:福氏志贺菌的感染、耐药菌株的感染
病。
由于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 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病原学
痢疾杆菌: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菌 有菌毛/无鞭毛荚膜芽孢/兼性厌氧 可分为4个群/40个血清型
国内流行: 以福氏(B)和宋内(D)志贺菌为主 存在环境: 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中
病初的 肠毒素:肠壁通透性
水样腹泻
增加
腹痛 神经毒素:肠壁植物神经 里急后重 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
内毒素
肾上腺髓质、 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
网状内皮系统
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畏寒、发热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病理解剖
病变部位
乙状结肠和直肠 重者达整个结肠 甚至达回肠末端
急性菌: 不耐热或酸及一般消毒剂 宋内(D)>福氏(B)>鲍氏(C)>痢疾 (A)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是与染色体基因 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 互传递有关。
R质粒使细菌→特异酶→ 抗菌药物失效 。 当微量诱导物(少量抗菌药物)存在时即可产生大量特异酶,
混合型
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脑缺血缺氧水肿和脑疝 重者可中枢性呼吸衰竭
感染性休克兼呼吸衰竭 最为凶险且病死率极高
慢性菌痢
定义 原因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个月
1)患者因素: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病、肠分泌性 IgA 减少、急性菌痢未获有效治疗
志贺毒素
外毒素
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 可导致腹泻和脑病等临床症状
脂多糖
内毒素
发热、毒血症、休克 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传 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急、慢性病人;无症状带菌者 不典型、慢性以及无症状带菌者意义重大
粪-口途径 污染介质:食物、水、蔬菜、瓜果、生活用具 传播媒介:苍蝇、蟑螂
病从口入
苍蝇污染食品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
三个要素
细菌数量
致病力
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
消化道
胃酸
正常菌群
肠粘膜分泌型IgA
细菌清除
营养不良 暴饮暴食 胃酸缺乏
细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 基底膜及固有层繁殖、产毒素
病理变化
痢疾杆菌
炎症反应、小血管循环障碍
外毒素
粘液 脓血便
细胞毒素:粘膜的破坏 坏死、脱落,溃疡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