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伯牙善鼓琴(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2)善哉(____)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

③赞许。

(3)志在高山(____)①意向,心里想着。

②记号。

③记载的文字。

(4)伯牙所念(____)①惦记。

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A.伯牙弹的曲子,锺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B.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听不懂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D.锺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4]“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D.文笔流畅优美2. 品词析句子。

(1)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2)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读上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句的含义。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一)阅读(12分)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伯牙善鼓琴()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⑶更造崩山之音()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1/1。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__________(2)善哉善哉乎鼓琴善哉:_________________(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____________ 志: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汤乎若流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巍巍乎若太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出这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划线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练习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练习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⑶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⑵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_________)[2]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名言吗?可以简要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过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填序号。

使弈秋诲二人弈()A.后悔B.教导,教诲C.教训[2]思援弓缴而射之()A.引,拉B.救援C.帮助[3]下列各句与“弈秋,通过之善弈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A.要懂得合作B.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C.只能听一个人的教导3. 阅读理解。

六上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及练习题

六上语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及练习题

22.《文言文二则》知识点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全文翻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文主题《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完整word版)伯牙善鼓琴练习题1.docx

(完整word版)伯牙善鼓琴练习题1.docx

实用标准文案一、( 16 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子猷 , 是王羲之的第三个儿子即王徽之 ,. 子敬 , 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即王献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何以都不闻.消息一老河兵闻.之B、钟子期必得之果得于数里外..C、人琴俱亡.河曲智叟亡.以应D、月余亦卒卒逢暴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4 分)(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用“/”给划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2 分)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4、古人常常用琴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甲】【乙】两文分别借琴抒发了什么感情?(4 分)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 分)(1)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琴..(2)伯牙善鼓琴鼓琴..(3)吾于何逃声哉?逃声..二、【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乙】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①。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子之听夫
D、不使王、贡④擅弹冠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
(2)夫然,故交道可贵也。
(3)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3、用“/”给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达者知其然也所企及则必简乎胜己所降结则必料乎同志
4、(1)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 手法?(2 分)
③阮咸:阮咸曾任散骑侍郎,妙解音律,善弹琵琶。荀勖每逢和他谈论音律,都
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阮咸认为荀勖所作新律声高,高则悲,不合护和。神解:
融会贯通的领会。④直:使之直、正确;纠正。⑤黍:黄米。按:古代把一百粒
黍排列起来的长度认做一尺,用这个标佳尺寸来制律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2)伯牙善鼓琴
舍.琴. 鼓.琴.
(3)吾于何逃声哉?
逃.声.
二、【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
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
)(3 分)
A、伯牙善鼓.琴
可以调.素琴
B、而心谓.之不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每至.正会
至.石之半
D、卒.逢暴雨
卒.于官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①
(2)荀试以给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殿 庭 作 乐 自 调 宫 商 无 不 谐 韵。

伯牙鼓琴 练习题

伯牙鼓琴 练习题

《伯牙鼓琴》练习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

”锺子期死,_____,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

1.选自《》,又称《》,是由___结合门客编写而成。

2.解释加点字词
(1)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2)善.哉乎鼓琴
(3)巍巍
..乎若太山
(4)巍巍乎若.太山
(5)少选
..之间
(6)汤汤
..乎若流水
(7)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为下列语句划分节奏并解释。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译: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译: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
4..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伯牙与钟子期》阅读练习

《伯牙与钟子期》阅读练习

《伯牙与钟子期》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子何逃声哉?”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伯牙所念(2)伯牙善鼓琴(3)卒逢暴雨(4)伯牙乃舍琴而叹曰22、“峨峨兮若泰山”中的“若”,文中与它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1分)23、翻译下面句子。

(2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4、(2分)这个典故流传了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意思是答案:21、(2分)(1)念:想(2)鼓:弹奏(3)“卒”通“猝”:突然(4)舍:丢下(每小题1分,错别字每一题扣0..5分,扣完为止)22、犹(1分)23、(2分)伯牙擅长弹奏琴,钟子期喜欢听(他弹奏)。

(善:擅长,鼓:弹奏各占一分)24、(3分)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1分,意思2分。

写成“心有灵犀”: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也对。

)译文: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注释鼓:弹.志:心意.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洋洋:广大善:语气助词,相当于“好”念:心里所想的得之:知道阴:北面。

伯牙善鼓琴 练习题

伯牙善鼓琴 练习题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伯牙善鼓琴练习题伯牙善鼓琴,他的琴艺被誉为千古绝音。

他的琴声深沉悠远,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他的琴艺之所以如此出众,与他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伯牙善鼓琴的练习题。

一、琴音的表达伯牙的琴声能够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得益于他对琴音的理解和掌握。

在练习琴音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练习题。

1. 以“风”为主题,通过琴音表达出风的吹拂感。

尝试用琴音模仿风的起伏、轻重、迅猛或柔和。

2. 以“雨”为主题,通过琴音表达出雨的轻柔、细腻感。

尝试用琴音模仿雨滴的落地声、雨丝的拍打声。

3. 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琴音表达出山水的广阔、壮美感。

尝试用琴音模仿山水的起伏、流动,以及山水间的和谐。

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琴音的表达,提升我们的琴艺。

二、指法的灵活运用伯牙的指法非常灵活,他能够通过不同的指法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指法的练习题。

1. 练习琴弦的轻拨和重按。

通过练习轻拨和重按,我们可以掌握不同音色的产生,进而在演奏中灵活运用。

2. 练习琴弦的滑动和颤音。

通过练习滑动和颤音,我们可以增加音乐的变化性和表现力,使琴声更加生动。

3. 练习琴弦的双音和和弦。

通过练习双音和和弦,我们可以在演奏中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层次,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提高指法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使我们的演奏更加出色。

三、音乐的感悟与表达伯牙的琴艺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音乐的感悟与表达。

以下是一些关于音乐感悟与表达的练习题。

1. 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用琴声表达出你对这首音乐的情感和理解。

通过琴音的表达,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使演奏更加真实。

2. 创作一段属于自己的琴曲,用琴音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创作琴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升我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3. 尝试与其他乐器合奏,通过与其他乐器的合奏,我们可以学习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②“__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在文中括号里写上带点字的解释。

[2]把文中句子补充完整,再解释句子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__________)(2)遂迁居市旁(__________)[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_________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

或②谓郑相曰:“子③嗜鱼,何故不受?”对④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⑤,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

②或:有人。

③子:您,对人的尊称。

④对:回答。

⑤禄:做官的俸禄。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2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2

(2017预测)阅读《〈列子〉一则》一文,完成1~4题。

(15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志.在高山(意念,心意) (2)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3)更造.崩山之音(创作) (4)伯牙乃舍.琴而叹曰(放下)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得到。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看出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人。

B.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以看出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C. “吾于何逃声哉?”说明了钟子期对伯牙看破他的想法,内心很痛苦,但又无处可逃的无奈。

D.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是因“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而流传下来的。

【解析】C项“吾于何逃声哉?”是伯牙对于钟子期总是能想自己所想的一种感慨,一种赞叹,并非说他想逃避。

故选C项。

4.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

(4分)示例一:从语气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就把对伯牙琴技高超的赞美表达得强烈真诚。

示例二: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伯牙琴技的高超。

【解析】本文描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结合题干可从句式角度分析,如语气、句型等。

语气方面,文章中多次出现感叹句式,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几个感叹句的运用使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凸显得更加强烈,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句式上看,每次钟子期评价都用倒装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然后再赞美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从而具体地描写了伯牙琴技的高超。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伯牙善鼓琴练习题

文学常识及注释:本文选自《伯牙善鼓琴》,相传为时期所著。

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志.())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卒.逢暴雨()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霖.雨.(),操.()穷.()趣.()))吾于何逃.声.哉(),逃.()理解题:1. 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

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

2.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

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3.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时有何表现?伯牙停止弹琴慨叹道:“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4. 言为心声,曲亦传情。

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 的原因。

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

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朵。

5. 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

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

伯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伯牙鼓琴》一文中的词语是()A. 巍巍乎若太山B. 少选C. 善哉乎鼓琴D. 汤汤乎若流水2. 《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来源于()A. 月亮B. 波涛汹涌的大海C. 聋哑姑娘D. 美丽的夜景3. 下列诗句中,出自《京剧趣谈》的是()A. 蓬头稚子学垂纶B. 红掌拨清波C. 一身转战三千里D. 一鞭残照里A. 情同手足B. 莫逆之交C. 忘年之交D. 金兰之交5. 下列成语中,出自《月光曲》的是()A. 高山流水B. 曲高和寡C. 草长莺飞D. 鸡鸣狗盗6. 《京剧趣谈》一文中,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提到的京剧艺术特点?()A. 虚实结合B. 腔调优美C. 表演生动D. 道具繁多7. 《伯牙鼓琴》中,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A. 子期去世B. 伯牙不再喜欢音乐C. 伯牙技艺退步D. 伯牙想要寻找新的知音8. 下列词语中,与《月光曲》中的意境最不相符的是()A. 明月几时有B. 静夜思C. 月下独酌D. 烈日炎炎9. 《京剧趣谈》一文中,作者提到的京剧表演中的“亮相”是指()A. 角色出场B. 角色退场C. 角色表演结束D. 角色变换造型10.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B.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C. 月亮升上了天空 D. 鲜花在阳光下绽放二、判断题:1. 《伯牙鼓琴》中,伯牙与子期的友谊被后人称为“知音”。

()2. 《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是通过观看聋哑姑娘的表演来创作月光曲的。

()3. 《京剧趣谈》中,作者认为京剧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唱腔优美。

()4. 《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是在一次音乐会上相识的。

()5. 《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了两首曲子。

()6. 《京剧趣谈》中,作者提到的“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的五大行当。

()7. 《伯牙鼓琴》中,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易错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补充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善:②善哉善:③乃破琴绝弦乃:④终身不复鼓鼓:[3]翻译下列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穷:尽,完③遂:于是④辞:告辞⑤弗止:没有劝阻⑥郊衢(qú):城外大道旁⑦抚节:打着拍节⑧遏:阻止⑨谢:道歉⑩反:通“返”,返回。

[1]给加点的“于”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薛谭学讴于秦青。

(_____)(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______)A.往,去,向 B.在 C.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D.于是[2]文中表现秦青高超歌唱技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找出原句)[3]从“薛谭乃谢求反。

”可以看出薛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一下这个故事,并说说你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或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赏析。

登泰山记(节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同步 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同步 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同步习题一、基础题1.给加点字注音。

()()()钟.子期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2.解释加点的字。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3)巍巍乎若.太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综合题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5. .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三、提高题(一)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_______________,“其织”的“其”是指 ________________。

(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李惠拷皮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人教部编版(五四)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五四)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同步练习

14 伯牙鼓琴一、趣文导读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选自魏晋邯郸淳的《笑林》)【译文】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受不了痛,大叫了起来。

阎王笑着说:“看你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能够转世做人呢?”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文言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古今对碰】【作品赏析】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三、强化训练(共24分)1. 填空(4分)列子,名,相传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共成《》一书。

2. 解释下列词语。

(8分)(1)方.鼓琴而志在泰山()(2)方鼓琴而志.在泰山()(3)善.哉乎鼓琴()(4)巍巍乎若.太山()(5)巍巍..之间()..乎若太山()(6)少选(7)汤汤..乎若流水()(8)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 翻译下列句子(6分)(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善鼓琴》《董源善画》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董源善画》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3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战!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卒逢暴雨(2)乃援琴而鼓之(3)皆宜远观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2分)A. 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B.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 远观则景物粲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D.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分)(2)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2分)1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善鼓琴
文学常识及注释:
本文选自《》,相传为时期所着。

伯牙善鼓琴
..()
志在登高山(),志.()
峨峨
..兮若江河()..兮若泰山()洋洋
伯牙所念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
..(),操.()
....(),霖雨
钟子期辄穷其趣
...()穷.()趣.()
伯牙乃舍琴
..()
吾于何逃声
..哉(),逃.()
理解题:
1.本文言简意丰,结构紧凑,请分析文章开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

结构上是全文的总纲,领起下文对二人善谈善听的具体描写。

2.伯牙是当时着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

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

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3.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可见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伯牙终于遇到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时有何表现
伯牙停止弹琴慨叹道:“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到的一样。

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4.言为心声,曲亦传情。

请说说伯牙“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
音。

”的原因。

并谈谈伯牙所说的“吾于何逃声哉”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伯牙到泰山游玩时,突遇暴雨,不禁心中失落悲伤。

所以“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言外之意是赞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朵。

5.常言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因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传为佳话。

读了本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钟子期不愧为伯牙的“知音”
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与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荡。

伯牙心中悲叹,弹奏霖雨与崩山之音时,钟子期也能穷尽其中之意。

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知音”一词的理解。

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准确领会。

真正的知音就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7.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⑴文中表现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些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⑶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⑷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⑸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⑹2011山西省《成语里的歌声》: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⑺难点探究。

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
①“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

②“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

③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⑻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

情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一:从语气上看,钟子期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对伯牙的琴技高度赞美。

示例二: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琴技高超。


㈤写作特色
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特别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这种自然而美的感觉越发明显,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