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4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灯笼》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品味灯笼的含义,理解作者情感。

2、体会作者散文的自由笔法,融汇个人经历、乡情民俗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在今天我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讼.( ) 斡.( )旋静穆.( )怅惘..()锵.( )然褪.( )色燎.( )原熙.( )熙然2.根据意思写词语。

:焚烧身体。

:因争论而诉讼。

: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调停,凋解。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温和欢乐的样子。

然,用于词尾,表示状态。

: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指先前有钱有势而后来败落的人家。

三、知识积累1.简介作家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著有散文集《羽书》《黑与红》《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著《波罗的海》等。

2.文学常识“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

“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四、整体感知自主朗读课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五、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将文章分成三部分。

,六、拓展延伸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复习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复习导学案设计

第四课《灯笼》复习案一、复习任务: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品味灯笼的含义,体会文章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二、内容简介:文章以“灯笼”为线索,抒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回忆,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又联想起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以小见大的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三、内容思维导读:主题灯笼之缘天性喜欢指明对灯笼的喜欢演绎灯笼有光亮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灯笼喜欢灯笼犬吠地点三家村呵狗老头身影夜行人私语人物胡须雪白背景祖父谈吐概括故事磷火背景其他台下: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戏台小丑台上:花脸故事小时候迎祖父思慕大了远离家乡关爱叙事象征乡俗寄托情感皇宫繁华和场合喜庆幸福寓意春宵美好回忆诗中爱国四、释疑解惑,突破难点:散文“形散神聚”,作者的在文中写了很多关于灯笼的回忆,这些回忆里灯笼的含义而又有所不同,想要弄明白其含义,必须理解深沉而丰富的语言背后的情感。

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明白作者真正用意。

比如“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写“营帐中的灯笼”里含蓄表达情感的句子,学生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做“马前卒”?只有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才会知晓。

文章是作者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基础知识巩固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 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文化常识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聚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诲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如今,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整体感知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3-6详细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四、疑新探究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表达喜欢灯笼做铺垫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在构造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表达中跳出来〔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谢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妙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别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p 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可以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将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____,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灯笼》导学案

科目:_________ 编者:___________ 教出时间: _____ 年____月 ____日审核人: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帮扶对子签名:______2.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3.未始:未必。

4.幽悄:幽深寂静5.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第一局部〔①〕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二局部〔2—1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局部〔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赏析这句话。

【答案】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展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章第①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防止表达的呆板和构造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表达喜爱灯笼作铺垫。

7.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答案】此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8.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答案】1.有行好的意思。

2.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9.“雪夜入……马前卒〞。

分析这两句话。

【答案】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鼓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第4课《灯笼》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挑.灯看剑(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唐代李白《送友人》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3.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案+反思)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良好。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适时调整分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灯笼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小组的表述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需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灯笼的文化内涵、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结构,以及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灯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灯笼》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探索灯笼的文化内涵和文章的语言特色。整体来看,课堂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灯笼》一文,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写作兴趣;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灯笼的寓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灯笼的制作过程、不同地区的灯笼习俗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抒情手法,写一段关于灯笼的文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及课堂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及课堂习题附答案

《灯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二、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三、写作背景:四、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五、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五、自学指导一1、读准字词,流利地朗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语感斡旋( )幽悄( ) 霍骠姚( )怅惘( )斡旋:家来:垂珠联珑:幽悄: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六、自学指导二,思考以下问题。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8、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4课《灯笼》(解析版)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品,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灯笼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繁荣、吉祥和团圆。

本文将从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对灯笼进行解析。

一、制作过程灯笼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过程。

制作灯笼所使用的材质主要有纸、丝绸、竹篾等,而工艺也包括剪纸、刺绣、绘画等多种技法。

灯笼造型的设计也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菱形、六角等等。

通过不同材质和工艺的运用,每一盏灯笼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二、灯笼的形式灯笼的形式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在寻常日子里,人们使用各种形状的灯笼来点亮房屋和街道,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各种各样的彩灯和花灯更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灯笼的寓意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更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在中国文化中,灯笼常常被视为传递祝福和吉祥的象征物。

无论是在婚庆喜庆还是在年节庆祝中,人们都喜欢挂上灯笼来表示吉祥如意。

而灯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寓意家庭和谐、爱情美满等美好寄托。

四、灯笼的文化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灯笼一直以来都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无论是在民族节日、庙会活动还是传统婚礼中,灯笼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逢年过节,人们也会制作灯笼来装饰自己的家园,将这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下去。

这种传统的延续,使得灯笼在现代社会依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符号的角色。

总结:灯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灯笼的制作、形式、寓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灯笼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希望灯笼这一传统艺术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4课 灯笼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4课 灯笼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和。

“文革”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之后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

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就像他亲身经历的延安生活,是15年之后才写成散文的。

这样写成的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2.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围绕回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等,意绪纷繁。

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让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

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斡.旋()静穆.()1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4.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huáng()春xiāo()领yù()垂珠联lóng()夜深星lán()5.解释下面的词语。

焚身:争讼:恐吓:斡旋:怅惘:熙熙然:不甚了然:燎原:参考答案1.散文家教育家22.灯笼3.sòng wòmùchàng wǎng qiāng tuìliáo xī4.煌宵域珑阑5.焚身:焚烧身体。

重点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②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导学案设计

4灯笼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学习重难点: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难点:1、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1、本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指导学生围绕“灯笼”叙写了哪些事,分析“灯笼”蕴含了哪些文化意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

2、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二)灯笼简介。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除了元宵节挂灯外,古代的私塾(学校)开学时,父母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灯笼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45七、总结全文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八、课外积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学后感悟《灯笼》导学案答案:二、1.熙成,山屋、山荪 4. 形散神聚三、1.争讼(zh ēng s òng ) 领域(l ǐng y ù) 斡旋(w ò xu án ) 静穆(j ìng m ù) 思慕(s ī m ù) 怅惘(ch àng w ǎng ) 锵然(k ēng r án ) 褪色(tu ì s è) 燎原(li áo yu án ) 熙熙然(x ī x ī r án ) 暖融融(nu ǎn r óng r óng ) 马前卒(m ǎ qián zǔ)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guān xián dēng(官衔灯)chuí zhū lián lóng(垂珠联珑)yōu qiǎo(幽悄)huò piào yáo(霍嫖姚) fān lí(藩篱) péi gōng(裴公)2.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第4课 灯笼 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 灯笼 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号:课题 4.灯笼课型阅读课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伯箫选集》。

2.内容主旨《灯笼》以散文的笔法书写了作者关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面表达了灯笼对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情感丰富。

二、预习检测,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争讼( ) 领域( ) 斡( )旋静穆 ( ) 思慕( ) 怅惘( )神龛( ) 锵( )然霍骠( ) 姚()燎( )原幽悄( )熙熙( )然司马懿( )2.根据释义写词语斡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珠联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情世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导学案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新年期间的重要装饰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以灯笼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因制作、购买和观赏灯笼而团聚的故事,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观。

下面是一份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灯笼》的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关于元宵节和灯笼的基础知识。

2. 导入活动:播放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眼前的画面进入课堂主题。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灯笼》。

2. 讨论问题:a. 灯笼在中国春节期间起到了什么作用?b. 你感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c. 小宇的父母一开始反对他去云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d. 父亲送给小宇灯笼的寓意是什么?e. 小宇通过一次亲身经历明白了什么?三、词语学习(15分钟)1. 学习生词:遥远、飞舞、璀璨、欣赏、悄悄、磨损、曙光、晃动。

2. 运用词语:给出词语的汉语或英文解释,让学生写出对应的词语,并举例造句。

四、文学常识(15分钟)1. 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并进行简要讲解。

五、写作练习(30分钟)1. 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我和灯笼的故事”、“我最喜欢的灯笼”或“我家的元宵节习俗”。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写出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 分享写作成果: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10分钟)1. 小结内容: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本课相关的习题,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以上的导学案设计,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生词、了解文化背景以及写作练习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全面地参与学习,充分体验课文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文化背景:理解灯笼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对于一些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创作实践: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解释:
-在突破情感表达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变化,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对于语法运用,教师可通过图表、示例和练习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并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灯笼》的阅读,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如“飘摇”、“照耀”等,掌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语法点: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并学会运用。
-对于语法知识,教师可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
-在写作技巧上,教师可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指导学生分析并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表达: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来逐步体会。
-语法运用:对于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
-在文化背景方面,教师可引入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对灯笼文化意义的理解。
-针对创作实践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灯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节日或庆典时是否见过灯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灯笼背后的文化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4课《灯笼》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热情很高。我在一旁观察,发现他们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学会了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灯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灯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灯笼起源于古代的灯具,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了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象征着团圆和喜庆。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间工艺的智慧与美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灯笼在不同节日和地区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传递人们的美好祝愿。
2.教学难点
(1)灯笼制作工艺的细节处理:如何将纸张粘贴在灯笼骨架上,使之平整、美观。
突破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操作,逐步掌握粘贴技巧。
(2)创新设计灯笼: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挥创意,设计具有个人特色的灯笼。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分享创意,互相借鉴,逐步完善设计。
(3)课文《灯笼》的深层理解:理解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灯笼制作工艺和灯笼的文化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实物、演示制作过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灯笼制作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灯笼制作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灯笼的基本制作原理和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精品导学案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精品导学案答案解析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题:《灯笼》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理解积累生字词,理解“灯笼”承载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灯笼”是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

作者描述灯笼的意图,以及灯笼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国家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5分钟)【学法指导一】①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完成自学检测一;②班内展示,师生互评。

自学检测一: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神龛.(kān)皎.洁(jiǎo)争讼.(sònɡ)斡.旋(wò)静穆.(mù)锵.然(qiāng)怅惘.(wǎng)燎.原(liáo)褪.色(tuì)领域.(yù)灯蛾.(é)焚.身(fén)松柏.(bǎi)辉煌.(huáng)犬吠.(fèi)熙.熙然(xī)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斡旋:调停,调解。

争讼: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燎原:火焰烧原野,比喻事态不可阻挡。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灯笼》重点词语解释、成语运用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第4课】

《灯笼》重点词语解释、成语运用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第4课】

《灯笼》重点词语解释、成语运用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第4课】一、重点课下注释:【斡旋】。

【金吾不禁】。

【垂珠联珑】。

【未始】。

【幽悄】。

补充:【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人情世故】。

二、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突然,静穆..的礼堂上响起了一阵歌声。

在伴随着低回婉转的歌声中,她开始舞蹈了。

D. 小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当老师宣布成绩是,他高兴地怅惘..起来。

D.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

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补充:【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突然,静穆..的礼堂上响起了一阵歌声。

在伴随着低回婉转的歌声中,她开始舞蹈了。

D. 小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当老师宣布成绩是,他高兴地怅惘..起来。

D.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答案】C【解析】C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与高兴相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3.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补充: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答:“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答: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五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答: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答: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
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答: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
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课时)
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
二、能力拓展题目设计:【选择题: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语言运用】【课外阅读】
班级姓名
课题
4.《灯笼》(一)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读音,掌握生字词。
第一部分(1、2)小时候喜欢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有关灯笼的回忆和联想。
四、研读探究: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A。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决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因素之一。
B。通过这次全市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C。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争先恐后地踊跃给校刊投稿。
D。航天员举着豆沙粽子,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节日问候。
【答案】D【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应把“学习态度的好坏”改为“好的学习态度”,也可去掉“的好坏”。B项没有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C项“争先恐后”与“踊跃”重复,可去掉“争先恐后地”或“踊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燎原(liáo)思幕(mù)熙熙然(xī)人情世故(shì)
B.褪色(tuì)静穆(mù)颐和园(yí)戛然而止(jiá)
C.锵然(qiāng)斡旋(hàn)霍骠姚(piào)叹为观止(guān)
D.倡惘(wǎng)争讼(sòng)马前卒(zú)大彻大悟(chè)
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答: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
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答: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六、写作特点:
全文采用了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手法,着述了灯笼这个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须品,记录着历史传承,人文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
反思
课题
《灯笼》(二)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练习目标
1、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复习巩固;
2、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阅读能力训练与提升。
【答案】B【解析】A思慕;C斡旋(wò);D怅惘。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争讼领域静穆张灯结彩B。溺炕 神龛 焚身富贵荣华
C。锵然磷火 翰林人情事故D。斡旋怅惘幽悄 膘肥体壮
【答案】C【解析】C人情世故。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宿:店宿sù星宿xiù一宿xiǔ
差:应差chāi差别chā参差cī差劲chà
形近字:
斡旋wò翰林hàn
熙熙然xī颐和园yí
官衔xián街道jiē
霍骠姚piào膘肥体壮biāo
3、重点课下注释: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答: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给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二、生字词:
1、生字词注音:
课后读读写写: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怅惘wǎnɡ铿然kēnɡ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ɡ马前卒zú人情世故shì
补充:
焚身fén溺炕niào神龛kān犬吠fèi磷火lín可悯mǐn幽悄qiǎo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吓:恐吓hè吓人xià
B.突然,静穆的礼堂上响起了一阵歌声。在伴随着低回婉转的歌声中,她开始舞蹈了。
D。小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当老师宣布成绩是,他高兴地怅惘起来。
D.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答案】C【解析】C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与高兴相矛盾。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