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文学的读者指的是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包括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因而又区分成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主要指的是童年文学。

1)儿童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

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至15岁这一阶段划分为儿童期。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进行思维的生理结构和反应机能正处在不断发展和趋向健全的变化过程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趋向,并具有了不同年龄阶段各自明显的特征。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到6岁的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到11岁的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到15岁的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

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但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及同一些概括性的道德标准相联系的道德感,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得以重大转折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抽象思维与各种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在发展,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长,自觉运

用道德意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集体意识有待发展,而且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常常从表现现象出发,对客观事物愿意表态,求知欲增强,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这一切,很大程度是由于书面语言、电子传媒介入的结果。

少年期是儿童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最动荡、最易变化、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克鲁普斯卡娅语)。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独立性、自觉性、义务感、纪律性等个性品质形成,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日益增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了初步世界观的萌芽。心理品质向成年期过渡。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幼儿文学的要求是:内容方面,应着重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备的知识,要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表现方法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方面,既要浅显、口语化和规范化,又要形象有趣,富于动感;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体裁上主要是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

童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物形象多是有

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的成人形象或儿童形象,允许出现否定性人物,塑造时,多用外貌刻画和动作描写,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情节要生动单纯,具有浓重的故事性;结构要紧凑完整;语言要生动有趣;基调要明朗乐观;内容上要以表现光明面为主,力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体裁方面,要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和儿童影视剧为主。

少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要丰富且呈现多义,题材要宽泛且有较为深刻的内涵,既集中描写、赞颂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面,也不回避客观存在的消极、阴暗的因素;在人物刻画方面,以写少年为主,也不冷落对成人形象的描绘,而且要较有深度和力度;情节设计既可曲折完整,也可“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应趋于多样化;体裁方面以小说、动物小说、科幻作品、散文、游记、报告文学、传记体作品、少年诗歌、影视剧为主。

总之,儿童读者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在这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其总体的儿童特征逐渐淡化、消失,而总体的成人特征逐渐强化明显。供给他们阅读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应出现这种变化,即儿童文学自身的总体特点愈来愈淡化以至于消失,而成人文学(主要指青年文学)的总体特点愈来愈强化以至于完全取而代之。

2)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情绪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孤独、苦恼与不幸。所以,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幽默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孩子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举个例子,我国作家车培晶的新作《瘦狼与胖狼》,作品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天真、善良的瘦狼和自私、计较的胖狼这两个童话形象。纯朴诚实的瘦狼被胖狼摘去了五脏六腑,骗去了狼皮,但是人们同情它,信任它,纷纷将棉衣、棉毯披到它身上。一位好心肠的老奶奶还收养了它,为它织了一件像绵羊的皮毛一样的毛衣,老奶奶的儿子甚至为它安装了一套电脑内脏。而胖狼则由于太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吃不到东西,还被腌成辣椒狼,吃尽苦头。童话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有温暖的爱意;既透露出轻松、自然的幽默风格,又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良善意愿。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一种善恶美丑分明的情愫。

再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家里人既没时间陪他,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孤寂的生活,为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生活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甚至潜移墨化,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3)儿童文学与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观不分,它常常使得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产生程度不等的错位和反差。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思维是一种同原始人思维类似的思维形式,大体而言,它具有以直观形式代替逻辑形式来感知世界的特点。儿童在十二岁以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在他们的意识里理性和逻辑还没有能够很好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思考,用感性的态度去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种整体认识,常常把局部和整体混为一谈,把现象当成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