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日本文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及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一、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并将文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为主题的文学,另一种是以“人”为主题的文学。
他认为,以“美”为主题的文学是最高的文学,因为“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以“人”为主题的文学则是为了描写人类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等情感,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观。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写人类的欲望、罪恶和痛苦等深刻的心理状态,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小说中还经常出现超自然的元素,如妖怪、鬼魂等,这些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曾多次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钦佩,尤其是对唐诗宋词的喜爱。
他在《中日文化比较论》一文中写道:“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母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文化根源都是在中国。
”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崇敬。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元素,如《罗生门》中的“大圣人”、“老和尚”等,都是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人物。
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主题,如《蜘蛛的纱》中的“愁绪”、“无常”等,都是来源于唐诗宋词中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还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中。
他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文以载道”的理念是相似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娱乐,更在于传达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哥特文学的分身主题看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从哥特文学的分身主题看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作者:周婷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的短篇小说《地狱变》,评论界对于此作品分析主要有两个主张:一、围绕“艺术至上”这一主题,突出强调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须不惜任何代价,应放弃人间的一切人伦和情感,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二、以画师良秀的悲剧性一生揭露现实“地狱”的悲惨,揭露社会现实的残酷,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本文跳脱出对于《地狱变》的主题情感研究,引入哥特文学中“分身”这一表现形式,通过对《地狱变》具体文本中“良秀”和“猴子”的形象分析,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地狱变》。
关键词:“良秀” “猴子” 分身一.芥川龙之介与哥特文学芥川龙之介是20世纪初日本“新思想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集新现实主义、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种于一身,他发展了日本的短篇小说文学类型,借鉴、吸纳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文学样式。
哥特小说与芥川龙之介之间的联系,最具象表现于芥川龙之介的随笔《近期的幽灵》。
在随笔《近期的幽灵》中,历数英美小说中的幽灵,述及英国作家华尔浦(名著《奥特朗托城堡》的作者)、安·拉德克里夫、马杜林(小说《流浪者梅莫斯》影响了巴尔扎克和歌德)以及冠之以“修道士”绰号的刘易斯,述及司各特、利顿、霍格以及美国的爱伦·坡和霍桑等。
[1]其中多为著名的哥特小说家,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与哥特小说的渊源。
关于芥川艺术观的形成及有意识的创作这一方面,影响最大的要数西方作家爱德华·艾伦·坡(1809-1849),美国的诗人、小说家。
艾伦·坡是一个唯美主义者,极为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
二人之间虽然相隔百年,但是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作品特质、艺术创作态度和主张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2]芥川龙之介在作为短篇作家和批评家的爱德华·艾伦·坡身上找到许多共鸣,曾有评论家说,“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
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
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试论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的论文报告提纲:一、引言:介绍芥川龙之介及其创作背景二、《罗生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1. 罗生门的题材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2. 罗生门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三、《今昔物语集》与芥川小说的异同1. 《今昔物语集》的文化背景2. 《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主题的相似性与不同之处四、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 罗生门中的人物描写2. 《今昔物语集》中的人物形象五、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 罗生门中的象征意义2. 《今昔物语集》中的象征意义六、二作品中的叙事技巧1. 罗生门中的叙事技巧2. 《今昔物语集》中的叙事技巧七、二作品中的价值1. 罗生门的意义2. 《今昔物语集》的意义八、影响1. 罗生门的影响2. 《今昔物语集》的影响九、结语:总结二作品的关系与价值说明:该文章分为九个部分,分别针对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进行分析与比较。
在引言部分,介绍作者和两篇文章的相关背景和身份,引出以下七个提纲: 简述罗生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比较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的异同;探讨两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及表现形式;比较罗生门与今昔物语集的叙事技巧;探讨两篇文章的意义或价值;探究两篇文章的影响。
最后,总结两篇文章的联系与价值。
一、引言:介绍芥川龙之介及其创作背景在引言部分中,我们需要介绍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及其创作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作品特点、文学成就等方面,为后续的分析与比较奠定基础。
二、《罗生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探讨芥川小说《罗生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包括小说中所涉及的题材、文化元素,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等。
这些都能够加深我们对芥川小说的理解。
三、《今昔物语集》与芥川小说的异同《今昔物语集》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民间故事集,与芥川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比较和分析这两个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探究他们在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联系。
从哥特文学的分身主题看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重视作 品 的“ 整体 效果 ” 。二人 之
间 虽 然 相 隔百 年 , 但 是 无 论 是 在 艺 术上 , 还 是在 作 品特质 、 艺 术 创 作 态 度 和 主 张等 方 面 , 都 有 很 多 的 相 似 之 处 。I } 芥 川 龙 之 介 在 作 为 短 篇 作 家 和批 评 家 的 爱 德 华 成 及 有
教 和 道 德 上 的 邪 恶 ,解 释 人 性 中 的 阴 暗 来 进 行 深 入 的 探 索 ,特 别 是 道 德 上 的探 索 。[ 5 1 而 且 哥 特 小说
意识的创作这一方 面, 影 响最 大 的 要 数 西方 作 家 爱德 华 ・ 艾伦 - 坡 ( 1 8 0 9 — 1 8 4 9 ) , 美 国 的诗 人 、 小说 家 。 艾伦 ・ 坡是 一个唯美 主义者 , 极 为
关键词 : “ 良秀” “ 猴 子” 分 身
一 .
芥 川 龙 之 介 与 哥 特 文 学
身 上 找 到 许 多 共 鸣 , 曾 有 评 论 家 说, “ 坡 的最 伟 大 之 处 在 于 他 是 第
一
腥 与 恐 怖 ,由 此 刻 画 出 一 幅人 间
地 狱 。 哥 特 小 说 中 的 人 物 应 对 矛
个 开 掘 人 类 意 识 最 深 处 幽 暗 领
盾 通 常 表 现 出 双 重 人 格 以及 分 裂 自我 的创 作 特 点 ,本 文 试 图 引 入 哥特小说 中“ 分 身” 这 一 表 现 形 式 概 念 ,从 全 新 视 角 探 究 芥 川 龙 之
域 的人 ” 。[ 3 1 而芥川龙 之介 的作 品
中 的 幽 灵 ,述 及 英 国 作 家 华 尔 浦
( 名著 《 奥特 朗托 城 堡》 的作者 ) 、
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态度
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态度作者:刘娟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7期刘娟(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前期的从《鼻子》、《地狱变》、《基督徒之死》到《六宫宫主》等历史小说,一个是后期的从保吉物开始到《一块地》、《大导寺信辅的半生》、《河童》以及被看做芥川遗稿的《齿轮》等自传色彩较浓的小说。
其中前期的历史小说不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一直备受评论家的关注。
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主要源于芥川独创的写作手法。
本文将在探究这种独创的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来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态度。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罗生门》;《鼻子》1915年芥川入夏目漱石门下,成为漱石晚年最得意的弟子。
正是由于《鼻子》获得了夏目漱石的赞赏,芥川龙之介才开始正式步入文坛。
《罗生门》与《鼻子》的成功,让芥川对自己的创作方法有了自信,初期的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历史小说。
说到历史小说不得不提及当时大文豪森鸥外的《阿部一族》《山椒大夫》等著名的历史小说。
但森鸥外的历史小说都是尽可能的遵照史实,注重历史的客观性来创作的。
这种手法比起说创作更像是用现代的语言来翻译古代史书。
而芥川的历史小说则是先选定一个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然后借用一个历史背景的主题文学。
本文选取了芥川历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罗生门》、《鼻子》、《地狱变》三篇小说从主题、历史背景、无道德要求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历史小说家的态度。
1主题芥川龙之介在《那时候的自己》的一节中提到不管是《罗生门》还是《鼻子》,最初的创作意图都源于学生时代失恋的体验,想要转换一下心情,写一些远离现状尽可能愉快的小说。
所以芥川没有采取像私小说作家那样让自己出现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而是躲在自己虚构的小说后面间接地叙述自己的想法。
失恋的体验或许让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但他没有选择直接去刻画他所看到的,而是将他体验到的归纳总结成一个主题,也就是《罗生门》和《鼻子》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浅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分析短篇小说《罗生门》
浅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分析短篇小说《罗生门》作家介绍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文学家,以创作短篇小说闻名。
他的小说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
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人生无言地铺展在世人面前。
其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已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凄惨中带有嘲讽,严肃中不失幽默,广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时至今日,日本文坛纯文学最高荣誉“芥川奖”,以及每年日本举办的“河童祭”,都是用来纪念这位不朽的日本小说巨擘。
芥川龙之介图一芥川龙之介图二《罗生门》原文(大约阅读三分钟)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城门下避雨。
空荡荡的城门洞里,除了一只蹲在斑驳陆离朱漆大圆柱上的蟋蟀外,只有他一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城门正对着朱雀大街,平日总该有两三个头戴斗笠和软纱帽的行人前来避雨,但是现在只有他一人。
若问何故,只因近两三年来,京都天灾,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诸多原因将偌大的京城搞得凋敝不堪。
据记载,当时把佛像和佛具打碎,把涂了朱漆和雕饰金银箔的木头放在路边当柴火卖的事情不胜枚举。
京城尚且如此,城门的修缮更是无人问津,任其荒废后,便成了狐狸栖息和盗贼蛰伏之地。
久而久之,无主尸体便被遗弃至此,故日落黄昏之际,此处阴森恐怖,无人靠近。
人迹罕至,乌鸦便集结成群,盘旋聒噪。
落日时分,乌鸦就像撒了满天的黑芝麻般清晰可见。
毋庸置疑,它们是为了啄食尸体而来的。
今日也许时辰已晚,竟然一只也没有。
但是在那些即将坍塌、裂缝处长满青草的石级上,随处可见乌鸦的粪便,星星点点。
家将穿着一身洗得褪色的青衣,一屁股坐在七级石阶的最高一级,茫然地望着大雨。
一颗硕大的痤疮在右侧脸颊冒出头来,让他好生心烦。
笔者前面写道“家将在此躲雨”,实指雨停之后他不知该何去何从。
平日,还可回到主人家中,但就在四五日前,他已被主人扫地出门。
前文也提到,当时的京城已是破败不堪,眼下这个家将被侍奉多年的主人赶走,亦不过是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doc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摘要:《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短篇小说《竹林中》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别致,整个叙述方式因其不确定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竹林中》的多重叙述手法,来阐释该文本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竹林中》芥川龙之介多重叙事手法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年间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作小说140多篇,讲究写作技巧、擅长心理刻画、冷静而理智地探讨现实人生,被认为是“新思潮派”或“新技巧派”、“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首部作品《罗生门》,但直到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鼻子》才一举成名,并因此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
创作于1921年的《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而闻名于世。
小说所描写的是一场发生在竹林中的命案。
在离山科站约五六百米的竹林中,樵夫发现了一具尸体。
据巡捕官调查,死者是一位叫金泽武弘的年轻武士,他在与妻子真砂子一起回老家若狭国府的途中被杀害。
杀人疑犯已被捕获,是一个名叫多襄丸的无恶不作的强盗。
整篇小说是由七人的叙述组成:强盗与武士之妻都宣称自己是凶手,而武士亡灵则借女巫之口称自己是自杀的。
樵夫、云游僧、捕役、武士的岳母四人作为证人分别为案情提供了一些线索。
小说情节围绕着“谁是真凶”展开,真相扑朔迷离,是全篇的最大看点。
短篇小说《竹林中》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别致,整个叙述方式因其不确定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力图通过对《竹林中》人物角色叙述分析,阐释该文本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七个人的多重叙述《竹林中》的叙事像是一首由七个声部组合而成的错综复杂的乐章。
强盗、武士之妻、武士、樵夫、云游僧、捕役及武士岳母都各为一个声部。
为什么说有七个声部呢?小说中的这七个相关人物各自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而每个叙述带有各自主观情绪,都是本人眼中的事件真相,这样叙述下来,同样一件事情就有七个不同的版本。
分裂与回归——《地狱变》中的哥特风格与悲观人生态度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分裂与回归——《地狱变》中的哥特风格与悲观人生态度马笑鸽 河南大学文学院摘 要:“我是谁”疑问的产生是人类试图对自我身份把握和确证的表现,通过镜像、分身等途径构建出“想象的他者”从而达到认知自我的目的。
这个过程及结果作为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表现为主体通过分裂而最终达到回归与整合的尝试。
本文以《地狱变》为例,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及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悲观人生态度的把握,发掘《地狱变》作为哥特小说背后所展现的文学创作与作者人生观之间的交互,及文本背后“难以救赎”的沉重思想内涵。
关键词:《地狱变》;哥特风格;分身;悲观人生态度;救赎作者简介:马笑鸽,女,汉族,河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24-02在芥川小说《地狱变》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哥特风格。
如良秀作画时对弟子残忍行为的描写,其女儿在火中的场景的刻画,虽然作者用了冷静克制的笔法,但其中的“黑色浪漫主义”特征却不时显现。
小说在情节上重暴力和恐怖画面的展现,对丑、恶的事物的刻画;然在主题上,却从中揭示人性的阴暗,进行道德上的探索,颇有一种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意味。
由此《地狱变》便由单纯的黑色哥特小说,转为严肃性的悲剧,从中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使读者得到净化与升华,将人从“地狱”中解救出来,得到救赎。
但是由于芥川龙之介本人的经历等造成的悲观态度和不安、焦虑情绪,及对国民卑劣人性的深刻把握,“净化”并未实现,作品停留在展现揭露的层面,并未实现“救赎”目的,亦如芥川所言“我相信魔鬼”。
《地狱变》在哥特风格的整体特征下,通过良秀与猴子的分裂对比,大公身上体现出的旁观利己主义,展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挣扎的情绪,以死亡作为结局更是作者悲观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性显现。
一、分身与暗恐心理“我是谁”的追问古已有之,镜像或者分身作为自身客体化的“他者”,在与自我的对抗、冲突和互补中,帮助主体认识自我。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
51
z 。 4 年 4 期 总 第 s 期 l 妻 擎
一
、Hale Waihona Puke 词. 真 砂 的 叙 述 来 自寺 庙 中 的忏 悔 . 而金泽 武弘则 已 经死亡 . 所 谓 巫 婆 的 通 灵 之 说 更是 无从 考 证 三 人 说 话 的情 境 是 相 互 封 闭 、 不沟通 的. 或 者 说 是 自足 而 独 立 的 。 每个 人 的话 都 构 成 封 闭 的 圆满 . 但 这 种 圆满 是 封闭 的, 不 接 受 相 互 质 疑 的 。第 三 , 樵夫 、 云游僧 、 捕 役、 武 士 的岳 母 四人 只 为 辅 证 , 不能帮助找出真凶。 因 此. 结合七个叙述 。 我 们 只能 判 断 三 人 能 够 自圆 其 说 , 但 不 能 辨 别 这些 话 的 真伪 。 这样 。 小 说 的核 心 部 分 , 强 盗 与 武 士 夫 妇对 案情 的述 说 也 变 得 充 满 不 确 定 二、 叙 事 的不 确 定 性 这 七 种 叙述 构成 了扑 朔 迷 离 的 整 个 事 件 真 相 . 既 像一首七声部的合唱 . 又 像 一 幅 七 人参 与创 作 的立 体 画 七 个 声 部 的 歌虽 然 复 杂 难 懂 . 但 是 七 个 人 作 的立 体画 . 其 中风 格 反 而 比单 一 作 者 的 画 作 更 生 动 、 更 有 特色 . 更立体却更不稳定。 《 竹 林 中》 构 思 巧妙 , 形 式 新颖 、 别致 , 令 人 耳 目一 新 “ 一 般 小 说 用 第 一 人称 或第 三人 称 叙 述 故 事 。 叙 述 时或顺叙 、 或 倒 叙 或 插 叙 但 是 芥 川在 《 竹 林 中》 采 取 的叙事方式 . 与 传 统 的 迥 然 不 同 他让 七个 人 从 不 同 角度讲同一个故事。 七个人 中, 四个 是证 人 , 三个 是 当 事者。 他 们 的 叙述 既相 互 补 充 . 又 相互 矛 盾 , 构 成 一个 纷繁 、 复 杂 的世 界 。这 种 多 层 次 、 多角度的叙事方式 , 颇 似美 国意识 流 大师 福克 纳 的代 表作 《 喧 哗 与 骚 动》 。” [ 1 1 因此 , 郑克 鲁 在 《 2 0世 纪 外 国 文学 史 》 中 盛赞 《 竹 林 中》 是一本“ 写 了七 遍 的 奇 书 ” 。 叙 事 的 不 确 定 性 是 现 代 小 说 家 对 小 说 艺 术 的一 种 自觉 追 求 . 芥 川 龙 之 介 也 不 例 外 芥 川 在 小说 中有 不 少 表 现 叙 事 不 确 定 的作 品 , 如《 秋 山图 》 、 《 水 虎》 等。 而《 竹 林 中》 显 然 将 这 种不 确定 叙 事 发 挥 到 极 致 , 并 使 之 成 为 这 篇 小 说 最 突 出 的 艺术 特 点 一 方 面 这 种 不确 定 的叙 事 能 够 通 过 读 者 的 反 复 回味 延 长 审 美 时 间 . 让 人觉得意味深长 : 另 一 方 面 这 种 不 确 定 性也 常 常 能使 我 们 发 掘 出 更 多 丰 富 而 深 刻 的蕴 藉 三 对 人性 的怀 疑 和 嘲 讽 为什 么芥川要在《 竹 林 中》 采 用 多 重 叙 事 的艺 术 手法呢?分析多襄丸 、 真砂 、 金 泽 武 弘 的动 机 后 , 我们 可 以窥 见 一 斑 支 配 他们 这 么做 的根 源 是 一 致 的 . 即 人 性 中 的某 种 阴 暗 这 种 阴 暗可 以理 解 为 类 似 于 利 己 主 义 的 私 欲 .也 可 以 说 是 那种 不 敢 直 面 自身 的虚 伪 。 正 因 为 这 种 利 己 的私 欲 .他 们 不 择 手 段 地 为 自己 粉 饰. 以种 种 谎 言 来 掩 盖 真 相 , 用 自己 的 叙 述 来 解 构 他 人 的叙 述 . 以 求 确 立 自己 的 正 面 形 象 . 满 足 某 种 不 可 告 人 的 目的 正 是 人性 中 的这 种 阴暗 遮 蔽 了命 案 的 真 相, 构成 了《 竹 林 中》 的重 重 迷 雾 。芥 川 真 想 表 现 的 不 是 扑 朔 迷 离 的故 事 情 节 . 而 是 他 作 品 的 一 贯 主 题— — 人 性 的 阴暗 及 其 不 可 信 任 性 芥 川 从 人 性 的角 度 为 我 们 打 开 了另 一 扇 窗 .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寻。
芥川龙之介与分身之病
母
陈
分 裂 竟 在 一 股 认 知们 ,即 使 搞 不 出好 东 西 接 受 膜 拜 ,好 歹 也 要 满 足 一 般 人 的 心 理 预 期 ,做 出 一 副 我 有 精 神 病 的 样 子 。用 比 较 文 学
潮
涯
你 在 这 东 西 上 花 的 必 要 劳动 时 间 越 多 ,成 品就 越 有 价 值 。在 那 时
有 写坏 的时 候 。过 一 个 星 期 后 我 说 的对 不 对 就 可 见 分 晓 。我 说 对
了 你要 向我 道 谢 ,我 说 错 了我 就 像你 道 歉 。 ”想 象 一下 ,一 个 办 同 人 志 的 小 年 轻 —— 比 如 此 刻 正 在
深 。而 且 作 为 史 学 家 传 记 学 家 的 自我 ,与 作 为 诗 人 的 自我 还 得 保
争
鸣
台
东 西 ,也算 不上 有价 值 的 艺术 品 。
这 种 看 法 十分 符 合 马 克 思主 义 经 济学 理 论 ,艺 术家 就跟 工 人似 的 ,
普 通 人 不 理 解 也 懒 得 理 解 天
才 。略 有龃 龉 时便 以 “ 此 人 有病 ” 互 相 转 发 ,久 而 久 之 天 才 与 精 神
不知 道各 位看 了 芥 川 这 三 条
来 几年 内基本 可 以站 着把 钱 赚 了 。
芥 川 龙 之 介 顺 利 步 上 专 职 作 家 之 路 。他 在 早 期 十 分 强 调 落 笔 前 的 构 思 ,甚 至 极 端 地 认 为 没 有
构 思 一 蹴 而 就 的 作 品 ,就 跟 燕 子 无 意 识 地 吐 燕 窝 一 样 ,就 算 是 好
个 推 测 。不 一定 对 。 但谁 都知 道 ,真有 病的不 会动
芥川龙之介与分身之病
芥川龙之介与分身之病作者:陈潮涯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年第08期普通人不理解也懒得理解天才,略有龃龉时便以“此人有病”互相转发,久而久之天才与精神分裂竟在一般认知中等同。
而天才们或者疑似天才们,即使搞不出好东西接受膜拜,好歹也要满足一般人的心理预期,做出一副我有精神病的样子。
用比较文学的术语来讲,这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化。
所以搞文艺的从不忌讳说自己有病。
装精神病是全国文艺界的大型团体行为艺术表演,一个推测,不一定对。
但谁都知道,真有病的不会动不动就叫唤。
这种人的作品十分不适合在上大号时阅读,翻几页纸你就懵逼了,从脑门一直堵到菊花。
比如日本文学里芥川龙之介就是很著名的病患。
有关学术资料里,研究芥川和精神分裂的专著一大筐子砸死人。
芥川龙之介仪表堂堂,处事圆滑,二十岁就在夏目漱石的大力提携下飞速出道左右逢源,与他在作品里勾画的扭曲的小人物们截然不同。
其实呢,全他妈靠的是演技。
唯有眼睛雪亮的孩童看穿了他的疯相,指着他的脸叫嚷“怪物!”。
芥川龙之介身世略离奇。
父亲新原敏三是个向洋人卖牛奶的生意人,跟老婆阿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就是龙之介。
出生后不久阿福就发了疯,两人离婚。
龙之介则作为养子放在了阿福的长兄,舅舅芥川道草那里。
从孩童的角度来说,可谓是被生父抛弃的存在了。
但比起这个,母亲发疯乃至早逝这一事件,给芥川龙之介留下的阴影更为厚重。
自己是不是继承了疯狂的基因——这种疑虑伴随芥川龙之介一生。
芥川自小饱读古今中外名著,胸有丘壑,一开始就比同辈小作家们高了不知道几个姿势水平,早期作品犹如核中刻舟,炫得一手好技。
在同人杂志中发表一篇《鼻》就被已是文坛巨匠的夏目漱石一眼相中。
夏目漱石给芥川写信说“你写的东西已经到了一个水平,想降也降不了。
久米正雄写东西时好时坏,你就绝对不会有写坏的时候。
过一个星期后我说的对不对就可见分晓。
我说对了你要向我道谢,我说错了我就像你道歉。
”想象一下,一个办同人志的小年轻——比如此刻正在为《布林客》写稿的我收到莫言的来信,说潮涯君我打包票,你要是写了烂作,我给你道歉。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
■'乂学鋪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蓋巧卷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日本文坛“鬼才”。
其 作品《杜子春》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传》,1920年(大正九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
当时的 芥川正饱受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因此借《杜子春》一文显示出对人性利己主义的强烈控诉。
本文在综合 国内外的芥川分身文学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日本方面的研究,理出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 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父亲的分身这样三条主线,对芥川分身文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能对国内芥 川龙之介分身文学的理解和研究起到一点补充、参考、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老人分身文学利己主义大正时代,民主风潮席卷了文化的各个领域,汉文学经典也因此陪伴了日本文人的成长,其 中也包括芥川龙之介。
在这样的风潮下,芥川龙之介阅读了大量汉文学作品,积累了深厚的汉文学修养,还掺杂着对现世的深刻思考改编中国古典小说,创造了 一系列文学作品。
1920年,芥川于 童话杂志《赤鸟》发表了根据中国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 传》改编而成的《杜子春》,这部作 品并非一般而论的童话,从体裁 上看,它更像是小说,这样的特殊性反让它备受关注。
此外,1920年 的芥川饱受精神与肉体折磨。
姨 母的辞世令他痛苦,长子的诞生令他感到希望,由英语老师转职为作家令他感到喜悦,恶劣的身体状况令他痛苦。
1920年也是日 本与世界明显缩短距离的时期,亲历旧文学与新文学激烈交替的芥川,内心更是矛盾不堪,充满了 模糊的不安。
对于《杜子春》中体 现出的芥川龙之介分身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讨芥川的人生观,发掘芥川走向自杀的思想根脉,同时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关于《杜子春》的研究有很多。
日本方面,增子和男、松本宁 至、关口安义、小林幸夫、吉田精一、小路口聡等众多评论者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哥特文学的分身主题看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
作者: 周婷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42-4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良秀” “猴子” 分身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的短篇小说《地狱变》,评论界对于此作品分析主要有两个主张:一、围绕“艺术至上”这一主题,突出强调追求艺术的至上境界须不惜任何代价,应放弃人间的一切人伦和情感,是一部唯美主义作品;二、以画师良秀的悲剧性一生揭露现实“地狱”的悲惨,揭露社会现实的残酷,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本文跳脱出对于《地狱变》的主题情感研究,引入哥特文学中“分身”这一表现形式,通过对《地狱变》具体文本中“良秀”和“猴子”的形象分析,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地狱变》。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
作者: 温巧慧
作者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9-2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3期
主题词: 芥川龙之介 杜子春 老人 分身文学 利己主义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日本文
坛“鬼才”.其 作品《杜子春》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传》,1920年(大正九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当时的 芥川正饱受精神及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因此借《杜子春》一文显示出对人性利己主义的强烈控诉.本文在综合 国内外的芥川分身文学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日本方面的研究,理出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 龙之介的分身,老人是芥川父亲的分身这样三条主线,对芥川分身文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能对国内芥 川龙之介分身文学的理解和研究起到一点补充、参考、启发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考察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笔力极强,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细致入微的艺术表现而备受推崇。
其中,分身文学是芥川龙之介的一个特色,他在多篇小说中采用了分身的形象,用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纷扰。
在本篇论文中,将从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的定义、特征和作品剖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的定义
分身,是指一种虚构的自我投射,也就是说,主人公创造了自己的分身,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矛盾。
芥川龙之介将分身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在多篇小说中展开描写,因此,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可以理解为他在小说中通过某个虚构的角色来代替自己,从而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困扰或矛盾。
二、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的特征
1. 借助分身形象探讨人性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分身形象,这些分身形象常常扮演着一种象征意义,可以用来探讨人性中的某个方面。
例如在《罗生门》中,分身角色清六正是人性阴暗面的代表,他体现了道德沦丧的现实。
在《或许,或许不》中,分身形象则是一名无足轻重的作家,他对爱情的追求表明了人性追寻的一种倾向。
2. 主人公与分身之间的矛盾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主人公往往要与自己的分身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内心的。
和分身相斗而不断敌对的主人公,常常代表了人性本身的纷扰与矛盾。
这种矛盾,总是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与分身的相互对话而突显。
3. 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透过主角创造虚拟的自我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性中的某种思想倾向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当代日本社会的内在矛盾,因此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意义。
三、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作品剖析
1. 《罗生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位穷困的武士,释放了自己的分身,去寻找自我和内心的力量,但最终却悲剧收场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分身,正是芥川龙之介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 《或许,或许不》
《或许,或许不》以现代感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在各种心境波动中创造自我,用来反思社会的境遇。
主人公光辉的未来是他想要的,但他无法直接获得,使他深陷强烈的内心挣扎之中。
小说中的分身形象,也反映了对光辉未来的向往。
3. 《杜拉拉升天记》
《杜拉拉升天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个长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杜拉拉和他的分身,以及周围的人物。
小说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分身之间的矛盾,关注了妇女当代生存的问题,体现了当代日本女性矛盾的心理状态。
结论:
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分身形象是他深刻描绘人类内心的一种方式,分身形象不但能够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纷扰与矛盾,还能够探索人性本身的秘密。
芥川龙之介的分身文学,不仅是日本文学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更是芥川龙之介对当代社会和人类本质的细心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