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弟子规》第二讲
秦东魁老师宣讲讲《弟子规》第二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讲(2012-08-14 12:34:51)转载▼分类:东魁著作标签:杂谈这次讲的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我们作为子女,在出行的时候一定要跟父母打招呼,因为如果不打招呼,父母不知道子女去什么地方了会很担心。
但是现在好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子女离开家以后都不跟父母打招呼,甚至在外地换手机号、换住的地方都不跟父母说,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
为人父母的应该有这个感受,当您的孩子放学后晚回来一个小时,您在家里都会很焦虑。
我们对孩子尚有如此焦虑的情绪,可我们想没想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也是如此操心和焦虑的啊。
很多人误认为我都成人了、长大了,不用父母操心了,所以就轻视了父母的存在,乃至忽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
这是不对的。
我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监狱?我曾经去过,并且在监狱里头看到很多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犯人,他们有没有成人?谁敢保证成人就不犯过失?成人犯过失甚至比小孩儿更严重。
小孩儿犯过失称为过,成人犯过失称为错,是不一样的。
小孩儿犯过失,会被教育;成人犯过失就要坐牢,要负法律责任的。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成人了,不用父母管了,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嫌父母啰嗦,这是很不对的。
不过,我们一定要明白“出必告”的这个“出”是“出差”的“出”,出远门的时候给父母禀告,不是让你每天上班出门,早上一报告、晚上一报告,这样老人就烦了:是不是孩子一天到晚闲着没事儿干,好像没工作了,为什么天天这样做?所以我们要理解“出必告”的真正含义。
我们接着看“反必面”。
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就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
晚上父母以为他在学校没回来,就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
老师说很早就已经下课,应该早到家里了,母亲听后更是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找他,还惊动了很多亲戚,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在房间里找到了孩子。
你看,有的成年人也做过这类事情,父母都等他吃饭半天,以为他还没回来呢,谁知道他居然一个人躲在自己房间上网。
钱文忠先生讲解《弟子规》(二)
钱文忠先生讲解《弟子规》(二)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
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
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句话出自《弟子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
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
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
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
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
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
”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弟子规第二讲
弟子规第二讲:入则孝之一主讲人:李亚琴长沙杰龙青少年特训学校第二讲:入则孝之一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应(yìng):应答。
⏹教(jiào):教导、教诲。
⏹凊(jìng):凉。
⏹省(xĭng):探问、请安。
⏹反:同“返”,指返家。
⏹面:当面向父母禀报平安。
⏹业:职业。
⏹孝,上老下子。
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
⏹教,左孝右文。
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
⏹百善孝为先!任何一本传统启蒙读物都将孝放最突出的位置。
⏹故事征引⏹①曾母咬指唤子---六朝《孝子传》曾子,春秋鲁国人。
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
著有《大学》。
进山打柴后家中来访客。
母亲情急之下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便赶紧回家见母亲。
⏹父母的每一声呼唤里都是饱含深情的。
有时候,母子之间心灵相通,这一种呼唤,连声音都不需要。
⏹②《广州日报》新闻母亲节,记者随机采访母亲和孩子。
问子女:将来会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问母亲:你希望你的子女为你做些什么?子女:挣大钱、好好侍奉母亲…母亲:希望子女回家陪我吃顿饭。
⏹③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
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要求和需要努力去做。
⏹④卧冰求鲤---《二十四孝》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冰河上,留得卧冰模。
王祥,晋朝人士。
从县令做到太尉,位列三公。
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
但依旧尽心孝顺。
⏹孝是无条件的!不是交易,不是交换。
是人是所以是人的根本。
⏹⑤物质奖励之弊母亲为哄三岁的孩子回家,在数次呼唤无果的情况下,竟不得不使用巧克力进行诱惑。
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功利的种子。
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儿女日渐增长的欲望的时候,往往就是家庭悲剧发生的时候。
糖果呼,应勿缓。
---物欲呼,应勿缓。
弟子规讲解(第二集)
弟子规讲解(第二集)【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
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象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中庸》里头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
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
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这种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
孔子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也再再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
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看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都是犯了事虽小他擅为的情形。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为什么?你去做了以后,有可能你闯了大祸。
有一些人他非常的好奇,看到电铃,看到这个按铃,或者有按钮,他随便一按,结果就闯出了大祸,这都有可能。
或者小朋友不晓得,在家里随便乱开瓦斯,或者电器的开关,这些也都非常的危险。
所以从小在家里,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诫小孩,凡是不能做的、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它、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很危险,同时也是不礼貌的。
我们再看下一句,『茍擅为,子道亏』。
事情尽管是这么小,不能做。
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
「子道亏」,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
「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
第二讲立志、入则孝 父母呼
命
父母的 子女的 子女的
命令 使命 生命
不能
不能
孝笑
视频感动中国2012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诗朗诵《子不嫌母烦》
❖ 我的孩子: 哪天 如果你看到我日渐老去 反映慢慢迟钝
❖ 身体也渐渐不行 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理解我…………
❖ 当我吃的脏兮兮 甚至已不会穿衣服 不要 嘲笑我
❖有志者事竟成
❖ 小故事:爱因斯坦做凳子
❖立志故事《点》
。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视频:少年立志 《田埂上的梦》
抢答题
❖我们的志向、理想、梦想? ❖我们如何实现它? ❖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会影 响我的意志?我这么做?
我欲仁,斯仁至矣。 德不孤,必有邻。
我的志向
❖在家里做个好孩子 ❖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孝顺父母 尊敬师长 ❖兄友弟恭 天天向善 ❖为社会大众服务,生活在感恩的
❖ 不要生气 总有一天你会了解 你会发现
❖ 即使爸爸妈妈有许多过错 他们总是尽所能 给你最好的 ;
❖ 我爱你 ,我的孩子! 我爱您,我们的父 母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我们的约定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弟子规, 看德育光盘
为
为
万
往
世
圣
开
继
太
绝
平
学
世界里
•我,XXX 一定要做到 •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我们每天诵读弟子规给爸爸 妈 妈听
•让爸爸妈妈也能学习弟子规,成 为圣贤的好爸爸好妈妈。
为
为
万
往
世
圣
开
继
太
绝
平
学
《弟子规》入则孝
中华经典文化第二讲《弟子规》出则弟
01泰伯采药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 ,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 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 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 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 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 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 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 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 尊重。
后来,许武被荐举为孝廉,但是,他想 到两个弟弟都还没名望,便把家产分作了 三份,自己故意拿了最好的一份肥田广宅 ,而坏的却给了两个弟弟。如此,人人都 称许他的两个弟弟而鄙视许武,但许武一 直忍受着这份恶名。 等到弟弟们也得了选举后,许武这时才 聚集了全族的人,哭着说明了自己当时的 苦衷,那全是为了要给弟弟们显扬名声呀 。说明缘由后,许武便把自己得的那份家 产又重新分作两份,全部赠给弟弟们了。
谦恭有礼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谦恭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易解: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可谓是功勋卓著,就是 颂辞千篇也不足以表其功,丰碑万座也不足以张其 德。而她总是以谦恭的姿态,「安于卑下」,甚至 「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不像太阳那样高高 地悬在空中,让万民景仰。哪儿低洼她就奔向哪儿 ,绝不趋炎附势,就像古时的圣人,总是把目光投 向最下层的百姓。即使滋养万物,也是「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细讲弟子规第二讲感悟
细讲弟子规第二讲感悟《细讲弟子规第二讲感悟》咱中国人啊,老祖宗留下来的《弟子规》那可真是宝贝呀!这第二讲,真的让我感触特别深。
你想想看,里面说的那些道理,不就跟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嘛!就说“父母呼,应勿缓”,这多简单的事儿啊,可咱有时候还真就做得不咋地。
咱爸妈叫咱一声,咱是不是得赶紧答应,别磨蹭半天?这要是换了咱叫别人,别人半天不应声,咱心里啥滋味儿?这就是将心比心呀!还有“父母命,行勿懒”,爸妈让咱干啥,咱就麻溜儿地去干,别拖拖拉拉的。
这就好像朋友拜托咱个事儿,咱总不能不当回事儿吧?咱得讲信用,对爸妈更得这样呀!这可不是啥难事儿,就是个态度问题。
再说说“出必告,反必面”,咱出门的时候跟爸妈说一声,回来也打个照面,让他们知道咱的行踪,这多让人放心啊!这就跟咱出门跟朋友说一声一样,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嘛。
要是咱啥都不说就跑出去了,爸妈得多担心呀!这不是让他们白白着急上火嘛!这些道理啊,就跟那家常菜似的,平常得很,可就是离不开。
咱要是能把这些都做好了,那家庭得多和睦呀!咱自己的心情也会舒畅很多不是?你说,要是人人都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做,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就更融洽了嘛!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得好好琢磨琢磨,用到咱的生活里去。
咱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的行动起来呀!比如说,咱从今天开始,爸妈叫咱的时候,咱就立马答应,别再嗯嗯啊啊半天;爸妈让咱做事儿,咱就痛快地去做,别找借口;出门的时候,一定跟爸妈说清楚去哪儿,啥时候回来。
就这么简单的事儿,咱要是都能做好,那也是很大的进步呀!咱可别觉得这《弟子规》老土,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呀!这就好比那老酒,越陈越香。
咱得用心去体会,去实践,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奥妙。
咱都是中国人,咱就得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承下去,这是咱的责任呀!难道不是吗?反正我是觉得,《弟子规》真的太重要了,这第二讲给我的启发特别大。
我相信,只要咱认真去做,咱的生活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咱和家人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第二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1 】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当怎么和怙恃相处,应当遵照哪些规则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进修.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当若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路应当遵照什么规则.“悌道”现实上就是“孝道”的延续,是以前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小我最重要的尺度,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小我如何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请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路的时刻,遵照哪些规范?留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来往的时刻,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请求的..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平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路.包含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路.“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气,起到了伟大的感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宏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如今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同伙三口人,我们小同伙大多是独生后代,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效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惟更应当推广为同窗.同伙之间的尊敬友爱.俗话说“在家靠怙恃,出外靠同伙”.多一个同伙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怙恃,在外要尊敬师长,联结同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说明: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顺兄姐,兄弟姐妹能和气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怙恃天然欢乐,孝道就在个中了.当哥哥姐姐的,年事大,懂得道理多,应当在生涯上多照顾弟妹,进修上多帮忙弟妹.并且,在兄弟姐妹打骂的时刻,年事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推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服从哥哥姐姐的指点,不克不及因为本身小就率性不听话.兄弟姐妹是统一个怙恃所生,在统一个家庭生涯.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怙恃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平生里陪同我们时光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本身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本身的弟妹,不单你在家里能和气共处,未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忙,互相干怀.《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当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代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刻愚蠢勤学,才情迅速,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很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怙恃亲平常爱好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专程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事最小,应当吃小的梨,你谁人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汗青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迈的时刻,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当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本身在那边这么辛劳.成果李绩就答复说:姐姐,你的年事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若干机遇可以或许为你办事.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刻,心坎是充满感恩的心,不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进程赐与他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假如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气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假如你经常跟兄弟姊妹打骂,让怙恃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逝世,这就是不孝了.如今大多半小同伙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恰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小我,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间,平常的野蛮自私,凡是都得听本身的,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发性格,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窗相处吗?确定不克不及,因为他不懂得尊敬他人,友爱他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窗和同伙打骂.所以,我们小同伙在幼儿园和黉舍也应当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窗们当作是本身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互相推让.和气相处,如许才干让怙恃和先生少操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黉舍才会变成一个暖和的大家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说明:别把财帛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须要的冲突.怨恨的工作天然就会消掉了.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平常爱好喝酒,并且喝完酒后就撒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逝世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老婆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逝世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只是答复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老婆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逝世了牛,这不克不及算平凡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志自如地持续念书.牛弘的行动激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正人.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怙恃留下的财宝,上法庭打讼事,交恶成仇的例子特殊多.这些都是很不该该的.假如怙恃当时知道留下财宝会起这么大的纷争,必定不肯意留这么多财宝让后代争吵.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嫩,要协调,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性格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性格,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性格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礼拜阁下,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忽然才警醒到:“我的性格本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掌握本身的情感,他发性格的情形慢慢削减了,后来终于不发性格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性格,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如许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落,拔完的那天他很愉快,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知他:“你固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克不及恢复到本来的样子?”不成能,已经千疮百孔了.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什么呢?当你向他人发过性格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若干次对不起,那伤口都邑永久消失.我们要珍爱身边的亲人,万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掌握.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辞吐当中,都愿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本身讲话,我们也要特殊留意.你讲话很急.很重要,又很大声,对他人来讲,可能会误认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辞吐当中,应当要特殊留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他人很忙的时刻,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认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削减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须要的误解,还有争吵.前面是讲对财帛,还有言语,若何与本身的兄弟姊妹相处.一小我能与本身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未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同伙好好的相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说明:不管是吃器械照样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假如和长辈坐在一路,就请长辈先坐.假如和长辈走在一路,要请长辈先走.而如许的长幼有序的情形,传统是平常讲求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纪,本身懂得照顾本身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我们如今的情形是如许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白叟站在车的中央,摇摇摆晃.年青人就坐在白叟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白叟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合的进门处,大家抢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同伙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事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刻,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克不及全怪小同伙,因为如今的家长都很爱本身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克不及是以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当加倍懂得怙恃对本身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愉快的,认为本身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准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家吃饭的时刻,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刻,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路走路的时刻,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刻,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分开的时刻,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如许才干表示出一小我的礼貌和教养.吃饭的时刻,要想到白叟爱吃的器械,要尽量知足他们的心愿.不克不及本身爱好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他人吃不吃?本身先吃个够!也不成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求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风卷残云,要留意本身的形象.【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说明:长辈有事召唤人,应代为传唤,假如那小我不在,本身应当自动去讯问是什么事,可以辅佐就辅佐,不克不及辅佐时则代为转告.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成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节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碰到长辈.碰到客人来了,要自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同伙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紧,不克不及对客人掉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强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工作.所以我们应当: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如今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经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假如叫的不是本身,更是一点都不关怀.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本身找吧.假如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敬,我去找一小我,一找那小我不在,就算了,不成,前人的划定,你本身要立时回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知白叟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白叟家,还有什么工作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请求,但如今又有几小我能做到呢?再者,在黉舍的时刻也是如许,我们看到近邻班先生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端放大嗓门:先生,近邻班先生找你.这个都不相符礼貌的立场.准确的做法是先说:先生,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先生过来.跟先生讲了,然后再把先生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普遍来应用,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我们如今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如今会不会招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边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疏忽客人的消失,如许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准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当是停下本身手里做的事,站起来必恭必敬的说一声:“叔叔好,阿姨好.”接着,客人要走进来,我们可以给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怎么放?要放在客人进来立时就可以穿到的地方,并且拖鞋要朝向客人的偏向.阿姨进到房子里来,我们要说:阿姨,你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这就是招待客人的礼节,是我们起码要做到的.除此之外,接德律风的礼节也很重要.家里来德律风了,拿起德律风来必定要先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谁?”假如对方说我要找你爸爸.假如爸爸在,立时说:“您先等一下,我去找我爸爸”.假如刚好爸爸不在家,可以说:“对不起,我爸爸如今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工作我可以转告.假如您有急事,可以打我爸爸的手机接洽他”.《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起首请求孩子从小造就长幼有序的不雅念和照顾长辈的意识.接下来,《弟子规》则经由过程描写在日常生涯中,孩子和长辈相处时的各类情境,对孩子的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请求.起首,当孩子碰见父老的时刻,应当如何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称父老,勿呼名;对父老,勿见能.】说明:称呼长辈,不成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逊有礼,不成以夸耀本身的才干.对长辈绝对不克不及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方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比方李校长.李先生,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尽量要躲避直呼其名.有的小同伙还给他人取绰号,取绰号.如许好不好?当小同伙给同窗取绰号,甚至给先生取绰号,如许做就是没有恭顺心.你愿望他人用绰号嘲笑你吗?假如你不爱好,也不要如许对他人.下一句“对父老,勿见能”,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因为即使我们今天的才干再高,这个才干是不是靠本身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长的进程,家人.先生.亲戚同伙给我们帮忙和造就才形成的.所以越有才干,我们越应当感激家人对我们的支付和关爱,怎么能是以而自满呢?很多孩子完整不懂这个,比方与长辈在一路,一些上了年事的白叟不懂如今的电脑啊,英语啊,还有小同伙先辈的玩具什么的.有时刻会好奇的问一下,看一下,比方奶奶拿起你新买的玩具,在那儿说,这个怎么玩啊?小同伙一把抢曩昔说,这个你不懂.再比方,小同伙和爷爷奶奶出去,爷爷奶奶年事大,腿脚不好走不快,小同伙就不耐心的一个劲催,还说,快走啊快走啊,怎么慢的跟蜗牛似的.现实上这个在传统当中是避讳的,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这是两回事.比方,奶奶,我帮你把买的器械拎回家,有劲儿,这个是好的.接下来,《弟子规》告知我们晚辈假如在路上碰见长辈,应当遵照哪些礼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说明:路上碰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顺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中国古代,人与人会晤,都邑鞠一个躬.如今哪里还会鞠躬?对,韩国和日本,这是他们跟中国人学的,但是我们本身却把这个给丢掉落了.如今我们的小同伙,见到长辈会鞠躬吗?会打召唤吗?可能因为大方躲到大人的逝世后一句话也不说对不合错误?有的小同伙是叫叔叔阿姨了,但是眼睛看着别处,心不在焉,也会让他人很不舒畅.那我们看前人是怎么做的.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先生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当要曩昔跟他打召唤.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曩昔,“趋”也是小步的走曩昔,“揖”就是很恭顺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因为交通没有那么蓬勃,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刻,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居也是长辈,必定会曩昔问候.我们如今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便利,因为时代毕竟不合.在路上碰见长辈了,小辈应当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曩昔,不要把白叟家给吓着了,所以略微加速脚步迎上去问好,这是一个规则.假如长辈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当恭顺地陪白叟家多说几句.假如长辈有事且不须要你的陪同,那么小辈应当侧过身去闪开正面,让长辈经由过程.等他离去了,我们就可以走了,叫“长无言,退恭立”.在黉舍也一样,有若干同窗远远的看到先生或者看到校长走过来,会很大方的跟先生.跟校长问候的?有很多小同伙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畏惧,所以掉落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假如他人看见你走过来,他掉落头就走,你是不是认为他是有意不睬你,这是很不礼貌的行动.在路上看到长辈.先生,我们必定要问候.大家要问了,如今还要不要鞠躬,我认为可以不必,因为鞠躬只是外在的一种情势,最重要的是心坎的恭顺.所以只要站好了跟对方说你好就行了.但万万不成以说边跑边打召唤或者歪着个身子打召唤,会让人感到很不礼貌.除问候外,还要留意神色和眼神,要始终看着措辞的人,面带微笑,大大方方.长辈问什么问题,我们就清晰的答复.【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说明:不管骑马或乘车,路上碰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分开.这里也提到,方才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当要跟他打召唤.此地讲到假如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情形布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近邻的伯伯或者叔叔,他必定会下来跟他打召唤;打过召唤今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久不多有多远?差不久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如许.我们今人,我们应当如何“骑下马,乘下车”?我们若何来看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代替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对象的时刻,我们要特殊留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畅.长辈要下车的时刻,做晚辈的必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然的下来.所以固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跟着交通对象的不合,我们也要懂得若何帮忙老者.在交通对象上,我们要帮忙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此外礼让他们.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我们可以衍生成什么?送宾的礼节,送客人.“过犹待,百步余”,就是送长者.送客人,要等他离去今后我们才走.假如我们送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前脚一出门,我们后面把门“咣”的关起来.客人会怎么想?他会想:似乎恨不得我赶紧走,我下次不来了.所以,对于一般关系的客人,送到门口外面就行了,等客人走远了,再回来轻轻关上门.假如关系特殊好的同伙和亲戚,可以送到楼下.所以招待客人要热忱,送客人也要讲求礼节,要让对方感到受到尊敬的感到.【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待叔叔.伯伯等父老,要如同看待本身的父亲一般孝敬恭顺,看待本家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看待本身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说明: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当陪著站立,不成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今后,嘱咐坐下才可以坐.这一条就告知我们,长辈假如没有坐下来,所有的晚辈一切不克不及坐下来.长者如果站着,你如果坐着,那多欠悦目,显得很没有教化.长辈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平常重要的社交礼节.当然假如长者嘱咐我们坐下,我们也不克不及说我们非得要站着,因为前人讲的“恭顺不如从命”,对长者的这些嘱咐我们照着做,这才是真正的恭顺.而假如我们本来是坐着的,长辈从远处走过来,必定要起立致敬.在人多聚首的时刻,应当留意一下四周的人,假如你掉落臂老幼,一屁股就坐下来,他人必定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在学生时代,尤其要留意课下就教先生问题时,应把本身的座位让给先生,本身恭候在一旁听先生的解答,先生让本身坐下或示意本身坐下时再坐下.在古代私塾里,学生假如在进修上有疑问须要先生解答时必须必恭必敬立在一旁倾听先生的解答,假如学生所持看法与先生不合,必须跪立在先生面前才干与先生争辩.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传统当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宋朝时,有两个年青的学子,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汉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这两小我一向在那儿必恭必敬地站着.程老汉子睡醒时,发明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青人对先生的平常强烈的守礼精力,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那么这两小我根本上也变成雪人了,所以叫程门立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父老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说明:与父老攀谈,声音要严厉适中,答复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晰,也是不适当的.《弟子规》接下来讲跟长辈攀谈时要遵照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同父老攀谈要尽量应用“请”和“您”如许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父老攀谈的进程中,还有哪些细节是轻易被我们疏忽的呢?长辈面前,不要放纵的大呼小叫,我们如今发明很多小辈对长辈几乎都是嚷嚷的:爷爷,你过来.奶奶,你过来.这个是不成以的!你对长辈措辞声音要轻一点,严厉一点,暗示一种敬意.“低不闻,却非宜”.假如在不太熟习的长辈面前讲话会大方会重要,所以很小声,长辈根本听不清晰你说什么,如许也不合错误,也是没有礼貌.家里假如来了客人,我们在一旁措辞得声音要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说明:有事要到父老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归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凝听,眼睛不成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我们的时刻,要快步向前,这暗示我们对长辈的立场卖力恭顺,不克不及长辈叫了,还大摇大摆的走,这是掉礼.分开的时刻,不克不及。
弟子规第二讲入则孝之一
这段经文,最重的是让我们 体会到,要时时看到父母的需 要。了解父母需要什么,《常 回家看看》这首歌也许能给我 们一个正确的回答。归纳一下, 就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 心,养父母之志”。
亲 苟 勿 物子 苟 勿 事 心 私 私 虽道 擅 擅 虽 伤 藏 藏 小亏 为 为 小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 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 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 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 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 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齐读
• • • • • • 父母呼 父母教 冬则温 出必告 事虽小 物虽小 应勿缓 须敬听 夏则凊 反必面 勿擅为 勿私藏 父母命 父母责 晨则省 居有常 苟擅为 苟私藏 行勿懒 须顺承 昏则定 业无变 子道亏 亲心伤
百 善 孝 为 先
第二讲 入则孝(一)
须父须父行父应父 顺母敬母勿母勿母 承责听教懒命缓呼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 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 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 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 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 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提示】这段经文讲两件事,一是勿 擅为,二是勿私藏;要求我们从小事着 手,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 。从小养成懂规矩和廉 洁的品格。 【故事】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 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 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 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 抱憾终身!
业 居 反 出 昏 晨 夏 冬 无 有 必 必 则 则 则 则 变 常 面 告 定 省 凊 温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欢迎借鉴!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篇1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2)什么叫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育,“养子使作善也”。
才两行字,把教育的核心都点出来。
诸位朋友,您对于老祖宗的智慧的信心,绝对取决于你对经典的深入,你真正有去领受教诲,你愈读会愈佩服。
所以教育里面最重要的,第一个要教对的东西,“使作善也”。
当孩子有个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他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会幸福。
而我们如何教他这些善的行为?不是要求他读很多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
当我们表现出来是善的行为,你的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都会受很深的感动。
诸位朋友,你相信我这句话吗?有些人相信,有些人觉得好像没什么感觉。
假如你没什么感觉,那你要冷静思考,你旁边都没有善人,都没有演出让你感动的戏。
不然,只要有人演出来,一定会感动周遭的人,我敢跟你打包票。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演,一定有人感动,有人效法。
在深圳有一位老师,她当初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一段时间。
我人在海口,刚好去年三月十五日,深圳有些老师邀请我过去讲课。
结果他们就问邀请我的老师说,这位老师要讲什么?她就跟他说,这位老师要讲《弟子规》。
结果他们说,《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那个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不讲讲《论语》?结果这位老师,虽然是这么讲,但是也去听第一节课。
听完之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去落实,所以她调整了她的态度,很认真学《弟子规》。
她说还没学《弟子规》以前看很多这些圣贤书,觉得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有时候还满佩服自己的。
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连孝都没有做到,要好好检讨。
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前者是活得不清不楚,后者懂得“知耻近乎勇”。
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要修正行为。
发现自己的过失,你才会愈来愈明白,要当个明白人才好;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
他们五月份遇到母亲节,这位老师她刚好也回家乡去。
学了就要做,所以她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刚好又遇到她生日。
弟子规PPT课件第二讲
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几乎终生不再剪发,只需勤洗 发,五日一沐。
南北朝
出现了专职的 理发师
宋朝
专门制造理发 工具的作坊
Hale Waihona Puke 元、明朝人们理发 更为普遍
清朝
强制下令男子 一律剃头梳辫
断发
在古代清朝的时候,只有在 国丧皇帝驾崩、太后薨逝的时候, 才可以剪短自己的头发。
LO GO
《弟子规》
2 0 1 8. 11 . 27
?
人靠衣装,马靠鞍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CONTENTS
01.服饰的重要性 02.服饰的存放 03.形象塑造能力测评 04.小结
谨
冠必正 袜与履 置冠服 勿乱顿
纽必结 俱紧切 有定位 致污秽
谨
冠 必 正,纽 必 结,袜 与 履, 俱 紧 切。
头发寓意
自古以来,头发与婚姻联系在一起, 作为爱情的信物。
把男女间的第一次结合称为 “结发夫妻”。
新婚祝词常为 “白头偕老”。
“品色衣”制度
在中国古代,等级十分森严,就 连衣服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 不许僭越。由于官职的品级不同, 所着衣色也不相同。
“江州司马青衫湿”
“品色衣”制度
老百姓穿的衣服总是以本色 为主,因为那时印染技术低而成 本高,老百姓没有钱,就不给衣 服染色。
履:鞋 俱:都;全 切:密合;贴近
要注重仪容仪表,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 扣子要扣好,袜子与鞋要贴合,鞋带应系紧。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服饰在中国,不仅仅体现审美倾向, 还包蕴着政治、政体、历史的文化内 涵。穿什么,不穿什么,什么可以穿, 什么不可以穿,什么情况下穿什么服 饰,不再由个人爱好、审美倾向决定, 而由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左右。
《弟子规》课堂讲义(第二课 父母十恩下 )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教学讲义课题:父母的十种恩德课节:第二课(下)教师:徐子颜【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悯恩】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从小到大,每一天分分秒秒的付出,我们感受父母的辛劳,所以好好地体会一下,摸一摸父母的手,揉一揉,按一按,再怎么样?亲一亲爸爸妈妈的手,好不好?(好。
)再来呢,【远行忆念恩】。
当我们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亲无时无刻不惦念、挂念着我们。
当我们三四岁第一次上幼儿园,我们在幼儿园里面哭,我们的父母在幼儿园大门外,隔着栅栏,在外面掉眼泪。
当我们上小学以后,爸爸妈妈久久地站在校门外,看着你走进学校的大门,久久都不愿意离去。
等你一放学以后,爸爸妈妈早早地就来到校门口来接你,迫不及待,有的时候是从单位一路上奔跑过来,希望能早一分钟见到你。
看到你以后,还不停地问长问短:中午有没有吃好啊?吃的什么呀?在学校里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是不是。
有没有听老师话呀?有没有跟同学吵架?父母有没有问过我们这些?(有。
)因为爸爸妈妈每天都是在挂念、惦记着我们,那我们要记得,不要等到爸爸妈妈问才说,是不是?每天回家以后要主动地向父母汇报你一天的学习生活,把你这一天的事情逐一地向父母报告,要毫无隐瞒,包括你犯的所有的错误,你的所有疑问、疑难问题,都要向父母请教。
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去上学或者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爸爸妈妈再见!”然后鞠躬,鞠完躬之后,起来眼睛要看着父母。
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就会很高兴,摸摸你的头:“孩子,在学校要努力啊,加油啊!”然后你要面带微笑,离开父母,走出去一段你要回头张望一下。
如果爸爸妈妈还看着你,你要向父母笑一笑,挥挥手,当你要转弯的时候,还要回头挥挥手,然后再进入学校的大门。
要不要不好意思?怕不怕很多同学在看你呢?我们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做孝顺父母的事情,都要落落大方,要很勇敢,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同学看了会非常欢喜,而且很愿意向你学习。
哪位同学来做一下?我来演一下妈妈,再请我们赵老师来配合一下,赵老师就来演我们的爸爸,赵老师比我高大。
弟子规第二讲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父 母 呼 应 勿 缓
fù mǔ mì ng xí ng wù lǎn
父 母 命 行 勿 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父 母 教 须 敬 听
fù mǔ zé
父 母 责
xū shùn chéng
须 顺 承
父 父 母 母 命 呼 行了下来........
孩子不能
父母不能
孝
笑
父亲的爱
1、你们的玩具每次都不收! 2、你们的电脑玩的太久了!
3、你们的衣服都到处乱丢!
4、为什么每次都要跟弟弟抢玩具?
5、考试考这么差,一点都不用心。
6、连垃圾都不会帮忙倒一下! 7、电视看太久了,马上关掉! 8、不要每次都把房间弄得烂七八糟! 9、吃饭亲不要一直吃零食! 10、玩到真么晚才回来,下次不准出去玩了!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面,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 的 妈
课前复习
总叙
弟子规
首孝悌 泛爱众
圣人训
次谨信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 》
之 入则孝
“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在上,也就是赋予爷爷、奶奶、父 母、长辈一种权利,用匕首砍去孩子身上旁逸斜出的习惯,让他快乐健康成长, 让他成为孝子。下边加了一个儿子的“子”字。其意是儿子背负老人、照顾父母 和长辈,把老人顶在头上,这是孝顺。“孝”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 “孝”是教孩子做人做事,让孩子成人的部分,让孩子懂感恩知孝道,让我 们成为一个好孩子,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各自荣」,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
「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言语不合。
「一回相见一回老」,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
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谦让。
「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
「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才能「留与儿孙」做好榜样看。
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的欢喜快乐。
她说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希望她父亲、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还写书法。
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总共十八个,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很多是老师,还出了几个医生。
确实,一个家族能好,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要带头示范,要真心付出。
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下一代子孙。
《弟子规》第二课时
• 称尊长 勿呼名 路遇长 疾趋揖 骑下马 乘下车
对尊长 长无言 过犹待
勿见能 退恭立 百步余
• 解读: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 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 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 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 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 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 老尊贤)
•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 解读:
•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 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 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 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有事要到尊长 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 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 望,左顾右盼。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 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 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 斗闹场 将入门 人问谁
绝勿近 问孰存 对以名
邪僻事 解读: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 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 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 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 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 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 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 让屋内的,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 “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 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弟子规 第2课
第 2 课 弟子规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释文: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如果 私藏被发现,父母一定 会非常伤心,生气。
“母”字甲骨文字形 像 一个朝左跪坐着哺乳的 女人。原意为母亲,后 来泛指所有女性长辈如: 姨母、舅母、伯母等等。
请听故事:扇枕温席
蓼我(节选)
《诗经 ·小雅》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释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 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 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 要努去完成,不要轻易 改变。
第 2 课 弟子规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释文: 不要因为是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 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 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 子女的道理了。
第。
释文: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父母的责备 是有道理的,要顺从地接受。
第 2 课 弟子规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释文: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 要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父母铺好被子, 侍候父母安眠。
第 2 课 弟子规
第 2 课
第 2 课 父母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第 2 课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释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 缓;父母亲让你做事情的 时候,要马上去做,不 能拖延偷懒。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 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思考:1、父母把我们养大容易吗?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
弟子规二的意思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弟子规二》是《弟子规》的续篇,是古代中国孩子学习修身养性的经典读本。
它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道出了一些人生道理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解释《弟子规二》的一些章节的意思。
1.《勿以惡小而為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件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就去做。
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让我们后悔莫及。
2.《人所過宜自責》:当我们犯了错的时候,不要怪罪他人,而应该自我反省,承担责任。
只有通过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有德之人,必有德之人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品行端正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正直善良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4.《有過必改,善莫大焉》:人无完人,我们都会犯错。
但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最大的善举。
因为只有不断地改善自己,我们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5.《昔孟母,擇鄰處》:《弟子规二》中提到了孟母三迁,这是为了给孟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养育自己,因为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6.《色厲以內方》: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外表看起来温和斯文的人,内心可能是坚强果断的。
我们要具备外在温和的形象,同时内心要坚强果断,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7.《國小,不可侮》: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多小或者有多不起眼,我们都不能轻视它。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尊重并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通过以上对《弟子规二》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书对于修身养性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的道理看起来有些陈旧,但是它们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学习。
希望我们能够从《弟子规二》中汲取智慧,不断努力成长和进步。
【这里可以加入更多的内容,或者对以上内容进行拓展】。
第二篇示例:弟子规二是《弟子规》的续篇,也被称为《弟子规卷二》。
它是一本关于教育子女的经典著作,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讲《弟子规》第二讲(2012-08-14 12:34:51)转载▼标签:分类:东魁著作杂谈这次讲的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我们作为子女,在出行的时候一定要跟父母打招呼,因为如果不打招呼,父母不知道子女去什么地方了会很担心。
但是现在好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子女离开家以后都不跟父母打招呼,甚至在外地换手机号、换住的地方都不跟父母说,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
为人父母的应该有这个感受,当您的孩子放学后晚回来一个小时,您在家里都会很焦虑。
我们对孩子尚有如此焦虑的情绪,可我们想没想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也是如此操心和焦虑的啊。
很多人误认为我都成人了、长大了,不用父母操心了,所以就轻视了父母的存在,乃至忽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
这是不对的。
我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监狱?我曾经去过,并且在监狱里头看到很多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犯人,他们有没有成人?谁敢保证成人就不犯过失?成人犯过失甚至比小孩儿更严重。
小孩儿犯过失称为过,成人犯过失称为错,是不一样的。
小孩儿犯过失,会被教育;成人犯过失就要坐牢,要负法律责任的。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成人了,不用父母管了,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嫌父母啰嗦,这是很不对的。
不过,我们一定要明白“出必告”的这个“出”是“出差”的“出”,出远门的时候给父母禀告,不是让你每天上班出门,早上一报告、晚上一报告,这样老人就烦了:是不是孩子一天到晚闲着没事儿干,好像没工作了,为什么天天这样做?所以我们要理解“出必告”的真正含义。
我们接着看“反必面”。
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就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
晚上父母以为他在学校没回来,就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
老师说很早就已经下课,应该早到家里了,母亲听后更是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找他,还惊动了很多亲戚,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才在房间里找到了孩子。
你看,有的成年人也做过这类事情,父母都等他吃饭半天,以为他还没回来呢,谁知道他居然一个人躲在自己房间上网。
父母可以原谅我们子女所做的任何错事、过失,可是请问各位朋友,你们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吗?你的老板能原谅你的过失吗?你的朋友能原谅你的过失吗?我们在社会上会和不同的人去交往,如果在礼节上做不完善,会让我们在社会交往上面出现很大的漏洞,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和我们相处。
对于孩子,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他的时间观念,还要教育他做到“反必面”。
比如前面讲到孩子躲在房间里打游戏的情况,有很多家长会在找到孩子以后狠狠教训他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定要引导孩子,让他知道他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在哪里,给他讲可能发生的后果。
比如父母急急忙忙跑出去,在路上很可能因为慌不择路,而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家里的老人急出心脏病来等等。
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孩子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过失,而对家庭、对亲人造成伤害。
只要我们给孩子讲清楚,孩子还是会很听话的。
另外我们做父母的也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好习惯。
到现在为止,我出门的时候、回家的时候都会跟我母亲说一声。
下来是“居有常,业无变”。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我们现在不少成年人迷恋网络,熬到夜里一两点都不睡觉,这个就叫“业有变”,不务正业,父母看到你很疲乏,不停打哈欠,父母就会担心,孩子最近是不是工作很累?实际是干什么呢?玩游戏、上网呢。
我们生活中有好的习惯,父母就会省心很多。
比如饮酒、抽烟、赌博,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习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亲眼见到过一件事,父子两个人和两个亲戚同桌在打麻将,父亲欠了儿子一块钱,结果被儿子抽了一耳刮,这不是开玩笑,是真事。
赌场无父子,很多好朋友甚至为了一两块钱反目成仇。
赌桌上的人都是笑里藏刀。
坐在这个桌子上就只想把这三个人全赢光,都是这种心态,赢了钱很高兴,输了钱就很憎恨。
所以赌博的习惯也会使我们“业有变”。
我还听到一个事情。
有个人20多岁的儿子回家饿了,可他母亲说你别急,先去洗澡,一会给你做饭。
这个时候他母亲是在看人打麻将,麻将桌上还有他父亲和另外几个同事。
因为玩得起劲,他母亲在一边看得也起劲,就一直没管他儿子。
过了一个多小时了,一个同事说,你儿子洗澡怎么没有动静啊,他母亲才过去看看,结果等把门砸开以后才发现儿子早就全身发硬,煤气中毒而亡了。
后来才知道,因为以前每次洗澡都是他妈妈给他打开的,他自己不太会用,结果中毒了。
这对夫妻对我说,他们终生都不会再看麻将了,可是这也不能挽回儿子的性命了。
一个恶习,给自身带来了多大的恶果?很多人认为,秦老师,你讲得是不是危言耸听?各位朋友,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经常会遇到很多遭受了很大的痛苦的人,起因都是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饮酒、赌博等等,出现了很多惨痛的事情。
现在人有一个共性,太自私自利了,不顾家人的感受,更不顾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死了也行。
他就不想想,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不好或者是死了要让多少亲人伤心。
自私导致很多人放弃了高尚的人格、博爱的胸怀,希望我们大家在生活上面,一定不要染饮酒、赌博的恶习。
我们接着往下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事虽小,勿擅为”,是指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很容易出错,也会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为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我们现在人别说“事虽小”了,事虽大都一定要擅为啊。
我遇到现在很多夫妻离婚了,父母都还不知道,胆大妄为的程度已经很可怕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做事都背着父母,比如去旅游就领着自己儿子,却不跟父母说,因为怕父母知道了也要去,会多花钱。
有很多人都需要父母来给自己帮忙,但是又嫌老人啰嗦,嫌老人不太干净,这都不是好现象。
我遇到很多人家吃饭的时候,会和父母分开吃。
虽说吃饭是个小事情,但“事虽小,勿擅为”,你却擅自做主,让爸妈坐一边儿去,就因为父母老了,不当家了嘛。
有的儿女即使对父母很客气,其实却是阳奉阴违。
因为他看到父母有钱,所以要先把老头子、老太婆哄开心了,才能把钱骗到手。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现在很多女儿回娘家时,给母亲带一样东西去,却能从娘家拿走十样,所以说我们“子道”很亏啊,现在是子不像子,女不像女啊。
我碰到过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家,她经常会让她的女婿来见我。
可我每次都想推辞,不想见她女婿。
因为这个女婿在我面前提到岳母时,从来没说过“我岳母”或者“我妈”怎么样,而总是说“我老婆她妈”如何如何。
我想说说他吧,又觉得没必要,算了,少见他为好。
所以您的一个言语,都有可能会引起有智慧的人不愿意和你来往。
往大了说,一个言语甚至会让你丢掉饭碗啊。
我认识一个天津的大老板,身家有几十个亿,他有一个特别能干的总经理,这个总经理给企业立下过汗马功劳。
这个老板对他也不错,待遇很好,工资很高。
有一次这个经理和董事长聊天的时候无意说到,他最近喜欢上了一个小妹,很年轻、很漂亮,他给她租了一套房。
结果没想到在三天后的董事会上,老板就把总经理给辞退了。
总经理当着众人的面就很不服气地质问董事长,说我给你这个公司立下汗马功劳,我又没犯错,你为什么要辞我?董事长就说,你能背着你的妻子在外面养情人,你就有可能背着我把公司的业务乃至机密泄露出去,所以我不敢用你啊。
你对妻子都不忠不义,对公司又能有多忠义啊?所以说这个老板很有智慧,这样有才无德的人不能用啊。
有才无德的人利欲熏心,缺少情义和恩义,会翻脸无情。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婿,因为对他岳母的这种称呼,就会让别人把他看低,就证明他的素质不高,也意味着他的运气不好、事业也不会成功。
因为行为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性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们对父母的一个态度就会影响你在外面的一个行为,你对父母的一个行为就会决定你在外面的一个生活、工作环境。
因为如果你怕父母难过,怕父母操心,就会在工作中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会很听老板的话,因此老板碰到你这种员工也高兴,你也会受到老板的重用,工作也会越来越开心。
我们一定要明白,忠臣来自贤孝家。
过去君王在选择臣子的时候,都是在忠孝家去选,所以希望我们各位朋友一定要把《弟子规》落实下去。
我对我岳父岳母都是毕恭毕敬的,我们给老人家过生日、过年都会行礼磕头,我很感恩老人家,因为他们养育女儿几十年,老人什么都没得到,这个女儿就要舍弃父母陪我一辈子了,所以我非常感恩戴德。
我经常对岳父岳母说,因为你们养了这么孝顺、这么乖巧的女儿,所以我才能娶到这么贤孝的爱人。
我们家买任何东西,有我父母的就一定有岳父岳母的,甚至给岳父岳母买了而我父母还没有。
再给大家讲个“刘备教子”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很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外,还给刘禅留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可是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就遇到一对父母和孩子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这个小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一个水果摊拿了两个小樱桃回来,父母一看还赞美说:哎哟,我孩子真乖,还会偷东西了。
这个很麻烦啊,这对父母不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啊。
我经常在大北窑坐公交车,等车的时候我就会捡垃圾,我也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只要我看到有垃圾了,就会大大小小全拣起来。
我也不会觉得脏,无非手捡脏了洗洗嘛,比心脏了好啊。
我们现在的人满身都是污秽啊,我们看不见自己的内心,还以为都很美好。
我说我表面是在捡垃圾,其实是在捡我内心世界的垃圾。
我每捡一次,心就清静一些,所以我已经形成习惯了。
在那里我也得到了回报,尤其是碰到一个阿姨很有意思,跟我说,小伙子,你本身就长得很美,你这种行为更美。
听得我也美滋滋的,我说我这无意中还能得到称赞,真是不错,您一鼓励我,更让我坚定信心去捡垃圾了。
事虽小,但是善的,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果这种行为被外国人看见了,他们就会觉得中国还有如此好的人,就会对中国有个很好的印象。
我们要知道,在外地人面前,我们代表的是首都北京的形象;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形象。
我记得有一次回陕西的时候,碰到我们当地的一个朋友,他就跟我讲第一次来北京所感受的最大的震撼。
他说他领着几个朋友等公车,一上车就抢座位,可他们却看到公车上好多人都在给老人让座,所以他觉得很自卑,很不好意思。
让座这一个普通的行动无意中教育了多少人,所以我们一言一行很厉害啊。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两个非常出名的朝代,其中一个是周朝。
正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以孝悌治国的传统传承下来,才能使周朝延绵800年,他们就是让人心服口服。
第二个朝代是秦朝。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了六国,但他的江山只传了两世,15年,这么短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人心不服。
老百姓的心不服你,就必然会找机会报复你,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明白“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再回来看“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一块,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