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孙承愿【课标解读】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课标”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做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而且“课标”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谁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材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由整体到部分依次介绍了水圈、水循环和洋流,通过图、表、活动、知识窗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系统理解水圈和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第一目“水圈的组成”。

教材主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和水圈的组成,揭示了水圈的连续性、不规则性和组成的多样性。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并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所占比重,并且介绍人类可利用淡水所占比例非常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12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2012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能记注水循环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3、会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用具(器材)
多媒体教学
二互动探究:读水圈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2)将下列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填出
ABC
FG
(3)请找出图中参与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并将其代号列出。
(4)从图中分析,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
(5)图示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写字母名称)。
三精讲点拨
读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及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四基础练习
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地球上淡水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B冰川C河水D湖泊淡水
3.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最主要的形式是()
A冰川融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大气降水
4.目前人类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活动
一交流展示
⒈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
⒉读课本“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图,结合相关文字
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将各水体按照占全球水量比重由
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人类目前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哪些水体?它们占全球水量的比重大约多少?这对人类用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D在水循环各个环节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水循环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水圈的构成
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3.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重点: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水圈构成图、水循环示意图
3. 视频材料: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地球上的水圈构成,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观察水循环现象,讨论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去向。

2. 讲授新课:使用PPT课件展示水圈构成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通过视频材料展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实际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如水库蓄水、灌溉等。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响水循环的因素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与气温的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并讨论 1、2 月份断流的原因,这幅
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 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 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 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 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补充:冰雪补 给类型的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 青藏高原。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 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 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中不仅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还要通过练习 来加深巩固。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 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 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另外补充东北地区河流的特点,画图演示,强调两 个汛期“春汛”和“夏汛”,是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 特点。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 当堂检测。
布置课后作用及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水圈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下一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海水的运动洋流及其分布规
律。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世界
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
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
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
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
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 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 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水圈和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两项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⑵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读水循环示意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作为可更新资源,其循环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从而自觉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各种水循环的过程2.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教学难点】水体的各种补给关系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教案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这些水体之间有联系吗?生活中我们经历的雨雪天气,这些大气降水的水分来自哪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有没有思考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水圈的定义,并说说水圈有哪些水体组成。

板书:〔一〕、水圈的组成讲解:1、定义: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那么的圈层。

水圈中的各种水体我们按照其空间分布可以分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其中陆地水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具体的分类:大气水河流水地表水湖泊水水圈陆地水冰川水等潜水地下水海洋水承压水讲解: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海洋水占地球总水体的96.53%,陆地水大约占3.5%,其余为大气水,淡水仅占全球水体的2.52%。

读图:读课本地球表面淡水组成图,分析各种淡水的比重。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常所能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哪几种水体?回答:〔略〕讲解: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这些水体在淡水中的比重非常低。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圈和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

2.实验器材:容器、热水器、塑料袋、颜料、水。

3.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水循环和水圈的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渗透、流入海洋)以及水循环的作用(维持地球水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

3.实验演示(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安排实验演示。

教师用热水加热容器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覆盖在容器上,观察凝结的现象;最后用颜料标记水从塑料袋上滴下来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模拟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通过加热容器的不同部位,观察蒸发速度是否有差异;通过改变塑料袋的大小和形状,观察凝结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什么是水圈?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有全面的理解。

6.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

例如:为什么海洋里的水不会枯竭?为什么水资源的供应不均衡?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

2.3《水圈和水循环》6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2.3《水圈和水循环》6大赛获奖教案 附配套练习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4、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5、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6、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重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梳理海洋水一、水圈的组成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气水淡水二、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环节最全,和陆地水 1、空间类型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2、主要环节:蒸发、、降水、、下渗、联系了四大圈层3、作用促进地球上水体的,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塑造了三、洋流1.是海洋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暖流:水温比水温高2.分类寒流: 水温比水温高中低纬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特点:3.分布规律南纬40度附近形成时针方向流动的。

性质为北印度洋海区形成洋流夏季时针冬季时针对气候影响:暖流起到的作用,寒流起到的作用北海道渔场:和寒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和对渔业的影响北海渔场:和4.地理意义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寒流形成渔场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净化速度,污染范围对航海的影响:航行速度快,巩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水2.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具有明显的作用3.根据目前科技水平,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 A.海水蒸发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4.下列人类活动违反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的 ( )A.跨流域调水 B.引水灌溉 C.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 D.修建水库读图,回答5~6题:5、若a点所在的线是大陆西岸,b点所在的线是大洋西部,且都在低纬度,则( )A. a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点附近有寒流流经C.a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点附近有西风漂流6、若a、b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l月份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不正确的是 ( )A.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低纬凸出B.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较高纬凸出C.a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D.b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洋流L1和L2的流向可能是 ( )①L1向东流,L2向东流②L1向西流,L2向西流③L1向东流,L2向西流④L1向西流,L2向东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假若L1和L2流向相同 ( )①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②北京昼长夜短③夏威夷高压强盛④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弯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下列四幅洋流示意图,属于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是 ( )10.在如下图所示的海洋图,哪一幅是北半球大洋东岸寒流分布示意图(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水圈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蒸发: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后,形成云;3.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4.地下水: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5.河流、湖泊、海洋:降水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形成水循环的一部分。

3. 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人类的影响:水循环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循环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对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2.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

《水圈和水循环》说课稿

《水圈和水循环》说课稿

1 .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我会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学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在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三种类型之后,接下来主要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 .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因为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相对比较抽象所以我会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 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最后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即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当学生熟知了水循环的过程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水循环过程的认识,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知识,自己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 .水循环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篇一:水圈和水循环教案】《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吴国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 2-3课时【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2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2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知识难点:
-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地理意义。
-分析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际能力。
-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强化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以学生能理解、运用水圈与水循环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为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解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图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圈与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研究性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导入新课】前面几节我们了解了地球由四大圈层组成,由内往外依次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并且我们在第一、二两节中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知识。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几张图片。

地球上存在这无穷无尽的水,它们以各种形态存在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

那么存在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的水之间有没有联系呢?那又是怎样联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有关水圈的知识。

[板书标题]【板书】第三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水圈和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在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形态的水构成了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这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演示讲稿】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哪些是咸水?(咸水:海洋水、地下咸水、咸水湖泊水)淡水所占比例有多大?(2.5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小结深入】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

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

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过渡】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学生讨论,得出否定的结论。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板书)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高潮(重难点突破)(多媒体动画分步骤展示:水循环)师:(操纵动画,一一指出各环节名称)大家看由海到陆再到海,依次经过哪些环节?生:(看着动画,随着老师的指示)由海到陆再到海,依次经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几个环节。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教案一、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课标,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知识,如水循环、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银子之一;水资源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六、教学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2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的水圈,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等内容。

四、核心素养目标五、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六、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2-2-2和图2-2-11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目标:1. 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关键要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

- 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提问:“你知道水从哪里来?去哪里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解释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

- 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如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调节气候等。

3. 观察实验(20分钟)- 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水和保鲜膜。

- 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保鲜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其中的现象。

4.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准备一个小花盆、土壤和水。

- 将水浇在花盆中的土壤上,并观察水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 学生记录实践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小结和讨论。

5. 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与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6.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水圈和水循环的海报或PPT,并在下节课展示和分享。

教学资源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用于知识讲解和总结。

2. 透明玻璃杯、保鲜膜、橡皮筋,用于观察实验。

3. 小花盆、土壤、水,用于实践活动。

4. 学生笔记本和记录表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和解释能力。

2. 学生小组制作的海报或PPT,评估其对水圈和水循环的理解和呈现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科学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探讨水圈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教案教案标题: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圈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3. 掌握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水圈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地理教科书;3. 图表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和认识;2.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课堂上学习过的水资源相关知识,如水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利用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水圈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水;2. 通过图表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水圈中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

三、水循环的过程(15分钟)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3. 利用示意图或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影响(20分钟)1. 分析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如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水电发电等;2. 探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应对水循环带来的挑战。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水圈与水循环的重要性;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资源问题;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与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的教学要求相符合。

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水循环过程的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应用和影响的分析以及小结与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水圈与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应用到地理环境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水源地、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a.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标明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b.撰写一篇短文,介绍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收集资料,整理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学生针对讨论结果提出建议,如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地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了解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子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地表水循环、大气水循环和地下水循环。

水的循环过程如下:•蒸发:太阳能使水面上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入空气中。

蒸发还可以来自地表水、树木的蒸腾以及动物的呼吸。

•凝结:水蒸气在冷却而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气温越低,云就越低。

•降水:当云中小水滴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下降成为雨雪或霰。

这个过程叫做降水。

•地表径流:降下来的雨水流到地面上,从山地流下来的水称为溪流、河流或江河。

其中一部分水渗入地下。

•蒸散:太阳能使水面、河流表面、湖面、海面、植物叶片等处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到大气中。

2. 水循环的作用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的循环过程,它起到了以下三个主要的作用:•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水源。

•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维持地球内外部分光滑平衡。

•调节气候,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

3. 生态环境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循环的不断进行,能够为动植物提供水源,并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各种水文地理环境,这些水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例展示水循环过程。

2.探究法,带领学生进行各种水循环实验,体验水的流动和变化。

3.问答法,提问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1.以问答法进行检测评价,提问学生对于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2.结合实验和课堂讲授,对学生的实验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并了解了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课标,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知识,如水循环、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银子之一;水资源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六、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七、教法
1、创设情境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的引入本科,通过形象直观地展示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八、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自习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雪花灰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搜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水圈的组成【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
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
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
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
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
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提问学生。

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
命和希望。

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
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水圈的构成”,了
解水体的构成:
引导学生发表,面对地球上水资源的特点该如何节约用水
问题情景,通
过确定话题,
设置悬念,以
问题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望。

让学生了解地
球上水存在的
形式,对水有
个大体的了
解。

二水循环【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

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
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
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
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

(水量平
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
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
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
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
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
发言说明)
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
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
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
施等)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
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
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看、说、
指、画、比、
思、辨”
调动学生“眼、
嘴、手、脑”
等感觉器官参
与学习,自主
构建水循环的
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
阅读课本归纳
水循环的意
义。

通过活动让学
生认识到人类
活动可以对水
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